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 发表于 2011-9-22 09:44:56

飞行原理 05.0_平飞上升下降_V1.2

**** Hidden Message *****

航空 发表于 2011-9-22 09:45:56

飞行原理/CAFUC<BR>平飞上升下降<BR>第五章<BR>第五章第2 页<BR>飞机的平飞、上升和下降是飞机既不带倾斜也不<BR>带侧滑的等速直线飞行,是飞机最基本的飞行状态。<BR>第五章第3 页<BR>本章主要内容<BR>5.1 平飞<BR>5.2 巡航性能<BR>5.3 上升<BR>5.4 下降<BR>飞行原理/CAFUC<BR>飞行原理/CAFUC<BR>5.1 平飞<BR>第五章第5 页<BR>平飞是指飞机作等高、等速不带倾斜和侧滑的直<BR>线飞行。平飞是运输机的一种主要飞行状态。<BR>第五章第6 页<BR>5.1.1 平飞的作用力及所需速度<BR>飞机在空中稳定直线飞行时,受到四个力的作用:<BR>升力(L)、重力(W)、拉力(P)、阻力(D)。<BR>升力<BR>拉力<BR>重力<BR>阻力<BR>第五章第7 页<BR>  <BR><BR><BR>P D<BR>L W 升力等于重力,高度不变<BR>拉力等于阻力,速度不变<BR>●平飞运动方程<BR>升力<BR>拉力<BR>重力<BR>阻力<BR>第五章第8 页<BR>C S<BR>V W<BR>W L C V S<BR>L<BR>L<BR><BR><BR>2<BR>2<BR>1 2<BR><BR>   <BR>平飞<BR>5.1.2 平飞所需速度<BR>能够产生足够的升力来平衡重力的飞行速度叫平飞<BR>所需速度,以v平飞表示。<BR>① v平飞计算公式和影响因素<BR>第五章第9 页<BR>●v平飞的主要影响因素<BR>C S<BR>V W<BR>L<BR> 2 平飞<BR> 飞机重量越大,v平飞越大<BR> 升力系数越大, v平飞越小<BR>第五章第10页<BR>真速(TAS):飞机相对于空<BR>气的真实速度。<BR>表速(IAS):飞机空速表的<BR>指示读数。<BR>H≥0,TAS≥IAS,高度越高,两者差距越大。<BR>在任何高度上有:<BR>② 真速、指示空速、校正空速、当量空速<BR>IAS<BR>H<BR>H TAS IAS TAS V V V V<BR><BR><BR>  2 0<BR>0<BR>2<BR>2<BR>1<BR>2<BR>1   <BR>第五章第11页<BR>升力公式用真速和表速可表示为:<BR>为变数L H TAS H L  C   V 2  S <BR>2<BR>1<BR>为变数0<BR>2<BR>0 2<BR>L C 1  V S  L IAS   <BR>结论:<BR>直线飞行中,迎角与TAS一一对应,但对应关系<BR>随高度而变;<BR>直线飞行中,迎角与IAS一一对应,但对应关系<BR>不随高度而变。<BR>② 真速、指示空速、校正空速、当量空速<BR>第五章第12页<BR>EAS<BR>H<BR>H TAS EAS TAS V V V V<BR><BR><BR>  2 0<BR>0<BR>2<BR>2<BR>1<BR>2<BR>1   <BR>领航中所需计算用的是真空速。<BR>在采用精确的表速后,上页中公式可表示为:<BR>② 真速、指示空速、校正空速、当量空速<BR>校正空速(CAS):是在IAS基础上修正了仪表误差、位<BR>置误差的速度。