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 发表于 2010-9-4 09:26:58

日本航空业:不研制大飞机就无真正军事独立

核心提示:在与美国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合作成功研制F-2战斗机后,日本就开始积极研制大型飞机,因为日本工业界很清楚,如果不能独立研制和生产大型飞机,日本就不能算真正的航空强国,其在军事行动方面就无法摆脱美国的掣肘。

http://img2.cache.netease.com/cnews/2010/9/3/20100903104740de7b9.jpg
日本航空自卫队的F-2战斗机编队。
http://img1.cache.netease.com/cnews/2010/9/3/201009031046529057e.jpg
日本最新的CX2运输机首架原型机。日本的大运已先于中国大运首飞。
http://img1.cache.netease.com/cnews/2010/9/3/201009031046527ca68.jpg
日本三菱重工厂房前的F-86,以此纪念日本航空工业的崛起。
新华网9月3日报道   编者按:与欧美地区相比,亚洲的航空工业发展水平总体而言相对较低,亚洲国家航空工业的发展过程其实就是一个追赶欧美国家的过程。在这个追赶的过程中,不同的国家采取了不同的策略,也都有各自的侧重点和发展特色,如日本、印度、韩国、印尼、新加坡、巴基斯坦等国家,它们在发展航空工业的过程中,或在他国卵翼之下瞅准时机崛起,或依靠大量资金投入购买国外技术转化为己用,或积极谋求国外合作全盘推进,或在某个领域单骑突进,经过数十年的努力,逐渐建立了其自己的航空工业体系,并在航空的第二个百年中,制订了雄心勃勃的发展计划。《国际航空》版从本期开始陆续将它们的故事一一呈现给大家,一方面有助于读者了解我国周边一些国家航空工业的发展情况,同时也期望能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纵观世界各国的航空工业发展历程,日本的经历最具特色。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世界上为数不多的航空强国,到二战之中航空工业几近被完全毁灭,再到在二战后从零开始一步一步重新成为亚洲乃至世界范围内的航空工业强国。这个发展过程当然于特定的历史环境有关,但是二战之后日本航空工业的飞速发展告诉我们,作为一个国家的战略产业,国家的重视与政策支持、好的发展机遇、技术的长期积累是航空工业发展的三个必要条件,缺一不可。
二战期间,日本航空工业在鼎盛时期的从业人员超过了100万,飞机年产量达到近3万架。发动机年产量近4万台,在世界范围内仅次于美国、前苏联、德国和英国,位列世界第五,在亚洲则是一国独大。二战结束后,日本作为战败国被禁止从事航空工业的科研和生产,美国颁布了一系列肢解、消除日本航空工业的禁令,日本航空企业纷纷解散、倒闭,设备被拆除,人员也四处流散,日本的整个航空工业体系基本土崩瓦解,为军国主义扩展战略服务的日本航空工业,在短短数年内经历了悲喜两重天。
然而在朝鲜战争期间,美国处于自身战略的需要,开始有意让日本企业或多或少地参与到前线受损战机的维修和保养等工作中。随着朝鲜战争的发展,日本企业承担的工作逐渐由保养、简单维修过渡到大规模维修、零部件供应等,美国也开始在技术和人员上给予日本企业以支持。日本自然不会放过这样一个重整本国航空业的机会。在日本政府的努力和公关下,美国于1952年同意日本重建航空工业,日本政府在随后的几年里多次立法,对航空工业的发展给予支持。
1958年,日本政府颁布了《航空工业振兴法》,这是对日本航空工业有着巨大影响的一部法规,奠定了日本政府发展航空工业的总步调。此后,日本的航空业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50年代末到70年代初,这一阶段日本虽然通过多年的仿制在生产上掌握了一些先进制造技术,工业基础也得到了极大恢复,但新机(飞机和发动机)研制的技术基础比较薄弱,尤其在集成和综合管理、市场预测、售后服务等方面与世界先进水平还有相当大的差距;第二阶段是7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在这一阶段里,日本政府将航空业列为新兴产业,其国内的航空工业企业积累了大量与国外航空工业企业合作开发的经验,开始寻求独立研制民用和军用飞机;第三阶段是90年代中期到现在,在这一阶段,日本修改了国内的航空工业振兴政策,在立足国产化的前提下积极展开国际合作,而通过这些合作,日本在飞机、发动机的零部件生产技术上取得了飞速进步,为其研制自己的飞机和发动机奠定了基础,开始向世界航空工业强国迈进。
