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世达:波音公司助推中资抢夺飞机租赁市场
《21世纪经济报道》 高江虹、高原飞机融资市场的主角,几经易主,曾从美国到日本,再到欧州,如今轮到中国?
“毫无疑问,是的!”波音金融公司负责亚太及大中华区事务的副总裁方世达认为金融危机后欧美银行信用下降,反倒中资金融机构的资金优势凸显,是个重要的发展契机。
在方世达看来,未来20年,全球航空公司需要3.2亿美元购买飞机,其间融资需求巨大,中资金融机构可趁机拓展自己的市场范围。
蹊跷的是,波音金融公司本身即是全球第四大飞机金融租赁公司,方世达却吆喝着该公司要帮助中资金融机构壮大飞机租赁业务,甚至为中资金融机构与国外航空公司牵线搭桥——帮竞争对手做大抢自己的业务,波音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
11月26日,方世达在京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波音作为飞机制造商,若还持有大量飞机资产,风险极高,因此波音更倾向于寻找更多第三方融资的手段提供给客户。“波音绝不会与中资银行形成竞争关系。”
《21世纪》:波音金融公司近期与建设银行、国银金融租赁公司达成合作协议,可否透露合作协议的主要内容?
方世达:与建行的协议主要是我们将会加强高层联系,并共同为国内外航空公司提供飞机融资的新机会,还会一起促进中国飞机融资业务和相关法规体系的建设。
我们也和国银金融租赁公司签了类似协议,国银金融租赁公司表示将提供250亿元用于波音飞机的融资和租赁。我们则为它推荐新的、有价值的融资机会。
包括这两家公司,目前我们在中国的金融合作伙伴已经达到六家。过去这一年,我们已经在中国组织了一系列圆桌会议,安排中资银行和有意从中国获得融资来源的全球重要航空公司代表会面,其中包括法航、瑞安航空、大陆航空等。
我认为,未来20年,中国需要4000亿美元购买3770架飞机,若是放眼全球,全球航空公司的购机需求达3.2万亿美金,其间的融资需求巨大。我相信,未来中资银行绝对会在飞机融资也扮演重要的角色,这点毫无疑问。
现在的机会是巨大的,对中国银行来说,重要的是识别什么样的机会对他们最适合,而我们金融公司的工作就是帮助中资银行识别这些机会,了解这个市场。
《21世纪》:波音金融公司也是金融租赁公司,你们为对手介绍业务,不担心加剧竞争?
方世达:波音金融公司永远不会与中资金融机构形成竞争关系,我们是在租赁业务上一个重要的参与者。
你知道,航空公司购买飞机有六种融资手段,78%的资金来自银行贷款、出口信贷和租赁公司,只有18%是航空公司的自有资金。
由于金融危机的缘故,我们预计2009年交付飞机的融资情况并不乐观,所需680亿美元的需求可能有44亿美元的资金缺口。实际上金融界对此更悲观,它们甚至认为有200亿美元的资金缺口。
如果客户购买波音飞机,却没有足够的资金,波音金融公司的确有助其融资的承诺,这个融资的承诺大概是价值100亿美元,我们的销售部门在与客户推销飞机的过程中也会提到这点。
但是我认为,由于波音金融公司不是专业做融资的提供方,所以我们提供的融资成本未必是最低的,反之资本市场上有专业的金融机构来去做这个事情,它们的融资成本更有优势。
对航空公司而言,帮助他们去寻找比我们更加有效、成本更低的融资对它们来说有好处,对整个资本市场里专业的融资方来说也可以获利。这就是我们的运营思路,所以我们希望这个市场有更多可靠的金融机构帮助我们的客户解决资金需求。
《21世纪》:波音金融公司在波音集团中的贡献率和战略地位如何?在经济危机环境下,集团对这个部门是加大比重还是削弱呢?现在中航工业集团也在做金融租赁这方面的业务,波音金融相对于他们以及GE金融,你有什么见解?
方世达:我在波音呆了有15年的时间,亲眼目睹了很多这方面的变更。
我们知道波音公司曾经一度想要扩大波音金融公司的资产规模,比如说2002、2003年整个资产规模就已经达到了120亿、130亿美元左右。但是当时整个市场信用出现了一些问题,飞机的残值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对于飞机制造商来说,如果既制造飞机又持有相同的资产,那么风险就加倍了。
对于GE公司来说,GE虽然生产发动机,但其利润绝大多数来源于GE金融,因此其本质上是个金融租赁公司,而不是一家制造公司。但我们发现GE金融公司的运营模式并不适合我们,所以后来波音决定削弱波音金融公司持有的资产规模,而是更多选择寻找第三方融资的手段来提供给我们的客户。
然而,从市场的需求来看,整个市场的竞争削弱了,如果现在购入资产的话,价格相对比较低,是个很好的机会。中银租赁就是在这方面很好的例子,它很好的利用了现在的市场状况。
不过对于波音来说,波音集团可能更多把投资放在开垦生产和研发项目上。因此波音金融也会把自己的资源留在最后,作为最后一个融资途径,即当整个资本市场信用受到影响,租赁公司也非常薄弱,这个时候我们才决定是否需要动用自己的资源。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