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 发表于 2010-8-28 07:57:14

强化素质立足服务全面提高气象保障能力

**** Hidden Message *****

航空 发表于 2010-8-28 07:57:41

- 1 -<BR>机场预报技术现场研讨会材料<BR>强化素质立足服务全面提高气象保障能力<BR>------ 哈尔滨空管中心气象台<BR>哈尔滨空管中心气象台现有预报员8 人,其中高级工程<BR>师2 人,工程师3 人,职责是为航行管制、飞行机组等有关<BR>部门提供航空气象情报,确保飞行的安全、正常。近年来,<BR>气象台全体预报人员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以优质服务<BR>保安全,以科技创新促发展,在人员少,任务重的情况下,<BR>立足服务,团结一致,努力进取,在飞行安全保障、优质服<BR>务、业务建设和科研开发等方面中做出了突出成绩,受到上<BR>级领导和有关部门的一致好评,预报室先后荣获“民航东北<BR>管理局优秀班组”、“哈尔滨空管中心先进集体”、“全国优秀<BR>质量管理小组”等称号。<BR>一、主要做法<BR>(一)以安全保障为核心,提高气象服务水平<BR>安全是民航永恒的主题,预报室各项工作永恒的宗旨<BR>就是确保飞行安全正常。而做好优质的气象服务工作,是保<BR>证飞行安全的重要环节。多年来,预报室认真贯彻“主动、<BR>准确、及时、周到、热情”十字标准,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BR>优质服务工作:<BR>- 2 -<BR>完善落实规章制度,做好服务保障工作。预报室规章<BR>制度比较多,有行政管理的,也有业务规范,操作规程,事<BR>故、差错标准等,由于大部分制度制定的年限比较长,有的<BR>概念比较模糊、内容不详细,已经不再适应新的要求,需要<BR>修订和完善。鉴于此,我们结合预报室的实际情况,制定了<BR>《预报员值班工作程序》、《预报室天气会商暂行条例》《预<BR>报室天气过程总结规定》等15 项制度,做到各项工作有章<BR>可循,有法可依。为了保证各项制度有效运行,切实用制度<BR>规范行为,提高工作质量,我们制定了《预报室日常工作监<BR>督检查制度》,成立由主管台长、室主任、预报员(每月轮流<BR>一人)三人组成工作质量监督检查小组,每月进行一次检查,<BR>做到检查内容有重点、检查结果有讲评、针对查出来的问题<BR>有处理结果与改进措施。通过这些制度的实施,工作质量明<BR>显提高,在完成气象保障任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BR>加强天气会商,提高预报准确率。天气会商是一项集思<BR>广益,群策群力,提高预报准确率的重要措施。预报室严格<BR>坚持每天两次会商制度,遇到复杂天气时,增加天气会商次<BR>数,必要时,与省气象台、市气象台联系进行电话会商。通<BR>过开展天气会商,成功地把握每次转折性重要天气的产生、<BR>发展及减弱的全部过程。2005 年预报室的重要天气预报准确<BR>率达86.3%,较去年提高了1.6%。<BR>细化工作原则,提高综合保障能力。为提高综合保障能<BR>- 3 -<BR>力,预报室推出“一细、二准、三查”和“四该一反对”的<BR>工作原则。在日常飞行保障工作中做到“一细、二准、三查”,<BR>即天气分析要细;主要天气过程把握要准,关键要素预报要<BR>准;经常查对前一次预报,经常查对天气图,经常查对对外<BR>所提供的天气文件。在复杂天气的气象保障工作中做到“四<BR>该一反对”,即该通告的通告:当本场已出现或预计即将出<BR>现危险天气,当降落站出现危险天气时,立即向有关部门通<BR>告,对危险天气的通报必须在接到通知或电报后三分钟内完<BR>成。该订正的订正:当实际天气或预计天气与前一次预报有<BR>较大差距并可能影响飞行时,立即发布订正预报。该增加的<BR>增加:当本场天气对飞行不利、有天气系统时,要增加地面<BR>图;当雷雨影响或预计即将影响本场时,要增加雷达开机次<BR>数。