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管法规体系和行政许可
<P>空管法规体系和行政许可</P><P>**** Hidden Message *****</P> 空管法规体系和行政许可<BR>2006年11月<BR>总局空管局法规处雷丽星<BR>《民航空管法规体系框架》<BR>及其实施规划<BR>一、《民航空管法规体系框架》<BR>2005年8月民航总局空管局发布<BR>明确空管法规建设的指导思想、原则<BR>明确具体的空管立法规划(目标)<BR>二、《民航空管法规体系框架实施规划》<BR>2005年11月民航总局空管局发布<BR>落实立法规划的具体实施工作,时间要求和优先<BR>安排<BR>民航空管法规现状<BR>1.原有民航空管法规状况<BR>2.民航空管法规存在的主要问题<BR>-从现行空管法规体系结构上看,立法层次偏低,上<BR>层法规不健全,上位法依据不足;<BR>-从现行民航空管法规体系内容上看,重实体规定与<BR>技术规范,轻运行程序与监管机制;<BR>-现行民航空管规章还存在结构分散、层次不够清<BR>晰、衔接不紧密等问题;<BR>-我国民航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民航空管法规体系<BR>建设需要面对和适应新的形势;<BR>- 民航空管法规体系需要与国际接轨。<BR>《民航空管法规体系框架》的目标<BR>目标<BR>指导民航空管立法工作,加强立法的科学<BR>性,兼顾立法的前瞻性,提高民航空管法规<BR>的效力和可操作性。<BR>建立一套科学合理、完整配套、与民航强国<BR>目标相适应的民航空管法规体系,以保证民<BR>航空管行政管理和执法的有效和规范。<BR>民航空管法规体系层次<BR>空管法规体系层次<BR>法律<BR>行政法规<BR>规章<BR>空管其他规范性文件<BR>-规范性文件应遵循规章的设定,细化、贯彻规<BR>章。(行业管理方面)<BR>-规范性文件可以对空管行政隶属关系内事宜<BR>作出规定。<BR>民航空管法规体系框架(一)<BR>法律(2部)<BR>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法(修订)<BR>中华人民共和国空中交通安全法(制定)<BR>民航空管法规体系框架(二)<BR>行政法规(7部,建议拟制3部)<BR>中华人民共和国飞行基本规则<BR>通用航空飞行管制条例<BR>中华人民共和国搜寻援救民用航空器规定<BR>外国航空器飞行管理规则<BR>中华人民共和国空域管理条例(制定)<BR>军民航空中交通管理工作协调条例(制定)<BR>民用航空空中交通管理条例(制定)<BR>民航空管法规体系框架(三)<BR>规章<BR>九类,共31部规章,其中新制定18部。<BR>涉及行政管理的规章,总局已经制定或者<BR>正在制定的《民用航空行政处罚实施办<BR>法》、《中国民用航空监察员规定》等9部<BR>行政管理方面的规章。<BR>民航空管法规体系框架(四)<BR>规章:国务院各部、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审<BR>计署和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直属机构,可以根据<BR>法律和国务院行政法规、决定、命令,在本部门<BR>的权限范围内,制定规章。(立法法)<BR>规章的名称:对民航某一方面工作比较全面系统<BR>规定的,称“规定”、“规则”或“规程”;对某一方面<BR>工作作部分规定的,称“办法”;对某一项工作作<BR>比较具体规定的,称为“细则”。<BR>人员管理<BR>空域管理<BR>空管服务<BR>情报服务<BR>通导服务<BR>气象服务<BR>运行管理<BR>综合管理<BR>业务领域分类<BR>事前管理过程管理事后监督<BR>·人员资格<BR>·设备准入<BR>·机构资格<BR>·提供空中交通管理<BR>中各类服务的规则<BR>(核心规章)<BR>·空中交通管理活动<BR>其他参与者遵守的规<BR>则<BR>·相对独立事项的规<BR>则<BR>·安全管理<BR>·调查及质量监督<BR>备案<BR>行政处罚等<BR>管理的手段和顺序<BR>安全管理<BR>民航空管法规体系框架-规章1<BR>空管人员类规章<BR>1、民用航空空中交通管制员管理规则<BR>(修订)<BR>2、民用航空航空情报服务人员管理规定<BR>(修订)<BR>3、民用航空电信人员管理规则(修订)<BR>4、民用航空飞行校验人员管理规则(制<BR>定)<BR>民航空管法规体系框架-规章2<BR>空域