帅哥 发表于 2009-8-7 21:59:40

一名共产党人的高尚情怀记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航空发动机专家吴大观同志

http://www.comac.cc/n16/n1184/n1757/n224070.files/n224069.jpg  
  吴大观同志是我国著名的航空发动机专家,是中国航空工业发动机事业的奠基人和创始人之一。他在弥留之际,对相依相守了66年的老伴说了三句话:“一切从简,不要给组织添麻烦;不要向组织提任何要求;把积蓄的10万元拿出来,帮我缴纳最后一次党费。” 4月14日,中央组织部组织局副巡视员韩旭同志前往看望了吴大观同志的夫人华国,并送来吴老生前最后一笔“大额党费10万元”的收据。国务院国资委党委组织部、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有关负责同志也一同前往看望。
  吴大观同志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他对社会主义无限热爱,对党无限忠诚,是“两个务必”的忠实践行者,是共产主义道德的实践者。在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党组号召全体党员干部向他学习。他的先进事迹在航空工业、军工系统和社会上产生了积极而广泛的影响。
  一、 坚定理想信念,忠诚于党
  吴大观同志生在旧中国,他目睹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国民党的腐败,从小就树立了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他在1938年流亡途中看过一部电影《悲惨世界》,其中有一句台词影响了他的一生——“人生是施与不是索取”。93岁高龄的他在2009年2月1日写给中航工业老干部局的信上说:  “又是我每年多缴党费的时候,我真诚地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交出第46年多缴党费4000元,这一点绵薄之力,仅能表达我对党忠诚热爱的心意。”他从1963年开始,除正常缴纳党费外,连续46年多缴党费累计11万多元,为“希望工程”、灾区等捐款累计9万多元,临终前又立下遗嘱,拿出积蓄10万元作为最后一次“大额党费”。
  1955年,国家考虑到吴大观同志的贡献,给他定的工资是273元,而当时普通工人的工资也就二三十元。他多次请求降薪未允,于是从1963年开始,每月多缴100元钱党费,一直坚持了30年;1994年开始,他每年向中组部连续多缴党费4000—5000元。他说: “建国初期国家一穷二白,百废待兴。我的工资那样高,脱离群众,为表心意,多缴党费。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为了国防急需;改革开放30年,我国还有1400万贫困人口;进入21世纪,与某些国家相比,我国底子薄、科技落后,多缴党费,就是想体现我一个党员的党性意识。”
  然而,他自己和家人生活却一直很节俭。家里用的仍是上世纪80年代的旧家具,他的夫人华国同志说:  “从1982年搬进这个房间里,家具就没有换过。”“我们一辈子过得都很简单,平平淡淡。有一次,吴大观的衣服破了,女儿说要给他买件新的,他连忙说,没关系,没关系,补一补还能穿。”就是这样两个省吃俭用的老人,几十年如一日缴出大额党费和大额捐赠时,一点都没有犹豫。吴大观同志代表了一代知识分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传统美德,他选择参加革命、跟共产党走完全是自觉的行为,因为他觉得共产党的纲领与自己的价值理想相吻合。
  文革期间,吴大观同志受冲击、被揪斗、关牛棚,但丝毫没有动摇他对党的信念。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时候,他认真学习马列主义,研究和分析社会发展的历史经验教训,坚信社会主义一定能够胜利。他说:“历史证明,选择中国共产党、走社会主义道路是正确的,是我一生最大的光荣和幸福。”
  二、 献身航空动力,报效国家
  在吴大观同志93年的生命历程中,有68年是与航空工业相联系的。在他上中学的最后一年,日本发动了侵华战争,他被迫踏上流亡之路。在西南联大,他想尽办法改学航空专业。大学毕业后,他放弃大城市的生活,一头扎进贵州大定的“乌鸦洞”,从此与飞机制造结下不解之缘。之后,在远涉重洋的国外学习中,他亲身感受到美国的种族歧视以及对华人的傲慢和侮辱,更加坚定了报效祖国的信念。
