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 发表于 2012-1-30 12:58:49

时髦辞典

  aerobics有氧运动

  一种时间长、强度低的运动方式,以有氧气参与的体内脂肪消耗为特征。
  aerobics源于希腊语,为air(空气)加life(生命)之意。“有氧运动”这个词比这种运动本身出现的时间要晚得多。虽然构成这个词的四个汉字每一个都熟悉不过,但组合在一起就会产生许多误解。曾听到有人指着“有氧运动”问:“什么运动会没有氧呢?”
  有氧运动在我国方兴未艾。大多数人是通过电视节目中健美教练“动动胳膊、踢踢腿”之类的日号了解它的。其实它远不上这么一套程式化的动作。有氧运动即做一些适当的身体练习,以促使身体更有效地利用氧气,改善机能的一套运动系统。1969年《纽约客》(The New yorker)上有文章介绍说:“他(作者)经过有氧运动锻炼,心、肺功能都有明显改善。”看来有氧运动在西方很早就受到重视。
  有氧运动不像足球、网球这种激烈运动,肌体常常在缺氧的情况下消耗体能。在世纪收尾掀起的健身风潮中,人们都把目光深情地投向了有氧运动,它似乎有办法同时实现苗条与健康。
  天天早上起来打拳、做操和跑步的老头老太,不知道自己在做有氧运动,躺在沙发上看时尚杂志并对有氧运动心向往之的时髦女子,却常常是叶公好龙。

  aesthetics美学

  以审美经验为中心,研究美和艺术的学科。一般可以分成基础美学(可细分为哲学美学、心理学美学和社会学美学)、实用美学和历史美学。服饰是美的,又与艺术有着一定的关系,所以服饰美学也有了存在的理由。服饰美学属于实用美学。实用美学又包括装饰美学、技术美学和社会美学等分支。服饰美学与这些分支都有关系。套用以上关于美的定义,我们可以说,“服饰美学是以审美经验为中心,研究服饰及其设计的学科”。
  由于服饰美学是一门实用美学,所以我们没有必要也无力纠缠于一些美学基本概念和命题的争论(那是基础美学的任务),而是直接引用我们认为有用的结论。例如,自从1799年于·施莱格尔赋予且以及一系列与古典美学范畴相对立的辛辣、粗鲁等范畴以美的含义,近代美学已经把丑作为一种审美价值,所以现代时装中怪诞、夸张、丑陋的作品也可以作为审美对象加以评析。另外,如里普斯的移情说、鲁道夫·阿恩海姆(Rodolf Arnhein)的格式塔、琼恩(g.g.Jung)的人格面具、康德(Kant)的无利害关系说等,在服饰美学中也被广泛地运用。
  服饰审美活动异于其他艺术审美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常常合二为一。服饰本身常常不能单独地被当作审美对象,服饰常常是与人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而被人审视和欣赏。服饰的穿著者既与服饰一起组成审美对象,同时往往又成为第一个和最重要的审美主体。为了更清楚更完善地进行这种独特的审美活动,穿著者几乎总要借助镜子(或如镜的水面等)。这时,严格地说,审美对象已经不是真实的穿著者及其服饰,而是其镜中的映象。虽然,人们都相信镜中的映象与实体几乎完全一样,一旦事实上并非如此。即使撇开由于镜面的性质和反射所造成的差异不谈,我们也不能忽视镜中呈现的是经过不同程度理想化的自我。这种审美对象与审美主体的兼任,映象与实体的替换,使得很多服饰美学命题增加了复杂性和难度。但这并不妨碍许多人对此津津乐道。

  alternative fashion另类时装,非主流时装

  源于产生于60年代末的词alternative society。后者代表不遵循现行社会秩序的文化价值。与subcultural fashion含义相近。
  上海申花足球队的前锋谢晖在一次电视采访中说,他喜欢alternative fashion。这位年轻球员身材高、速度快、爆发力强,头球功夫和脚下技术都不错,颇受上海球迷的喜爱。他的崇拜者中又以女性偏多,这与他英俊的相貌和时髦的着装有关。懂得使用alternative这个词汇,非同一般。
  一个注重服装结构,并具有类似建筑物外观特征的时装。
  现代“建筑风”的历史源头至少可以上溯到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特别是当时的西班牙宫廷服装。例如当时流行轮状折裥领、法新盖尔裙撑、巨大的羊腿袖和如扇于般高高耸起的折涧立领等。这些形式部具有较复杂的结构,需要使用各种衬垫物和支撑物。这种带有建筑风貌的服装在随后的几个世纪内都有所表现和发展。由于“建筑风”时装并不是一个界限明确的概念,可以归入这个流派的设计师非常多,如皮尔·卡丹、巴伦西亚加、阿玛尼、蒙他那、卡布奇、谢马斯克、詹姆士、曼代里和法亥。又由于这是一种表现力非常强烈的流派,即便不能完全归入这个流派但经常使用其手法的设计师更多,如默格勒、三宅一生、山本耀司、卡玛里和希普。
  这些设计师基本上可以分成两种不同的类型,一类设计师更喜欢使用有机的形式、变化的曲线和比较柔和的外轮廓,如卡布奇和詹姆士。他们希望自己的设计看上去能令人印象深刻同时又能感到一些人情味。而另一类设计师宁肯只使用螺旋形、圆形和方形等简单和对比强烈的几何形状,如卡丹和古亥格。他们的作品更“硬”更“冷”。“建筑风”时装的这种分化很像摇滚音乐中的“软摇滚(soft rock)”和“硬摇滚(hard rock)”之分。我们不妨也分别称之为“软建筑风”和“硬建筑风”。
  当代“建筑风”时装,特别是“硬建筑风”时装,被认为是反怀旧、反历史主义、反浪漫主义、反田园情调和反女性妩媚的。现代建筑(而不是所有的建筑)对其影响之巨大是不容否认的。例如,这种时装经常使用黑色、白色以及红色等单一色调,与包豪斯风格化的原则颇为一致。还有,现代主义对装饰的摒弃在“建筑风”时装中也有强烈的反映,刺绣、花边和缎带等是绝对地被拒绝使用的。设计师们热衷的是寻找诸如镀层织物等各种新面料以取得类似钢铁、混凝土、大理石和玻璃等建筑材料的质感。他们是如此注重和依赖形式,以致有意识地回避使用人体的有机曲线。他们有时甚至极端到运用笛卡儿坐标纸和数学方法进行设计。某些现代派艺术家或现代主义建筑师出于对自然界固有事物的不满意或不信任,谋划采用晶体排列般的建筑形式。“建筑风”时装设计师向他们学习后的作品至少有一个吸引人之处,那就是给这个混乱纷杂的时装界带来一点秩序感。
  “建筑风”时装设计师中有很多人曾从事建筑设计或受过这方面的训练,如卡丹、谢马斯克和法亥。他们无一例外地野心勃勃,不甘心像卖火柴的女孩一样在艺术殿堂外窥视,而“建筑风”时装终于第一次使他们与时装本身一起登堂入室,与绘画、音乐和建筑比肩。但是,尽管如此,“建筑风”时装仍然缺乏一整套属于自己的设计语汇,仍然要借鉴曾使他们仰视的同行。例如,谢马斯克用“扭拒袖”、“棱柱袖”、“高架裙”和“带翼茄克衫”等词汇来描述自己的时装。
  “建筑风”时装表现的是一种大都市情调,也是大都市职业妇女咄咄逼人地争取权力和地位的新态度的反映。“建筑风”时装是大胆和刚强有力的,缺乏女性的温柔,这正是本世纪日益壮大的女权运动所希冀、追求的理想形象。

  asymmetric style不对称风格

  服饰风格之一。以廓型、色彩或装饰方面的不对称为特征。这里的对称只限于轴对称。由于服装的门襟等结构本来不一定是严格地对称,所以,不对称服饰的不对称性必须是明显的。不对称风格流行已久,欧洲15世纪的奇特式服饰是最典型的一种。
  具有典型意义的款式包括两个裤腿颜色迥异的霍斯裤(hose)和左右纹饰完全不同的上衣(surcoat),如一边是狮子纹,另一边是眉和百合花。
  在1997-1998年之交,不对称风格的服饰在中国悄悄兴起。偏门襟、不对称纹样和折线形头路的发型等等都是很好的例子。1998年夏还流行单肩式的时装,它属于典型的不对称风格。

  avant garde前卫派,先锋派

  行为超前或出格,异于主流社会规范的群体或派别。
  在军队或球赛中,前卫和先锋(等于前锋)是迥然不同的位置,但在艺术或时装的圈千里,差别就没有了,前卫先锋云云只不过是走在流行最前面的一种比喻。他们最勇于尝试与时代潮流相悖的东西。在一般人眼里,他们的装束是怪诞的甚至是荒诞的。
  前卫常常不是一个固定的流派,而是一个相对概念。永不停歇的流行潮,把今天的时髦抛弃到昨天,就成了落伍。嬉皮、朋克在20世纪60、70年代曾经是前卫的,时下的青年中已很少有人能从剪口的牛仔裤或刺猬一般的短发中获得那份孑然遗世的特殊体验。法国高级时装设计师让·保罗·戈尔捷(Jean paul galtier)在1976年的成衣时装发布会上,推出了令人惊叹的“先锋派”时装。这种时装在当时被认为是难以接受的,然而事隔数年便风靡欧洲。一部分前卫派时装会慢慢被消费者(或许是一小部分)接受,也会流行也会过时。前卫也会变平庸。但有些前卫时装却能一直保持其叛逆的色彩。例如,早在70年代就奠定其“先锋派”地位的英国设计师维恩·韦斯特伍德在“1999春夏即时能穿男士时装展”推出的沙滩装,让男模穿上光彩照人的鲜橙色紧身衣裤,肩部围系一块类似云肩的花布,戴上掩住半个脸庞的波浪形帽子,撑一把伞。其夸张叛逆的震撼人心的效果,让你无法否认他依旧是“先锋派”实力不凡的人物。30年代曾经流行的超现实主义时装,以世纪末的标准去衡量,也同样不失为前卫。这样的前卫时装是时装界的化石。

航空 发表于 2012-1-30 12:59:21

  baby dress贝贝裙

  带有童装特征的女式连裙装。具有抛袖、童盆领、胸前饰有宽宽的荷叶边、高腰线、大下摆等特征。
  1993-1994年夏季流行过一阵贝贝裙。淡雅的细花棉布料,腰节线以下有一圈细密折裥,腰带束于身后。这是一种被简化了的贝贝裙,无领无袖。一位做了妈妈的研究生说她就买过一件,像钻回到童年的套子里,轻轻唤醒了成人对自己遥远的过去尚未完全遗忘的记忆。“有一种被抚慰被娇宠又被刷新的感觉,心思会变得很静,云淡风轻的”,她说。出许并非所有的人都能获得她这样美妙的体验,但贝贝裙带有强烈的幼儿服味道的设计,确实令穿上它的人举止中不由自主地带点孩子气。
  在女装中女性化元素流行了几年后,贝贝格成了1998年夏季的首选。babu不全是女性,但baby与女性的关系似乎比男性更近些,尽管从生理角度讲,创造baby的男女两性与它的距离可以画成一个等腰三角形。没有哪一位正常的现代都市男性会去尝试一下贝贝裙,贝贝格与长统丝袜一样是他们的禁区。所以,贝贝裙显得比女性还女性。

  bar吧

  bar在都市里涌现的速度之快令人吃惊,即使在蛮破落的紧紧窄窄的旧街道,一抬眼你也能发现一个bar。木质结构,幽黯的色彩,像英国的田园农舍。单独的一个“吧”字在中文中不能给人确切的意义,只是提供了一些联想的线索。又像是一个问句,整个地掐掉了前半部分,只留下了一个语气词,很不完整的。英文中bar本身就有酒吧间、柜台的意思。
  去酒吧可以三五旧友小聚;可以谈一些不必唇枪舌剑的生意;可以与恋人听听英文老歌,聊聊梦想;也可以一个人坐着发呆。去酒吧无论社交还是消遣都不用穿得太正式。有时候,与其说是去消遣那些味道和外面差不多的柠檬汁和冰红茶,倒不如说是去感受一下环境的氛围和经环境选择的人群的美丽。
  “我不需要别的,只要个舒服的地方坐一坐。”一位朋友这样对我说。他喜欢去的是个cafe bar。他经常失恋,一失恋就去泡咖啡吧,他说里面有种感伤的情调能令他感到安慰。
  现在时髦的去处还有网吧。一杯饮料,在电脑前一坐就是好几个小时,下载资料或在网上与五湖四海不相识的网虫玩游戏皆无后顾之忧,遇到难题,网吧里面的barmaid、barman都是入流的高手。电脑所提供的生活方式让人越来越离开人群,守候在网络终端的其实都是一个个渴望交流的孤独的个体。网吧将这些个体在空间上的距离缩小了,让人觉得人在机器面前至少还并未过时。去网吧你不能像在家中睡衣睡鞋睡眼惺忪一脸倦容地敲打键盘,你至少会把自己收拾得整齐一些。更为重要的是,在网吧玩游戏痛打美国人会比在家里开心得多。

  barbie girl芭比娃娃

  一种金发碧眼的玩偶。有着成熟女性的理想三围和孩童般纯真可爱的脸。你可以将她瀑布一般的鬈发编成发辫,为她穿上你亲手缝制的美丽衣衫。无论你怎样任意摆布她,在她长长的睫毛遮蔽的大眼睛里永远不会出现一丝不快。芭比娃娃为取悦世界而生。
  Aqua(水叮当)合唱团在一首颇为风行的英文歌中唱道:“You can brush myhair undress me everywhere……Make me walk make me talk do whatever youplease……You can touch you can play……”(歌词大意是:你能为我梳头,在任何地方为我宽衣解带……让我散步,让我谈话,做一切让你开心的事情,你能抚摩我,你能游戏我……)这首歌的歌名就叫“Barbie girl”。不仅小孩子对奇异的芭比娃娃分外迷恋,成人也对之颇为爱悦。在小孩的天真之眼看来,她是一个与自己相似但又不同的娃娃,而成人眼里的芭比是个小女人,拥有“魔鬼的身材和天使的脸蛋”。
  《新周刊》1998年16期的“新周丽人”是北京实验话剧院演员李冰冰,文中誉之为中国版的芭比娃娃。仔细端详一下照片,竟真有几分意思!

  bare midriff露脐装

  短小上装发展至极端,就成了露脐装。露脐装(bare midriff)是一种在国际上可称经典的款式,在中国却一直没有机会亮相,尽管人们曾多次预言它将出现。1996年露脐装在中国的流行就像一个梦,来势之猛让人吃惊:几个月内从无到有,到满街流行。这是一个典型的流行潮(fad)。这是否说明这代表了一个被压抑多年的美好愿望,一旦决堤而出就汹涌澎湃?露脐装的出现也受到众多指责,引起好些人的忧虑。其实大可不必。露脐装只会流行不会普及,它可以是一种典型,成为一种象征,但不会人人都穿,成为制服。无论如何,它提供的是一种选择。穿露脐装不但要有细腰,还需要一个平坦结实的腹部(两者并不等同)。后者常常不是天生的,而是健美操加节食的结果。有了细腰平腹还不够,露脐装是强调青春的服装,只有对非常年轻的一族它才是一种适宜的选择。有一次我为上海的一群名模新秀上课,她们几乎都穿了露脐装,你不得不承认那真是一道美丽的风景。讨厌露脐装的人其实不必大动肝火,不必杞人忧天。它来得快去得也会很快。但是它也不会消失得无影无踪。
  露脐装正值流行时,保守的女士往往把它视作异端,而当露脐装退居流行幕后,她们则把它看作是流行的标志。于是有些中年母亲也禁不住要来凑热闹。说句玩笑话,有时,让你觉得她穿露脐装仅仅只是图个凉快。

  bell-bottom trousers喇叭裤

  喇叭裤指臀部合身或收紧,自臀或膝盖以下渐次张开的裤型。多为低腰短裆设计。英文“bell-bottom”和中文“喇叭裤”都是对上瘦下肥的外轮廓的拟物比喻。在世纪末的一天,不理会时装流行发布的书面资讯,随便走进一家时装店,你也能发觉喇叭裤在同样面料、工艺、品牌的裤装中售价是最高的。你是不是获得了一个比较实实在在的感觉:喇叭裤正流行。
  流行来来去去,时尚也历经轮回。70年代风采焕发的喇叭裤还令人记忆犹新。据说当时追逐时髦的女孩子为了达到比较理想的上紧下松的瘦身效果,得躺着拉上前门襟拉链。今天穿喇叭裤的女孩子也会如此为美丽而疯狂吗?

