帅哥 发表于 2008-12-31 03:20:58

民间故事精选

<BR>中国民间故事<BR>渔 童<BR>从前有个老渔翁,他只有一只渔船和一条鱼网,白天在龙河上打鱼,黑<BR>夜就驾小船宿在河边,日子过得很贫苦。<BR>这年夏天,河水又涨了。大水灌满了河身,浪头一窜老高!老渔翁在龙<BR>河打了多半辈子鱼了,他是知道的:在龙河涨水的时候,要下河打鱼,水大<BR>浪高,十有九成非沉船丧命不可。没法打鱼,老渔翁很着急。看看一天又过<BR>去了,水还不见落,他也没心思睡觉,就坐在河边,望着那滚滚的大水出神。<BR>忽然,河流里“扑”地冒起一团金火,原地不动,闪闪烁烁的,一会明,<BR>一会暗。这是什么呢——是水怪,还是河里闹宝?老渔翁很纳闷。这团金火<BR>明呀暗呀的一直到天傍亮时才熄灭。老渔翁暗自寻思:我从小就听人说过,<BR>这河里有宝贝。不是常打鱼的人,看不见它;胆小的人也得不到它。我苦挣<BR>苦熬地打了多半辈子鱼,莫不成老了老了遇上宝贝了?这金火一直闹了三<BR>夜,老渔翁聚精会神地一直瞅了三夜。<BR>“嗨!有枣没枣,先打一竿子再说!”这天夜里,老渔翁把网绳接长,<BR>把绳头系(jì)在腰上,就迎着风浪开船下河,一直向这团金火划去。<BR>这可真是冒着生死的危险啊!船刚入河,就被浪头打得东摇西晃。老渔<BR>翁攥紧双浆,稳住劲头,划呀,划呀,只顾一个劲儿地向着金火划去;看看<BR>靠近了,忙抡开鱼网“哗啦”撒下去。老渔翁是打鱼的老手了,不偏不歪,<BR>鱼网正把金火扣住!刹时金火就灭了。这时候,一个大浪头打来,船猛地一<BR>歪,“哗——”灌进了半船水!眼看船要沉了!老渔翁心中“冬冬”直擂大<BR>鼓,他把眼一闭,把牙一咬,一股猛劲,竟冲出激流,把船划到河边来了!<BR>“嘘——好玄哪!”老渔翁松口气,把船拦好,淘掉船里的水,就从腰<BR>上解下网绳,慢慢地把网拉了上来——扣住个什么东西呢?<BR>原来是一个鱼盆:如普通盆大小,是白玉的;盆底上刻着一对小金鱼,<BR>金鱼四外刻着清水的细波纹;一根蔓子从金鱼身边伸向盆沿,两片大绿荷叶<BR>托着一朵粉红的大荷花;荷花上坐着一个小渔童,头上梳一对黑抓髻,红袄,<BR>绿裤,光着脚丫,怀里抱着一根钓鱼竿。<BR>这可是个新鲜玩艺儿!借着月光,老渔翁左看右看,爱不释手。那小渔<BR>童虽是刻在盆沿上的,但老渔翁一看他,总觉着他也正在看着自己。老渔翁<BR>心里美得竟哈哈大笑起来。<BR>什么东西头一回看见觉得稀罕,日久天长,也就不新鲜了。老渔翁虽爱<BR>这鱼盆,可是又吃不得嚼不得,不打鱼还是饿肚子;到水一落,他仍是照常<BR>打鱼,劳累一天,到夜里睡得挺香。<BR>想不到这天夜里,忽然有响动把他吵醒了。老渔翁睁眼一看,放在河坡<BR>草丛里的那个鱼盆,竟呼啦呼啦地冒起金光来了!金光一冒,那棵荷花就“刷<BR>拉”一下子活了;蔓子顶着绿叶粉荷花,一直往上长起来;越来越高,越长<BR>越大,长呀长呀的,那蔓子一弯,荷叶荷花鲜艳、精神地撑在了草地上。这<BR>时,那渔童也长大了,也活了!就见他从荷花上站起来,扛着鱼竿,嘴儿一<BR>咧,笑嘻嘻地对鱼盆说道:<BR>“鱼盆鱼盆摇摇,<BR>清水清水飘飘!”<BR>那鱼盆立刻自己一摇晃,盆里立刻飘起了汪汪的清水。接着,渔童朝鱼<BR>盆又笑嘻嘻地说道:<BR>“清水清水流流,<BR>金鱼金鱼游游!”<BR>那清水立刻泛起波纹,打着旋儿,“哗哗”响起来;那对小金鱼也立刻<BR>活了,傍着盆边哗啦哗啦地游得很欢。接着,渔童又朝鱼盆笑嘻嘻地说道:<BR>“金鱼金鱼跳跳,<BR>清水清水冒冒!”<BR>那对小金鱼立刻从水里“霍”地一跳尺来高,清水也立刻“哗哗”往上<BR>窜,窜出鱼盆,直往四外漾。金鱼跳起来落下去,落下去又跳起来。这时渔<BR>童立刻拿起鱼竿,看准金鱼跳起的时候,只见他把鱼竿一抖,立刻钓住一只。<BR>鱼竿一扬一低,那金鱼被钓起,又猛地落下:“哗”地砸出一片金水花,水<BR>花朝四外一散,变成许多金色的水珠,也随着漾出的清水滚到盆四外的草丛<BR>里去了。渔童玩得好不开心,“咯咯咯”笑个响。他把这只金鱼钓住抖一会,<BR>一甩鱼竿撒了去;立刻又钓住那只金鱼抖一会,“咯咯咯”笑一阵,又一甩<BR>鱼竿撒了去;接着又钓住这只⋯⋯清水冒着往外漾,不上钩的金鱼总是跳,<BR>上钩的金鱼一起一落总是溅出一片金色的水珠子。就这样一直闹到天快亮。<BR>看样子渔童是玩够了,他把钓着的金鱼撒下,把鱼竿往怀里一抱,坐在荷花<BR>上,又笑嘻嘻地对鱼盆说道:<BR>“清水清水静静,<BR>金鱼金鱼定定!”<BR>清水立刻不冒了,金鱼也不跳了;接着,那大荷花立刻翘起来,随着蔓<BR>子一点一点地往回缩呀缩呀,越缩越小,不一会儿缩到鱼盆里去了。这时,<BR>“呼”——金光灭了,天也亮了。<BR>老渔翁连大气都没出,呆呆看了一夜。这时,他忙起身,拿着鱼盆一看<BR>——鱼盆还是跟从前一样!可是呢,就在鱼盆四外的草棵里,一汪一汪的清<BR>水泡着一片一片的金豆子!<BR>老渔翁捡了一大堆金豆子,他那欢喜的劲头谁还能说得出呀!以后,那<BR>鱼盆一到夜里仍是闹宝。他就用这些金豆子安家立业。老渔翁劳苦一生,老<BR>了老了,日子倒过得步步登高。<BR>这天,老渔翁拿着金豆子去赶集买东西。来到城里以后,他掏出金豆子<BR>刚要买,正这当,有个外国传教的牧师,大摇大摆地从这路过。他一见老渔<BR>翁花金豆子,立刻站住了。牧师向老渔翁要了几个,仔仔细细察看半天,咽<BR>口唾沫问道:<BR>“老头子,这金豆子是从哪儿得来的?”<BR>一个压根儿不懂得说谎的人,要让他撒谎,这简直是登天呀!老渔翁就<BR>把金豆子的来历都告诉给牧师了。牧师点点头,又问了他家住哪里,姓甚名<BR>谁,才把金豆子还给他,大摇大摆地走了。<BR>谁知第二天就出祸事了!<BR>老渔翁刚吃完饭,就见来了两个衙役。衙役说:<BR>“老汉,县太爷派我俩前来传你,限你马上带着那个鱼盆跟我们去!”<BR>“班头①!这是怎么回事呀?我又没偷谁摸谁,又没犯王法?”<BR>“有人告你!”<BR>“谁呀?”<BR>① 班头:旧时官府领头的差役。<BR>“嘿嘿!告你的这个人呀,连县太爷也惹不起!走吧。到衙门你就知道<BR>了。”<BR>来到衙门以后,老渔翁一看,县官坐在大堂上,正恭恭敬敬地陪着昨天<BR>那个洋牧师说话呢!莫不成是这个洋毛子②告的状?这时候,县官一见老渔<BR>翁,立刻就审案:<BR>“老奴才,你有个白玉石的鱼盆呀?”<BR>“嗯。”<BR>“那鱼盆上刻着一对金鱼,清水的波纹,还有一棵荷花,荷花上坐着一<BR>个小渔童,是也不是?”<BR>“是。”<BR>“一到夜里,荷花能长,渔童能活,清水能冒,金鱼能蹦,溅出水珠能<BR>变金豆子,对也不对?”<BR>“对。”<BR>“好!满对!”县官一指牧师,朝老渔翁冷笑道,“你这老贼,真正大<BR>胆!竟敢偷去这位洋学士的宝贝!你是怎么偷去的?快从实招来!”<BR>“大人,这鱼盆是我的,怎么倒说我偷的洋毛子的?呀——呀呀!活这<BR>么大年纪,我还真没见过这样拿脸皮当大褂子穿①的洋毛子呢!”老渔翁气呼<BR>呼地说完,就把怎样得到鱼盆和昨天遇到洋牧师的经过,都告诉了县官。县<BR>官一听,怔(zhēng)②了怔,就朝牧师作个揖,嘻嘻地说:<BR>“学士,学士,皇上有旨,中国人犯了外国人的案,外国人也能审。您<BR>看着该怎么办就怎么办吧!”<BR>“这是一定的。”牧师大模大样地对老渔翁说,“老汉!我们到中国来,<BR>是传教的,是来办‘善’事的;也不偷你们,也不诈你们。我们说的是个‘理’。<BR>你那个鱼盆,本来是我从我们国家带来的宝贝,它是我们国家出的。我带来<BR>以后,一直在教堂里存着,不想前些日子竟丢了!我找了多少天,昨天见你<BR>一花金豆子,才认了出来,如今你还有什么话可说?”<BR>“啊?”老鱼翁可气坏了,“好你个‘学士’呀!看外表你像个文明人,<BR>一张口说话敢情是屎壳螂打哈欠——满嘴喷粪呀!”<BR>牧师忙对县官说:“你们中国人偷盗不算,还蛮不讲理!你得好好给我<BR>办办他:不光要他把鱼盆还给我,一定要他招出口供,贴出告示,定了罪,<BR>这才完事呢!我们是讲究说‘理’的呀!”<BR>“学士说得对!”县官立刻指着老渔翁叫道,“老刁贼!你快献上鱼盆!<BR>从实招来!”<BR>“你们让我献什么?这鱼盆是中国河里出的,是中国人冒着生死捞上来<BR>的,为什么要献给洋毛子!”老渔翁气得一手托起鱼盆,一手指着盆,又问<BR>县官和牧师:“我来问问你们:洋毛子说是他们国出的鱼盆,既是外国出的<BR>鱼盆,为什么这个小渔童是中国人的打扮,中国人的模样?!”<BR>老渔翁这么一问,县官和洋毛子可“兔子吃年糕———闷口了”!怔了<BR>好半天,洋毛子一着急,把心里的话竟失口说出来了:“就是要你的鱼盆!<BR>不给不行!”县官见牧师急了,他立刻也火了:“不给鱼盆就犯王法!”<BR>② 洋毛子:是当时老百姓对帝国主义侵略者的一种蔑视的称呼。<BR>① 拿脸皮当大褂子穿,当地人用这个比喻来讽刺不知羞耻的人。<BR>② 怔:(方言)形容发愣的样子。<BR>老渔翁一阵恶气涌上心头,身子一晃,手一哆嗦,“扑通”——“吧嗒”<BR>——气昏倒在地上,鱼盆也摔个粉碎。哪知那鱼盆一碎,小渔童却跳起来活<BR>了!渔童站在老渔翁跟前,把鱼竿一晃,立刻变得又高又大,他朝洋牧师一<BR>抖鱼竿,鱼钩正钓住牧师的嘴上膛;他把鱼竿一提,牧师立刻悬上了半空;<BR>他把鱼竿上下一抖,牧师悬在空中手刨脚蹬,“呜噜呜噜”直叫唤!这时,<BR>渔童猛地把鱼竿一甩,“日——”牧师立刻上了天,翻着跟头滚到天边去了!<BR>这时,渔童把鱼竿一晃,立刻又变小了。县官还以为渔童又要来钓他呢,<BR>顺“虎座”往下一溜,翻翻白眼吓死了!<BR>这时,渔童扶起老渔翁,老渔翁也清醒过来;渔童搀着他,一老一小并<BR>身走出衙门,不知上哪去了。<BR>(张士杰搜集整理)<BR>鲁班和张半<BR>鲁班有个徒弟叫张半,学手艺数他最快,别人学三年才出师,他只学了<BR>两年就差不离了。因此,鲁班人前人后少不了夸奖他两句。谁知道这张半经<BR>不住夸奖,日子长了,他就不知道天高地厚了,左右方圆的木匠他都不放在<BR>眼里啦。<BR>鲁班师傅知道了这个情况,心里很难受。好端端的一个小伙子咋变成这<BR>样儿啦!可决不能看着他朝岔路上走不管啊!<BR>这天吃罢早饭,鲁班把张半叫到自己的作坊里,指着木头跟张半说:“限<BR>你三天给我做两张桌子,一张方的,一张圆的,你看行吗?”张半哈哈一笑<BR>说:“哪用得了三天?下午你抬桌子来吧!”说罢,“丁丁哐哐”,不到一<BR>晌两张桌子便做成了。鲁班来了一看,桌子做得要方不方,要圆不圆,便沉<BR>下脸来说:“重做!”说罢就走了。张半仔细一看,也觉得自己做的桌子不<BR>像样子,顿时脸羞得跟块大红布一样。<BR>第二次张半再做桌子,活就细致多了,雕呀,刻呀,把看家本领都使上<BR>啦。两天后,两张桌子又做成了。<BR>这次鲁班师傅看了看桌子,接着解下腰里系(jì)袍子的细麻绳儿,把<BR>方桌的四道边量了量,又调角量了两下,脸一沉说:“不方。”量罢方桌,<BR>又量圆桌。把圆桌的外圈围着扯了一下,又从圆心纵横打十字地调扯了两下,<BR>然后眉头一皱说:“不圆,都不行,还都得重做!”说罢转身又走了。<BR>张半这时真觉得作难了,心说:“这样上好的桌子上哪儿找去!我吃奶<BR>的劲都使上啦,还落个不方不圆,不知道师傅是咋量的!”说着便走去问师<BR>兄师弟,可师兄师弟也都觉着莫名其妙。这咋办呢?“要知心腹事,须听背<BR>后言。”张半寻思:要不今夜里到师傅窗根底下去偷听一下,也许能听出个<BR>究竟来。<BR>到了晚上,张半便偷偷躲到师傅窗根底下。约摸到月亮偏西的时候,只<BR>见鲁班师傅还没睡哩,原来他趴在桌上不知画啥图样呢。师娘正坐在桌对面<BR>纳鞋底,只听师娘对师傅说:“小半那孩子怪好嘛!你难为他做啥哩?”鲁<BR>班师傅慢腾腾地说:“你哪里知道,近来他变得光觉着自己‘天下无敌,世<BR>上无双!’木工这行手艺,要浅有浅,要深有深,怎么能够轻看呢?他年轻<BR>轻的就这样眼里没人,这样下去,不光日后手艺不能长进,还怎么做人哪!<BR>咱可不能看着他朝岔路上走不管呀!”<BR>“不过,我看小半做的方桌方方的,做的圆桌圆圆的,怎么叫你绳子一<BR>扯,就打回去啦?”<BR>“那就应该骄傲啦?方中还有方,圆中还有圆,人要活到老学到老嘛!<BR>小小年纪,就认为自己挺能,那还行!我量的那叫‘方五斜七,圆三径一’①,<BR>这是我最近才揣摸出的新道道,等我把小半的傲气好好调治一下再教给他,<BR>这样我才放心呐!”<BR>张半听到这儿,禁不住满眼热泪扑簌簌地掉了下来,心里苦辣酸甜啥味<BR>都有,他再也耐不住了,推开房门满面羞惭地走到师傅跟前,一句话也说不<BR>① “方五斜七”是我国木匠师傅从长期劳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勾股定律口诀,意即正方形的边长为5 时,对<BR>角线略大于7。“圆三径一”则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从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圆周率,意即圆周的长度略<BR>大于直径的3 倍。<BR>出来。从这以后,张半老实多了,一直到出师都很虚心。<BR>张半出师以后,便回到自己的家乡伏牛山。这里木匠缺,像张半这样班<BR>门出身的人更是独一无二。所以这里的人对他非常尊重,有的人家甚至把他<BR>当成活神仙一样地供奉起来。这下张半又不知天高地厚啦,最后他竟在自己<BR>的大门上挂了一块横匾,上面写了“天下无敌”四个大字。<BR>鲁班得知这个信儿,不大相信,便换了一身叫花子衣裳亲自到张半门口<BR>去看,一看果真有这么回事。鲁班很生气,可是又一想:帮人要帮到底,救<BR>人要救个活嘛!就一步迈进了张半家的大门。走进院子里一看,张半没在家,<BR>就他媳妇一个人推磨呢。鲁班走上去说:“掌柜的,寻点吃的吧!”那媳妇<BR>进屋给他取了几个馍叫他吃起来。他边吃边说:“推磨多费气力,叫我给你<BR>砍个木驴吧。这驴不吃草不吃料,曳(yè)起磨来奔奔跑跑!”张半媳妇半信<BR>半疑,就指着院里一根槐木桩说:“那不是木头,想做你就做吧!”<BR>鲁班真个取出斧头,“嚓嚓”几下子,木驴就做成啦!这木驴还带着一<BR>身斧头印呢,鲁班把它牵到磨道圈套上,吆喝一声“嘚——”,你看那木驴<BR>真个“咯噔咯噔”地曳开了。张半媳妇一下看愣住了,等扭身再找老头时,<BR>老头已经没影儿了!<BR>张半回家来,不说木驴做得巧,只说:“多不光溜!”叫媳妇把木驴卸<BR>下套来他又刮了几刨子。他这一刨,刨的倒很光,谁知道再套上,木驴就不<BR>会走啦!活活的木驴经他这一刨变成死木驴了。<BR>“说刨两下子吧,把驴刨死了!⋯⋯”张半寻思着寻思着,顿时明白过<BR>来了:“唉呀!这是鲁班师傅造木驴警告我来哩!自己的手艺还差得远哩!<BR>人到啥时候都应该虚心可不能骄傲呀!”张半二话没说,抓起斧头,扛起梯<BR>子,跑到大门口,把梯子搭好后,急忙爬上去,狠狠地照着大门上“天下无<BR>敌”四个字“丁丁哐哐”几斧子,就把横匾砍下来当柴烧了。<BR>(平申生 搜集整理)<BR>唐赛儿学艺<BR>唐赛儿学艺<BR>唐赛儿①是出名的“神剑”。这不只是因为她的双剑技艺高超,更重要的<BR>是她的飞剑长着“眼睛”,指到哪里就打到哪里,像有神气儿。有人问,她<BR>这飞剑是咋学的呢?偷的。<BR>唐赛儿年轻时,常年住在青州(今山东益都)西南山区的姥姥家。这年,<BR>山里来了一位名叫林三的年轻铁匠,一住半年没走,整天给人家打斧头、䦆<BR>头什么的。唐赛儿不知在他身上发现了什么,就装扮成一个后生,假说自己<BR>名叫道益,跑上门来,非要跟他学手艺不行。<BR>林三开始还想推辞,后来见这后生执意要学,就说:“你先试上三天,<BR>看看再说吧。”他心里话:恐怕三天不到,你就要自己跑掉。<BR>头一天,林三教她打斧头,第二天教她做铁链。铁链是牛车套绳上用的,<BR>必须非常坚固。<BR>第三天,林三说:“今天你要自己做活了。日落前,做出三十六条铁链,<BR>四十九把斧头。一定要做得够数,做得好!”唐赛儿心里明白,做不好,就<BR>要被赶走了。<BR>她啥话没说,答应一声就干起来。“丁丁当当”,一天没有停歇。黄昏<BR>的时候,林三来了。他向地下打眼一瞧,嗬!六条铁链一行,摆了六行;七<BR>只斧头一排,搁了七排,如数做齐。他再弯腰细看,更是惊讶了:铁链做得<BR>工工整整,斧头做得规规矩矩,真是无可挑剔!<BR>可是,林三还是捡起了一条铁链,端详着:“结实吗?”说着,他用手<BR>一扭,“啪!”拧下了一个环儿。接着,“啪啪啪”,一挂铁链让他拧成了<BR>一堆破铁。他正色地说:“这么孬,怎么用?”<BR>原来,这林三练有高深的气功,他在故意刁难唐赛儿呢。唐赛儿丝毫不<BR>觉得难堪。她抿着嘴儿笑着说:“师傅做的,也是这样孬哇!”她取过一条<BR>林三做的铁链,像捏着针儿缝衣服似的,手腕一弯一弯,不一会儿就把那大<BR>铁链扭得粉粉碎了,唐赛儿拍着手上的铁屑,说:“铁链怎能经住手捏,老<BR>牛拉不断不就行了吗?”<BR>林三不由得暗暗称道这位徒弟的功夫,可他又觉得自己的“下马威”没<BR>有使尽,于是又捡起一只斧头,用力一捏,按斧柄的斧眼儿就扁了。他向唐<BR>赛儿面前一送:“这斧眼怎么不圆不方?”<BR>唐赛儿又笑了笑,接过斧头,用两个手指向斧眼儿里轻轻一戳,斧头又<BR>恢复了原样。她掂着斧头轻巧地说:“看,这不是很周正吗?”<BR>林三知道难不了她,只好说:“我收下你这个徒弟了。”<BR>师徒二人开始做活了。林三很怪,平日从不讲话,每天中午都要让唐赛<BR>儿自己学活,他去睡午觉。一到晚上,他总是催她快去休息。<BR>唐赛儿睡觉去了,林三大眼一瞪,来了精神。他从床下拖出个鼓澎澎、<BR>沉甸甸的麻袋,往腋下一夹,来到南山上。只见他选了个宽敞的地方,先打<BR>了两趟拳,活动了一下筋骨。接着掏出一支香,点着,插在一百步外的石壁<BR>① 唐赛儿,明初山东农民起义首领。蒲台县农民林三之妻。永乐十八年(1420 年)以益都的卸石棚寨为根<BR>据地,发动起义,转战于山东诸城、即墨、寿光等地。明成祖派兵围攻、大肆屠杀,起义军因众寡悬殊,<BR>不幸失败,唐赛儿等主要首领都被群众掩护隐藏,没有遇害。<BR>上。他又从麻袋里倒出一堆核桃大小的铁蛋蛋,冲着香火扔起来。他的手臂<BR>像风车,不停地转。