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穿梭庆典:从三个重大项目看机场建设
2009-9-16 《中国民航报》 李军国家一直在提倡简化礼仪、少搞庆典,这里我却不避讳用了这个标题,因为它的确很有意义。这是指新中国成立和中国民航事业创建50周年前夕,1999年9月15日、16日、17日三天,江西南昌、上海浦东和北京首都机场二号航站楼相继举行竣工典礼。回顾这次难得的经历,纵观民航机场建设,光辉成就令人鼓舞。
一 每年金秋,总有不少建设项目竣工投产,只因工程建设计划就确定在庆贺共和国生日时完成。1999年9月,民航3个最有意义的项目建成:一个是革命老区、人民军队诞生的地方——江西南昌昌北机场(简称“昌北机场”),一个是国际大都市、改革开放的前沿——上海浦东国际机场(简称“浦东机场”),一个是第一国门——北京首都国际机场(简称“首都机场”)二号航站楼。当时民航总局与省、市政府商定,由南至北,相继举行竣工仪式,为新中国50华诞献上一组精美的厚礼。
我记得民航总局当时是由刘剑锋局长带队,分管基本建设的鲍培德副局长率规划司、机场司等部门领导先期到达。我作为办公厅主任,随局领导全程负责联络和协调。
第一站从北京到南昌。9月15日上午,在昌北机场举行竣工典礼。
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的吴官正、全国政协副主席毛致用、全国人大财经委主任陈光毅等领导发来贺电或贺信。整个仪式按常规进行,时任江西省委书记的舒惠国和刘剑锋局长等领导出席。省政府和民航总局领导简短讲话后,施工单位代表发言,鲍培德副局长颁发机场使用许可证,最后环节是领导剪彩。整个活动规模不大,但热烈有声势。仪式结束后,我们立即登上飞机赶赴上海。这是新机场竣工后的第一个航班。江西省会从此告别了使用41年的南昌向塘军民合用机场。2008年南昌昌北机场完成旅客吞吐量333万人次,为2000年的4.25倍,年均增长19.8%。
南昌昌北机场是全国新建的省会机场之一。我国民航在发展的早期,这类机场一般规模较小,且距城市距离较近,多数实行军民合用。随着航空运输的快速发展,原有机场日益不能满足需要,遂规划选址新建。在南昌新机场建成之前,1989年3月28日至1999年3月28日10年间,已先后有沈阳、长沙、重庆、西宁、西安、济南、武汉、石家庄、贵阳、福州、南京、郑州、银川、海口14个省会、首府和直辖市机场迁址新建竣工。在南昌、浦东机场之后,又相继有杭州、广州、长春新机场建成。目前昆明、合肥新机场正在建设。以上共21个城市新建机场,其余10个省会城市机场也在原址进行了扩建改造。早期新建的机场有不少又进行了扩建。
二 1999年9月15日中午到达上海后,下午我随上海市委、市政府办公厅相关同志察看竣工仪式现场,商定大会的安排。整个活动由上海市政府秘书长黄跃金同志(现任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宋庆龄基金会党组书记)指挥。9月16日上午,竣工典礼如期举行。先是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的黄菊等领导接见机场建设模范人物并合影,接着还是先讲话再颁证。所不同的是,由9名参加机场施工的建设功臣剪彩,至今记忆犹新。
浦东机场竣工,令我回想起1992年7月7日在上海参加的浦东新区总体规划专家评议会。那时,中央刚决定开发浦东新区,浦东还是大片的农田,机场选在长江口荒僻的海滩。时任建设部副部长的周干峙和建筑规划大师、兰州大学教授任震英以及清华大学教授吴良镛等资深专家出席了那次专家评议会,提出了很中肯的意见。大家的一个共识是:浦东是一张白纸,要画最美丽的画卷。我当时任民航局计划司副司长,带了局里研究的意见,表示支持建设浦东国际机场,建议重视对所选场址地质和气象条件的考察。伴随着陆家嘴商务中心区、外高桥保税区等的建设,浦东国际机场顺利完成了立项、设计等前期工作,于1997年10月15日全面开工,江泽民总书记和吴邦国副总理出席了奠基仪式。由于先已做了大量基础性准备工作,仅用了1年零11个月就竣工验收。上海浦东新区建设堪称奇迹,浦东机场建设从质量到速度也是一个成功的范例。
上海浦东国际机场一期工程建有一条跑道和27.7万平方米航站楼。2005年又建成一条跑道和相应设施。2007年,浦东机场二期工程竣工,又新增一条跑道,二号航站楼54万平方米,承载能力大为提升。2008年,浦东机场完成旅客吞吐量2824万人次,货邮吞吐量260万吨,分别为2000年的5.1倍和9.8倍,年均增长22.6%和32.9%。浦东机场货运吞吐量去年世界排名第四。
