帅哥 发表于 2009-8-24 17:05:30

【亲历六十年】三代民航人 见证民航三步曲

2009-08-17 《人民日报》 记者白天亮

图:杨明明和王甜甜。 摄影:张敏
外祖父杨禧涛建机场从无到有  1949年11月9日,“两航”起义,周恩来总理随后在北京饭店宴请了起义的全体人员,“我的父亲杨禧涛就是其中一员”。提到这段历史,中国国际航空股份有限公司(Air China Limited,简称“国航”)退休干部杨明明很自豪。
  祖国的辽阔天空敞开怀抱欢迎这些血气方刚的年轻人。他们也以百倍的热情投入到新中国民航建设中。作为技术骨干,杨禧涛先后参与了太原飞机修理厂筹建、天津张贵庄机场改建和首都飞机修理厂的始建。
  从简陋的张贵庄机场到北京西郊机场再到现代化的北京首都国际机场(简称“首都机场”),从活塞式发动机、螺旋桨式发动机到新式的涡轮式发动机,见证着新中国民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
女儿杨明明买机票从难到易  上世纪80年代初,首都机场那座为国家服务了22年的苏式候机楼被新建的一号航站楼取代,杨明明来到国航工作。
  “最初常有人托我买机票。因为航班少,买票还要开介绍信,普通百姓难得坐一回飞机。后来民航加快市场化改革,航空公司多了、航班也多了,打个电话机票就能送上门来。”
外孙女王甜甜电子化从慢到快  2003年,杨明明的女儿王甜甜穿上了国航漂亮的制服,成为家中第三代民航人。
  “过去地面服务都是手工操作,现在全部电子化。过去机场人少、外国人更少,现在通航全球100多个城市,世界各地的乘客络绎不绝,地服人员也要会说外语,而且还不止一种外语。”杨明明感叹,现在的工作她们那一代干不了,“薪火相传,要靠新一代续写辉煌了。”





  制图:宋嵩,制表:李仕权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亲历六十年】三代民航人 见证民航三步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