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机场一次罕见大雾的机理分析
**** Hidden Message ***** 武汉机场一次罕见大雾的机理分析<BR>黄艳芳毕云<BR>(民航武汉空管中心中国科技大<BR>学)<BR>Pict0042.jpg<BR>武汉机场一次罕见大雾的机理分析<BR>黄艳芳毕云<BR>主要内容<BR>一、引言<BR>二、大雾实况<BR>三、大雾机理分析1天气形势2水汽条件<BR>和散度场3温度条件4层结条件5地面风<BR>力条件6武汉的地形作用<BR>四、小结<BR>引言<BR> 雾是一种常见的天气现象。武汉位于长江和汉江之畔,在秋冬春<BR>季节常常出现强的辐射雾,能见度在1km以下,极大地影响了航班<BR>正常飞行。若能对辐射雾的发生及其演变过程进行准确预报,同<BR>时配合严密的地面气象观测,对保障飞行安全,减少航班延误时间<BR>将起到积极的作用。要准确预报辐射雾的变化, 了解其形成、维<BR>持机理是非常必要的。近年来,不少学者对大雾进行了研究,<BR>得到许多成果1,2,但对不同阶段的大雾,较少详细逐段研<BR>究。2002年11月21~22日武汉机场出现了一次历年罕见的大雾<BR>天气过程。这次长达16个小时的大雾造成武汉机场8个航班备<BR>降,17个航班取消,48个航班延误,严重地影响了机场的正常运<BR>作。我们将对此次大雾生成、维持阶段分别进行分析。想了解<BR>雾的形成机制和维持机制<BR>是否有不同。<BR>大雾实况<BR> 11月21日09UTC时武汉机场<BR>能见度开始降低,到12UTC<BR>时能见度降到1200m(生成<BR>阶段),13UTC时骤降到<BR>500m以下,机场被大雾重重<BR>锁住。整个夜晚至第二天上<BR>午(即22日),大雾一直维<BR>持(维持阶段)。大雾最浓<BR>时,能见度只有200米(21日<BR>20~24UTC时)。22日03UTC<BR>时太阳终于破开大雾普照大<BR>地,气温明显上升,雾减<BR>弱,能见度增加。到了中午<BR>04UTC时能见度达到700m,<BR>之后雾便迅速消散。<BR>21日~22日05UTC的能见度(实线)和<BR>相对湿度(虚线)变化曲线<BR>大雾机理分析<BR> 1天气形势<BR>在这次大雾出现之前,也即20日,<BR>由于高空短波小槽和强的西南气流<BR>的共同影响,武汉地区普降小雨,<BR>过程降水量达到7.1 毫米。21日晨<BR>23UTC时降水停止,天气转阴。21<BR>日整个白天武汉地区都为阴天。随<BR>着高空小槽的快速东移,武汉由槽<BR>前西南气流控制逐渐转为槽后弱的<BR>高压脊控制。到了下午09UTC时天<BR>空打开,12UTC时成为碧空。地面<BR>图上(见图1 B )为北高南低的形<BR>势,武汉为变性冷高压控制,且气<BR>压梯度小。高层弱高压脊,地面变<BR>性冷高压,这种相对稳定的高低空<BR>形势对大气层结稳定非常有利,且<BR>利于地面长波辐射,便于降温,为<BR>大雾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大气环流<BR>条件。<BR>21日12UTC的地面气压场<BR>2 水汽条件和散度场<BR> 从垂直剖面的散度场<BR>(图2)来看,<BR> 雾形成时即21 日<BR>12UTC 时的<BR>700~500hPa层为无辐<BR>散区,800 hPa以下至<BR>近地层为弱的辐合上<BR>升,这种配置容易使<BR>水汽在近地层汇合凝<BR>结形成大雾。雾维持<BR>时即22日00UTC时的<BR>600hPa以下均为弱的<BR>辐散下沉区,近地层<BR>的水汽不会扩散流<BR>出,促使大雾得以维<BR>持。<BR>21日12UTC时的垂直剖面散度<BR>22日00UTC时的垂直剖面散度<BR>实线>0 虚线<0 点划线=0<BR> 前期出现降水,土壤<BR>墒情好,由土壤蒸发<BR>出的水汽不断补充到<BR>近地层,使低层水汽<BR>丰富。