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行校验的技术要求和取值方法
**** Hidden Message ***** 飞行校验的技术要求和取值方法<BR>一、仪表着陆系统<BR>1、航向信标<BR>1.1 识别<BR>航向信标的识别码为三个字符,必须以字母I 开头。识别码应<BR>编码正确、清晰且具有正确的间隔。识别信号的发射不得以任何方<BR>式干扰航向信标的基本功能。<BR>在整个航向有效覆盖范围均可监听到识别编码。如果不能在整<BR>个覆盖范围内监听到该识别码,航向信标应被限用。监听识别信号<BR>的同时还应检查有无频率外差产生的干扰和影响识别的噪声。<BR>1.2 调制<BR>1.2.1 调制度<BR>只有当飞机向着航向信标天线阵飞行并且在下滑道上(对于单<BR>航向信标,对应为最低覆盖高度)某一点处信号强度对应于接收机<BR>调制度校准值时,才能确定调制度的百分数,因此调制度应与校直<BR>同时检查。检查的位置一般为距航向信标天线阵3NM 至10NM 之间。<BR>如果接收机调制度受射频电平影响较大,应在A 点附近测量调制深<BR>度(在检查位移灵敏度时,利用飞机穿越航道对调制深度做初步检<BR>查)。<BR>1.2.2 调制平衡<BR>检查调制平衡是为了取得用于定相的机载仪表指针偏移值。尽<BR>管调制平衡多数可以在地面很容易被测量到,但当只辐射载波信号<BR>1<BR>时,也可以在空中进行测量。飞行方法同调制度的检查方法,当飞<BR>机置于靠近跑道中心延长线处时,记录下仪表指针偏移值。如果无<BR>下滑道信号,下降率必须仿效理论上的下滑角。理论上的航向道偏<BR>移应在±10μA 以内。进行本项检查时,由于只发射载波信号,航<BR>向道为假指示,在特殊校验和定期校验时必须保证在进行此项检查<BR>前已发布了航行通告,并监听管制员是否向其它飞机发布了不合适<BR>的进近命令。调制平衡调整后,应当马上检查航道校直。<BR>1.3 功率比<BR>检查功率比的主要目的是测量双频航向信标航道和余隙发射机<BR>之间的功率比。投产校验、更换某个天线单元或整个天线阵后的特<BR>殊校验都必须检查功率比。定期校验可以不检查功率比。检查功率<BR>比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使用频谱分析仪,另一种则不使用频谱分<BR>析仪。<BR>(1)使用频谱分析仪的方法:将飞机定位在10NM 以内的航向<BR>道上,高度保持在天线的视距范围内,或是将飞行停放在跑道中线<BR>上且可以通视到航向天线。将航道发射机功率降低至地面维护人员<BR>要求的功率,保持余隙发射机功率正常,飞机上对航道发射机和余<BR>隙发射机的相对信号场强进行比较,得出功率比。<BR>(2)不使用频谱分析仪的方法:将飞机停放在跑道中线上或在<BR>跑道入口附近,保持飞机能通视航向天线,使用自动增益控制表或<BR>类似的设备记录下列情况时的电平值:(1)降低航道发射机射频功<BR>率到地面维护人员要求的功率,关闭余隙发射机,此时记录的电平<BR>为E1(微伏)。(2)余隙发射机处于正常状态,关闭航道发射机,<BR>2<BR>此时记录的电平为E2(微伏)。则功率为20lg(E1/E2)。<BR>1.4 空中定相<BR>此项检查的目的是为了确定边带和载波之间的相位是否为最佳<BR>值。通常可以通过地面定相,当然也可以进行空中定相。飞机偏离<BR>航向道4-8 度向台飞行,距离从10NM 至3NM,高度为最低覆盖高度。<BR>校验员把航道指针的偏移量通知地面人员,帮助其调整相位。最佳<BR>的正交相位是航道偏移量与调制平衡时取得的结果一致。<BR>1.5 航道扇区宽度(位移灵敏度)和对称性<BR>1.5.1 此项检查的目的是建立和维持航道扇区宽度以及半航道扇区<BR>内音频信号的比值。由于在航道扇区内位移灵敏度呈线性变化,因<BR>此通过测量航道扇区来反映位移灵敏度。有两种基本的测量方法:<BR>一是沿航道扇区两侧的边沿作进近飞行;二是与跑道中线延长线适<BR>当的夹角做穿越航道扇区飞行或圆弧飞行。投产校验一般使用进近<BR>方式,定期校验一般使用第二种方法。对于所有的飞行校验,地面<BR>和空中测得的数据的误差不得超过公布的位移灵敏度的10%,如果<BR>达不到这个指标,应当解决造成这个差异的原因。位移灵敏度应设<BR>置在ILS 对应类别的标称值上。<BR>(1)进近飞行:飞机在航道线两侧沿±75μA 偏移值进近飞行。<BR>注意:飞机靠近跑道中线延长线这一侧的偏移将会降低测量精度,<BR>即正常的平均偏移应当在75±15μA 以内。校验飞机上的跟踪设备<BR>在跑道两侧测得的飞机平均角度位置,就是半航道宽度的角度值。<BR>如果测得的半航道扇区宽度所对应的位移灵敏度超出容限,则应重<BR>新调整位移灵敏度。<BR>3<BR>(2)穿越或圆弧飞行:通常在距航向信标天线阵6 至10NM 处<BR>以恒定的空速测量航道宽度和对称性。最低标准高度为高于航向天<BR>线阵460 米或高于测量距离段下方最高障碍物300 米的高度,以高<BR>者为准。在6NM 以内测量航道宽度和对称性必须得到局方批准。<BR>1.5.2 如果在最低标准高度及其以上的高度对航道宽度进行了对比<BR>检查,所得到的航道宽度均在容限内且误差不超过±0.2 度,则以后<BR>的定期校验可以使用在这两个校验高度之间进行检查。如果对比的<BR>结果超出了容限,则不允许高于最低标准高度对航道宽度进行检查。<BR>1.5.3 如果航道宽度发生了改变,应当重新对宽度监视器进行检查。<BR>1.5.4 航道宽度不得大于6 度,且在下列点处提供700 英尺的线性<BR>扇区宽度:<BR>(1)对航向类定向设施(LDA)和简化的定向设施(SDF),C<BR>点<BR>(2)如果长度小于4000 英尺的跑道和不符合精密仪表设计标<BR>准的跑道,B 点<BR>(3)对所有支持其它运行的设施,T 点。<BR>SDF 投产的航道宽度不得大于12 度。某些设备的航道宽度小于<BR>3 度,飞机转向进近航道时可能会有问题,对于过窄的航道必须给<BR>予特殊的考虑。<BR>1.6 航道外余隙<BR>检查航道外余隙的目的是确定航向信标向用户提供了正确的航<BR>道外指示并且没有产生假航道。以航向信标天线阵中心为中心,半<BR>径6-10NM 做圆弧飞行,最低标准高度为高于航向天线阵460 米或<BR>4<BR>高于测量距离段下方最高障碍物300 米的高度,以高者为准。对于<BR>定期校验,可以在距航向天线阵14NM 处进行检查。如果受地形影响,<BR>可以调整飞行高度以保证飞机和航向天线阵的通视。如果在10NM<BR>或以内有任何不正常的情况或某些参数超出了容限,应对其进行验<BR>证,若仍然存在,应发布航行通告对其进行限制。<BR>通常对余隙检查只限于前航道两侧提供的角度覆盖(通常是±<BR>35°)。<BR>1.7 高角余隙<BR>地面环境和天线高度的结合可能会导致无效航道或假航道,当<BR>然这些并不是在所有正常仪表进近高度都显著存在。在下列情况下<BR>应对高高度余隙进行检查:投产校验时,当天线的位置发生了变化<BR>时,天线高度发生了改变时,更换了不同类型的天线时。<BR>高角余隙的检查方法与航道外余隙检查方法类似,它主要检查<BR>垂直覆盖内的余隙信号,航道外余隙则是检查水平覆盖内的余隙信<BR>号。