管理类规章<BR>1、民用航空使用空域办法<BR>2、民用航空飞行程序管理规则(制定)<BR>3、民用航空使用空域协调规定(制定)<BR>4、民用航空评估空域办法(制定)<BR>民航空管法规体系框架-规章3<BR>空中交通服务类规章<BR>1、民用航空空中交通服务规则(修订)<BR>2、多跑道运行管理规定(修订)<BR>3、民用航空空中交通服务航空情报服务<BR>单位合格审定办法(制定)<BR>4、空中交通管制联络员管理规定(空管<BR>委发)<BR>5、飞行间隔规定(空管委发)<BR>民航空管法规体系框架-规章4<BR>航空情报服务类规章<BR>1、民用航空航空情报服务工作规则(修订)<BR>2、航空数据管理情报资料管理办法(制定)<BR>3、民用航空航图管理办法(制定)<BR>民航空管法规体系框架-规章5<BR>通信导航监视类规章<BR>1、民用航空通信导航监视工作规则(修订)<BR>--民用航空通信导航监视工作一般规则<BR>--民用航空通信导航监视设施设备管理办法<BR>--民用航空通信导航监视设施设备维护维修管<BR>理办法<BR>2、民用航空通信导航监视保障机构管理办法(制定)<BR>3、民用航空无线电管理规定(修订)<BR>4、民用航空校验飞行管理规则(制定)<BR>5、民航空管设备使用许可管理办法(修订)<BR>6 、民航空管设备开放、运行管理规则(已制定)<BR>民航空管设备开放、运行管理规则<BR>的定位<BR>民航总局规章<BR>规范民航空管设备的开放许可和运行管理<BR>行为<BR>具体规范对象:<BR>民航总局、民航总局空管局<BR>民航地区管理局、地区空管局<BR>民航空管设备的运行单位,包括空管中心<BR>(站)和机场塔台<BR>民航空管法规体系框架-规章6<BR>航空气象服务类规章<BR>1、民用航空气象工作规则(修订)<BR>-- 民用航空气象工作规则<BR>-- 气象工作质量管理办法<BR>-- 气象观测细则<BR>-- 气象预报业务细则<BR>-- 气象服务细则<BR>-- 气象设备运行管理办法<BR>-- 气象资料管理办法<BR>-- 气象科研管理办法等。<BR>2、民用航空气象服务机构管理办法(制定)<BR>3、民用航空气象探测环境审批规则(制定)<BR>民航空管法规体系框架-规章7<BR>运行管理类规章<BR>1、民用航空空中交通运行管理规则(制<BR>定)<BR>民航空管法规体系框架-规章8<BR>安全管理类规章<BR>民用航空空中交通安全管理规则(制定)<BR>民航空管法规体系框架-规章9<BR>综合规章管理类<BR>1、民用航空空中交通服务单位空管设施<BR>设备需求规定(制定)<BR>2、民用航空空中交通管理培训机构管理办<BR>法(制定)<BR>3、民用航空空中交通管理信息管理办法<BR>(制定)<BR>民航空管法规体系框架<BR>-规范性文件1<BR>规范性文件分类<BR>共11类<BR>经济管理类、行政管理类、人员管理<BR>类、空域管理类、空中交通服务类、航空<BR>情报服务类、通信导航监视类、航空气象<BR>服务类、安全管理类、运行管理类、科技<BR>管理和综合管理类。<BR>民航空管法规体系框架<BR>-规范性文件2<BR>规范性文件<BR>经济管理类(8部)<BR>行政管理类(3部)<BR>人员管理类(22部)<BR>空域管理类(11部)<BR>空中交通服务类(11部)<BR>航空情报服务类(11部)<BR>通信导航监视类(4部)<BR>航空气象服务类(5部)<BR>安全管理类(6部)<BR>运行管理类(3部)<BR>科技管理(3部)<BR>综合管理类(1部)<BR>通信导航监视类规范性文件<BR>民航综合数据通信网管理规定<BR>民航通信导航监视服务单位运行手册<BR>民用航空通信导航监视设备运行、维护规<BR>程<BR>民用航空无线电管理手册<BR>空管法规体系实施规划(一)<BR>实施阶段安排<BR>第一个阶段从05年起到2007年止,主要制<BR>定、修编行政法规和核心民航总局规章,<BR>为一体化的民航空管行业管理提供主要法<BR>律依据;<BR>第二阶段从2008年起到2014年止,继续完<BR>善、全面细化民航空管法规体系,为实施<BR>民航空管行业管理的各类事务提供具体规<BR>定。<BR>空管法规体系实施规划(二)<BR>实施优先顺序<BR>填补管理空白的优先<BR>适应改革后空管履行行业管理的需要优先<BR>同类的法规、规章,上位法规优先、核心<BR>规章优先<BR>立法条件比较成熟的,优先安排<BR>实施规划中三类立法项目<BR>1.一类立法项目是计划于2007年底前<BR>完成的法规;<BR>2.二类立法项目是计划于2010年左右<BR>完成的法规;<BR>3.