<BR>当量空速(EAS):是在IAS基础上修正了所有误差(包<BR>括仪表误差、位置误差、压缩性误<BR>差)<BR>第五章第13页<BR>5.1.3 平飞拉力曲线和平飞功率曲线<BR>① 平飞所需拉力<BR>K<BR>W W<BR>L<BR>P D<BR>W L<BR>P D<BR>   <BR>  <BR><BR><BR>平飞<BR>平飞<BR>随着平飞速度的增<BR>大,平飞所需拉力先减<BR>小后增大。<BR>第五章第14页<BR>●平飞所需拉力曲线变化的原因分析<BR>根据升阻比随迎角变化的规律,可以知道平飞所需<BR>拉力是随迎角增加先减小后增大。<BR>第五章第15页<BR>由平飞时拉力和阻力相等,拉力曲线即可用阻力曲<BR>线表示。<BR>●平飞所需拉力曲线变化的原因分析<BR>第五章第16页<BR>② 平飞所需功率<BR>平飞所需功率平飞平飞平飞N  P  v<BR>随着平飞速度的增<BR>大,平飞所需功率先减<BR>小后增大。<BR>第五章第17页<BR>③ 平飞拉力曲线和剩余拉力<BR>剩余拉力是指同<BR>一速度下,飞机的可<BR>用拉力和平飞所需拉<BR>力之差。随飞行速度<BR>增大,剩余拉力先增<BR>大后减小。<BR>油门增加,可用拉<BR>力曲线上移;速度增<BR>加,可用拉力减小。<BR>同一油门下,以最<BR>小功率速度飞行<BR>时,对应的剩余拉<BR>力最大。<BR>第五章第18页<BR>④ 平飞功率曲线和剩余功率<BR>剩余功率是指同<BR>一速度下,飞机的可<BR>用功率和平飞所需功<BR>率之差。随飞行速度<BR>增大,剩余功率先增<BR>大后减小。<BR>油门增加,可用功<BR>率曲线上移;速度增<BR>加,可用拉力减小。<BR>同一油门下,以最<BR>小阻力速度飞行<BR>时,对应的剩余功<BR>率最大。<BR>第五章第19页<BR>5.1.4 飞机的平飞性能<BR>平飞是飞机的主要飞行状态。平飞性能的好坏直接<BR>影响飞机的总体性能。<BR> 平飞最大速度<BR> 平飞最小速度<BR> 最小阻力速度<BR> 最小功率速度<BR> 平飞速度范围<BR>第五章第20页<BR>I. 平飞最大速度<BR>① 平飞性能参数<BR>满油门时,可用拉力曲线与需用拉力曲线的右交<BR>点对应的速度,为平飞最大速度vmax。<BR>通常也将发动机<BR>在额定功率状态下工<BR>作所能达到的稳定平<BR>飞速度称为vmax 。<BR>第五章第21页<BR>飞机平飞所能保持的最小稳定速度,以vmin表示。<BR>II. 平飞最小速度<BR>vmin同时受到临界<BR>迎角和发动机功率的<BR>限制。<BR>第五章第22页<BR>III.最小阻力速度<BR>平飞所需拉力最小的速<BR>度,vMD平飞最小阻力速<BR>度在平飞所需拉力曲线的最<BR>低点。以前称有利速度。<BR>对应的迎角称最小阻力<BR>迎角,以前称有利迎角。<BR>第五章第23页<BR>从平飞功率曲线原点向曲线所引切线的切点对应的<BR>速度为最小阻力速度VMD。<BR>III.最小阻力速度<BR>第五章第24页<BR>平飞所需功率最小的速度,VMP平飞最小功率速度在平<BR>飞所需功率曲线的最低点。以前称经济速度,对应的迎角<BR>称最小功率迎角,以前称经济迎角。<BR>IV.最小功率速度<BR>VMP<BR>第五章第25页<BR>平飞最小速度到平飞最大速度的区间称为平飞速度范围。<BR>V. 平飞速度范围<BR> 平飞第一速度范围<BR>是正操纵区<BR> 平飞第二速度范围<BR>是反操纵区<BR>第五章第26页<BR>② 平飞性能变化<BR>I. 平飞最大速度的变化<BR>高度增加,密度减<BR>小,发动机功率降<BR>低,可用拉力曲线下<BR>移;高度增加,保持<BR>表速飞行,动压不<BR>变,阻力不变,需用<BR>拉力曲线不动。