以航向天线阵中心点为圆心,飞一个5-10NM 的圆弧,飞机的<BR>高度应在与包含天线的水平面成7°仰角的位置上(通常为高于航<BR>向天线阵1500 米)。如果在这个高度得到的最小余隙大于150μA ,<BR>且在1.6 节所述正常余隙高度检查中是令人满意的,则可以认为在<BR>正常余隙和高角余隙检查的高度之间航向信标都是令人满意的。如<BR>果在这个高度上余隙信号达不到要求,则应另做在较低高度上的余<BR>隙检查,以便确定设备可以使用余隙信号的最高高度,当然在这种<BR>情况下,应当对使用航向信标的飞行程序进行限制。<BR>如果机场当局要求的进近高度高于天线阵1800m(6000ft),也<BR>5<BR>应当在更高的高度对余隙信号进行检查,以便确定有足够的余隙信<BR>号且无假航道存在。<BR>1.8 航道校直和结构<BR>1.8.1 本项检查用于测量航道线的均匀性和直线性,校直和结构通<BR>常是同时进行的,因此使用同样的方法和程序。航道校直的测量和<BR>分析应考虑航道线的弯曲。在弯曲总幅度的中心或平均值代表航道<BR>线,作为对弯曲的评估和弯曲容限的基准。接收机的总时间常数和<BR>记录DDM 的电路都是根据飞机速度为105 海里/小时来设计的,这个<BR>时间常数约为0.5s(参照附件十第一册附篇C 的 2.1.7)。在相应<BR>的决断高度前,需在下列重要区域内建立平均航道线的校准:<BR>Ⅰ类:B 点附近<BR>Ⅱ类: B 点到基准数据点<BR>Ⅲ类: C 点到D 点<BR>航道校直中使用跟踪或定位系统来记录飞机位置,然后通过分<BR>析飞机平均位置和DDM 测量值的平均值的关系,就可以确定航道的<BR>校直。如果在被评估的区域内航道线发生了弯曲,应当分析这些弯<BR>曲并计算航道校直的平均值。<BR>1.8.2 对航道线结构的评估,需使用下滑道进行正常的进近。<BR>(1)对I 类仪表着陆系统:飞机应当从飞行程序中的中间进近<BR>定位点开始,沿着航向道飞行,保持飞行程序公布或建议的高度通<BR>过每个进近段直至截获下滑道后,使用下滑道正常进近到C 点或至<BR>跑道入口。若该ILS 进近支持GP 不工作,则校验GP 不工作时应用<BR>下降率代替下滑道。<BR>6<BR>(2)对只有航向信标的进近:飞机应当从飞行程序中的中间进<BR>近定位点开始,沿着航向道飞行,在FAF 之前保持飞行程序公布或<BR>建议的高度,到达FAF 后,以公布的下降率下降至最低决断高度100<BR>英尺以下,然后保持这个高度通过C 点(复飞点)。<BR>(3)对于Ⅱ类和Ⅲ类航向信标:飞机应当从飞行程序中的中间<BR>进近定位点开始,沿着航向道飞行,保持飞行程序公布或建议的高<BR>度通过每个进近段直至截获下滑道后,使用下滑道正常进近到C 点,<BR>通过C 点的高度为100 英尺,然后继续进近到跑道入口(高度50<BR>英尺)。飞机沿下滑角继续下降到接地点,然后继续滑行至少到E<BR>点。另外也可以落地滑行到D 点,然后再起飞,通过E 点时高度不<BR>超过15m(50ft)。<BR>上述这些程序用于评估在该机场的具体环境下航向信标的引导<BR>情况。从ILS A 点到下列各点应当提供精确的跟踪或定位:<BR>Ⅰ类:ILS 的基准数据点<BR>Ⅱ类:ILS 的基准数据点<BR>Ⅲ类:ILS E 点<BR>对于Ⅲ类,对ILS 基准数据点到E 点航道弯曲的评估,可以采<BR>用装有相应设备的车辆在地面进行测量来代替飞行校验。<BR>注意:只有当航道扇区宽度正常后才能进行航道结构的测量。<BR>1.9 覆盖<BR>此项检查用于确定设备是否在整个运行区域提供了正确的导航<BR>信息。某些校验科目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检查了覆盖,但仍必须完成<BR>距天线阵10、17 和25NM 范围内的覆盖检查。<BR>7<BR>(1)充足覆盖是指在接收机输入端得到一个具有5μv 电平(来<BR>自于一个已校准的天线设备)和240μA 旗电流的信号。对投产校验<BR>和定期校验,需按适当的高度飞行,以确保在标准覆盖区内取得满<BR>意的覆盖:<BR>前向±10°,25NM;<BR>前向±10°到±35°,17NM;<BR>如果需提供±35°以外的覆盖,10NM。<BR>(2)在地形限制或运行允许时,如果备用导航设备能在中间<BR>进近区提供满意的覆盖,则可以将覆盖降为:前向±10°,18NM;<BR>剩余扇区内,10NM。除在规定的距离能收到航向信号外,还必须在<BR>入口标高以上600m(2000ft),或中间和最后进近区域最高障碍物<BR>标高以上300m(1000ft)也能收到航向信号,二者以高者为准。<BR>(3)对于定期校验,通常只检查17NM 和±35°的覆盖,如果<BR>使用了±35°以外的覆盖,则需对其进行检查。<BR>1.10 极化<BR>此项检查用于确定不需要的垂直极化成份对航道信号的影响。<BR>在航向信标覆盖范围内,保持飞机在跑道中心延长线上向台飞行,<BR>在飞到FAF 之前,从平飞到向纵轴倾斜20°,左右各一次。在最大<BR>的倾斜高度上启动事件标记。此项检查应当使用精确的跟踪或定位<BR>系统来监视飞机的位置。根据仪表的指示记录分析以确定机身(天<BR>线)倾斜造成的航道偏移。如果在规定的容限内,则说明垂直极化<BR>的影响是可接受的。如果是在外指点标上空进行这项检查,由于位<BR>置的改变,误差的可能性将会减小。测得的极化效应的数量也跟飞<BR>8<BR>机天线的极化特性有关,因此飞机天线的垂直极化效应尽可能低。<BR>1.11 航向监视器<BR>1.11.1 航道校直和宽度监视器应当在地面进行检查或通过飞行校<BR>验检查。下面是飞行校验检查所使用的方法:<BR>(1)校直监视器:检查的目的是确保监视器能检测到航向道的<BR>偏移。将飞机停在跑道入口处跑道中线上,并确保飞机电压正常并<BR>可以接收到足够的航向信号。为确保过多的航道偏移引起告警,校<BR>验员要求地面调试人员调整航向设备,使校直监视器告警。校验员<BR>从记录中读出偏中线左侧和右侧告警时精确的偏移值(微安)。将航<BR>道重新调整到正常工作状态后,应当检查校直数据是否发生变化。<BR>(2)宽度监视器:校验员要求地面调试人员将航道宽度调整到<BR>宽告警和窄告警门限,分别检查每种情况对应的位移灵敏度。飞行<BR>方法与正常航道宽度的检查相同。穿越或圆弧飞行方法只能在进近<BR>飞行验证准确性之后方可使用。宽度监视器检查完毕后,校验员应<BR>通知地面设备恢复正常,校验员必须重新对正常工作状态下的航道<BR>宽度和对称性进行检查。<BR>注:在投产校验或大修后特殊校验时,当航道宽度调到宽告警<BR>门限时应检查余隙。为应用正常位移灵敏度规定175μA 和150μA<BR>容差此时可以分别降低到 160μA 和135μA。<BR>(3)功率监视器:用于检查航向信标半功率时提供服务的区域<BR>内信号满足规定的容差的情况。检查内容包括干扰、信号场强、余<BR>隙、旗告警、识别等等。当功率降低50%时,要求航向作用距离不<BR>小于18NM。如果场强小于5μV,应增加功率使信号场强至少达到5<BR>9<BR>μV,并将监控器告警门限调整到在此电平上告警。