三类立法项目,主要包括需要进一步<BR>进行论证,我局配合、参与制定、修订<BR>的法规项目。<BR>行政许可<BR>民航空管法规体系中的行政许可<BR>1.人员执照类<BR>空中交通管制员执照、航行情报员执照<BR>民航气象人员执照、民航电信人员执照<BR>2.设备许可类<BR>空管设备使用许可<BR>空管设备开放许可<BR>民用航空无线电台执照<BR>3.行为许可<BR>预先飞行计划审批<BR>气象探测环境审批<BR>什么是行政许可<BR>本法所称行政许可,是指行政机关根据公民、法<BR>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申请,经依法审查,准予其从<BR>事特定活动的行为。<BR>《行政许可法》第二条<BR>-行政许可是行政机关对经济和社会事务的管理行<BR>为;<BR>-行政许可是行政机关的外部管理行为;<BR>-行政许可是行政机关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BR>的申请经审查后决定其可以从事有关活动的行<BR>为。<BR>行政许可和行政审批<BR>非许可的审批项目,是指符合《行政许可<BR>法》第三条第二款的规定的审批项目:<BR>“有关行政机关对其他行政机关或者对其<BR>直接管理的事业单位的人事、财务、外事<BR>等事项的审批。”<BR>行政许可的功能<BR>一是控制风险<BR>二是配置资源<BR>三是证明或者提供某种信誉、信息。<BR>行政许可的基本原则(一)<BR>合法原则:指设定和实施行政许可应当依照法<BR>定的权限、范围、条件和程序。<BR>设定行政许可应合法<BR>(1)直接涉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经济宏<BR>观调控、生态环境保护以及直接关系人身健<BR>康、生命财产安全等特定活动,需要按照法定<BR>条件予以批准的事项;<BR>(2)有限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有限公共资<BR>源的有效配置以及直接关系公共利益的特定行<BR>业的市场准入等需要赋予特定权利的事项;<BR>(3)提供公众服务并且直接关系公共利益<BR>的职业、行业,需要确定具备特殊信誉、特<BR>殊条件或者特殊技能等资格、资质的事项;<BR>(4)直接关系公共安全、人身健康、生命<BR>财产安全的重要设备、设施、产品、物品,<BR>需要按照技术标准、技术规范,通过检验、<BR>检测、检疫等方式进行审定的事项;<BR>(5)企业或者其他组织的设立等需要确定<BR>主体资格的事项;<BR>(6)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可以设定行政许<BR>可的其他事项。<BR>实施行政许可也应合法:<BR>1、实施行政许可的主体及权限应当合法。<BR>2、实施行政许可应当依照许可法和其他有<BR>关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条件。<BR>3、实施行政许可应当依照许可法和其他有<BR>关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程序。<BR>行政许可的基本原则(二)<BR>公开、公平、公正原则<BR>公开原则要求国家行政机关的行政许可活<BR>动或者过程应当向行政相对人、社会公众<BR>公开。<BR>公平、公正原则要求行政机关在履行职<BR>责、行使权力时,不仅在实体和程序上都<BR>要合法,还要合乎常理。<BR>行政许可的基本原则(三)<BR>便民、效能和服务的原则<BR>信赖保护原则<BR>“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依法取得的行政许可<BR>受法律保护,行政机关不得擅自改变已经生效的<BR>行政许可。行政许可决定所依据的法律、法规、<BR>规章修改或者废止,或者准予行政许可所依据的<BR>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的,为了公共利益的需<BR>要,行政机关可以依法变更或者撤回已经生效的<BR>行政许可。由此给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造成<BR>财产损失的,行政机关应当依法给予补偿。”