<BR>●vmax随飞行高度的变化<BR>第五章第27页<BR>高度增加,平飞最大<BR>速度IAS减小,平飞最<BR>大真速TAS也减小。<BR>●vmax随飞行高度的变化<BR>第五章第28页<BR>●vmax随重量的变化<BR>重量增加,同一迎角下只能增速,才能产生更大的升力,速度<BR>大,阻力大。因此,所需拉力曲线上的每一点(对应一迎角)<BR>均向上(阻力大)向右(速度大)移动。因此,重量增加,平飞<BR>最大速度减小。<BR>第五章第29页<BR>气温增加,密度降低,发动机功率降低,可用拉力曲线下<BR>移。密度变化,按表速飞行时, 影响阻力大小,需用拉力曲<BR>线不移动。因此,温度增加,平飞最大速度减小。<BR>●vmax随气温的变化<BR>第五章第30页<BR>低空飞行时,最小平飞速<BR>度不随高度而变,为失速速<BR>度。<BR>高度上升到某一值时,满<BR>油门可用拉力曲线降低到与需<BR>用拉力曲线左端点相交,超过<BR>这一高度后,平飞最小速度随<BR>高度增加而增大。<BR>II. 平飞最小速度随高度的变化<BR>第五章第31页<BR>高度增加,某一高度以下,<BR>vmin (IAS)不变,等于失速速<BR>度,某一高度以上,vmin(IAS)<BR>增大,vmin(TAS) 则一直增<BR>大。<BR>II. 平飞最小速度随高度的变化<BR>第五章第32页<BR>将平飞最小速度与平飞最大速度随高度的变化绘在<BR>同一坐标系下,得到的曲线称飞行包线。飞行包线面积<BR>越大,飞机的飞行范围就越广。<BR>III.飞行包线<BR>第五章第33页<BR>●典型飞机的飞行包线<BR>AH-64<BR>Apache<BR>Lockhee<BR>d<BR>C-130J<BR>Airbus<BR>A-300<BR>Lockhee<BR>d<BR>F-16C<BR>结构限制<BR>第五章第34页<BR>5.1.5 飞机平飞改变速度的原理<BR>螺旋桨飞机以最小功率速度为界,将平飞速度划为<BR>两个范围。第一范围为正操纵区,第二范围为反操纵<BR>区。<BR>第五章第35页<BR>加速:<BR>V1到V2,加油<BR>门,随速度的增<BR>加,顶杆保持高<BR>度。<BR>减速:<BR>V2到V1,收油<BR>门,随速度的降<BR>低,带杆保持高<BR>度。<BR>① 在第一速度范围内<BR>第五章第36页<BR>加速:<BR>V1到V2,最初需加<BR>油门使飞机加速,<BR>顶杆保持高度,然<BR>后逐步收油门。<BR>减速:<BR>V2到V1,最初需收<BR>油门使飞机减速,<BR>带杆保持高度,然<BR>后逐步加油门。<BR>② 在第二速度范围内<BR>第五章第37页<BR>第二范围相对于第一范围来讲,只是油门反效而杆不反效。<BR>即在所有的平飞速度范围都是顶杆低头加速,带杆抬头减速。<BR>第二范围内的反操纵只是在第二范围内保持稳定飞行才体会<BR>明显。起飞着陆时的速度一般均在第二速度范围,但反操纵并<BR>不会危及飞行安全,因为油门不动。<BR>在第二范围内飞机飞行是速度不稳定的,即一旦受扰速度增<BR>加,飞机有加速的趋势,受扰速度减小,飞机有减速的趋势。<BR>●平飞两速度范围的进一步理解:<BR>第五章第38页<BR>从第二范围改出回到第一范围:<BR>加油门,随速度的增加顶杆保持高度。最初的加<BR>速度是越来越大,过Vmp后加速度开始逐渐减小,直<BR>至加速至可用拉力曲线与需用拉力曲线的右交点。<BR>第五章第39页<BR>本章主要内容<BR>5.1 平飞<BR>5.2 巡航性能<BR>5.3 上升<BR>5.4 下降<BR>飞行原理/CAFUC<BR>飞行原理/CAFUC<BR>5.2 巡航性能<BR>第五章第41页<BR>巡航性能主要研究飞机的航程和航时。