<BR>1.11.2 具体的飞行方法是:<BR>距航向信标天线阵18NM,从+10 度至-10 度圆弧飞行穿过航<BR>向道,飞行高度为高于跑道入口600 米或超障高度300 米,以高者<BR>为准。<BR>距航向信标天线阵10NM,从+35 度至-35 度圆弧飞行穿过航向<BR>道,飞行高度为高于航向天线阵460 米或超障高度150 米,以高者<BR>为准。如果在中间进近区域以外不能保持最低超障高度,则必须对<BR>航向信标进行限制。<BR>从10NM 处继续沿航道向台飞行,高度保持在高于航向天线阵<BR>460 米或超障高度150 米,直至到达水平面以上7 度(从航向天线<BR>阵起算)。<BR>2、下滑信标<BR>大多数的下滑道参数都是通过下列两种基本飞行方法来进行检<BR>查:沿航道线进近飞行;沿航道线水平飞行。其它的飞行方法还包<BR>括:下滑道上、下进近飞行或垂直于航道线飞行,沿跑道中线延长<BR>线左右水平飞行。如果选择的开始检查的距离和角度适当,就可以<BR>同时测量几个参数。<BR>2.1 下滑角<BR>投产校验(含升级校验)和定期校验均需检查下滑角。<BR>下滑角可以与下滑道结构同时进行测量。为准确地测量下滑角,<BR>应当使用高精度的跟踪或定位设备,以便纠正飞机在垂直平面的定<BR>10<BR>位误差。为了准确的测量下滑角,跟踪或定位设备的位置与下滑设<BR>备的位置关系非常重要,如果位置不正确,将会导致下滑道结构不<BR>正常。首次设置跟踪设备的位置时,应当对地面数据进行精确的测<BR>量。ILS A 点B 点之间修正的下滑角的所有偏移的算术平均值用直<BR>线表示出来就是下滑角,也是检查下滑道校直和结构容限所要用到<BR>的平均下滑道。由于下滑道存在正常的双曲线特性,因此上述计算<BR>不采用B 点以后(从飞机进近的方向看)的数据。<BR>投产校验时,下滑角应尽量调整到接近设计的标称角。定期校<BR>验时,下滑角度必须在规定的容限内。<BR>有两种方法可以测量下滑角。一种是平飞方式,另一种是真实<BR>角度方式。投产、事故调查和某些特殊校验以及确认I 类下滑信标<BR>的容差必须采用真实角度方式。II 类和III 类也必须使用真实角度<BR>方式。平飞只适用于那些下滑道弯曲相对较小,水平飞行时从“向<BR>上飞”指示到“向下飞”指示平滑过渡的情况。它不适用于那些下<BR>滑道上下位移灵敏度原来就不对称的系统。平飞方式可以用于I 类<BR>设备投产以后的定期校验。在对监视器检查时,对任何类别的ILS<BR>都可以使用平飞方式。在任何一次校验中,平飞取得的下滑角必须<BR>与真实角度方式取得的下滑角相比较,这些角度之间的差异将成为<BR>纠正因子,用于以后用平飞方式进行的下滑角监视器校验。如果真<BR>实角度方式取得值较大,则在平飞角上增加差异值,如果真实角度<BR>方式取得值较小,则从平飞角减去这个差异值。在场地评估和投产<BR>校验前,应从地面或程序人员手中取得投产的下滑角,没有他们的<BR>同意,不得擅自更改下滑角。<BR>11<BR>(1)平飞:飞机位于航向道上但超过下滑150HZ 的190 微安,<BR>保持恒定的空速飞行。飞行高度通常为下滑道截获点(GSI)的高度。<BR>如果飞行高度不是截获高度,应在飞行校验报告或设备数据表中注<BR>明。<BR>(2)真实角度方式:飞机沿航向道和下滑道进近飞行,对ILS<BR>2 区下滑道上的所有偏移进行直线算术平均来取得真实的下滑角。<BR>算术平均可以通过平均2 区内偏移值的2 秒取样来确定(取样间隔<BR>也可以为1 秒)。<BR>2.2 下滑道宽度和对称性<BR>投产校验(含升级校验)和定期校验均需检查下滑道宽度和对<BR>称性。<BR>2.2.1 下滑道宽度<BR>下滑道宽度是对位移灵敏度的反映。平均位移灵敏度取自ILS A<BR>点和B 点之间的测量值。飞机在下滑道上下保持指针偏移标称下滑<BR>道75μA 进近飞行,并使用高精度的跟踪设备测量飞机的位置。在<BR>进近飞行中,平均的指针偏离应当为75±15μA。如果飞机向着0 DDM<BR>下滑道偏移,将会降低测量的准确性。位移灵敏度可以通过指针偏<BR>移的平均值与测量角度的平均值之间的关系计算出。<BR>下滑道宽度也可以用平飞的方式取得。飞机沿航向道中线向着<BR>下滑信标飞行,从低于下滑道75μA 以下(建议大于190μA)指示<BR>“向上飞”的位置开始,保持下滑道截获高度,或选择一个与进近<BR>飞行的结果很接近的高度。飞行中,飞机的角度位置应始终被跟踪。<BR>通过分析记录的下滑指针电流与测量到的角度的关系,可以计算出<BR>12<BR>位移灵敏度。如果要更加准确地纠正角度和测量电流,则需要更换<BR>更加精确的校验系统。<BR>2.2.2 对称性<BR>对称性用于确定平飞角度或宽度测量期间所取得数据的对称<BR>性。对称性是对90HZ 和150HZ 的平衡,下滑道应当尽可能的对称,<BR>正常情况下,下滑道有少许的不平衡。如果平飞方式取得的对称性<BR>不合格,应当使用进近方式来取得平均对称性。平均对称性可作为<BR>平飞方式取得的对称性的修正因子,如果对称性仍然超出容限,则<BR>下滑信标不能提供使用。<BR>2.3 倾斜<BR>用于验证下滑角和余隙在航向道扇区的边缘是否在规定的容限<BR>内。此项检查需使用真实角度方式对平飞方式的纠正因子。<BR>下滑信标处于正常模式,飞机从下滑道截获点(GSI)到B 点平<BR>飞,飞行高度为下滑道截获高度,在跑道中线的两侧航向为150 微<BR>安的位置,分别测量下滑道上下的余隙、下滑角和调制度。<BR>2.4 余隙<BR>余隙检查用于确保在下滑道扇区和障碍物之间“向上飞”指示<BR>正确。对下滑道上面的余隙进行检查以确保在截获第一个假下滑道<BR>以前能接收到正确的“向下飞”指示。<BR>采用平飞的方式,从0.45θ或0.3θ(θ指下滑角)对应的距<BR>离开始沿航向道水平向台飞,直至通过2θ所对应的那个点。整个<BR>过程中飞机的位置应当被精确的测量,并连续记录下滑指针电流、<BR>所有有用的距离和角度。这些记录数据也将用于分析下滑指针渐变<BR>13<BR>的线性区域。<BR>2.5 下滑道结构<BR>下滑道结构是对下滑道上弯曲和抖动的精确测量,因此必须使<BR>用精确的跟踪或定位设备。对下滑道结构的检查主要测量结构的偏<BR>移和下滑角的校直。测量时设备应处于正常工作状态。可与下滑角<BR>测量同时进行。关于下滑道结构评估的指导材料见附件十第一册附<BR>篇C 的2.1.5。<BR>对投产校验(含升级校验)以及更换天线或更改工作频率的特<BR>殊校验,飞机从距下滑天线10NM 处开始沿航向道和下滑道向台飞<BR>行。所有区的结构以及下滑角校直都必须被评估。下滑角校直(或<BR>从B 点至T 点平均下滑角的偏移)主要受台址、定相和天线偏置等<BR>因素的影响。<BR>2.6ENDFIRE 下滑信标的过渡结构<BR>用于测量ENDFIRE 型下滑信标水平面内的结构,它直接关系到<BR>下滑道结构、倾斜和余隙。投产校验之后的任何一次校验,都应当<BR>把检查过渡结构位置的航道和余隙的正常值与上一次飞行校验的结<BR>果作对比,如果有明显的改变,应当通知地面维护人员。如果在某<BR>一侧,在航向道150 微安处下滑的微安偏移量超出了下滑角的容限,<BR>应当在该侧进行倾斜检查。<BR>飞行方法:在航道线两侧,FAF 的距离和对应于真高的FAF 高<BR>度,飞一个至少12 度的圆弧。圆弧应当参照航道线与下滑天线垂直。