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 发表于 2010-11-5 15:50:17

西北地区气象预报业务工作总结

**** Hidden Message *****

航空 发表于 2010-11-5 15:50:37

1<BR>西北地区气象预报业务工作总结<BR>西北地区共有机场12 个,相应的气象服务机构属空管<BR>系统的有4 个,其余8 个气象服务机构随机场而属地化。在<BR>地理气候环境复杂,各方面条件艰苦的情况下,西北地区各<BR>气象服务单位努力保障飞行安全。现将近年来气象预报业务<BR>工作总结如下。<BR>一、天气气候条件概况<BR>青藏高原、祁连山、秦岭山脉、贺兰山对西北地区的天<BR>气气候造成巨大的影响,全区各机场分布于平原、高原和盆<BR>地,地形复杂,机场海拔高度由安康261 米至格尔木2842<BR>米,差异很大,其中海拔高度在1500 米以上的高原机场有4<BR>个,由于复杂的地形影响,天气气候特点呈现明显的地域性。<BR>西安、汉中、安康夏季雷雨天气多、秋季阴雨低云维持时间<BR>长,秋冬季大雾频繁。西安机场年平均出现大雾达91 天,<BR>常常造成航班大面积延误;敦煌、嘉峪关、榆林、兰州、银<BR>川等机场春季大风、扬沙、浮尘常使能见度小于1.0km,晴<BR>空颠簸及低空风切变也经常发生。西北地区冬春季飞机积冰<BR>常使飞机性能发生变化,甚至造成不良飞行和飞行事故,<BR>1986 年12 月份3413 飞机执行陕—兰航班任务时因飞机积冰<BR>而返航,返航落地过程中坠毁。<BR>二、人员、设备配置以及气象资料的使用<BR>2<BR>除气象中心外,其它各机场均存在预报员和观测员短缺<BR>的现象,常常是一人连续值班24 小时,各航站机场基本没<BR>有气象设备机务人员,预报员或观测员还同时兼任设备维修<BR>的职责。例如格尔木气象台只有一名观测员,每年都与西宁<BR>机场协调借调预报员,庆阳机场预报员、观测员都是暂时由<BR>甘肃机场集团内其它机场人员支援,如此的保障方式不利于<BR>气象预报经验的积累以及预报技术的提高,不利于保障飞行<BR>安全。<BR>目前西安气象中心为民航气象数据库分中心之一,另外<BR>全区共有621 卫星传真广播系统4 套,民航气象数据库及卫<BR>星传真广播系统的建立为数值预报产品的开发和利用提供<BR>了可能,各单位通过不断地学习与培训努力提高数值预报产<BR>品的应用能力。但其余各航站基本使用当地气象局MICAPS<BR>系统资料(从西安气象中心可获取部分数据库资料),常规<BR>天气图资料不能保障的情况也时有发生,例如榆林因停电无<BR>法获得常规天气图资料,汉中、安康机场也受影响,在此情<BR>况下只能采用电话了解天气背景、参考气象卫星云图资料等<BR>方法制作机场预报,气象预报与服务质量难以保证。<BR>由于西北地区复杂的地理环境,目前500HPA 及其以下<BR>高度的数值预报产品在本地区适用范围内准确度不高,因此<BR>天气图资料、地方航危报资料以及卫星云图资料,在制作机<BR>场预报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大多数的机场经验预报的方<BR>3<BR>式仍然占据主导地位。<BR>三、加强对预报难点问题的研究<BR>近年来各地预报员根据本机场的天气气候特点,针对影<BR>响飞行安全的各类天气进行深入研究,采用多种方法,总结<BR>积累预报经验。西安地区冬季影响飞行安全与正常的主要天<BR>气是大雾以及烟、降雪等引起的低能见度天气,对此,气象<BR>中心预报人员多次组成课题小组进行研究探讨,采用了统计<BR>法、客观分析法等,发表多篇论文,近年来西安发表的论文<BR>中涉及低能见度的比例最大。其中《形成西安咸阳国际机场<BR>辐射大雾气象因子的相关分析》参加了民航总局气象经验交<BR>流会,《用事件概率回归方法预报咸阳机场辐射雾的消散》,<BR>发表在2005 年《气象》,并参加了中国气象局组织的2005<BR>年全国重大天气过程总结和预报技术经验交流会。气象中心<BR>加强对数值预报产品的应用,举办学习培训班,将“客观分<BR>析诊断图形系统软件”应用于预报业务中,预报夏季雷雨,<BR>论文《客观分析与雷暴预报》参加了总局气象经验交流会,<BR>实现了预报从定性分析为主上升到定量分析为主的转变。<BR>兰州地区加强对风沙、雷暴等天气的研究,《中川机场<BR>风沙天气的气候特征及低能见度的分析预报》参加总局气象<BR>经验交流,并在空管论文大赛中获奖。<BR>银川机场加强对沙尘暴、风切变等天气的形成机制及气<BR>候环流背景的研究,多篇论文在《气象》、《高原气象》、《热<BR>4<BR>带气象》、《干旱区资源与环境》、《宁夏气象》、《陕西气象》、<BR>《航空气象科技》上发表,其中《银川河东机场低空风切变<BR>的成因初探》参加了总局气象经验交流会。