航时是指<BR>飞机耗尽其可用燃油在空中所能持续飞行的时间。航<BR>程是指飞机耗尽其可用燃油沿预定方向所飞过的水平<BR>距离。<BR>第五章第42页<BR>5.2.1 平飞航时<BR>能获得平飞航时最长<BR>的平飞速度称久航速度。<BR>平飞航时与小时耗油<BR>量相关。<BR>小时耗油量越小则平<BR>飞航时越长。<BR>不考虑速度对燃油消<BR>耗率和螺旋桨效率的影<BR>响,久航速度等于最小功<BR>率速度Vmp。<BR>第五章第43页<BR>5.2.1 平飞航时<BR>能获得最长平飞航时的飞行高度称久航高度。<BR>活塞螺旋桨飞机的久航高度在低空获得。<BR>喷气式飞机的久航高度一般在高空获得。<BR>重量增加(货),航时缩短,<BR>重量增加(油),航时增加。<BR>小型飞机实际飞行中很少使用久航状态飞行。<BR>第五章第44页<BR>能获得平飞航程最长的速度<BR>称远航速度。<BR>平飞航程与海里耗油量相<BR>关。<BR>海里耗油量越小则平飞航程<BR>越长。<BR>不考虑速度对燃油消耗率和<BR>螺旋桨效率的影响,远航速度<BR>等于最小阻力速度Vmd;实际<BR>中,远航速度大于Vmd。<BR>5.2.2 平飞航程<BR>第五章第45页<BR>平飞航程最长的高度称远航高度。<BR>活塞螺旋桨飞机的远航高度在低空获得。<BR>喷气式飞机的远航高度一般在高空获得。<BR>5.2.2 平飞航程<BR>第五章第46页<BR>5.2.2 平飞航程<BR>重量增加(货),航程缩短;<BR>重量增加(油),航程增加。<BR>小型飞机实际飞行中的典型巡<BR>航状态均为远航状态。<BR>在保持同一空速下,顺风飞<BR>行,地速增大,公里(海里)燃<BR>油消耗量减小,<BR>平飞航程增长;逆风飞行则相<BR>反。<BR>顺风飞行可适当减小空速以增大<BR>平飞航程;<BR>逆风飞行可适当增大空速以增大<BR>平飞航程。<BR>第五章第47页<BR>本章主要内容<BR>5.1 平飞<BR>5.2 巡航性能<BR>5.3 上升<BR>5.4 下降<BR>飞行原理/CAFUC<BR>飞行原理/CAFUC<BR>5.3 上升<BR>第五章第49页<BR>飞机沿倾斜向上的轨迹做等速直线的飞行叫做上<BR>升。上升是飞机取得高度的基本方法。<BR>第五章第50页<BR>5.3.1 飞机上升的作用力<BR>升力<BR>重力W<BR>上升角<BR>阻力<BR>推力<BR>上<BR>上<BR>上<BR>上<BR>飞机在空中稳定上升时,受到四个力的作用:<BR>升力(L)、重力(W)、拉力(P)、阻力(D)。通常<BR>把重力再进行分解。<BR>第五章第51页<BR>  <BR><BR> <BR>上<BR>上<BR><BR><BR>cos<BR>sin<BR>L W<BR>P D W<BR>上升运动方程,将总空气动力与升力进行分解。<BR>分析:同速度上升时,<BR>上升拉力大于平飞拉力;<BR>上升升力小于平飞升力。<BR>●上升运动方程<BR>第五章第52页<BR>上上平飞上<BR>上上<BR> <BR><BR> <BR>2 cos cos<BR>2<BR>cos 1 2<BR>   <BR>    <BR>V<BR>C S<BR>V W<BR>W L C V S<BR>L<BR>L<BR>上升时,上升角较小,V上与V平飞近似相等,从而<BR>可用平飞拉力曲线分析上升性能。<BR>●上升所需速度<BR>第五章第53页<BR>5.3.2 上升性能<BR>① 上升角与陡升速度Vx<BR>升力<BR>重力W<BR>上升角<BR>阻力<BR>推力<BR>上<BR>上<BR>上<BR>上<BR>第五章第54页<BR>上升角:上升轨迹与水平线的夹角。