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分院建新功 迎挑战谋发展
--民航飞院新津分院安全飞行22周年【通讯员 廖伦金 郭湘川 报道】:
2010年12月19日,民航飞院新津分院实现安全飞行22周年,飞行二大队安全飞行41周年,飞行训练任务比去年净增5千多小时,这些数字如同节日里耀眼的彩灯,令人赏心悦目。在安全压力大、安全形势不容乐观的情况下,新津分院全体员工在分院党委正确领导下,以“第一分院,永争第一”的精神,开拓创新,无私奉献,全年实现53000多小时,又一次刷新训练纪录,向民航教育事业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一、变压力为动力,破瓶颈促训练
到12月底,分院完成53300小时的飞行任务,比去年净增5300多小时。在安全上主要面临四个方面的压力:首先,是大纲符合性压力大,这主要是由于分院的基础设备设施相对薄弱,机场保障设施不健全,造成训练环境达不到大纲要求;其次是学生单飞多带来的安全压力;第三是飞机燃油供应不济造成的任务压力大;最后一点是新津机场整改安全隐患所带来的巨大压力。
在学院“抓质量、保安全、上总量” 的指导思想下,针对以上四个方面的问题,分院采取了“四个致力于”的措施。第一,致力于抓安全隐患的整改,分院已投入220万的资金对机场跑道的道肩、道面、机场草坪、滑行道标志线以及风向标等进行了整改,同时更新部分基础设施,机场秩序进一步得到规范。第二,致力于抓细化教学管理过程。训练上一改以往的粗放式教学,加强监管力度,从讲评、模拟机训练和飞行训练上都有所体现,加大了指导、监管力度。特别是分院长期坚持每月一次的训练质量分析会,取得很好效果,很多实际问题都是在分析会上取得共识后得到解决的。第三,致力于解决大纲符合性问题,主要是训练设施不足带来的困难,如夜航设备等。分院立足自我解决问题,在跑道端头安装了探照灯,充分利用遂宁机场的训练环境来实现本场无法完成的科目等等。第四,致力于解决学生训练周期问题,缩短滞留时间。这是个新问题,在初教机训练量猛增的情况下就凸显出来。通过削减初教机训练量,加强与学院机关的协调,统筹安排高教机出口,解决高教机学生的积压问题,使训练周期长的问题初步得到缓解。
二、搞分流主动出击,改模式两地作战
在遂宁航站的分流训练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绩,全年共完成飞行任务18800多小时,再创佳绩。走出去搞分流训练,是分院采取的主动行为,主要是基于两点考虑:一是质量,二是数量。从训练质量上讲,新津分院设施相对落后,部分科目无法在本场完成。从位置上考虑,由于本场复杂的空域环境,南北受压,本场已经饱和运行。窝在本场,质量难保证,训练完不成。为了保质保量完成训练任务,分院党委研究决定开创遂宁分流训练的新格局,于是就有了今天“两地作战”的训练模式。
分流训练已有5-6年了,当初遇到了很多困难和矛盾。主要表现在:一是组织领导,由于两地作战,与遂宁航站有个协调和磨合问题;二是生活困难,飞行和机务人员长期在外照顾不到家庭;第三,人员交通安全。90年代也搞过分流,但那时飞机少、人员少,靠飞机摆渡就能解决。现在是长期分流,人员多、往返频繁,行车安全压力大。第四,管理上的困难,主要是飞行学生的异地管理难度较大。其他还有定检飞机调机、分流人员的食宿问题等等,都是必须面对、必须解决的具体问题,也是对分院的严峻考验。
通过分院与航站的积极协调,解决了人员的食宿问题。在司机的人选上,精心挑选技术过硬、安全行车有把握的师傅,要求司机行车过程中严禁接打电话,在遂宁为师傅提供单独房间提高休息质量,保证行车安全。通过探索和总结,目前异地学生管理也有了突破,配备了专职管理干部来减轻飞行教师的工作强度。分院调整了党委班子成员分工,由一名副院长专职负责遂宁分流训练,加强了对分流训练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分流训练运行办,抽调了三名同志全面负责“运行办”协调工作,进一步优化了分流组织模式,增大了训练规模,遂宁航站的占场时间得以充分利用。正是由于分院上下共同努力,遂宁前年完成训练量约8900小时,去年14600小时,今年大幅攀升至18800小时正好是前年的两倍。
