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论坛_航空翻译_民航英语翻译_飞行翻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90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民航大学副教授释疑"红眼航班"不能坐的传言 [复制链接]

Rank: 9Rank: 9Rank: 9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3-19 12:55:57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最近每天在各大网络论坛“上头条”的,都少不了马来西亚航空MH370客机失联事件。
无论是微信的朋友圈,还是在新浪微博中,各种言辞凿凿的航空理论也开始霸占屏幕,特别是那些强调飞行安全的信息,版本之多让人眼花缭乱。
人们对这种无法脚踏实地,要在云层中穿行的出行方式心存忧虑。有人从马航MH370联想到,这是一趟红眼航班啊,黑咕隆咚在天上飞,比起白天飞行的航班,安全性会不会很不靠谱?
于是一篇网友自制的《对航空出行的忠告,极其有用》在各大朋友圈中疯狂热转:若不是万不得已,千万别坐红眼航班;那些国产飞机、老机型的飞机也要少坐;如果要坐飞机,那就得早值机,才能挑选到那个最安全的座位……
这些流传甚广的飞行安全信息,究竟哪几条我们可以相信?哪几条又是一些伪命题?
本报特意请教了中国民航大学的教授、中国航空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委员,国内某大型航空公司的管理人员和乘务员,求得最靠谱的答案。
我们来看一下这位网友的分析,首先晚上能见度低,事故率高。其次,地面跟机上人员睡眠不足,人体自身的避险体能反应下降,突发事件处理判断能力下降。
这里的红眼航班指的是起飞时间在零点之后的航班。2002年,民航局曾禁飞过红眼航班,当时规定,除非特殊情况,凌晨0~6时禁止国内航班起降。2006年,民航局解除“禁飞令”,放开凌晨0~6点时刻的航班。
在中国民航大学的李汝副教授看来,红眼航班并不是不能坐的。“红眼航班飞行时间比较长,相比白天的航班,驾驶员的行为活动能力下降,影响肯定是有的,但是这些是微不足道的,在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的。而且驾驶员每月的总飞行时间是有限制的。”
在他看来,适航法规允许红眼航班飞行,肯定要经过严格的验证。况且现在,无论是白天航班还是夜间航班,当飞行到达一定的高度后,飞机都是自动驾驶的,只有在起飞着陆时,是人工驾驶的,这时也会有塔台指挥和机场设备保障。
李汝还讲到一点,其实晚上大气的气流相对白天要稳定,且空中的环境秩序比较好,驾驶飞机反而更加容易。他打了一个比方:就像我们晚上开车,路上的车子少,开得反而更加顺畅。“在空中,有我们看不见的航道,道理是一样的。”
安全不安全主要是靠驾驶员飞行经验的积累等因素来决定。
持相同观点的中国航空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委员王亚男说,对于夜间航班,飞行员在操作上会有困难,但是开夜间航班是飞行员资质考核的一项内容,就像我们平时开车,夜间开车是驾驶员技术学习的一项基本内容,对于夜间起降的航班,机场会有灯光系统,航路上会有导航、气象方面的保障。航空公司也会保证夜间航班的飞行员有足够的休息时间,以便他们在夜间有比较好的精神状态飞行。
对于飞夜间航班,航空公司对机组人员要进行严格审定,还会有一个试飞的阶段,要求是比较高的。
王亚男建议,大家若是乘坐红眼航班,可以选择知名的大型航空公司,因为这些大的航空公司对机组人员了解、选择机组人员的条件、保障航班的能力都会比较强。
现在国内某航空公司做管理的张亢说,红眼航班一般是在旺季的加班包机航班,机组会严格执行有关休息的规定,以保证夜间的航班飞行。飞行员的职业素养在于夜间长途飞行是极其严肃的,做好夜间飞行的一切准备对每位机组成员来讲都相当重要。当然你如果实在担心机长或副驾驶航班过程中会打盹,那就不要坐咯。
这位网友的理由是后部比前部安全,因为一旦坠毁,永远是头部着地,机身能吸收一部分动能。中部不安全,是因为解体永远发生在应力集中的地方,具体表现在飞机,就是机翼连接处。
王亚男说,在传统观念里,坐尾部似乎安全一点,但这种说法适用于迫降模式。发生其他突发情况时,就不一定是尾部安全了。
中国民航大学的李汝则觉得安全座位的说法不靠谱:“这是胡说八道。理论上不能阐述哪里安全,这需要用数据说话,但因为我们遇到的事件太少,没有统计规律,没有普遍性的规律。”
他认为,安不安全是要看哪里遭到了破坏,靠近什么部位,是什么故障,根据故障来判断,“这涉及到诸多因素,就好比开车时,你的车被追尾,那车尾部就不安全,如果你撞了前面的车,撞的前部就不安全。”
国内某航空公司的管理人员张亢也持相同观点。“常有人说坐最后五排更安全,但飞机上没有绝对安全的位置”,张亢说,去年韩亚航空在旧金山的空难就是机尾触地,当时,坐在后部的乘客最不安全。
飞机上离应急出口或者舱门近的位置,以及靠过道的位置相对来讲能够更快脱离飞机。
无论怎么样,在发生紧急情况的时候,一定要完全听从乘务员的指挥,千万不能慌乱,要有序撤离,陆地上全部完成撤离仅需90秒,在如此短的时间里完成撤离听从乘务员的安排是最重要的。
作为国内某航空公司的管理人员,张亢表示他所在的航空公司对于机上饮用水细菌的控制已经上升到了高度负责的程度,“我们每两个月就会对飞机上的水系统进行一次全面的消毒,长时间地进行浸泡、循环、流通,确保所有的设备和管路都能得到消杀,每次消毒再加上彻底的清水清洗,整个过程要花4小时左右。”
他还告诉记者,公司的航卫部门每月都会对飞机上的饮用水进行取样检测,一旦发现细菌超标则立刻通知维修部门进行水系统消毒。“另外,我们在出港航班上已经加了多年的净化水,水质可完全放心,机上供应的热水大多在航前准备的时候就烧好的,担心机上供应的热水没有烧开和细菌超多没有任何道理。”(应被采访人要求,文中李汝、张亢为化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Archiver|航空论坛 ( 渝ICP备10008336号 )

GMT+8, 2024-11-22 01:11 , Processed in 0.023001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MinHang.C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