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场变迁三节点 构建恩施对外沟通便捷通道
2009-08-20 《恩施日报》 记者孙涛,实习生施雯瑄,通讯员覃沐、张毅图1:恩施机场扩建后大大方便了恩施人民出行(资料图片)。记者沈祥辉/摄
州城繁华热闹的施州大道,原称机场路,因是机场旧址而得名。时光回溯到50年前,国民党政府废弃的一个军用机场,就位于这美丽的清江河畔。从不到1400米的跑道出发,机场历经老机场三次改造、迁建许家坪、改扩建三次变迁,如今架构起了恩施对外沟通的便捷空中通道。
首先,做个假设,回到远古,结绳记事。然后,拉一段时间的绳索,从1933年跨越到如今,用以记录恩施机场走过的路。根据事大事小,系上不同的结。一个结,联系着一个故事。
炎热的8月,我们牵着这条布满大大小小的结的绳索,分辨着那些最明显的绳结,找寻着那些事件的当事人,记录着那些绳结背后的故事。
从军用到民用 州城繁华的施州大道南段,俗称机场路,因是机场旧址而得名。
张延水,就住在紧邻机场路的民航宿舍楼里。这位曾参加过解放福建的战争、剿过匪的八旬老翁,谈起始建恩施航站的故事来滔滔不绝,仍能清楚地指认,在体育馆路哪个具体位置,至今还残留着当时的候机楼。
1933年,为了方便“剿共”,国民党政府修建了恩施机场。第三年,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南昌行营命令扩建恩施机场,延长并加宽了跑道。扩建后跑道长550米,宽159米,并修了停机库,占地159亩。1938年机场开始启用,随后机场再次扩建,驻进中美混合飞行大队。
解放后,机场一直隶属军方。1958年,成立中国民航恩施航站时,张延水被派到恩施。那时尚是一片荒凉——跑道只有1400多米,泥巴道面上长满了杂草,没有任何导航设备。
整修时,跑道被划分成段,每个单位负责一段,割掉道面上的荒草,遇到凸凹不平的地方,就用砂土把道面填平。奋战了一个星期后,跑道终于达到了要求。
1958年,恩施尚未通电,但通讯电台必须依靠电力运转。汽车分局拆掉了一台车,取出发动机,利用这台发动机带动电动机发电,才解决了这一难题。后来听说板桥区买了一个发电机,他们又将这个发电机借了过来。武汉南湖机场送来了一台进口发电机后,他们才将借用的发电机还回去。
8月1日,恩施正式开航,一架运五飞机安全着陆。这是历史上首架降落在恩施土地上的民用飞机。其后,炸掉北头山包、延长南头跑道、浇筑水泥跑道,机场又进行了三次改造。进出的飞机由最初的运五发展到伊尔、肖特,乘载的旅客数也由最初的12人增至40多人。
然而,由于设备过于简陋,加上地形条件复杂,能见度在5公里以上时,航站才能飞行。延误是常事,有时年前买的飞机票,年过完了飞机还没有来。即使这样,飞机票不仅昂贵,而且一票难求,乘客必须凭县团级机关出具的证明才能购买到机票。
张延水的评价是,“如按现在的标准,那时根本不能飞飞机。”
事故接连发生。在1985年以前,飞机失事就发生了3起。其后,一架肖特-360型飞机冲出跑道后,恩施机场正式宣告停航。
图2:1980年的恩施机场(资料照片)。记者黎志祥/摄
迁建许家坪 地处城市中心低洼地段,跑道短、净空条件差、导航设备简陋,老机场飞行条件无法进一步改善。机场搬迁,势在必行。
1985年,州委、州政府向上呈送请示报告,组织成立筹备小组,先期展开选址、可行性研究等筹备工作。筹备小组由时任州交通局副局长的何庸负责。
现年77岁的何庸回忆,经过对恩施老城区方圆50公里的范围内进行测量、实地考察,由民航专家组成的考察团最终将新址定在恩施城区北郊的许家坪———位于山脊上,垂直高出市区70至80米,净空条件好。
1986年底,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同意在恩施市城区东郊许家坪建设新机场,按三级机场、供安-24等类型飞机起降设计。
许家坪机场获准新建后,州政府成立建设指挥部,何庸担任副指挥长。经过考察招标,核工业总公司22公司机械化公司获得机场主体工程承建权。
1989年5月6日,许家坪机场正式动工建设。机场总投资9151.6万元,其中我州自筹资金近4700万元。它是我州解放以来规模最大的工程,但与同期修建的其他机场相比,投资则显得十分紧张——还不到武汉天河国际机场的1/10,只比湖南大庸机场总投资的1/3稍多一点。
利用州委替换下来的旧车,指挥部解决了代步的问题。最初,指挥部设在当时州政府的老办公楼里,10多个人挤一间办公室。征地结束后,指挥部迁往了老百姓留下的一栋旧房子。人手不够,所有人员轮流通宵值班。如此辛苦,何庸每天的补助仅1.5元。
工程量很大——整个工程,搬移了15个山头,填平了14处山坳,处理了10个塘堰,共挖填土石方700万立方米。在何庸看来,要求最高的莫过于机场跑道。跑道的密实度要达到97%,坡度限定严格。考虑到复杂的地形条件,最终采取“强夯”方法填方。