1956年,重新组建的三菱重工依靠特许生产合同,成功制造出第一架F-86喷气式战斗机,日本的航空工业宣告正式复活,并且一开始就拥有很高的技术起点。在此后的30多年里,日本先后引进生产了F-104、F-4、F-15战斗机,S-55、S-61、AH-1S等直升机。此外,日本还积极参与到波音、前麦道、空中客车等公司的客机研制计划中,采取以资金换取客机研制工作份额的方法,一方面培养本国的技术人员,另一方面不断赢得大量开发计划与转包生产合同,在波音737、747、767、757以及777等系列客机上,都装配有日本生产的零部件,而在波音787项目中,日本承担的研制和生产份额仅次于美国。
按照上述发展模式,经过30多年的积累,日本不但完成了航空工业的技术和人才积累,同时也构建了完整的航空工业体系。在日本的航空工业体系中,三菱重工主要负责战斗机和机载空空导弹、反舰导弹的研制和制造;富士重工主要以教练机和军用直升机的生产制造为主;川崎重工主要以运输机和反潜机为主;此外还有专门生产水上飞机的新明和工业株式会社以及生产反潜机的日本飞行机株式会社。总的来看,日本国内的航空工业企业数量并不多,但是技术力量雄厚,分工明确,重视新技术、新材料的开发和应用,并且军品生产线和民品生产线界限模糊,一旦有需求,上述企业的民品生产线很快就能转而生产军品。所以,日本航空工业体系非常精干和高效,产能潜力巨大。20世纪80年代初,日本航空工业已经发展成为同核工业、信息产业并列的战略产业之一,更被视为对经济具有强大带动作用的知识密集型支柱产业。到这个时候,日本的航空工业已经不再满足于仿制和组装,开始向自行研制、军机与民机研制双向突破、全面提高发动机产业这个层级迈进。
在日本航空工业的发展过程中,军方的需求是其直接推动力。正是由于日本航空自卫队对于新一代战斗机的需要,才推动日本与美国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合作开展FS-2战斗机研制计划,这才有了后来集多项新技术于一身的F-2多任务战斗机。在这之后,日本又开始积极研制大型飞机,因为日本工业界很清楚,如果不能独立研制和生产大型飞机,日本就不能算真正的航空强国,其在军事行动方面就无法摆脱美国的掣肘。
2010年1月26日,代号为XC-2的下一代运输机C-X的一号样机首次试飞,这种由日本川崎重工牵头、包括富士重工和三菱重工在内的7家日本主要航空企业联合参与的军用运输机最大载荷接近40吨,相当于川崎重工之前研制的C-1运输机的2.5倍,是不折不扣的大型运输机。而在这之前,同样由川崎重工研制的P-1海上反潜巡逻机已经向日本海上航空自卫队交付了2架,在完成测试之后即将投入服役。更为重要的,通过C-X和P-X两个研制计划,日本已经成功掌握了大型飞机的研制流程,积累了工程管理经验,为这两个平台的系列化打下了基础,未来基于上述平台的加油机、预警机、商用运输机将逐渐形成一个完整的大型飞机家族,这才是日本航空工业最为看重的。
被美国人毁灭而又在美国的卵翼之下发展起来的日本航空工业,与美国的航空工业保持着最紧密的联系,这是其生命力所在,所以在新技术探索方面,日本也是一直紧跟美国步伐。未来的20年内,先进作战飞机研制计划(ATD-X)、高超声速客机计划(S3TD)、多用途无人飞机计划、小型空天飞行器计划以及新一代复合材料、机载中央计算机等研制计划,将成为日本航空工业的主要着力点,上述计划也许最终不会修成正果,但是其对日本航空工业技术发展的推动作用将是巨大的。(来源:中国航空报)
(本文来源:新华网 作者:肖镝) http://img1.cache.netease.com/cnews/img07/end_i.gif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日本航空业:不研制大飞机就无真正军事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