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华为岁末拟裁员2000人 员工自觉加班防被裁
网易 > 科技频道 > IT业界 > 正文 <BR>华为岁末拟裁员2000人 员工自觉加班防被裁<BR>2009-01-20 02:42:04 来源: 证券日报——资本证券网(北京) 网友评论 299 条 进入论坛在这场全球经济危机中,被称为中国IT业龙头老大的华为电信也难独善其身。<BR><BR>1月19日,华为公司员工向《证券日报》报料,称在2009年的春节前华为将实行末位淘汰制,裁员达到5%。<BR><BR>而在中国内地的IT企业中,华为公司一直作为标杆存在,其效益长期让同业者难以望其项背。<BR><BR>观察者认为,华为这声轻轻咳嗽,对国内众多IT公司来说,可能产生连环感冒效应。<BR><BR>开始严格执行末位淘汰制<BR><BR>记者辗转找到一位华为内部员工了解华为裁员的情况,该员工称,公司其实一直就有末位淘汰制度,只是以前不怎么实行而已。此次公司是下了决心要严格按照末位淘汰制度,裁员5%,这样做只是怕员工养成懒惰的行为,激励员工积极工作。<BR><BR>据了解,华为在中国内地约有3-4万人员,按照5%来计算,大概要淘汰1500-2000人。因此,该员工也称,对此华为的员工都很紧张,目前都是自觉加班到很晚,就怕自己成为最后一名被淘汰掉。<BR><BR>记者还在深圳论坛中找到一篇关于华为裁员的帖子,上面写道:“本以为华为不受经济危机影响,没想到近期传出裁员流言。我同事的老公是华为的,结婚1年多,房子买了还有20多年贷款要还,现在突然听说老公公司有人被裁了。今天一整天她都愁眉不展、若有所思的样子。据她说,这次裁员类似是有指标、有计划性的。可能是一个大部门有几个名额,这名额可能是由老大提出来的。所以考验人际关系的时候到了。朋友的老公平时没什么大作为,所以很担心,忐忑不安。跟朋友老公同部门的在华为工作快2年的都被开了。补助的金额也少的可怜。我现在工作的是个员工人数不足千人的小贸易公司,到目前为止都没有说要裁员。因为老板念旧,体谅我们生活在深圳不容易,大家共同进退。任正非怎么就做不到呢?”<BR><BR>人力主管称是正常人员流动<BR><BR>1月19日,本报记者致电华为的人力资源部负责人周代琪,周代琪解释道,5%根本不算是裁员,属于正常的人员流动范围。华为只是对绩效不达标的员工进行培训,培训完再进行考核,如果考核再不过关,员工就可以考虑自己选择去留。周书记还称,一般像思科这样的大企业人员流动都达到了10%以上,所以华为根本不叫裁员,而是正常的人员流动,有些人把这事给放大了。<BR><BR>对于华为的加班问题,周书记的解释是,华为的工作时间是早8点到晚五点半,因为华为是全球化公司,有时候其他地区要和中国区一起开会什么的所以需要加班,但是华为加班都是严格按照2倍的加班工资给予员工的。<BR><BR>华为是全球领先的电信解决方案供应商,华为的主要产品和解决方案涵盖移动(HSDPA/WCDMA/EDGE/GPRS/GSM, CDMA2000 1xEV-DO/CDMA2000 1X, TD-SCDMA和WiMAX)、核心网(IMS, Mobile Softswitch, NGN)、网络(FTTx, xDSL, 光网络, 路由器和LAN Switch)、电信增值业务(IN, mobile data service, BOSS)和终端(UMTS/CDMA)等领域。<BR><BR>华为在印度、美国、瑞典、俄罗斯以及中国的北京、上海和南京等地设立了多个研究所,87,502名员工中的43%从事研发工作。截至2008年9月,华为已累计申请专利超过32,822件,连续数年成为中国申请专利最多的单位。华为在全球建立了100多个分支机构,营销及服务网络遍及全球。<BR><BR>在通讯网络技术方面,华为拥有最强大的研发核心人员队伍,是许多通讯专业大学毕业生梦寐以求希望进入的企业。因为华为一直以工作稳定,工资高,待遇好而闻名于中国。<BR><BR>裁员主要考虑激励员工<BR><BR>发端于2007年的次贷危机在2008年下半年演变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并造成全球实体经济的萧条,因此2008年全球设备制造业哀鸿一片。<BR><BR>发达国家及地区的运营商受到明显冲击,自下半年起,裁员成为全球电信业的流行语。澳大利亚电信宣布削减800个职位,英国电信计划裁减10000名员工,美国AT&T计划裁员12000人。削减对网络投资及对新技术的使用也成为运营商的选项。<BR><BR>华为是否也会因为国际金融危机导致企业经济效益不好而裁员呢?<BR><BR>接近华为的一位知情人士称,华为的经济效益还是可以,不会因为养不起员工而裁员,这次裁员主要还是为了激励员工,怕一些老员工养成不上进的习惯。