一忽儿就把铁蛋蛋全打上了。他走近石壁一看,香火左<BR>边打出了碗口大小的深坑。他叹了口气,显出不满意的样子,捡回铁蛋蛋又<BR>扔。这次,香火右边被打出了拳头大小、半尺深浅的小洞。他这才得意地笑<BR>了。<BR>那小圆洞至今还依稀可见,人们称它“飞丸洞”。当时是夏天,林三站<BR>着扔铁蛋儿的石头上滴满了汗水。如今,你若从飞丸洞向前迈出一百步,还<BR>可以看到四季湿润的石头呢。<BR>林三就这样天天夜里去那儿练“偷功”。不知不觉,山坡上满树的柿子<BR>变红了。半年过去了。这天晚上,月亮又圆又亮,林三又照样来到山上。不<BR>知为什么,他刚到山半腰,就听到两只乌鸦在天上喳喳直叫。他掏出个铁蛋<BR>儿循着声音扬手向天上扔去。按理说,铁蛋儿应该击中乌鸦,听到惨叫。可<BR>是谁也想不到,铁蛋儿飞到半空里,竟传来“当啷”一声脆响,同时炸出一<BR>团火星。<BR>林三猛一机灵,呼地窜到一棵大树后面。他知道:身后有人!乌鸦就是<BR>那人惊飞的。刚才他向空中掷蛋打鸟的时候,一定是那人冲他铁蛋儿扔出了<BR>暗器,暗器击中他的飞蛋儿,才“当”地一声,迸发出了那团火星。他很清<BR>楚,来人的武艺远远在他之上。这飞丸术是他家传的绝技,外人怎么也会呢?<BR>这时,他心儿紧缩着,厉声地喊:“有胆量的站出来!”<BR>随着“咯咯咯咯”一阵笑声,走出一个人来,林三定睛看时,见是自己<BR>的徒弟道益。他满腹狐疑,板着面孔说:“你来干什么?”<BR>唐赛儿微笑着:“半年前,我不是就告诉你了吗。”<BR>林三一怔:“告诉我什么?”<BR>“我的名字叫‘道益’,就是“盗艺”,偷盗武艺!”<BR>林三顿时明白了:原来她每天都跟着我,偷我的飞丸术啊。他气得双眉<BR>凝成了疙瘩:“我要把你杀死!”<BR>唐赛儿歪着脑袋,笑嘻嘻地说:“如果我没偷你的飞丸术呢?”<BR>“没偷?”<BR>“是啊。我这是飞剑。”她说着,取出两柄系有彩绸的短剑递给林三,<BR>“请看看吧!”<BR>林三接过一看,恍然大悟:他不但偷去了我的飞丸术, 而且利用我午休<BR>的时候,悄悄将铁丸改制成了飞剑。这就像短棍和长剑相比一样,有刃的家<BR>伙当然要厉害得多了。<BR>常言说“自古豪杰爱英雄”。林三瞪着这位又聪明又有才学的弟子,对<BR>她倒有几分爱慕了。他忙问她到底叫什么名字。唐赛儿没有言语,向旁边一<BR>棵柿子树踹了两脚,柿子像冰雹一样,“吧嗒吧嗒”地落下了一片。她捡着<BR>柿子,左右开弓,向远处一道高大的石壁扔去。林三借着月光走近一看,红<BR>彤彤柿子写出了三个大字:“唐赛儿!”林三简直呆了。<BR>唐赛儿一把扯下自己的蓝巾帽,露出了姑娘的装束:“怎么,不相信俺<BR>是巾帼英雄吗?”<BR>林三喊着“师傅”,一下跪在了唐赛儿面前。<BR>唐赛儿说:“你是俺的师傅啊。”<BR>林三说:“我听说你的双剑天下无故,特地赶来找你拜师。可一直没找<BR>到你。”他向唐赛儿拱着手说,“刚才徒弟莽撞了,请您恕罪!”<BR>“好,饶你这一次!”唐赛儿拤(qiá)着腰,模仿着林三的声音说,“我<BR>收下你这个徒弟了!”<BR>从此,这二人互教互学,武艺进步更快。后来,他们还结成了恩爱夫妻<BR>呢。唐赛儿起义以后,多次用这飞剑杀死朝廷大将。官兵怕她才叫她“神剑”;<BR>百姓爱她,也称她“神剑”了。<BR>(祁连休 编)<BR>十只金鸡的故事<BR>从前,在一个茫茫的大海底,有一座通明透亮的水晶宫,水晶宫里住着<BR>龙王,他有十个女儿。这十个女儿就像十朵水仙花。在风平浪静的时候,她<BR>们就变成十只金鸡,经常离开龙宫到海面上游玩。<BR>大海的东边是连绵的高山峻岭,上面长满了茂密的森林。在离山林不远<BR>的山坳里,有几户人家。一天,村里有一彝家青年到树林去打柴,他手勤脚<BR>快,不消多少时间,就砍好一背柴。他口渴了,就跑到海边,捧起清澈的海<BR>水,痛痛快快地喝了三口。喝了水,便走到一棵大松树下,坐下来歇息。他<BR>想到自己艰难的生活、悲凉的身世,更感到自己十分孤单,便把插在腰里的<BR>小笛子拿出来吹,解除心里的烦闷。<BR>悠扬的笛声穿过密林,飘到了海边。这时候,十只金鸡听到了动听的笛<BR>声,个个惊奇,就寻着笛声走来。<BR>原来,吹笛子的人名叫阿南,他从小父母双亡,无依无靠,一个人打柴<BR>为生。笛子是他最亲近的伙伴,常用它诉说他悲惨的遭遇。这时,他一边想,<BR>一边吹,一时泪流满面。十个姑娘走到他身边,他也没察觉,姑娘们也没有<BR>想到,吹笛子的人竟是一个这般英俊、健壮而又衣着褴褛的砍柴人。十个姑<BR>娘你看我,我看你。阿南停止吹笛,听见身边有响动,便抬起头来看。十妹<BR>见他抬头,扭头就跑,几个姐妹也跟着往回跑。唯独二姐刚要转身,只觉得<BR>这个小伙子有点面熟,便顿了一下,终于想起来了。有一次,姐妹们正在树<BR>林里嬉闹,你追我赶,正玩得高兴,突然窜出一只老虎,多亏这位大哥手提<BR>利斧跑来,大吼一声,把老虎吓跑了。想不到今天又在这里见到了他。她走<BR>上前去轻声问:“你可就是那天吓跑了老虎的大哥?”<BR>阿南回答说:“我就是,我叫阿南。”<BR>二姐不再说什么,连忙拿出一颗金丝亮晃的宝珠,放在阿南的羊皮褂上,<BR>便一阵风追赶九个姐妹去了。阿南拾起宝珠,忙着追赶姑娘,当他跑到海边<BR>时,十只金鸡已经回到大海里去了。<BR>阿南捧着这颗闪光发亮的宝珠,翻来复去地看,心里既高兴又疑惑。他<BR>想,我真的遇到了人们所说的仙女?他不相信自己会有这样的福气。可是,<BR>这是确确实实的事呀!阿南背起柴,紧几步、慢几步地走着。他边走边想,<BR>很快就回到了家里。才走进门,又听见身后的门一响,一群青年男女拥了进<BR>来,说的说,笑的笑,叫叫嚷嚷,搞得阿南也不知道是出了什么事,还以为<BR>小伙伴们已经知道了他在海边的奇遇。<BR>“阿南哥,今天晚上是六月二十四,我们都等你来吹笛子呢。”<BR>“啊!好吧好吧。”阿南满心高兴地回答着,他又摸摸口袋,四处张望,<BR>想找个墙洞或什么地方,好放金鸡姑娘送给的宝珠。没想到宝珠被小伙伴们<BR>看到了,你争我夺,都想看一看稀奇。大家还一个劲地问:“你从哪里捡来<BR>的?”“从哪里捡来的?”阿南是个憨厚老实人,他终于开口说:“是一位<BR>姑娘送给我的。”大家都为阿南高兴。<BR>阿南有一颗宝珠的消息传开了,传到了土司韶木尔的耳里。他想:要是<BR>我韶木尔得到这颗无价宝珠,那么,天下最富有的人,就是我啦!听说还是<BR>一位长得像天仙一样的姑娘送的,再把这个姑娘夺过来,那不是人财两得吗?<BR>好!就这样办!便高声叫唤几个家奴:“去!你们快去,把那个叫阿南的穷<BR>骨头给我抓来。”几个家奴跑得比黄狗还快,不多时,阿南被捆绑到韶木尔<BR>前面。“嘿!我丢失的一颗宝珠,原来是你这个家伙偷了,快交出来。”<BR>阿南心里明白,这是土司欺诈穷人的老办法,他不屑一顾地说:“你家<BR>有什么宝珠?”<BR>“什么?老爷什么都有,牛羊满岗,树木满山,娃子遍地,粮食满仓,<BR>不要说一颗宝珠,就是一斗也有。”<BR>“你家没有我这样一颗。”<BR>“什么?你还嘴硬,来人呀,快给我打,看他交不交出来!”韶木尔一<BR>声令下,家丁把阿南打得皮开肉绽,鲜血直流。<BR>阿南咬着牙,心里想:“这是金鸡姑娘的宝珠,是她好情好意送的,宁<BR>死也不能落到韶木尔手里。”<BR>狠心的韶木尔把阿南拷打了三天,阿南强忍痛苦顶了三天。<BR>第四天,韶木尔又来追逼阿南。<BR>“你说,这颗宝珠不是我的,那么,你一个穷得有上顿无下顿的贱骨头,<BR>哪来这颗宝珠?不是偷来的还是什么?”<BR>为人耿直的阿南,像眼睛里容不得半颗沙粒,他听不得别人说他偷东西。<BR>为了证实这宝珠的来路,就说:“我人虽穷,但穷得有志气,从不偷人家抢<BR>人家的。告诉你,我这颗宝珠是金鸡姑娘送的。”<BR>“呀!金鸡姑娘⋯⋯那么你把金鸡姑娘叫出来,我要亲自问她。”<BR>“要问,你去问。”<BR>在汤朗大海边,很早以来,就听人讲十只金鸡会变成美丽的姑娘。还说<BR>要是谁能得到金鸡姑娘,谁就不仅讨到了一个漂亮的老婆,还会得到金山银<BR>山。贪心的韶木尔,立即带着一群家奴,押着阿南来到海边。但是阿南闭着<BR>嘴什么也不说。韶木尔没法,只好仿效传说中引金鸡出来的办法,选了十只<BR>精壮的大公鸡放在簸箕上,又撒上一盒芝麻,逗引十只金鸡出来做伴,以便<BR>等她们正啄得高兴时,就快手快脚拉到岸上捉金鸡。可是,只见一只只簸箕<BR>浸透水,十只大公鸡沉下海里去了,却不见有半片金鸡毛漂上来。韶木尔大<BR>为恼怒,把气撒到阿南身上发泄,皮鞭像雨点一样劈头盖脸地抽打过来,直<BR>到把手打酸了,才罢休。接着,他把阿南同村的人抓来,又是审问又是吊打,<BR>又是哄骗,要全村人说出阿南是用什么办法把金鸡引出来的。可是全村人都<BR>异口同声说:“不知道。”<BR>无奈何,韶木尔想了好几天,他终于想出一个他自己认为最绝妙的办法:<BR>把自己打扮成阿南的模样,悄悄地一个人走到海边,坐在一棵大松树下吹笛<BR>子。不多时,平静的大海里,漂起来十只金鸡,一上岸,就变成十个美丽的<BR>姑娘,向笛音走来,走近了,一个个躲在树后面,推出二姐向前。二姐羞答<BR>答地走向吹笛子的人。韶木尔心里好喜欢,眉飞色舞,大张着嘴,三步并作<BR>两步走,拿出他家仅有的一颗又黄又小的宝珠,笑嘻嘻地迎了过去。二姐一<BR>看不是阿南,再看不是她的宝珠,大吃一惊,忙问:“你是谁?”<BR>“哈哈!我是韶木尔,是来找你的。”<BR>“你、你、你⋯⋯不是阿南。”<BR>“阿南,他是我家的娃子。一个贱骨头,让我给关起来了。这一颗宝珠<BR>就是你送给他的那一颗,他交给了我,哈哈!你就是我的人了。”<BR>韶木尔扑向二姐,他想抓住她。二姐闪过一旁,韶木尔扑了个空。二姐<BR>大叫一声,众姐妹一起跑过来,吓得这个鬼头鬼脑的韶木尔不敢动。十姐妹<BR>趁机跑回海边,纷纷跳进海里。这时刮起一阵大海风,把韶木尔吹得睁不开<BR>眼。他好容易追到海边,只见大海波涛翻滚,白浪滔天,十只金鸡却不见踪<BR>影。<BR>十只金鸡回到龙宫,又急又恨,众姐妹都为阿南不平。大家出主意,要<BR>救出阿南。大姐想出个办法,叫二姐禀告老父亲,说十姐妹在海边上玩,独<BR>独二妹的宝珠失落了,被一个砍柴人拿去,土司韶木尔知道后要抢夺这颗宝<BR>珠,就把砍柴人抓起来,请父王派兵去攻打土司衙门,把人找到,追回宝珠。<BR>二姐照大姐出的主意做了。<BR>老龙土一向喜欢自己的女儿,听到宝珠失落,就二话不说,立即发兵去<BR>攻打土司。成排成排的士兵,也不知有几千几万,一个个浮出水面,举起刀<BR>叉,满山遍野地追杀韶木尔和他的家丁,杀得他们一个个倒下,然后把阿南<BR>带到龙宫里来了。<BR>十姐妹知道阿南被带来了,满心高兴,可是一看到阿南被捆得严严实实,<BR>不觉又非常难过。<BR>一场审讯开始了,老龙王问:“你为什么要把我二姑娘的宝珠拿走?”<BR>“不,我是⋯⋯”<BR>“是什么?你见财起心!”<BR>“不,我是喜欢她。”<BR>“你是什么人,你能养得起她?”<BR>“我虽是一个穷苦人,我有一颗真心。”<BR>“胡闹!给我推出去喂鱼!”老龙王说。<BR>十姐妹上前求情。大姐把姐妹们上岸相识这位青年的经过细细地说给了<BR>老龙王。老龙王听了,不仅不发怒反而高兴起来,说:“啊!原来是这样,<BR>为什么不早讲,他是个好人呀!对!对!对!把宝珠送给他。”老龙王还吩<BR>咐左右,拿出一把闪光的金斧头来说:“你是砍柴人,再送你一把好斧头,<BR>只要轻轻碰到一点树皮,大树就能砍倒。”阿南很感激老龙王。老龙王想了<BR>想,又问:“小伙子,你还要什么?”阿南没有回答,他和二姐呆呆地对看<BR>了好一会,老龙王也会意了,说:“今后你如果有什么困难,就到海边来吹<BR>你的笛子,她们几姐妹也就来帮助你。”<BR>从此以后,有时是九只金鸡一起漂到海面来,听阿南吹笛子;有时是二<BR>姐一人来,他再不是一个孤单单的人了。<BR>日子过得快,转眼又是一年。在海菜花开的时候,老龙王得病了,什么<BR>药都吃过,总是医不好。一位神医说:“要找到天心草,龙王的病才能得救。”<BR>到哪里去找天心草呢?龙王有气无力地说:“有谁找到天心草,我的十个姑<BR>娘由她挑。”十姐妹想起阿南来了,很快找到了他,把老龙王的话传了给他,<BR>并祝福他能找到天心草。<BR>阿南平时砍柴,爬遍深山老林。一听这话,他不辞劳苦,爬山越岭去找<BR>天心草。苍天不负有心人,阿南终于找到了天心草。他带着天心草回到海边,<BR>二姐早已在海边等着他,把草带回去了。不几天,老龙王的病果然好了。老<BR>龙王非常高兴,他说:“我说话算话,是哪一个找到天心草呀!快快告诉我。”<BR>九姐妹都在笑,二姐羞得低下了头⋯⋯<BR>阿南和二姐很快结了婚,过上了幸福的日子。<BR>(夏扬 罗金宝 搜集整理)<BR>神奇的磨石<BR>阿福七岁时,父亲就死了。父亲留给他的,只有一把用了多年的旧砍柴<BR>刀。父亲死后,阿福只有靠母亲去帮人洗洗缝缝度日。好不容易熬过六年,<BR>阿福也长到十三岁啦。他对妈妈说道:“我的好阿妈,你整天劳苦奔波,现<BR>在我长大了,该让我为你分担一些事了。”母亲说:“孩子,你能帮阿妈做<BR>哪样呢?阿福答:“我到山上去砍柴,把柴挑到街上去卖,把卖得的钱给你,<BR>阿妈就不必再劳累了。”<BR>从此,阿福每天拿着父亲留下的旧砍柴刀上山去砍柴, 从不间断。这样,<BR>母子二人就以砍柴为生了。<BR>有一天,阿福上山砍柴,因为刀口卷了,怎么都砍不断。眼看天就快黑<BR>了,砍不到柴去卖,阿妈吃什么呢?阿福便伤心地哭了起来,哭着哭着就睡<BR>着了。等他醒过来一看,只见一个白胡须老人站在身边。阿福很有礼貌地问<BR>道:“老阿爷,月亮都升得这么高了,你老人家为什么还在山上呀?”老爷<BR>爷反问道:“小伙子呀,今晚是八月十五,你为什么不与家人团圆,还孤单<BR>单一人在山上睡觉呢?”阿福含着眼泪对老爷爷诉说了自己的不幸,最后他<BR>叹口气说:“哎!要是我有一把好斧头该多好,我有的是力气,还愁养活不<BR>了阿妈?”老爷爷听后,知道阿福是一个心地善良、手勤脚快的好小伙,便<BR>对他说:“小伙子,你等一等,我送你一样东西。”只一眨眼功夫,老爷爷<BR>手中拿着一块方方正正的石头来了。阿福心想,石头有什么用呢?老爷爷好<BR>像看透了他的心思,说:“你别小看这么一块普普通通的石头,再旧的刀只<BR>要经它一磨,就可以变得锋利无比。”<BR>阿福双手接过磨石,赶快脱下衣服,小心翼翼地把它包好,辞别了老人,<BR>飞快地跑回家里。<BR>阿福把山上遇到老爷爷的事,一五一十地告诉了阿妈。妈妈接过磨石,<BR>心里很高兴,并叫阿福试一试。阿福“喀嚓喀嚓”地磨起刀来,只磨了两三<BR>下,刀口果真锋利起来了。母子二人很高兴,便用布把磨石包好,锁在柜子<BR>里了。<BR>第二天,阿福高高兴兴地上山打柴去了,因为刀快,一连砍了好几挑柴,<BR>都不觉得累。打的柴多,卖的钱也多了,阿妈愁苦的脸上也增添了笑容。<BR>一天,阿福磨刀,一滴水溅到他的嘴里,只觉得甜蜜蜜的,他急忙喊阿<BR>妈也来尝尝,竟连磨石都是甜的哩!更奇怪的是只要舔一下,口就不渴,肚<BR>也不饿了。从此,母子二人不愁吃,日子越来越好过啦。<BR>阿福虽然有了这块宝磨石,每天仍然照旧上山打柴,从不间断。<BR>一年年过去了,阿福也长大成人了,是该娶媳妇的时候啦!阿福心想,<BR>有个媳妇也好照顾年迈的阿妈。可阿妈说,“孩子,我们家穷,你积攒的钱<BR>也不多,谁愿意嫁给你做媳妇呢?”阿福忽然想起了老爷爷的话,便对妈妈<BR>说:“阿妈,老爷爷不是说过,在最困难的时候,磨石能帮我们的忙吗?今<BR>天我们就试试看吧。”阿福便去取磨石,把它擦得干干净净,放在桌子上。<BR>母亲对着磨石说道:“磨石、磨石,我们靠着你,不愁吃来不愁穿,现在儿<BR>子长大了,想娶个媳妇,家里穷,没钱娶,现在请你帮帮忙吧!”话音刚落,<BR>只见磨石突然放出一道道金光,过了一会儿,便跳了起来,跳了一阵,裂开<BR>一条缝,缝中钻出一个眉清目秀的姑娘来。母子二人惊呆了。姑娘含羞地说:<BR>“阿妈,我就是你家的媳妇。”阿福听了,高兴得不知怎么说才好。就这样,<BR>阿福便和磨石姑娘成了亲。<BR>自从阿福与磨石姑娘成亲以来,小两口相亲相爱,从不分离。他们一起<BR>下地耕种,一起上山打柴,阿福不让妻子离开自己半步。时间久了,妻子对<BR>阿福说:“阿妈老了,我得在家里烧火做饭,织布洗衣,不能天天陪你出去<BR>了。如果你实在舍不得离开我的话,你就去找两张笋叶来,我把我的像画在<BR>笋叶上,不管你到哪儿,带着像去,你想我时,就看看我的像。”从此,阿<BR>福上山打柴,下田种地时时都把笋叶像带上。<BR>有一天,阿福去犁地,他把画像放在地头边,忽然间,刮起了一阵大风,<BR>画像就被吹飞了。他心里很难过,就一口气跑回家,告诉了妻子。妻子只说:<BR>“不好了,要出事啦。”<BR>原来画像被风吹到一家有钱有势的财主家的天井里,被管家捡到交给财<BR>主老爷了。财主老爷看后,赞不绝口:“哎哟!人间竟会有这么漂亮的女人<BR>哟,如果能将她讨来做我的小老婆,那该多好!”<BR>于是,财主就派人四处寻找。这天阿福妻正巧在小河边洗衣服,被管家<BR>看见了。管家拿出笋叶像一对,人与画一模一样,便到村里去打听,才晓得<BR>是阿福的妻子。管家将这事告诉财主,财主命管家把阿福抓来。阿福妻知道<BR>祸事来临,对阿福说:“你不要怕,只管去吧!不管他提出什么条件,你只<BR>管答应就是了。”<BR>阿福跟着管家到了老财主家,财主假装仁慈的样子问道:“小伙子你叫<BR>什么名字?”“我叫阿福。”“哦,你家有什么人?”阿福答:“有阿妈,<BR>还有妻子。”这时,财主拿出笋叶画像问阿福:“这是谁呀?”阿福一见,<BR>赶忙伸手去抢,被管家拦住了。财主说:“听着,你赶快把你妻子送来,如<BR>果不送,就得答应我一个条件。”阿福说:“只要不送我的妻子,随你提什<BR>么条件都可以。”财主老爷说:“限你三日内,拉三只老虎来给我,如果三<BR>天内不送到,你妻子就归我。”<BR>阿福回到家里告诉了妻子。妻子说:“你不必担心,明天你上街去买三<BR>只猫来。阿福一听,着急起来:“老爷要的是三只老虎,不是三只猫。”妻<BR>子说:“不怕得,你把猫买来,用笼子装好,照着我的话去做就行了。”阿<BR>福按照妻子的吩咐,把猫装在笼子里。妻子又说:“你明天就挑着三只猫去<BR>给财主,你悄悄叫‘猫变虎快长大,猫变虎快长大’,连叫三声,它就会变<BR>成老虎了。”