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开放低空被提上决策议程 前景初见曙光
2010-07-05 《瞭望》 董瑞丰上海,世博园,城市未来馆。三块巨幅屏幕营造出立体图影:轻轨架设在半空,汽车穿行在高楼上方,小型电动飞机更是在天空飞翔。一派未来科技景象。
这般美好愿景,离不开低空的开放。如果说8000米以上的高空仍是专业飞行员的舞台,那么3000米以下的低空,完全可以留给普通人自由地徜徉。
在美国,大面积的低空可供自由飞行,那里有20万架私人飞机,上百万人拥有飞行执照。庞大的飞行群体提供了市场和人才,培育出同样庞大的航空产业,为科技突破提供了源源动力。
虽然也有调度困难和安全隐患,但“最大程度利用,最小程度限制”的理念不变。出于同样的考虑,欧洲以及俄罗斯、澳大利亚、巴西等幅员辽阔的国家,也对低空采取宽松管理。
在我国,低空目前还受到较多限制。所有空域都需管制,低空由空军具体管辖和指挥,任何飞行都需事前审批,审批周期长,手续杂,效率低。
这样的管理模式,固然有国土安全考虑,却让公众的飞行权利大打折扣,民间涌动的飞翔激情黯然消退。有人忧思,一个人的飞行梦想若被禁锢,一个国家的航空强国梦想是否将随之止步?
所幸者,开放低空已被提上决策议程,制度设计、技术保障等前景初见曙光。
直接受益的将是通用航空。这指的是除军事、警务、海关缉私飞行和公共航空运输飞行以外的所有航空活动,包括医疗卫生、抢险救灾、遥感测绘、私人飞行等等。这些低空的主要使用群体,不仅可以更自由地作业,而且将发展成为扩大内需与就业、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新兴产业。
大批航空爱好者也将点燃热情,他们将构成我国航空发展所需人才、技术、资金的“金字塔”基础。在他们中间,还会产生相当人数的飞行员和航空机械师,后者将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国防战略预备役队伍。
甚至,我们还可以畅想,当每一个国人都能心怀触碰天空的梦想和壮志,都拥有搏击海洋的雄心和勇气,中华民族是否会更加生气蓬勃,更能开拓向前?
100多年前,志士仁人曾疾呼,千年海禁不仅让中国丧失征服海洋的能力和机遇,也幽闭了我中华民族的性格和志向。
100年后回首,低空开放,或许开放的也不只是低空。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