<BR>《行政许可法》第8条<BR>《行政许可法》第六十九条<BR>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作出行政许可决定的行政机<BR>关或者其上级行政机关,根据利害关系人的请求<BR>或者依据职权,可以撤销行政许可:<BR>(一)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BR>守作出准予行政许可决定的;<BR>(二)超越法定职权作出准予行政许可决定<BR>的;<BR>(三)违反法定程序作出准予行政许可决定<BR>的;<BR>(四)对不具备申请资格或者不符合法定条<BR>件的申请人准予行政许可的;<BR>(五)依法可以撤销行政许可的其他情形。<BR>被许可人以欺骗、贿赂等不正当手段取得行政<BR>许可的,应当予以撤销。<BR>依照前两款的规定撤销行政许可,可能对公<BR>共利益造成重大损害的,不予撤销。<BR>依照本条第一款的规定撤销行政许可,被许<BR>可人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行政机关应当依法<BR>给予赔偿。依照本条第二款的规定撤销行政许可<BR>的,被许可人基于行政许可取得的利益不受保<BR>护。<BR>行政许可的基本原则(四)<BR>监督与责任原则<BR>指行政机关应当依法加强对行政机关实施行<BR>政许可和从事行政许可事项活动的监督。<BR>包括<BR>-行政机关的内部监督<BR>-行政机关对行政相对人的外部监督<BR>对直接关系公共安全、人身健康、生命财产安全<BR>的重要设备、设施,行政机关应当督促设计、建<BR>造、安装和使用单位建立相应的自检制度。<BR>行政机关在监督检查时,发现直接关系公共<BR>安全、人身健康、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设备、设<BR>施存在安全隐患的,应当责令停止建造、安装和<BR>使用,并责令设计、建造、安装和使用单位立即<BR>改正。<BR>《行政许可法》第六十八条<BR>民航行政许可事项<BR>有关民用航空的行政许可项目共67项。另<BR>外,还有10项非许可的审批项目。<BR>主要包括:<BR>(1)有关飞行标准和持续适航方面的许可<BR>(2)有关初始适航方面的许可<BR>(3)有关航空保安方面的许可<BR>(4)有关空管方面的许可<BR>(5)有关机场方面的许可<BR>(6)其他方面的许可<BR>行政许可的实施主体<BR>行政主体,是指享有国家行政权力,能以自<BR>己的名义进行行政管理活动,并能独立地承<BR>担因此而产生的法律责任的组织,主要包括<BR>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BR>实施行政许可的主体:<BR>一是行政许可的实施主体主要是行政机关;<BR>二是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BR>能的组织;<BR>民航行政许可的实施主体<BR>民航总局实施行政许可<BR>民航地区管理局实施行政许可<BR>行政许可实施程序<BR>行政许可的实施程序是指行政许可的实施<BR>机关从受理行政许可申请到作出准予、拒<BR>绝、中止、收回、撤消行政许可等决定的<BR>步骤、方式和时限的总称。<BR>民航行政许可实施程序中<BR>几个需要注意的问题<BR>1、行政机关应当公开有关规定、提供<BR>申请书的格式文本。<BR>2、关于多层级审查的问题。<BR>3、关于许可期限<BR>空管设备开放许可的实施(一)<BR>“中国民用航空总局(以下简称民航总局)对空管<BR>设备开放、运行等实行统一管理。<BR>民航总局空中交通管理局(以下简称民航总局空<BR>管局)负责具体承办空管设备投产开放的批准,<BR>对空管设备的运行监督和强制关闭等实施管理。<BR>民航地区管理局负责监督本辖区空管设备开放、<BR>运行的管理,民航地区空中交通管理局(以下简<BR>称民航地区空管局)负责具体承办通信导航监视<BR>设备的定期开放和空管设备的特殊开放,实施空<BR>管设备的运行监督和强制关闭。”<BR>空管设备开放许可的实施(二)<BR>实施主体:民航总局(最终审批权)<BR>具体办事机构(受理、审查、运行监督)<BR>民航总局空管局<BR>民航地区空管局(代表民航地区管理局)<BR>许可办理程序(包括投产、定期和特殊开放)<BR>设备运行单位申请→地区空管局受理→地区空管<BR>局初步审查后,报总局空管局→总局空管局终审<BR>→报民航总局做出许可决定→地区空管局通知申<BR>请人<BR>谢谢大家!<BR>谢谢谢谢大大家家!!
thx
thanks hahaha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