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招工荒”看民航如何破解“用工难”问题
2010-03-16 《中国民航报》 记者徐业刚,实习记者赵瑜早春时节,记者在浙江民航走访时发现,与社会上不少企业面临“招工荒”形成鲜明反差的是,民航目前并不存在“招工荒”难题,机场、航空公司、空管等单位一个基层岗位招聘竟引得众人求。然而,伴随近年来行业的持续快速发展,一些关键性及通用性岗位人员流动却较为频繁,这不仅不利于企业的健康发展,也为行业的安全增加了隐忧,须采取综合举措努力破解“用工难”课题。
近年来,我国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不少劳动密集型行业面临“发展的烦恼”:一边是产品订单增加,一边是岗位空缺,“招工难”问题开始显现。而进入2010年,这个问题表现得尤为明显,不少企业面临“招工荒”,月薪5000元竟招不到一个焊工,成为一个真实的写照。
与社会上一些行业面临的“招工荒”相比,科技含量较高的民航并未受到“招工荒”的影响,记者通过对航空公司、机场、空管、油料等单位的采访,这些单位的人力资源部负责人坦言,民航目前并不存在“招工荒”现象,但“人才引得进,如何留得住”问题却亟待解决。
浙江某机场人力资源部负责人介绍说,较之其他岗位,机场安检、地服的离职率较高。此外,机务、管制等一些关键性的人才流动也较大,给企业的长远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据了解,不仅是机场,航空公司、空管、油料等单位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用工难”现象。不少单位人力资源部负责人说,当下“用工难”、“留人难”成为他们最大的烦恼之一。
民航持续发展关键靠人才,实现民航强国目标的关键也靠人才。中国民用航空局(Civil Aviation Administration of China,简称“民航局”)局长李家祥在今年年初的全国民航工作会议上说,要实现民航强国,不仅仅是“量大”,更重要的是“质强”。而实现“质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人才的重视和培养。当今世界,国际竞争根本上讲是高技术、高素质人才的竞争,因而创造尊重人才、人尽其才的机制环境,是实现建设民航强国的必由之路。
值得欣喜的是,民航各单位已采取多种举措来破解“用工难”课题。杭州萧山国际机场人力资源部副部长邵勇敏说,过去机场员工收入差距较大,为此机场实行按岗位定薪酬的管理方法,充分调动新制度员工的工作积极性。2007年以来,累计上调新制度员工薪酬61%,包括为入职满一年的新制度员工上调工资一档,从2009年1月实施新制度员工浮动补贴制。
此外,机场还创造一切条件解决员工社会养老保险、住宿、餐饮等后顾之忧,让职工安心工作。如在为新员工缴纳“五险一金”的基础上,还实行企业年金制度,作为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补充。为解决外地员工住宿难的问题,机场去年投入1000万元资金新建员工宿舍大楼,在原有可提供700人住宿规模的基础上,扩容到1500人。据不完全统计,仅2009年该机场用于员工民生资金就达4000多万元。
“只有在职工代表大会中有权利发表意见,才能让员工充分发挥主人翁意识。”杭州萧山国际机场工会主席陈理泉说,机场公司职工代表大会共有职工代表130人,普通职工代表65人,其中新制度员工代表人数为33人,占到一半以上,这个数字在全国机场工会也是不多见的。“这就意味着新制度职工将会有更多机会发出自己的声音,参与到公司制度、政策的制定当中来。”
一系列的举措,使员工工作上有尊严,政治上有待遇、生活上有保障,自然员工对企业就有了归属感和认同感,离职率大大降低。杭州机场2008年员工离职率为7%,而到2009年只有3.7%。
在机场不断加大员工各项待遇的同时,航空公司也同样不遗余力地采取措施把员工的“根”留住。中国国际航空股份有限公司(Air China Limited,简称“国航”)浙江分公司人力资源部经理陈君说,公司为破解“用工难”课题,在薪酬上国航新老员工实行“酬薪一体化”、“无地区差”的酬薪制度,在最大程度上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同时拓宽人才成长、晋升空间和通道,尽一切努力让优秀人才人尽其用,才尽其用。
浙江省劳动与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院长陈诗达认为,尽管民航目前不存在“用工荒”,但“用工难”现象的确存在,特别是在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较突出。破解“用工难”,既是民航持续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构建民航强国的迫切需求。“其实,用工难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件好事,这样可倒逼企业管理升级,理念创新,促使行业尽快迈入科学化、集约化发展之路。”他说。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