  bias cut斜裁

  裁片的中心线与布料的经纱方向呈45度夹角的裁剪法。时装界公认由20世纪20、30年代的法国时装设计师马德琳·维奥内(Madeleine Vionnet)首创。斜裁在女式领与波浪型下摆的衣裙上应用较多。斜裁比一般裁剪法用料所费超出颇多,它的优势是斜裁产生的波浪分布自然均匀,微妙的丝缕映出别样的光泽,令孜孜追求高品位的设计师们爱不释手。维奥内也因其设计构思奇特、技艺精湛博得同行爱戴,与当时驰名时装界的夏奈尔、夏芭亥莉成为三分天下的女中才俊。斜裁法的问世对时装业不啻是一次革命。它已经不仅仅是设计师用以创造天桥上的美丽故事的专利,即使在弄堂尽头的一些小小裁缝铺里,你也能很随意就发现它的影子。

  big game大制作

  作为一个与时装界有关的名词或时髦词汇,中文“大制作”是1997—1998年热起来的。促使这个本来用于影视演艺的词在时装圈内热起来的事件是“法涵诗”、“薄涛”、“太和”、“蓝豹”等公司大规模大投入的促销活动。由此引发出中国时装界追求大的热潮:如企业纷纷高薪聘用大牌设计师,而不问中国到底有没有或有多少大牌设计师,时装表演要用五星级大酒店,雇顶尖模特;产品目录要请国外的名摄影师,要选欧洲名城为拍摄地点5展销会国内一个公司租的摊位可以大于香港所有参展公司的场地;使用几百个一模一样的人登台,看上去有如兵马涌那样气势

  恢宏……

  中国时装界大制作的出现表明了我们的实力和向国际一流水平靠拢的强烈欲望。但是,由于底气不足,在这些大制作的眩目光芒背后,我们找不到太多实在的东西。

  blush brush胭脂刷

  在脸颊部位涂染的化妆用具。blush是因害羞等情绪在脸颊上产生的红晕,或可译作羞红。胭脂是中国古代常用的红色染料,妇女用来涂抹脸颊或唇。把blush brush译作胭脂刷,是仅取涂颊一义。很早的时候就有“胭脂”这个名词,回此它能引起的联想完全超越了“现代”的时间坐标。在浩瀚的文学典籍里,你甚至能找到许多名字叫“胭脂”的姑娘。而女子所以被称为“红颜”,大概就因为胭脂是红颜色的缘故吧。
  按这样的逻辑推而言之,时下的男士已经很难找到“红颜知己”了。在时髦女性的审美观念中,再在脸颊上涂胭脂是“乡气”的,胭脂只有在戏曲、杂耍等传统表演中才被保留。她们乐意用的是茶色、赭色、褐色、烟灰色……再在上面覆盖粉饼,使用的色谱远不限于胭脂或红色一系。

  boutique精品店

  专门出售各种精美服饰商品的小型商店。1929年由法国设计师勒隆(Lucien Lelong)所创。精品店的销售以较小的群体为目标消费者,常以高级时装、饰品、珠宝、皮包、手套、领带、皮鞋和化妆品为商品。20世纪50年代,精品店开始风行世界各地。现在的大型百货公司内都设有各种精品屋或精品柜。
  大城市的主要商业街上密布的时装精品店往往几倍于米店。如此之多的精品店必定使得精品不“精”,价格无法承诺质量,要选精品还是要靠眼光。boutique是一个法语词,在法国以外使用时会透出一丝法国风情或异国情调。

  boyish bob少男式短发

  少男式短发当然是指少女(也可扩大到任何年龄但崇尚青春的女性)的短发型,洋溢着小男孩般的俏皮伶俐。
  在英国女演员Beatrice Lillie的带动下,欧洲的少女着了魔一样迷上这种酷似男孩子的清纯型短发,热潮从20世纪20年代中叶持续到了30年代。这期间流行状如未发育完整的女性形象,看不出实际的三围,低腰线、齐膝直统套装裙把她们个个打理得如同纤纤细细的瓶装可口可乐。这种整体风貌便是时装界经常提到的boyishlook。少男式短发成为男孩子风貌富有特征的标记,同时显示了比后者更强的生命力。少男式短发为不同时代烙上了它的印迹。20世纪60年代、90年代时尚回流,让我们可以有所鉴别的是:20、30年代与少男式短发相配的是夏奈尔套装,60年代为迷你裙,90年代末呢?也许你会说,是露脐装与吊带裙。

  boyish look男孩子风貌

  一种像男孩子般青春纯洁的女性整体形象。当女性以洋溢着青春气息的形象为理想形象流行时,这种崇尚青春的现象是现代时尚。19世纪以前(包括19世纪),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都视成熟、丰满的女性为完美的标准。20世纪10年代,非常年轻甚至尚未充分发育的少女形象受到推崇。由于男孩子往往比同龄女孩子显得更纯洁天真,故被冠以“男孩子风貌”,或称“Comme des garcon”。到了FO年代,这个口号被日本籍的巴黎时装设计师川久保玲用于她青年时装的品牌。“男孩子风貌”在1910年以后的10多年中得到发展,具体在服装上的表现特征为平直的廓型、低腰线、较高的裙摆等,还常常与短发相配。当时,对此风貌作出重要贡献的时装设计师是波华亥(P.Poiret)。90年代末,“男孩子风貌”重新流行,女性着装打扮强调青春气息,特别是街上那些剪了男孩般短发的女子,与20年代的风貌真是非常相似。两者之间的差异是:20年代的“男孩子”胸也平腹也平,在体形上也与真正的男孩相仿,而70年代以后出现的“男孩子”强调三围,透出女性的曲线,她们中的大多数还借助了文胸的帮助。此外,90年代女性的短发常常染成各种颜色(这也可视作女性化特征),而20年代则没有那么多花样可翻。

  bra文胸

  文胸这个听上去雅致但实际上有点让人莫名其妙的名字是怎样进入内地,取代了普通话中的胸罩和乳褡等固有的叫法,今已不可考。但它的香港色彩似乎不容置疑。文胸是胸部的时装,用以保护健康及修正女性乳房线条。
  现代的文胸与古时候被人称为“亵衣”的内衣相比,显著的进步是从平面变成了立体结构,从遮掩、约束变为显露、呵护。上一世纪的“胸衣”还只是一块绣花布或几尺白绫束裹在胸前,使胸部的曲线在宽衫大裳下失踪,今天的文胸则对胸部的曲线烘云托月竭尽能事。英文字母A、B、C及数学分子式1/2、3/4等被用以标明文胸怀型尺码,给乐意在内衣上花心思的女性以精细的选择。
  日常生活中,文胸抛头露面的机会几乎没有,因而一般经济上力有不逮的女子往往对胸衣不会过于讲究。名贵的文胸遂成为生活质量的代表之一,不仅寓意富足的财力,更需满足一份美丽的心境。外衣好看免不了和众人分享,内衣却纯粹只是用来私享的“尤物”,天生带有隐私的气息,所以易于动人心弦。买一个称心的文胸更是一次愉快的情感消费。有的男士据说很善于在恰当的时候送女友一件精制内衣作为一份别致的礼物,博得千金一笑,爱情自然顺手牵羊。
  内衣素以白色、粉色等浅色系为经典用色,寓意纯洁。步入流行的文胸用色越来越大胆,在外衣上找得到的色彩几乎也能从文胸上找到。用料方面追求新颖舒适,微细纤维与莱卡超弹纤维都很受欢迎。花边及刺绣依然是时髦的装饰,嵌着女人盈盈的心事。

  braless look无胸罩风貌

  当代着装风貌之一。最早见于20世纪60年代末。当时,欧美舆论把女性不用胸罩视为妇女解放运动的象征。美国最有影响的文学杂志之一《纽约客》(New yorker)1970年10月3日有一篇题为“都市话语(The talk of the town)”的文章,使用了“无胸罩运动”(braless movement)这个词来描述这种现象。
  由于不用胸罩来衬托,妇女们的胸部曲线就不那么凸起,因此就不那么强调女性体形的特征,与女权运动者拒绝以此取悦男性的态度相一致。但是,由于同样的原因,女性在穿T恤、衬衫和套衫等较紧较薄的上衣时,乳头的形状会比较清楚地显露,因而更为性感。后来,这成为无胸罩着装的一个主要特征,与女权运动拥护者的初衷可说是反其道而行之。
  80—90年代,时装模特儿在天桥上表演很多服装时都不穿内衣,包括胸罩,这几乎成为一种行业惯例。这样做的原因,有时是因为某些特定风格服装的要求,如露背装和透明装等,但有时是出于时装设计师和时装表演制作人强调时装表演效果的一种手段。在穿诸如西装套裙、羊绒大衣和裘皮大衣时也让模特儿不穿或少穿衬衣和内衣,而胸罩被省略是频率最高的。
  1997年,中国流行时装对胸罩的处理处于两个极端。一方面,由于紧身短上衣的流行和中国女性胸部普遍地不那么“理想”,各种具有造型功能的文胸流行;另一方面,天桥上却是“无胸罩风貌”大为走红,从张肇达和吴海燕这样的大腕到一些二三流的服装设计师纷纷推出无胸罩的透明时装。后者的始作俑者,却是1996年刘洋在德国的那场时装表演。

  brand品牌

  品牌就是经过注册的商标。具有标识、象征等功用。90年代,中国一下子涌现了很多很多品牌,特别是在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服饰领域。服饰品牌包括:
  1.设计师品牌。代表设计师,如YSL代表圣洛朗。
  但是,以设计师命名的商品不一定是这位设计帅设计的。不少如今仍然走红的品牌所代表的设计师已死去多年。迪奥死于1957年,夏奈儿死于1971年,鲍曼死于1982年。美国的派瑞、艾利斯和霍文斯顿死于SO年代末。时装是瞬息万变的东西,再大才的设计师也不可能在去世前预先设计好90年代的时装。有些介绍夏奈儿的文章,用的照片是SO年代的夏奈儿牌时装,那一定是拉格费尔德而不是夏奈儿设计的。
  设计师还常常通过专卖(Franchising)和品牌租借(licensing)赋予其他公司使用自己姓氏作品牌的权利。所以,标明皮尔·卡丹的时装是否一定是皮尔·卡丹设计的?我不知道,但我揣摩皮尔·卡丹香烟或自行车一定不是皮尔·卡丹设计的。
  设计师有自己的专长。如瓦伦蒂诺和皮尔一卡丹这样的设计师,高级女装是其专氏,而他们设计的夜礼服上常常是不钉商标的。标了他们姓氏的男衬衣等成衣系列就不一定是他们本人所设计。设计师可以雇助手,可以买断别人的设计。据我所知,上海几位有点名气的设计师,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和登记注册了自己的品牌后,就常常使用助手或大专院校设计专业学生的稿子。设计师的品牌不一定用设计师的名字。圣洛朗用Rive gauche作他的成衣系列品牌;吉旺希则另有Nouvelle Boutigues品牌;拉尔夫·劳伦用Polo(马球牌)作他的休闲装品牌;意大利设计帅蒙黛莉不用自己的姓氏作品牌而选用了更富诗意的Krizia。
  2.名人品牌。也有些品牌代表名人。美国有玛当娜牌少女时装,中国有李宁牌运动装和潘虹牌时装。据美国报刊介绍,玛当娜时装的销路不错,李宁牌则被评为中国十大服饰名牌。
  会设计时装的名人当然也有,比如马羚。但我们不知道李宁会不会设计运动装。玩单杠鞍马与设计也不是一回事,这我知道。玛当娜即使能设计也不会有空去设计。消费者买名人品牌的原因大约是情感的成分居多。爱李宁爱玛当娜的人无法亲近本人,所以只要沾点边的东西就爱。如果是这样,周瑜打黄盖两相情愿,倒也不存在什么误区,也不会有什么上当受骗的事。要说骗也是自己骗自己,名人并没有骗你说他新学了几招设计。偶像崇拜本来就有点自己骗自己的味道。
  名人爱惜名声如同爱惜自己的羽毛,所以大概不会容忍打自己牌号的劣质产品招摇过市。所以,名人品牌与质量也不能说没有关系。
  3.商店品牌。商店也可以用店名注册品牌。上海的鸿翔女装、培罗蒙西装、龙凤中装和蓝某女鞋都很有名。这些商店有前店后场的传统,即出售的服饰中,一部分是自产的;而这里“自产”的含意,不仅是自己生产,还有设计的成分。这说明店名后面还有人名隐藏着,例如鸿翔与金氏昆仲父子。可惜的是这个传统几乎已经销声匿迹。国外的商店品牌并不自己设计或生产商品,但常常是请其他公司或加工商为自己专门生产的,有与商店形象相一致的品类、质量和风格,瞄准一定的市场。
  一个商店只有一个店名,却可以有几个品牌。例如,美国的Neiman Marcus时装店,除了用Neiman Marcus作品牌外,还有N-Msupplies和Red River两个品牌。商店一般即使有了自己的品牌,也卖其他品牌的服饰,如美国的Lord&Taylor 商店,店内大约3O%的服饰商品是Lord&Taylor牌的。
  4.工厂品牌和公司品牌。不少中国的品牌是厂家命名的,并代表了这家工厂的设计生产水平。例如海螺牌衬衫是上海衬衫二厂的名牌产品,鹅牌汗衫是上海针织五厂的名牌产品。中国工厂内设有设计科,设计科内拥有好几名乃至十几名设计师。所以,厂后面还是有人,那些默默奉献的无名英雄。如今愿意当无名英雄的人愈益递减,在时装设计师群里可说是绝无仅有。所以,除了衬衫汗衫等设计含量较少而工艺管理更重要的大宗产品,工厂名牌服饰并不多。
  欧美、日本等国的服装工厂也有品牌,常常通过自己的零售商店来确立其品牌。如美国一个叫Hartmarx的工厂(或称厂商),拥有两百多个零售店,其中人Wallach's,Silverwood,Harris&Trank,Kennedy's和Titus Mac Duff都有相当的知名度。但是,消费者并不知道这些品牌的服装是Hartmarx生产的。
  品牌也可以代表公司。公司现在可以有各种含义,这里讲的排除了那些实际上就是一家商店或工厂的公司,以及那些以设计师为首脑的公司。公司的情况比较复杂,从总公司到子公司可以有很多层次,代表这些公司的品牌也就随之复杂化。公司也可以为其不同的产品冠以不同的品牌。
  顾名思义,我们把有名的品牌称为名牌(famouse brand)。

  button-down shirt collar扣下领

  男衬衫领式。扣下领衬衫几乎成了1998年男士们唯一的选择,尽管在夏大很多男士穿时并不把领尖的两粒钮子扣下,让它们带着两只钮孔微微翘起。扣下立领衬衫源于英国的马球运动服,1896年美国成衣商Brooks Brothers将它引入男式衬衫。扣下领衬衫多少带一点休闲和老派的意味,特别是那些用牛津纺和纯棉斜纹布做的。说起来有点矛盾,老派有时也很时髦。

  buyer买家

  向厂商买入一定批量的货物,然后提供给零售商的人或公司。以前译作批发商。但买家不一定只做批发,他也可以做零售。这时他对厂家(Manufacturer)而言是买家,对消费者(consumer)而言是零售商(retailer)。所以买家是营销过程中的一个角色,可以由不同的生意人来担当。
  买家这个词在中文中出现很晚。中国时装界直到90年代末才注意到它和使用它。时装发布会、时装表演、时装博览会是为买家开的,这类活动的成功与否就看来了多少买家。买家来了才有生意可做。如果一个时装博览会上人头攒动,但都是些学生和普通顾客的而已。举办者再怎么夸口,有多少成交额部让人感到可疑。