<BR>第二天,阿福按照妻子的吩咐,挑着三只描去财主家。财主看见阿福挑<BR>的是猫不是老虎,就斥骂道:“大胆的阿福,老爷叫你交三只老虎,你为什<BR>么拿三只猫来。”阿福分辩说:“老爷,不是猫,是老虎呀!因为老虎太大,<BR>不好拿,我把它变小了,这样好挑些。”老财主听了,气愤地说:“你今天<BR>如果不能把小猫变成大老虎,我不仅要你的老婆,还要你的命!”随后又以<BR>轻蔑的口气说:“如果你真的有本事把猫变成虎,我不但不要你的妻了,而<BR>且还情愿把我的这座庄园输给你。”阿福说:“老爷的话,谁能作证呢?”<BR>财主说:“就叫乡亲们来作证吧!”这一下,一传十,十传百⋯⋯财主的庄<BR>园一下子挤满了看热闹的人群。财主对众乡亲说道:“乡亲们,阿福说他有<BR>本事把猫变成虎,变不成,他就把老婆和头输给我;如果变成了,我愿意把<BR>庄园输给他。今天请乡亲们作个证,以免变卦。”乡亲们听了,都暗暗为阿<BR>福叫苦,个个都在为阿福提着一把冷汗。阿福却不慌不忙地走到猫笼边,对<BR>着猫悄悄叫道:“猫儿变虎快长大,猫儿变虎快长大。”刚叫了三声,三只<BR>小猫一下子变成了三只大老虎,众乡亲都吓呆了。<BR>财主眼看自己输了,却翻脸不认帐,并命管家和家丁把阿福捆起来。三<BR>只老虎见主人被财主捆了,大吼一声,抓破笼子,扑向财主和管家,把他们<BR>统统咬死了。<BR>财主死了,财主的财产归了阿福。可是阿福什么都不要,他把财产统统<BR>分给了穷乡亲,自己却回到家里,和母亲、妻子过着简朴而幸福的生活。<BR>(代永华 卢林忠 王朝芬 搜集整理)<BR>长发妹<BR>陡高山的山腰上,有一道长长的瀑布,像一个女人躺在悬崖上,把她那<BR>又长又白的头发垂下山来一样。当地老百姓都管那瀑布叫白发水;还爱讲那<BR>个长发妹的故事。<BR>很早以前,陡高山附近严重缺水。人们吃用和田里浇地,都得靠雨水。<BR>假若天不下雨,人们就得到七里外的小河里去挑。水,像油一样宝贵。<BR>陡高山附近有个小村子。村里有个姑娘,她的头发黑油油的,一直拖到<BR>脚后跟。她平日把头发盘在头顶上,头顶上盘不完就绕在颈上、肩上。大家<BR>都管她叫长发妹。<BR>长发妹家里只有一个瘫在床上的病妈妈,生活就靠她养猪来维持。长发<BR>妹每天都要到七里外的小河去挑水,还要上陡高山扯猪菜喂猪,从早到晚忙<BR>个不停。<BR>有一天,长发妹背起竹篮到陡高山去扯猪菜。她爬到山腰,看见悬崖壁<BR>上有一簇萝卜缨,翠绿翠绿的,非常鲜亮。她想,这个萝卜一定甜脆可口,<BR>带回家去给妈妈吃多好啊!她扯住萝卜缨用劲一拔,谁知随着拔出的那个圆<BR>圆的红萝卜,石壁上现出一个圆圆的洞眼;一股清清的泉水从洞眼里涌了出<BR>来。长发妹高兴极了,正想用手去接,忽然“唰”地一声,萝卜竟从她手里<BR>飞了出去,“噗”地一声,又塞回洞眼里,水流不出来了!<BR>长发妹口里正渴得难受,就又把萝卜拔了出来,用嘴凑近洞眼、饱饱地<BR>喝了一通。那水清凉甘甜,像雪梨汁一样。可是她的嘴刚离开石洞,“唰”<BR>地一声,萝卜又从她手里飞出去,把洞眼堵住了。<BR>紧接着一阵大风,把长发妹刮进了一个山洞。阴森森的山洞里,坐着一<BR>个满身黄毛的巨人。他对长发妹恶声恶气地说:“我是山神。这个山泉的秘<BR>密被你无意中发现了,但你决不能告诉别人。你要是说出去,让别人来这里<BR>取水,我就杀死你”!他的话音刚落,一阵狂风,就把惊呆了的长发妹刮到<BR>了山脚下。<BR>长发妹不敢把发现泉眼的事告诉妈妈,也不敢讲给乡亲们听。她一想起<BR>凶恶的黄毛神来,便满身起鸡皮疙瘩。<BR>长发妹是个好心的姑娘。她看见田里的土地干巴巴的,庄稼又枯又黄;<BR>她看见村上男女老少,每天挑着水桶到七里外的河里去挑水,累得汗流浃背,<BR>气喘嘘嘘,多么想把山泉的秘密告诉乡亲们啊!可是⋯⋯<BR>长发妹痛苦极了!她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她像个哑巴,像个呆子。<BR>她的眼睛不再是水汪汪的而是阴沉沉的了。她的脸蛋不再是红扑扑的,<BR>而是蜡黄蜡黄的了。她的长头发也不再是黑油油的,而是枯焦枯焦的了。<BR>妈妈抚摸着长发妹的头说:“孩子,你有什么病呀?”<BR>可是,长发妹咬住嘴唇,不说话。<BR>一天一天过去,一月一月过去。<BR>长发妹黑油油的头发变成雪白雪白的了。她没有精神梳理它,也没有精<BR>神挽起它,让那雪白的长发散披在身上。<BR>“啊!好奇怪啊!年纪轻轻的姑娘,满头雪白的头发!”人们纷纷议论<BR>着。<BR>长发妹经常呆呆地靠在大门口,望着来来往往的人,喃喃地说:“陡高<BR>山上有⋯⋯”可是说到这里,就痛苦地用牙齿紧咬住嘴唇,咬出一个个的血<BR>印子。<BR>有一天,长发妹看见一个白胡子老爷爷由七里外的小河里挑回一担水,<BR>颤巍巍地在路上走,一不留心,碰着一块石头,跌倒在地上,水泼光了,水<BR>桶坏了,老爷爷的腿也被撞破了,鲜血直淌。<BR>长发妹跑过去扶起老人,又蹲下身替老人绑住伤口。老人紧闭着双眼,<BR>哎哟哎哟地哼着,嘴里还不住念叨着“水,水⋯⋯”<BR>长发妹忍不住自言自语地说:“长发妹,你好怕死啊!因为你怕死,地<BR>上的泥土才干巴巴!因为你怕死,田里的庄稼才枯黄不长!因为你怕死,全<BR>村的人才汗流满面,气喘嘘嘘!因为你怕死,老爷爷才跌坏了腿!你,你,<BR>你⋯⋯”<BR>她忽然大声地对老人说:“老爷爷,陡高山上有泉水啊!只要拔掉萝卜,<BR>砍碎萝卜,凿大洞眼,泉水就会“哗哗”地流下山来。真的!我亲眼见过!”<BR>她不待老人回答,便站了起来,披着长长的白发,在村里来回跑着,大<BR>声呼喊:<BR>“陡高山有泉水啊!只要拔掉萝卜⋯⋯”<BR>她还告诉乡亲们发现泉水的经过,只是没提山神对她的威胁。<BR>村上人都知道长发妹是个好心肠的孩子,大家都相信她的话。<BR>村上人有的拿菜刀,有的拿钢凿,跟着长发妹爬上陡高山,爬上大悬崖。<BR>长发妹双手拔下石壁上的萝卜,丢在石头上,说:“大家快砍碎这个萝<BR>卜,砍碎它,快!”<BR>几把菜刀剁呀剁的,几下子便把红萝卜砍成了碎渣渣。<BR>石洞眼里的泉水“哗哗”地流出来了,可是,石洞眼只有茶杯大,泉水<BR>流不畅。<BR>长发妹又说:“大家快拿钢凿用力凿啊!把石洞眼凿得宽宽的,快凿呀!<BR>快凿呀!”<BR>几把凿子,凿呀凿的,一会子,石洞眼有碗那么大了!再一会子,石洞<BR>眼有水桶那么大了!再一会子,石洞眼有大水缸那么大了!<BR>泉水“哗哗啦啦一个劲地向山下奔流!人们欢笑着,追随着流水奔跑起<BR>来。<BR>大家都没有留意,就在这个欢乐的时刻,长发妹不见了!<BR>长发妹哪里去了?是山神把她抓进了山洞。山神恶狠狠地斥责她:“叫<BR>你不要告诉别人,你却带着大批人来砍碎红萝卜,凿大石洞眼,现在我要把<BR>你杀死!”<BR>长发妹披着白头发,冷冷地说:“为了大家我愿意死。”<BR>山神咬牙切齿地说:“死也不让你好死!我要叫你躺在悬崖上,让泉水<BR>从高处冲在你身上,叫你永生永世受痛苦!”<BR>长发妹坚定地说:“为了大家,我愿意挨水冲。只是,请求你让我回家<BR>一趟,好托人照顾病妈妈和几只小猪仔。”<BR>山神想了一想,说:“好吧,就让你回家一趟,回来时自己躺到悬崖去。<BR>你要是不回来,我就封住水口,杀死全村的人!”<BR>长发妹点了点头,就被狂风刮到了山脚下。<BR>长发妹望着山上“哗啦啦”流下来的山泉水,望着水汪汪的田地,望着<BR>青乎乎的庄稼,不由得微笑了!<BR>长发妹回到家里,她不能把实话对妈妈讲,怕妈妈着急。她只说:“妈,<BR>陡高山上的山泉水流下来,从今往后,咱们村再不愁水了!”<BR>她接着又说:“妈,邻村的小姐妹邀我去玩些日子,我请隔壁婶婶来照<BR>顾你和小猪仔。”<BR>妈妈笑着答应了。<BR>长发妹深情地抚摸着妈妈的脸,抚摸着妈妈的手,眼泪不知不觉掉了下<BR>来。<BR>长发妹又走到猪栏边,再一次摸摸小猪仔的头,摸摸小猪仔的尾巴。她<BR>的眼泪又掉了下来。<BR>她在房门口说了一句:“妈,我走了!”不等回答,就甩着长长的白发,<BR>毅然朝陡高山走去。<BR>长发妹长年在陡高山上扯猪菜。她对山上的一草一木都有着特殊的感<BR>情。当她经过榕树下,禁不住抱着它那粗大的树干和它话别:“老榕树啊,<BR>以后我再也不能坐在你的树荫下乘凉了!”<BR>她的话刚出口,老榕树后突然转出一个身材高大、穿绿衣服的老人。老<BR>人说:“你的事情我已经知道了。你是好人,我要救你。我已凿了一个石头<BR>人,让它代你受苦刑。你看,就在树后边呢!”<BR>长发妹转过大树,果然看见一尊石雕,模样很像自己,只是没有头发。<BR>长发妹呆住了,只听老人又说话了:“现在只缺少长长的白头发啦!小<BR>姑娘,你忍住痛,让我把你的头发扯下来,安在石头人的头上,这样,山神<BR>才不会疑心。”<BR>老人不待回答,就按住长发妹的头扯头发。一束一束地扯下,一束一束<BR>地安在石头人的头上。说也奇怪,安下去就像生了根一样。<BR>长发妹没感到疼,头发就被扯光了;石头人的头上却长满了雪白的长发。<BR>老人笑着说:“姑娘,你回家吧!附近村里有了水后,大家的生活会慢<BR>慢好起来的!”他扛起石头人,飞快地跑上陡高山,把石人放在悬崖上。<BR>泉水冲在石人身上,顺着石人的头发流下山去。长长的,白白的⋯⋯<BR>啊!白发水!白发水!<BR>长发妹靠着树根看呆了。忽然觉得自己头上怪痒痒的, 伸手一摸,啊!<BR>头发又长出来啦!啊!头发又长长地垂到地上啦!<BR>她把头发拉到眼前一看,啊!黑油油的,她欢喜地跳了起来!她要把喜<BR>讯告诉绿衣老人。<BR>她在大榕树下等了许久,不见绿衣老人回来。忽然,一阵微风吹过,大<BR>榕树枝摇叶动,发出了声音:“长发妹,山神这家伙被瞒住了,你放心回家<BR>吧!”<BR>长发妹望望陡高山上长长的白发水,望望山脚下青乎乎的庄稼,望望田<BR>头地尾欢乐的人群,望望葱绿绿的大榕树。她甩着黑油油的长发,一跳一跳<BR>地回家了。<BR>(肖甘牛 潘平元 搜集整理)<BR>小白马的故事<BR>从前,一个牧民有一匹白骒马。这个白骒马下了一匹星星般光亮的白马<BR>驹。<BR>一年,他们的家乡遭到大旱灾,江河干涸,牧草枯黄,他们无法生活下<BR>去了。<BR>于是,白骒马领着他的七十二个伙伴,离开家乡,寻找好牧场去了。<BR>他们走了好多天,来到了一块肥美的草原。这里,草儿青青翻波浪,清<BR>清的泉水甜又凉,鸟儿争鸣齐唱歌,满山遍野百花香。<BR>他们就在那儿住了下来,生活得很好,个个膘满肉肥。<BR>一天,白骒马照例带领着他的伙伴们到河边去饮水,群马高兴得连跑带<BR>跳并用后腿乱踢起来。可是不小心,他们中间有一个踏碎了七个雁蛋。白骒<BR>马看到,便对他的伙伴们说:<BR>“我们寄居在别人的家乡,本不该冒犯人家。可是如今不小心踏碎了七<BR>个雁蛋,毁坏了人家未来的子女,这怎么能再呆下去呢!”白骒马说到这里,<BR>想了想,便又接着说道:“我们走吧,伙伴们!我们转回自己的家乡去吧!<BR>假如不走,明天早晨一定要遭到众雁的袭击!”<BR>但是,他的伙伴们并没有听从它的规劝。<BR>第二天大清早,果真有无数的大雁向他们袭来。结果,他的伙伴们都被<BR>大雁给啄死了。只剩下白骒马和他那星星般光亮的白马驹,被群雁从四面八<BR>方包围住,啄得它们母子俩没有个喘息的工夫。白骒马忍受着巨大的痛苦,<BR>保护着自己幼小的爱子。<BR>群雁从前面攻来,他将爱子护在后面;<BR>群雁从背后袭来,他将爱子护在身前;<BR>群雁从左面攻来,他将爱子护在右侧;<BR>群雁从右面袭来,他将爱子护在左边。<BR>白骒马和群雁搏斗了一上午。众雁感到实在无法啄死他们两个,便腾空<BR>飞去了。<BR>大雁飞走以后,白骒马全身都是血汗淋淋的。他领着小马驹,踏上了归<BR>途。<BR>在路上,不懂事的小马驹,看到妈妈身上的伤痕,好奇地问道:<BR>“妈妈呀!你身上那青一块、紫一块的东西是什么哪?”<BR>“没有什么,孩子!可能是路过黑土岭,沾上黑土啦!”白骒马故意糊<BR>弄小马驹说。<BR>接着,小马驹又发现了妈妈身上红斑斑的东西,又好奇地问道:<BR>“妈妈呀!你身上那一道道的红东西是什么哪?”<BR>“没有什么,孩子,可能是路过红砂岭,沾上红砂土啦!”<BR>走了一阵,小马驹又发现妈妈的耳朵有了毛病,他又问道:<BR>“妈妈呀!你平时走路总是两耳竖起,现在为啥耷拉着耳朵走呢?”<BR>“没有什么,孩子,因为天气热,妈妈有些口渴啦!”<BR>说着,小马驹又发现妈妈走路有些不正常,他又问:<BR>“妈妈,为什么你的四条腿走起路来,左右摇摆,跌跌撞撞的哪?”<BR>“没有什么,孩子!因为山高路远,妈妈有些累啦!”<BR>就这样,白骒马一路上糊弄着他的孩子,拖着受重伤的身子,向自己的<BR>家乡奔去。可是,当他们刚刚爬上一道山岭,已经踏上家乡的土地时,突然,<BR>白骒马止步不前,再也走不动了。他泪涟涟地对自己的驹子说:<BR>“哎,孩子啊,妈妈要死啦!”<BR>小马驹听到这话,急得泣不成声地哀嚎着,向妈妈说:<BR>“妈妈呀!幼小无知的我,离开了妈妈,孤零零地怎么能过活呀?!断<BR>绝了甘美的母乳,我将吃什么长大呀?!我的好妈妈,你不能永远活着,永<BR>远永远不死吗?!”<BR>“孩子呀!动物总有一死,世上从来没有过不死而永生的动物呀!”白<BR>骒马嘱咐他的小马驹说:“我的孩子!我死后,那柔嫩的野艾,可以代替我<BR>甘美的乳汁;你不会孤单,你会找到很多亲人的:越过前面那道山岭,你会<BR>遇到上千匹的马群,那里面有你的哥哥;往前再过一道山岭,你会遇到上万<BR>匹的马群,那里面有你的姐姐,再往前走去,你会遇到一万万匹的马群,那<BR>里面有你年老的祖母,她老人家会很好地抚育你的。”白骒马接着嘱咐说:<BR>“孩子啊!你要牢牢地记住:在你去找你祖母的路上,住宿时千万不要在背<BR>阴的地方住,那里特别寒冷:你应拣向阳的地方住宿,那里既温暖又安全。<BR>若遇见人家时,你千万不要从人家门前过,如果从门前过,那里会有牧人的<BR>看家狗咬你,淘气的孩子骑你;你应当从人家房后过,这样就不会有人欺负<BR>你。到了你祖母那里,你不要在马群中间走,在中间走,大马会踢你撞你;<BR>你应当走在马群的边上,可是也不要走在马群后头,走在后头会遭到牧人鞭<BR>打。”<BR>白骒马向他的孩子嘱咐完,就倒地死去了。<BR>星星般光亮的小白马,泪珠滚滚地绕着死去的母亲哭了一通之后,便按<BR>着母亲的嘱咐,向南边的山岭走去。<BR>在途中,小马驹一边悲泣地走着,一边好奇地想着妈妈临终的遗言:<BR>“住在背阴的地方又能怎的呢?”<BR>天黑了,小马驹试着在背阴的地方住下了。果然,在夜里风大又冷,野<BR>狼嗥叫,不得安睡。于是,第二宿,它按着妈妈的嘱咐,在向阳的地方住了<BR>下来。在那里,果然既温暖又没有野狼来打扰,睡得舒舒服服。<BR>小马驹想:“妈妈说的话,果然没有错啊!”从此以后,他住宿时,就<BR>总在向阳的地方住了。<BR>可是,小马驹对妈妈的第二个嘱咐又觉得有些奇怪,他想:<BR>“从人家门前过去,又能怎样呢?”<BR>遇到人家的时候,小马驹试着从人家门前过了一趟,果然,牧人的看家<BR>狗挡住他的去路,不放他走;孩子们拦住他,也非要骑他不可。最后,他左<BR>闪右躲,好容易才脱开了这些纠缠。当他路过第二个人家的时候,他按着妈<BR>妈的嘱咐,从房后跑了过去。果然不错,没有任何东西来打扰他,便安安全<BR>全地通过了。<BR>事后,小马驹心想:<BR>“妈妈说的话,果然没有错啊!”从此以后,小马驹遇见人家,便从房<BR>后过去了。<BR>走了好多天,小马驹终于找到了他的祖母。可是,当他想到妈妈的第三<BR>个嘱咐时,觉得还是有些奇怪,他想:<BR>“走在马群后头,又能怎的呢?”<BR>于是,小马驹试着在马群后头走了一趟。果真,牧马人随后赶来,挥起<BR>长鞭把他打了一顿。<BR>小马驹心想:“妈妈说的话,果然没有错啊!”从此以后,他再也不在<BR>马群后头走了。<BR>但是,当他想到妈妈的第四个嘱咐的时候,觉得还是有些奇怪,他想:<BR>“在马群中间走,又能怎的呢?”<BR>有一回,小马驹试着在马群中间走了一趟。果真不错,众马不是踢他,<BR>就是挤他,使他不得一刻安宁。后来小马驹按着妈妈的嘱咐,在马群边上走<BR>了一趟。这回他果然没有遭到马踢,也没有挨到马挤,而且还能捞到嫩草吃,<BR>行动非常自在。从此以后,小马驹总是在马群旁边走了。<BR>以后,小马驹无论做什么事,都常常想到妈妈嘱咐的话。<BR>小马驹遵循着妈妈的话去生活,他便迅速而又健康地成长起来了。后来,<BR>他终于变成了一匹出名的骏马。<BR>(白歌乐 胡尔查 译)<BR>找太阳<BR>很多年以前,在一个白云环绕的山村里,住着一个老猎人和他的孙子小<BR>多吉。爷儿俩成年累月地在山林里打猎,猎获了数不清的獐、鹿、虎、熊,<BR>可是这些东西,大半都被老爷要去了,到头来,爷儿俩还是过着吃不饱穿不<BR>暖的苦日子。<BR>小多吉是个勇敢的孩子。他年纪虽小,却很懂事。<BR>这一年,老人得了重病,眼看没望了。临终前,睁开双眼,用尽最后一<BR>点力气嘱咐小孙子说:<BR>“好孩子,爷爷就要丢下你去了!你不要再像爷爷这样,劳累一辈子还<BR>是挨饿受冻!”歇了一会,老猎人又说:“我小的时候,听老一辈人说,世<BR>上有一个金色的太阳,凡是它光芒照耀过的地方,就没有穷困,没有悲伤,<BR>永远幸福安康。但是只有勇敢的人,才能找到它。好孩子,我死以后,你去<BR>寻找这个幸福的太阳吧,让它给穷人们带来好时光!”<BR>老猎人说完,就闭上了眼睛。小多吉拉着爷爷的手,哭得很伤心。<BR>第二天,多吉在乡亲们的帮助下葬了爷爷。然后,他带上糌粑和干肉,<BR>辞别了乡亲,头也不回地找金色的太阳去了。<BR>爬过了数不尽的大山,趟过了记不清的河流,不分白天夜晚,多吉不停<BR>地奔走着,寻找金色的太阳。<BR>一天,他爬上一座陡峭的高山,看见山下碧绿的草原上,牛羊成群,帐<BR>篷连成了片。在草原中央,有一顶金黄色的大帐篷,闪闪发光,多吉赶忙跑<BR>下山去,走近帐篷。只见帐篷外面站着一个穿着阔气的老爷,正在得意地看<BR>他的牛羊,多吉脱下帽子,恭恭敬敬地问道:<BR>“尊贵的老爷,请您告诉我,什么地方有金色的太阳?我要把它带到家<BR>乡去,使家乡的人们在它的光芒照耀下,得到幸福和安康。”