<BR>西宁气象人员对日常保障中人工增雨等课题深入探讨,<BR>并加强对雷达探测资料的应用,相关论文参加总局气象经验<BR>交流会。<BR>近年来西北地区气象人员发表的论文无论从数量到质<BR>量都有很大程度的提高,参与的人员也显著增加,涉及面也<BR>越来越广泛,这些研究及总结工作,给预报工作提供了有益<BR>的参考,提高了对复杂天气的预报能力,提高了服务质量,<BR>同时预报分析研究工作为下一步建立机场重要天气预警系<BR>统提供了理论上的参考依据。<BR>四、加强人员培训,开展业务交流<BR>(一)、为提高气象业务人员对于高新技术的应用能力,<BR>促进西北地区预报质量的提高,气象处多次组织地区人员培<BR>训。例如2004 年组织为期一周的数值预报技术应用培训班。<BR>特邀民航华北气象中心张中锋博士,南京理工大学侯志明主<BR>任,何宏让教授讲课。何宏让教授推广了“空军数值天气预<BR>报业务系统”,通过培训使大家进一步熟悉了数值预报产品<BR>定性、定量预报方法,有力地促进了数值预报产品释用技术<BR>在业务中的应用,为全区定量预报技术水平的提高起到了重<BR>要的作用。<BR>5<BR>(二)为加强西北各地区间的气象业务技术成果交流,<BR>进一步提高气象业务与服务质量,在广泛征集气象论文的基<BR>础上,择优汇编了《民航西北地区航空气象论文集》,下发<BR>各地,有效促进了全地区业务人员的技术交流。<BR>(三)、开展技术比武、年度考核等<BR>为了更好地促进大家的工作积极性,各单位举办技术比<BR>武、预报竞赛等活动,建立定期考核等制度,有效促进人员<BR>技术水平与服务质量的提高。<BR>五、加强与航空气象用户的协作与沟通<BR>(一)、组织召开用户座谈会<BR>为进一步加强民航气象工作,气象处每年组织召开用户<BR>座谈会,征求用户意见,力求改进气象服务工作。例如2005<BR>年3 月份,我处组织召开“西北地区航空气象服务用户会<BR>议”。会议介绍《国际民用航空公约》附件三——《国际航<BR>空气象服务》中有关用户需知的条款,就气象规范标准的执<BR>行、用户对气象产品的理解和使用以及对气象服务的需求等<BR>问题进行讨论,用户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简要归纳如<BR>下。<BR>1、气象预报对于飞行的安全与正常、停场飞机与设备<BR>设施安全、机场滞留旅客的合理安排等具有重要的意义,但<BR>目前各气象服务单位的各种气象预报准确性从时间、空间、<BR>预报值等方面都有待于提高,预报中“短时”的时效长,不<BR>6<BR>确定,难以满足用户单位的需求;<BR>2、当天气通过机场标准时,希望气象部门能增加服务<BR>的主动性,除及时发布特殊天气报告外,及时告知天气实时<BR>及预期的变化情况,提供给飞行、管制、签派用于决策的天<BR>气预报应力求精确。<BR>3、自动观测站及自动观测系统数据应尽快联网,满足<BR>航空气象用户对各机场实时气象信息的需求。<BR>4、希望能够提供停场飞机积冰、除冰咨询信息。<BR>5、建议改进气象服务质量评价系统,有效促进人员技<BR>术的进步。<BR>6、多开展气象部门与用户之间的交流活动,以加强气<BR>象与飞行、签派、管制、机场等部门间的沟通与协作,共同<BR>保障飞行安全。<BR>(二)、用户培训<BR>各单位在多年的工作中,与用户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BR>应用户需求对其相关人员进行培训,提高用户对气象产品的<BR>正确理解与使用能力,从而促进气象服务质量的提高。<BR>六、今后工作<BR>(一)、加强气象探测设备的建设<BR>为改变目前探测设备落后的局面,加紧对气象设施设备<BR>的建设,自动气象站、移动式自动气象站、西安建设风温廓<BR>线仪,通过提高对气象要素的探测能力提高预报准确率。<BR>7<BR>(二)、加强业务培训与交流,提高人员业务素质<BR>分层次培训,提高航站人员现有资料的使用能力。<BR>提高气象中心、空管中心(站)人员对新的预报技术的<BR>学习与使用能力,加强对数值预报产品的开发与利用,继续<BR>推荐培养研究生或建议直接引进研究生,培养储备人才。<BR>(三)、积极推动科研工作的发展<BR>针对难点问题有组织、有计划进行研究。<BR>例如为提高对咸阳机场大雾等低能见度天气的预报水<BR>平,气象处组织各地技术骨干组成“低能见度预报工作小<BR>组”,项目《咸阳机场低能见度预报系统》民航总局已批准<BR>立项。另外申报《西北地区自动观测系统、自动气象站信息<BR>处理系统》项目。<BR>(四)、加强行业管理<BR>西北空管局气象处<BR>二○○六年四月二十三日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西北地区气象预报业务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