航空 发表于 2012-1-30 12:59:51

  career women's wear职业女装

  指从事办公室或其他白领行业工作的女性上班时的着装。中国城市女性也常用作出客服装。一般采用西装套格等形式。色彩素雅、款式简洁、面料较好、裁剪讲究为其一般特点;过于华丽、过于性感、过于复杂和过于时髦部不可取。绝大多数为成衣,并且讲究品牌。职位较低的女性即使有经济能力也不穿比自己同性上级更好的品牌,这几乎是国际上现代化企业的一条不成文规则。
  职业女性其实就是白领女性。career是事业,即有一份可以当作事业来做的工作。简单的体力活如清扫不算career,一般的技术活如修车也不算career。从中文字面上看前者易与“有工作或有职业的女性”相混淆,所以后者的使用更为频繁。在中国,这两个词都还算时髦,所以与国家机关干部的传统形象有点格格不入。狭义的职业女性或白领女性在目前一般就是指在三资企业工作的女性。

  cashmere开士米,羊绒

  开士米是取自克什米尔地区(Kashmir)一种山羊身上的细软绒毛。cashmere这个词就源于Kashir。不像一般的羊毛是剪下来的,羊绒都是在春夏换毛之际用特制的梳子梳下来的,因为它们藏在羊毛中间贴近羊的身体,保护丰度过山地严寒的冬天。羊绒织物不但细软,保暖性能和悬垂性等指标俱佳,所以价格昂贵。“开士米”是音译,“羊绒”是意译。“开十米”这一译名出现于1949年以前。几十年前,它的含义几经转换,由羊绒转指由羊绒纺成的细毛线,再转为用睛纶等化学纤维材料制成的仿羊绒细毛线。
  一旦开士米与廉价的腈纶发生了联系,开士米的形象就大成问题。到了90年代末,羊绒作为天然时装面料可以说是一枝独秀,但厂商和广告商再崇洋媚外,也不愿意使用这个洋气十足的音译,转而老老实实地使用标准译名“羊绒”。
  不少厂商一面在使用纯正的汉语“羊绒”,同时又悄悄地把化学纤维和细羊毛掺入羊绒制品。市场匕出现的一些羊绒时装,它们的价格比不上制作它们所需的羊绒面料;或有些羊绒面料的价格,还不如纺织需要的羊绒。看来“羊绒”这个译名也在贬值,也与假冒伪劣沾上了边。以后我们再用什么来翻译cashmere呢?

  casual wear休闲服

  人们在闲暇生活中从事各种活动所穿的服装。与sportswear有相当大比例的重合部分。常常可以互换使用。cascual wear也与一种现代生活方式高度相关,重视生活质量,强调闲暇生活重要的价值观导致了休闲服的流行。典型的休闲服有T恤、牛仔裤、牛仔裙、套衫、格子绒布衬衫、灯芯绒裤、纯棉白袜、旅游鞋等。似乎是美国设计生产的休闲服在世界上影响最大,牛仔服可说是休闲服中最重要的一类。
  中国人毫无困难地接受了现代闲暇生活和休闲服。随着双休日制度在绝大多数地区的实行,保龄球、卡拉OK、滚轴溜冰等现代休闲活动正与相应的休闲服一起流行。

  catalog产品目录

  以时装摄影和平面设计为手段,做成如报纸或杂志那样的服装品牌宣传品,是现代商业的常用促销形式。20世纪80年代,不少中国人出国还郑重其事地把这花花绿绿的东西带回来;现在早上开邮箱,大家又为这一大堆无孔不入的东西感到头痛。我们的厂商也习惯于用比较现代的观念和审美去策划和设计自己的catalog,并有了专门的广告公司或设计公司以及专业人员从事这一领域的工作。catalog,这个词也较多地挂在我们时髦的年轻一族口头。
  去看一场时装表演,去参观一个时装博览会,你常常会提回一大袋一大袋的产品目录。90年代一些成功的中国服装企业,已经财大气粗地跑到欧洲,请那里的摄影帅和时装模特儿为自己拍摄做产品目录的照片。

  catwalk猫步

  专业一点的名称是“台步”。指时装模特在进行时装表演时所使用的一种程式化的步子。行进时左右脚轮番踩到两脚间中线的位置,或把左脚踩得中线偏右一点,右脚踩得中线偏左一点,并产生一种韵律美。描步是时装模特儿的一种经典步法,据说描也是这样走的,所以就有了这样一个名字。
  描步具有标志性,几乎被看作是模特儿的职业病。时下的描步越来越朝着风格自然的方向发展。左右扭动的程度减弱,不再那么像煞有介事,看上去与生活中的步伐没什么两样。观众对表情冷漠,睁着大眼空无一物或眯着小眼远远地指向天边,大幅度扭胯的动作已经熟透,免不了生出丝丝倦意来。格调清新自然的步法则令观众感到亲切轻松,天桥上的仙女离生活又近了一步。曾有一位颇有点名气的上海模特儿,在生活中走路也用一点猫步。她身高1.78米,体重不到50公斤,走起来飘飘欲仙。如今流行自然的猫步,她或许也已经恢复正常了?

  chain store连锁店

  出售相同或系列商品的零售组织。在店堂布置、售后服务、人员培训诸方面有着一体化的风格。具体形式为由一家总公司控制分布在各个销售网点的多家零售商店。服饰连锁店始于20世纪初,20年代以后逐渐普及。经销商品从单一的女衫或内衣,发展到多种层次的服饰产品,成为当代服饰零售业的重要形式之一。国际著名的服饰连锁店有K-Mart、J.C.penney和Petrie Stores等。有关刊物有《连锁商店时代》(Chain Store Age)。
  80—90年代中,中国出现了不少连锁店,其中又有很大一部分是时装连锁店。同一品牌连锁店的布置和外形都几乎相同,店中出售的时装也一样,就像有分身法的孙悟空。在不熟悉的城市或街道,突然看见一家熟悉的商店,由此产生亲切之感,一定会对销售产生正面的效应吧!

  chic优雅的,高雅的,时髦的

  作名词时常可解释为优雅的风格或款式;也可作形容词,常被译为时髦的、高雅的、漂亮的、潇洒的、有优雅风格的等等。源于法语。但chic与Pretty或beautiful不同,它常常强调“雅”而不是“甜美”。所以,夏奈儿的时装是chic,夏芭亥莉(L.Schiaparelli,活跃于30年代的超现实主义时装设计师)的那些惊世骇俗的设计,则可以是uglychic(丑陋的高雅)。20世纪90年代末流行的简约主义时装也是chic。中国人看来对chic这个词所散发的优雅气息颇为着迷。作为中国规模最大、最具权威性和官方色彩的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也取名chic,1997年的这个博览会就叫'97 chic,1998年的就称98 chic。

  chinoiserie中国风

  chinoiserie是一个法语词。是指一种迫求中国情调的西方图案或装饰风格,在绘画、雕塑等方面都有应用。在服装领域,中国风主要表现于纺织品纹样、服装款式和色彩。中国风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中国风格,它是从属于欧洲罗可可(Rococo)的一种艺术风格,有其特定的内涵。这种风格反映了欧洲人对中国艺术的理解和对中国风土人情的想象,又掺杂了西方传统的审美情趣。中国古代染织文化对欧洲产生过很大影响,具有中国情调或中国风的欧洲纺织品的出现,可以上溯到较早的历史阶段,而中国风这一称谓的使用则较迟,一般认为始于18世纪的法国。19世纪以后,西方服装开始较多地在面料、图案、款式和色彩方面吸收和模仿中国。本世纪出现了以中国风命名的高级时装系列。中国风纹样和服式成为现代设计师表达自己追求异国情调和地区特色的途径。以激进著称的先锋派(avantgarde)服装也常以夸张和扭曲的形式采用一些中国服装样式。1977-1978年,圣·洛朗推出其著名的“中国风女式套装系列”。
  中国风自1996年以来在国际时装潮流中出现,特别是在东京和香港这样的亚洲国际大都市中流行。表现形式为局部以中国传统锦缎或仿制品作立领、如意头镶边和长脚钮。

  classic古典的,经典的

  古典艺术是一种艺术形式,以合理、单纯、适度、节制、的确、简洁和平衡等为特征,源于公元前4一9世纪的古希腊艺术。古典主义是任何遵循或运用了古希腊艺术原则的后世的艺术系统或流派,如罗马古典主义、文艺复兴古典主义和盛行于19世纪前叶的新古典主义。古典主义强调形式,具有较强的建筑学因素或造型因素,它被认为是永恒的、完美的、可推测的、最终的、理想的、典范的或普通的。黑格尔认为古典艺术的完美性“植根于内在的自由个性与这种个性借以显现的外在存在之间的彻底的互相渗透”。海因里希·海涅则认为“古典主义是一种抽象、冷淡的理智陶醉”。
  古典主义时装之源理所当然地是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服饰。古希腊的服装一般属于块料型,大多不用缝纫,以各种形状和品种的材料披覆或包缠在身上,用别针、金属扣或腰带等固定或系结。古罗马服装基本上承袭了上述基本风格和形式,但更强调地位的象征,出现了豪华的倾向。这两种服装都严格遵循比例、匀称、平衡、和谐等形式法则,讲究整体效果,忽略细节刻划,摒弃繁杂的装饰,并以悬丞性设计为其主要特征。19世纪初欧洲的帝政风格服饰可视作是古曲主义风格的典型。帝政风格的女服结构简单,用料轻薄柔软,重视服装在穿着时形成的丰富多变的悬褶,这点与古希腊服装十分相似。帝政风格的女裙采用高腰、袒领、短袖和裙摆及地的形式,服装色彩偏于素雅,且少装饰,这使附属饰品变得重要。帝政表现的是一种英国式的田园风味。
  现代时装设计中的古典主义引伸为最佳的、第一流的、有公认而无可争议之价值或地位的风格。用于时装,常指那些符合传统而不那么时髦花哨的、不前卫的、非最新款式的衣饰。有狭义和广义的两种表现。狭义地说,古典主义服饰是指继承了或在较大程度上受到上述古希腊一罗马服饰和帝政风格影响的作品。维奥妮(Vionnet)、格蕾(Alix gres)、伏契尼(Jortuny)和玛丽·麦克菲登(Mary Mcjadden)的作品是典型代表。他们的风格是稳定的,带有浓郁的古典雕塑风味和强烈的唯美主义倾向。
  广义地说,任何构思简洁单纯、效果典雅端庄、设计稳定合理的都可被称为古典主义,或更确切地被称为古典的或经典的。瓦伦蒂诺(Valentino)和夏奈尔(Chanel)的套装,特里瑞阿(Paurine Trigere)的那些受维奥妮和格蕾风格影响的裙装,辛普森(Adele Simpson)为美国的第一夫人们设计的夜礼服以及巴伦夏加(Balenciaga)和詹姆斯(Charles James)的那些比较简洁的夜礼服都是古典的。进一步说,安克兰(Anne Klein)的套衫、卡尔文·克莱恩(Calvin Klein)的便装、诺内尔(Norma Norey)永远时新的实用服装以及布拉斯(Bill blass)的传统男装风格的女服,也都可以视作或称为是古典的。就男服而言,英国传统的精制西服被认为是古典的(广义的)。这种古典主义传统,可以上溯到19世纪初布鲁曼尔(Beau Brummel)所倡导的纨绔子弟风格。

  cleavage乳沟

  女士们穿低领线衣服时,露出双乳间的低地。对于西方女性,这是一种长达干年的传统,而对中国女性来说,是一种新的游戏。与此相关的源于法语的词有decolete(穿袒胸露低领女装的女人)、decolletoge(袒胸露低领女装)。但是,中国历史上并非没有露出乳沟的女装。且不必追溯到“衣其羽皮”的原始社会,唐代女装中就能寻出不少例证。王族李重润墓石椁线刻宫装妇女有着高腰襦裙者,领线低而衣料薄,其意态风致与当代女性也不乏相通之处。在野史小说中,安禄山竟能与唐玄宗联句歌颂杨贵妃乳房之美。宋以后理学渐兴,妇女们受日益严厉的封建礼教束缚,千余年来,显露乳沟之衣遂与中国妇女绝缘。
  也许是因为有这么一段辉煌历史,所以20世纪90年代以来乳沟又一下子成为衣妆学中的“显学”。报刊杂志上不断有文章加以研讨,并辅以精美的照片或插图。
  但是,传统一点的中国人,或中年以上的中国人,对公开讨论乳沟总感不适应。看到穿低领线时装的女性,他们一方面为对方感到害羞,不由自主地把目光避开;同时又难免以貌取人,把性感的着装与轻浮的行为联系起来。即使如此,他们再不能把自己的看法强加于人,他们可以撰文讥评,却无力回大。乳沟的显露是性感时装被中国当代主流社会接受的一个征兆。

  cliton克灵顿

  第一个字母大写,则是美国现任总统克林顿的姓。由于绯闻,以及由此引出的伪证问题,被众议院弹劾,弄得满城风雨。第一个字母小写的Cliton,则含有在性关系上欺骗别人的含义。这是1998年才衍生出来的新义,其直接原因不言自明。不但美国人和其他以英语为母语的人,连北京和上海的年轻一代白领,也会开玩笑地说:“Don't cliton me!”与绯闻与这个词相关联的,是1998年8月17日在纽约推出的一个男偶人玩具。这个偶人不那么像克林顿,但确实属于克林顿那个年龄的白种男人模样。他上身穿三件套西服和白衬衫,并打了条纹领带,但长裤掉在地上,拉开的拉链明显可见,里面穿的是粉色心形图案的短裤。西服与衬裤一起传递的信息本身就是暧昧的。如果你用手捏捏他腰以下的任何部位,他就会说:“爱抚我的小弟弟。”这在中国人听来,似乎太露骨了一点。即使在克林顿录像公开播放之前,美国公众已经知道了许多关于他与白宫前实习生莱温斯基有染的细节。
  据称此玩具销路奇佳。看来“克林顿”这个词的新义也会在越来越大的范围内被频繁使用。

  cocktail party鸡尾酒会

  场面隆重一些的时装发布会常伴有鸡尾酒会,大多安排在发布会开始之前,在演出大厅外的空间。鸡尾酒会是西方国家比较传统的一个社交节目。稍稍活跃一些的家庭主妇,如果经济条件允许已不怕麻烦又有闲情逸致,一个礼拜在家中举办两次鸡尾酒会也是有的。在中国谈到鸡尾酒会总与豪华的场面、精致小量的食品以及衣冠楚楚、彬彬有礼的客人这样一些印象联系起来。
  被邀请参加鸡尾酒会的客人一般都要正正经经修饰一番。例如男士要穿西服或小夜礼服,女士要化妆要穿正装等等。其次则应彬彬有礼、举上优雅。男士要对女士尊重,比如为女士拉椅子、脱大衣、拿酒等(但中国的男士敢于这样表现绅士风度并且做得悠然自如的并不多)。鸡尾酒会上要小声说话、小口啜饮,小量进食,某些人士有时因饥饿难忍露出馋相,就会被认为有失礼仪(礼仪有时就像是用来对抗人的本能需要,是一种可爱的虚伪)。礼仪也会深入内心成为个人气质的一种自然构成。来看时装发布会的人一般还是愿意接受主流社会规定的礼仪的,尽管台上不时会推出前卫或分支文化的时装。

  collection发布会

  collection的叫法最早只在时装圈内流行,用以指高级女装的发布会。借用collection“收集、采集、搜集”的原意,加以延伸,便包含了高级女装发布会汇集一位或多位时装设计师新作并召之于众的一系列意义。“发布”扩大了“collection”——“聚集”的词义。1914年11月,美国纽约举行公认的首次时装发布会,名为“纽约时装节”。
  目前,collection作为fashion collection的简称,被广泛用以指称各种时装表演,即以服装和饰品为主的展示活动。可以由设计师、公司、企业、商店、大众传播媒介和有关团体等举办。多在跑道式地毯或T形伸展台上由真人模特儿穿上预报或推销的时装进行表演。也可在发布会期间进行一系列的服装展销和业务洽谈。
  1997—1998年的中国时装界,不光是众多“时装节”带来数不胜数的collection,瞄准高级女装市场的法涵诗、薄涛等时装品牌也不失时机推出了令人眼花缭乱的发布会。新兴的中国时装设计师们已不再满足于做个简单的fashion show(时装秀),他们要在Collection中再一次显示童话的魔力,让已经是公主的灰姑娘从头经历一次。collection与fashion show的界限因此逐渐被打破,以致我们在谈到“时装表演”的时候,两者已到可以换用的地步。

  completeness完成度

  指一件作品的完成程度,或完整程度。当然也包含我们常说的整体感,但两者并不完全相等。国际上的时装评论家以此作为评定一件设计作品的高下优劣的一项指标。我认为这对中国的时装设计师而言更为重要。时装应该是穿在一个人身上横看竖看都找不出缺点,前看后看远看近看都觉得美的。时装不是在稿子上画画就完成了,尽管稿子上也有整体感的问题;时装不是打成样板剪裁缝制就完成了,这中间还应该有一次次试样和不厌其烦的修改。人们用百炼钢化成统指柔,用十年磨一剑,用反复推敲,用炉火纯青来形容一件艺术作品的完成,这对时装设计师应有启发。