<BR>老爷听完多吉的话,放声大笑道:“愚蠢的孩子,我的帐篷放射着金光,<BR>就像金色的太阳;天上有多少星星,地上就有我多少牛羊;只要你愿意给我<BR>干活,就会得到幸福和安康。”<BR>多吉相信了老爷的话,答应留下给他放牧牛羊。<BR>日子像山涧流水一样快地过去了。多吉起早睡晚地放牧,生活却仍和过<BR>去一样,得不到温饱,渐渐地,他明白了这里不是他要到的地方,这里也没<BR>有爷爷所说的那个金色的太阳。于是,他一跺脚离开了老爷的帐篷。<BR>走啊,走啊。多吉的鞋底磨穿了,衣服撕破了,但他还是一步步地向前<BR>走着。<BR>突然,远处出现了一望无边的青稞地,麦穗像波浪一样闪着金光。麦地<BR>中央,高耸着一座金碧辉煌的楼房。多吉觉得精神一振,身上一下子有了劲,<BR>急忙跑到楼房前面。只见楼上站着一位肥胖的老爷,正在得意地看他的麦田。<BR>多吉脱下帽子,恭恭敬敬地问道:<BR>“尊贵的老爷,请您告诉我,什么地方有金色的太阳?我要把它带到家<BR>乡去,使家乡的人们在它的光芒照耀下,得到幸福和安康。”<BR>老爷听完多吉的话,放声大笑道:“愚蠢的孩子,我遍地的青稞放射着<BR>金光,身上的珠宝就像金色的太阳。只要你愿意在这里给我种地干活,就会<BR>得到幸福和安康。”<BR>多吉听了老爷的话,半信半疑,想了一想,还是答应了留下来给老爷种<BR>地。<BR>冬去春来,不觉又是一年。多吉每天在地里辛勤地劳动,日子过得还是<BR>和过去一样苦!多吉想:这里决不能找到金色的太阳。于是,他又离开了老<BR>爷家,找太阳去了。<BR>寻遍一座高山又一座高山,踏遍一个草原又一个草原。多吉忍受着饥饿<BR>和疲劳,一心寻找金色的太阳。<BR>这一天,他又累又饿,实在没有力气再往前走了,便躺在路旁的大石头<BR>上休息,不知不觉地睡着了。当他醒来时,看见一位头戴金冠的活佛①站在面<BR>前,活佛抚摸着他的头顶问:<BR>“可怜的孩子,你要到哪里去?”<BR>“我要去找金色的太阳。”多吉把爷爷的话告诉了活佛。接着,他跪下<BR>来虔诚地请求说:<BR>“慈悲的佛爷,请您指给我一条明道,怎样才能把金色的太阳找到?”<BR>活佛听了多吉的话,叹息着说:“糊涂的孩子,金色的太阳住在天上,<BR>世间哪能找得到!你看,我庙宇上那闪闪发光的金顶,胜过天上金色的太阳:<BR>只有每天跟着我诵经祈祷,菩萨才会赐给你幸福和安康!”活佛的话说得多<BR>吉茫然不知所措,最后只好跟着活佛进了喇嘛庙。<BR>从此,多吉一心侍候活佛,有空便念经祈祷。除了这些,还要给活佛和<BR>大喇嘛背水、砍柴、放牧牛羊,一天到晚得不到片刻休息。<BR>一年、两年,这样过了很久很久。多吉等啊等啊,菩萨始终没有赐给他<BR>任何幸福。他想起爷爷的嘱咐,觉得这里也不能找到金色的太阳,于是,便<BR>偷偷地离开了喇嘛庙。<BR>风霜在多吉脸上刻下了皱纹,岁月染白了多吉的须发。多少个年头过去<BR>了,他仍不灰心,四处奔走,寻找那金色的太阳。他还把爷爷的话告诉四方<BR>的穷朋友们,让大家都找太阳。要找的东西虽然当时没有找到,但是他相信,<BR>总有一天,世界上一定会有一个能给穷人带来幸福的太阳。<BR>(栾之火 搜集整理)<BR>① 活佛,喇嘛教中取得地位的高级僧侣的俗称。其中地位最高者为达赖和班禅,其次为法王,再次就是一<BR>般的活佛。<BR>刘二做工<BR>从前,有个刻薄财主,年年打着漂亮的幌子招收长工,年年都有一些人<BR>白白地给他干,干了半年或将近一年的活儿,得不到一文工钱。<BR>刘二是个聪明健壮的小伙子,他看到这种事,非常气愤,决心要把财主<BR>惩治一下。<BR>大年里,刘二来找财主,他们议定了工钱。最后财主对刘二说:“工夫<BR>做一整年,工钱年终时一次给你,分文不少。但是你要记住:如果一年做不<BR>到头,不管你做了多久,工钱一个也没有。”<BR>刘二说:“好!不过你如果未满一年就辞我的工,得给我一整年的工钱,<BR>一个也不许少给。”<BR>财主满口答应着,他们就这样说定了。<BR>担 水<BR>财主家的规矩很严,生怕长工们到厨房里搞东西吃,规定长工不得进厨<BR>房,他把缸子安在窗子底下,长工担水要把水从窗口上倒进去。<BR>每天天不亮,财主就喊刘二担水。<BR>这天,他半夜就起床,找到水桶就担水,不管三七二十一,把水只管往<BR>缸里倒。缸子满了,水就往地下流。慢慢地水由厨房流到了耳房,由耳房流<BR>到了财主的卧室。财主还不知道,照例不等天亮就从床上爬起来喊刘二。谁<BR>知脚刚一着地,冰冷的水就浸透了他的鞋袜。他不知出了什么事,心头一惊,<BR>脚底一滑,就跌了个四脚朝天,半天才爬起来。<BR>当他知道了是怎么一回事后,就责问刘二,刘二说:“这能怪我吗?缸<BR>子在里面,我怎能看到它满不满呢?水老不往上涨,害得我辛辛苦苦地担了<BR>大半夜,你还来怪我哩!”<BR>给这一说,财主只好把气憋在肚子里,气得足足病了两个月。<BR>有 贼<BR>财主在病中天天担心的是长工用不用劲干活。好容易挨到病好了。他怕<BR>再上刘二的当,每天总是偷偷地站在很远的地方望着。<BR>一天,刘二在田里做活,猛抬头,发现财主躲在远处的竹林中,偷偷地<BR>向这边望。<BR>“得给他点厉害!”刘二心里想。他把锄头竖在脚跟前, 双手扶着锄柄,<BR>目不转睛地望着竹林里的人影——可恶的财主。<BR>财主看到刘二站着不干活,也就狠狠地盯住这边。<BR>望着望着,很快太阳过了头顶,把个财主站得腿疼肚子饿,只好先忍着<BR>气,拖着步子回家再想招儿。这时,刘二也扛着锄头回家了。<BR>刘二一到家,财主就问:“刘二,你今天做了多少工夫?”<BR>“还讲工夫!”刘二忿忿地回答,“我刚到地里不久,就看到一个狗养<BR>的小贼种,贼头贼脑地躲在竹林里,想偷点竹子。害得老子望了他老半天,<BR>腿也■了,肚子也饿了,好容易贼子才走。要不是我,你今天不知要丢多少<BR>竹子呢!”<BR>财主又这样白白地挨了一顿骂。<BR>“别请大肚汉”<BR>谷子熟了,财主眼看着满地金黄的谷子,心里乐得开了花。他叼着根烟<BR>管在地边慢慢地踱着,不时摸摸那熟透了的谷粒。接近黄昏时,他抬头望着<BR>天边一片灰云,心里想:没准儿快要下雨了,得赶快请人收割哩!他快步回<BR>家对刘二说,“谷子熟透了,得抓紧时间收割,别让它掉粒儿,你赶快给我<BR>去请点零工吧!越快越好,快去!”刘二转身刚走几步,就被财主喊住了,<BR>“记住,请人要留意,别请大肚汉。”刘二应了一声,扭头就走了。<BR>第二天,财主起床就眼巴巴地望着门外,等人给他来收割。等老半天,<BR>还没来一个人。这时天色比昨天还阴沉,他在厅子里来回不停地踱着,搓着<BR>手。正等得心焦,他看到刘二托着一盘菜饭出来了。他赶上问:“做工的都<BR>来了吗?”<BR>“都来了。”刘二一边回答,一边朝堂屋走去。财主急忙尾随上去。他<BR>刚走进堂屋,只见神台前的桌子上摆满了神主菩萨,却不见一个做工的人。<BR>原来,昨晚刘二并没有出去请工人,而是在床上睡了一个大觉。财主看到这<BR>情况,大声嚷道:“刘二!你这是干什么?”刘二却毫不在乎地说:“你不<BR>是说别请大肚汉吗,这些都是扁肚子,一粒饭也不吃,不是更合你的意吗?”<BR>财主听了,气得说不出话来。下午,果然下起大雨来。这场秋雨,一连<BR>下了十多天,财主的大批粮食都喂了江湖里的鱼儿。<BR>拆 槽 门<BR>财主恨透了刘二,时时挑剔他的毛病。有一次,刘二担柴回来,财主看<BR>见了说:“刘二,你怎么只担这一点点儿?”<BR>刘二说:“太大了,可不方便啊!”<BR>“有什么不方便,分明是条懒虫!”财主气势汹汹地回答。<BR>“好!明天就多担一点。”<BR>第二天,刘二缚了两捆很大很大的柴,大得简直没法担进门。到了门前,<BR>刘二把柴担放下,搬条梯子爬到屋顶就把瓦往地上拨。哗啦啦的响声,惊动<BR>了财主。财主慌忙跑出来,一看刘二把屋顶的瓦拨到了地上,还在用劲地把<BR>砖往地上推呢!他气得什么似的,大声呵斥:“你疯了吗?快滚下来!”<BR>刘二从房上跳下来,到财主跟前说:“你看,这么大一捆柴,不把槽门<BR>拆掉哪能挑得进去呢?”<BR>“你难道不会把它捆小一点吗?”<BR>“是你昨天要我捆大一点的呢?”<BR>财主被刘二问得张口结舌,只好垂头丧气地进屋去了。<BR>辞 工<BR>财主觉得刘二越来越不顺眼了,决定撵走刘二。他把刘二叫来说:“我<BR>家养不了你,你给我走吧!”<BR>刘二说:“好!”<BR>刘二走到屋里,把铺盖捆上,仍旧作一担担了出来。他把带来的大刀提<BR>在手里,走到财主跟前说:“财主老爷,我要走了。咱们议明在先,半途我<BR>不做了,一个工钱也不拿;你半途辞我的工,一年的工钱分文不少。现在,<BR>请你把一年的工钱全付给我吧!”<BR>财主想赖账,一看眼前的刘二,又不敢赖了。他只好忍着心疼,付清一<BR>年的工钱,眼看着刘二走了。<BR>陈元初 搜集整理<BR>隐身草<BR>从前,卧牛山下有个地主,是个财迷。他雇有两个长工,就成天千方百<BR>计地盘剥长工,把长工使唤得筋疲力尽。这两个长工就想找个机会把财迷耍<BR>弄一下。<BR>有一天,长工从地里回来,也不喝水,也不吸烟,放下锄把子就往财主<BR>家的后院跑。到了那儿,两个人仰着脖子直瞪瞪地看着那棵老椿树上一个大<BR>乌鸦窠,老半天一动都不动。财主看见,心下疑怪,就喝叫一声:“看啥!<BR>不快点出粪坑去!”两个长工交头说了几句话,使个眼色,就干活去了。财<BR>主站在他俩站的地方向上看了一会儿,看不出个名堂,心里一想,就跟在两<BR>个长工背后,溜到旁边一个小茅房里,偷偷地听他俩说什么。只听他们说:<BR>“哎,这事咱可不能让财迷知道呀!”<BR>“那是当然——你说这事真也奇怪。”<BR>“是啊!怎么咱俩在同一个时候,做了同样的梦,分毫不差;都梦见一<BR>个白胡子老头,说那槐老椿树上乌鸦窠里,有一根草是隐身草,拿着它人就<BR>看不见了。我记得真真切切,你也记得真真切切。咱今晚上就把那根隐身草<BR>拿来!这一来,你我就交了运了,要什么应什么,要什么有什么,再不受财<BR>迷的支使!”<BR>“嗨!你小点声!啊呀,那乌鸦窠可大呢!咱知道哪一根是呀?”<BR>“那——明天干脆想法儿把椿树买下来,再一根一根的试,要是你拿着<BR>了,我一定看不见你,要是我拿着了,你一定看不见我。”<BR>“对,对!——对!咱跟他买来!”<BR>财迷在茅房里听得一清二楚,他高兴得两条腿都直抖。长工回去了,他<BR>也回去了。<BR>财主到家,片刻也等不得,马上把老婆孩子喊来,吩咐他们坐在树下,<BR>他亲自上树找开了。两个长工看他中了计,就去说有人要买这棵树,又说那<BR>人肯掏高价钱,要多少给多少,不还价。财主哪里还听他们的话,连声说:<BR>“去!去!给多少也不卖!给我十个村子也不卖!”把长工赶开,他鼓着老<BR>大的劲,从乌鸦窠里把草一根一根抽出来拿在手里试,问底下的人是不是能<BR>看见他:<BR>“看见我了不?”<BR>“看见哪。”<BR>“看见我了不?”<BR>“看见哪。”<BR>“看见我了不?”<BR>“看见哪。”<BR>他抽一根,问一句。问着问着,太阳落山了,天上黑蒙蒙的了,鸡上了<BR>窠,乌鸦也要归巢了——乌鸦窠叫财迷给拆了,乌鸦就哇哇地绕着树周围吵,<BR>下边的人脖子也仰■了,肚子也饿得慌。老财迷却还问:<BR>“看见我了不?”<BR>“看见我了不?”<BR>“看见我了不?”<BR>他老婆不耐烦了,就气呼呼地说:<BR>“瞅不见你个老兔崽子了!”<BR>老财迷欢天喜地地拿着那根宝贝草爬下树来,高兴得一夜都没睡好。<BR>第二天,财迷拿上那根草上街去了。走到街上看见一个卖梨的,他走过<BR>去就拿了一个。卖梨的看见这个人当着这么多眼睛拿起一个梨就走,只当他<BR>是疯子,怕惹事,就没有理他。财迷见没人看见,心里可高兴啦。走过一个<BR>烧饼铺,他又上去拿了一个烧饼。卖烧饼的看见这个人当着这么多眼睛拿起<BR>一个烧饼就走,只当他是疯子,怕惹事,就没有理他。财迷见又没有人看见,<BR>心里就更高兴啦。他吃了烧饼吃了梨,就上县衙门去偷县官的大印去了。<BR>他一手举着那根草,进了衙门就一直往二堂奔。外边三班衙役看见这个<BR>古里古怪的人,还没弄清怎么回事,他已经上了二堂。他看见大印在案子上<BR>放着,上去就拿。县官正在二堂看案卷,一见这个人上堂拿大印,心里奇怪,<BR>就不动声色,倒看他打什么主意。财迷一见还是没人理,心想:行了,隐身<BR>草真是个宝贝。于是抱起大印就要往外跑。县官看见他要走,伸手就把他抓<BR>住了。<BR>财迷还没弄清楚隐身草怎么不灵了,就听见县官大喝一声:“来人哪,<BR>先打兔崽子八十大板,下在南监,等我慢慢再问他!”<BR>一五,一十;十五,二十;二十五,三十;三十五,四十⋯⋯衙役们这<BR>就把老财迷打开了。<BR>这边老财迷在堂上挨打,那边两个长工在家里早已卷好了铺盖。他们这<BR>会正坐在渡船上抽烟哪。<BR>萨华 记录 向璧改写<BR>牛头山<BR>在绍兴运河南岸的钱清镇附近,有一座牛头山。这座山的形状活像牛头,<BR>左右两个山峰,好像牛角,突出的山腰又好像牛的鼻尖和下巴。<BR>很早以前,钱清镇旁的新安乡里,有一个看牛的牧童,他爹娘都早死了。<BR>因为从小就给童员外①家看牛,所以人们都叫他小牛郎。<BR>小牛郎很爱牛,看牛很精心。每天队早到晚,总是在田野里、山脚下放<BR>大黄牛。他把这条大黄牛喂得又肥又大,可是童员外对他总是没有一点好声<BR>气,不是说他太贪玩,就是说他太懒惰。有时他回家晚了,童员外还常用鞭<BR>子打他,或者不准他吃饭。小牛郎受尽了童员外的百般折磨,也只好忍气吞<BR>声,过着挨打受饿的苦日子。<BR>一天,小牛郎放牛回家又晚了,童员外大发脾气,狠狠地打了他一顿,<BR>还不准他吃饭。小牛郎只好偷偷地躲在屋角里哭泣。他哭着,哭着⋯⋯哭到<BR>半夜,才慢慢地睡去。第二天,天还没亮,童员外就把他叫醒,让他去看牛,<BR>并且严厉地吩咐他:再看不好牛,就要饿他三天!<BR>小牛郎牵着牛,走到山上。因为实在太饿了,他就摘了些野果吃。吃了<BR>野果,又觉得实在太疲倦了,他就倚在一块大石头上打起瞌睡来。开头,他<BR>不时张开眼睛来,看看这只大黄牛;大黄牛也好像很懂事的样子,只在他周<BR>围走来走去,找寻青草。一会儿,小牛郎又呼呼地睡着了。<BR>这时,树林里忽然跳出了一只猛虎,张牙舞爪地扑了过来,一口就把大<BR>黄牛咬翻在地,大黄牛连叫都没来得及叫一声。猛虎大吃了一顿,剩下一个<BR>牛头,就跑回树林里去了。<BR>小牛郎一觉醒来,只见满地是血,一个牛头,滚在血泊里。他仔细一看,<BR>正是他的大黄牛的头。小牛郎吓得怔住了!现在怎么能回去啊?他越想越伤<BR>心,坐在牛头边,忍不住放声痛哭起来,眼泪就像泉水一样涌出来落在牛头<BR>上。<BR>小牛郎从早晨哭到中午,从中午哭到黄昏,从黄昏哭到半夜,从半夜哭<BR>到天明⋯⋯这样一连哭了三天三夜:眼泪流完了,鲜血点点滴滴落在牛头上,<BR>最后连鲜血也流干了。忽然,“轰”地一声巨响,小牛郎睁开眼睛一看,已<BR>经不是坐在那牛头旁边,而是坐任一座高大的牛头山旁边了。<BR>这牛头山张开嘴,露出白白的牙齿:黄黄的舌头,一片金光闪亮。小牛<BR>郎爬进牛嘴,看着看着,“呣吗”一声,像响天雷一样,吓得小半郎连忙从<BR>嘴里钻了出来。<BR>小牛郎急急忙忙跑到童员外那里,哭着把事情的经过告诉童员外。童员<BR>外听到牛被老虎吃了,立刻眉毛倒竖,就要大发脾气。后来听说牛头变成一<BR>座大山,嘴里的牙齿是白的,舌头是黄的,都闪着光。他就想开了:那白色<BR>的牙齿一定是银子,黄色的舌头一定是金子。他就假意地笑眯着眼睛,对小<BR>牛郎说:“小牛郎,你不要哭,牛死了也就算了。现在你只要带我到牛嘴里<BR>去一下,我就不处罚你了。”<BR>小牛郎带了童员外到牛头山去,童员外还带了一把斧头,一把锯子。他<BR>们一钻进牛嘴巴,童员外就高兴得跳起来:果然牙齿是银的,舌头是金的!<BR>这下可以得到一大笔财富啦!他连忙把斧头交给小牛郎,叫他把牛牙一颗颗<BR>① 员外:地主豪绅。<BR>敲下来,自己拿着锯子锯那金舌头。小牛郎是把牛头山当做自己的大黄牛看<BR>待的,哪里肯用斧头去敲呢!他为了不让童员外发觉,只用斧头柄轻轻地敲<BR>敲那发亮的牛牙齿。<BR>童员外使劲地锯着金舌头,锯了半天,出了一身大汗,还是锯不断。他<BR>着急了,就夺过小牛郎的斧头,用尽全身的力气向金舌头砍去。顿时,只听<BR>得“轰”地一声巨响,牛嘴闭上了。接着又听见“嗤”地一声,小牛郎从牛<BR>鼻孔里喷了出来;同时,从另一只牛鼻孔里滚出了一只肥肥胖胖的小黄牛。<BR>这只小黄牛的样子,就跟原来那只大黄牛一样,只是牛角上刻有“小牛郎”<BR>三个字。小牛郎骑上了小黄牛,快快乐乐地走到深山里去了。而那座牛头山<BR>的嘴巴和鼻孔呢,却永远地闭上了,塞住了!那残暴的童员外呢,也永远地<BR>被关在里面了。<BR>李韩林 搜集整理<BR>二牛推车<BR>桂林西门外有座赵家山。这山圆滚滚的像一个车轮。赵家山的东北面有<BR>座白牛山,东南面有座牯牛山。碧绿的阳江从北往南流过白牛山和赵家山的<BR>中间,再流过牯牛山西边的山脚,然后一直流入漓江①。三山一水之间,是<BR>一片广阔的田地。老人家说,这一带地方叫做“二牛推车”,还讲了一个动<BR>人的故事:<BR>早先,这里的田地大半被地主赵剥皮霸占了,逼得农民只好替赵剥皮做<BR>长工,或者租赵剥皮的田地来种。即使有几家有一两块小土地,也是胆战心<BR>惊地过日子,说不定哪一天就会给赵剥皮霸占去的。<BR>不要以为这里有一条河,种田就不愁水了;这里的水比金子还贵呢!因<BR>为这里地高水低,要用水灌田非得用水车不可。农民哪里有钱买水车!倒是<BR>赵剥皮在阳江里堵了几个坝,在坝边装了几架大筒车①,将阳江的水车到田里<BR>来。赵剥皮当然不会白白给农民用水,谁要用水,谁就得先交水钱给他。农<BR>民自己到河里去挑水,赵剥皮也不准。他说阳江这一路的水是他的,自己到<BR>河里去挑水也得给他钱!有一回,有个农民因为没有钱买水,眼看禾苗就要<BR>干死了,半夜到阳江挑水,不料给赵剥皮知道了,赵剥皮当时就把这个农民<BR>的水桶没收了,还很狠地打了这个农民一顿,把他的腿都打断了。所以,农<BR>民只好忍饥挨饿,筹钱买水。那实在拿不出水钱的,只好眼巴巴地望着田干<BR>禾枯,颗粒无收。<BR>赵剥皮家里有一个长工叫作赵家。他心肠好,最肯帮助农民兄弟。他看<BR>见哪家人手少了,便悄悄地去帮着耕田、插秩、耘田、收割。赵剥皮不在的<BR>时候,他就悄悄地把赵剥皮的牛借给农民用。