<BR>如果FAF 距离下滑天线阵少于5NM,应当修正圆弧的距离到大于5NM。<BR>圆弧可以顺时针进行,也可以反时针进行。记录下航向和下滑仪表<BR>14<BR>指针的位置,AFIS 绘图的灵敏度应当设置为很容易进行航迹分析。<BR>对于过渡结构没有规定容限,但还是期望记录的过渡结构结果<BR>如下所示。如果结果超出了期望值,需要工程师在解决问题前进行<BR>分析,这样有助于调整天线基座的位置和信号电平。优化天线阵可<BR>能需要多次飞行:<BR>(1)在航向道扇区内,在航向道上,下滑信号的改变不应超过<BR>64 微安(150HZ)或48 微安(90HZ)。64 微安和48 微安对应于3<BR>度下滑角,下滑角告警与过渡结构的关系如下:<BR>+10% /-7.5%下滑角告警/ 过渡结构微安值<BR>下滑角(度) 低角告警(度/微安) 高角告警(度/微安)<BR>2.5 2.32/38(90Hz) 2.75/53(150Hz)<BR>3 2.78/48(90Hz) 3.30/64(150Hz)<BR>3.5 3.24/55(90Hz) 3.85/75(150Hz)<BR>(2)从航向道扇区的边缘至距航向道8 度的扇区内,在下滑信<BR>号的90HZ 方向,没有大于48 微安的信号存在。<BR>(3)当由于反射进入90HZ 方向导致过渡结构的任何部分不满<BR>足上述推荐值时,应确保超障时这个区域内有足够的150HZ“向上<BR>飞”指示信号存在。这些数据也应当包括在最终解决问题前工程师<BR>的分析报告中。<BR>2.7 调制<BR>2.7.1 调制平衡<BR>检查调制平衡的目的是建立载波信号的平衡。仅当下滑信标只<BR>发射载波信号时才能测量调制平衡。当飞机接近下滑角时,查看下<BR>15<BR>滑道指针的偏移指示。对调制平衡的检查应当在定相之前进行,调<BR>制平衡的结果将用作定相的基准。对于捕获效应的下滑信标,航道<BR>发射机只发射载波信号,余隙发射机应处于关闭状态或接假负载。<BR>进行调制平衡的检查时,下滑道不可用,应确保事前已发布了航行<BR>通告,并监听ATC 通信确保其未向其它飞机发布进近许可。<BR>2.7.2 调制度<BR>飞机在距下滑天线阵7-3NM 之间沿航向道和下滑道向台飞行。<BR>当飞机在下滑道上时进行检查调制度,因此最终的调制度应从下滑<BR>角测量值中取得。应当在接收机输入电平对应于接收机调制度被校<BR>准值的那一点进行测量。如果接收机调制度的指示值受射频电平影<BR>响较大,则测量A 点附近的调制度。对于不提供单独调制电平输出<BR>的测量系统,当飞机平飞穿过下滑道时,可以获得初步的调制度指<BR>示。通过比较接收机旗告警电流与接收机旗告警电流校准数据,就<BR>可以取得调制度。<BR>2.8 超障余隙<BR>此项检查应在下滑道扇区以下进行,以便确定在下滑道下面的<BR>底线和障碍物之间的安全飞行区域。为完成此项检查,需要偏离飞<BR>行员指示器或使用加大刻度的仪器。飞机沿航向信标前航道向台飞<BR>行,从距下滑天线5NM 处开始,飞行高度为取得180μA 的“向上飞”<BR>指示,继续保持180μA 向台飞行直至到达跑道入口或因超障而改变<BR>飞行路径。也可以在对监视器检查时进行此项检查,当下滑道宽度<BR>调整到宽告警门限时,使用最小值150μA“向上飞”指示代替180<BR>μA。如果在宽宽告警时完成了此项检查,除非是投产校验,否则不<BR>16<BR>需要在下滑道宽度恢复正常后再对障碍物余隙进行检查。<BR>2.9 下滑道覆盖<BR>此项检查与余隙使用相同的飞行方法,因此可同时进行。在投<BR>产校验(含升级校验)和定期校验中,应当沿航道线左右两侧各8<BR>°对余隙进行检查。覆盖通常应大于10NM,如果飞行程序使用下滑<BR>道的距离大于10NM,覆盖应满足飞行程序的要求。<BR>2.10 监视器<BR>对监视器的检查可以使用与下滑角、位移灵敏度和覆盖相同的<BR>测量方法。<BR>2.10.1 功率监控器<BR>只有投产校验才检查功率告警。应当在设计的覆盖区域的边缘<BR>将下滑信标功率降至告警位置时测量下滑道信号的场强。如果通过<BR>地面测试已经精确测得了监视器的告警门限,则可以测量正常工作<BR>状态时的场强并通过计算得到告警门限时的场强。此项检查可与余<BR>隙和覆盖检查同时进行。<BR>下滑发射机设置为半功率,捕获效应和ENDFIRE 下滑信标应将<BR>航道发射机和余隙发射机同时设置为半功率。从距设备10NM 处直至<BR>截获下滑的较低扇区(最接近150 微安处)向台飞行,分别对航向<BR>道以及航向道左右各8 度进行检查。穿过下滑扇区,检查下滑道上<BR>面的余隙。<BR>当在10NM 处收到的“向上飞”信号低于150 微安,则应当降低<BR>飞行高度以确保收到的信号至少为150 微安。<BR>ENDFIRE 天线阵正常的“向上飞”和“向下飞”信号在跑道天<BR>17<BR>线阵这一侧约5 度的位置结束,因此,在跑道天线阵这一侧8 度只<BR>有150HZ 余隙信号。<BR>2.11 定相和相关工程技术支持测试<BR>定相用于确定分配到天线上的载波和边带之间的相位关系。定<BR>相可以在地面由设备维护人员进行,也可以在空中由校验员进行。<BR>进行定相检查时,下滑道不可用,应当事先启动航行通告并监听ATC<BR>通信以确保未向其它飞机发布进近许可。<BR>空中定相:飞机从距下滑天线阵10NM 处开始沿航向道进港飞<BR>行,下滑角保持在1/3 到1/2 下滑角度。保持这个角度一直下降到<BR>跑道入口,在4NM 以内不得对地面设备进行调整。校验员记录下整<BR>个定相过程中的下滑道的指针偏移,并通知地面调试人员。地面人<BR>员应当调整相位,直至取得和调制平衡一样的结果。在飞机下降过<BR>程中,校验员应当分析仪表指针的变化情况,如果在跑道入口和入<BR>口外1/2NM 之间微安值发生了变化,有可能是天线的偏移不正确,<BR>地面调试人员应当检查天线的偏移量。<BR>为确保得到最佳相位,设备维护人员应当对空中定相和地面定<BR>相的数据进行对比。地面设备的调整方法如下:<BR>零基准定相:边带相位与载波相位相差90 度进行发射。飞机进<BR>行空中定相的飞行方法。<BR>边带基准定相:(1)上天线馈入假负载。地面设备维护人员在<BR>主要的边带天线中插入90 度线,飞机在距下滑天线阵10-5NM 之间<BR>以高于下滑信标地面300 米的高度进行平飞,将相位调整到飞机上<BR>的取值与调制平衡一致。当定相完成后,去掉90 度线,检查是否完<BR>18<BR>全接收到“向下飞”信号。如果“向下飞”指示正确,则说明下天<BR>线配置正确。如果“向下飞”指示有误,则必须对设备进行调整。<BR>(2)在主要的边带相位中插入90 度线,上天线和下天线发射。使<BR>用空中定相的方法。地面设备维护人员调整上天线相位直至机上取<BR>值与调制平衡一致。然后去掉主边带天线相位中的90 度线。当飞机<BR>低于下滑道飞行时确保飞机上接收到了“向上飞”指示。<BR>捕获效应:捕获效应的下滑信标通常在地面进行定相,但也可<BR>以要求空中定相。投产校验必须完成机载相位验证程序。<BR>机载相位验证程序:该程序帮助设备维护人员确定是否存在正<BR>确的相位。如果地面维护人员要求,可以再次进行调制度和调制平<BR>衡的检查。首先对设备的正常情况进行检查,如调制度、宽度、下<BR>滑角、对称性、下滑道下面的结构、余隙和下滑道结构等等。