  complex情结

  这个由有争议的心理学家或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提出的概念,原先是指一组在潜意识中紧密相关的想象、希望、恐惧和情感,影响了一个人的行为而他自己却并不知道。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也可非正式地使用这个词,意为对某种事物所持有的固定并经常是变态或怪异的混乱看法和感情。
  即使在80年代中国的弗洛伊德热中,我们也并未真正理解这个词。到了90年代,当学者们开始冷淡时,商业文化或大众文化的宣传者却如获至宝地拾起了它。“情结”开始被频繁地使用,望文生义地使用,它的真正含义变得无足轻重,有价值的是这个词汇所残余的异国情调和学术气息。“情结”成为一个时髦词汇。
  时装界从来缺乏理论深度,所以只好常常从各个学科领域借用。借用的后果几乎总是化深刻为浅薄,化专门为滥用。于是,我们有了从“中国情结”到“内裤情结”的形形色色的构词。

  contract签约

  签约无疑是这两年中国内地时装设计圈内最时髦最令人怦然心动的字眼。通过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的牵线搭桥,王新元、张肇达、吴海燕和刘洋等当今中国最有名的设计师与一批经济实力雄厚的服装企业签订合约,出任这些企业的首席设计师(或称总设计师、设计总监、设计主管等)。不分中外,设计帅与他们所在企业之间向来就有合约或某种合约关系,不同的是,这次签约浪潮中内地的设计师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权力和报酬,足以令香港、台湾的同行们羡慕不已。即使欧美、日本的大师们,如果注意到东半球时装界发生的这些事件,也会感触良多。在这些顶级设计师的带动下,一些不那么有名也不那么有才华的设计师也设法获得了类似的签约。为了争取这样的机会,他们拼命努力要挤入top ten,或名登金榜,至少也要在国内有名的那几个大赛中跻身三甲。但是,即使他们终于以上述头衔或业绩把自己包装成大腕级设计师的模样,他们也不一定能像大腕们那么幸运,再次得到同样的机遇,所以,他们事实上并非总是能真正得到像首批签约者所得到的待遇。尽管如此,他们仍然设法与企业取得某种默契,对媒体宣布令人振奋的重金聘请设计师的一条又一条消息。
  签约给企业和设计师都带来了显著的广告效应。签约还使中国服装设计师中的佼佼者进入了影视明星歌星舞星和超级名模的梦幻世界,他们现在可以相当自由地出国,一掷干金地拉卡,穿进口名牌,买车买房(或有人赠车赠房),他们终于看上去确实像个设计大师——伯年前有人说过像(to look like)一个设计师与是(to be)一个设计师几乎一样重要。
  从理论上讲,设计师从企业获得的其实都是从他为企业挣来的总和中取得的一小部分。但是,如今中国的签约设计师能否为企业增加效益而使自己问心无愧?有人指出,签约设计师已经为增加企业的无形资产作了贡献,但这句话也可以被视作是广告效应的另一表达形式。看来这个问题会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保持模糊的状态,并成为众说纷坛的焦点。但是,这一问题的重要性使得它总有一天要明朗化,它也将决定签约这个词究竟能否时髦下去。

  cool酷

  酷是英文单词Cool的音译。酷又不全是cool的音译。酷在中国日益流行,成为97、98年中国最时髦、使用频率最高的形容词之一。至少在年轻人中间,在都市人中间,在时髦的社交圈里,这一点不容置疑。因此,酷渐渐地与它的新意义产生映射关系。酷不再与残酷、严酷、酷爱联系在一起,虽然它们之间仍然残留一丁点儿若有若无的线索。酷也不再是cool的对译。它大于cool的对译。它是中国版的cool的衣着、cool的举上、cool的形象、cool的生活方式,指一种带朋克倾向或前卫意味的时髦。在时装上常与黑色、超短裙、厚跟长靴等青少年反传统时尚联系在一起,而与甜美、温馨、柔和、华丽、高贵、浪漫、典雅等相对立。这个词以及这个词所代表的时尚主要在青少年中流行。这是70年代以来逐渐产生的新义。
  cool本来只是一个非常普通的字眼。作为形容词,它可以解释为凉快的(物理上的),凉爽的(感觉上的),冷静的(褒义词),无耻的(贬义词),冷淡的或暗示得意的强调语气用词。它还可作为动词使用,但这并不怎么重要。
  60年代后期,先是在俚语或口语中,然后又在《Harper's》、《Saturday Review》和《The times》之类的英文报刊上,它被赋予新的含义,从冷静发展出自我约束的、冷漠的等更明确更特别一点的含义,再异化为冷漠而对传统认为美好的事物无动于衷。这正是以朋克为代表的颓废青少年的态度。80-90年代一般青少年用cool来指称他们喜欢而成人社会不一定认可的东西。再以后变成一个对分支文化以及街头时尚的赞语。
  20世纪60年代是一个反叛的年代,一个革命的年代,一个青年们向传统习俗、成规发起总攻击的年代。文艺界有摇滚音乐、甲壳虫乐队、波普艺术、视幻艺术等等,时装界有超短风貌、有玛丽、有库内热、有崔姬风貌。所有这些都用cool来形容,让我们忘记莎士比亚、贝多芬和伦勃朗,让我们忘记沃斯、夏奈尔和迪奥。
  所以,当我们问一个中学生cool或酷的含义是什么?她们会说是帅是神气是漂亮。但我们不说华伦蒂奴酷,我们不说阿玛尼酷,我们不说陈逸飞酷,不说曹鹏酷,我们不说婚纱酷,不说西装套裙酷。我们会说露脐装酷,牛仔裤酷,我们会说维恩·韦斯特伍德酷,玛当娜酷,Spice girls酷。
  事实上,在中国使用不使用“酷”也是具有象征性的。50岁以上的人几乎不用“酷”,40岁以上的人较少使用“酷”,越年轻使用“酷”的频率越高,但儿童使用“酷”的频率又变低。总经理支部书记不使用“酷”,看门人清洁女工不使用“酷”。“酷”是年轻人的语汇,是时髦人的语汇,它仍带有非主流色彩。这个音译之成功,大可与当年把humour音译成幽默相提并论。

  coordinator形象设计师

  形象设计这一概念源自舞台美术,与制片人等概念一起,较早被时装表演业人士借用。用于时装表演前为模特儿设计发型、化妆、服饰的整体组合,随即发展成为特定消费者所作的相似性质的服务。由此产生的专家即称形象设计师。由于形象设计不但有消费者构成市场需求,而且化妆美容用品以及服饰厂商都可以借用它作为促销手段,因此,在国际上发展极快。国内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也出现不少形象设计师。他们逐渐从业余到专业,从擅长一门(或化妆或美发或服装或饰品)到注重整体,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社会的认同。同时,由于这个词汇本身所具有的巨大的商业潜能,它又常常被滥用。一个围城现象由此产生:有人有资格称自己为形象设计师,却宣布自己讨厌形象设计师这一称谓,同时,几个商场销售小姐在柜台前推销化妆品,也叫形象设计;略懂上点着装打扮知识的,也自称形象设计师。
  特别自信的形象设计师简直就是魔术师,他们宣称自己可在几分钟内了解素不相识顾客的气质和内涵(内涵是形象设计师特别喜欢使用的词汇),然后来塑造(这是又一个他们喜用的词汇)一个全新的你。丑小鸭在他们手中是注定会变成美丽的天鹅的。连余秋雨也相信这一点。在他给杨青青一本书写的序中,他极力称赞使长相平平的女孩变美的艺术。他也许并不知道,这些在妆前照中长相平平的女孩本来就是时装模特儿。中国的形象设计,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摄影技巧。

  cute可爱

  漂亮而逗人爱的。96—97年流行的小巧双肩背、透明材料的小提包、“水果大餐”般明亮色彩系列的服饰、露腹式夏装和超短裙等,都很cute,所以人称当时流行cute look—“可爱风貌”。cute或可爱用于形容、修饰人,传统地只能用于小孩。随着崇尚青春的时尚兴起,大家不再倚老卖老,不再争做爷爷奶奶,不再自称老子老娘,所以cute和可爱的使用范围大大地扩容。于是,成年男女自称男生、女生,互相恭维用cute、可爱。倒也有几分童心。

航空 发表于 2012-1-30 13:00:15

  dandy花花公子

  以讲究装扮、服饰华丽的男性为对象的用语。作为dandy的对译,花花公子并不合适。英文dandy与中文花花公子各有其自己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色彩。当我们勉强地把它们绑在一起时,我们不能忘记它们之间的歧义。也许我们可以说dandy是英国版的花花公子。早在1833—1834年,托马斯·卡莱尔(Thomas Carlule)就这样描述过:“他的商业、办公室和他的存在是为了构成他的服装。而他的灵魂、思想、钱包和身体的每一部分都致力于如何穿得更好更漂亮:所以别人穿衣是为了生活,而他生活是为了穿衣。”在这里,花花公子被当成时尚的受害者。他对着装的迷恋就像古希腊那个迷恋自己的倒影一头扑进水中的美少年。
  有个有趣的故事讲述了18世纪的一位名叫布卢默尔(Brummell)的花花公子,在穷困潦倒之后很长时间里还保持着他那对衣着一丝不苟、毫不马虎的习惯。据说他每天早晨要花数小时完成他的修饰程序,其中还包括洗个牛奶浴,给皮鞋的破洞上鞋油等等。花花公子为善意的取笑提供了谈资,但故事也说明一个问题,那便是花花公子有时并不那么在意(或无力顾及)穿的是什么,更重要的是如何穿。这在如今未尝不是一种值得提倡的衣饰观。当然,绝大多数花花公子都衣着崭新华贵,出入高级场所,用度阔绰,不必为经济来源操心。一身白西装白皮鞋绅士派头十足的花花公子似与我们印象中带几分娘娘腔的游手好闲的形象相去甚远。比较之下,美国的花花公子——playboy却与之有几分接近。
  大多数人所知道的playboy是国内市场上常见到的一个时装品牌。在美国,他们会说playboy是一本杂志,全世界有名,发行量非常之大。这本杂志以追求女色和其他物质享受的男人为目标读者。可以说是一本精致“高雅”的色情杂志。杂志创办于1953年,很快取得巨大的商业效应,随之发展成一个综合性的playboy公司,成立了“花花公子俱乐部”的附属企业。看到一个穿花花公子牌T恤或来花花公子牌皮带的男人,会使人想到那本杂志臭名昭著的创办人汉夫纳,想到那些穿着花衬衫敞开上面几粒钮扣不怀好意打量漂亮女性的中年男子;看到女孩子穿戴花花公子牌服饰,使我想到这本杂志中那些不甚雅观的照片,想到花花公子俱乐部中的那些女招待,穿着短裙臀后翘着一个模拟的兔子尾巴,对男客人的过分举动习以为常。
  playboy与dandy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分道扬镳。

  deconstruction解构

  解构是后现代艺术家喜欢使用的一个词汇,又是一个被媒体和种种艺术圈外人滥用的词汇。它是复杂而多义的。在文学评论中解构指一种演绎方法,它展示了一场辩论的结构如何能有效地破坏辩论的立场。对于建筑学而言,解构则指一种设计,这种设计对作为产品的建筑物是否必需能够入住提出质疑。所以这里解构更多地是指一种与建筑结构设计有关的原则,而不是另一类型文本的演绎。
  读了以上的定义,几乎所有的时装界中人都会如坠云雾之中不知东南西北,但是他们回此而更为热情地使用这个词汇。因为深奥而神秘的词汇很容易被通俗化和简单化,成为时髦词儿。1992年起时装杂志就在宣布“迪奥公司正在‘解构’礼服”,“卡尔·拉格菲尔德在解构裘皮时装”。
  时装界中的后现代主义业余理论家也有他们的道理。他们敏锐地在一大堆晦涩定义中发现了解构的本质——破坏那些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信条,或对它们提出质疑。为什么小夜礼服一定要有缎面的新月领或尖角领,为什么裤侧一定要用缎条装饰?所以,把这些取掉是解构小夜礼服。同样,拉格菲尔德把裘应时装的皮块之间的粗糙拼缝全部暴露出来,破坏了裘皮时装给人的完美无缺的印象,当然也足以宣称是对裘皮时装的解构。

  disco迪斯科,迪高

  伴随着强烈的音乐节奏,身体扭摆的一种舞姿。传入中国不过十余年,迪高普及的程度却令人乍舌。跳迪高的服装无须过分讲究,然而最初在眩目的七彩光影里疯狂劲舞的英国年轻人不约而同地有着相似的打扮。他们留着像干丝面一样的披肩发,穿紧身的白色衬衫,做旧的须边牛仔裤,在周身装饰着各种各样的闪光片、金属环等,造成一种惊心动魄的激烈氛围。
  社会、人类学家的研究结果表明,人类有歌舞的本能要求。disco为向来尊崇含蓄、文雅、礼仪、庄重的国人带来了一种使人耳目一新的选择。跳迪高须得忘记自己的身份、地位、学历,忘记一切有碍于你放开手脚狂舞乱跳的人格面具。在今天的迪高舞厅,青年人穿着T恤衫、牛仔裤与高帮运动鞋步入舞池照样能找到心跳的感觉。白领男士西装革履从公司下班不换装就直接去迪高舞厅赶场子。笔挺的西装在旋转的魔影里有几分怪异,但也没人指责你不合时宜,只要尽兴便好。迪高对着装的容纳度已经变得很宽大。你甚至经常能看到北方的老头老太聚在公园一角,穿着臃肿的棉衣棉裤扭老年迪斯科。在此你已经找不到原来的迪斯科精神,迪斯科似乎已名存实亡。

  double breast双排钮

  双排钮是男式上装的款式之一。
  双排钮与单排钮本来是男人西装仅有的几项选择之一。20世纪SO年代双排钮西装盛行,满街都是方方正正像火柴盒子般的男人。后来单排钮占了上风,男人们又开始在钮扣粒数上求变化,先是二粒钮,然后三粒钮、四粒钮,在探索时髦方面特别猖狂时甚至发展至五粒钮。但男性服装的变化好像也就仅此而已了。
  在时装王国里,还数女性服饰丰富多彩,可以穿裙可以穿裤还有非驴非马的裙裤……其实以我看,解放初曾一度流行的双排钮列宁装,一直以来,似乎销声匿迹,女性为什么不再试试?
  双排钮门襟相叠部分较宽,不扣钮扣敞开穿就不方便也不合规矩。双排钮上装的廓形往往方一点,男人穿了可以显得肩宽体壮,可以视为中流砥柱。这两点,与目前流行的女性理想形象并不相宜。
  但是,如果设计师把女士双排钮的肩部处理得圆转一点,把腰收得恰到好处,把摆线提高并也给它一点回转的意味,再把袖子做得窄一点,女性的娇柔就彻底改造了双排钮款式的传统形象。
  当然料子要选薄一点、肌理细洁一点、色泽柔和一点的,穿上它那就不是一般女性而是相当白领的女士了。而且,白领女士是不会解开上衣钮子敞着怀上班的。

  drape悬垂式,立体裁剪

  这是一个含义丰富的饲,在时装业内使用频繁。可指自然褶裥、悬垂、悬垂性(面料)、立体裁剪等。软而沉重的布料悬垂性好,可以产生美丽的悬褶,用立体裁剪的方法可以设制作出富于人体表现力的时装。近年来女装面料强调drape,上海人称之为“有荡势”。在各种富于悬垂性的面料中,强拈的粘胶织物近年来特别受青睐。

  dressing room更衣室

  用于更换衣服的室内独立空间。
  在国内大多数家庭,更衣室的观念还未建立。在卧室里大壁橱前穿衣镜周围的一片敞开的空间就可以因陋就简地更衣了。然而现代生活方式所提供的频频变更的场合,使得更衣这件事变得重要起来。要从一大堆乱哄哄的衣服与塞得满满当当的鞋柜里翻捡出即时要用的体面而得体的行头,真是一件恼人的事。说不定需要的衣物找不着,一身香汗淋漓先把精心化好的妆给毁了。
  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这个角落的布置。称之为“角落”,是因为一般它占地面积不大,像一间小小贮藏室。在更衣室中,衣柜是必不可少的。更衣柜的设计水平,反映了更衣室方便实用的程度与工作效率。衣物安置井然有序、一目了然是基本的要求,否则更衣室也就形同虚设。条件好一些,室内布置与厅堂的整体格调吻合。有一个利于通风与采光的百叶窗。地毯的花式、更衣柜的色彩也最好不要与其他房间太冲突。这样的更衣室自然而然成为现代化家居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drop落差