该索取的索取:当飞机预计起飞前1.5 小时内还未收到<BR>降落站资料时,要立即索取该降落站资料;当降落站天气不<BR>好时,主动索取该降落站的备降站资料;当本场天气不好时,<BR>主动索取本场备降站资料。反对敷衍了事,不负责任。<BR>多年来,预报室强化管理,狠抓优质服务工作,不仅较<BR>好地保障了飞行安全,没有因为气象服务原因出现延误、返<BR>航、备降等情况,而且多次成功地预报出转折性天气,受到<BR>上级领导和有关单位的表扬。2005 年6 月7 日晚17 时38 分<BR>至21 时10 分,哈尔滨太平国际机场出现强雷雨天气,值班<BR>预报员赵凯较为成功地把握了此次特殊天气过程,保障了当<BR>- 4 -<BR>日航班的安全飞行。当日09 时30 分左右,预报员赵凯同志<BR>在分析08 时天气图时,发现地面有一锋面气旋处于发展过<BR>程中,低压中心位于东经120 度,北纬45 度附近,顺着高<BR>空引导气流正向东北移动,预计下午17 时左右移到本场。<BR>同时高空天气图上有较强暖空气向东北方向伸展,她综合分<BR>析卫星、雷达等资料,发布了傍晚将有强雷雨的预报。赵凯<BR>同志主动将预计天气情况通报了管制、签派等相关部门。晚<BR>上17 时38 分,机场上空果然电闪雷鸣,并逐渐加强。在此<BR>期间,赵凯同志耐心、礼貌解答各航空公司飞行签派部门多<BR>次天气询问,主动与站调、区调、塔台、签派和观测室等相<BR>关部门密切协作,并果断预报本次雷雨预计21 时后才能结<BR>束。事后据观测数据表明,赵凯同志预报是准确的:强雷雨<BR>20 时26 分减弱,到21 时10 分结束。有关部门根据气象台<BR>提供的预报,适当调整延误了部分航班,避免了多架航班备<BR>降或返航。<BR>(二)以业务建设为重点,夯实气象服务基础<BR>保证飞行安全,搞好优质服务,职工业务素质是关键。<BR>为抓好业务建设,近几年来,预报室大力推进“五个一工程”<BR>(此项工程后被航务部推广到其他单位。),从抓基础理论学<BR>习入手,以科研和技术革新为突破口,巩固、提高并重,在<BR>业务建设上迈出了一大步。<BR>所谓“五个一工程”,即:每周召开一次业务讲评会;<BR>- 5 -<BR>每月组织一次基础理论学习;每季针对换季工作组织一次专<BR>题讲座;每半年组织一次岗位练兵或业务技术比武;每年至<BR>少推出一项科技革新成果或专业学术论文。具体做法是:<BR>强化基础理论学习。每年年初,预报室制订较详细的全<BR>年业务学习计划,主要采取集中办班和专题讲座相结合的形<BR>式,在预报室内广泛开展专业基础理论和业务规范的学习。<BR>2005 年,预报室以影响安全的主要天气现象入手,组织了雷<BR>暴、大风、冻雨,雨夹雪、大雾、积冰等预报的专题讲座,<BR>通过举办专题讲座,夯实了各岗位人员的基础理论知识,提<BR>高了全体人员的业务素质。此外,针对护林区的气候特点及<BR>不同机型的气象保障重点,进行探讨和交流。通过集中办班<BR>和开展专题讲座,对气象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进行了较系<BR>统的学习,夯实了预报员的理论基础。<BR>注重新技术、新知识的学习。采取“走出去,请进来”<BR>等多种形式,学习新技术,掌握新方法,开阔视野。多次聘<BR>请黑龙江省气象局专家来我台为预报员讲授了中短期预报<BR>的新技术。多次派人参加总局举办的工程师高级研修班,出<BR>去当学员,回来当教员。通过开展学习和交流,使预报员掌<BR>握了短期气象预报业务中采用的各种分析方法,了解到国际<BR>国内对短期天气预报的最新研究情况,为做好预报工作打下<BR>了坚实基础。<BR>开展经常性的岗位练兵和技术比武活动。多年来,预<BR>- 6 -<BR>报室坚持至少每半年组织一次岗位练兵或技术比武。今年以<BR>来,共组织岗位练兵1 次,技术比武1 次。通过竞赛,强化<BR>了预报员的安全意识,提高了职工业务水平,特别是在特殊<BR>情况下的应急处置能力得到较大的提高,为实施安全生产、<BR>确保飞行安全正常打下牢固的基础。<BR>(三)以用户需求为着力点,强化气象服务意识<BR>近年来,预报室以用户的需求为出发点,变过去的被动<BR>服务为主动服务,进一步强化了服务意识。