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时军事装备的维修
**** Hidden Message ***** <P> 摘要: 文章介绍了战时军事装备维修的几个关键环节: 战伤分析、战场抢修和提高恢复性的<BR>设计, 并且详细阐述了战场抢修和提高恢复性能设计常用的有效的方法, 文章讨论了三者之间的<BR>辩证关系, 并得出只有科学合理的将三者应用到实战中, 才能把战时装备的损失率降到最低的结<BR>论。<BR>关键词: 战伤分析; 战场抢修; 性能恢复; 损失率</P><P>1 引言<BR>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以及各种高精尖<BR>科技在军事领域的应用, 战争中参战武器装备的种<BR>类更多, 使用强度更高, 战损数量更大, 损坏情况<BR>也更复杂。因此, 战时装备维修具有任务重、要求<BR>高、难度大的特点。例如二次世界大战中, 前苏联<BR>共生产飞机13. 6万架, 修复的飞机却只有150多<BR>架, 美军部署在欧洲的第八航空队在459天内修复<BR>飞机59 644架, 对增强作战实力, 获取战争胜利<BR>起到了显著的作用。<BR>怎样才能做到及时有效的修复损坏的装备, 恢<BR>复和保持部队的战斗力, 必须对战场损伤做出科学<BR>地分析而后再制定科学合理的战时维修方法。笔者<BR>认为降低装备的战损率和损坏率的根本途径是加强<BR>战斗恢复力的设计。<BR>战损主要是指装备在战场上遭受敌人火力攻击<BR>所造成的战斗损伤。如射弹损伤、破片损伤、燃烧<BR>损伤与核爆炸综合损伤等, 此外也包括装备在战场<BR>上的随机故障、耗损故障、意外故障或人为故障。<BR>战伤维修是指在战场可能遭受地面、空袭以及<BR>电磁干扰、核生化武器的袭击等环境中进行的维修<BR>工作。它与平时维修有明显的区别, 具有自己的特<BR>点。平时维修的目的是保持和恢复装备固有的性<BR>能, 具有可靠性、安全性, 其中安全性是首要的原<BR>则。而战时维修的目的是保证装备最大的出动强<BR>度, 战伤维修是一种在短时间内采取的应急修理方<BR>法, 经常采用一些非规范的修理工艺, 甚至是一些<BR>“凑合”的方法, 以保证战损装备在最短时间内恢<BR>复基本功能, 迅速投入战斗中。<BR>2 战场损伤分析( BDA)<BR>正是由于战伤维修的特殊性, 战场损伤分析即<BR>预计装备维修任务是组织实施战时装备维修的前提</P>
<P>和基础。各级装备指挥机关和装备指挥员应当分别<BR>对装备的战时维修任务作出预测分析, 应当综合分<BR>析作战任务、样式、持续时间、参战装备的数量、<BR>战术技术性能、使用强度、敌打击破坏手段、破坏<BR>强度和己方的防护条件、作战地区自然地理条件<BR>等, 还应考虑到己方修理机构配置的人员数量、器<BR>材、设备、技术、专业等多种因素, 参照以往作战<BR>装备战损量, 同类装备的战损量分析, 包括轻度、<BR>中度、重度损坏及报废比例, 预计出各类装备的各<BR>种损坏等级和数量。<BR>3 战场抢修( BDR)<BR>实施装备维修应坚持先急后缓、先主后次、优<BR>先保障重点的原则, 在维修对象上, 应当优先保障<BR>主要作战部队, 抢救、抢修主要的作战装备和保障<BR>装备; 在维修力量的运用上, 应当集中主要维修力<BR>量保障重要作战阶段和关键作战行动装备修理的需<BR>要, 在复杂的作战环境中, 进行装备修理, 不强求<BR>都要恢复装备性能的程度, 如恢复装备的机动性<BR>能, 恢复装备的部分战斗性能, 恢复装备的主要战<BR>斗性能等。<BR>由于战伤修理是在战场环境下采用快速应急修<BR>理的措施, 因此修理一般是采取换件修理和重构损<BR>伤装备以恢复装备的基本功能, 保证执行当前的紧<BR>急任务, 经常采用的修理方法如下。<BR>(1) 简化修理, 指在紧急情况下用临时凑合<BR>的工具与方法。