  在服装界一般指胸围与腰围之差,也可用以指称腰围与臀围之差。近年来时装的女性化倾向加强,drop的使用频率也大大提高。把握好一定的drop,就能使上装收腰恰到好处,以表现女性富于曲线美的体态。
  这是一个看上去无甚色彩的词。但是,会使用这个词的消费者,一定是精于穿衣之道,一定是时髦圈中人。

  dungarees粗棉布工装裤

  眼下流行的是用全棉牛仔布制作,金属拷钮或金属钮,一个大胸袋。作为时装,工装裤是休闲的粗扩的充满青春活力的。工装裤原本是男装,但现在反而更受女性青睐。配一件格子布衬衫或一件T恤,年轻女孩可以就这样穿着去打发休闲时光。

航空 发表于 2012-1-30 13:00:39

  ethnic look民族风貌

  具有民族或地区特色的服饰风格。是现代时装设计对各民族文化传统的观照与理解,是传统民族服装与时装潮流及审美情趣的一种奇异融合。与ethnic对立的一个词是international,由此可知民族风貌中有其明显区别于一般当代国际化时装之处。
  民族风貌在巴黎高级时装传统中由来已久。20世纪初保罗·波华亥的设计带有浓厚的东方情调。60-70年代流行少数民族风貌,很多设计师都借用各种民族服装进行设计,如圣·洛朗推出的俄罗斯系列以及北美流行的印第安风格时装。嬉皮士对民族风貌的偏爱,对大众衣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服装业,谈论最多的话题之一,亦即长期回扰中国设计师和厂商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将民族性与国际流行相结合。其实答案就在“民族风貌”!细细体会这个词的涵义,并细细分析圣·洛朗等人的典型作品就可明白。

  eyebrow pencil眉笔

  眉笔用来画眉。这样解释几乎是重复了一个常识。眉笔外观差不多都是铅笔的样了,有的在另一端附有眉梳。选择眉笔,对笔芯的材质要略具一些美容知识才能买到称心的。一般偏硬的笔芯易于控制颜色深浅。
  眉色深浅浓淡向来是时髦与否的一个重要参数。很早以前的淑女就懂得俏皮地问身边郎君“画眉深浅入时无?”20世纪90年代初天天画眉画累了的女性流行去纹眉,希望一劳永逸地拥有时髦的眉型。殊不知正流行的也就是即将过时的,任何对流行永久性的投资都不会得到相应的回报。纹的眉横卧在脸上很触自地成了眉笔商做广告的活生生的反而素材。还是画眉好。流行蛾眉就画峨眉,流行吊梢眉就画吊梢眉。谁知道明天流行什么样式的眉呢?如果觉得永无休上不可琢磨的流行太便宜了眉笔商,那么就改行去作眉笔商吧!

  eyebrow shaper眉梳

  梳理修整眉毛的工具,外观就像一个微型发梳,对浓重又杂乱的眉毛拔得少之又少的人会脱口而出:干嘛不拔掉?但流行虽有不可抗拒的魔力,另一些追求别致的人偏偏就会反其道而行之。流行细眉,用眉钳眉笔;若独爱浓眉,则可用眉梳,感觉也不错。怪不得影星成龙又笨又大的鼻子也不乏欣赏之人。独特有时也是一种美。
  眉梳其实并非浓眉才用得上。淡眉如果氏得杂乱无序或错综地缠搅在一起,也需要用眉梳整理。乱而不顺的眉毛容易造成紧张、忧惧、疲倦之感,就像考究的西服背后有丑陋的横向褶皱让人产生丝丝不快。在眉梳上用少量定型胶梳顺眉毛,问题就解决了。
  许多男士也会在公文包中配备一把眉梳。他们有些人的眉毛就像胡须那样疯长,又长又密又浓。但他们并不想拔除,拔眉太女儿腔,因而他们会选择眉梳。中国画中的罗汉,常被画有长长白眉垂下,似乎还真需要一把眉梳。

  eyebrow tweezers眉钳

  用以修整眉形,使眉形轮廓更加清晰入时的化妆工具。使用时以眉钳夹住眉毛根部,顺其自然生长方向快速拔除。大多数美容手册建议拔眉前先热敷或沐浴,让毛孔扩张以减轻疼痛感及对皮肤的不良刺激,但大多数女性习惯于随时发现露出苗头的眉毛随时从化妆包中取出眉钳进行清理。
  古人也拔眉画眉,但没有眉钳,用两根细细的缝衣线绞届是常用的方法之一。历朝历代的眉形推陈出新变化无穷。曾风行一时有案可稽的眉式有八字眉、愁眉、桂叶眉、青黛眉、连头眉、鸳鸯眉、小山眉、分梢眉、倒晕眉、广眉、一字眉等。画眉先是用石黛,后用螺黛,再用烟墨,故眉也称“黛”。人的修饰行为原是为扮美起见,可主于各个时代审美趣味的大相径庭,以前的妆饰在今天看来就未免怪异滑稽。现在流行的眉形是从眉头的略粗略浓过渡于纤细而较淡,上挑的眉梢像一根随时会飞走的风筝线,看上去似嗔似怒,弥漫着刻意的野性、雕凿的魅惑与端庄的放纵。拥有这样的眉形,对大多数女性而言并不像拥有一件裘皮大衣或一枚钻戒那样难以企及,一把眉钳加一支眉笔就够了。只是在做眉的减法时,勿忘事先作一番精心的打算。可以调整的不光是眉本身的粗细、浓淡、长短、曲直,还要注意分配眉间距与眉眼距等。多数人适宜只拔眉的下侧,有助于拉长眉与眼的距离,给人清雅秀美之感。有的人天生眉粗,只欲除之而后快,拔成一根单线后再局部加深。这样做稍嫌繁复,不如拔的时候即考虑直接达成最后效果来得便利。这当然还有利于避免晚上卸妆之后的尴尬。设想丈夫望一眼身边熟睡的妻子眉部光溜溜寸草不生的样子,他们对于眉钳大概是会有点触目惊心的吧!

  eyelash curler睫毛夹

  可使睫毛弯曲上翘;令涂过睫毛膏的眼睫毛看上去既长又翘的化妆工具。睫毛夹的形状与眼部的凹凸一致。轻轻闭上眼睛,将睫毛夹对准睫毛位置,夹住持续片刻就行了。
  睫毛夹外形肖似某种医用手术器械,也是所有化妆工具中颇具有使用风险的一种(容易央到眼皮或拉痛睫毛)。所以初次见识的女性,胆子小的就会有些恐惧感。但很少有人能抵挡得住瞬间变得美丽的诱惑。
  未经妆饰的睫毛之美本是不易为人觉察的。古人的诗赋辞句中有许多描述女性美的句子,如“清辉玉臂寒”、“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纤纤擢素手”等等都是熟读的,但写到睫毛的几乎没有。睫毛很久以来被忽视着。然而越是细微的美,一经发觉就越触目。睫毛夹、睫毛膏、假睫毛的发明因而开创了一个美容的新境界。

  eyeline眼线

  不是作奸细或探子解的那个眼线,而是描回在眼眶周围的黑色或其他颜色的线。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女性的日常词汇一下子丰富了许多,其中化妆新词占了一定的比例。
  画眼线一定是因为能使眼睛看上去大一点而受到女性的青睐,而按传统观点,“黑眼圈”对中国妇女来说是一个缺点,是身体不好乃至生活不检点的标志。
  据说要画好一条光滑回转的细细眼线得花一小时以上,且需功力。眼线颜色最好与头发、眉毛及眼睛的颜色相关,所以有时需要自己调配。画眼线所要求的审美和技术比古人画眉高得多。眼线应该是柔润而不是生硬的,那种“大熊猫”型的眼线是弄巧成拙的典型。

  eye shadow眼影

  用于对眼部周围的化妆,以色与影使之具有立体感。眼影有粉末状、棒状、膏状、乳液状和铅笔状。颜色十分多样,可分暖色调、冷色调与无彩色调凡种。
  对一般的生活妆,三色的眼影盒基本就能应付了。一个深色、一个浅色加一个主调色。也有不少人只用单色眼影,没有色彩混杂的效果,以表现女孩水一样的清纯感觉。这在时下流行的“透明妆”中最为常见。
  一位颇有名气的美容专家80年代前期出过一本美容化妆方面的专著。里面的模特有好几位是当红影星。每个人的眼影都画得非常厚重,色彩斑调兼有珠光效果,一撇宝蓝色从眼梢一直拍向鬓角。干干净净、有型有致的一张脸给弄得热闹非凡。这在今天看来,不是将人变美了而是变丑了,而当时,这种眼影的妆型却颇使人倾倒。
  眼影只是彩妆的一个局部,但由此也可看出整个的流行风貌,所谓一叶知秋。

航空 发表于 2012-1-30 13:01:07

  face powder brush粉刷

  粉刷的正规用途是在用过粉饼之后,拂去残粉,使妆容光洁透明。但很多人也习惯用粉刷上干粉,柔软而毛量丰厚的大粉刷比起海绵粉扑来,上粉时“笔触”更大。
  使用粉刷含有专业化的意味。美容院化妆师一定用粉刷。若谁家的梳妆台上也放着粉刷,则说明女主人对化妆的重视与在行。

  fad快潮

  来去匆匆的短暂流行。热得快,冷得也快。常常表现为较为夸张或前卫的形式。消费者为追逐时髦一哄而上,但因其本身有不切实际或其他致命的缺陷而一下子消失得无踪无影。
  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曾有一些人提倡户外裸体运动,尽管喧闹一时,但仅是昙花一现。80年代在香港曾流行的“乞丐装”,看上去破破烂烂却索价不菲,这在浮华的香港自然无法持久,上市数周后即无人问津。此二例皆为快潮典型。
  有些快潮第一次问世虽不为世人接受,草草收场,但时过境迁,数十隼后复出却有了不同的遭遇。如比基尼泳装。1946年被法国时装设计师埃姆(Jacques Heim)和亥尔德(Louis Reard)首次推出,仅热闹一时;至60、70年代它以更简洁的形式再现时,才真正流行起来。

  false eyelashes假睫毛

  假睫毛或许不能算是一个时髦词汇,但它的所指绝对是一个时髦物。曾几何时,中国妇女的化妆术还只限于自己偷用一点唇膏,如今则已成套成系列,有时更需假手于名师名家、形象顾问指点,甚至作整体策划,俨然一个大工程。假睫毛只是众多化妆品之一,但颇有象征意义。不过,当眼睫毛也可作假,那像鸟翼一样扑打从而今男人心头一热的浓密睫毛竟是人造的,男人目迷五色,辨别妍媸真是从何谈起。
  俗话道:光棍眼里揉不进沙子,淑女眼中却要装上假毛,想来不会舒服。记得在1989年上海举行的首届时装模特儿大赛上,有一位进入十佳的选手装上假睫毛后神经性地眨眼睛。奇怪的是在表演现场并不显眼,电视转播时在荧屏上却看得一清二楚。决赛中她的成绩可想而知。

  family man住家男人

  住家男人,是晚上在家陪太太的已婚男士。当然可以看看书,看看电视,或做其他事情,让太太去煮饭洗衣打毛衣。住家男人不参加都市夜生活。不去酒吧不去舞厅不去卡拉OK,尽可能地不参加晚上的应酬。这样他们与现代都市文化中最时髦的部分失去了联系。即使他们当年留过洋,曾经风流倜傥,成了住家男人后,衣着打扮慢慢地就变得保守甚至落伍。但他们对于社交礼仪的熟谙又使他们不至于太不修边幅。他们大多数善自修饰,衣着得体,懂得如何将精致做得仿若无意,所以他们的衣冠楚楚不会显得咄咄逼人。
  住家男人是属于不那么浪漫的一群。住家男人虽然不是工作狂,但至少忠于职守,大部分还称得上是事业有成。所以他们虽然没有夜生活,却难保不加加夜班。但是,他们偶尔迟归一定会记得在电话里打声招呼。
  现代型妻子的较高要求,让住家男人队伍的壮大变得更加迫切,同时提供了一块阳光雨露充足的生长土壤。家庭为住家男人增添了底气,他们下事情就少了一分毛糙多了一分稳健。住家男人不太会将自己置于太激烈或太逼仄的境地,因为他们总记得要为“后院”留出一点进退的空间。不过,你可别指望件家男人爱美人会抛弃江山。
  一句话,住家男人经营事业也经营家庭。它是热衷于夜生活的时髦男子的反衬,是想回归传统的浪子的航标。

  fan发烧友

  指热心的追随者、迷恋者。英文fan相对中文“发烧友”更时髦,热心的程度也更高,常达到狂热而不可理喻的地步。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们只把它译为什么什么迷。因此发烧友才是真正的时髦词汇。
  我们常常用“发烧友”去形容足球迷、音响迷、流行歌曲或歌星的迷恋者。奇怪的是我们很少用发烧友去指追随时装潮流迷恋名牌时装的人,虽然她们(也是女性居多)的行为完全称得上“发烧友”。

  fashion时尚,时髦,时装

  基本的词意是事物的形式或做事的方式。演化为流行的东西或时髦的事物。由于时装是流行的典型,所以此词也用来专指时装。衍生词或词组有fashionable(时髦的)、high fashion(高级时装)、street fashion(街头时装)、mass fashion(大众时装)等。
  时髦的不一定是美丽的,不一定是优质的,甚至不一定是新的(旧东西也会变时髦),但常常很贵。追求时髦追求流行的人常常忘记了本质的重要,常常会失去对真善美的判断力。但是,时髦的东西确实有一种难以抵御的诱惑,使你在一段时间内为之迷恋。
  心理学家佛留格尔(J.C.Jlugel)曾描述过一种有关时装或时尚的体论:时髦之所以为时髦,就在于它不那么时髦或还没有真正流行;等一件东西一种服装真正流行大家都穿都用,那就不足为奇,换句话说也就不时髦了。钱钟书先生曾批评佛留格尔并没有把这个现象分析清楚,但是谁能说得清这个奇怪的时髦现象呢?

  fashion color流行色

  在特定时间和区域,被大多数人所接受或采纳的颜色。
  对于很多人来说,“流行色”是一个本身也相当时髦的词;对干喜欢看看服饰报刊的人来说,是一系列令人眼花镜乱的色名;对于拥有一定的服饰知识的人来说,是每季变换的色卡或色立体坐标。色彩学的物理和数学原理使普通消费者产生敬畏,而色立体的使用和色坐标替代色名,为流行色带上了科学的神秘光环。
  在听流行色的普及讲座或看流行色杂志的时候,很多人会皱起眉头担心地说:“色卡上那么多的流行色,我记都记不住,你还不如告诉我什么颜色不流行呢!”他们的话其实也有一定的道理。对于消费者来说他们并不需要记住色卡上的每一种颜色,事实上他们也不可能做到这一点。他们不用那么精确,他们也不用那么全面。他们只要明白,流行是一种趋势一种走向,明白今年的流行色比去年更洁净更亮丽还是更柔和更浑厚,等等。把去年的色卡前年的色卡与今年的色卡并排放在一起,这种趋势和走向就会一目了然。
  不同国家有不同的服饰传统,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群体有着不同的服饰习惯,每个人又有着不同的服饰嗜好或偏爱。这些传统、习俗和嗜好都会在服饰色彩上有所反映,没有必要因追求流行而抛弃这一切。服饰上的传统色、习俗色和嗜好色构成了服饰的基本色。服饰的基本色在服饰中占据的比重较大,流行色占据的比重较小。我们选用一两种流行色与我们的基本色一起搭配,我们既保持了自我又跟上了时代。
  有的服装不宜采用流行色,因为流行色变化太快。对于一般的消费者,选购裘皮大衣不必考虑流行色,添置羊绒套裙不必考虑流行色。衣服越贵重越正规,我们考虑流行色的分量越小。相反地,T恤衫花布裙一类的服饰就可以大胆地使用流行色。
  穿了并非流行色的裘皮大衣或羊绒套裙,可以配上流行色的套衫或围巾。甚至一枚别针一对耳环一副项链,那上面的一点点流行色,也可以使整套着装变得时髦。流行色并不一定要大面积地使用,流行色常常只是点缀色,流行色可以有画龙点睛之妙用。
  很多人相信流行色按以下方式推广:专家(流行色发布机构)→厂商→零售商→消费者,专家是源,而消费者是流。这种税法当然也有一定道理,但并不全面。试问专家们是如何预测流行色的呢?一大批流行色专家从世界各地携带各种提案来到巴黎,一起商量下一季的流行色提案。每组提案都有灵感来源:热带雨林、唐三彩、大海、阳光……这样的方法看上去简直像是艺术创作。但流行色专家并非艺术家,他们没有多少创造力,他们也并不需要多少创造。他们关于将要来临的流行色的想法还是来自消费者。他们调查研究消费者上一季采用最多的颜色,注意找出哪些是较新出现的、有上升势头的颜色。他们分析消费者的心理,拼命地想窥探消费者的内心猜测在下一季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形势下,消费者会喜欢什么颜色……
  所以,消费者既是流又是源。专家所做的是归纳总结和分析,他们的预测可以帮助厂商和零售商,使飘荡在生活与感觉中的流行色、使印在纸上的流行色变成买得到的商品。

