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 发表于 2010-1-26 09:42:48

川航蓝新国解密“成都航空”成立的台前幕后

2010-01-22 《四川日报》 徐柏恩、蔡超,记者王代林

 1月22日,成都航空有限公司(简称“成都航空”)成立。自此,四川航空股份有限公司(Sichuan Airlines Co., Ltd.,简称“川航”)、成都航空比翼齐飞。“2004年就在筹划成都航空了,通过入股、扩股、控股引入战略合作者,川航‘三步战略’最终促成‘成都航空’尘埃落定。”20日,四川航空集团公司(简称“川航集团”)总裁蓝新国接受《四川日报》记者专访,披露“成都航空”台前幕后。
  入股扩股首先发起却“半路上车”  成都航空的翱翔梦想始于2004年。当年,航空业对民资开放。有领导找到川航,希望牵手民资成立一个国、民合资的民航企业。“当时我想的名字就是成都航空”。
  然而2005年7月,当新航空公司首飞时,名字却为“鹰联”——中国首家获得批准的民营航空。作为发起者,因为股权、名称、战略等多方面分歧,川航放弃了。
  2006年11月,峰回路转。川航投资2000万以增资扩股的方式入股鹰联航空有限公司(United Eagle Airlines Co., Ltd.,简称“鹰联航空”),2007年7月,又增资2000万,获得管理权。为何要“半路上车”?蓝新国解释,应运而生的鹰联航空现出了“一棵小苗向一株大树、一片森林转进的轨迹”:首飞以来,鹰联航空创造了民营航空飞机架数最多、运输能力最大、航线布局最优等纪录。
  出资两亿控股 危机时刻留住“成都航空”壳  2007年航油疯涨,从每吨2000元一度涨到8000元;2008年遭遇地震,再遇金融危机。连续不断的打击使鹰联航空摇摇欲坠。
  民资股东无力挽救鹰联航空,川航此时也深受金融危机影响。怎么办?国际资本偏偏看上了鹰联航空的“壳”,“3家有航空公司背景的投资商,到我办公室谈,要溢价收购”。
  此时,蓝新国说出了后来在业界广为流传的“六要六不要”:要义、要信、要利、要谦、要和、要灵;不要乘人之危,不要咄咄逼人,不要惧强凌弱,不要盛气凌人,不要心怀鬼胎,不要糊里糊涂。
  关键时刻,2009年3月,川航出资2亿元,绝对控股鹰联航空。这是一步险棋。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Commercial Aircraft Corporation of China,Ltd.,简称“中国商飞”)董事长张庆伟评价:“重要时刻,川航下决心把鹰联保下来,在经营上、制度上都承担了巨大风险,我感到钦佩。”
  “我们是边做边汇报,为不贻误战机,有时先做了再汇报。”蓝新国很感谢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State-owned Assets Supervision and Administration,简称“国资委”)的强力支持。
  引入战略合作者 合力打造民族航空腾飞基地  2009年10月15日,川航、中国商飞、成都交投签署协议,三方重组鹰联航空为成都航空有限公司。控股权还没捂热就让出头把交椅,川航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一直以来,川航都是以邻为善、以邻为伴,而不是以邻为敌、以邻为壑。”以川航股份公司为例,有中国南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China Southern Airlines Company Limited,简称“南航”)、中国国际航空股份有限公司(Air China Limited,简称“国航”)、中国东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China Eastern Airlines Corporation Limited,简称“东航”)的股份——三大公司和地方公司合股,中国民航界仅此一例。
  在控股鹰联航空之时,川航已有为其寻战略投资者构想。为什么是中国商飞?为什么是成都交投?在建设西部综合交通枢纽的宏伟目标下,成都也有了打造“成都航空”这一张城市新名片的构想。为此,双方进行了多次协商。
  此次,央企中国商飞也在寻找自主国产支线飞机ARJ21的规模化运营平台。去年7月8日,蓝新国给张庆伟写了一封信:“……航空制造业与运输企业合作是一个高瞻远瞩的大产业链合作,必须要有大气魄、大智慧、大胸襟。要做就做好,目标瞄准国产——西部——支线——大网络——大飞机。”
  三方一拍即合:重组鹰联航空,打造民族航空主要基地。这开创了国内中央企业、省属企业、市属企业投资建企的先河。
  鉴于庞大的公司资本金的要求及经营权在川航,中国商飞顺理成章成了第一大股东。川航和成都航空如何竞合?蓝新国表示,双方还将在航材、人力资源、航线网络等8个方面整合资源,前期川航主攻干线,后者主攻支线。
  成都航空能飞多高,值得期待。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川航蓝新国解密“成都航空”成立的台前幕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