简化修理规程进行修理或采取某些<BR>临时性的简便修理措施, 修理保证装备的基本性能<BR>允许降低功能。如坦克诱导轮损坏, 采取履带板短<BR>接以保证坦克后撤。<BR>(2) 代用, 指用相同或有类似功能而规格不<BR>同的单元作为代用件代替受战伤的单元, 代用可以<BR>是“以高代低”也可以“以低代高”, 代用件可能<BR>在性能、结构与外型尺寸上与原件互换, 需在现场<BR>采取一些措施, 代用包括“互换性—标准化”的<BR>替代, 即用形状和尺寸标准化的而使用于不同设备<BR>上性能有差异的零部件替代损坏件。<BR>(3) 变路、切换或截断, 常用于电路、油路<BR>受到损伤时, 采取跨接、切换改变流程或者采取临<BR>时掐断等措施。而对于受损伤的机械系统可采用变<BR>路、改变运动路径或采取转换负载等措施, 以维持<BR>某些功能。<BR>(4) 临时配用, 用粘接、矫正、捆绑等方法,<BR>或利用在现场临时找到的物件来代替损坏件。<BR>(5) 就地制作, 制作简单的配件更换损坏件<BR>或制作支架、接头等支撑, 连接损坏件。<BR>(6) 拆拼修理, 将暂时无法修复或报废装备<BR>上的可以使用或有修复价值的部分总成或零部件拆<BR>卸下来, 更换其它装备上损坏的相应总成及零部<BR>件, 从而利用故障损坏或报废装备从新组配完好装<BR>备的修理方法。<BR>4 提高装备战斗性能恢复的设计<BR>战场抢修能有效降低装备的损失率, 增加装备<BR>的出动次数, 提高部队的战斗力, 由于战时特定的<BR>环境和条件, 战场抢修有很大的难度和一定的局限<BR>性, 提高装备战斗性能恢复的设计就成为降低装备<BR>损失率最有效的措施和最根本的途径, 为了要求战<BR>斗一线武器系统有恢复到能再次投入战斗的能力,<BR>必须对早期设计和图线加以具体的分析, 以便在交<BR>战环境的紧张情况下, 不太熟练的维修人员在不需<BR>要外界动力和能源的情况下, 仅凭人力、简单工<BR>具、设备和备件就能使作战武器恢复战斗力, 一些<BR>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如下。<BR>(1) 采用余度设计, 除电子、液压零部件外,<BR>还包括动力轴、结构件和操纵传动件等, 这样可推<BR>迟战伤修理, 保证装备战伤后仍能继续投入战斗。<BR>(2) 确保与作战紧密相关的关键部件的可达<BR>性好, 以便实施战场快速修理与更换; 连接部位不<BR>要采取特殊型号的螺钉和螺栓, 而要采用简易快速<BR>拆卸的。<BR>(3) 设计能利用机内自动检测设备的系统,<BR>或机外的简易测试设备, 以利于机内自动诊断和关<BR>键部件的检查, 以及与作战直接相关的使用功能的<BR>检测。<BR>(4) 限制外场可更换部件的体积和质量, 需<BR>搬动的部件的重量减小到一个人可以搬动的程度,<BR>以便在紧张的战时环境下实施快速拆卸和更换。<BR>(5) 尽量采用模块和组合件的设计, 以及互<BR>换性设计, 实现部件的同型更换, 简化战时维修,<BR>使一线部队不用专用搬运设备或大量工具, 就能迅<BR>速拆卸、运送和重新组装。<BR>(6) 配合和定位的公差能够放宽些, 以便在<BR>分解结合时无需专用的吊车和定位工具; 为搬运方</P>
<P>便, 应设置扶手和起吊的系点, 在无起重机和吊车<BR>的情况下, 允许人力搬运或绳索起吊。<BR>(7) 选用合理材料, 保证战伤修理所需的专<BR>用设备和工具最少, 时间最短, 或对环境的清洁度<BR>要求最低。要使所设计的硬件只需要起子、钳子和<BR>活动扳手就可以拆卸。<BR>(8) 主机结构采用易于更换、拆卸的单元体<BR>设计, 使重要结构段能在条件简陋的情况下进行更<BR>换, 各导管、导线能在单元体的接口处断开, 更换<BR>单元体易于拆卸调校。</P> 战时军事装备的维修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