  fashion designer时装设计师

  对于时装设计师或服装设计师,有过如下定义:以服装画或实际材料来表现有关服装创意或构想的人。他们可以拥有自己的企业,可以受雇于人,也可以是自由职业者。这个定义显然是国际性的。设计师的本质是富于创造性。他最重要的工作是构思。有的设计师又会画又会做,如巴黎的拉格费尔德;有的设计师会做不会画,如夏奈尔;有的设计师会画不会做,如纽约的比尔·布拉斯;有的设计师不会画不会做,如派瑞·埃立斯;有的设计师会画会做但既不画又不做,如丽兹·克莱本。但他们都善于构思和创新。
  构思和创新是一切艺术家和设计师的共性。时装设计师又有其个性。由于时装设计是一个既富于艺术魅力又与人们生活紧密联系的领域,时装设计师就不能住进象牙之塔。他们不能无拘无来地构思和创新,他们必须受制于市场的规律,必须屈尊俯就地去取悦消费者。时装设计师创作的不是纯艺术(可以偶尔为之),而是商品,是某个时期某种人在某种场合可以穿用的商品。
  中国的时装设计师是随着20世纪80年代初席卷全国的改革开放浪潮出现的。当这个礼仪之邦的人民以空前的热情和爱美的天性挣脱了种种束缚之后,对时装或美丽衣裳的追求就成为他们对生活中一切美好事物追求的象征。与此同时,他们也把自己对时装的热爱赐给了时装的创造者。于是,时装设计师就重写了灰姑娘的故事,从灰头上面弯腰曲背的衣匠裁缝,变成了戴桂冠、背画夹、捧鲜花,并由花枝招展的模特儿簇拥着在聚光灯下亮相的艺术大师。
  十余年过去了。时装设计业仍呈愈演愈烈之势。服装院校的时装设计专业招生处被踏破了门槛,蚁聚云集的青年才俊都怀揣着成为一名时装设计师的梦想。但同时也有着困惑和疑虑。设计圈内有了不少响亮的名字,但这些名字还没到家喻户晓的程度,更没有像一些报刊宣称的那样走上了国际舞台,我们见识了不少时装表演,但市场上并没有多少打着设计师品牌的时装;我们陆续发现了不少设计新秀,但结果常常是不知所终。所有这些事实都使我们感到,除了热闹的捧场之外,我们还需要一点冷静的思考。

  fashion illustration时装画

  更学院气一点的叫法是“时装效果图”。表现服装设计构思的绘画、线条、造型、色彩、光泽和面料肌理为时装画的要素。有水彩、水粉、钢笔、色铅笔、油画棒、签字笔、麦克笔、剪贴和电脑绘制等不同种类。风格则分为写实、装饰、夸张等。目前大专院校时装设计专业的师生较多采用毛笔或铅笔勾线加水彩或水粉的画法。可以将面料的轻重厚薄肌理表达得细腻传神且便于修改。麦克笔、电脑等新式绘画工具则提供了一个更便捷更富视觉冲击力的表达方式。
  时装画回其特殊的美感形式成为一个专门的画种,如时装广告画、时装插画等等。在专业圈内一些时装画家亦颇有知名度,但不像时装设计师那样被大众所熟悉,如法国的安东尼·鲁匹兹、埃尔代、埃里克、勒内·布歇,意大利的威拉蒙蒂,美国的史蒂文·斯蒂波曼、罗伯特·扬,日本的矢岛功等等。中国的刘元风、陈闻等造诣不低,但知名度不如以上诸位。他们在时装画中创造出来的曼妙意境,往往会使人忘记时装画对时装设计而言还只是一个远远没有到达终点的驿站。
  即使是写实的时装画,其人物的比例也是夸张的,头小身长,人头比例远远超过古希腊理想的一比七。时装画中的人及其服饰,比时装摄影更远离现实。例如,巴托(Jean patou)的时装画很招人喜欢,但再看演员路易丝·布鲁克斯(LouiseBrooks)穿着他的作品所摄的照片,就使人禁不住有点失望。

  fashion photography时装摄影

  以时装或相关时尚为主题的摄影。
  加拿大著名时装评论家斯多查说:“时装是通过梦想来推销的。”整个时装业的繁荣就是建筑在女性对完美的。履憬与梦想之上的。时装摄影能把女性模糊不清的隐秘梦境变为具体的视觉形象。时装杂志,特别是其主要的构成部分时装摄影,也是造成这些梦境的原因和反映这些梦境的镜子。
  为达此目的,时装摄影必须以形象的魅力打动人心——要能引起人们的兴趣,激发人们的欲望,并把他们带入一个梦幻的世界。摄影是一种现代人的鸦片,而时装摄影,作为其娱乐分支,能在一瞬间改变人们的视觉形象,并把他们带入一个更加吸引人的存在领域。时装摄影能使人在看过画面形象后,产生一种仿效的冲动,从而推动时装的行销。就像我们业余读小说时一样,人们通过小说的情节,把自己引入另一种向往中的生活,扮演他想做而现实生活中又不可能做的角色。
  最早的时装摄影与肖像有着密切的关系。1824年约瑟夫·尼塞福尔·尼普斯发明摄影术后不久,肖像摄影就占有重要的地位。真正的时装摄影始于本世纪。早期时装摄影与特权紧密相连,主要反映上层社会的生活方式和爱好。
  时装摄影的特殊功能是能展现时装的魅力以及人们在某一时期的穿着方式。但这个明显而简易的目标却是包含在一种复杂的、难以言述的感受中。时装摄影所表现的时装之美,有时美得惊人,摄人心魄;有时散发着优雅馨郁的芳香;有时情趣诙谐,幽默滑稽。这种美使人感到伸手可触却又仿佛是飘渺如幻,可望而不可及的。为了追求时髦,服装必须在流行到社会上之前超前拍好(正如人们所说的那样,“有点像预先写好的女人自传”),时装摄影正是用这种超前性来影响时装,时装画报上的最新形象吸引着女人的目光,影响着人们对时尚的追求。时装摄影的另一目的是要描述时装与女人的某种真实性。但通常,用来摹画这种真实性的模特儿都是一些时髦女性理想化的视觉形象,而且服装也是经过职业时装编辑精心选配的。所有这些时装摄影所固有的、追求完美的、独断的权威性,使其创造出来的形象注定带有广泛的吸引力。
  时装摄影要达到的目的通常具有时限性,再美的时装也不会永远流行。但就其摄影本质来说,它却具有永恒的魅力。时装摄影首先意味着人们瞬间的欣赏性,但也要经得起时间的重新检阅。它所拍的对象是一种带有内在逐渐过时性的东西,拍摄结果可以是一幅。怕人的、昙花一现的美丽画面,也可以是一幅不朽的传世佳作。
  时装摄影并不真正反映现实生活中这一侧面的内在本质,虽然它们也许确实具有摄影所表现出来的那种风格。时装摄影基本上注重于追求表面形象和效果,以及如何显示这些表面细节。它们是时装的纪实性文献。
  时装摄影为我们提供了一份独一无二的、有价值的、有关时代风尚、社会生活、人的情感和行为方式的记录,使我们理解当前流行的文化趋向——艺术影响、戏剧风格、社会潮流、沙龙的变化格调及新闻摄影报道等,它们无疑都对时装投下了自己的影子。有时摄影师几乎是无意识地披露了他们那个特定世界的极端但却完整的时装信息,因为他们身处那个时代,而且只是简单地用手头现有的东西来表达那个时代的迅疾多变的时装信息。但有些摄影师却是以阐述精华的态度来创作,通过模仿潮流,采用特殊的照明效果,引入与新艺术流派精神相符的道具,布置彩画幕布等戏剧布景,引入新的人工制品或新发明的办法,来获得所要达到的艺术效果。当摄影师深入野外,寻找自然风光时,时装摄影师就反映出人们日益增长的对旅游的兴趣和一种返朴归真的意念。

  fashion press流行媒体,时装媒体

  流行媒体是指传播流行(以时装流行为主)信息的大众媒体,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电脑网络等。其中首推杂志为目前流行媒体的主体。1627年,世界上第一本报道时装的杂志《风流信使(Mercure galant)》在巴黎诞生,成为传播时装流行信息的先驱。随后,电台、电视等大众媒体逐渐介入时装领域,构成一张覆盖世界地球村的巨型网络。电视因普及程度高、声色并茂、直观生动,成为影响最大的流行媒体。20世纪末兴起的电脑热则带给流行媒体令人无法估量的前景。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时装媒体涌现的速度是惊人的,使统计都变得难以精确。各种女性类、生活类杂志大量刊载时装内容。流行在这里被捕捉、被定格、被传阅、被评说、被模仿、被创造……时装界也因此变得更热闹,无风也起三尺浪。

  fashion season时装季节

  指时装变换的周期,它受流行变化客观规律的影响,也是厂商营销策略的结果。
  中国人向来有按季节更换衣服的习惯,所以有“四季衣裳”之说。国外的时装界却有不同的做法。法国巴黎的高级时装界有一年两季的传统。成名和想成名的设计师每年都要举行发布会——春夏时装发布会和秋冬时装发布会。会上由设计师独立或在时装厂商的支持下推出一个时装新系列,售予来自世界各地的零售商。时装从设计室流传到大街小巷大约要八个月时间,所以这一季的发布会闭幕之日,就是准备下一次发布会的开始之时(半年六个月),其余两个月花在发布会的设计、进行工业化生产和打通销售渠道上。
  美国纽约或洛杉矶时装界则有“一年六季”之说。设计师一年要开六次发布会——春季、夏季、秋季、冬季、豪华旅游季和节日假日季。如1月份举行春季发布会,4月份举行夏季时装流行发布。“豪华旅游季”发布会一般在11月初开。北美人见到秋风萧瑟严冬将至,就想南下去墨西哥或危地马拉等地旅游,而且往往乘坐豪华客轮,享受船上的游泳和日光浴等种种游乐设施。囊中羞涩而游兴不减的人也可坐飞机或自己开车去,到了南美海滩照样嬉水或躺着晒太阳。这季发布会的规模较小,主要是泳装和旅游时装等。
  “节日假日季”发布会主要推出用于圣诞节和新年的时装,召开时间几乎紧接在前一季之后。圣诞节前后是西方人家人相聚和各种晚会频繁召开的时候,所以这季时装多为夜礼服和裘皮大衣等豪华服装,包括许多用作互相馈赠礼品的服装。北美许多商店的利润全靠圣诞节前这一阵子的购买热潮,由此可知这一季时装发布会的重要性。

  fashion sense流行感

  指时装设计师和消费者对流行的敏感程度。也指具体某款时装或服装所表现出的流行特征或因素。对流行敏感的设计师善于推出符合流行的作品,对流行敏感的消费者知道什么是最时髦的服装和妆饰。
  有些消费者要求有个性的时装,他们不希望穿与别人雷同的时装;某些设计师要表现自己的创造性,不满足于随波逐流。这都无、怖议。但是,流行是不可忽视的。流行就如一列满载的长长的列车,入座其内的消费者和设计师虽然心怀异志,但也只能跟着它呼啸而去,谁能改变它的进程?消费者在挑选符合自己个性的服装时,会不知不觉受流行的影响,把那些在色彩、质地、廓形和装饰风格上与流行人趋势一致的服装看作是自己正中下怀的东西,因为他们就生活在流行之中。所以,一些成功的服装大公司,不断地拿出看似独具一格骨子里却与时尚完全一致的东西,就像在如来佛掌中翻筋斗的孙悟空。可惜我们有不少设计帅太高傲,瞧不起那些商业气太浓的“设计”,不愿意认真思考一下那些公司成功的秘诀。于是我们在设计比赛中,在一些商店橱窗里,就常常会看到一些似乎是时代毫不相干、孤立存在的东西。

  feathers羽毛,羽饰

  作为时装、帽子、发型等装饰之用的羽毛。早在原始部落时期,人类就会用色彩斑澜的羽毛来装点自己。中世纪的欧洲人开始用羽毛作为时髦的帽饰,男女都用。此后不论帽子的款式如何变化,用羽毛来装饰成了一种风雅习俗。最受欢迎的羽毛有孔雀羽、鹭鸶羽、风鸟羽等等。羽毛有的被做成流苏缀在相沿,有的在上面镶上珍珠插在帽顶。各种形状的羽毛与其他蕾丝、缎带、鲜花、珠宝、模型帽子等头部装饰品共同构成高耸入云的发式,造成一种矫饰华贵的风尚。
  20世纪初,插在帽顶的羽毛已经高得出奇,这对可爱的鸟类造成了灾难。美国的一些“协会”出面进行干涉,企图依靠强制性的保护鸟类措施来抑制这股“鸟羽热”,然而收效甚微。直至二战之后,人们用羽毛装饰帽子的热情才渐渐消退。
  20世纪末,无奇不用的时装设计师再一次将目光投向诱人的鸟羽,将它用于夜礼服的设计中,同时,还有将裘皮加工成羽毛状的细条用作饰边的做法。

  feminine有女性气质的,女性化的,阴柔的,女性化

  20世纪90年代以来,feminine成为时装界的一个时髦词汇。它确实具有标志性的意义。因为上一个10年,正好是现代服装史上女装最不强调女性魅力的时代。“女性化”这个词,乍一看应该是用来修饰男装的(90年代的男装确实也有女性化趋势,如西服面料变得轻薄而有悬垂性,廓形和风格线中曲线的意味增多),但它主要还是用于女装,还是因为曾经有过这么一个“女装男性化”的阶段。
  所谓女性化的女装,就是服装被用来进一步强调女性的特点和魅力。这里所谓的特点和魅力,当然是比较传统的。抽象一点说,便是可用妩媚、娇柔、婉约、妍丽、妖烧一类的词来描述的那种整体印象;具体地讲,就是女性的体态特点,所谓纤秾得中,所谓三围等等。所以服装就变得合身,胸是胸,腰是腰,臀是臀,还要进一步理想化,于是各种内衣流行。中国的女性要获得像欧美女性那样的身材,不得不借助衣服(至少是外衣)以外的东西,吃药、搽药、锻炼、器械,还有就是衬垫和绑束。于是一下子大家都脱胎换骨,三日不见邻女,便得刮目相看。
  90年代的女性化当然有不那么传统的成分,特别是不那么合乎中国传统的部分。中国的传统精神是含蓄,而西方现代的前卫的精神比较张扬。女性身体的魅力不再是闺房帷帐之内的事。所以薄、透、露等等也变成女性化时装的重要成分。在中国的大都市,以前夏天一到,满街是打赤膊的男性,现在几乎看不见了。女性当然不会打赤膊,但穿衣的效果却与不穿差不了多少。97年、98年时装报刊上又开始吐露男性化趣味,但只要上述风景依旧,女性化的潮流也依旧稳据上游。有人分析眼下的女性穿西服与男性有何不同,男士们要穿硬领衬衫扣好扣子打领带,女士们在西服内则什么也不用穿,至少天桥上的名模们是如此。

  fitness合身,健康

  解释之一是合身。90年代女装廓型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合身,而且合身的程度越来越高。在女装的影响下,男装的合身度也在提高。解释之二是健康,这也是这几年越来越受重视的热门话题。保龄球、高尔夫、健身操等不仅仅是体育锻炼,也是时髦活动。无论取哪一种解释,fitness都足以跻身于时髦辞典。

  fitting room试衣室

  大型购物中心或商场的时装柜台及时装专卖店中让顾客试衣的地方。最简单又最常见的试衣室是一个可容纳7一2个人的小房间,里面有挂衣钩及一面穿衣镜。试衣室门外也镶嵌着一面颇大的穿衣镜。这样顾客可以在较自由的空间与较充足的光线下左右前后审视衣着效果,并征询一下陪伴前来购衣的朋友的意见。
  试衣室在整个购物过程中所起的作用非常之大。在未达成买卖关系之前,仔细衡量一下时装与自己相适合的程度,对双方都是负责的做法。躲在试衣室里穿脱衣服的时候,也是顾客避开售货员动听的介绍与热情推荐静心作出抉择的好时机。当你最后一次换下试穿的新衣从试衣室走出来时,就该告诉售货员你的决定了。购衣的决定也许80%来自于试衣室。
  行家有一点忠告:不要在没有试衣室的商店买较为重要或昂贵的衣服。