  新中国成立后,从重工业局航空筹备组到航空部科技委,吴大观同志先后主持了涡喷5、喷发1A、红旗2号的研制。他在一个叫做“黎明”的工厂亲手点亮了我国航空动力事业的黎明,为后来“昆仑”和“太行”发动机的定型积累了宝贵经验,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上世纪60年代,他较早地把“斯贝”发动机介绍到国内,后来又亲自主持了仿制工作直至最后成功。离开一线以后,他还主持完成了我国第一部航空发动机标准规范的编制,使我国的飞机发动机研制生产有矩可循。他为我国的航空工业、特别是航空发动机事业奉献了毕生的心血和精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不仅如此,他一生还都在为理顺飞机发动机研制的体制机制奔走呼吁。1998年,82岁的他归纳了11条“我国航空工业需要统一的认识问题”;84、85岁高龄时,仍然撰文分析国内外飞机发动机研发的经验教训,阐述飞机发动机预研的重要性。
  吴大观同志的贡献得到了党和国家的承认,然而在他生前的自述和文章中,除了对航空工业发展的恳切建议外,看到最多的却是对自己的不断反省。直到临终前的几天,他还拉着前来看望的我国著名航空发动机专家刘大响、彭友梅等人的手,恳切地说:“我有三句话:第一句,我这一辈子,没有为国家航空发动机事业打下一个好基础,这是我最大的遗憾,我应该检讨自己;第二句,航空发动机一定要加强预研,动力先行,基础打不牢不行;第三句,你们一定要敢说真话,不要怕得罪人。”“拜托你们一定要转达给有关领导,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把航空发动机搞好。”
  吴大观同志用自己的一生践行了“航空报国、强军富民”的航空工业理念。当他冒着炮火立志学航空的时候,当他在潮湿泥泞的“乌鸦洞”里埋头工作的时候,当他谢绝美国公司的高薪挽留回到民不聊生的祖国的时候,当他在沈阳创建新中国第一个飞机发动机设计室的时候,当他辗转阎良为自主研制发动机挑灯夜战的时候,  当他在为航空工业不辞劳苦奔走呼号的时候,“航空报国”早已融进了他的血液里。
  三、 刻苦学习知识,心系人民
  吴大观同志一生淡泊名利,却十分注重学习。他曾多次说自己的脑力不好,智力平平,无论是在扬州中学还是在西南联大,都不是高材生,但他坚信“笨鸟先飞”、“勤能补拙”,因此,勤奋好学成了他一生的习惯。
  在他的病房里,枕边放着《人民日报》、《中国航空报》两份报纸和一本《求是》杂志。每天坚持读《人民日报》和《求是》杂志是他坚持了几十年的老习惯,而《中国航空报》上有关集团战略的文章他更是一字不落地阅读。党和国家的政策走势,国家经济发展的进程,航空工业发展的每一个脚步,都在他的心里。
  在西南联大航空系的时候,老师金希武曾对他说过一句话:“一定要注意阅读一些科学技术方面有影响的杂志、刊物,随时了解和掌握国外科学技术的发展情况。”这句话他铭记一生,也坚持这样做了一生。在书房里,靠窗放着一张折叠方桌,他在这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读书学习,单是读书笔记就写了20多本。他不仅自己这样做,还要求职工白天生产,晚上坚持学习,学习国外的技术资料,学习外语。在他的带领下,当时的黎明厂学习蔚然成风,每天晚饭后办公楼里灯火通明,大家都在学习。正是这种进取精神,帮助我国羸弱的航空动力事业走过了最艰难的创业历程。
  吴大观同志在病重期间也不忘关心别人。为了让护工多睡一会儿,每天早上天亮以后,他就一次两次地自己爬起来。“近年来,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以人为本’,我以为,这个‘人’不是指‘我’,是指‘你’,是指  ‘他人’,每做一次事情,要首先为别人着想,要帮助人。”这些朴实无华的语言,成为他留给我们宝贵的思想精神财富。
  吴大观同志的卓越业绩和优秀品格,赢得了广大科技人员、工人和干部的敬佩和赞扬。作为技术主帅,他高瞻远瞩,运筹帷幄,谦虚谨慎,注意发扬技术民主,正确决策;作为专家,他知识渊博,精通业务,治学严谨,释疑解惑,传经授道,精心培养年轻一代;作为领导干部,他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作风正派,敢于管理,身先士卒,平易近人,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作为共产党员,他信念坚定,对党忠诚,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严于律己,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吴大观同志走了,带着他对党、对祖国、对人民、对航空工业的无限眷恋离开了我们。他用自己一生的所做、所为、所思、所想,为后人留下了一个共产党员的赤子之心,留下了一个老航空人的拳拳报国心,留下了一位普通老人丰富的内心世界,蔚为壮观!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一名共产党人的高尚情怀记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航空发动机专家吴大观同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