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首都国际机场三号航站楼平稳运营一周年
2009-03-30 《中国民航报》 通讯员王宁宁、张莹莹2008年3月26日凌晨,世界上最大的单体航站楼北京首都国际机场(简称“首都机场”)三号航站楼正式投入运营。
2008年7月27日,三号航站楼迎来古巴代表团乘坐的第一架奥运包机。
2008年8月2日,全球最大客机空中客车A380首航中国,降落在首都机场。
2009年3月26日,首都机场三号航站楼平稳运营一周年。目前共有31家中外航空公司在三号航站楼运营,三号航站楼承担了首都机场50%的航空业务量。
3月26日,首都机场三号航站楼内,阿拉伯人Mo拖着行李箱,饶有兴趣地观看着文化国门活动展出的神舟七号宇航员的出舱服。在过去的一年里,在中国从事石油贸易业的Mo每个月都要进出一趟三号航站楼。“去年3月份,首次看到气势恢弘的三号航站楼,为之惊叹,很多其他国家的航站楼都无法与之媲美。当时楼内旅客不多、空空荡荡的,而如今旅客早已熙熙攘攘,我很享受在航站楼内漫步或休息的候机时光。”如今,平均每天会有8万多位像Mo一样的旅客出入三号航站楼,享受着楼内舒适便捷的服务。
3100万人次的顺利抵离 据相关数据显示,自2008年3月26日至2009年3月26日首都机场三号航站楼运营一年期间,共有3100多万名旅客在首都机场三号航站楼顺利抵离,近24万架飞机平稳起降,实现货邮吞吐量近70万吨,平均每一分钟有近60位旅客抵离首都机场三号航站楼、每两分钟就有一架飞机平稳起降。一年间仅一座航站楼的客流量就达到3100万的客流量,超过了在2008年国内机场业排名第三位的上海浦东国际机场,是内蒙古鄂尔多斯机场2008年客流量的100倍。
100%的信息可用性 1500块显示大屏、48台自助值机以及安检信息系统等,使得三号航站楼成为一座信息化的科技城,而这些系统的高效运行必须依赖先进完善的信息系统作为后台支撑。信息系统仿佛首都机场的中枢神经,是支撑航站楼平稳运营的关键。
随着三号航站楼的启用,首都机场的信息化建设从规模、技术、集成度等方面实现了大的飞跃,形成了“一套管控模式,两个运行中心”的格局,航站楼东区、西区的两个运行中心都能够覆盖全场,雷达、气象、航班数据、旅客流程、行李状态、安防工作、航班实时状态一览无遗。首都机场三号航站楼信息系统运行达到了100%的信息可用性和业务无间断,特别是离港系统、地面信息系统、航显系统、安检信息系统等关键信息系统的稳定运行,为首都机场各项保障工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99.5%的行李系统利用率 行李系统是保障旅客顺畅进出的关键,而三号航站楼的行李系统传输速度最高达每秒10米,高峰小时处理行李近2万件。
截至目前,该系统每天成功处理离港行李3万余件,进港行李3.5万余件,共处理行李1000万余件,平均每日2.8万余件,行李延误率仅为万分之一,行李系统利用率高达99.5%。三号航站楼并未出现如英国伦敦希斯罗机场新航站楼的行李传输系统的故障。三号航站楼行李系统安装的世界上最先进的无线射频身份识别系统,使行李丢失率大幅降低;安装的五级安检系统,使得刀具、打火机等细小隐蔽的违禁物品也逃不过该系统的“法眼”。
据首都机场股份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三号航站楼运营一年以来信息系统、行李系统、旅客捷运系统等主要系统基本平稳正常,没有出现重大故障,一些小问题得到了及时处理,并未对航站楼的整体运行和旅客出行造成大的影响。“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单体航站楼,三号航站楼能够平稳运营一周年,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对于首都机场、中国民航业甚至是世界民航业来说都是难能可贵的。”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