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 发表于 2011-9-21 11:40:45

飞行原理 02.3_阻力_V1.2

**** Hidden Message *****

航空 发表于 2011-9-21 11:41:30

飞行原理/CAFUC<BR>第二章<BR>飞机的低速空气动力<BR>第二章第2 页<BR>本章主要内容<BR>2.1 空气流动的描述<BR>2.2 升力<BR>2.3 阻力<BR>2.4 飞机的低速空气动力特性<BR>2.5 增升装置的增升原理<BR>飞行原理/CAFUC<BR>飞行原理/CAFUC<BR>2.3 阻力<BR>第二章第4 页<BR>阻力是与飞机运动轨迹平行,与飞行速度方向相反<BR>的力。阻力阻碍飞机的飞行,但没有阻力飞机又无法<BR>稳定飞行。<BR>升力<BR>重力<BR>拉力阻力<BR>Lift<BR>Pull<BR>Weight<BR>Drag<BR>第二章第5 页<BR>●阻力的分类<BR>对于低速飞机,根据阻力的形成原因,可将阻力<BR>分为:<BR>•摩擦阻力(Skin Friction Drag)<BR>•压差阻力(Form Drag)<BR>•干扰阻力(Interference Drag)<BR>•诱导阻力(Induced Drag)<BR>废阻力<BR>(Parasite Drag)<BR>升力<BR>粘性<BR>第二章第6 页<BR>2.3.1 低速附面层<BR>附面层,是气流速度从物面处速度为零逐渐增加到<BR>99%主流速度的很薄的空气流动层。<BR>速度<BR>不受干扰的主流<BR>附面层边界<BR>物体表面<BR>① 附面层的形成<BR>第二章第7 页<BR>●附面层厚度较薄<BR>第二章第8 页<BR>无粘流动<BR>沿物面法线方向速度一致<BR>粘性流动<BR>沿物面法线方向速度不一致<BR>“附面层”<BR>●无粘流动和粘性流动<BR>附面层的形成是受到粘性的影响。<BR>第二章第9 页<BR>② 附面层的特点<BR>I. 附面层内沿物面法向方向压强不变且等于法线主<BR>流压强。<BR>P1<BR>P2<BR>只要测出附面层边界主流的静压,便可得到物面各点的静<BR>压,它使理想流体的结论有了现实意义。<BR>第二章第10页<BR>II. 附面层厚度随气流流经物面的距离增长而增厚。<BR>l   <BR>l<BR> <BR>第二章第11页<BR>II. 附面层厚度随气流流经物面的距离增长而增厚。<BR>l   <BR>l<BR> <BR>第二章第12页<BR>III. 附面层的特点三<BR>附面层分为层流附面层和紊流附面层,层流在前,<BR>紊流在后。层流与紊流之间的过渡区称为转捩点。<BR>转捩点<BR>层流附<BR>面层<BR>紊流附面层<BR>第二章第13页<BR>●层流的不稳定性<BR>1 2 3<BR>a<BR>b<BR>c<BR>I I I A v P<BR>II II II A v P<BR>I II A  A I II v  v I II P  P<BR>第二章第14页<BR>●层流附面层和紊流附面层的速度型<BR>第二章第15页<BR>2.3.2 阻力的产生<BR>•摩擦阻力(Skin Friction Drag)<BR>•压差阻力(Form Drag)<BR>•干扰阻力(Interference Drag)<BR>•诱导阻力(Induced Drag)<BR>废阻力<BR>(Parasite Drag)<BR>升力<BR>粘性<BR>第二章第16页<BR>① 摩擦阻力<BR>由于紧贴飞机表面的空气受到阻碍作用而流速降低到零,根据<BR>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定律,飞机必然受到空气的反作用。这个反作<BR>用力与飞行方向相反,称为摩擦阻力。<BR>第二章第17页<BR>●影响摩擦阻力的因素<BR> 紊流附面层的摩擦阻力比层流附面层的大。