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航地位日渐凸显 航空建设助经济加速起飞
2010-07-20 《中国企业报》据世界前沿理论分析,在科学和经济迅猛发展的时代,民航业的地位与作用日渐凸显。目前,世界上所有经济中心城市和发达地区,无一例外都是依托航空枢纽而成功的。相关机构研究显示,以北京首都国际机场(简称“首都机场”)为例,其对顺义区经济突出表现出了如下影响———首都国际机场的经济活动是顺义区的重要税源,首都国际机场的经济活动有力推动了地方就业,首都国际机场影响了企业的选址决策和竞争力。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专家表示,在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进程中,机场建设无疑会成为提高城市竞争力的“香饽饽”。那么,机场建设究竟会为城市注入怎样的活力?中国机场建设的发展现状如何?未来的发展趋势又将怎样?这些话题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广泛的关注。
航空业经济作用不断凸显 业内人士指出,机场的建设和发展对区域经济的刺激作用明显,可有效激活当地的相关资源、关联产业发展,为城市带来更多的商业机会和就业机会。据国际民航组织测算,机场每天旅客吞吐量中约20%的人会在机场所在城市食宿,由此带动城市社会就业,形成多产业进入并谋求发展的综合性平台。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接近主要机场尤其是枢纽机场,对地方经济来说是一个重要的结构优势,城市拥有并扩大一个航空枢纽可以给自身带来超出比例的经济发展效益。机场建设对国家及地方产生的长期影响主要通过3种方式来实现:①机场和相关产业创造的就业和增加的收入;②乘客在旅行中的居住、饮食等消费所增加的当地就业和收入;③直接和间接经济活动对其它产业的乘数效应。这些影响对于地方经济中的就业、家庭收入、政府和税收等都是举足轻重的。
更为关键的是,机场通过这些效应对当地经济的影响,将成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加速器和驱动力。一个拥有主要机场或航空枢纽的城市,对于那些需要依赖航空服务的产业和个人来说,是一个具有强大优势的空间区位。如今,大部分的商业活动都需要利用完善的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尤其是现代型企业,更需要频繁地利用航空服务。这些企业需要大量面对面的交流,这只有通过高效的航空网路来实现。从地方发展的观点来看,经常是这种企业,代表着现代经济的主要增长点,从而构成了经济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
由于上述原因,高技术就业和其他的管理与辅助就业在机场区域同样增长迅速。通过吸引这些关键产业并形成一定的规模,机场的发展可以引领地区规模经济、集聚经济和范围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在现代经济环境中,高科技的经济活动可以集聚知识,为地方的科学研究和自我独立提供重要的人才和知识基础。地区经济能够以此为依托,进一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从而加速经济的持续创新和增长。
专家表示,传统的区位论已经揭示出通达性的重要经济意义,随着科技和经济活动内涵的变化,决定通达性的交通方式也逐渐升级。在现代经济社会中,这种通达性开始越来越依赖于航空运输的作用,这正表现在航空机场对城市和区域的影响上。从国内情况来看,虽然航空业的发展稍微滞后,但是近年来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居民收入的提高以及国内外经济交流的逐渐频繁,航空业的经济作用正在不断凸显,临空经济园区的建设也在国内逐渐展开。这种经济园区吸引了众多的外资企业和高科技经济活动,成为地方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不断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居民收入与就业水平的提高。
机场发展面临新挑战 据了解,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机场建设处于一个高速发展时期,新建、迁建约70个机场,并对80多个机场进行了改造或扩建。截至2009年底,中国内地颁证运输机场达到166个,其中定期航班通航机场165个,定期航班通航城市163个,飞行区等级4E及以上(可起降B747飞机)的大型机场33个。2009年,全国新增佛山、腾冲、玉树、鸡西、大庆和伊春6个机场,新建成航站楼的面积约60万平方米。预计到今年年底,全年将有8个新机场建成并投入运营。
毋庸置疑,经过30多年大规模的建设,中国运输机场的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明显改善:机场数量增加,机场密度有所提高;机场可使用机型不断加大;安全运行保障条件明显改善;机场设施的现代化程度有所提高。但业内人士也表示,中国航空业在取得一些成绩的同时,还存在一些问题、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从全国机场体系看,机场数量仍然不足、密度偏低。以美国为例,目前颁证民用运输机场为587个,每10万平方公里国土机场数量约为6.4个,是中国的4倍。此外,中国运输机场的布局也不均衡,东部地区每10万平方公里有4个机场,中部地区为1.6个,西部地区为1个,东部地区密度大,中西部地区密度小。
除此之外,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有:尚未形成合理的机场运输网络体系,缺少国际化的大型枢纽机场、区域性枢纽机场;小型机场定位不明确,经营状况不佳;机场经营管理体制改革尚未完成,正在由经营型向管理型过渡;机场运行、安全保障能力仍需提高,航空业务量的高速增长给机场安全运行带来较大压力,支线机场保障能力相对较弱,空管、航油保障能力需同步提高,部分区域空域资源紧张,制约机场发展等等。
目前,机场建设面临的最大挑战是:机场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国民航的高速发展,给民用机场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同时也使大中型机场普遍面临规模不断扩大、运行复杂性不断增加、设施容量日趋饱和等问题,给机场安全运行带来较大压力。同时,对空管、航油等配套行业的保障能力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据初步测算,目前全国有60多个机场的设施容量已经或即将达到饱和状态,亟须实施改扩建。
未来发展新趋势 相关专家坦言,打造以大中型机场为核心的综合交通枢纽,把机场建设成为汇集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零换乘、无缝隙”交通枢纽,方便客货流在机场的快捷集散,是航空业未来发展的新趋势。据悉,目前全国42个大中型机场都正在或即将开展综合交通枢纽的研究、规划与建设。
目前,上海市正依托虹桥机场打造国内乃至世界上最大的综合交通枢纽———虹桥综合交通枢纽。虹桥枢纽集民用航空、高速铁路、城际铁路、高速公路、磁浮、地铁、地面公交、出租汽车等多种交通方式于一体,可实现跨区域、大范围人流物流的快速集散,预计全部建成后日客流量将达到110万。该枢纽目前已部分建成投入使用,为正在召开的世博会提供着快捷、顺畅的运输服务。
由于大型机场对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巨大,辐射能力强,有学者提出了“临空经济”的概念。近些年,北京、上海、重庆、天津、郑州等地的大型机场陆续开始发展 “航空城”、“机场城”、“空港经济区”、“空港保税区”、“空港经济开发区”等,有力拉动了周边经济的发展,成就显著。以北京为例,北京空港工业区成立于1994年,2000年,经国务院批准,在空港工业区基础上延伸建立了1.2平方公里的北京天竺出口加工区,这是全国首批、北京市惟一的国家级出口加工区,也是全国惟一设立在空港口岸的出口加工区。工业区、出口加工区两区总面积7.8平方公里。目前,空港工业区已经吸引了来自18个国家和地区的288家中外企业入驻,投资总额达264亿元。入区企业中有国际跨国公司64家,其中包括索爱、松下、空中客车、LG、SONY、JVC、PHILIPS等20家世界500强企业,形成了以国际跨国公司为主体、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导、以航空物流为特点的产业格局。
“绿色机场”的研究与实践,也是中国航空发展的一个方向。为了切实贯彻节能减排战略,从机场自身建设与发展的内在需求出发,民航局提出建设“绿色机场”,拟通过科研与建设实践,最终确立中国未来机场建设的“绿色”标准和规范体系,从而实现机场的可持续发展。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