哪家没钱买水,他就悄悄地挖<BR>断田埂,让水流到那缺水的田里。赵家帮农民做事这样尽心,哪个穷苦人不<BR>喜欢他呀!<BR>赵剥皮见来租牛、买水的人越来越少了,觉得有点奇怪。就派狗腿子去<BR>打听,才知道是赵家搞的。赵剥皮气得眼睛冒出火来,就把赵家吊起来,扎<BR>扎实实打了一顿,并且不给一文工钱,将他撵了出去。<BR>农民们见赵家被赵剥皮打得身上青一块紫一块的,心里就像是自己挨打<BR>那样痛。这个找药,那个敷伤,东家送来了茶水,西家送来了米粮,不到一<BR>个月,赵家的创伤就慢慢地好起来。他才起得床,就要下田做活,怎样劝也<BR>劝不住。他仍像以往一样,帮了这家帮那家。<BR>可是农民越来越穷了,没有钱租牛买水,哪能种田呀!大家都挺发愁。<BR>村里年纪最大的老爷爷忽然想起来,在白牛山脚下的塘里有一头大白石牛,<BR>牯牛山上的石栏里有一头石水牯牛。老辈人说,你不要以为这两头牛是石头<BR>的,心肠好的人就能用得动它们。讲是这么讲,可从没有人试过呀!现在没<BR>有办法,也就试一试吧。找谁来用牛呢?不用说,当然是找赵家了。老爷爷<BR>把他的想法告诉了大家,大家立刻赞成。<BR>大家跟赵家一起来到白牛山脚下。赵家开口说:“白牛,白牛,起来和<BR>我们耕田罢!”说也奇怪,那睡在烂泥塘里的白石牛忽然爬起来了。赵家牵<BR>了大白牛,和大家又爬到牯牛山上。赵家又开口说:“牯牛,牯牛,出来和<BR>我们耕田罢!”说也奇怪,那伏在石栏里的石水牯牛也爬起来了。赵家牵着<BR>① 筒车,利用水力推动的竹制大水车,当地农民称为“筒车”。<BR>两头石牛到了田里,安上犁,左边是大白牛,右边是水牯牛,就哗啦哗啦犁<BR>起田来。石牛力气大,赵家的力气也大;石牛跑得块,赵家也跑得快,不到<BR>两天工夫,农民的田都犁好耙好了。石牛不但会耕田,还会背水呢,他们天<BR>天驮着大桶到河里去背水,阳江的水不能背,赵家便赶着他们到漓江去背水。<BR>这样,农民用不着向赵剥皮租牛、买水了。<BR>赵剥皮因此更恨赵家。他起了恶心要对赵家下毒手。<BR>有一天夜里,赵家赶牛背水回来,坐在山脚下休息,不提防背后一根闷<BR>棍向他打来,他顿时昏倒在地,接着颈脖上、胸口上、肚子上又被戳了几刀,<BR>善良勤劳的赵家就这样被赵剥皮杀死了。<BR>赵家被暗害的消息很快传开了。农民们又是悲痛,又是愤恨。大家都知<BR>道这是赵剥皮下的毒手,但是上哪里去伸冤哪!县老爷和赵剥皮是一个鼻孔<BR>出气的。大家噙着眼泪将赵家埋葬在白牛山和牯牛山中间那座小山的山顶<BR>上,为的是要让他的坟对着他生前用过的那两头石牛,对着他生前帮大家耕<BR>种过的田地。往后,大家就把埋葬赵家的小山叫做赵家山。埋葬赵家的那天,<BR>天忽然变得阴暗起来;山上挤满了穷人,大家放声痛哭,哭声将山头都震动<BR>了,流出的眼泪使得阳江水都涨满了。<BR>把赵家葬下去的第二天,就出了怪事啦!赵家的坟头上长出了一根苗。<BR>这根苗眼看一会比一会长大起来,长得和一根葡萄藤一样。长呀长,这根藤<BR>由赵家山跨过了阳江;长呀长,这根藤就搭到了白牛山顶上;这根藤一下就<BR>开了一百朵黄花,朵朵花都有碗口一样大,香喷喷的。农民在田里闻到了花<BR>香,做起活来就不觉得劳累了。<BR>到了晚上,就更奇怪啦!这一百朵黄花都变成一百盏灯了,亮堂堂的,<BR>把周围几十里的田地都照亮了。这时,大白牛从烂泥塘里爬起来啦,水牯牛<BR>也从石栏里爬出来啦。它们走到赵家山前,围着山走起来了。看呀,赵家山<BR>团团转起来了,河水从阳江转到赵家山顶了,又从赵家山顶流到农民田里去<BR>了。<BR>第二天清早,农民田里的水又是满满的了,两头石牛又回到他们原来的<BR>地方躺下了,赵家山也停止了转动,一百盏灯又变成一百朵黄花了;花儿还<BR>是那样香喷喷的,农民在田里闻到了做起活来就更有劲了。<BR>赵剥皮谋害了赵家以后,以为农民们没有赵家帮忙,一定要来求他的。<BR>哪知道过了几天,还不见有人来求他。他觉得非常奇怪,又派狗腿子出去打<BR>听。狗腿子回来照实一说,赵剥皮不相信。他出去一看,果然见赵家山和白<BR>牛山的山顶上架着一根开着大黄花的粗藤。他挺恼火,走到赵家山上,又听<BR>见停在黄花藤上的一只鸟紧在叫:“赵家不死,万万年!赵家不死,万万年!”<BR>赵剥皮更恼火了,叫人把赵家的坟挖烂,并且灌进了铁水,又叫人把黄花藤<BR>砍断。黄花藤被砍断以后,流了三天三夜的血水,把绿茵茵的阳江染成红殷<BR>殷的了。<BR>赵剥皮以为这下就可以放心了。哪知道赵家用过的两头石牛,照样给农<BR>民耕田背水,它们还把赵剥皮的筒车撞翻了。赵剥皮气得要命,带着狗腿子<BR>去整治石牛。石牛发起怒来,把赵剥皮和他的狗腿子通通撞到阳江里淹死了。<BR>钟建星 搜集整理<BR>小牛倌<BR>从前有个地主,对伙计没比他更刻薄的了。人人都恨透了他,叫他“爬<BR>地虎”。他雇了个十二岁的小牛倌给他放牛。小牛倌从到了地主家以后,挨<BR>打受骂,吃不饱,穿不暖,一天到晚总也闲不着。<BR>有一天,因为一件小事,地主又把小牛倌狠狠骂了一顿,连饭也不给吃,<BR>就撵出去放牛。小牛倌憋着一肚子气,空着肚皮出去了。这天,天气挺冷,<BR>冷风嗖嗖地直往袖筒里灌。小牛倌又饿又冷,就把牛赶到南山砬子①底下,自<BR>己想靠着砬子边背一背风。还没等站稳脚根,就听山上有人喊他。他往前走<BR>了几步,抬头一看,砬子上有个小姑娘伸着小手招唤他:“小牛倌,你上来<BR>玩玩吧!”小牛倌说:“我上不去!”小姑娘说:“你顺着我的声就能上来。”<BR>小牛倌又说:“我怕牛跑了!”小姑娘说:“你来吧!牛跑不了。”小牛倌<BR>就顺着小姑娘的声,一点劲也没费就上去了。小牛倌一看,这个小姑娘梳两<BR>个小辫,辫上扎两条红头绳,身上穿个红兜肚。两个人就玩起来了,玩的挺<BR>好。小牛倌不觉得饿,也不觉得冷了,一直玩到太阳要落山了,小牛倌才下<BR>去。他发现那几条牛没跑,还在那儿吃草。打这以后,他就天天到砬子上和<BR>小姑娘一块儿玩。天长日久的,这事就叫地主知道了。<BR>地主一听牛倌不好好放牛,净和别人玩,气得胖脸蛋子直打颤,气汹汹<BR>地又把小牛倌骂了一顿。小牛倌一见东家发了火,吓得把这事都说了。地主<BR>一听动心了,他想:“南山砬子没有道,从来也没人能上去。这个扎红辫绳<BR>穿红兜肚的小姑娘准是个棒槌精①。”想到这,地主一龇牙,笑嘻嘻地对牛倌<BR>说:“小伙计,别害怕,我逗你玩呢!你今天还去玩吧,玩的时候你把她的<BR>小辫绳弄回来我瞧瞧。你再问问她,我上去看看行不行。”说完又给牛倌两<BR>个大馒头。小牛倌不愿意去,地主可就火了,瞪着眼睛骂:“你去不去?不<BR>去小心你的皮!”<BR>小牛倌没办法,只好揣着两个馒头,赶着牛,又到南山砬子去了。到了<BR>砬子顶上,两个人又在一起玩。小牛倌还把一个馒头分给小姑娘,小姑娘不<BR>要。小牛倌一边玩,一边把地主让他弄一段小辫绳的事跟小姑娘说了,还问<BR>小姑娘:“我们东家也要上山看看,问你行不行?”小姑娘说:“他乐意来<BR>就来吧,我才不管呢!”天黑了,小牛倌要往回走了,她把自个小辫绳扯下<BR>来一段,给小牛倌,说:“把你们东家领来吧!”<BR>小牛倌到了地主家,地主就要红头绳。小牛倌就从兜里往外掏,刚掏出<BR>来,红头绳就变成通红的棒槌籽儿了。地主心里明白,可是小牛倌不知道,<BR>当是在哪挂来的草籽呢。他一个劲往外掏,地生说:“别掏了。你没问她让<BR>不让我上去?”小牛倌说:“让上。”地主一听可就乐了。等到下半晌,地<BR>主吃完了饭,连家里人也没告诉,就要小牛倌领着他,上砬子去找小姑娘。<BR>到了南山砬子底下,就见小姑娘在砬子上向他们招手。小牛倌顺顺溜溜地就<BR>上去了。到了顶上,小牛倌对小姑娘说:“我们东家可坏哩,上来你可得加<BR>点小心。”<BR>地主长得又肥又胖,走一步喘一喘,走两步歇一歇。还没走到半山腰就<BR>上气不接下气,哼哼的像头老母猪。爬了半个时辰,才爬上砬子,累的一屁<BR>① 砬(lá)子:山上耸立的大岩石。<BR>① 棒槌精:即人参精。<BR>股坐在一块石头上,一个劲地喘,豆粒大的汗珠,从秃脑瓜上巴达巴达往地<BR>下掉。喘了好半天才想起找棒槌精,可是一回头,小姑娘不见了,地主就在<BR>山上到处找棒槌,还叫小牛倌帮着找。<BR>直到太阳落山,也没见个棒槌影。地主没办法,只好下山回家。牛倌三<BR>步两步就下去了。可是地主早就累得迈不开步了,勉强往下走几步就没有道<BR>了,说啥也下不去。这时候天也大黑了,地主就在山上大喊救命。可这回连<BR>小牛倌也上不去了,只得赶忙回去,告诉了地主老婆。地主的老婆、儿子慌<BR>了神,带着几个伙计一口气跑到砬子那儿。一看砬子上连一条小道也没有,<BR>谁也上不去。光听山上又喊又叫,又哭又嚎。跟来的这些伙计,一看这个样<BR>子,脸上不敢笑,心里可乐坏了,心想:这回也叫你受受罪,谁叫你净欺负<BR>咱们啦!就这样,下面的人上不去,地主老下不来,过了三天,叫一只狼给<BR>吃了。<BR>地主老婆、儿子一见当家的死了,又急又气,拿着小牛倌出气,把小牛<BR>倌狠狠地打了个半死,扔到那个砬子底下,想让狼也把小牛倌活活吃掉,好<BR>给地主出气。<BR>小牛倌躺在砬子底下,迷迷糊糊地什么也不知道。不知过了多少时候,<BR>只听耳边有人叫他,醒过来,强睁开眼睛一看,原来是砬子顶上那个小姑娘。<BR>小姑娘说:“小牛倌,你精神点,起来跟我走吧!”可是小牛倌叫地主老婆<BR>打的浑身没好地方啦,坐都坐不起来,哪能走呢。小牛倌摇了摇头。小姑娘<BR>一看这情形,就说:“你先躺着吧,我一会就来!”说完就不见了。抽袋烟<BR>工夫,小姑娘又回来了,还端来一碗热汤给小牛倌喝。说也怪,小牛倌刚喝<BR>完汤,伤就好了,一点儿也不疼了,浑身上下都是劲。小牛倌站起来,问这<BR>是什么汤。小姑娘说:“你先跟我走吧,过后再告诉你。”<BR>小牛倌就跟小姑娘走,也不知过了几道山、几道岭,来到了一个美丽的<BR>地方。前有水、后靠山,在一片红松林中间,有一间小小的草房,小姑娘就<BR>把小牛倌领进了屋。小牛倌问她这是什么地方。小姑娘一边给他倒水,一边<BR>说:“咱俩一块玩了这些天,你还不知道我是谁吗?我告诉你吧,我是人参<BR>姑娘,这就是我的家。我看你人挺好,又能干,可就是穷,净受地主的气,<BR>我就把地主撂在山上,叫狼吃啦。你也没家,以后你就在这住吧。”小牛倌<BR>一听可乐坏了,对小姑娘说:“你太好啦。可是咱指啥活着呢?”小姑娘说:<BR>“咱们就挖人参吧。松林后边那个山坡上,人参可多啦,什么样的都有。方<BR>才你喝的那碗汤,就是用活命参熬的。”<BR>打这以后,小牛倌就和小姑娘在一块生活了。等到秋后山坡上的人参开<BR>了花,鲜红鲜红的一片,两个人就上山采参,再也不受地主的气了。<BR>高维垣 赵德珍 搜集整理<BR>长 鼻 子<BR>在离山很远的一个庄子里,住着一家子人家,就两口子过日子。这一年<BR>遇上荒年,地里连种子也没收,到了来年种地的时候,把个小伙子愁的了不<BR>得,妻子说道:“没有法子呀!你到地主家,去借他半升高粱当种子吧!”<BR>小伙子听妻子这么说,明知不是门,但逼到这个时候只好去呀!叹了一<BR>口气就往地主家借粮去了。没想到那么容易,地主问明了他的用处以后,满<BR>口答应道:“好!好!等明天你来拿吧!”<BR>当天晚上,地主对他老婆说道:“挖出半斗高粱。”地主老婆把嘴一噘<BR>说:“不许你往外借粮。”地主伸过头去说:“你知道什么,今春借给他半<BR>斗高粱,秋天就要他那五亩地。”地主老婆说:“你竟想好事,秋天人家打<BR>下高粱,人家还你高粱,还能给你地!”地主小声地说:“咱把高粱种放在<BR>锅里炒炒!叫他种上出不来,秋天他拿什么还咱!”<BR>地主老婆也欢喜起来,连忙去炒高粱去了。<BR>把高粱倒进锅去的时候,不留心掉一粒在锅台上,炒完了,往斗里盛的<BR>时候,连这粒也盛了进去。<BR>第二天,小伙子来拿,地主说咧:“咱两个说在明处,你借了我的粮去,<BR>秋天有粮你还我粮,没粮你还我地,你听明白啦!秋天你还不上我的粮,你<BR>那五亩地就归我了。”<BR>小伙子心想:到秋天怎么的也能把他这半斗高粱还上。便答应了。<BR>小伙子和他妻子,两口子辛辛苦苦的把地种上了。可是只出了一棵,上<BR>粪浇水,那棵高粱长得真好,高粱穗比斗还大,小伙子谋量着这棵高粱总能<BR>打出半斗去还地主。眼看高粱快熟了,他天天守在那里。一天早上,一个老<BR>雕叼着高粱穗子就飞,他急了,跟着就去赶。老雕头前飞,他在后面赶,赶<BR>着赶着天黑了,老雕叼着高粱穗子钻进大山里面的洞里去了。<BR>小伙子要往家走,天黑了,路又不熟,这还不说,高粱穗子又叫老雕叼<BR>去了,拿什么去还地主的粮,还是等天明豁上命进洞去看看吧!<BR>四周都没有人家,晚上到哪里去过夜呢?他周围看了看,在离洞不远的<BR>地方,有一棵松树,松树长得像把伞,他就爬到上面去了。不多时候,一个<BR>大狼跑了来,停了一歇,老虎也来了,狮子也来了,狗熊也来了,猴子也来<BR>了⋯⋯他在树上听着,动也没动。狼把鼻子四下里闻着说:“抽搭抽搭鼻子,<BR>生人味,见了生人活剥皮。”猴子也说:“抽搭抽搭鼻子,生人味,见了生<BR>人活剥皮。”狗熊说道:“哪里来的生人,是咱出去带了生土来啦!”老虎<BR>说道:“今天出去谁没有吃饱?”狮子说:“我今天没吃饱!”狼说:“我<BR>咬了一个猪吃饱了。”狗熊说:“我吃了个半饱。”猴子说:“我还想吃点。”<BR>老虎从松树根上一扒,扒出一个锃亮的宝器,还竖着个锃亮的把。老虎<BR>拿着敲了两敲,念道:“金头金把,敲两敲,酒菜饽饽一齐来。”<BR>转眼间,通红的食盒来了,里面盛的也有酒,也有菜,也有饽饽。老虎、<BR>狮子、狗熊、猴子,吃完了,又把宝器埋在松树根上。鸡“咕咕”地叫了一<BR>声,老虎走了,狮子走了,狼和狗熊、猴子都走了。<BR>小伙子在树上看得明明白白,心想,只要得着这个宝器,还愁什么!地<BR>主的粮也能还上。他轻轻地爬下树来,从松树根上挖出宝器,带回家来了。<BR>到了家里,和妻子说了,拿出宝器敲了两敲,喊道:“金头金把,敲两<BR>敲,半斗高粱快快来。”<BR>说话工夫,半斗高粱就在眼前了。他叫老婆把宝器藏起来,拿上高粱就<BR>往地主家去了。<BR>地主一见他来还粮,就变了脸,问他道:“你的高粱种上没出,怎么有<BR>粮还我!”<BR>小伙子从来不会说谎,就源源本本地告诉了他。地主这才把粮收下。<BR>第二年,他也叫觅汉①在地里种上了一棵高粱。地主守在旁边,叫觅汉浇<BR>水上粪。高粱长的也很好,眼看快熟了,地主天天盼老雕,这一天老雕飞来<BR>了,真的把高粱叼去了。地主也跟在后面追,黑天的时候,也追到那座山里,<BR>老雕又钻进洞里去了。地主周围看了看,也望见了那棵长得好像一把伞样的<BR>松树,地主心想,这一定是那个小伙子爬在上面的那棵树。他也爬了上去。<BR>不多一会,狼也来了,老虎也来了,狮子也来了,狗熊也来了,猴子也来了。<BR>狼四下里闻了闻说:“抽塔抽搭鼻子,生人味,见了生人活剥皮。”狮子也<BR>说:“抽搭抽搭鼻子,生人味,见了生人活剥皮。”狗熊说道:“哪里来的<BR>生人,是咱出去带回生土来啦!”老虎说:“还是找找吧,上次咱的宝器叫<BR>人偷去了。”<BR>猴子一跳上了树,见地主蹲在树叉上,拧着鼻子就把他揪了下来。狼过<BR>去拧着鼻子转几圈,老虎过去拧着鼻子转儿圈,猴子也过去拧着他鼻子转几<BR>圈,把地主的鼻子拧了三丈长,才把他放了。<BR>地主得了命,肩上扛着鼻子,腰里缠着鼻子,胳肢窝里夹着鼻子,往家<BR>就跑,拿不了的一截鼻子,在地上拖着。<BR>地主老婆觉也不睡,点着灯等着,一听见地主叫门,赶紧下来开。地主<BR>听见老婆开门,连忙喊道:“小心别碰了我的鼻子。”老婆问道:“得了个<BR>鼻子宝器吗?”<BR>地主着急地说:“你闪闪我进去,到家再说吧!”<BR>他生怕觅汉看见他,慌慌张张地往屋里跑,到了水缸边,一不小心叫脚<BR>底下的鼻子绊了一下,一跟头,竖在水缸里淹死了。<BR>董均伦 江原搜集整理<BR>① 觅汉:长工。<BR>一百鞭<BR>从前有个地主,每年雇长工都要事前讲好条件:“你做我的长工,每天<BR>只给你一碗稀饭吃。如果你不满意,我就要打你一百鞭,扣你的工钱。如果<BR>你照我的话做工,我要是不满意,你就打我一百鞭,拿走你的工钱。”凡是<BR>到他家做长工的农民,没有一个不被他打得歇了工的。<BR>就在这山区里,有个勇敢聪明的袁老三。他看见父亲和两个哥哥去当长<BR>工,都挨地主毒打,心里很愤恨,决心要为受苦的父兄和乡亲们报仇。<BR>他到了地主家,讲好了条件,拿起工具就去种地。收工回来,喝着稀饭,<BR>他一句话也没讲,还笑容满面的。地主看见很奇怪,问他:“新来的长工,<BR>难道你很满意吗?”袁老三很快回答说:“东家!我很满意。”地主说:“好,<BR>你是我家的好长工。明天你去放羊,可要注意,不得把幸跑掉一只。”<BR>第二天,老三把羊赶进山■①里去。到中午,他就宰掉一只羊,用火烤熟,<BR>饱吃了一顿。天黑了,他才把羊赶回家。地主点着火把到羊圈里一只一只地<BR>数,发现少了一只,他气得胡子一翘,问道:“怎么少了一只羊呢?我不是<BR>交代过你,不能让羊跑掉一只吗?”老三不慌不忙地答道:“是呀!东家,<BR>羊是少了一只,但是没有跑掉,是我宰来吃了,现在还在我的肚子里呢。东<BR>家!你不满意我吗?”地主听了,心里十分气愤,想起自己订下的条件,嘴<BR>里只好连声说:“哪里!哪里!我很满意。”<BR>第三天,地主叫袁老三去牧马,说:“不能让马跑掉一只,也不能吃掉<BR>一只,否则按规定办事。”袁老三就去牧马了。他将马赶到街上,卖掉一匹<BR>壮马,把卖得的钱和赶街①的农民兄弟饱吃了一顿。天黑了回家,地主问道:<BR>“老三,你今天做工满意吗?”老三回答说:“东家!我很满意。今天我卖<BR>了你的一匹肥马和大伙饱吃了一顿,你大概不满意我吧?”“不!不!”地<BR>主从牙缝里吐出两个字,心痛得要死,但是怕挨一百鞭,只有把气忍在肚里。<BR>第四天,地主要袁老三在家做工。这一天他家来了亲戚,地主走到院子<BR>里,叫袁老三杀羊招待客人。袁老三问地主:“东家,你叫我杀哪只羊呀?”<BR>地主说:“你到羊圈里去拍拍掌,哪只羊看你,你就宰哪只。”袁老三便到<BR>羊圈里去了。<BR>过了半天,袁老三还没有出来。地主等得不耐烦,便跑到院子里看,只<BR>见一圈羊都给宰光了,他气得全身发抖。袁老三不慌不忙地说:“东家,事<BR>情可不好呀!我走到羊圈一拍掌,所有的羊都看着我,我照着你的话把这一<BR>圈羊都宰光了。