<BR><BR>华为近日公布的2008年合同销售额,继续保持近50%的增长,达到233亿美元。<BR><BR>海外合同销售额占比达到75%的华为,是否会因为国际金融危机而导致合同销售额的下降呢?<BR><BR>在2009年的展望中徐直军提到,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运营商会寻求降低成本,同时也会寻找一些能够面向他未来发展的战略性的伙伴。目前来看这个伙伴最好的选择就是华为。这将是华为改变格局、提升市场份额难得的一个机会”。<BR><BR>新兴市场将带华为冲出困局<BR><BR>与在新兴市场的地位相比,华为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市场所占整体份额相对较小。“我们主体市场还是新兴市场。而2009年,我们在北美市场上的机会要超过2008年。”徐直军说。<BR><BR>对于客户网络整体运营成本(TCO)的关注被华为作为立足的根基。“一直以来,我们都在致力于如何降低客户的TCO。这一工作贯穿了我们整个体系。说到底,搞技术研发和创新都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徐直军说。<BR><BR>在内部管理方面,华为同样在为成为一个充分全球化的公司做准备。在此前的IPD(集成产品开发)、ISC(集成供应链)的基础上,2008年,华为与埃森哲合作进行了CRM体系的重新梳理。“我们跟埃森哲合作,主要是为了打通从机会到合同,合同再到现金,这样一个流程。这一流程彻底打通以后,我们的企业运作效率就会得到更大的提升:因为,我们有100多个国家的300多个客户,再不打通这块流程,我们的运行效率会有影响,这一工作将成为华为2009年的管理重点之一。”徐直军解释道。<BR><BR>虽然华为的高级副总裁徐直军在2009年的展望中对华为是信心满怀,但是在全球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一直没有裁员行为的华为,此番裁员的举动使得大众不得不与受到金融危机影响联系在一起。<BR> 为了发动全体员工网罗有用之才,华为公司开出了“伯乐奖”,规定每挖进一人奖励500元。 <BR>清晨五点,闹钟声大作,小文(化名)跳出被窝,赶紧打开电脑进入公司招聘邮箱。他清醒地记得主管布置给自己的特别任务:轮值当天所在部门的招聘专员。<BR><BR>作为华为公司的一名技术白领,小文近来同部门其他30多位同事开始轮流值班收集网上应聘材料,为所在部门缺编的30个岗位“猎取”新同事。“早起是为了防止公司其他部门把简历先收走,现在每个部门都缺人。”小文告诉《第一财经日报》。<BR><BR>为了发动全体员工网罗有用之才,华为公司开出了“伯乐奖”,规定每挖进一人奖励500元。除了网上应聘者,亲朋好友也成了小文眼中的“猎物”。“不过到现在我还没有拿过一次奖金,人难找啊!”小文感叹。其他部门也是如此,“每个周末都有200多人前来面试,能留下来的却很少。”<BR><BR>公司内部的人才争夺战开始白热化。“为了抢人,我们已经安排专人通宵达旦收简历了。”小文说,“公司主要想招有工作经验的,要求研一(年)、本二(年),新的劳动合同法出来后,很多公司都不想贴培训费,都想‘挖人’,而猎头中介费又有点贵,所以只能全民皆猎头了!”<BR><BR>全民猎头<BR><BR>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得国内企业在经历“民工荒”后,又面临“白领荒”的考验,企业间的“挖人”大战也因此升温。凯明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凯明公司”)近期发生的“停止运营”风波,把这场大战演绎到了极致。<BR><BR>近日,凯明公司因资金链危机被迫让数百员工下岗,其中包括很多IT设计人员。对于求贤若渴的同业来说,这却是一个“人才抄底”的天赐良机。华为和大唐电信等IT巨头,因此在凯明公司的家门口展开了“抢人肉搏战”。他们把招聘车开到了凯明公司大门口,一有员工出来,就常常有贴着“招聘”字样的专车,直接拉到附近的宾馆面谈。<BR><BR>“华为惯于在竞争对手旁边租宾馆开招聘会的。”一位联想(企业库 论坛)通讯系统人士称。而此前不久,联想通讯板块的采购总监,也在公司人事大变动中被比亚迪以280万元年薪请走。<BR><BR>一位熟悉行情的人士告诉记者,现在很多公司“挖人”的方式“简单粗暴”得很——让对方拿出工资条,把上面的数字乘以1.5倍,告诉对方,这就是跳槽后的薪资水平,干不干?<BR><BR>“全民猎头现在已经是业界常态。”小文指了指了旁边的在职研究生同学小村(化名),“他也在到处‘挖人’,不过‘伯乐奖’比我们公司高。”