然后<BR>应当对主边带天线移相器和中天线移相器进行检查,最后将设备恢<BR>复正常。<BR>轮流定相程序:和空中定相不同,地面维护人员可以对天线移<BR>相并要求校验员提供平飞的数据,希望下滑角度和宽度有对称的改<BR>变。这些结果可以放到一个公式里以决定最佳的相位设置。地面维<BR>护人员可以对上下天线或中下天线进行移相。上天线移相:维护人<BR>员可以将上天线滞后一个已知的量(如57 度),飞一个平飞(标准<BR>的ILS-2 剖面),并提供下列值:下滑角,下滑道宽度和对称性。对<BR>相等的前移和滞后,希望下滑角的降低是对称的。理想值是0.2-0.3<BR>度。中天线移相:对中天线移相,相等的前移和滞后,应当导致下<BR>滑道宽度对称的变宽和低于下滑道的结构变低。飞一个平飞(标准<BR>19<BR>的ILS-2 剖面),并提供下列值:下滑角,下滑道宽度和对称性。<BR>对发射天线定相:此项检查是为了确定辐射天线间存在的最佳<BR>相位。空中定相的方法有好几种,各地面设备生产厂家都会推荐自<BR>己的方法,当通过正常程序很难取得空中定相的确定值时,校验员<BR>应与地面调试人员协调进行定相测试最有用的区域。当测试区域和<BR>航迹确定后,应在设备数据中注明,用于以后对该设备的定相测试。<BR>对监视系统的定相:某些类型的下滑内部监视器需要进行飞行<BR>校验,以便在发射出去的信号相位改变时能准确地再现远场信号的<BR>变化情况。<BR>下滑天线调整(零点检查):此项检查用于确定不同的下滑天线<BR>可能产生射频零点的垂直角度,主要是针对镜像类下滑天线。对于<BR>非镜像类,目前还没有相应的检查程序。当进行零点检查时,事先<BR>应启动航行通告并监听ATC 通信以确保未向其它飞机发布进近许<BR>可。地面调试人员使用这个角度来确定下滑发射天线的挂高。测试<BR>时,每个天线轮流发射载波信号(边带天线接假负载),飞机顺着航<BR>道线平飞。零点角度的计算方法与下滑角的计算方法相同。零点角<BR>度的特征是,AGC 电平上有一个陡峭的下降。<BR>天线的偏移:此项检查用于确定天线在铁塔上的水平偏移。当<BR>飞机进近到跑道入口时,该偏移量会影响下滑信号的相位关系。偏<BR>移量设备不正确,会引起B 点到跑道入口之间的余隙信号较低和错<BR>误的“向下飞”信号。地面维护人员可以公式计算出天线的偏移量。<BR>在空中定相时对其进行检查,在远场(跑道入口1/2NM 以外)取得<BR>最佳值后,将飞机停在跑道入口处中线上,设备仍处于90 度相移状<BR>20<BR>态下,地面维护人员调整天线的水平偏移量(最顶部的天线比下面<BR>的天线更靠近跑道)。天线调整过程中,校验员把指针的偏移情况反<BR>馈给地面维护人员,最佳值应与90 度定相检查找到的偏移一致。当<BR>天线固定好且无人在天线铁塔上后,记录下最终读数。然后再进行<BR>一次定相来检查天线偏移调整后对近场和远场的影响。如果飞机停<BR>在跑道入口时指针不稳定,则对天线偏移量的检查不能在地面进行,<BR>这种情况下,地面维护人员应根据最后的定相飞机重新调整天线偏<BR>移量或按空中定相的方法重新飞一个距跑道入口3000 英尺的飞行,<BR>并分析其结果。<BR>假信号辐射:此项检查的目的是检查设备接假负载时最后进近<BR>阶段是否存在下滑信号。飞机从距设备4NM 处开始,沿跑道中线飞<BR>一个低高度进近,使用频谱分析仪或下滑接收机追踪信号,将进近<BR>期间收到的信号与下滑正常工作发射的信号进行对比。<BR>3、指点信标<BR>3.1 键控<BR>此项检查用于确保在所需的覆盖区内调制音频以及识别编码正<BR>确。当通过指点标上空时进行此项检查。键控应当编码正确、清晰<BR>并且间隔正确。调制音频的频率可以通过观察指示灯进行检查,与<BR>ILS 配合使用时,通过外指点标(OM)上空时,兰色灯点亮;通过<BR>中指点标(MM)上空时,橙色灯点亮;通过内指点标(IM)上空时,<BR>白色灯亮;与NDB 配合使用时,均为白色灯亮。键控率由地面维护<BR>人员检查。<BR>21<BR>3.2 覆盖<BR>此项检查确保设备的辐射场型能满足运行且不受其它设备或仪<BR>表飞行程序的干扰。投产校验时,为避免邻近指点标信号的混合导<BR>致覆盖测量不准确,应使邻近的指点标处于关闭状态。校验时,机<BR>载指点标的灵敏度应当设置在较低的位置。<BR>3.2.1 副轴<BR>用于测量沿程序上的航道方向指点信标辐射场型的真实宽度和<BR>质量。飞机沿提供进近引导的电子航道进港飞行,如果指点信标支<BR>持非精密进近,则保持公布的最低高度飞行。如果指点标支持精密<BR>进近程序,最好的办法是飞到下滑道,或是保持程序上下滑道与指<BR>点信标交点的高度飞行。如果该指点信标即支持航精密进近又支持<BR>非精密进近且各自的截获高度相差超过30 米,则应按各自的高度分<BR>别飞行。<BR>注意:外指点标的宽度应在400 米至1200 米之间,600 米为最<BR>佳值。<BR>3.2.2 主轴<BR>通过测量预定义的偏离航道扇区两端主轴的宽度来验证指点信<BR>标是否提供了足够的覆盖。内指点标不需进行主轴覆盖的测量。除<BR>非地面维护工程师要求,否则不必取得真实覆盖的极限。将飞机置<BR>于航道上或根据预先定义的覆盖进行航道偏移,保持测量副轴的高<BR>度穿过指点信标上空。<BR>覆盖门限:所需的覆盖门限根据提供航道引导的设备类型确定。<BR>单方向性设备(如LOC/LDA/SDF):当设备处于正常状态时,在<BR>22<BR>航向道左右75 微安必须提供覆盖。<BR>全方向设备(如VOR,DME):必须在航道信号左右各5 度提供<BR>覆盖。<BR>3.3 接近检查<BR>当一个指点信标与另一个指点信标台址接近时,进行此项补充<BR>检查,以确保运行的兼容性。应当在指点信标开放使用前进行此项<BR>检查。<BR>3.3.1 指点标信号的混合:<BR>此项检查用于确定多个指点标同时工作时是否引起不可接受的<BR>降级。首先,对所有的指点标进行定期校验的科目,然后,在最低<BR>程序高度上检查两个指点信标邻侧的主轴,确保所有的参数都在容<BR>限内且满足下列条件:无不利的音频干扰,如电外差的。且定位指<BR>示清楚或未受歪曲。<BR>3.3.2 指点信标/程序重叠<BR>此项检查用于确保沿仪表进近航道无假指点信标指示的存在,<BR>以避免飞机在实际定位点或指点信标之前提前下降高度。如果两个<BR>指点标调制音频相同,即使识别不同,也有可能会发生这种情况。<BR>仅当怀疑这种情况存在时才进行此项检查。飞机以最低程序高度置<BR>于最靠近潜在误导信号的指点信标的进近航道的两侧(150 微度或5<BR>度,对应于提供航道的不同设备),如果在进近区域重叠信号的强度<BR>不小于1700 微伏,则应暂停该进近程序,直至信号强度小于1700<BR>微伏。如果信号强度降不下来,则应废弃该飞行程序或移开该服务<BR>区内产生误导信号的指点信标。<BR>23<BR>3.3.3 测量方法<BR>地速:使用批准的可以记录地速读数的单元,从中取出平均地<BR>速,根据飞机穿过辐射场型的时间,计算出宽度。<BR>真空速:保持恒定的空速和高度,从相应的航道穿过指点信标<BR>的辐射场型。从相反的方向进行相应的飞行以去掉风的影响。使用<BR>每次穿越的时间和真空速计算宽度。