从图1 a可知空<BR>气的相对湿度整天都<BR>在80%以上。850hPa<BR>和700hPa的温度露点<BR>差都小于5ºC,这些<BR>表明大气的中低层存<BR>有一个深厚的湿层<BR>21日~22日05UTC的能见度(实线)和相对湿度(虚线)变化曲线<BR>3温度条件<BR>0<BR>2<BR>4<BR>6<BR>8<BR>10<BR>12<BR>2100<BR>2102<BR>2104<BR>2106<BR>2108<BR>2110<BR>2112<BR>2114<BR>2116<BR>2118<BR>2120<BR>2122<BR>2200<BR>2202<BR>2204<BR>T<BR>由于21 日白天为阴<BR>天,所以白天的增温<BR>并不快,相对湿度递<BR>减率小, 从21 日<BR>00UTC时到05UTC时<BR>仅增温3.3ºC。到了<BR>晚上天空打开,成为<BR>碧空。地面的长波辐<BR>射作用,促使气温迅<BR>速地降低,相对湿度<BR>陡增,大雾形成并逐<BR>渐加强,表明强的辐<BR>射冷却是大雾形成的<BR>一个重要原因。日出<BR>后即22日00UTC,地<BR>面气温又开始回升。<BR>气温随时间的演变图Y:气温X:日期时间<BR>4层结条件<BR> 在雾形成时,大气中低层没有<BR>逆温层,近地层的水汽大,<BR>600hPa以下为一深厚的湿层。<BR>由于晴空,地面辐射降温使近<BR>地层空气达到饱和,雾便开始<BR>形成并逐渐加厚。22日00UTC<BR>时当雾已生成并具有相当浓度<BR>时,大气中出现明显的逆温<BR>层,同时高湿层降低到700hPa<BR>以下。日出后虽然地面吸收太<BR>阳辐射增温,湍流运动也开始<BR>加强,但由于雾顶仍存在强烈<BR>的辐射冷却,再加上深厚的逆<BR>温层限制了湍流运动的向上发<BR>展,同时土壤中的水汽不断地<BR>补充到大气中,促使在日出<BR>后较长的时间内,大雾继续维<BR>持。<BR>虚线:21日12UTC<BR>实线:22日00UTC<BR>比湿随高度演变图<BR>温度随高度演变图<BR>5地面风力条件<BR> 我们在武汉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上分别选取南<BR>昌,长沙,宜昌,襄樊四个站点,用这四个站<BR>的气压减去武汉的气压可知:在雾形成和维持<BR>阶段,四个方向的气压差绝对值均小于等于<BR>2.5hPa,表明位于高压底部的武汉基本处于均<BR>压场状态,所以从雾的生成到雾的消散,武汉<BR>地面风力都很弱,在1~2m/s间,且都是偏南<BR>风,这种静风和微风状态的维持有利于大雾的<BR>产生和维持。<BR>6武汉的地形作用<BR> 武汉位于北纬30º33´,东经<BR>114º19ˊ,属亚热带湿润季<BR>风气候,常年雨量充沛,且<BR>临江(汉江和长江)傍水,<BR>湖泊星罗棋布,水资源相当<BR>丰富,为大雾的形成提供充<BR>足的水汽。从地形来分析,<BR>武汉的西北部有武当山,东<BR>南部有幕阜山,东北部有大<BR>别山,而南部为洞庭湖,形<BR>成东高西低之势。若武汉位<BR>于冷高压底部,弱的西南风<BR>将促使洞庭湖和长江的水汽<BR>在武汉的中低空聚集,有利<BR>于大雾的形成。<BR>小结<BR> 1 高层为弱高压脊控制,地面为冷高压是有利<BR>于武汉机场大雾形成的一个大气环流形势。<BR> 2 近地面层充沛的水汽是大雾形成的必要条件<BR>之一。<BR> 3 地面强的辐射冷却是辐射雾生成的重要原因<BR> 4中低空强的逆温层和600hPa以下的弱辐散下<BR>沉作用是大雾维持的重要机制<BR>不足之处,恳请赐教,谢<BR>谢。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