<BR>上升梯度:上升高度与前进的水平距离之比。<BR>上升角与上升梯度成正比。<BR>陡升速度:上升角最大对应的上升速度。<BR>P DWsin<BR>W<BR>P<BR>W<BR>P D <BR><BR><BR>sin <BR>结论:<BR>上升角最大上升梯度最大剩余拉力最大<BR>以Vmp上升<BR>活塞螺旋桨飞机,陡升速度Vx为Vmp。<BR>从上升运动方程有:<BR>① 上升角与陡升速度Vx<BR>第五章第55页<BR>重量:<BR>重量增加,需用拉力曲线上移,△Pmax减小,最大上升角和<BR>上升梯度减小。<BR>●影响上升角和上升梯度的主要因素<BR>第五章第56页<BR>飞行高度与气温:<BR>飞行高度增加和气温增加,均使空气密度减小。<BR>空气密度减小,需用拉力曲线不动, 可用拉力曲线下移,△Pmax减<BR>小,最大上升角和上升梯度减小,Vx(IAS)不变。<BR>●影响上升角和上升梯度的主要因素<BR>第五章第57页<BR>② 上升率与快升速度Vy<BR>上升率:上升时的垂直分速,以Vy上表示。<BR>快升速度:上升率最大对应的上升速度。<BR>Vertical Speed Indicator<BR>升降速度表<BR>第五章第58页<BR>上上上V V sin y<BR>W<BR>P<BR> 上而sin<BR>W<BR>N<BR>W<BR>V V V P y<BR><BR><BR><BR>    上上上上sin<BR>结论:<BR>上升率最大剩余功率最大以Vmd上升<BR>对于活塞螺旋桨飞机,快升速度VY为Vmd。<BR>② 上升率与快升速度Vy<BR>第五章第59页<BR>重量:<BR>重量增加,需用功率曲线上移,△Nmax减小,最大上升率减小。<BR>N=(W/K)V<BR>●影响上升率和快升速度的主要因素<BR>第五章第60页<BR>飞行高度和气温:<BR>飞行高度增加或气温增加,空气密度减小。需用功率曲线上移,可<BR>用功率曲线下移, △Nmax减小且位置向较小速度端移动,最大上<BR>升率减小。Vy (IAS)减小,升限处,Vy(IAS)减小到Vx(IAS)。<BR>N=(W/K)V<BR>●影响上升率和快升速度的主要因素<BR>第五章第61页<BR>●陡升速度和快升速度的比较<BR>陡升速度使飞机在相同的<BR>水平距离内获得的高度增<BR>量最多。<BR>快升速度使飞机在相同的<BR>时间内的高度增量最多。<BR>第五章第62页<BR>③ 上升时间与升限<BR>螺旋桨飞机升限图<BR>● 上升时间<BR>飞机上升到预定高度所需的最短时间。<BR>● 实用升限<BR>飞机最大上升率为100ft/min(FPM)<BR>对应的高度(低速飞机),或<BR>500ft/min(FPM)对应的高度(高速飞<BR>机)。<BR>● 理论升限<BR>飞机的最大上升率为零对应的高度。<BR>理论升限处,飞机只能以Vmp平飞。飞机<BR>要稳定上升到理论升限的上升时间趋于无<BR>穷。<BR>第五章第63页<BR>④ 风(稳定风场)对上升性能的影响<BR>在稳定风场中,飞机<BR>将完全随风平飘。<BR>第五章第64页<BR>结论:<BR>水平气流不影响飞机的上升率。<BR>顺风使地速增加,上升角减小。<BR>逆风使地速减小,上升角增大。<BR>上升气流使上升率增加,上升角增加。<BR>下沉气流使上升率减小,上升角减小。<BR>④ 风(稳定风场)对上升性能的影响<BR>第五章第65页<BR>5.3.3 飞机上升操纵原理<BR>以带杆后飞机上升角的变化特点,将上升速度分为<BR>两个范围。<BR>△Pmax<BR>① 上升两个速度范围的划分<BR>第五章第66页<BR>活塞螺旋桨飞机,以Vmp为界(实质是以△Pmax对<BR>应速度为界),将上升速度分为两个范围。