<BR>3.4 等待点<BR>指点信标可能用于定位点或等待点或用于其它的飞行程序,则<BR>必须在建议的最高高度上对主轴和副轴覆盖进行检查。如果检查的<BR>性能不能满足要求,则应修改运行所需的高度或否决飞行程序。<BR>3.5 监视系统<BR>对于投产校验,应将指点标正常功率和调制深度各降低50%后<BR>测量其覆盖,此时仍应取得对运行有用的指示。否则,应增加指点<BR>标功率直到有用的指示出现,然后调整监视器,将这个功率值作为<BR>告警门限。<BR>通过分析测量覆盖时记录的信号场强值确定出监视器告警时的<BR>覆盖。<BR>二、全向信标<BR>4.1 辨向<BR>此项检查要求在飞行校验开始时进行,以后不需再检查此科目。<BR>首先要知道飞机相对全向信标的方位,然后选择一个合适的径向背<BR>台飞行,当全向信标指示器的指针在表的中心位置时,指示器应当<BR>24<BR>指示为“FROM”。必须确认飞机飞行的方向是背台。如果飞机装备有<BR>AFIS,应当与计算机产生的方位进行比较。<BR>4.2 旋转<BR>开始一个圆弧飞行,如果反时针旋转,指示的径向方位应当连<BR>续减少,而顺时针旋转指示的径向方位应连续增加。在进行圆周飞<BR>行前,必须完成对辨向的检查。如果辨向错误则可能导致圆周飞行<BR>显示的径向方位相反。<BR>4.3 极化效应<BR>极化效应是由全向信标天线系统辐射的垂直极化的射频能量或<BR>台址周围的反射面产生的,当飞机绕纵轴倾斜转弯时,极化效应会<BR>引起航道方位的偏移。极化效应的指示类似于航道抖动和扇摆,但<BR>通常可以通过航道偏移与飞机转弯来区分。如果不能从极化效应中<BR>区分出航道抖动和扇摆,应当在相同的方位象限内重新选择一条邻<BR>近的径向线飞行。应当用“姿态效应”来检查无用的“垂直极化”,<BR>“360°转向方式”或“航向效应”方式可用来做进一步的检查。<BR>4.3.1“姿态效应”方式<BR>检查垂直极化效应的方式是飞机距台5-20NM 向台或背台飞<BR>行,机身先向一侧倾斜30°,很快恢复平飞,然后向另一侧倾斜30<BR>°,最后恢复直线平飞方式。在飞机转弯时,飞行航迹和航向的偏<BR>移量都应保持最小值。在30 度转弯过程中,记录图上测得的航道偏<BR>移就是垂直极化效应的指示值。极化效应的指示值可能受航道抖动<BR>和扇摆的影响,如果发现超出了容限,就应当进行30 度倾斜以进一<BR>步的确认。<BR>25<BR>4.3.2 30°倾斜,360°转向方式:<BR>可以通过飞机距全向信标天线5-20NM,以30°坡度做一个360<BR>°转向飞行。转向应该从一个航道上(向台)的位置开始,该位置<BR>是在地面一个已知的测量点的上空。<BR>应当在转向开始和航向每改变90°都在记录图纸上做出标记,<BR>直至转向结束。转向结束时应回到起点并在记录图上做好标记。如<BR>果垂直极化不存在,从飞机从航道位置出发到返回航道位置,记录<BR>应是平滑的,偏移量仅代表飞机对原始方位的偏离。指针的其它偏<BR>移可能是由于垂直极化引起的。在评估这些记录数据时,应考虑机<BR>翼遮蔽机载接收天线所造成的影响。<BR>4.4 圆周校直<BR>可以通过飞圆周一系列的径向线来确定校直。选择飞行高度时,<BR>应保证飞机处于VOR 辐射场型的主波瓣内。<BR>圆周校直主要用于确定方位误差和信号质量的分布,检查的科<BR>目为方位校直、航道灵敏度或调制度、辨向和旋转、抖动和扇摆、<BR>识别和信号强度,信号强度至少每20 度进行一次检查。<BR>选择圆周飞行的高度和距离时,应允许定位基准系统能精确地<BR>定出飞机的位置。对于基于经纬仪的定位系统,圆周飞行的高度要<BR>低,圆周的半径要小。而其它的自动系统则要求圆周的半径要大,<BR>才能获得所需的精度。对于使用GPS 或同等定位系统作为数据更新<BR>的,圆周半径应大于5NM,使用测距设备作为数据更新的,圆周半<BR>径应大于10NM。圆周飞行应该有足够的重叠,以便确保在整个360<BR>°内完成了测量。圆周可以顺时针飞行,也可以反时针飞行,一旦<BR>26<BR>开始圆周飞行,就只能按相同的旋转方向、距离和高度飞行。飞行<BR>高度应当保证整个圆周在台址的4 至6 度仰角范围内。通过对整个<BR>圆周的误差进行平均,便可以确定VOR 的校直。如果在圆周飞行中<BR>信号出现了中断,必须采用径向线飞行确认后才能确定是否限制设<BR>备和启动航行通告。圆周检查的目的是帮助地面维护人员确定设备<BR>周围有问题的环境,当寻找低角度的反射或遮蔽时,飞行高度和圆<BR>周半径之间的关系就显得非常重要。当由于条件所限,不能在4 至<BR>6 度范围内进行圆周飞行时,应当修改圆周的高度和半径,但应在<BR>有效覆盖以内。如果定期校验中发现平均航道校直大于1 度,应当<BR>通知地面维护人员。地面维护人员应当检查设备和场地环境。<BR>如果不能通过圆周确定校直,也可以通过飞一系列径向线进近<BR>来确定校直,并且至少每个方位象限内飞两条,每条径向线检查的<BR>距离不小于5NM。这些径向线应具有相同的角度间隔。采用这种方<BR>式,至少需飞八条径向线才能确定VOR 的校直。圆弧与径向线校直<BR>相结合所取得的结果好于只用径向线校直取得的结果。采用径向线<BR>飞行来代替圆周飞行必须征得民航局的同意。<BR>4.5 弯曲<BR>飞一条径向线,然后将指示的航道与定位基准系统进行比较就<BR>可以确定弯曲。所测得的误差是相对于所飞径向线的正确磁方位。<BR>4.6 抖动和扇摆误差<BR>扇摆是航道线周期性偏移的结果。如果扇摆的频率足够高,偏<BR>移将会最终达到平衡,不会引导飞机偏移。抖动是一系列不规则的、<BR>粗糙的偏移。<BR>27<BR>4.7 可飞性<BR>可飞性是进行飞行校验的飞行员的一种主观评价。在飞用于运<BR>行的径向线和基于VOR 的飞行程序时应对可飞性进行评价。<BR>4.8 覆盖<BR>VOR 的覆盖是在运行要求的服务区内可提供使用的区域,通过<BR>对VOR 的各种检查来确定。如果要测量规定高度上的覆盖,则需另<BR>外进行校验。对于终端区的全向信标设备,有效覆盖为高于台站高<BR>度1000 英尺(或最低安全高度)25NN。<BR>影响VOR 覆盖的因素不仅仅是信号强度,有许多因素可以影响<BR>VOR 的覆盖。当信号场强不足时,应对其覆盖范围进行限制。同样,<BR>在某些区域,由于超出容限的抖动、扇摆、弯曲、校直、和/或干<BR>扰等,造成设备不可用,也应对其覆盖范围进行限制。<BR>4.9 调制<BR>飞行校验中,30Hz 基准信号、30Hz 可变信号和9960Hz 副载波<BR>信号的调制度均应被测量。需要注意的是:在CVOR 和DVOR 中FM(调<BR>频)和AM(调幅)信号的角色是相反的。<BR>4.10 识别<BR>检查识别信号主要是看其编码是否正确、清晰以及识别是否对<BR>航道结构造成有害影响。在台站的无线电视距传播范围内飞机在航<BR>道上对识别进行检查。观察航道的记录曲线,可以确定识别码是否<BR>对航道结构产生了影响。如果怀疑识别信号造成了航道抖动,应通<BR>知地面关掉识别信号,对刚才的航迹进行重新检查。如果确定是识<BR>别信号影响了航道,应立即通知地面调试人员。<BR>28<BR>如果话音识别和电码识别信号同时发送,用户听到的音量应该<BR>相同。当以VOR 频率发送地空广播时,不发送话音识别,但在背景<BR>中应该听到识别电码。