  foundation粉底

  从foundation“基础、衬底”的意思便可猜出几分粉底的用途。上粉底是化妆比较基础的一环。那些觉得青春无忌的女孩也会为隐约可见的雀斑或皮肤上其他的小疵点所苦恼。轻轻上一层粉底,不仅可以盖掉明显的斑点而且会瞬时填平皮肤上所有的沟沟壑壑,使之呈现出瓷器般的光洁细腻。用过粉底的面孔,套用一个词,可谓之“不留手”,但它却“留妆”,使彩妆便于固定。还有隔离作用,是皮肤的人工屏障。市面上新品柜着力宣传的防晒粉底,据说可以抗紫外线。
  高品质的粉底对皮肤面面俱到的滋养保护,吸引了众多女性颇为放心地将花样容颜托付于它。但颜色如选择不当或涂抹过厚,那种惨白无人色的效果就像恐怖电影一样令观者心跳过速。
  粉底是相当专业的名词。与传统的“敷粉”、“施白”相比,粉底道出了现代化妆的复杂性。说到底,粉底只是化妆复杂漫长过程中的一个步骤而已。

  free lance自由职业

  由中世纪的“自由骑士”引伸而来。现指未签约的,与他人或单位不存在法律强制效力合作关系的,多为从文从艺之人,如自由撰稿人、自由设计师等等。
  20世纪90年代,签约在中国时装界是个极具魅力的词汇。张肇达、王新元、吴海燕、刘洋等设计师与实力雄厚的服装企业签约,都是新闻捕捉的热点。与签约相对的自由职业,也是个使用频率极高的时髦词汇。自由职业的作家、画家、艺员、模特、时装设计师的数量,已经大到让人无法忽视。他们享受着无拘无束的自在生活,但有时也要以生计的窘困为代价。由于工作性质的不同,在中国时装界,大多数自由撰稿人和自由职业模特儿要比自由职业设计师过得轻松一点。

  fur裘皮

  带毛鞣制而成的动物毛皮,用作服饰材料。常见有狐皮、貂皮、羊皮和狼皮等。经处理过的原皮取自大动物的称hide,取自小动物的称skin。去除毛鞣制好的称leather,也就是革或者鞣革。
  裘皮服饰在我国有很长的历史,商代甲骨文中已有表现“裘之制毛在外”的象形字。
  现代西方国家曾掀起反对穿裘皮的运动。一些超级模特儿们,曾团结在动物保护主义的旗帜下。她们一起裸体拍摄了那张著名的Poster——“我们宁愿裸体也不穿裘皮!”的照片,裘皮服装业曾回此萧条多年。
  但是,这些运动支持者的一些偏激做法也颇使人反感。他们在机场用西红柿或鸡蛋砸那些穿裘皮大衣女性之类的事,常使相信理智和能用常识判断是非的人远避这些运动。
  20世纪90年代以来,情况慢慢在改变。1996年,迪斯尼真人版《101斑点狗》,以及由玛当娜主演的《贝隆夫人》的上演,也许并不像传媒所宣扬的那么重要。引人注目的却是gucd、D&g、Michael Kors、Marc Jacobs、galliano and Dior纷纷选用裘皮作首选衣料。当年在那张反对穿裘皮的裸照中亮相的超级名模Naomi Campbell,如今为意大利的Jendi穿上镶黑貂皮的大衣,毫不迟疑地行走在大桥上。而美国著名的歌饲作家Carol Connors也多年来第一次敢于穿着白貂皮大衣在《纽约时报》记者的镜头前扮靓。
  裘皮热,卷土重来。

航空 发表于 2012-1-30 13:01:48

  garter吊袜带

  用丝带或松紧带系扎在长统丝袜袜口上,上端系在腰带或紧身褡的带扣状下摆边缘,以防止丝袜滑落的一种固定物。吊袜带在77—18世纪的欧洲是男用品。当时的贵族男性衣饰华美,装扮十分考究。他们在长统袜的袜口用蕾丝装饰,并在膝盖的外侧饰以蝶结。吊袜带的褡相精致而豪华。19世纪以来,长裤的流行完全取代丝袜成为男服下装,男用吊袜带仅仅在历史教科书中才找得到。
  像丝袜一样,吊袜带在今天属于非常女性化的物品。连裤丝袜的一度风行使人们几乎忘记了吊袜带的存在。而近几年的时装舞台设计师却让吊袜带屡屡曝光。时装发布会上吊袜带满天飞的情形并不罕见。吊袜带的材料由早先的橡胶制品改用为柔韧且伸缩自如的莱卡。装饰性很强的镂空花边点缀其间,结构复杂的外型极易造成性感效果。吊袜带与文胸的吊带一样,在日常衣装中如一不小心露出衣外,会被视作不够检点,有欠庄重。20世纪90年代一度流行的内衣外穿风貌中,它被用作性感的道具,故意在高高的裙摆下忽隐忽现。

  glamour魅力

  特别的吸引力、迷惑力。以人为主要对象的用语。笑的魅力、声音的魅力、眼神的魅力、身体的魄力、性格的魅力……人的魅力可以无所不在,包括发怒、忧伤、哭泣等负面情绪也会成为魅力的源泉。
  对一个人是否具有魅力的判断,依赖直觉、不假思索、不加选择的结果常常会与深入考察之后的结论同样准确而持久。所以“一见钟情”、“一见如故”这样的成语总也不过时。
  魅力不是一个定量的概念,也不像乙肝疫苗只要种下就能对所有乙肝病免疫。一个人的魅力对甲而言,是慑心动魄不可抗拒的,对乙可能就平淡无奇甚至不屑一顾。魅力一旦产生就有了一些神奇色彩。一位朋友曾告诉我,他因喜欢一位先生的文章而喜欢先生这个人,终至于连这位先生的笔误也喜欢。魅力有时就像流行一样是不可思议无可理喻的,它能吸引其他人对它作出更多的感情、时间、物质上的投资。

  gothic哥特式

  gothic作为名词,只能指称哥特式建筑和哥特式字体。但作为形容词加在艺术或时装之前,就可以指称哥特式艺术或哥特式时装。在20世纪的最后几年中,这个词在时装报刊上出现的频率也非常之局。
  哥特式艺术指12世纪至16世纪欧洲出现的以建筑为主的艺术,包括雕塑、绘画和工艺美术。哥特式艺术是夸张的、不对称的、奇特的、轻盈的、复杂的和多装饰的,以频繁使用纵向延伸的线条为其一大特征。表现在建筑上,就有尖拱券、小尖塔、垛墙、飞扶壁和彩色玻璃镶嵌等典型元素。
  在哥特式艺术流行的几百年中,欧洲服装也明显带有哥特式的影响。例如,那尖尖的埃宁帽(henin)就活脱像一个小尖塔,还有两个裤腿颜色各异的紧身裤,尖尖的翘头鞋,饰以不对称纹章的上衣,等等。
  眼下被冠以哥特式的时装也常常是不对称的,有时甚至也使用厂类似纹章的印花图案。当然,所谓哥特式时装只不过是带有些许哥特式艺术的气息,它更多地带有商业色彩,哥特式云云听上去像是一句促销口号。
  哥特式艺术是一种浪漫型的艺术。所以,哥特式时装可视为当下正流行的新浪漫主义时装的一个分支。在中国服装界,哥特式这个词更多地被学院派人士所引用。

航空 发表于 2012-1-30 13:02:09

  haute couture巴黎高级女装

  haute couture是法语,是一个专用词汇,特指法国巴黎专为私人订制的手工精致服装。其款式以夜礼服为主。由高级女装设计师设计,选用优质面辅料和饰品,手工缝制且经过多次试穿。高级女装的价格昂贵,世界上仅极少数富有女性有能力购置(专门机构曾统计为约20O0人。相对于全球庞人的人口,这确乎是沧海一粟)。19世纪中叶,高级女装业由沃思(Worth)在巴黎创立。要成为一名高级女装设计师必须由法国文化部确认,并每年在巴黎举办两次时装发布会,时间分别为1月和7月。高级女装常常代表时装的流行趋势。
  世界上其他地方的时装业,也生产高级的女装,有时与巴黎高级女装十分相似,如纽约的high fashion,罗马的alta mode。但是,如果他们爱慕haute couture这个称呼并借用来描述自己的产品,就难免僭越之讥。
  中国的时装设计师受巴黎高级女装的影响至深至大。中国的服装市场与巴黎高级女装又风马牛不相及。从1997年到1998年,中国的设计师以及设计专业的学生费尽心机模仿从沃思到拉格瓦的作品,他们当中最幸运的少数甚至能够挥霍公司或股民的巨额资金推出一场两场“高级女装发布会”,但中国女性仍穿着牛仔T恤羊毛衫西装套裙,她们几乎没有机会穿夜礼服去赴宴,她们并不需要巴黎高级女装的中国版赝品。

  heroin look海洛因风貌

  这是一种与吸毒问题相关的时尚形象。吸毒是社会公害,但也有一定的流行性。吸毒者常常会表现出一种对一切都冷漠的神态,再加上他们中大多数人苍白瘦弱的形象,这受到某些时装界和广告界人士的青睐,于是在天桥上、在时装摄影中出现很多,后来甚至成为一种模式。
  老实一点的消费者始终弄不明白为什么要把漂亮姑娘弄得那么丑,为什么看来活得不错的女孩要一脸不在乎、一脸绝望、一脸厌恶,为什么温柔、甜蜜、健康、美丽、和蔼可亲变成了幼稚,变成了低俗,变成了不领世面。他们看一眼橱窗里的招贴就知道里面的世界不属于自己。即使是有点盲目追逐时髦的人,看多了那些人工病态,没有了新鲜感,也会想要变变花样。
  在国际上海洛回风貌起源于60、70年代,80年代在一定的社会圈内颇为流行,但90年代后期渐遭冷落。人们又怀念起那露出一排整齐白牙的开怀大笑(big smile),怀念起华丽高贵优雅健康的女性形象。但是,国内一些颇为“前卫”的时装设计师和时装摄影师,仍然自觉在推出这种形象,这证明了国内流行滞后现象并不一定都发生在消费者层面。

  high waistline高腰,高腰线

  明显高于自然腰节线的腰线位置。现代一般指高出正常腰节线3公分或以上的腰线位置。高腰有高腰括与高腰裤,似裙似裤的裙裤也可以是高腰。高腰时装在腰部基本都紧身合体,绝大部分是女装,用以表现女性婀娜的腰肢,衬托出臀部圆润饱满的曲线,使下肢显得修长而增添亭亭玉立之感。
  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的裤装尤以男装明显,皆为高腰,且腰身颇肥大,一条系带缠缠绕绕一统大下。有人说,东西方男裤最大的差异在裤腰,东方崇高(腰),四方崇低(腰),泾渭分明。因此有戏言称,如果从下往上打量一个人,眼光只需到达腰部周围便能分辨出他是老中还是老外。不过此类秘诀在中西方服饰文化交流频繁的今天已经失效,就像你无法以头发的颜色去判断国籍一样。

  hip时髦

  除了作名词可以解释为“臀侧”、“臀围”之外,hip在美国俚语中还可作名词解释为“在行”、“应时”,或“时髦”、“跟得上潮流”;作及物动词可以解释为“通晓行情”。此用法慢慢也被严肃的文学杂志所接受,在1970年的《纽约客》(New yorker)上就曾出现“时髦”一词。时装界人士则更自由地运用此词。1997年的《妇女时装日报(WWD)》上,在形容与短裙相配伍而流行各种长短女袜时,一位撰稿人用了“Nip look(时髦风貌)”;在另一篇描述大鹅绒女背包走俏的文章里,作者用了“Velvet got a hip new spirit(天鹅绒获得了一种流行精神)”。在中国,会用这个词来代替fashionable的人还真不多见。

  hot pants热裤

  指一种非常短的短裤,短裆紧身,常用横贡缎、丝绒(及平绒、立绒)等有特殊肌理的面料,有时更施以珠绣等装饰手段。热裤是超短裙的一种替代,同属于超短风貌。这个词出现于70年代,较早由美国《妇女时装日报(WWD)》用来形容当时的一种女裤。
  时至20世纪之末,以西装套裙的形式出现的超短裙,几乎已成为白领女性的“制服”,但热裤仍被摒弃于办公室之外。

航空 发表于 2012-1-30 13:02:33

  idea理念,点子

  1980年以前,大多数港台以外的中国人会把它译作“思想”、“主意”、“构想”或“概念”,现在的时髦人要换换花样。
  报刊记者常常介绍某某设计师的设计理念是什么什么。在红茶坊或酒吧,朋友们会交换点子。能说几句英语的人则会说:“I like your idea!”
  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和地区,关于人体、服饰、外貌和气质等方面的完美标准。

  ideal image理想形象

  理想形象虽说是一个由来已久的现象,这个词汇却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才被引入中国,它的使用被时装圈内人看作时髦。当然作为社会学的一个专门术语,它在西方的历史也不长。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形象,当你在镜前顾影自怜,或在躺椅上沉思冥想——一个理想的自我悄然出现。这个自我形象虽然随着你年龄、阅历和兴趣的变化而变化,但始终在脑海中伴随着你。有人崇拜英雄豪杰,有人以风流小生自居;有人以大家闺秀为规范,有人如小家碧玉天真自然;有人从衣衫裙帽到一颦一笑都模仿影剧演员;有人却追求企业家的气度派头。他们的衣饰都要帮助完成这种理想形象的塑造。
  另一方面,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国家、民族和文化圈中,又存在着人们共同的理想形象。例如,史载楚灵王好细腰而国中多饿人;魏晋士人喜着衫子巾帽,散发袒胸,追求超脱的气度;南朝贵族子弟追慕前代风流,多熏衣剃面,敷粉施朱,大冠高履,褒衣博带,刻意模仿高雅;唐代妇女喜丰腴浓艳;宋人素雅重意蕴;元蒙豪奢尚华美;明人俗丽而富有生活情趣。又如,15世纪欧洲在战争与瘟疫(黑热病)的摧残下人口剧减,因而妇女以多产为荣,怀孕妇女的形象成为追求的理想,连新娘也流行穿一种叫奥布朗的宽大长袍,宛如即将分娩的孕妇;16—19世纪的欧洲以成熟的女性为至美,服装造型正面看为X形而侧面看则为S形,强调胸部和臀部的丰满,20世纪20年代,欧美妇女追求一种“男孩子”风格的形象——容貌天真纯洁,手足纤细而胸部平坦,因而女服造型转为H形,装饰细节集中于腰腹部250年代欧美妃女曾一度风行使用胸垫,追求一种性感的曲线;60年代一变为以瘦为美,几乎到了越瘦越好的地步;80年代又转而追求一种纤长、矫健的体型。
  回此,作为一名服饰设计师,要熟悉不同的人体,了解各种人的兴趣、需要和理想,理解不同的社会价值观,把握住时代的脉搏和节奏感。作为服饰消费者的每一个人,都是自我形象的设计师,通过对服饰的选择和搭配,表现出对服饰的审美素养。

  in 时髦,流行

  英文表示流行、时髦的词特别多。它是其中最简短却非常有力的一个。in也颇为口语化。当我们说某种款式in的时候,我们把句子的重音放在in上,屏口气尽量发音清晰。在中国in是非常时髦的年轻一代特别喜欢使用的,因为最时髦的杂志也用。
  in的反义词是out,out古就是不流行,就是过时。

  inner beauty内涵,内在美

  指人的内在涵养或素质。“有内涵”被极为频繁地当作一种称赞,但“内涵”其实是个中性词。人们把外表艳美而“没有内涵”的女子比喻为“花瓶”。爱情主题的电视节目的嘉宾也常常强调自己喜欢“有内涵的女子”。外表美是可以看见的,至少是可以感觉到,那么内涵能看见吗?希望不那么理想的容貌和衣裳与内涵相交辉相呼应,这难道只是俗人的一个梦想?
  这世上的芸芸众生本来大部分都逃不了一个俗字,所以电影中的英雄外貌都英俊,举止都倜傥,衣衫或雅洁成华美或粗犷。旅行时邻座如果是一位娟娟淑女或谦谦君子,我们就会安然入睡。问路也常常要找那些气宇轩昂的绅士。姑娘们希望她们身边的男人如白马王子一样表里如一,民众希望慷慨陈词的政客真正爱国。
  内涵实在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它既是个性的特征内容又是一种个性色彩,与气质颇为相似,一般通过人的社会交往显示出来。
  有人以服饰来表现内涵——或者莫如说,给人以有内涵的印象。如果服饰真能做到这一点,那世界非常简单纯真——历史上确实有过“纯真时代(The JnnocentTime)”,但并不纯真——人们的着装态度是自然的,那么一个人确实会通过服饰流露出他的内涵。但是这仅仅是一个理想的假设。在真实生活中,服饰用于装扮,人们通过服饰把自己装扮成自己愿意展示的形象。新娘穿洁白礼服来表示自己的纯洁;女秘书穿套裙来表示自己的勤快;老板穿西装大衣来表示自己的可靠;歌星穿奇装异服来表示自己的卓尔不群超凡脱俗。但是我们见到过不少不贞的新娘、懒惰的秘书、投机的老板和平庸的歌星。
  服饰会在不同程度上欺骗我们的眼睛。眼下走红的形象设计师宣称可以把你扮成一千种不同内涵的人,如果有一千种内涵的话。在真正的面目一姑且称之为外在美吧一被遮掩被涂改并受到赞扬和鼓励的时代,我们怎么能期望用肉眼看到内在美?