那是一幅险象环生的场景。十多吨重的混凝土块,被起降机高高吊起。疏散人群,混凝土块重重砸下,石渣顿时四处飞溅。一锤下去,砸平的面积不到3平方米。砸平后,再填土,填至1公尺深时,再砸。就这样,不到3平方米的地方,至少要砸3次。
到1992年,施工队按时完成了原设计的土石方任务。然而就在这时,中国南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China Southern Airlines Company Limited,简称“南航”)运-七以下机型停飞。若按原三级机场标准建成,许家坪机场将形同虚设。我州几经争取,经批准,许家坪机场由原三级机场扩建为可起降波音737机型的非标准二级机场。跑道由原设计的1500米延长到2000米。
1993年11月28日,经过验收、试飞之后,恩施机场迎来了首次航班。之后,先后有南航湖北分公司、中国东方航空武汉有限责任公司(China Eastern Airlines Wuhan Co.,简称“东航武汉公司”)和宜昌青旅包机公司使用运-7、新舟-60机型参与运营,开通了恩施至武汉、宜昌、重庆、沙市等地航班,高峰时每周有21个航班。
机场改扩建 建成后的许家坪机场,虽可供波音737起降,但在1997年以前,从未付诸实施。
向金阶于1996年担任许家坪机场站长。试飞737的结果,给他“兜头浇了盆冷水”。1997年10月18日,机场聘请了30多位专家,对恩施机场进行波音飞机试飞。结论为:跑道偏短,导航设施不全,近进灯光系统简陋,不完全具备波音737类飞机正常运营条件。
向金阶不放弃,但令他始料不及的是,1998年到2002年,一直在民航系统内部进行争取,上报了4次方案,但都全部否决。
在这种情况下,机场通过州委、州政府向国家发改委提出申请,要求给予资金援助。2002年12月9日,带着精心准备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向金阶兴冲冲地赶到北京。然而,由于正在搞国有资产调整,申请又被国家发改委打了回来。
“当时就傻眼了。”向金阶说,当天的一切,至今仍历历在目。向金阶直接拨通了时任州委书记汤涛、州长周先旺的电话,向正在成都出差的他们汇报情况。整个上午,向金阶不停地接听电话,换了3块手机电池,焦急地等待着。临近中午,他接到汤涛指示,让他即刻返回武汉,当面向省委反映情况。当天赶到省委得到省委领导积极协调后,次日向金阶再次赶到了国家发改委。
2003年3月5日,机场改扩建工程终于正式启动了评审工作。
那一年的春天,非典肆虐,北京成了重灾区,路上的人少,出租车将近停摆。此时,向金阶住在民航管理干部学院的招待所里,焦躁不安:“4月15日,机场改扩建的评审会就要举行了,没了出租车,怎么去找专家、送通知呢?”他找到石景山区的一位朋友,借了辆车。戴着口罩、开着车,从东边到西边,从西边到东边,路途遥远每天只能跑一趟,向金阶硬是把通知送到了多名专家手中。
经过将近6年的努力,终于传来了佳音。同年10月11日,国家发改委批复,同意恩施机场扩建工程按满足2010年旅客吞吐量30万人次的标准设计。2004年7月,下达正式开工计划,按4C级标准建设。
2003年11月30日,改扩建工程正式奠基。经过两年多紧张建设,到2005年12月28日,机场改扩建工程正式完工。跑道总长2350米,站坪总面积达到1.4万平方米,并对进近灯光等设备进行改善。扩建后,机场起降天气标准发生了变化:能见度1.0公里,同时开放夜航。
改扩建完成后,进出恩施机场的航班日益增多,如今已辟有北京、上海、武汉、广州、宜昌、重庆等航线,每周有近60个航班。旅客吞吐量由2006年的16.3万人次逐年攀升,2008年全年旅客吞吐量就达到了32万人次。今年上半年,恩施机场旅客吞吐量已达22万人次,预计全年将达到45万人次。
攀升的数据,催促着前进的脚步。向金阶透露,如今,新一轮改扩建工程,前期规划正紧锣密鼓进行。待新一轮改扩建完成,历经50年多年变迁的恩施机场,又将走向新的一方天地。
恩施机场变迁史 ●1933年,国民党政府修建了恩施机场。
●1935,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南昌行营命令扩建恩施机场。1938年机场启用,随后机场再次扩建,驻进中美混合飞行大队。
●1958年,中国民航恩施航站成立。8月1日,正式开航,恩施机场历史上首次降落民用飞机。
●1989年5月6日,迁址至恩施城区北郊许家坪的恩施机场正式动工建设。
●1993年11月28日,许家坪机场迎来首次航班。开通了恩施至武汉、宜昌、重庆、沙市等地航班,高峰时每周有21个航班。
●2005年12月28日,机场改扩建工程正式完工。扩建后,机场主运营机型为波音737,同时开放夜航。辟有北京、上海、武汉、广州、宜昌、重庆等航线,每周有近60个航班。2008年全年旅客吞吐量达到了32万人次。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