<BR>在实施飞行气象保障工作中,主动向航行管制、公司签<BR>派等飞行保障部门通报天气,增加天气通报和讲解天气的次<BR>数,自2006 年1 月起,我们向报告室通报天气由过去的1<BR>次增至3 次,为值班领导和管制部门讲解天气由过去的1 次<BR>增至2 次。定期组织天气会商,随时组织集体观测,密切监<BR>视天气情况,做到:准确跟踪重要天气过程、准确把握天气<BR>演变趋势、准确发布航空天气预报。及时提供各类气象图表,<BR>及时编发和收集各类气象情报。周到做好对航空公司、机场<BR>修建部门等驻场单位的气象服务工作。<BR>此外,我们向用户提供72 小时天气预报,此项延伸服<BR>务至今已持续10 年,对可能影响本场的重要天气系统提前<BR>跟踪,认真会商,准确地预报其移动路径、强度变化及其重<BR>要天气现象,主动将预报结果汇报给值班首长、通报给有关<BR>航空公司和驻场保障单位,为有关单位合理调配航班、及时<BR>- 7 -<BR>清扫积雪提供客观、科学的气象依据,将天气原因对飞行的<BR>影响降至最低程度。2006 年春节前,我们首次尝试作了7 天<BR>预报,并将预报及时书面传递到机场集团公司和驻场航空公<BR>司,受到了用户单位的欢迎和好评。<BR>为了使我们的工作令服务对象满意,我台还走出去,积<BR>极主动与服务单位取得联系,了解所想,提供所需。近几年,<BR>机场修建部门对机场进行了大规模扩建和改造,我们先后为<BR>之提供了近一万组气候数据,既节省了工程资金,又保证了<BR>施工质量。为提高航管和飞行人员的航空气象知识水平,我<BR>台每年派预报员为驻场航空公司、管制部门举办气象讲座,<BR>讲课内容采用“用户点菜”的方式,讲述他们所指定的内容,<BR>用户对气象专业知识进一步掌握的同时,加深了与我们的沟<BR>通和理解。<BR>(四)以技术革新为手段,增强气象服务实力<BR>在做好日常飞行保障的同时,气象台还下大力气狠抓了<BR>预报科研和技术革新工作。至今,先后申请到一项民航总局<BR>的科研课题、两项东北管理局的科研课题。<BR>完成了《哈尔滨太平国际机场气候志》编写工作。随着<BR>国内航空气象业务逐步与国际接轨,机场气候志是国外航空<BR>公司在开通航线时决策的重要依据。为此,我们按照总局空<BR>管局的要求,进行了哈尔滨机场气候志编写工作。以10 年<BR>为一个时间段,对机场各航空气象要素进行全面统计分析,<BR>- 8 -<BR>共统计、处理了近六百万个数据,编辑、撰写了五万多字的<BR>内容,制作了一百五十多幅相关图表。由于人手紧、任务重,<BR>课题开发人员利用值班休息时间潜心钻研。担任主笔的黄红<BR>兵同志,经常连续多日加班加点,在机场一干就是七八天,<BR>每天休息时间不足4 小时。由于过度疲劳,黄红兵同志多次<BR>犯胃病,但他一声不吭,坚持工作,被大家称为“工作狂”。<BR>在他的带领下,经过课题组全体同志的努力,终于提前完成<BR>了《气候志》的编写工作。在《气候志》验收会上,特邀专<BR>家黑龙江省气象台副台长邹立尧同志高度评价了我们的研<BR>究成果,称哈尔滨空管中心的《气候志》研究成果填补了黑<BR>龙江省单站气候分析的空白。<BR>研制了雷暴预报系统。雷暴是哈尔滨机场夏季影响飞<BR>行的主要灾害性天气,为了提高雷暴的预报准确率,确保飞<BR>行安全,我们成立了针对雷暴预报的科研课题组,根据能量<BR>天气学和统计学原理,采用最新的分析处理技术,建立了太<BR>平国际机场的雷暴集成预报模式。在此基础上,我们将气象<BR>台主要设备实现联网,用Visual Basic 编制了雷暴分析预<BR>报系统的应用软件。该系统从录入初始数据到输出预报结果<BR>和相关图形,全部过程只需要5 分钟,实现了雷暴预报的客<BR>观化、自动化。我们将雷暴预报系统投入运行,经过近年的<BR>运行表明,该系统实用性较强,预报准确率较高。2005 年6<BR>月16 日,中央气象台和黑龙江省气象台均预报哈尔滨当日<BR>- 9 -<BR>无雷暴天气。但《哈尔滨太平国际机场雷暴分析预报系统》<BR>经过对初始数据的综合分析处理后,输出了当日午后将有雷<BR>暴天气的预报结果,值班预报员参照此结果,对外发布了雷<BR>暴天气预报。