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论坛_航空翻译_民航英语翻译_飞行翻译

标题: 民航新航行系统研究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 [打印本页]

作者: 航空    时间: 2010-1-13 13:03:07     标题: 民航新航行系统研究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

2010-01-12 《中国民航报》 记者杨群峰,通讯员李欣、刘文棣  民航飞行在三维空间中运行,飞行动态性高、安全性要求高,当飞行量快速增加时,仅仅依靠有限的陆基监视(地面雷达)进行管制指挥难以满足安全、有序、高效的运行要求,必须利用陆基、空基(卫星)等多种监视设备,对飞行活动空间内相关态势进行综合监视,即空地协同的空域监视。   1月11日,从在京召开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传来喜讯:由中国民用航空局空中交通管理局(简称“民航局空管局”)、民航数据通信公司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共同承担的“空地协同的民航空域监视新技术及装备”项目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

  跟踪世界前沿 启动新航行系统建设

  自上世纪80年代起,随着我国民航事业开始起步进入高速发展,中国民航清醒地认识到,作为技术应用密集和高度国际化的民航运输事业,不仅是服务国家经济增长和应急体系的重要战略组成,同时也是参与国际航空运输,提高国家国际地位和实现相关国际战略利益的重要手段。为此,中国民航非常重视紧跟国际民航发展的先进潮流,对新技术、新理念以及政策发展动态更是高度关注。   1983年以来,国际民航组织研究并提出建立基于卫星技术、数据通信技术和计算机自动化处理技术为基础的新航行系统的概念,其核心是包含卫星导航、数据链通信、自动相关监视和空管自动化信息处理与协同等关键技术的民航空中交通管理系统。1993年国际民航组织制定新航行系统规划框架,推进研发、试验、验证、应用等实施工程。   新航行系统的理念刚一提出,中国民航就敏锐地意识到,这将是未来民航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对各国来讲,“起飞线”都是一致的,谁掌握了新航行系统的技术并成功应用,谁的未来天空就会更加广阔。中国民航坚定地作出了开展新航行系统技术研究与应用的战略决策,用新技术、新标准、新程序改进传统的空中交通管理系统,启动新航行系统(CNS/ATM)建设。

  新欧亚航路开通 奠定空管新技术研究应用基础

  新航行系统是一项长期、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其核心技术受到严密封锁;同时,由于国家空域监视信息属于战略情报资源,涉及国土防空安全,禁止国外介入。对于各项基础都比较薄弱的中国民航来讲,白手起家,难度可想而知。   困难吓不倒中国民航人。在中国民用航空局(Civil Aviation Administration of China,简称“民航局”)历任领导的亲切关怀下,在国家空管委、科技部、工信部、交通运输部和有关单位的关心指导下,在民航局机关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中国民航新航行系统迈出了坚实的步伐。民航局空管局历届党委班子都对这项工作高度重视,将其作为保障安全的重点工作之一列入日程,并上报进入国家863计划。   1994年,民航局空管局成立之初,即成立专门机构,制定中国民航新航行系统过渡实施计划及其相关技术政策,积极跟踪和研究新航行系统所涉及的卫星导航、数据链通信、所需导航性能(RNP)等关键技术。该局各业务部门分工协作,建立了完整的空管新技术研究与应用的协同管理机制,并与各地区空管局展开密切合作;与各骨干航空公司共同出资建立了民航数据通信公司,专门从事新航行系统有关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2001年1月,一条纵贯我国西部的新欧亚航路——L888航路正式开通。这条航路以ADS(自动相关监视)替代雷达监视,以CPDLC(管制员飞行员数据链通信)替代话音通讯,实现了卫星导航、数据链通信技术在航路飞行中的综合应用,得到了国际民航组织的高度认可,时任主席柯台特先生亲笔致函,向中国表示祝贺;2004年,“新一代空中交通服务平台、关键技术及其应用”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初步奠定了民航空管新技术研究与应用工作的基础。

  自主创新 技术研究取得突破性成果

  进入新世纪,民航局提出在本世纪头20年从航空运输大国向航空运输强国迈进的战略目标,以及建设新一代航空运输系统的宏伟构想。   作为航空运输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空中交通管理系统是高科技创新和应用的集中领域,标志着国家核心竞争力高低。我国要想真正实现从航空大国到航空强国的历史性跨越,必须进行自主研发、自主创新,拥有新航行系统中空、天、地一体化的数据通信、精密导航、综合监视、广域信息服务等领域的核心技术。为此,民航局空管局将新一代空管系统中的关键技术作为突破,进行技术研究和自主创新工作。   民航局空管局充分发挥数据通信公司、航管科技公司等直属科研单位的作用,联合一批实力雄厚的院校和科研单位,建立了数据通信与新航行系统科研基地等科研实体,开展了大量空管新技术和新装备的研究、研发、试验和应用工作,在技术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成果,获得了一批国家和民航局的奖项,研制和装备了一批高技术含量的国产化空管设备。特别是“空地协同的民航空域监视新技术及装备”项目,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42项,其中授权21项,获得软件著作权20项,经测试各项技术参数均好于欧美同类产品,整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既保持了对国际民航空管技术发展的同步跟踪和掌握,也为建设和实施新一代航空运输系统中的新一代空管系统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和人才基础。   “空地协同的民航空域监视新技术及装备”项目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全国民航20多家管制单位、航空公司及航空安全相关保障部门,为2007年中国民航缩小飞行高度层垂直间隔(RVSM)空域运行提供了有效的安全保障手段,形成的“中国米制RVSM飞行高度层方案”被国际民航组织采纳为米制高度层配备标准,是我国首个被国际民航组织采纳的标准;保障了雷达覆盖薄弱的西部地区由程序管制向雷达管制的过渡,将航路管制间隔缩小至原有的1/4;提高了航空公司飞机运行综合态势监视能力,为100%的国际航班、90%的国内航班和重要专机提供了全球飞行协同服务。近3年该项目共计创造经济效益逾7亿元,彰显出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近年来,随着国际民航组织提出全球空中交通管理一体化概念,我国民航空管不断深化新航行系统的建设和新技术研究与应用工作。在“十二五”规划中,民航局空管局将建立民航空管领域的国家重点实验室,跟踪国际空管新技术的发展,根据中国二代卫星导航系统和国产大飞机等国家重大专项工程进展情况加强重点新技术的研发和验证工作,缩短新技术从理论到投入应用的过程,从技术层面支撑我国空管系统的安全运行与科学发展。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经过二十几年的卧薪尝胆,民航空管系统正以积蓄已久的能量、令人自信的实力、壮志满怀的豪情,有力地助推中国民航昂首飞向未来更广阔的天空!





欢迎光临 航空论坛_航空翻译_民航英语翻译_飞行翻译 (http://bbs.aero.cn/) Powered by Discuz! 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