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空公司的机票上面能否多加几个汉字?
据《珠江晚报》报道:今年春运期间,珠海的胡女士和儿子临至机场办理登机手续时,方得知所持机票已过期整整一个月了。对此,售票方和乘客互指对方出错,以致机票上的登机时间比乘客实际登机时间早了1个月。前日,胡女士得到了600元补偿费,此事平息。不过,有关工作人员接受采访时称,其实应是胡女士自己报错了时间,且送票员上门时都会例行请乘客查看机票信息,胡女士未发现月份上的错误。胡女士则回应说,机票上的月份以英文显示自己不认识。
或许这件事情的原因较为复杂,但有一点却发人深思:因为机票上的月份标注的是英文,而当事者不认识,最终误了行程。这样的英语单词可能并不复杂,但还是会有人不明白。试想一下,若是在标注英文的同时也加上中文,是否就会避免此等尴尬呢?
这样的事情不是第一次发生,在之前,也有乘客质疑为何不能在机票上多标注一些中文内容,可往往被有关方面以“国际惯例”为由搪塞了。现在,很多行业动不动就找个“国际惯例”来说事儿,对于国人来说,这个“国际惯例”还真是不好惹,随时可以掉下来把自己弄得稀里糊涂。
或许在机票上标注英文是“国际惯例”,可“国际惯例”绝不意味着排挤本国文化和特色,更不是说本国文字不能印上去。无论怎么说,在中国买中国航空公司的机票,却看不到几个汉字,是让人难以接受的,我们确实要向国际接轨,要提供面向国际的优质服务,可向国际接轨不等于不要本国特色。倘若本国的乘客都迷惑不清,就算让外国乘客再满意,恐怕也是不够的。
平心而论,我国公众的文化水平还不是很高,英语的普及率也很有限,对英语一窍不通者也大有人在,在这种背景下,你若只提供国际化服务,不就明白着糊弄人嘛!试想一下,倘若满大街的公厕都不标明“厕所”,只写个“WC”。肯定有人会犯迷糊。
其实国际惯例和本国特色并不矛盾,两者完全可以和谐统一,在机票上加几个汉字想必不是什么大不了的问题。机票再小,也不会容不下几个汉字吧?看来不是办不了,而是不愿办。
中国的东西还是应多点中国的特色,机票如此,其他事务也应如此。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