上海民航早先使用龙华机场。1963年,为了中国和巴基斯坦通航,周恩来总理在上海亲自选定将虹桥军用机场扩建为民用国际机场,1964年4月竣工通航。1966年,国内航班也由龙华迁到虹桥,当年旅客吞吐量仅为3.2万人次。虹桥机场经过几次扩建,目前有一条跑道,航站楼面积为8.2万平方米,2008年旅客吞吐量为2288万人次,处于超负荷运行状态。虹桥机场西区扩建正在加紧进行,将新增一条跑道和34.6万平方米航站楼,在明年世博会前投入运行。
2008年,上海浦东、虹桥两个机场旅客吞吐量为5111万人次,货邮吞吐量为302万吨。两机场共有4条跑道,航站楼89.9万平方米。虹桥西区建成后,两场将有5条跑道,航站楼约125万平方米,能力大为提高。为了适应建设国际航运中心的要求,加快打造上海航空枢纽,急需考虑两个机场功能的合理定位。明年,连接两场的轨道交通(地铁)将会贯通,浦东机场至市区也应有汽车交通的专用道路。空域制约问题亦应及早解决。
三 参加完1999年9月16日上午浦东机场竣工仪式后,我们直接登上了从上海飞往北京的航班。一下飞机,刘剑锋局长立即赶往中南海,参加研究安排江泽民总书记当天出访回国专机落地后,视察首都机场扩建工程。那次江总书记出访泰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行前已确定了这项视察。当天18时专机落地后,江总书记在吴邦国副总理和北京市、民航总局领导的陪同下开始视察,对工程建设予以肯定,并要求把新的航站区管理运行好,注重方便旅客,提供良好服务。
首都机场2号航站楼的竣工仪式是由民航总局牵头举行,首都机场具体承办的。为做好准备工作,我和办公厅的同志回北京当天就住在了机场。9月17日上午,竣工仪式在航站楼中央大厅举行,简短而庄重。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的吴邦国,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贾庆林和北京市市长刘淇、民航总局局长刘剑锋、全国人大财经委主任陈光毅等领导出席,民航总局和首都机场的老同志参加较多。3天后,首都机场新航站区开始试运行,11月1日正式启用。
北京首都国际机场是国家最大的航空门户,也是国内最大的航空枢纽。回顾以往,首都机场也多次变迁。新中国成立不久,首都北京于1950年8月开辟航线,当时使用西郊机场。1955年开建现在的首都机场,1958年投入使用,建有东跑道和1万多平方米的航站楼。1978年7月,首都机场西跑道建成投入使用。1980年1月1日,新建航站楼主楼及东西两个卫星厅正式投入使用。1990年亚运会前对航站楼进行了扩建。
到上世纪80年代后期,首都机场航站区设施已不适应运输量增长的需求,着手考虑扩建。由于使用日本政府软贷款,论证和审批时间较长,首都机场扩建工程于1995年10月26日开工建设。当时的扩建工程总指挥是孔栋同志(现任中航集团总经理)。李鹏总理、吴邦国副总理出席奠基仪式。4年后竣工投入使用。
进入21世纪,我国民航发展速度加快,特别是申办奥运成功后,国家即着手谋划首都机场的再次扩建。2003年8月8日,温家宝总理到首都机场察看后,很快审定了以T3航站楼和第三跑道为主体的扩建工程立项。该工程于2004年3月开工,2008年2月建成投入使用,缓解了机场运行的紧张状况。2008年6月25日,胡锦涛总书记曾亲临首都机场视察,对打造第一国门形象和确保安全和服务质量作了重要指示。首都机场扩建作为奥运会的保障项目,发挥了巨大作用。
大型机场一般都是一次规划、分期建设,航站区建设每期按满足8-10年发展要求,100万旅客吞吐量对应1万平方米左右的航站楼较为合理。经过几次扩建,首都机场现在共有3条跑道,航站楼实际上是“四世同堂”。最早的航站楼已基本“退居二线”,大部分改为国航办公,只有西边辅楼继续用于公务出行的服务。现在是一号、二号、三号在同时运行,最早的航站楼从1958年运营至1979年,历时21年,旅客吞吐量由不到2万人次增加到53万人次。现在的T1约8万平方米,自1980年投入使用,到1999年T2投产,历时19年,终端年份旅客吞吐量为1819万人次,属于严重超负荷运行。从1999年到2008年三号投产,间隔不到9年,旅客吞吐量已达5594万人次,一号、二号两个航站的总面积为41.5万平方米,也属超饱和状态。目前的3个航站楼共132万平方米,完全能够满足终端要求。但飞行区能力接近饱和,似宜尽快启动第四跑道建设,解决空域瓶颈制约。首都机场接连大规模扩建,是我国民航事业快速发展的一个缩影。
作者系东航集团党组书记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