<BR><BR>小村是西门子公司的一名技术工程师,他告诉记者:“我们公司现已在宣传栏打出广告,每‘挖’来一人奖励3000元。”小村所在部门最近把编制从30人扩充到了100人,“但到现在还没找到一个人,人才奇缺!”<BR><BR>尽管西门子在德国的母公司正在裁员,但在中国却到处招兵买马。“中国的业务发展非常好,其中工业自动化板块一年就拿了100亿元的合同,但他们只有800人。”小村说。<BR><BR>上海招聘网的员工告诉记者,现在“招人真难”。而“人才荒”正在考验企业的日常运营。内地一家快速发展的膨化食品企业,在年初战略安排中准备再建6个工厂,却因为没有找到好的经营人才,迟迟未能达到目标。而一些高校,也在“挖角”行动中开出了数千元的“耳目费”。<BR><BR>“我们要找一个人事经理,两个月了还没有到位。”一家空调企业的人事部门负责人抱怨说。而这家公司也在发动全员“挖人”,并开出了梯度奖励标准,“‘挖’一般人员奖励1500元,‘挖’到经理人员奖励3000元。”<BR><BR>“挖人”者也怕被人“挖”,同行“挖角”已经成了许多企业老总们的一块心病。2007年,上海石化就被上海化工区的同业挖走了200多名各类技术和管理员工。“这些企业把我们的底摸得很清楚,然后以500、1000元的幅度加月薪,我们都成他们的人才培养基地了。”上海石化董事长戎光道说,“我们很无奈,但最后只能放他们走,现在国企最大的问题就是薪酬问题,要留住人才很难。”<BR><BR>上海一家刚刚获准海外理财业务资格的证券公司,甚至想到美国挖理财操盘手。“我们不能开出对方在美国同等的薪酬,只能以中国未来的市场前景来诱惑对方。”该证券公司负责人表示,“我们开价40多万美元,从美国聘请一个在当地薪酬60万美元的操盘手,但没有成功。”<BR><BR>“人才策”<BR><BR>据业界人士介绍,现在很多公司喜欢发动员工来“挖人”,主要是猎头费用太贵,而且真正专业、管用的猎头公司并不多。据了解,猎头付费一般是被“挖”人员年薪的30%。此外,中国目前还缺乏猎头文化。<BR><BR>实际上,中国企业正在经历欧美发达国家曾经走过的道路,他们也曾经历这种“伯乐奖”时代。发动自己的员工去找人,被公认为是最有效的人才招揽方式。这种方式,还能明显降低人才搜寻的成本。<BR><BR>目前很多企业已经把人力资源储备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近日,全球安防巨头泰科在上海投资200亿美元的研发中心,其中很大一部分业务就聚焦于人才培养。正在忙着四处找人的西门子,近日也与同济大学、上海机电学院签订了人才培养方面的协议。而此前不久,中国电信学院在地处上海南汇的中国电信信息园区举行了揭牌仪式。这个总建筑面积2.7万平方米的电信人才“摇篮”的目标是:用3~5年时间建成国内一流的企业大学。<BR><BR>“人才短缺是预料之中的事情,因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使得对相关专业人才的需求非常庞大,人才争夺自然会日趋明显。”上海国资薪酬委员会委员、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张文贤表示。<BR><BR>据了解,目前国内最短缺的是金融、IT、制造业人才。“我们现在找技术员非常困难,薪酬不透明导致了很多人频繁跳槽,缺口太大。”一位电梯企业制作部负责人说。<BR><BR>针对世界范围内的物价上涨,一家著名跨国传媒公司最近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一项调薪规划,“尽管上调了4.2%,但还是赶不上中国CPI的涨幅。”该公司上海分部的员工说,而其所在的上海分部正准备招人。<BR><BR>据知情人士透露,有关部门正在考虑深化产权改革,尤其是对人力资本的市场化定价,将有乐观预期。而此次人事部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合二为一,或许可以视作中国人力资本市场将发生重大变化的先兆。<BR><BR>对于目前中国所面临的人才短期困局,有专家呼吁可以把目光投向国外,尤其是美国次贷危机使得大量金融企业面临裁员压力,这或许可以给中国企业吸聚人才带来机会。<BR><BR>不久前召开的上海人事人才工作会议上,上海市委组织部官员指出,上海金融人才结构性矛盾突出,金融人才引进滞后。上海国际金融学院院长陆红军认为,次贷危机是中国吸引美国高端人才的最佳时机,“上海应该有所作为,到华尔街去‘捡’些人才回来,以缓解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人才短缺的矛盾。” <BR>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