当天观测数据记录表明,哈尔滨机场15 时29<BR>分至17 时47 分发生了较强的雷暴天气。由于预报准确,通<BR>报及时,管制部门及时做好准备,较好地保障了当日的航班<BR>飞行。<BR>开发了冬雾预报课题。冬雾是影响哈尔滨机场冬季飞<BR>行的主要天气现象之一,冬雾带来的低能见度天气常常影响<BR>飞机的正常起降。《哈尔滨太平国际机场冬雾预报系统》的<BR>最低能见度预报模式完成后,开始投入运行。在运行过程中,<BR>该模式多次成功地预报出大雾生消过程,较好地保障了飞行<BR>安全。2005 年2 月12 日晨5 时至上午9 时40 分,太平国际<BR>机场大雾弥漫,水平能见度一直处在700 米以下,飞机不能<BR>正常起降。当天有要客,早晨7 点空管中心主要领导亲自打<BR>来电话询问能见度演变趋势,并强调一定要保证安全。值班<BR>员根据最低能见度预报模式发布的预报结果,做出9 点半以<BR>后能见度将逐渐转好,10 时达到天气标准以上的预报。实际<BR>气象观测结果表明与预报完全吻合。10 点20 分,载有要客<BR>的航班安全降落在哈尔滨太平国际机场。<BR>注重科技论文的撰写工作。预报室在大搞科研和技术<BR>革新的同时,还非常重视工作经验的总结,鼓励大家撰写科<BR>- 10 -<BR>技论文,共撰写了1 部气象专著和33 篇科技论文。其中,<BR>气象专著《哈尔滨太平国际机场航空气候志》现出版发行,<BR>《太平机场雷暴分析预报》等10 篇科技论文在国家级刊物<BR>上发表, 23 篇科技论文在省部级刊物上发表。《哈尔滨机场<BR>冬雾预报》等6 篇科技论文参加了总局空管局和东北空管局<BR>组织的气象专业科技论文发布会,受到了总局空管局和东北<BR>空管局有关领导的好评。通过论文撰写,对丰富预报手段、<BR>开拓预报思路、探索新的预报方法有重大的意义,同时在预<BR>报室内部营造了刻苦钻研业务、撰写论文的良好氛围。<BR>开展QC 活动,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多年来,气象台非<BR>常重视全面质量管理活动的开展,预报室QC 小组以提高气<BR>象要素预报准确率为活动课题,严格按照QC 活动程序,有<BR>计划、有组织、有落实地开展活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成<BR>果曾连续多年荣获省部级以上优秀成果奖,自2000 年以来,<BR>2 次获国家级优秀成果奖,3 次获省部级优秀成果奖。<BR>二、难点问题<BR>(一)异地预报业务的难点。多年来,我们一直发布佳<BR>木斯机场的航站预报;自2004 年起,发布东北护林站12 个<BR>机场的航站预报;下月,开始发布黑龙江省所属4 个航站的<BR>机场预报。困难如下:一是异地预报站点之多之广,各地气<BR>候特征、地形特征均有所差异,影响了异地预报的准确率;<BR>二是随着异地预报的逐步开展,人员紧张的状况并没有缓解<BR>- 11 -<BR>为工作带来不小的难度。<BR>(二)新技术的引进和应用与现有人员结构之间的矛<BR>盾。随着数值预报、卫星云图及即将引入的多普勒雷达产品<BR>的应用,对人员素质的要求也相应提高。目前,预报室年龄<BR>结构属于两极分化,8 名预报员中,持预报员执照不足2 年<BR>的有3 名同志,见习预报员2 名,还有1 名老同志即将退休,<BR>人员结构将在目前一段时间内成为业务快速发展的屏蔽。<BR>三、下一步工作思路<BR>(一)加强跑道积冰研究,准确预报跑道积冰;<BR>(二)加强对大风、低能见度、雷暴、大雾、降水的研<BR>究,建立上述要素的预报模式,实现上述要素预报的客观定<BR>量预报;<BR>(三)加强数值预报等新技术的应用;<BR>(四)研制开发哈尔滨机场中期预报系统;<BR>(五)加强对异地预报站点的研究,提高异地预报的准<BR>确率。

天上星 发表于 2010-10-12 18:59:27

学习学习学习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强化素质立足服务全面提高气象保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