东家!或许你不满意我吧!”地主心里好像挨刀割一样,但<BR>是没有办法,还只得假装笑脸说:“不!不!”<BR>晚上,地主对妻子说:“这畜生聪明计谋多,会搞光我们的家产,要想<BR>办法除掉他。”夫妻商量好了一条毒计。第五天,地主装着一副笑脸对袁老<BR>三说:“老三,晚上你到仓房去睡吧,那里面暖和些。”袁老三早已看出了<BR>地主的黑心肠,晚上睡觉时,他很小心地躲在仓房边。半夜里,果然听见仓<BR>房顶响,不一会从屋顶倒下来一大桶开水。过一会,夫妻俩以为袁老三挨开<BR>水烫死了,为了遮人耳目,打算跑到亲戚家去躲几天。他们急急忙忙把东西<BR>装进大口袋里,绑在大车上,从马栏里赶出了一匹马,准备连夜逃走。袁老<BR>① ■(lòng):石山间的小平地。<BR>① 赶街:即赶集。<BR>三在仓房里看得一清二楚,心里想:不能放走这个坏蛋。于是,他在地主进<BR>去拉马的时候,偷偷地跳上车,将口袋里的东西掏了出来,自已钻了进去。<BR>地主驾好马,让老婆坐在大车上,锁好院子便走了。他们走过了好几个山■,<BR>地主以为这下可放心了,便解了马,和老婆休息一下。袁老三从口袋里偷愉<BR>地钻出来,地主突然发现袁老三站在车旁边,以为是袁老三的鬼魂出现了,<BR>大吃一惊,喊道:“你这鬼家伙,快给我滚我大哥报仇,第三鞭替我二哥报<BR>仇,剩下这九十七鞭替所有的农民弟兄报仇。”袁老三打一鞭,地主像杀猪<BR>似地叫一声,直打到一百鞭,地主已经哼不出声了。袁老三这才丢下马鞭,<BR>痛痛快快地走回家去。<BR>陆宝魁搜集整理<BR>“点 睛”<BR>顾恺之①擅长人物画,又以画女人像和女神像最为拿手。画人物像时,他<BR>又特别工于点睛。说起恺之画人像“点睛”,还有段传说呢。<BR>据说,顾恺之一生下来,他母亲就去世了,他一直由一个奶妈抚养。顾<BR>恺之因为生得虎头虎脑,很讨人喜欢,所以大家都叫他小虎子。小虎子和普<BR>通孩子一样,一岁就能说话,一岁半就能走路,四、五岁时就能跟小伙伴们<BR>一起玩耍了。有一天,小虎子玩得正欢,忽听一个小伙伴“妈妈”“妈妈”<BR>的叫声。他突然想到自己的妈妈哪儿去了?为什么从来不见妈妈的面呢?想<BR>到这里,他拔腿就往家里奔去。<BR>顾恺之的父亲虽说是当时朝廷的一名小官,但他不满朝廷,无意功名,<BR>因而一直在家著文写诗。看见小虎子突然奔跑回家要找妈妈,不禁伤心起来,<BR>抱起儿子说:“小虎子,你妈妈到很远很远的外婆家去了。”小虎子问:“妈<BR>妈几时回家来呢?”<BR>“个把月就能回来的!”父亲为了搪塞孩子,一时随口回答。<BR>日子一天天过去,小虎子扳着手指头,扳满了三十天,还不见妈妈回家<BR>来。那天,小虎子天没亮就爬起身,蹲在门口,眼巴巴地守着,守着。快到<BR>中午了,小虎子急得哭了。父亲过来抱起小虎子问道:“小虎子,你在门口<BR>等谁呀?”“我等妈妈嘛!上次爸爸说,妈妈一个月之后就回家,一个月时<BR>间过去了,怎么还不见妈妈回家来呢?”爸爸再也瞒不住儿子了。他抱起小<BR>虎子,走到堂前坐下来,说:“小虎子,我告诉你妈妈的事,你听了别伤心!<BR>你妈妈一生下你就死了。人死不能复生,小虎子,从今后别再想啦!”还没<BR>等爸爸说完,小虎子已伤心得昏迷过去了。<BR>以后,小虎子变得更加寡言寡语了,他不玩也不笑,只是常常缠着爸爸<BR>问:“妈妈是怎样的人?妈妈的脸是怎样的?身材是怎样的?手脚是怎样<BR>的?”日里问,夜里问,一直问个不停。有一天,爸爸对小虎子说:<BR>“你妈妈的面貌是:<BR>樱桃小口鹅蛋脸,<BR>丹凤眼睛眉似线。”<BR>又说:“你妈妈的手是:<BR>两手过膝指儿尖,<BR>白玉腿儿足金莲。”<BR>又说:“你妈妈的身材是:<BR>不胖不瘦像你姐,<BR>长短个儿到我肩。”<BR>爸爸说一句,儿子重复一句。爸爸说完了,儿子也背熟了。小虎子听得<BR>出神,听得开心,最后问:“爸爸!妈妈喜欢穿啥衣裳?”爸爸回答:“你<BR>妈妈穿的衣服是:冷天爱穿蓝布棉,热天爱穿绸丝艳。”<BR>从此之后,小虎子天天在脑子里转悠着妈妈的音容笑貌。<BR>小虎子长到七、八岁了。有一天,他又蹦又跳地到爸爸跟前,说:“爸<BR>① 顾恺之(约345—406),字长康,小字虎头,晋陵无锡(今江苏无锡)人,东晋杰出画家。工诗赋、书<BR>法,尤精绘画,尝有三绝(才绝、画绝、痴绝)之称。著有《论画》、《画云台山记》、《魏晋胜流画赞》<BR>等。存世的有《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等摹本。<BR>爸,我想给妈妈画个像。”他爸爸惊奇地问:“你没见过妈妈,怎么个画法<BR>呢?”“我照爸爸说的画。”父亲连连摇头:“你是个孩子,又没学过画,<BR>又没见过你妈,画不像的,一定画不像的,别耍孩子气了。”<BR>小虎子一点也不灰心。他早晨迎着太阳画,晚上点起油灯画,今天画,<BR>明天画,天天画,这样半年时间过去了。一天,小虎子拿着一幅画像给他父<BR>亲看。他父亲一看,连连摇头,说:“不像不像,一点也不像你妈。”<BR>小虎子这下要灰心了吧?嘿,一点也不灰心。他仍然坚持早晨迎着太阳<BR>画,晚上点起明灯画,今天画,明天画,天天画,不停地画,半年时间过去<BR>了。一天,小虎子拿着一幅画像给他父亲看。父亲一看,还是连连摇头,说:<BR>“不像不像全不像,一点也不像你妈。”<BR>小虎子这下该灰心了吧?嘿,一点也不灰心。他还是早晨迎着太阳画,<BR>晚上点起明灯画,今天画,明天画,天天画,半年时间又过去了。一天,小<BR>虎子又拿着画像给他父亲看。他父亲一看,还是连连摇头,说:“不像不像,<BR>就是小脚有点像。”<BR>小虎子一听父亲说小脚画得有一点点像了。于是更加起早摸黑地画,画<BR>呀画,画呀画,又是半年时间过去了。一天,他又拿着画像给他父亲看。他<BR>父亲微微地摇摇头,说:“手足完全像,身材有点像,其余都不像。”<BR>小虎子心里像灌了蜜糖,画像像得多了。可他既不自满,也不松劲,继<BR>续起早摸黑,加倍努力画画。他画呀画呀,不知不觉又是半年时间过去了。<BR>一天,小虎子又拿着画像给父亲看。父亲一看,连连点头说:“像了,像了,<BR>全身都像了,就是眼睛不太像,特别是‘睛’不像。”<BR>开花要结果,造塔要结顶!小虎子狠下决心,天天画眼,日日点睛,画<BR>呀画呀,点呀点呀,半年时间过去了,又是半年时间过去了。一天,小虎子<BR>拿着画像走到父亲身边,往桌上一摊。父亲看了,连连点头,赞不绝口地说:<BR>“像了,像了,全都像了。”他伸出双手捧起画像,细细地看着看着,喃喃<BR>地说:“像极了,眼睛特别像呀!”<BR>从此,顾恺之拿手的点睛功夫就出名了。可他不满足, 继续勤学苦练,<BR>到二十岁时,他的艺术造诣更高了。传说,那一年,南京要建造一个大寺院,<BR>寺僧请当时的达宫贵人捐款,认捐的富贵人家没有一个超过十万的,谁知,<BR>顾恺之却认捐了百万。有人说他说大话,他却不在意,只是全心全力地在寺<BR>内白壁上画了一幅女神像,就是没有点睛。他对寺僧说:“明天是初一,我<BR>点睛时大家可来看,但每人需捐十万两银。果真,初一那天,许多达官贵人<BR>都来看他点睛了。只见顾恺之登上高台,挥笔一点,那画像顿时发出灵光,<BR>满室生辉,那班人惊得个个跪倒,人人叩头都来许愿,顷刻之间捐得了数百<BR>万两银子,大大超过了他认捐的数目。后来,顾恺之终身坚持不懈,越老越<BR>深入钻研,他的艺术成就,也就越来越高超了。<BR>传说,顾恺之老年时,画人像从不点睛,人家问他为啥? 他说:“哪能<BR>点睛?一点睛,人像就要讲话哩!”<BR>朱海容搜集整理<BR>虎头神画<BR>相传顾恺之天资聪颖,博学多才。二十几岁时,便成了极负盛名的画家。<BR>他绘画人物,一反汉魏古拙之风,尤其注意点晴传神。所以,他的画素有“点<BR>晴便语”之说。由于从小潜心磨励,刻苦学练,他画出的人物,栩栩如生!<BR>顾恺之小时候,常和邻居家一个叫芙蓉的女孩子在一起玩耍,正是青梅<BR>竹马,两小无猜。可是长大以后,一个在书斋,一个在绣房,很少有见面的<BR>机会。<BR>芙蓉长到二八芳龄,像一朵出水芙蓉,越发俊美窈窕。乍一看,桃脸杏<BR>嘴,柳眉凤目,走路如春风摆柳,站那儿亭亭玉立。有一天,顾恺之正在习<BR>画,突然想起芙蓉姑娘,一时心血来潮,随即提起画笔,对着墙壁,“唰唰<BR>唰”挥毫抖腕,几笔便把一个活灵活现的芙蓉姑娘“立”在墙上了。嘿!芙<BR>蓉姑娘脉脉含情地看着他在微笑呢!特别是那双水灵灵的大眼睛,画得十分<BR>传神。<BR>事隔两天,芙蓉约来邻家的几个女孩子,一起在后花园玩耍。一个邻家<BR>女孩儿望了望芙蓉的面容,说:“咦!芙蓉姐姐,你今天怎么这样漂亮!”<BR>另一个邻家姑娘撇撇嘴说:“咦,是有人想叫她变得好看。实不瞒你,虎头<BR>把芙蓉姐的模样画到他屋里墙上,画成了个绝代佳人!”<BR>芙蓉扬起巴掌说:“死丫头,看我不撕破你的嘴!”那几个姑娘嘻嘻哈<BR>哈地躲开了。<BR>芙蓉想:虎头不画张三,也不画李四,为啥偏偏要画我呢?而且又画到<BR>了他的房里?这么想着,不觉脸就红了,决定要去看看。<BR>这一天,顾恺之不在家。芙蓉偷偷地跑进他的房里一看,果见墙壁上有<BR>她的画像。她也说不出是什么滋味,心里像揣个小兔“砰砰”直跳。回去找<BR>到父亲,娇羞地说:“虎头把我⋯⋯的像⋯⋯画到他屋里墙上了!”<BR>芙蓉爹一听,心里怪生气:这个虎头如此轻狂,把我女儿的像画到墙上<BR>是什么意思?这成何体统?当下就直奔顾恺之家,想找他算帐。<BR>谁知到了顾恺之家,张嘴喊一声:“虎头!”刚要发作,转脸看到墙上<BR>女儿的画像,不觉楞呆了!站在女儿面前,我怎好埋怨虎头呢?虎头画女儿,<BR>女儿对我讲,莫非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想到这里,转怒为喜,十分尴尬地转<BR>向顾恺之笑道:“虎头!你画得真!画得美⋯⋯往后,也给我画个像吧!”<BR>说罢乐滋滋地回去了。<BR>他回去对女儿说:“虎头是在学画画儿啊!他不但画了你的像,还要画<BR>我的像哩!许多人的像,他都能画,画得越真越像越好!”老人这样对女儿<BR>说,女儿反倒暗自埋怨老人是榆木疙瘩不开窍!<BR>又过了一些日子,芙蓉姑娘偶然得病了。啥病?心口疼。疼起来如针钻<BR>心,叫人难以忍受。请遍有名的郎中诊治服药,并不见轻。这天,父亲搀着<BR>女儿去看病,路过顾恺之家门口,赶巧碰上顾恺之,便请他父女俩进屋里喝<BR>茶歇息。<BR>芙蓉进到屋里,猛然发现自己的画像上,钉了一个钉子。钉在何处?不<BR>偏不斜,正巧钉在心口窝。一时气上心来,又是一阵心疼,便不客气地问道:<BR>“虎头!你把我的像,画在墙上,也就是了。怎么又在像上,钉了一个<BR>钉子?”<BR>“哎哟!我⋯⋯我真失礼了!”顾恺之慌了手脚,急忙笑着解释道:“这<BR>个钉子,是我无意间钉在墙上,用来挂东西的。这真是有伤尊颜,不该不该。<BR>我这就把它拔下来。”说着,随手把那颗钉子拔下来了。不料,奇怪的事情<BR>发生了,芙蓉姑娘顿觉气顺心爽,周身舒坦,心口疼病竟然好啦!<BR>这桩奇事,人们争相传播。一传十,十传百,很快传开了。人们都说,<BR>虎头的画儿是天赐手笔,画出神了!自此,“虎头神画”的美誉不胫而走,<BR>一直流传至今。<BR>范牧 搜集整理<BR>画 鱼<BR>唐朝的时候,有一个老秀才,教了一辈子书,他在别人家看到吴道子①<BR>的画,非常喜爱。可是因为自己太穷,没有钱买,又没有机会去找吴道子,<BR>因此一直念念不忘。<BR>后来,老秀才得了病,病势十分沉重,卧床不起。他对儿子说:“我不<BR>行了,我这一辈子都没有什么奢望,就是想得到一张吴道子的画,可至今没<BR>有如愿,我就是死了也闭不了眼睛。你如果有点孝心,就去求吴道子画一幅<BR>画,我看上一眼,死了也就甘心了。”儿子是个孝子,他决心满足老人的心<BR>愿。因为家里穷,只好变卖家产,凑了路费,裱了一幅空白画轴,就起身上<BR>路了。<BR>他东奔西走,到处打听,过了好多日子,总算找到了吴道子。吴道子听<BR>了老人儿子的诉说,很是感动,答应立刻就画,并叫他赶快研墨。他一天研<BR>了一盆墨水,吴道子叫他铺开画轴,随手拿过一只破麻鞋,饱饱地蘸上墨水,<BR>在画轴上乱点了好多大黑点子。老秀才的儿子眼看自己花钱裱下的画轴,就<BR>这样被糟蹋得一塌胡涂,心里非常生气,就挡住不叫再画了。吴道子知道他<BR>的意思,笑了一笑,把麻鞋扔掉,走进内室去了。老秀才的儿子等墨干了,<BR>卷起画轴,就气呼呼地往回走。<BR>他回到家里,老秀才非常高兴,问:“画求来了没有?”儿子说:“咳!<BR>不能提啦!”就把事情经过说了一遍。老秀才说:“那画轴拿回来了没有?”<BR>儿子把画轴拿出来,撂在炕上说:“这不是。”老秀才说:“你给我挂在墙<BR>上。”儿子把画轴挂在墙上,老秀才看了又看,忽然生气地说:“你为啥不<BR>叫人家画完就拿回来啦?”儿子莫名其妙。“你看!你看!这么多的鱼,全<BR>在沙滩上乱蹦乱跳哩,你为啥不叫人家画上水呢?”儿子这才明白过来,赶<BR>忙卷起画轴,起身就走。<BR>吴道子见了说:“我知道你还要来的。”老秀才的儿子把画轴铺开,吴<BR>道子拿出笔墨,在画轴上粗粗地拉了几道杠杠说:“好啦!”“我怎么谢你<BR>呢?”吴道子说:“不谢!不谢!我们就交个朋友吧!”<BR>他回到家里,老秀才已经说不出话来了。儿子把画轴挂在墙上,老秀才<BR>看呀,看呀!忽然坐起来指着画大声地说:“鱼到水中了!鱼到水中了!你<BR>看游得多欢呀!”没过多少日子,老秀才的病居然好了。<BR>杨澄远 搜集整理<BR>① 吴道子,又名道玄,阳翟(今河南禹县)人,唐代著名画家。他擅长佛教和道教人物画,兼工山水。曾<BR>在长安、洛阳的寺观创作大量宗教壁画,在我国绘画发展史上贡献很大,被后世推崇为“画圣”。<BR>办嫁妆<BR>吴道子有一个女儿,名叫玉妹,是一个勤劳善良的美丽姑娘。玉妹长到<BR>十八岁上,和邻村的一个青年定了亲。<BR>在那个时候,女儿出嫁,父母要陪送桌椅箱柜、被褥衣衫。可是,穷画<BR>匠哪有钱给女儿办嫁妆呢!玉妹知道家中没钱,为了不让父亲作难,在婚期<BR>临近的时候,她手脚不停地纺花、织布,想在出嫁时穿上自己做的新衣,让<BR>爹爹喜欢喜欢。<BR>这天晚上,吴道子坐在灯下,看着正在织布的女儿说:“孩子呀,你就<BR>要出嫁啦,爹用什么给你当嫁妆呢?”玉妹说:“爹,你给穷人画画不要钱,<BR>给富人画画的钱救济了穷人,哪有钱给我办嫁妆?布织好了,做一身新衣裳<BR>就行了。今后,我会织布,又会纺花,还会下地干活,不愁吃穿,您就别再<BR>为办嫁妆作难啦。”吴道子想了想说:“你说得对,会干活就有饭吃。可是,<BR>我只有你这么一个女儿,总得表一表当爹的心意呀。这样吧!爹是画匠,就<BR>给你画几张画吧。”玉妹一听,高兴地站起来说:“爹,你就给我画几张画<BR>吧,这比啥东西都好,我把画挂起来,想您的时候看看,就和看见您一样了。”<BR>就这样,吴道子开始给女儿画画了。画桌子,画箱子,画衣衫,画帐子⋯⋯<BR>画好一幅,玉妹就放在一个破箱里。不管画什么,玉妹都很喜欢,这是爹给<BR>她画的呀!有时,她见爹画累了,就悦:“爹,别画了,您歇歇吧,画得不<BR>少啦。”吴道子没有停笔,画着说:“玉妹,你是爹的好女儿,爹没啥给你,<BR>要给你画一箱子画。”就这样,白天画,晚上也画,晴天画,阴天也画。到<BR>了玉妹出嫁的日子,果然画满了一箱子画。玉妹走时,这箱画也随着她的花<BR>轿抬到了婆家。<BR>玉妹的丈夫是一个既贪财又自私的人。他见岳父没陪什么嫁妆,只带来<BR>一个破箱子,非常生气。趁玉妹出去吃饭的空儿,他打开了箱子,当他看见<BR>是一箱子画时,更气了,马上点起火,把画一张接一张地扔进火里。<BR>玉妹吃过饭回房来,见丈夫正在烧画,就不顾一切去夺。可是晚了,画<BR>已经烧完了,她只抢过来一张画着花绸被的画。玉妹气坏了,哭着责问丈夫,<BR>为什么烧她的画。她丈夫说:“这些画,不当吃,不当穿,几张破纸,有啥<BR>用?你要可惜,不是还拿着一张吗?今晚别盖被子,盖你爹给你的画吧!”<BR>说完,就盖着新被子睡了。玉妹是个要强的姑娘,就是冻死也不会屈服。她<BR>哭了一会儿,就抱着那张画和衣躺在床上,这时候,她忽然发觉怀里的画变<BR>成了一床厚敦敦、软和和的新花绸面子被。这时她才知道,爹的画是画啥是<BR>啥了。她把被子盖到身上睡着了。<BR>第二天早上,她丈关醒了,看见玉妹盖着一条新被子,很惊讶。这时,<BR>玉妹也醒了,她把被子一卷,又变成了一张画,放到箱子里了。她丈夫知道<BR>这画宝贵,悔恨极了。可是,悔恨有什么用呢?<BR>吃过早饭,玉妹要回门了,伴她同去的丈关急忙套上车,给她拿出花衣<BR>服,低三下四地向她说好话,承认自己错了,要她再去向爹要一些画,可是,<BR>不管他好说歹说,玉妹总不搭理他。<BR>吃过午饭,玉妹把丈夫烧画的事说给她爹听了,吴道子叹了口气,什么<BR>也没说。玉妹的丈夫在一边苦苦请求,要爹再给他画一些画。吴道子说:“我<BR>的画可以当财物,但财物不是我的画。我给你们画的画,你烧了,今天你要<BR>的是财物,不是画,我怎么会给你呢?”<BR>赵景斌 搜集整理<BR>醉画葡萄架<BR>王维的诗画出名之后,达官贵人都想要他的画来装点门面。可王维生性<BR>刚正,不肯依附权贵,更不肯把画作为礼物送给他们。因此,他做官不久,<BR>就得罪了宰相李林甫,被贬出京城长安。满腹才华的王维只得到终南山过隐<BR>居生活。<BR>王维隐居以后,终日饮酒赋诗,种花绘画,日子过得倒也逍遥自在。他<BR>的酒量越来越大,往往喝得酩酊大醉才开始作画,久而久之,竟形成了习惯,<BR>无洒不作画。<BR>当地的太守,是个不学无术的人。他听说王维隐居在山中,也想让王维<BR>画幅画,挂在客厅,卖弄一下风雅。<BR>他派师爷几次去请王维。王维讨厌这种人,每次都闭门不见。<BR>后来师爷听说王维有酒后作画的习惯,便如此这般地替太守出了个主<BR>意。太守听了不住地点头。<BR>过了几日,山下张员外派人给王维送来一张大红请帖,请他前去赴宴。<BR>自从王维来到终南山,常常和张员外在一起谈古论今,俩人也算有几分交情。<BR>所以他接到请帖,就下山了。<BR>王维来到张员外家门口,见张员外陪着太守和师爷一起出来迎接他,不<BR>由得一愣,有点不痛快,但张员外既然把他请来了,也只好将就着喝起酒来。<BR>王维一有几分醉意,脑海里便闪出一幅幅画图,他急得直搓双手。