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7也“英俊”——写在运7退出飞行舞台之际
2010-05-10 《中国民航报》 邓烈勇http://www.plane.cc/uploads/allimg/100510/14242451a-0.jpg
图:运7飞机图片。
近日,在民航飞行学院洛阳分院作为高教机的最后一架运7飞机即将到寿,从而退出飞行的舞台。作为国产运7-100飞机的一名飞行员,眼看着要退出现役的“他”,心里很不是滋味。从2004年5月至今,我与“他”云里来雾里去已近6个年头,飞行了4800小时,“他”也成了我心中“英俊”的帅哥。
也许有人对这种称呼有些不认可。的确,在民用航空如此发达的今天,运7飞机的外形算不上帅气,设备算不上先进,性能更算不上优良。“他”怎么能算得上“英俊”?可偏偏有人称赞运7飞机“英俊”。这个人是前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张爱萍。1982年4月6日,当时的国务院副总理耿彪和张爱萍在北京接见完运7单发起降试飞机组时评价运7飞机说:运7飞机是一个比较美貌、比较英俊的少年。为什么运7飞机会受到如此的称赞呢?
生产过程绝非“依葫芦画瓢” 1966年4月,西飞公司正式启动以安24飞机为原型机研制运7飞机的任务。当时我国已经有安24飞机,但是,买了飞机不等于可以制造飞机,要制造飞机还得掌握核心技术。在当时的大背景下,中国飞机制造人无法获得外界帮助,因此运7飞机的设计和制造只能靠自己,不可能“依葫芦画瓢”。
据悉,研制运7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难题:运7飞机驾驶舱用的定向有机玻璃,尺寸精度要求高,成型难度大,必须在一定拉伸应力状态下加热成型;在飞机整体油箱的制造方面,要解决密封工艺、密封材料问题,在制造中要使用新的干涉配合自封铆接技术等。但在飞机制造人的努力下,完成了从飞机测绘、飞机发动机的研制,到制造出飞机并顺利地获得适航证和合格证的全部过程。
事实证明:对飞机机体、液压、电气、无线电、发动机等部分进行的更改是成功的。运7飞机不仅在基本飞行性能上与安24飞机相差无几,而且在飞机的操纵性、稳定性上,在飞机复飞性能、结冰条件下的飞行性能上均优于安24飞机。无疑,运7飞机的产生过程相当精彩。
贡献巨大 1986年4月29日,由西安飞机工业公司制造的国产“运7”飞机,第一次载客飞行成功,完成了从合肥到上海航线的飞行。从这天起,我国民航客运全部使用外国飞机的历史结束了。1987年4月23日,运7飞机首飞沈阳——平壤国际航线成功。从这天起,我国民航客运全部使用外国飞机飞国际航线的历史结束了。在随后的几年里,几乎所有的航空公司都使用运7飞机进行航班运行。据统计,2005年运7飞机每天承担的航班占全国航班总数的1/5。
运7飞机作出的更深层次的贡献在于为我国飞机的研制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为了研制运7飞机,首次完成了国外先进飞机的全面测绘工作;首次完成了涡轮螺旋桨发动机的研制;首次对飞机机体进行静力试验和金属疲劳试验;首次进行飞机空气动力实验;首次进行单发试飞试验。
通过对运7飞机的研制和使用,中国飞机制造人总结出了全套的飞机设计制造流程和理论,总结出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而这些经验已经对我国设计制造大飞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比如现在我国远销海外的MA60和MA600型支线飞机就是以运7飞机为基础研制出来的。
良好的安全纪录 运7飞机优点众多:首先从安全上讲,运7飞机从交付使用至今,没有因为设计制造质量、技术服务和产品支援等问题发生等级事故,这在当今飞机机种中是少有的。其次从经济效益上讲,众所周知,涡轮螺旋桨飞机以500公里每小时左右的速度飞行时跟涡扇、涡喷飞机相比,有燃油消耗率小、经济效率高的优点。再次,运7飞机温度特性好,高原适飞性强,对机场条件要求不高,甚至可以在草地跑道或土跑道上进行起飞和降落。最后,它是中、大型机过渡训练的理想机型:飞机重量重、惯性大,飞机五边进近数度和跑道入口速度与大飞机相近。
如果以现在的标准来审视运7飞机,运7飞机确实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这也是运7飞机即将退出历史舞台的原因。然而,运7飞机作为上世纪60年代的机型,被我们一直使用至今,证明了运7飞机的价值。可以说,这一“英俊”飞机对中国民用航空的影响和贡献将是历史性的。
(作者系民航飞行学院洛阳分院飞行九大队副大队长)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