<BR> 飞机的表面积越大,摩擦阻力越大。<BR> 飞机表面越粗糙,摩擦阻力越大。<BR>摩擦阻力的大小与附面层的类型密切相关,此外还取决于空<BR>气与飞机的接触面积和飞机的表面状况。<BR>第二章第18页<BR>●摩擦阻力在飞机总阻力构成中占的比例较大<BR>船舶90%<BR>水下物体70%<BR>小型公务机50%<BR>大型运输机40%<BR>超音速战斗机25-30%<BR>摩擦阻力占总阻力的比例<BR>第二章第19页<BR>② 压差阻力<BR>压差阻力是由处于流动空气中的物体的前后的压<BR>力差,导致气流附面层分离,从而产生的阻力。<BR>第二章第20页<BR>I. 顺压梯度与逆压梯度<BR>顺压:A到B,沿流向压力逐渐减小,如机翼上表面前段。<BR>逆压:B到C,沿流向压力逐渐增加,如机翼上表面后段。<BR>A<BR>B<BR>C<BR>第二章第21页<BR>II. 附面层分离<BR>在逆压梯度作用下,附面层底层出现倒流,与上层顺流相<BR>互作用,形成漩涡脱离物体表面的现象。<BR>分离点<BR>第二章第22页<BR>●分离区的特点一<BR>分离区内漩涡是一个个单独产生的,它导致机翼的振动。<BR>第二章第23页<BR>●分离区的特点二<BR>分离区内压强几乎相等,并且等于分离点处的压强。<BR>P分离点P1 P2 P3 P4<BR>P分离点= P1 = P2 = P3 = P4<BR>第二章第24页<BR>●分离区的特点三<BR>附面层分离的内因是空气的粘性,外因是因物体表面弯曲而<BR>出现的逆压梯度。<BR>A<BR>B<BR>C<BR>A B C P  P  P<BR>第二章第25页<BR>●分离点与最小压力点的位置<BR>A<BR>B<BR>C<BR>最小压力点<BR>分离点<BR>第二章第26页<BR>●分离点与转捩点的区别<BR>层流变为紊流(转捩),顺流变为倒流(分离)。<BR>分离可以发生在层流区,也可发生在紊流区。<BR>转捩和分离的物理含义完全不同。<BR>第二章第27页<BR>III. 压差阻力的产生<BR>气流流过机翼后,在机翼的后缘部分产生附面层分离形成涡<BR>流区,压强降低;而在机翼前缘部分,气流受阻压强增大,这样<BR>机翼前后缘就产生了压力差,从而使机翼产生压差阻力。<BR>第二章第28页<BR>●分离点位置与压差阻力大小的关系<BR>分离点靠前,压差阻力大。<BR>分离点靠后,压差阻力小。<BR>A<BR>B<BR>C<BR>C’<BR>B C' C P  P  P<BR>第二章第29页<BR>●影响压差阻力的因素<BR>总的来说,飞机压差阻力与迎风面积、形状和迎角有关。迎风<BR>面积大,压差阻力大。迎角越大,压差阻力也越大。<BR>压差阻力在飞机总阻力构成中所占比例较小。<BR>第二章第30页<BR>③ 干扰阻力<BR>飞机的各个部件,如机翼、机身、尾翼的单独阻力之和小于把<BR>它们组合成一个整体所产生的阻力,这种由于各部件气流之间的<BR>相互干扰而产生的额外阻力,称为干扰阻力。<BR>第二章第31页<BR>●干扰阻力的消除<BR>干扰阻力在飞机总阻力中所占比例较小。<BR>飞机各部件之间的平滑过渡和整流包皮,可以有效<BR>地减小干扰阻力的大小。<BR>第二章第32页<BR>④ 诱导阻力<BR>由于翼尖涡的诱导,导致气流下洗,在平行于相对气流方向出<BR>现阻碍飞机前进的力,这就是诱导阻力。<BR>第二章第33页<BR>I. 翼尖涡的形成<BR>正常飞行时,下翼面的压强比上翼面高,在上下翼面压强差的作用<BR>下,下翼面的气流就会绕过翼尖流向上翼面。<BR>这样形成的漩涡流称为翼尖涡。(注意旋转方向)<BR>第二章第34页<BR>正常飞行时,下翼面的压强比上翼面高,在上下翼面压强差的作用<BR>下,下翼面的气流就会绕过翼尖流向上翼面,就使下翼面的流线由机翼<BR>的翼根向翼尖倾斜,上翼面反之。<BR>I. 翼尖涡的形成<BR>第二章第35页<BR>I. 