张员<BR>外知道他这个习惯,便把他让到客室里“休息”。<BR>王维见案上镇纸下压着宣纸,案头放着磨好的几大碗墨汁,便兴冲冲地<BR>抓过大笔就要画。常言说,人醉心不醉,酒迷人不迷。正当他要挥笔作画时,<BR>猛然想到太守求他作画的事,心想,莫非今天是骗我给太守画画吗?想到这<BR>里,他又放下了笔,在屋里踱起步来。他见室内白墙如粉,洁净照人,决定<BR>把画画在墙上,这样谁也拿不走了。可是在墙上作画,笔又显得太小,他便<BR>从脚上脱下一只布鞋,蘸饱了墨,在墙上抹了起来。他画完后,也没向张员<BR>外告别,就匆匆忙忙走了。<BR>太守和师爷进屋一看,只见墙上横一道竖一道,也不知都画些什么。太<BR>守气得连话也说不出来了。张员外说:“大人不要生气,请将蜡烛熄灭,看<BR>看究竟怎样。”<BR>蜡烛媳灭后,室内一片朦胧,墙上一弯新月,发出柔和的光,照着一条<BR>小溪。小溪边有一架葡萄,那葡萄枝条左缠右绕,杂而不乱,那一串串又肥<BR>又大水灵灵的葡萄,馋得人直流口水。真是一幅好画啊!<BR>太守和师爷十分高兴,心想一桌宴席就换来一幅名画, 实在太便宜了。<BR>他们原来以为王维是把宣纸挂在墙上画的。当他们用手去揭时,才知道这画<BR>是直接画在粉墙上的。<BR>崔登云搜集整理<BR>深山画虎<BR>厉归真自称迂疏子,五代后梁人,因家贫,自幼出家当道士。他当道士<BR>与众不同,不穿道袍,常穿布衣。人问他干什么,他只把拳头抵在嘴边,从<BR>不说话。原来,他是在静观默察,凝神沉思。他练就了一手好字,也学会了<BR>作画。厉归真自小就非常喜欢牛,有时还随同牧童一起放牧,爬到牛背上哼<BR>哼曲子。他熟识牛的神态、脾气、习性,因此,他笔下的牛颇为传神。慕名<BR>而来请他画牛的人也越来越多。<BR>一天,有个酷爱书画的文人请厉归真作画,对他说:“我家堂屋中早已<BR>挂上了你画的牛,画是画得绝妙,只是牛性温驯,不及雄姿英武的老虎有气<BR>魄。所以,我今儿特来请你画一幅老虎图。”厉归真听了,觉得有理,决心<BR>亲自到深山老林观虎学画,并约那人半年后来取。<BR>这天,厉归真带上干粮和绘画工具,来到了老虎经常出没的深山野岙。<BR>他见山冈高处贴着张大告示,说是近来有老虎伤人,来往客商务必结伴过冈。<BR>厉归真寻思道:如果就此回去,就别想画出出色的老虎,可老虎来了怎<BR>么办呢?他左右环顾,发现山冈高处有一棵三人合抱的大树,这下他高兴了。<BR>他想,老虎虽然凶猛,但它不会爬树。于是,他就在大树丫杈处搭了个棚子,<BR>独自一人住了下来,观察老虎的行踪。他白天呆在棚子里睡觉,待到日落西<BR>山,老虎出山的时候,就振作精神,聚精会神地观察老虎的各种神态:坐、<BR>卧、跑、跳以及捕捉小兽时的凶猛动作和神态。<BR>“看来,还得引逗老虎咆哮、发威才好!”厉归真这样想着。一次,老<BR>虎从大树下路过,他拿起事先准备好的石块向老虎投掷下去,接着,故意探<BR>出身子大喊大叫,那老虎又饥又渴,见树杈高处蹲着一个人,便举起前爪,<BR>使劲往上猛扑,吼声有如炸雷,震得山冈晃动,但老虎够不着厉归真,爬不<BR>上树,也推不倒树,折腾了半天,才无可奈何地耷拉着脑袋向东北方向走去<BR>了。<BR>谁知走了不多远,老虎忽然大吼一声,威性大作,“嗖”地扑将过去,<BR>有如猫扑老鼠一样,一只獐子便落入老虎的前爪。<BR>这一惊险情景,厉归真看得清清楚楚,他立即用笔画在纸上。厉归真在<BR>山上住了几十天,画成了百张草图,为他后来画好老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BR>从深山回来,厉归真生怕自己对老虎的印象会谈漠下来,还特地从猎人<BR>那里买来一张完整的虎皮,把它套在身上,不时模仿揣摩老虎的坐、卧、跑、<BR>跳、扑等动作和姿态,烂熟于心以后,才铺纸绘画。<BR>半年之后,那个文人如约来到厉归真家,对他画的老虎十分赞赏。<BR>厉归真画的山水、木石、花鸟也很受人欢迎。许多人把他的作物作为珍<BR>品收藏。至个人们还能欣赏到厉归真当年所画的牛、虎、山水、花鸟等杰作。<BR>严宝根搜集整理<BR>张择端①的杏林图您知道历史上有个著名画家张择端吗?他面的《清明上<BR>① 张择瑞:北宋画家。字正道:东武(今山东诸城)人。早年游学汴京(今河南开封),后习绘画,徽宗<BR>朝供职翰林图画院。专工界画宫室,尤擅绘舟车、市肆、桥梁,街道、城都。存世作品有《清明上河图》<BR>卷,描绘当年汴京近郊在清明时节社会各阶层的生活景象,反映了奢华逸乐和贫困辛劳对比鲜明的情状,<BR>河图》至今还是我国的艺术珍品。可他在当年未成名的时候,也遭磨难啦!<BR>要知道事情的根底,还是从他画《杏林图)的经过说起吧!<BR>北宋末年,张择端还是个书生,初次进京赶考。那年头,考试官是两个<BR>大钱做眼镜——睁眼只看见钱啦!谁要是不拿钱走他的门子,那文章做得再<BR>好,也是瞎子点灯白费蜡呀!贫穷的书生张择端,白考了一场。他只得乖头<BR>丧气地收拾起笔墨纸砚,背起了包裹行李,怎么来的还得怎么回去。<BR>正是麦黄时节,西南风溜溜地刮着,天气又干又热。张择端在路上走了<BR>二十来里路,便觉得腹饥口渴起来。他正走在前不见村后不着店的地方,只<BR>望见前方不远,有座翠绿的松山,山脚下有片十来亩方圆的杏林。杏林葱茏<BR>的枝叶网,星星点点的麦黄杏儿,闪闪耀耀,怪馋人的。张择端越望越觉得<BR>舌头底下直泛口水,便抬脚朝杏林走去。<BR>这片杏休,外有篱笆围墙,中有木板钉成的单扇门儿。他推门进去,见<BR>一个头戴凉笠的老翁弯腰握锄,在林行间锄草。他走向前去深施一礼,说道:<BR>“俺是远路行人,求借老丈贵处暂歇一会儿,顺便买些甜杏充饥解渴!”<BR>那老翁将手中的锄头往地上一插,直起腰来将张择端上下打量了两眼,<BR>见是一个身穿蓝衫的白面书生,便客气地说道:“出门还有背着家什的!老<BR>夫心愧没有好的款待,树上的甜杏倒是不少,老夫请您吃一顿。”说着便引<BR>张择端走住杏林,来到三间草屋前的一棵老杏树底下。这树阴凉处早有一张<BR>矮脚餐桌,两个尺把长的小板凳。老翁帮张择端解下包裹行李,让他坐在餐<BR>桌边稍等片刻,才进屋拿出一根长蜡杆儿,从头上解下凉笠儿,用蜡杆儿打<BR>了满满一凉笠甜杏,捧到张择端面前,说道:“尽情吃个够吧!”张择端道<BR>了谢,便伸手接过甜杏,大口吃起来。一凉笠甜杏儿吃进肚里,顿觉不饥又<BR>不渴,心里舒坦多了。他掏出银两给老翁,老翁说道:“俺卖杏都是挑到东<BR>京市场,随行随市,按厅作价。大凡过路人来吃甜杏,俺只交个朋友,从不<BR>收银钱!”张择端又和老翁推让了一会儿,那老翁说什么也不收下。张择端<BR>只得将银钱放回囊中,心中对老翁的盛情仍不过意。他思忖片刻,对老翁说<BR>道:“老丈既爱交朋友,晚生实在敬佩!俺自幼苦读寒窗,学得绘画一技之<BR>长。让俺画幅画儿留给老丈,作个纪念吧!”<BR>老翁听了这话,连连点头说好。张择端便取出笔墨纸砚,将一张五尺长<BR>三尺宽的画纸铺展在饭桌上,又将墨色在砚台上调好,然后起身观看了一番,<BR>便下腰提笔蘸饱墨色,大笔一挥作起画来。没费一袋烟的功夫,一张《杏林<BR>图》便画完啦!张择端又端详了一番画面,在画面右上角题诗一首:<BR>青杏酸,黄杏甜,<BR>雀儿只将甜吉含。<BR>考官生性像雀儿,<BR>见了“甜”就笑开颜。<BR>蠢才有钱中状元!<BR>题罢诗句,他又在下面落了款:“山东密州①张择端画于宣和某年某月某<BR>日。”<BR>老翁看了这幅画儿,明白自己眼前是个有真才实学的书生,心中暗暗敬<BR>佩,便更加热情地和张择端相对坐着拉起呱儿来。言谈话语间,张择端探出<BR>是一件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社会风鹆画。<BR>① 密州:即现在的山东省诸诚县。<BR>了老翁家只有父子二人,家境贫寒。他拜辞老翁,临上路时说道:“俺送您<BR>老人家这幅《杏林图》,您老家里日子要是能过得去,可以挂在墙壁上留作<BR>纪念,要是遇到维持不了生计的年头,可以将它拿到市上,换个十两八两银<BR>钱,也好度日。”<BR>张择端走后,老翁便将那幅《杏林图》细心地裱糊好边儿,小心地挂在<BR>屋里的墙壁上,把它视为珍宝。谁知第二年,遇上了杏树歇枝的年头,这父<BR>子二人的吃穿啊,就全靠儿子打柴去换那俩大钱啦!数来算去,别无值钱的<BR>家珍,只有那幅《杏林图》还能值两个子儿。老翁叫儿子把它从墙上摘下来,<BR>拿到东京市场上去变卖。<BR>老翁这儿子是个虎头虎脑的小伙子,他带着《杏林图》来到东京汴河岸<BR>边的闹市。市上卖画儿的不多,小伙子学着别人的样儿,将那《吉林图》挂<BR>在了一家店铺的房檐下,自己蹲在旁边的柳阴处乘凉。等了好久,才见几个<BR>穿袍戴帽的文人来到《杏林图》近前,向他问价钱。小伙子是个忠厚人,只<BR>作了十两银子的卖价,那儿个文人还嫌太贵。这时,天已东南晌了。忽然间,<BR>小伙子头顶上,那高高的柳枝上落下一只雀。它“吱吱喳喳”地叫了一阵,<BR>一眼看见了《杏林图》上那片绿葱葱的杏林,那枝叶间的麦黄杏儿星星点点,<BR>闪闪耀耀,枝权上一只雀儿嘴上含着一个熟透了的甜杏⋯⋯哎呀呀!这《杏<BR>林图》在雀儿的眼里,成了真正的杏林了!只见这只雀儿,尾巴一翘,翅儿<BR>一展,“嗖”地一下子往画上的杏林里飞。“啪!”——这一下正碰在了《杏<BR>林图》上。雀儿受了碰,“吱喳”叫着飞上天去了。旁边那几个穿袍戴帽的<BR>文人,见这奇景,个个惊叫喝影!这幅《杏林图》引来鸟雀的佳话,霎时间<BR>传遍了汴河两岸边的闹市,轰动了一整座东京汴梁城哇!有些富贵才子,店<BR>铺商贩,平民百姓,一群群一伙伙跑来观看。有的说,《杏林图》画是逼真;<BR>有的说,枝杈上的那只含甜杏的雀儿传神;有的还吟颂着画面上的诗句,可<BR>都不舍得花十两银子买下。<BR>正在人们吵吵嚷嚷争看《杏林图》的时候,只听东京武朝门外传来了鸣<BR>锣开道声。随后,汴河岸边的大街上,前呼后拥地过来了一乘八抬大轿。轿<BR>中端坐着大宋朝庭殿前太尉宿元景。这宿元景本是一个忠良清官,一贯对蔡<BR>京一伙权臣贪官心怀不满。这阵子,轿中的宿太尉见人们吵吵嚷嚷出看一张<BR>画儿,心里好生奇怪,便吩咐落轿。他从轿中出来,在下班人的簇拥护卫下<BR>也向前观看。他先看了这幅《杏林图》的画面,心里暗暗惊叹《杏林图》画<BR>得妙笔神功!他又见画面上那诗句,心里明白了——做这幅画的,准是个被<BR>贪官埋没的有真才实学的有志贤才。他心里愤愤不平地道:“考场本应该是<BR>个为国家招贤纳士的地方,如今倒成了贪官污吏大发横财的交易场啦!”他<BR>长叹一声,很为国家的前途命运担忧。当他又看到《杏林图》上的落款是“山<BR>东密州张择端”时,心中暗喜,立时下了决心——顺着麻线找头儿,将这个<BR>作《杏林图》的贤才老士请到自己门下,待到良机再向朝庭举荐。于是他向<BR>前寻问这幅画儿的卖价。卖画儿的小伙子生来对朝庭官家没个好看法,见了<BR>宿太尉这样的大官也没个好脸子。他瞄了宿太尉一眼,没好气地说;<BR>“你要买吗?拿一千两银子!——砸边儿不卖!”<BR>听了这话,宿太尉只得说道:“好吧!一千两银子我也买下!”<BR>小伙子惊疑地问:“你这话作数?”<BR>宿太尉笑笑说道:“你若对我疑心,我先交给你银子,再取画儿!”说<BR>完便吩咐人回府办来一千两银子,当场付给卖画的小伙子。<BR>一幅画儿一千两白花花的银子!在场的人谁不伸舌头?这事过了没几<BR>天,张择端便被宿太尉差人请到东京去了。后来张择端在东京用了近二十年<BR>的工夫,画成了巨幅名画《清明上河图》,可惜其他作品在金兵攻陷东京时,<BR>被抢掠和焚毁了。只有《清明上河图》,至今还存在中国博物馆里,成为画<BR>家张择端留给中华民族的稀世珍宝了。<BR>管延钦搜集整理<BR>阳澄湖大闸蟹<BR>离苏州不远,有个阳澄湖。阳澄湖两岸,有个村子叫西斜宅。西斜宅西<BR>边,傍着一条又宽又深的大河,名叫清水港。这条河上接阳澄湖,下通万里<BR>长江,当中要绕过常熟的大虞山。站在西斜宅的村子口,朝北一望,嗬,四<BR>季常青的虞山,它的倒影活脱活现地嵌在了碧澄澄的清水港里。大家都说,<BR>从这里望虞山,一天有七十二变,春夏秋冬,早晚中昼,风雨阴晴,都是一<BR>个时辰一个景,十八个画师也画不出。<BR>明朝有个大画家叫沈周①,大号叫石田,十二岁跟祖父来到西斜宅种田。<BR>落脚不久,小石田就被当地的绿水青山迷住了。起先,一天还是四个时辰专<BR>门看野景;后来从早上一直看到鸭子下蛋,连一日三餐都顾不得吃。<BR>老祖父为小石田上了心思:“唉,小石田生得眉清目秀, 怎么变成了一<BR>个憨大呢?定是在这陌生地方碰上凶神恶煞啦!”小石田反而觉得好笑。他<BR>把小眼睛眨眨,用小手朝虞山一指道:“呐,那座青山是一位美女神,一天<BR>要换七十二套衣服哩!不信,你看看:早上迷雾绕着青山,美女神在雾海里<BR>捉迷藏;太阳一出,美女神就满身涂着胭脂;等日头三丈高的时候,美女神<BR>又披着绵绣长裙,彩带一直拖到这清水港上。这么迷人的景致,百看不厌,<BR>我要把它画出来!”<BR>小石田真的画了起来。每天雄鸡叫头遍就起身,直到太阳落山才回去,<BR>长日不歇。祖父看他勤奋,有志气,特地在河边给他搭了一个茅草棚,这样<BR>刮风下雨都不怕了,又搬来一方大青石,让他当纸用。于是,小石田手执羊<BR>毫,对着山写景。画好了洗掉,洗掉了再画,虞山怎么变,他就怎么画。天<BR>长日久,把一块平平整整的青石板,揩成了一个凹肚脐。他每天洗笔、砚的<BR>地方,水变得乌黜黜的,后人便把那地方称为“洗砚湾”。附近还有个小湖,<BR>据说凤凰曾经在湖里淴(淴[hū]浴:洗澡)过浴,水是活的,沈周画画的<BR>水就是从这小湖里取的,所以画啥像啥。后来沈周成了大画师,这个小湖就<BR>叫做“画师湖”了。<BR>那时的黑墨,是用糯米揉合起来做成的,所以香味扑鼻。墨汁倒在水里,<BR>一直流到阳澄湖。螃蟹最喜欢吃这种墨汁,因此这一带到阳澄湖,清水大闸<BR>蟹最多最肥。据说螃蟹喜欢迎着灯光爬,是由于当年石田点着纱灯画画,螃<BR>蟹凭灯光寻找墨汁吃养成的习惯。不信,如今吃蟹时只要你翻开蟹壳看一看,<BR>就会发现只只肚壳都染着墨渍!<BR>马汉民袁震搜集整理<BR>① 沈周(1427—1509)明画家。字启南,号石田,晚号白石翁,长州(今江苏吴县)相城人。擅画山水,<BR>有《石田集》等。<BR>画麻雀<BR>一天,唐伯虎和祝枝山到小酒店饮酒。进了酒店,两人沿窗而坐,看到<BR>对面天后宫大殿屋面上,有一群麻雀吱吱唧唧,飞上飞下,忽东忽西,觉得<BR>蛮有趣。<BR>店主人端上酒菜,两人正要饮酒,只见一个十一、二岁的孩子,手里拿<BR>了纸张和毛笔,在一个窗口对着跳跃的麻雀画图。可是他刚要落笔,麻雀飞<BR>了;再要落笔,麻雀又飞了。一连几次没有画成一只麻雀,纸上却稀稀落落<BR>地留了不少墨点点,弄得孩子涨红了脸,满头是汗。<BR>唐伯虎很喜欢这个好学的孩子,从座位上立起来,笑着对孩子说:“小<BR>弟弟,我来替你画好不好?”孩子看看他,就把笔送到唐伯虎手里。唐伯虎<BR>对大殿屋面上的麻雀看了一会儿,就在纸上急速地涂了一番。孩子呆愣愣地<BR>看着,见纸上全是大大小小的墨团儿,很不高兴,嘴里嘀咕着:“勿会画就<BR>勿要画,一张纸全被糟蹋掉了。”<BR>唐伯虎听了孩子的嘀咕,就说:“我画得不好吗?”这孩子不见生,回<BR>答说:“嗯!不好!”唐伯虎笑着又问:“那谁画得最好呢?”孩子不打疙<BR>瘩说:“唐伯虎画得最好!你呀,和他比就差得远啦。”祝枝山在一旁,听<BR>他两人问答,心里暗暗好笑。后来唐伯虎说:“你说我画得不好,那我替你<BR>拿掉好不好!”他不等孩子回答,就用一只手指,按住一个墨团儿,慢慢推<BR>到纸边,又用力一掸,只听见“扑”地一声,一只麻雀飞走了。接着连续又<BR>按着几个墨团儿,推走了几只麻雀。孩子惊得目瞪口呆,知道遇到了高手,<BR>连声说:“别推了,别推了,这里画的麻雀都是活的!”说着,马上伸手抢<BR>过纸头,仔细一看,那些墨团儿分布得均匀有致,神态各异,越瞧,越觉得<BR>这墨团儿都是一只只活灵活现的小麻雀!孩子心里高兴,对着唐伯虎说:“叔<BR>叔,你画得比唐伯虎还要好呀!”还毕恭毕敬地向他叩了一个头。唐伯虎看<BR>这孩子天真好学,蛮喜欢他。祝枝山叫他当场收下了这个学生。孩子趴在地<BR>上连连叩头,忙问老师尊姓大名,祝枝山笑着说:“他就是唐伯虎呀!”<BR>袁震记录整理<BR>评 画<BR>清朝时候,淮安有个画家叫边寿民①。他画的芦雁栩栩如生,人人赞美。<BR>边寿民这个人,性情孤僻,洁身自好,他不爱慕荣华富贵,不愿意趋炎<BR>附势,为了专心致志画芦雁,就在府城东北角盖了三间草房,起名叫“苇间<BR>草堂”。这里远离闹市,周围全是菜园和芦苇塘,环境幽静极了。<BR>淮安的盐商富户,边寿民不愿和他们来往。这些人有的是钱,都想用重<BR>金请边寿民画一幅芦雁,可每次都碰壁。下游有个姓汪的大盐商,是从安徽<BR>徽州迁移到淮安来的,他心里想:你边寿民也太清高了,你不肯卖画给我们<BR>盐老板,这不勉强,但是我拿别的名家的画请你品评品评,这你总不会再推<BR>辞了吧!汪盐商盘算好后,就带着他家祖传的一幅古画,托边寿民的一位好<BR>友作引见人,一起到“苇间草堂”来拜访。<BR>汪大盐商带来的是一幅什么古画呢?据他自己说是唐朝画家吴道子亲笔<BR>画的,叫《锺馗掷骰图》。锺馗在民间被称为捉鬼的判官。这幅画上,他两<BR>眼睁得铜铃大,直瞅着面前的掷骰盆,右手叉开五指,嘴张得大大的。原来<BR>这盆里有六只骰子,其中有五只已经显出幺、二、三、四、六的点子;只剩<BR>下一个骰子还在滴溜溜地转,锺馗叉开五指,明明是■喝它掷出五个点来!<BR>汪大盐商充斯文,咬文嚼字地对边寿民说:“此乃吴道子的精工杰作,<BR>所画锺馗惟妙惟肖,呼之欲出,真是神笔也!敬请先生鉴赏品评,此画可否<BR>称为绝世珍品?”边寿民朝这画上看了一眼,就不动声色地掉转脸去了。汪<BR>大盐商见边寿民仰脸无言,急不可待,便脱口而出:“品评一下何妨?又非<BR>央求先生作画!”“嘿嘿,这幅画吗?”边寿民淡淡一笑,“实在高明莫测,<BR>鄙人不敢妄加评价。”这下子,汪大盐商乐了,他瞟了一眼边寿民,抖着二<BR>郎腿,心里想:好哇!你边寿民徒有虚名,什么名画家,连一幅古画都评不<BR>出道理来。