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起来“民生” 地方机场投资热该降降温了
2011-03-21 《中华工商时报》 评论员赵民望“民生”热词愈热。在各地争相发布的改善民生的政策导向中,基础设施项目无疑都是重头戏。其中尤为引人关注的是各地机场建设即将大干快上。
在四川宜宾,投资逾11亿元的五粮液机场项目已通过预可研评审,这是一个机场迁建项目,计划建设用地4435亩,预计建设工期为3年;国家级贫困县重庆巫山将投资13亿元建设机场。据悉,这个巫山县神女峰机场作为带动库区旅游发展的重要项目,已获得国务院审批,于2012年初开建;在湖南,芷江机场改扩建工程也已获国家发改委批复,将投资4.24亿元进行改扩建。
对于地方政府来说,大搞机场建设似乎“很民生”,与政绩工程不沾边,却是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提高民众生活质量的双赢之举。于是,“十二五”开局之后,预料将有更多地方的机场建设计划会公开。中国民用航空局(Civil Aviation Administration of China,简称“民航局”)局长李家祥曾表示:“去年有29个省区市的53位省级领导到民航局商谈当地民航事业发展问题”,足见各地发展民航业的竞争程度。在李家祥看来,“民航不但投资少见效快,而且它还是一个地区一座城市开放的象征。因为一个地区和城市一旦开通机场,不但能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而且对引进外资,建设外向型经济具有标志性作用。”
李家祥此番观点一般也会出现在各地建设机场的可行性报告中,也是地方政府官员最为强调的必要性所在。而国家民航局在“十二五”期间总投资将超过1.5万亿元,增幅达50%,新增机场45座、飞机1900多架。面对这一宏伟的计划,一个令人沮丧的数据却无法回避:中国现在运营的175座机场中约130座存在亏损,2010年亏损数额达16.8亿元。
地方政府为民众谋福祉的潮流是积极并正面的,可是面对众多以服务百姓名义开建的机场项目,是不是该保持一份清醒与理智?特别是作为民航业的宏观管理者,对于航空运输业既要科学规划、布局,更要审慎引导项目所在地做好机场风险投资分析。
机场是公共基础设施的说辞,听起来很美,实质就是误导。真是那样的话,机场建设费何必再收?渴望通过建设机场提振经济的地方政府,只需认真思量一个问题:一个亏损运营的机场,将如何助推地方经济发展?既然民生为本、民生为大,超越需求的机场建设热实在不正常。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