明年分流训练还将继续稳步增长。首先,在目前基础上准备逐步增加驻训遂宁的飞机和机组,继续提升遂宁的训练量,最终可达2~2.5万小时,明年至少是2万以上。当然,增加机组和人员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循序渐进。第二,优化组织模式,调整组织方式,通过优化达到挖潜,这是明年的一个重点。第三,充分利用遂宁资源,挖掘空域潜力,与遂宁、空军加强协调。最后一点,开辟新的辅助训练基地。
三、展望美好未来,迎接新的挑战
新津分院是飞院历史最悠久的分院,是飞行育人九字经“教技术、帮思想、带作风”的发源地,新津分院在“12.5”期间将会面临巨大的机遇和挑战,训练格局将会发生比较大的变化。
先说挑战:双流国际机场第二跑道明年正式启用,新津本场训练将会面临严峻的形势;遂宁安居机场建成后,学院将会在遂宁建立一个全新分院,新津分院继续采取分流遂宁的办法已不现实。如果不采取别的办法,只靠新津一个机场,每年只能保持35000小时左右的训练量,远远达不到训练要求。
再看机遇:彭山机场搬家后,按照民航西南局新设计的新津机场飞行程序,主着陆方向将由北向南改为由南向北,机场区域的飞行高度可由现在的900米上升到1500米,可实施正常的穿云程序,同时建设ILS/DME等设备变成了可能。同时,向南打通去遂宁的航线变成了可能,我们预计,新津机场训练环境将会大为改观。
新津分院的下一步战略规划是:
(一)向南发展,重新谋求辅助训练基地
由于彭山机场搬家,消除了新津分院训练向南发展的障碍。开通南面训练航线,通过乐山飞遂宁成为了可能,一旦这条航线开辟成功,新津转场遂宁受空军影响将会大大减少。根据新闻媒体报道,乐山和宜宾民用机场已经在年初开始建设,彭山机场也不再进驻空军飞行部队,我们考虑选其一或二个作为辅助训练基地。这个基地一旦建成,可以弥补失去遂宁辅助训练基地的损失,而且,其良好的空域环境将更有利于新津分院提升训练能力,增加训练量。
(二)以改主着陆方向为契机,重新调整新津本场的训练布局
将直升机飞行区从南头飞行区移至靠近现在定检库位置,利用好现有的两个定检机库和滑行道,为直升机应急救援中心的建立做好准备(即利用了现有机库滑行道、又满足了滑跑起飞的要求)。
重新规划机场北面固定翼飞机活动区域,统筹安排好学院已经下达的塔台、机库、停机坪等建设项目,改变过去机场停机、维护等工作现场凌乱、不便的现象,使将来的地面保障工作更加规整、规范,提高效率。
改造环场通道,使家属区与飞行区隔离,实行机场全封闭管理,防止频繁穿梭的行人和车辆危及飞行安全。
选址重建分院校门。随着普兴至新津县城物流车道的建成,以及成都经普兴至新津轻轨铁路的建成,给分院连接外界、树立学院形象提供了很好的窗口。校门建成后,机场南头的大面积土地可以得到充分的利用,同时也更加符合机场安全运营的需要。
(三)完善机群配置
新辅助训练基地可以满足高教机的起降和训练条件,配置一定数量的高教机,可以形成初、中、高教一条龙的教学流程,为学院增加一个新的出口,减轻学院高教机训练能力不足的压力。
通过以上措施,新津分院预计年飞行量可以达到并保持在60000小时以上,其中,新津本场保持35000小时以上,辅助训练基地的年训练量在25000小时以上。形成“初中高教机”教学一体和直升机主训练基地以及应急救援中心基地的格局。
http://www.plane.cc/uploads/allimg/110109/1940232647-0.JPG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