<BR>4.11 方位监视器<BR>投产校验中必须对方位监视器进行检查。投产后,在以后的定<BR>期校验中,如果发现在基准径向的校直与上次校验结果相比变化超<BR>过1 度且监视器没有告警,也必须进行此项检查。<BR>飞机应在基准径向进行检查,每次校验的飞行高度应该相同。<BR>飞机向台或背台飞行,按下列程序建立监视器告警:<BR>(1)航道在正常工作状态;<BR>(2)航道偏移到告警点;<BR>(3)航道偏移到与b)相反的告警点;或<BR>(4)航道恢复到正常状态。<BR>将以上每种状态记录的校直结果与记录的基准值比较,确定到<BR>告警点的偏移量,并且验证航道是否恢复正常。<BR>如果地面设备配置为双监视器,则应使用相同的方法检查双发<BR>射机。按上述单监控器的程序进行检查,当进行b)和c)时,航道偏<BR>移到每一侧,都应该引起双监视器告警。当双监视器都告警时航道<BR>偏移量就是告警门限。<BR>4.12 基准径向<BR>投产校验时必须选择一条基准径向线。通常以监视器方位为基<BR>准径向。飞机沿径向线距台5-25NM 飞行,评估的范围至少为5NM。<BR>基准径向作为以后校验时对航道校直和监视器的基准。在其它地方<BR>29<BR>进行调整后,都需在基准径向重新检查校直参数。<BR>校验员应记录基准径向的下列参数:方位读数(精确到0.1 度),<BR>距台的距离段,平均海拔高度(MSL,通常为高于天线460 米)。当<BR>重新建立基准径向时应修订上述数据。在基准径向测得的最终航道<BR>校直误差,应被记录在设备数据表中,作为以后的基准值,用于确<BR>定是否需要对监视器进行完整的检查。<BR>4.13 配套设备<BR>与VOR 配套的在运行上起补充作用的设备,如:指点标、测距<BR>仪、支持进近程序最低能见度的助航灯光、通信设备等,应当与VOR<BR>同时校验,并且满足各自的校验要求。<BR>4.14 运行程序的评估<BR>4.14.1 径向<BR>应当对仪表飞行规则(IFR)中径向或打算要使用的径向进行飞<BR>行校验,以便确定它们是否能支持飞行程序。对于投产校验,应当<BR>选择打算用于IFR 的径向进行校验。选择的标准如下:<BR>(1)所有支持仪表进近程序的径向都应被选择。<BR>(2)圆周校验时性能较差的区域的径向应被选择。<BR>(3)覆盖可能受地形影响的任何径向都应被选择。<BR>(4)如果合适的话,东南西北每个方向都至少应该选择一条径<BR>向进行校验,通常应该包括覆盖最远的径向和高度最低的径向。<BR>定期校验要求包含在以下内容中。<BR>4.14.2 航路径向(航线,偏置航线,替代航路)<BR>航路径向用于确定设备是否能支持有效覆盖。当在所需的方位<BR>30<BR>上飞行时,应当检查方位校直、航道灵敏度或调制度、极化、抖动<BR>和扇摆、弯曲、识别、辨向和信号强度。校验航路径向应当选择向<BR>台或背台飞行,从台站上空开始,沿着该航路一直飞到打算使用的<BR>端头,飞行高度为公布的航线或航路最低安全高度。对于终端设备,<BR>飞航路径向的最低高度为:从台站开始,沿航路至25NM,航路下方<BR>最高地形或障碍物标高以上300 米。对于为高空和中低空服务的设<BR>备,距离为40NM,高度同终端区设备。飞机应当飞一个电子径向,<BR>用一个定位基准系统记录下飞机的位置。<BR>在对每一条航线和航路校验时,至少应检查一次垂直极化效应。<BR>整个径向飞行都应当记录下信号强度、航道偏移和飞机位置。<BR>通过分析记录数据可以确定航道结构和校直。此外还可以用于<BR>分析进近和顶空盲区特征,以便确定信号是否会对进近、等待造成<BR>负面影响。<BR>4.14.3 交接点<BR>航路交接点的最小航路高度必须为该设备有用信号存在的高<BR>度。对交接点以外的覆盖没有要求。<BR>4.14.4 终端径向(进近,复飞,标准仪表离场)<BR>所有支持仪表飞行程序的径向的信号质量和精度都应当被检<BR>查。投产校验和更改频率后的特殊校验应当对一定距离的进近径向<BR>进行评估,包括程序转弯、等待程序和复飞程序。定期校验和更换<BR>天线后或磁偏差的变化进行的特殊校验只需对最后进近航段进行检<BR>查。除最后进近航段外,其它航段的飞行高度应当与程序高度相同。<BR>最后进近航段从FAF(或最后下降点)至复飞点,高度为低于最低<BR>31<BR>下降高100 英尺。对进近径向的检查应低于规定高度30 米。对场地<BR>评估和投产校验和天线改变的特殊校验还要求在最后进近径向的两<BR>侧5°方位各飞一条径向,然后用与用进近径向相同的标准进行分<BR>析。用于支持标准仪表离场程序的径向,应按其使用范围进行评估。<BR>如果这些径向程序上的要求超出了设备的有效覆盖,还应当以最小<BR>需要高度对额外的距离进行检查。<BR>4.14.5 交叉<BR>交叉点用于导航定位、报告点、DME 定位点和交接点。如果某<BR>一点由几个地面设备所提供的径向交叉确定,则其它地面设备的径<BR>向也应当被检查,以便确定它们是否能支持交叉点。在批准的最低<BR>等待高度上,应存在可靠的设备性能和航道引导。构成交叉定位点<BR>的每条径向两侧4NM 或4.5°(以大者为准)以内,信号场强应当<BR>大于最低信号场强。构成交叉点的每个设备的识别信号都应该清晰<BR>且容易区分。在最低等待高度上VHF 通信应当清晰。在等待允许的<BR>最大高度以下,各个设备的信号不应互扰。通常由设备提供的最弱<BR>信号来确定交叉点接收信号的最低高度。<BR>注意:所有航路的最低高度均应被修正和报告为所要求的高度。<BR>所有的交叉点在公布和授权使用前都必须按上述要求进行飞行校<BR>验。定期校验中,对交叉点的校验可以通过校验一个设备的航线径<BR>向和切换到构成该交叉点的其它设备来完成。因此,交叉点的定期<BR>校验可结合航线径向校验同时进行。<BR>三、测距仪<BR>32<BR>测距仪通常与它合装的ILS 或VOR 一起校验,也可以单独校验,<BR>当进行测距仪的单独校验时,主要检查它的精度、识别和覆盖。<BR>5.1 覆盖<BR>通过记录机载DME 接收机自动增益控制(AGC)电平来测量DME<BR>的覆盖。对所有使用DME 的飞行程序,DME 都应当提供高度可靠的<BR>连续覆盖。对于与其它设备合装的DME,其覆盖应等同于它所支持<BR>的服务区。对于单独由DME 支持的定位点,应当在距定位点5NM 以<BR>外评估其覆盖(±4NM 或4.5 度,以大者为准)。<BR>5.1.1 水平覆盖<BR>测量DME 的水平覆盖,飞机应进行一个圆周飞行,圆周的半径<BR>由地面与其配套设备的服务区域决定,飞行高度对应于地面DME 天<BR>线处约0.5°的仰角,或高于地形300 米,二者以较高的为准。如<BR>果DME 单独提供服务,圆周半径应大于10NM。由于飞机的位置接近<BR>于无线电波的地平线,所以可以通过记录AGC 的电压来评估场强的<BR>变化。通常只有在投产校验、地面设备进行了主要的调整或天线周<BR>围新增了较大的障碍物才对最大半径和最低高度处的覆盖进行校<BR>验。通常,飞机上的信号场强足以维持跟踪模式下的询问器。因此,<BR>设备自身就可以用作飞行员的圆周飞行引导。<BR>注意:可同时对配套的VOR 进行校验。对于终端区VOR,圆周<BR>半径应为25NM。<BR>5.1.2 垂直覆盖<BR>下面的飞行校验方法可用于评估DME 应答机的波瓣场型。