  innocent 纯真,清纯

  人们突然变得特别欣赏单纯,所以用看上去听上去更具褒义的“纯真”、“清纯”来替代。事实上我们现在一点也不单纯一点也不傻(innocent有时指weak inmind),实在说不上天真无邪。
  我们化妆我们整容,同时希望别人看不出来。我们喜欢别人认为自己清纯,我们喜欢清纯的别人(清纯的女孩、清纯的男孩)。但是,既然我们自己并不清纯,我们如何期待别人清纯,要求别人清纯。纯真时代(the time of jnnocent)已不复存在。

  international fashion国际化时装

  世界上的主流时装,与ethnical fashion相对立。
  10年前20年前人们更喜欢说western fashion(西方时装)。如今不少学者(如美国的joa na Eicher)认为,不管是西装、领带还是牛仔、T恤,都已经被世界上大多数地区(特别是城市)的主流社会所采纳。其中虽以传统上被称作西方时装的因素为主,但也不可忽视地融入了东方的以及其他地区的传统服装元素。所以,现在我们面对的时装是国际的。

航空 发表于 2012-1-30 13:02:58

  lace蕾丝,喱士或镂空花边

  这是一种舶来品。网眼组织,最早由钩针手工编织。欧美人在女装特别是晚礼服和婚纱上用得很多。18世纪,欧洲宫廷和贵族男性在袖日、领襟和袜沿也曾大量使用。19世纪初的帝政风格女装也好,随之流行的浪漫主义时装也好,或更晚些的克里诺林和巴瑟尔时期女装也好,在使用lace方面比起前一世纪毫不逊色。20世纪初的新艺术风格时装更是变本加厉,在S形造型的裙装上饰些“瀑布般的”焰空花边。二百多年来,欧洲再加匕后来的北美对花边的需求是如此之大,世界上很多不发达国家都为他们生产手工花边,其中包括中国。上海的徐家汇地区在19世纪和20世纪初期曾经是一个楼空花边的重要加工区,那里信奉天主教的家庭几乎就是一个个花边加工车间。
  在20世纪以后的各个阶段,没有再遇到上述的“花边黄金时期”。虽然在女性童装、晚装或婚纱上花边仍然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在中国,从80年代开始,久违的lace又悄悄与时装一起重返。但是,年轻的一代更喜欢把它们叫作蕾丝绒或幢土——对他们来说,不精确的港台译音似有一种不可抗拒的魅力。到了这个世纪的尾声,lace突然成为时装舞台的明星。随着“透明装”(transparent loook)和“透视装”(see through look)的流行,喱士本身变得与它的译名一样时髦。

  lady淑女

  作为时髦词汇的淑女是指“假小子”或“女强人”的反面。中国的淑女与西方的lady虽然各自继承了迥然不同的传统,但是,两者之间本来就有一种精神上的相通之处,在这个日益国际化的当代社会中,它们竟殊途同归,代替它们的两个词汇也互为对译。
  中国淑女面对的是君子,西洋lady而对的是绅士,在绅士的观念中,永远“lady first。lady作为主流社会的弱者形象受到特殊的关爱与呵护。在紧身胸衣与裙撑盛行的时代,教养良好的淑女都懂得如何在适当的时候昏晕过去,让身边的绅士英雄有用武之地。淑女在女性范畴中是校使者,在男性范畴中则须扮演弱者。这其中的分寸便是作淑女的要领了。
  现代淑女不必工于女红,不必笑不露齿,但她们仍然应该是娴静温柔优雅的,是举上形体中矩中规的。淑女在本质上是一种规范。百余年的妇女解放运动使女性逐渐地远离淑女精神。20世纪60年代的青年反传统运动以及由此衍生的“超短风貌”,给淑女偶像以重重一击;80年代穿着宽宽垫肩的西装套裙的白领女性,以其强悍而具有同样的破坏性。直至90年代潮流改向,人们怀念昔日的女性,时装界重新树起的女性主义其实应该叫作淑女主义。
  人在社会中可以扮演多种角色,当代社会给了女性前所未有的选择。当代淑女更注重的是外表,是形象,假如女强人穿上淑女装就成了淑女。世纪末淑女形象可以用简约主义的或新浪漫主义风格的时装来妆扮。女性们扮成淑女时软语娇笑莲步轻移,小口啜饮料,但这并不妨碍她们换上牛仔短裤去跳迪斯科,或穿西装去打大下赚世界。

  layered look多层风貌

  由数件服装组成、具有重叠层次感的服饰风格或穿着方式,源于西亚地区的传统着装。流行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和整个80年代。90年代流行潮中时而能捕捉到多层风貌的影子。
  多层风貌增加了服饰组合的可能性。设计师或这个专业的学生设计多层风貌的作品,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做加法的练习;消费者试试作多层风貌妆扮,也一样能提高他们对服饰多样化和谐审美的能力。

  layout版面编排

  layout也可指称平面设计或图稿,但用作版面编排这一词义目前在中国时装界也比较时髦。
  中国现代时装报刊问世较迟。问世之初,其专业水平也与其他报刊不可同日而语。但是,这些杂志报纸的编辑常常比较时髦,特别是十余年后的今天,编辑部中活跃的多为新毕业的大学生。他们满口术语,advertisina、layout之类自然涌出。其实并不限于编辑,做海报招贴广告或其他平面设计的年轻一代,也喜欢用它。

  leisure闲暇

  工作之外的空闲时光。
  就服装而言,休闲就意味着不用穿正规西服,不用打领带,不用穿硬领白衬衫,不用系最上面的那粒钮扣,不用担心坐在地上弄脏裤子,不用担心躺在沙发上压皱衣服,不用担心别人对衣着的看法,不用理会社会文化对服装规范化的约定俗成。一句话,做事时不用再为衣服发愁!休闲装是闲暇在服装领域的个体表现。
  可是,我们周围有那么多专家!这一位自称是着装顾问,那一位叫形象设计师。他们纷纷指点你教导你,让你领略正宗休闲的诗意,归入标准休闲的正途。
  于是你被告知许多休闲名牌的外文或中文名字。但是,所有这些名牌是如此之贵,而且还都有土宗货与赝品之分,再加上即使是真货还有好次之别,如买鳄鱼要看是法文鳄鱼还是英文鳄鱼,或辨认鳄鱼的头朝左还是朝右。这样,你买时穿时都不会太轻松。
  你穿了一件旧的确凉衬衫在小院子里除草,女儿叫道:“爸爸你没见报上说的的确凉衬衫不能当休闲服吗!”你穿了卡普隆袜趿上拖鞋,客人要来太太让你换白棉袜或干脆脱了,因为那不够休闲。毛涤西裤不够休闲要换成牛仔裤,尽管牛仔裤的短裆计你感到不自在。塑料拖鞋和人造革凉鞋不够休闲,即使夏天如此炎热,最好还是穿厚厚的旅游鞋,尽管有人不爱跋山涉水只能看看山水画作卧游。你明内上述指点的无比正确,但你并不领情。你不愿意像你的一个邻居那样为了休闲绞尽脑汁学打桥牌下围棋,他年轻时打“争上游”总是安居下游或甘居三四游。你有几个过去的同学,以前体育老不及格,始终没学会三步上篮,排球发不过网,乒乓打“老太婆球”,可现在因为当上了总经理正厂长,腆着肚子打网球玩保龄球,当然还不能忘记换上网球服或“保龄球服”。
  休闲正在成为时尚(欢迎)。但请不要为休闲设立太多的标准,不要把休闲搞得过于贵族化,不要使休闲成为我们的负担。

  life style生活方式

  中、英文的含义都已经包括在字面里,几乎不用任何解释。只不过20世纪 80年代以来,人们更强调生活方式的重要性,于是越来越频繁地使用它,把它置于与世界观和价值观相仿的地位。生活方式对人们的消费以及社会的时尚有着巨大的影响。时装或时尚报刊上,这个词的出现频率要略高于其他报刊。
  一个人的着装与他(她)的生活方式高度相关。得体的着装其实就是与其生活方式相适应的着装。天天要上写字楼的白领们得穿西服打领带,要穿套裙穿丝袜;户外活动多的人就会穿休闲服穿牛仔裤;需要出入上流社会正式场合的人才需添置夜礼服。
  世界经济全球化,人们的生活方式也越来越国际化,所以才有了国际化的时装,即international fashion。

  line softener眼线刷

  使眼线笔勾画出来的浓重或生硬的线条盟得柔和自然。眼线刷用于化妆的后期调整。
  在流行“透明妆”、“自然妆”的时代,那种整个眼圈涂得墨墨黑的“熊猫眼线”显然是不合时宜的。化妆的初级阶段就像一切事物的童年时期。心里明白大眼睛美,就在眼睛四周涂上紧紧一圈黑眼线,只嫌下手不够重,一点也不含蓄。更有甚者,如20世纪60年代流行的“崔姬风貌”一张脸的三分之一给重重的眼线、浓浓的眼影笼罩着。约在同时代的女嬉皮士也热衷于很黑很夸张的眼部化妆。在她们是用不着眼线刷的。
  专业美容师现在很少有把整个眼圈画满眼线的,特别是下眼线,有的干脆不画,只用眼影。有时强调近眼角的一半眼线。这样就自然得多。为了达到浑然天成的完美效果,眼线刷可用来过渡眼线外侧边缘,造成水墨画晕染的层次感,佳人低眼娇羞的楚楚动人也就全在其中了。

  lingerie look内衣外穿风貌

  以内衣特征设计为外衣的穿着风貌。主要表现为:胸衣、花边内裤被用于外衣组合中,或作为外衣的构成元素,给人以特殊的印象。1990—1991年春夏巴黎女装发布会上曾大量出现。在整个90年代颇为流行。
  内衣外穿起因于永不满足现状的时装设计师们的灵机一动,并且为他们提供了一次奢谈“解构”的机会。内衣外穿即解构传统穿衣方式。谁说一定要创造新的款式才算设计?有时设计师需做的只是将已有的款式进行新的搭配。将文胸穿在衬衫外面虽然不值得如何赞美,但第一个想到的人就是设计。
  see-through look与内衣外穿风貌有接近之处。太薄太透的面料造成内衣春光乍现的效果,在视觉上与外穿没有太大差别,前者往往更富挑逗性。西方人的观念中,半遮半掩的露一直要比袒露来得性感。我们也有许多人持这种观点。1998年夏季吊带裙特别流行,是内衣外穿风貌的一个典型例子。新晒黑皮肤的女孩像在原来白净的皮肤上披上了一层透明黑纱,风情动人。

  lip brush唇刷

  涂唇膏的化妆工具。可以使唇线轮廓清晰,唇膏色泽均匀。唇刷选择应以毛质轨中兼硬、毛量适中为好。毛质太软的唇刷涂唇膏时难以掌握轻重,模糊而不肯定的唇线当然是整个妆容中煞风景的败笔。唇刷毛质太硬对唇部娇嫩的皮肤有损伤之虞,并不可取。赶时间上班的女性,十分钟快速美容中往往用不上唇刷。她们习惯直接用唇膏草草完事,就此应付一天。但专业美容师的建议也不能轻易忽视,唇刷可以灵活调整唇局部浓淡,描画出精致的唇角边缘线。其实无论是“好莱坞大嘴”也好,古典美人的樱桃小嘴也好,嘴唇都有自己的明暗调子。要突显立体感,唇刷就必不可少了。

  location场合,重要场合,外景

  原义为地点、位置,引申为场合,再引申为重要场合。有一条稍微显得老派和教条的穿衣规则,叫TPO规则,即穿衣要看时间、地点和场合,T、P 、O则分别是英文time,place和location的首个字母。在此,location已经有了与Place不能互代的含义。TPO规则在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颇为时髦,常为时髦人士所引用,其实它在国外已经毫不新鲜。
  90年代中国人的穿衣水准,包括实际的水准和穿衣的品位,都已迥异于以往。很多设计师热衷于设计豪华或正规的服装;很多消费者买得起也确实添置了不少这样的服装,让她们(以女性居多故用她们)不安的是穿这些衣服的机会太少,以致衣服买来后基本只是挂在衣橱里,偶尔被女主人穿了在自己的卧室穿衣镜前转来转去,唯一的观众是自己的老公(有老公作观众的女性还是比较幸运的)。因此,她们学会了叹息:唉,没有场合(或直接用location)可穿我的新裙子。

  logo标志,商标

  作为某一品牌商品象征性符号或图案的标志由来已久,只不过在当代特别受到了时装业的重视。品牌对时装有多重要,logo就对品牌有多重要。厂商在推出品牌时,也推出了象征这一品牌的logo。为此,厂商几乎都离不开专业广告公司的帮助,因为这里需要想象力、创意和对这一品牌服饰定位和形象的把握,需要运用从平面设计到色彩构成的一切可以运用的手段。通过这些手段,logo成为品牌形象的点睛之笔。消费者钟情于某一种品牌服饰,嘴里念叨着这个品牌的名字,心里却铭刻着这个品牌的logo。
  logo这个词很新。所以它只与现代品牌相关。当我们看到阴丹士林蓝染料、白猫花布、双钱牌胶鞋、跑狗牌呢帽和地球牌绒线广告上的美女、描、古钱、洋人加狗和地球标志时,我们想用的词汇是商标。只有当我们谈及范思哲、迫奥、凯诗依、layefe时,脱口而出的才是logo。

  look风貌

  一种整体着装风格。例如:以超短裙为特征的着装风格称mini look(迷你风貌),追求少数民族异国情调的称ethnic look(少数民族风貌),带60-70年代嬉皮士情趣的称hippie look(嬉应士风貌),等等。
  风貌作为一个汉语词汇起源甚早。古汉语中就有风貌一词。《博物记》中有“刘表……以(王)凯有风貌,乃以女妻凯”的记载。元稹则有“爱君风貌情已敦”之名句。与此相关的还有风华(谢琨风华)、风岸(棱棱有风岸)、风采、风标(寒松纵老风标在)、风骨(风骨秀爽)、风度(魏晋风度)、风姿(俊爽有风姿)、风致、风骚、风韵、风概、风鉴等。
  1949年以后风貌一词多出现于“精神风貌”这一组合中,渐渐失去了古汉语中的意蕴,变为专指精神而忽略对实际外貌的描述。
  20世纪80一90年代,风貌被港台时装界用作look的对译,从而才成为一个真正的时髦词。

  lycra莱卡

  美国杜邦公司所生产的氨纶纱的注册商标名。氨纶是一种弹性纤维,原名纤维K。特殊的组成使其具有良好的弹力,可延伸至原长的5倍到8倍,去除外力后能完全恢复原状。莱卡曾被欣喜不已的人们称为神奇的纤维,冠之以埃及狮身人面像“斯芬克斯”的名字,这使它更添神秘感。
  莱卡只是杜邦公司的一个商品名,但由于该公司在此领域中占据市场独断地位,莱卡几乎就成了所有氨纶纱的代名词。它完全取代了传统的弹性橡筋线,在体操服、游泳衣这些具有特殊要求的服装中,莱卡几乎是必不可少的组成元素。它可以让你曲线毕露,胶体伸展自如而毫无压迫感。莱卡不仅在日常服装中用途广泛,它也是时装设计师制造流行的万花筒中的宠物。
  我们的许多设计师朋友在谈到自己近期的作品时,喜欢说,用了一点莱卡。也许,不仅是用了莱卡的服装相当时髦,这个词本身就带有强烈的时髦色彩。
页: [1] 2 3
查看完整版本: 时髦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