边寿民的好友毕竟是个文人,这时在旁边望望边寿民脸上诡秘的<BR>神色,猜出这幅画里面多半有毛病,就走过来对他附耳说:“吾兄何不略评<BR>一下,好将他打发出门,免得在此纠缠。”边寿民觉得这话也对,就直截了<BR>当地说:“盐大老板,恕我大煞风景,直言相告了。此画一文不值,乃假货<BR>劣品,不是吴道子所画。”“假货?”汪大盐商气呼呼地跳将起来,“这是<BR>我家祖传名画,多少高手内行都赞为绝代珍宝,至少要值三千两银子!”边<BR>寿民冷冷地说:“吴道子岂能不通晓声韵之学,居然会画出如此劣品?”汪<BR>大盐商不懂什么是声韵之学。边寿民那位好朋友虽然懂得些,但也觉得诧异:<BR>“请问这与声韵之学有何相干?”边寿民哈哈大笑:“你们试试看,从幺到<BR>六把几个数字叫一叫,哪个该张开嘴!哪个该合起唇?”“行!”汪大盐商<BR>抢先把这六个数字接连叫了两遍,别的都是张嘴叫出来,只有叫“五”字时<BR>一定要闭嘴。“现在懂了吧?”边寿民说:“画上的锺馗叫着‘五’,要那<BR>骰子掷出个五点来,张着大嘴能行吗?”<BR>汪大盐商讨了个没趣,卷起假画急忙溜走了。<BR>陈民牛 周琤杰 整理<BR>① 边寿民,清代画家,江苏淮安人。<BR>青出于蓝而胜于蓝<BR>“扬州八怪”之一黄慎①是福建宁化县人。他从小喜欢画画,并拜同郡一<BR>位名画家上官周做老师,恭恭敬敬地跟着学,没过多人,他就把老师的全套<BR>技巧学到手了。<BR>有一回,外地有几个画师慕名来看画。家人捧出几轴人物画让客人观摩。<BR>客人展开一看,齐声说道:“这不是上官周先生的作品吗?我们要看黄慎的<BR>画。”家人连忙说:“这就是黄慎的画,不是上官周先生的作品。”他见客<BR>人不相信,又到里面翻出几轴画,说:“这才是上官周先生的画呢。”客人<BR>们把俩人的作品放在一起,比较来比较去,只觉风骨相似,实在分辨不出哪<BR>是上官周画的,哪是黄慎画的,不禁啧啧惊叹。看完画,有个画师说:“黄<BR>慎聪明灵巧,真是把老师的看家本领摹仿到手了!可这又算得了什么呢?别<BR>人的东西总是别人的,摹仿得再逼真也不算是自家的东西,你把黄慎的画拿<BR>出去,人家看了,都会说这是上官周的作品,谁会说是他黄慎画的呢?”<BR>这话被黄慎听到了,黄慎一想,对呀!自己的画,除了老师的东西外,<BR>哪一点算是自己的东西呢?怀素的字,上官周的画,都有他们自己的筋骨,<BR>可我黄慎的画,自己的筋骨又在哪里呢?若不能闯出自己的路来,岂不是永<BR>远只能落在别人后面,跟着嚼别人嚼过的馍?<BR>可是,要怎样才能创出自己的独特风格呢?黄慎日夜在探索这个难题。<BR>他废寝忘食,一会儿呆呆地想,一会儿推敲老师的画,一会儿又持笔在纸上<BR>乱涂乱抹。<BR>有一天,黄慎在街上边走边想,忽然灵感来了,他急忙跑到附近一家店<BR>铺里。向店老板借来笔墨纸砚,在柜台上作起画来。周围过路人都不约而同<BR>地围拢来,看着他画画。黄慎毫不理睬他们,只顾自己握笔作画。只见他在<BR>白纸上三涂两抹,眨眼工夫,就把面面好了。他把笔放下,拍着柜台喊道:<BR>“我成功啦!”<BR>围观的人听了他的话,感到莫名其妙,他们一个个伸长脖子,瞪大眼睛<BR>看着那画纸,上面点点划划,弯弯曲曲,寥寥几笔,像草书又不像草书,像<BR>画又不像画,谁也看不懂它上面画的是什么东西。黄慎高兴地把画贴在柜台<BR>里边的墙壁上了。说来奇怪,刚才看上去还是莫名其妙的东西,这下隔着柜<BR>台往里一看,画面上竟清晰地出现了一个纤夫,向前倾斜着身子,拉着纤绳,<BR>头上大汗淋漓,身上瘦骨嶙嶙,脚下步履艰难。大家看着看着,越看越感到<BR>惊讶,都说:“怪人画怪画,近看莫名其妙,远看明明白白,这真是又怪又<BR>好!”<BR>上官周见黄慎学业猛进,画风自成一体,十分高兴,逢人便夸奖说:“古<BR>人云:‘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果然不假,黄慎已超过我了。”黄慎成了著<BR>名的“扬州八怪”画家之后,他的这种画法被人誉为“狂草笔法”。<BR>霁雪整理<BR>① 黄慎(1687—1768)清画家。字恭寿,又字恭懋,号瘿瓢子,福建宁化人,久寓扬州。家贫,卖画为生。<BR>擅画人物,初学上官周,后用狂草笔法作画。多取神人即故事和文人士大夫的生活为题材,有时也画纤夫、<BR>渔民、乞丐,形象往往怪特。兼工花鸟和山水。<BR>“书童”画竹<BR>有一次,李■和郑板桥一块来到镇江。金山寺的大和尚听说李■到了,<BR>随即派小和尚送去一份金字请帖。<BR>李■接到请帖,望望坐在身旁的郑板桥,笑嘻嘻地说:“你光说你名气<BR>大,你看我一到镇江,人家就来请我了。怎么样,明天,你就看我一个人去<BR>吃素菜?”<BR>郑板桥看李■两眼笑成一条缝,一脸得意的样子,脱口说道:“明天我<BR>也去!”<BR>李■说:“咦!人家请的是我,又没请你,你怎么去呢?”<BR>郑板桥笑笑说:“我比你年轻。明天我装个书童,不就能一起去了吗?”<BR>“嗯,好!这个办法不错!”李■一听,高兴得连连点头,<BR>郑板桥给我当书童,多抬高身价呀!”<BR>第二天,李■在前,打扮成书童的郑板桥在后,刚乘摆渡船过了江,大<BR>和尚已在寺院的门前迎他们了。大和尚双手合十,陪着李■进了方丈室,小<BR>和尚陪着扮“书童”的郑板桥。当即,茶啊,点心啊,全送上来了。李■心<BR>里话,他找我没得旁的事噢,总是想要些字啊画的,便开口说:“当家的,<BR>你可准备点纸啊!”<BR>“这个,小僧早已备好。”说着就把李■引到客厅。门一开,只见桌上<BR>文房四宝:笔啊,墨啊,砚台啊,宣纸啊,摆得逸逸当当的。<BR>李■再看看郑板桥,心里话,你想吃素食呢?今天就拿你开个玩笑,叫<BR>你给我掌墨。便说:“书童掌墨!”什么叫“掌墨”呢?从前,书法考究,<BR>要把字写得龙飞凤舞,总要书童用手托着砚台,跟着写字人的笔锋走,字写<BR>到哪儿,砚台就跟送到哪儿。<BR>郑板桥一听要他掌墨,心里来气啦!他想:我装一个书童嘛,不过是闹<BR>着玩玩的,你当真把我当书童使?他想不干,又不便开口,只好忍住不吱声,<BR>便托起了砚台。<BR>李■笑眯眯地把笔在砚台上蘸蘸舔舔,摆开架势,刚要下笔,只见砚合<BR>从郑板桥手中一滑,掉在宣纸的正中间。“咕溜溜”地直往纸角上滚⋯⋯<BR>李■一见,好端端的一张桌面大的宣纸,从下端向上角染了墨黑墨黑的<BR>一道杠子。再加上砚台在上面颠啊颠的,这条墨杠儿,断断续续,真是“顶<BR>天立地”。李■的脸气得像个紫茄子。他把笔一摔,对着郑板桥气呼呼地说:<BR>“你写吧!”<BR>“我写?”郑板桥看看急得满脸通红的李■,又看看宣纸,笑笑说:“我<BR>不写,我画!”<BR>“你画?我看你画!”李■心里话,“这张宣纸染上了墨,倒看你怎么<BR>画?”<BR>这时,郑板桥毫不客气地拿起笔来,蘸了些墨,就在宣纸上涂了起来。<BR>大和尚急坏了,因为这张宣纸,是派人从安徽宣城定做来的大开张,如今让<BR>这小小书童泼了一下子墨,怎么办?主人不画,书童充能手?他想上前阻挡,<BR>但看看李■并不吱声,自己也不好发火。<BR>这个“书童”着实有两下子呢!只见他三上二下,在断断续续的墨线上<BR>勾勾、划划、点点、戳戳。哎!“大黑杠子”竟变成了一丛墨竹,清秀挺拔,<BR>像真的一样亭享玉立在眼前。大和尚不由得脱口说道:“妙哉!妙哉!好一<BR>幅竹!”只见“书童”又从口袋里掏出一枚玉章,在下款盖了一下,再望望<BR>鲜红的方印是“郑燮”两个字,大和尚呆住了!他万万没有想到站在面前的<BR>竟是大名鼎鼎的郑板桥,于是连忙双手合十,接二连三地直打招呼:“贫僧<BR>不知先生来镇,望先生不要在意。”说着忙喊小和尚“泡茶”,一想不对,<BR>又加了一句“泡好茶!”<BR>这时,郑板桥笑嘻嘻地望着李■直眨眼睛,意思是,怎么样,你看大和<BR>尚请我了吧!李■这才醒悟过来。原来,郑板桥是有意把砚合弄翻,他心里<BR>对郑板桥一百二十个敬佩!<BR>随即,大和尚又请李■题了字。传说,这幅画解放初期还保存在镇江金<BR>山寺呢。<BR>张丹康娟搜集整理<BR>误中狗肉计<BR>郑板桥从山东潍县罢官回来,在扬州卖画为生,成了著名的扬州八怪之<BR>一。他“怪”就“怪”在天生傲骨,嫉恶如仇,不爱金钱,不惧权势,似闲<BR>云野鹤,潇洒自如。他在画店门口,题了一首诗:<BR>画竹多于买竹钱,<BR>纸高六尺价三千。<BR>任他说旧谈友谊,<BR>只当秋风过耳边。<BR>他定了五条画例:“立索不应,劣纸不受,不韵者不画,强索题者不面,<BR>兴致不到者不画。”下面盖上“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BR>“七品官耳”、“板桥郑燮”五颗印章。他确有个怪脾气,要他画,偏不画;<BR>不要他画,偏要画。怎奈他名气太大,号称“诗”、“书”、“画”三绝,<BR>能得他一幅墨宝,便是莫大的光荣。特别是豪商巨贾,要不挂上一幅郑板桥<BR>的画,就觉得脸上无光。<BR>扬州有个大盐商,叫姚有财,重门叠户,富敌王侯。一心想求郑板桥的<BR>画,却总是碰钉子。后来有人给姚有财献了妙计,乐得他连连称赞。<BR>时当阳春三月,草长莺飞,春光明媚。郑板桥无官一身轻,出了新北门,<BR>来到瘦西湖,信步闲游,饱览风光。他来到一所茅屋面前,只见一湾流水,<BR>几丛修竹,绿叶挟疏,风景如画,不觉精神一爽。这时屋内传出铮铮的古琴<BR>弹奏声。一会儿,里面走出一个衣着整洁的老人,对来客拱手相迎,邀请入<BR>室。郑板桥毫不客气,跟了进去。只见粉墙雪白,一尘不染,桌子上陈放着<BR>文房四宝,墙上挂着一张古琴,饶有雅趣。再看向阳的墙上晒着几张狗皮,<BR>变显得不伦不类。<BR>老人烹茗款客,板桥举杯饮酒,问老人尊姓大名。老人道:“卑人城内<BR>本有宽敞房子,只因我性爱山水,所以在此另盖草屋,偷享清福。”郑板桥<BR>说:“我也是欢喜清静的人,想不到我俩彼此癖好相同。”接着他指着墙上<BR>的狗皮问道:“请问,这几张狗皮有何用处?”<BR>老人笑道:“不瞒你说,老朽平生没有别的嗜好,就是喜欢吃狗肉。先<BR>生若不见弃,就在我这里吃一顿红烧狗肉便饭如何?”<BR>谁都知道郑板桥以爱吃狗肉出名,他高兴地说:“好! 好!”饱餐一顿<BR>狗肉之后,板桥兴味还浓,挥毫作画,不一会工夫,即成一幅,顺笔落款。<BR>只见画中修竹扶疏,神妙无比。那老人见了乐得合不拢嘴,便说:“改日老<BR>朽进城,专为先生准备一席狗肉宴,务请先生光临。”<BR>第三天,郑板桥赴宴。大厅正中挂着板桥的那幅画。几个肥头大耳的盐<BR>商,正在交头接耳评画。主人姚有财在旁边捋须微笑。郑扳桥此时才恍然大<BR>悟,原来那天请他吃狗肉的那个老人,正是面前这位姚有财。既已上当,后<BR>悔无益,他灵机一动说:“有画无诗无字,不成三绝。”说着,摘下画幅,<BR>题上一首诗:<BR>有钱难买一竹根,<BR>财多不得绿花盆。<BR>缺枝少叶没多笋,<BR>德少休要充斯文。<BR>这诗里隐存“有财缺德”四个字。写罢昂首大笑而去。等郑板桥走远了,<BR>这个大盐商才悟出诗中的味道来,机关用尽,落得没趣,一气瘫倒,脸色惨<BR>白。<BR>周简搜集整理<BR>狗撵兔子<BR>一天,孟庐陵①去给朋友送画,路过东关大石桥,一阵清风,把他胳膊下<BR>挟的画刮跑了。画在街上兜了一个圈子,飞到一家酒店里。这家酒店的掌柜<BR>姓王,名叫何新,因为他刻薄尖酸,人们讨厌他,故意把他的名字转了音,<BR>喊他“王恶心”。他拾到孟庐陵的画,哪会白白交了出来!孟庐陵追进去问:<BR>“王掌柜,看到刮进来一张画吗?”他哈哈一笑说:“孟先生真是大白天说<BR>梦话,你的画咋会跑到我店里来?”孟庐陵二话没说,一扭头就走了。<BR>孟庐陵那张画,画的是一只兔子。王掌柜不放把画挂在正堂,只好挂在<BR>卧室内。挂好后,他就坐在椅子上欣赏,那兔子如同活的一样惹人喜爱,瞪<BR>着两只溜圆乌亮的眼睛,支棱着两只耳朵。他走近摸摸,那兔子毛茸茸的。<BR>他觉得这张画没有白拾,落孟庐陵几句骂也值得。<BR>孟庐陵回到家里,也有几分生气。如果这张画是别人拾了,也就算了,<BR>那么多的画不是都送了人嘛!可是让“王恶心”昧了他的画,实在不甘心,<BR>不能叫他占这个便宜。他想了一会,就画了一只高高大大的黄狗,看上去像<BR>狼一样。画好以后,就叫孩子拿到大石桥上去。<BR>王掌柜在屋里欣赏了一阵画以后,走出店来,见一群人围着看热闹。挤<BR>过去一看,见是个孩子拿着一张画。他眨了眨眼睛,计上心来,推开大家说:<BR>“起起起,这是孟先生特意给我的画,怎么叫孩子拿出来了。”说着,不由<BR>分说把画抢走了。<BR>这时,已是小晌午时分,喝酒的、吃饭的往来不断,真是顾客满堂,座<BR>无虚席。他把画送到屋里,往墙上一贴,又急忙出来招呼客人。他刚站定,<BR>忽听屋里“扑通”一声,拐回去一看,原来是画上的大黄狗跳了起来,正在<BR>捉另一张画上的兔子。那兔子也十分机警,见门开了,从他的腿下窜进了店<BR>堂,那大黄狗也随后追了过去,在店堂里撵了起来。兔子在桌下逃,黄狗在<BR>桌下追;兔子跳到桌上,黄狗撵到桌上。正在饮酒吃饭的客人都吓跑了。只<BR>一会儿,凳子倒了,桌子翻了,盘子打了,碟儿碎了,酒菜汤水流了一地,<BR>整个店堂被搅得一塌糊涂。王掌柜站在那里愣了半天,也不知狗把兔子撵到<BR>哪里去了。他有心站在街上骂几句孟庐陵,可是还没张口就觉得理屈,只有<BR>自个生起闷气来。从此以后,他的酒店再也没有人敢上门了,怕再有狗撵兔<BR>子。<BR>文知笑搜集整理<BR>① 孟庐陵:清代河南洛阳人。画家。<BR>百鸟归巢<BR>广州南海西樵山有七十三座峰,三十六个洞,二十八处瀑布和二百零七<BR>眼清泉,是个风景极为秀丽的去处,向来有“南粤名山数二樵”之称。这里<BR>的奇岩怪石,形状特别,细心观赏,引人入胜。西樵山天镇峰下的山坡上,<BR>有一群怪石,形如鸟聚,被人们称为“百鸟归巢”。传说这一群怪石,还有<BR>个来历呢。<BR>说是广州有个李子长①,是个很出名的画师,晚年隐居在西樵山。他有一<BR>支生花妙笔,能画出神奇的东西。有一次,他画了一只金丝猫,画得活灵活<BR>现,很神。画好以后,就放在那里让它慢慢晒干。第二天清早起来,奇怪,<BR>发现厅房屋角里有几只死老鼠。第三天又是这样。他把画收起来,放入抽屉<BR>里,便不再见死鼠了。原来他画的金丝猫是活的,画挂起来,晚上金丝猫会<BR>从画上下来捉老鼠。所以人们都称李子长是活画大师。<BR>李子长只有个独生女儿,名叫彩凤。人很聪明,又长得俊俏,李子长十<BR>分疼爱。彩凤有一副圆润嘹亮的歌喉,清早上山砍柴,下晚割草回家,常可<BR>以听到她从西樵山上传来的歌声,所以人们又叫她是山凤。彩凤长大成人后,<BR>许多人都来说媒,但都被她回绝了,原来彩凤自己看上了一个邻村的后生。<BR>李子长看他长得清秀结实,又勤劳又忠厚,人品端正,也就把女儿许配了他。<BR>彩凤到了二十岁,该出嫁啦。李子长说:“彩凤,你快出嫁了,我家贫<BR>穷,无力替你置办嫁妆,就给你画几幅画吧。”彩凤知道家里的艰难,连连<BR>点头。李子长便准备了一只箱子,精心作起画来,画好了就收藏在箱子里。<BR>一天,他画了一幅中堂长轴,画幅上有株古榕,树上栖息着画眉、黄莺、<BR>百灵等等,共有一百只鸟,有伏有立,形态极为生动。画好以后,李子长又<BR>在上面题诗一首:<BR>天生一只又一只,<BR>三四五六七八只;<BR>凤凰何少鸟何多,<BR>啄尽人间千万石。<BR>这首诗也很妙,一、二两句相乘相加:三四得十二,五六得三十,七八<BR>得五十六,再加上一只又一只,正好是百只鸟。就把这幅画题名为《百鸟归<BR>巢》,挂在厅堂上。到了第二天清早,只听见百鸟在厅堂里吱吱喳喳欢叫着,<BR>十分热闹,一等人进去,一群鸟便从窗口飞了出去。到了黄昏,这群鸟又欢<BR>叫着回来,飞入画中,栖息在古榕树上。李子长见了,心中暗暗欣喜。<BR>后来,李子长就连同这幅《百鸟归巢》,把一箱子画给了彩凤做嫁妆。<BR>谁知她夫家是个势利人家,很瞧不起她的嫁妆。那些姨妈姑姐,打开箱子,<BR>一看全是些画,唧唧喳喳叫了起来:“这些破纸烂画有什么用呢?又不能吃,<BR>又不能用!哈哈!往后叫家翁家婆吃破纸片去!”那家翁家婆早憋着一肚子<BR>气,听旁人七嘴八舌一说,还不是火上加油,一气拿来一把火要把这些画烧<BR>掉。<BR>这时,彩凤沉不住气了,她细声细语地说:“叔伯婶母,容我说两句话。<BR>这些画是我父亲的心血,全是一些宝贝呀。你们不信,仔细看看,不然就拿<BR>一盅米来试试。”<BR>① 李子长:清代广东广州画家。<BR>那家翁也曾听到过一些传闻,但他不信有那么神的画。听彩凤一说,倒<BR>有点半信半疑起来。他转身拿来一盅米,撒在地上。只见彩凤拿出一幅画,<BR>展开挂起,立即有一群小鸟从面中飞下来,“的的笃笃”一阵子,就把地上<BR>的米粒啄得干干净净。食完,“呼”地一声又飞回到画中去了。众人看了,<BR>都惊奇得目瞪口呆;家翁家婆这才相信李子长真能画活画,庆幸没有把这些<BR>宝贝烧毁了。<BR>这样,彩凤的嫁妆全是宝画的事,就飞飞扬扬地传了开去。<BR>邻村有个恶财主,听到这个消息,起了坏心眼,他命家仆去叫彩凤的家<BR>翁来,对他说道:“听说你家里有几幅画,耕田人家有何用?不如把它拿给<BR>我,我给你十担谷子,够你家吃个饱饭了。”<BR>家翁知道那是些宝画,怎肯答应,说:“老爷,这些画是我家心婆①陪嫁<BR>压箱的,哪能卖啊!”他喘了一口气,接着又坚决地说:“不卖!不卖!”<BR>说完就走了。<BR>那恶财主是个手狠心毒的人,索画不得,怀恨在心。到了一天深夜,他<BR>叫恶腿子偷偷钻到彩凤家,放了一把火。那晚正刮北风,火乘风势,房子立<BR>刻被大火吞没了,那些画也全被烧毁。可怜彩凤睡熟了,惊醒过来时火势已<BR>经很猛,她又不立即往外逃命,反而往大火中去抢那些画,便葬身在火海中。<BR>就在这个时候,突然从火海中飞出一群火鸟,领头的是一只凤凰,直向两樵<BR>山北麓飞去。<BR>后来,在天镇峰下的山坡上,便出现了一群怪石,形态模样如同一群小<BR>鸟;当中有一块大石,像只展翅欲飞的凤凰,人们说它是彩凤变的。于是,<BR>也就把这群怪石称为“百鸟归巢”。<BR>刘克宽 小薇 搜集整理<BR>① 心婆:广州方言,儿媳妇。<BR>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民间故事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