飞机<BR>在某个航路方位以约1500 米的高度平飞。校验员记录下机载接收机<BR>33<BR>的射频电平或AGC 值。在最低飞行高度上对使用DME 的飞行程序进<BR>行评估。校验员沿着航路上ATC 报告点检查飞机上显示的距离是否<BR>正确。<BR>通过记录AGC 电压可以检查询问-应答系统在空间每一点的的<BR>是否正常工作。将飞行测得的数据绘制成图形,可以显示距离与高<BR>度的关系。该图形可用于:<BR>构成一张清晰的天线波瓣图,因此可以评估天线和它周围环境<BR>的特征;<BR>显示顶空盲区;<BR>预测应答机的覆盖限制和对运行的影响。<BR>5.2 准确度<BR>在径向、圆周、进近程序和DME 定位点飞行时均应检查DME 距<BR>离的准确度。可通过比较测得的DME 距离与三维基准来评估系统的<BR>准确度。在三维空间中计算可以避免斜距与地面水平距离的误差。<BR>圆周和径向飞行都可以检查系统的准确度。距离指示器上的NM 读数<BR>应准确的记录在图纸上,通过比较图纸上测量的距离与DME 指示的<BR>距离,就可以确定出DME 的精度。DME 应答机主要误差源是系统延<BR>时,通常在地面对这个参数进行校准。<BR>5.3 脉冲波形<BR>由于多路径效应的影响,在圆周和径向飞行中很难测量到DME<BR>应答信号的脉冲波形,射频信号的幅度将会沿着飞行路径变化。最<BR>好的办法是在数字示波器中储存一个脉冲对的波形,然后使用数字<BR>示波器的分时功能对根据一系列取样数据计算出来的参数进行平<BR>34<BR>均。<BR>5.4 脉冲间隔<BR>测量脉冲间隔的方法与脉冲波形相同。<BR>5.5 脉冲重复频率(PRF)<BR>脉冲重复频率包括对询问的应答、识别脉冲和填充脉冲。可通<BR>过示波器计数来验证PRF 是否与投产校验设置相同。在圆周或径向<BR>飞行中,飞机可以被定位。<BR>5.5 识别<BR>应当在圆周和径向飞行中检查识别信号的正确性和清晰度。如<BR>果DME 与ILS 航向信标或VOR 合装,应检查它们的识别信号是否正<BR>确地同步。<BR>5.6 应答效率<BR>在整个飞行校验中都应对应答效率进行监视和记录。它提供的<BR>是地面应答机为服务区内的飞机提供服务的数据。它可用于指示由<BR>多路径效应和干扰引起的问题区域。<BR>5.7 失锁<BR>在那些失锁持续发生的区域,应当通过进一步的飞行校验进行<BR>调查,以确定是否需要采取工程行为或发布通告。<BR>四、无方向性信标<BR>对无方向性信标的飞行校验主要是确定覆盖、NDB 系统的引导<BR>质量和检查有无其它台站的干扰。为了确保设备的可用性和满足运<BR>行的要求,应当在运行要求的所有区域对上述参数进行评估。当然,<BR>35<BR>这并不意味着要把所有的覆盖区域都完整的飞一遍,但应当选择具<BR>有代表性的区域进行评估。代表性的区域通常是沿航路、过山、等<BR>待区域以及所需的最大覆盖等。<BR>6.1 识别<BR>在飞行校验到有效覆盖的边缘时,应当对NDB 信号的识别进行<BR>监听,在某些情况下,用能收听到识别的范围来确定NDB 的有效覆<BR>盖。识别应当是键控字符正确、清晰且字符之间的间隔合适。在飞<BR>行中对识别进行监听也可以帮助判断是否存在干扰。<BR>6.2 覆盖<BR>有两种方式可以确定NDB 的覆盖,一种叫标称覆盖,是用信号<BR>的场强来确定覆盖,另一种叫有效覆盖,它是对信号场强、识别和<BR>机载仪表指针的响应所进行的一种综合评价。通常是由运行和工程<BR>上的需求来确定是采用上述任一种或同时使用这两种方法。<BR>覆盖通常用圆周飞行来进行评估,半径由需使用的区域来确定。<BR>投产校验时功率应降低。飞行高度应为高于台站460 米或最低安全<BR>高度,以大者为准。圆周飞行应检查障碍物对飞行程序的影响,检<BR>查仪表指针的摆动情况、识别的微弱和清晰程度以及是否存在干扰。<BR>对于航路,应当以最低安全高度飞至最远的距离(见有效覆盖)。<BR>6.2.1 标称覆盖<BR>通常应当对NDB 进行一个圆周飞行,半径等于标称的覆盖,飞<BR>行高度为最低安全高度。如果发现某些区域存在问题或由于地形的<BR>原因不能完成一个完整的圆周,应当通过径向飞行来探测覆盖或沿<BR>适合的航路在最低高度飞行来取得具有代表性区域内的信号场强。<BR>36<BR>为取得满意的结果,可能需要调整NDB 的天线电流。<BR>6.2.2 场强测量<BR>场强的测量值可以沿着DME 距离或地面基准点从仪表或记录数<BR>据中读出。把这些基准点和场强标在地图上,就可以测量出标称覆<BR>盖。应当在黎明(daylight)且天气良好时进行测量。如果不是在<BR>这种条件下进行的校验,应当在飞行校验报告表中注明。<BR>6.2.3 有效覆盖<BR>有效覆盖是对NDB 提供的导航信号质量的综合评价。大多数情<BR>况下,飞一条空中航线和一个较小半径的圆周就可以确定有效覆盖。<BR>但是,如果所有的扇区都需要有效覆盖,同时某一扇区的地形又不<BR>允许从所选的径向推断该扇区的覆盖,就应当以该扇区所需覆盖为<BR>半径进行圆周飞行。在该扇区内,任何可能影响信号质量的不寻常<BR>区域,如山峰等,都应当被飞越。飞行高度应为最低航路或扇区安<BR>全高度,飞行中应当记录下ADF 指针的摆动、微弱的识别和干扰以<BR>及对应的DME 距离或地面基准点。以后,把这些基准点绘在地图上,<BR>就可以取得有效覆盖和信号质量较差区域的位置。如果有来自其它<BR>台站的干扰,应当识别出该台站。<BR>6.2.4 航线覆盖<BR>沿航线最低安全高度飞行,通过检查ADF 指针的摆动、识别信<BR>号的质量和干扰,可以确定出航线覆盖。投产校验必须检查所有的<BR>航线,定期校验不需检查所有的航线,但每个象限(将东南西北分<BR>成四个象限)内至少应当检查一条航线。<BR>6.3 同信道干扰<BR>37<BR>在那些NDB 设备密度过高的地方,很有可能发生同频干扰,因<BR>此应当在夜间进行飞行校验以检查在标称的覆盖门限上信号场台是<BR>否达到设计值。如果未达标,应对发射机的输出功率进行相应的调<BR>整。这样可以得到最佳功率,使各NDB 台站之间的干扰最小。<BR>6.4 等待和进近程序<BR>如果等待和进近程序要使用NDB,应当从飞行员的角度进行可<BR>飞性的评价。检查的内容包括:指针的摆动,错误的过台指示以及<BR>其它不正常的情况。<BR>除最后进近航段外,飞行高度应与程序高度一致。对于最后进<BR>近航段,必须飞至公布的最低下降高以下30 米。对于投产飞行校验,<BR>必须对飞行程序的所有航段进行评估。对于定期校验,只对最后进<BR>近航段进行评估。<BR>6.5 过台<BR>此项检查是验证飞机过台时是否有正确的过台指示。飞机应飞<BR>两条径向线飞越NDB 台上空,两条径向线夹角应为90 度。ADF 应有<BR>正确的过台指示且指针的摆动在规定的门限内。如果过台指示错误,<BR>应立即发布航行通告关闭该设备。<BR>38 好东西啊,学习一下 xiangwodkfsdkfdskfj 飞行校验的技术要求和取值方法 xiexie louzhu 谢谢楼主了,很有用。 谢谢楼主了,很有用。 好东西啊,学习一下 很好的资料,非常感谢。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