<BR>大于Vmp为第一范围:带杆飞机姿态变高,速度减<BR>小,上升角增加。<BR>小于Vmp为第二范围:带杆飞机姿态变高,速度减<BR>小,但上升角减小,不符合正常操纵习惯。带杆上升<BR>时,应特别注意空速表指示读数是否小于陡升速度。<BR>① 上升两个速度范围的划分<BR>第五章第67页<BR>只带杆:<BR>带杆后升力增大,飞机转入上升;同时,阻力增大,加上重力<BR>在航迹方向的分力,使飞机在上升的过程中开始减速。最终稳定<BR>时的上升角取决于带杆量的大小,稳定后P - D = W sinθ,因<BR>此,只带杆,飞机以较小的速度上升。<BR>② 飞机由平飞转上升的操纵<BR>第五章第68页<BR>●只带杆上升飞机稳定后速度会减小<BR>第五章第69页<BR>只加油门:<BR>加油门后飞机开始加速,随着速度增加,升力增大,飞机转入<BR>上升;同时,阻力增大,加上重力在航迹方向的分力,使飞机在<BR>上升的过程中开始减速。<BR>最终稳定时的上升角取<BR>决于加油门的大小,稳定<BR>后P - D = W sinθ,因<BR>此,只加油门,飞机基本<BR>保持原速度上升。<BR>② 飞机由平飞转上升的操纵<BR>第五章第70页<BR>结论:<BR>平飞转上升的操纵是,加油门至预定位置,同时柔和带杆,<BR>使飞机逐渐转入上升,接近预定上升角时,适当顶杆以使飞机<BR>稳定在预定的上升角,同时注意修正螺旋桨副作用。<BR>② 飞机由平飞转上升的操纵<BR>第五章第71页<BR>上升转平飞,首先应前推杆,升力减小,上升角和上升率<BR>不断减小,重力沿航迹方向的分力不断减小,飞机有加速趋<BR>势,为保持预定速度,需逐渐收油门。<BR>结论:<BR>上升转平飞的操纵方法是,柔和顶杆,同时适当收小油门,<BR>使飞机逐渐转入平飞,待上升角(率)接近零时,适当带杆保持<BR>平飞。同时注意修正螺旋桨副作用。<BR>③ 飞机由上升转平飞的操纵<BR>第五章第72页<BR>本章主要内容<BR>5.1 平飞<BR>5.2 巡航性能<BR>5.3 上升<BR>5.4 下降<BR>飞行原理/CAFUC<BR>飞行原理/CAFUC<BR>5.4 下降<BR>第五章第74页<BR>飞机沿倾斜向下的轨迹做等速直线的飞行叫做下<BR>降。下降是飞机降低高度的基本方法。<BR>第五章第75页<BR>5.4.1 飞机下降时的作用力<BR>L R<BR>D<BR>W<BR>W1<BR>W2<BR>P<BR>θ<BR>θ<BR>飞机在空中稳定下降时,受到四个力的作用:<BR>升力(L)、重力(W)、拉力(P)、阻力(D)。通常<BR>把重力再进行分解。<BR>第五章第76页<BR>●根据拉力可分为三种下降:<BR> 零拉力<BR> 正拉力<BR> 负拉力<BR>第五章第77页<BR>① 零拉力的运动方程<BR>  <BR> <BR> <BR><BR><BR>sin<BR>cos<BR>D W<BR>L W<BR>第五章第78页<BR>② 正拉力的运动方程<BR>  <BR>  <BR> <BR>D W P<BR>L W<BR><BR><BR>sin<BR>cos<BR>第五章第79页<BR>L W cos<BR>由运动方程中的第一式<BR>可知,下降升力小于平飞升力。<BR>●下降速度<BR>W L C V S L     2 <BR>2<BR>cos 1 下 <BR> <BR><BR> 2  cos   cos 下平V<BR>C S<BR>V W<BR>L<BR>结论:<BR>由于下降角一般较小,同迎角下的下降速度与平飞速度近似<BR>相等,则阻力也近似相等。因此,可以使用平飞所需拉力曲线<BR>(阻力曲线)来分析飞机的下降性能。