翼尖涡的形成<BR>由于上、下翼面气流在后<BR>缘处具有不同的流向,于是<BR>就形成旋涡,并在翼尖卷成<BR>翼尖涡,翼尖涡向后流即形<BR>成翼尖涡流。<BR>第二章第36页<BR>●翼尖涡形成的进一步分析<BR>注意旋转方向<BR>第二章第37页<BR>●翼尖涡的立体形态<BR>第二章第38页<BR>●翼尖涡的形态<BR>第二章第39页<BR>II. 下洗流(DownWash)和下洗角<BR>由于两个翼尖涡的存在,会导致在翼展范围内出现一个向下的诱<BR>导速度场,称为下洗。在亚音速范围内,这下洗速度场会覆盖整个<BR>飞机所处空间范围。<BR>第二章第40页<BR>●下洗角<BR>下洗速度的存在,改变了翼型的气流方向,使流过翼型的气流向<BR>下倾斜,这个向下倾斜的气流称为下洗流,下洗流与相对气流之间<BR>的夹角称为下洗角ε。<BR>第二章第41页<BR>●下洗速度沿翼展分布<BR>不同平面形状的机翼,沿展向下洗速度的分布是不一样的。<BR>第二章第42页<BR>III.诱导阻力的产生<BR>有限展长机翼与无限展长机翼相比,由于前者存在翼尖涡和下洗<BR>速度场,导致前者的总空气动力较后者更加后斜,即前者总空气动力<BR>沿飞行速度方向(即远前方相对气流方向)的分量较后者更大。这一<BR>增加的阻力即为诱导阻力。<BR>L L’<BR>D<BR>第二章第43页<BR>●影响诱导阻力的因素<BR>机翼平面形状:<BR>椭圆形机翼的诱导阻力最小。<BR>展弦比越大,诱导阻力越小<BR>升力越大,诱导阻力越大<BR>平直飞行中,诱导阻力与飞行速度平方成反比<BR>翼梢小翼可以减小诱导阻力<BR>第二章第44页<BR>低展弦比使翼尖涡变<BR>强,诱导阻力增加。<BR>高展弦比使翼尖涡减<BR>弱,诱导阻力变小。<BR>●展弦比对诱导阻力的影响<BR>第二章第45页<BR>●展弦比对诱导阻力的影响<BR>机翼展弦比倒数<BR>诱导阻力系数减少的百分比<BR>升力系数不变<BR>第二章第46页<BR>●高展弦比飞机<BR>第二章第47页<BR>●空速大小对诱导阻力大小的影响<BR>阻力<BR>诱导阻力<BR>空速<BR>空速小,下洗角<BR>大,诱导阻力大<BR>空速大,下洗角<BR>小,诱导阻力小<BR>第二章第48页<BR>●翼梢小翼<BR>第二章第49页<BR>●翼梢小翼可以减小诱导阻力<BR>第二章第50页<BR>●翼梢小翼可以减小诱导阻力<BR>翼梢小翼改变了机翼沿展向分布的翼载荷。<BR>第二章第51页<BR>●翼梢小翼可以减小总阻力<BR>第二章第52页<BR>⑤ 阻力公式<BR>—飞机的阻力系数<BR>D C<BR>1 2<BR>2 V —飞机的飞行动压<BR>S —机翼的面积。<BR>1 2<BR>D 2 D  C  v  S<BR>第二章第53页<BR>●回顾阻力组成<BR>•摩擦阻力(Skin Friction Drag)<BR>•压差阻力(Form Drag)<BR>•干扰阻力(Interference Drag)<BR>•诱导阻力(Induced Drag)<BR>废阻力<BR>(Parasite Drag)<BR>第二章第54页<BR>●阻力相关资料<BR>其他阻力5% 7% 5%<BR>激波阻力3% 35% 5%<BR>干扰阻力7% 6% 40%<BR>诱导阻力40% 29% 25%<BR>摩擦阻力45% 23% 25%<BR>单旋翼直升<BR>机<BR>超音速战斗<BR>机<BR>亚音速运输<BR>机<BR>阻力名称<BR>典型飞机阻力构成<BR>第二章第55页<BR>●总空气动力<BR>升力和阻力之和称为总空气动力。

xinlunll 发表于 2011-10-25 16:22:09

谢谢楼主,非常有用啊 !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飞行原理 02.3_阻力_V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