<BR>第五章第80页<BR>5.4.2 下降性能<BR>下降角是指飞机的下降轨<BR>迹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下<BR>降距离是指飞机下降一定高<BR>度所前进的水平距离。<BR>① 下降角和下降距离<BR>第五章第81页<BR>则零拉力下滑时:tg 1/ K<BR>结论:<BR>零拉力时,飞机的下滑角仅取决于升阻比的大小(注意和<BR>重量无关),以最大升阻比下滑,即以最小阻力速度Vmd下<BR>滑,下滑角最小。<BR>I. 零拉力下滑时的下滑角和下滑距离<BR>由运动方程:<BR>  <BR> <BR> <BR><BR><BR>sin<BR>cos<BR>D W<BR>L W<BR>根据下滑角和下滑距离的关系: H K<BR>tg<BR>Range  Height  <BR><BR>第五章第82页<BR>滑翔比是飞机下滑距离与下滑高度之比,无风零拉力情况下,<BR>飞机的滑翔比等于飞机的升阻比。<BR>●滑翔比<BR>根据下滑角和下滑距离的关系: H K<BR>tg<BR>Range  Height  <BR><BR>滑翔比K<BR>H<BR>  Range <BR>第五章第83页<BR>●滑翔比<BR>以最大升阻比速度下滑,下降同样高度,前进距离最长。<BR>第五章第84页<BR>II. 正拉力下降时的下降角和下降距离<BR>II. 负拉力下降时的下降角和下降距离<BR>W<BR>P<BR>W<BR>D P<BR>L<BR>tg D P  <BR><BR><BR><BR><BR> <BR>结论:<BR>正拉力下降,下滑角取决于升阻比、重量和发动机拉力。拉<BR>力越大,下降角越小。<BR>结论:<BR>负拉力下降,负拉力越大,下降角越大。<BR>第五章第85页<BR>② 下降率<BR>垂直速度<BR>(下降率)<BR>水平速度<BR>下降率是指飞机在单位时间内下降的高度,以vy下表示。<BR>第五章第86页<BR>  <BR> <BR> <BR><BR><BR>sin<BR>cos<BR>D W<BR>L W<BR>结论:<BR>零拉力时,飞机的下降率取决于平飞所需功率和重量,以最<BR>小功率速度Vmp下滑,下滑率最小。<BR>I. 零拉力时的下滑率<BR>W<BR>N<BR>W<BR>V sin V  D  平需下滑率<BR>第五章第87页<BR>结论:<BR>正拉力时,飞机的下降率取决于速度、重量和拉力,拉力越<BR>大,下降率越小。<BR>II. 正拉力时的下降率<BR>  <BR>  <BR> <BR>D W P<BR>L W<BR><BR><BR>sin<BR>cos<BR>W<BR>V V D P <BR>下降率 sin  <BR>第五章第88页<BR>5.4.3 下降性能的主要影响因素<BR>零拉力:<BR>重量增加,下滑角不变,下滑距离不变,但下滑速度增加,下滑<BR>率增大。<BR>正拉力:<BR>重量增加,下降角、下降速度、下降率都增大,下降距离缩短。<BR>W<BR>P<BR>L K<BR>tg D P  <BR><BR>  1<BR>正拉力:<BR>sin ( 1 )<BR>W<BR>P<BR>K<BR>V V V y       下<BR><BR><BR> 2  cos<BR>C S<BR>V W<BR>L<BR>下<BR>零拉力:<BR>L K<BR>tg  D  1<BR>V V sin y下<BR>① 飞行重量<BR>第五章第89页<BR>零拉力:<BR>密度减小,同一表速下滑角不变,真速增加导致下滑率增加。<BR>正拉力:<BR>密度减小,拉力减小,负的剩余拉力增大,下降角增大。<BR>② 气温<BR>W<BR>P<BR>L K<BR>tg D P  <BR><BR>  1<BR>正拉力:<BR>sin ( 1 )<BR>W<BR>P<BR>K<BR>V V V y       下<BR><BR><BR> 2  cos<BR>C S<BR>V W<BR>L<BR>下<BR>零拉力:<BR>L K<BR>tg  D  1<BR>V V sin y下<BR>第五章第90页<BR>③ 风(稳定风场)<BR>顺逆风只影响下降角,不影响下降率。<BR>顺风下降,下降角减小,下降距离增长,下降率不变;<BR>逆风下降,下降角增大,下降距离缩短,下降率不变。<BR>第五章第91页<BR>升降气流影响下降角和下降率。<BR>上升气流中下降,下降角和下降率都减小,下降距离增长;<BR>下降气流中下降,下降角和下降率都增大,下降距离缩短。<BR>u<BR>u<BR>③ 风(稳定风场)<BR>第五章第92页<BR>5.4.4 下降操纵原理<BR>① 飞机下降的两个速度范围<BR>以最小阻力速度Vmd为界,把<BR>零拉力下滑分为两个速度范围。<BR>大于Vmd,带杆抬头速度减<BR>小,下滑角减小;<BR>小于Vmd,带杆抬头速度减<BR>小,但下滑角却增大,不符合操<BR>纵习惯。<BR>第五章第93页<BR>② 改变下降角、下降速度和下降距离<BR>在下降第一速度范围,后拉驾驶杆,飞机迎角增大,下降<BR>角、下降速度及下降率减小,下降距离增长。<BR>在下降第一速度范围,增大油门,下降角减小,下降速度<BR>稍增大,下降距离增长。因此可用油门与杆配合改变下降<BR>角、下降速度、下降率、下降距离。<BR>第五章第94页<BR>升力减小,飞机下降,在重力分量的作用下,飞机开始加速,加速导<BR>致负剩余拉力的产生,直至负的△P和重力分力相等,最后飞机以较大<BR>的速度下降。<BR>- P<BR>③ 平飞转下降和下降转平飞的操纵<BR>I. 平飞转下降<BR>●不收油门只顶杆:<BR>第五章第95页<BR>速度减小升力减小,飞机转入下降,在重力分量的作用下,飞<BR>机开始加速,加速导致负剩余拉力的产生,直至负的△P和重力分<BR>力相等,最后飞机基本以原速度下降。<BR>- P<BR>I. 平飞转下降<BR>●不动杆只收油门:<BR>结论:<BR>由平飞转入下降的操纵是,<BR>柔和顶杆转入下降,同时收油<BR>门,待接近预定下降角(率)<BR>时,带杆保持稳定下降,注意<BR>修正螺旋桨副作用。<BR>第五章第96页<BR>由下降转入平飞的操纵是,加油门至预定平飞位,同时柔和<BR>带杆,待接近平飞时,适当顶杆保持平飞,注意修正螺旋桨副<BR>作用。<BR>II. 下降转平飞<BR>第五章第97页<BR>本章小结<BR>飞行原理/CAFUC<BR> 平飞运动方程、平飞拉力曲线和功率曲线<BR> 平飞性能速度及其影响因素<BR> 平飞速度范围及其操纵原理<BR> 上升运动方程<BR> 上升性能及其影响因素<BR> 上升速度范围及其操纵原理<BR> 下降运动方程<BR> 下降性能及其影响因素<BR> 下降速度范围及其操纵原理

xinlunll 发表于 2011-10-25 16:41:27


谢谢楼主,非常有用啊!

erics8482 发表于 2011-12-15 22:59:36

顶一个!!!

tonyblairer 发表于 2014-5-27 19:19:42

很好的资料,谢谢分享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飞行原理 05.0_平飞上升下降_V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