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论坛_航空翻译_民航英语翻译_飞行翻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6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构建一体化机制 首都机场治理延误成效显著 [复制链接]

Rank: 9Rank: 9Rank: 9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4-2 15:42:17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2010-04-02 《中国民航报》

 在中国民用机场中,北京首都国际机场(简称“首都机场”)是个标杆。在航班延误治理这一世界性难题面前,首都机场积极探索。其于2009年8月18日发起成立的国内首家机场运行协调管理委员会,通过建立空管部门、航空公司、机场间的运行协调决策机制,提高机场总体运行效率,减少航班延误。
  成立7个月来,大雪、大雾等特殊天气频繁考验着首都机场运行协调管理委员会的运行协调能力。面对今年元旦几十年不遇的暴雪天气,首都机场没有关闭。运行协调管理委员会机制得到了实践的验证,也获得了中国民用航空局(Civil Aviation Administration of China,简称“民航局”)的肯定。

为了共同目标走到一起

  首都机场运行协调管理委员会实行轮值制,首届轮值主席是中国民用航空华北地区空中交通管理局(简称“华北空管局”)副局长文学正。
  从事空管运行工作达26年之久的文学正谈起对“运行一体化”的感受时说,上世纪90年代,首都机场一旦遭遇大雾,雾散后2个小时飞机都起飞不了,因为各个环节的保障都跟不上。此外,雷雨天气时飞机找不到停机位、滑行道的情况也时有发生。空管、航空公司、机场互相埋怨,旅客更是火冒三丈。大家不禁反思,在机场整体运行中,每个岗位、每个人都在努力工作,为什么运行效果并不好?
  从前,机场资源比较充足,在运行量不大的情况下,“运行一体化”的问题还没有完全暴露出来。随着旅客吞吐量的攀升,首都机场被动地感受到了运行低效的问题。
  2009年8月18日,空管局、航空公司、机场在首都机场运行协调管委会的组织下走到了一起。大家怀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要通过建立空管部门、航空公司、机场间的运行协调决策机制,优化首都机场空地运行、地面保障流程,缩短航空器地面滑行时间,提高机场总体运行效率,减少航班延误。在遇有重大保障任务、出现紧急事件和航班大面积延误时,充分发挥驻场单位整体的组织、协调、控制、决策作用,确保民航运行的安全、顺畅、高效。

机制在考验中不断完善

  2009年冬天的第一场大雪比往年来得早了很多。11月1日,大雪突然降临,由于保障链条长、环节多,出现了旅客登机后在机舱中坐等几个小时的情况。首都机场运行协调管理委员会成员单位意识到,只有协调一致才能更好地解决运行低效的问题。
  当第二场大雪再次降临的时候,来自华北空管局、首都机场股份公司、中国国际航空股份有限公司(Air China Limited,简称“国航”)、中国南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China Southern Airlines Company Limited,简称“南航”)北京分公司、中国东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China Eastern Airlines Corporation Limited,简称“东航”)北京分公司、海南航空股份有限公司(Hainan Airlines Company Limited,简称“海航”)等成员单位的联席代表火速集合。在机场运行监控指挥中心指挥大厅,面对着数十块显示卫星图像、机坪作业情况以及跑道运行状况的大屏,开始联席现场办公。
  “国航,请报告一下除冰雪情况。”空管席位管制员边问边记录。
  “截至目前,国航除冰25架,预计未来一个小时内还将除冰十几架。”
  “首都机场,跑道除冰工作如何?”
  “跑道除冰工作完毕,飞机可以起飞。”
  在收集到最新变更信息后,空管席位开始根据机场和航空公司除冰效率和比例,循环分配航班时刻。在航班大面积延误的特殊雨雪天气里,在早高峰起落飞机近90架次的首都机场,哪家航空公司航班的除冰效率高,就应该优先享受航班时刻,保障积压航班尽快成行。空中大门只有一个,这是争取效率的最好办法!
  此时,首都机场运行协调管委会联席办公场地就是一个战场。信息瞬息万变,来自空管部门的指挥员随时根据变更信息进行有效决策。“我们管制员从各航空公司处收集即时变更的信息,作出优先放行的决策。”首都机场运行协调管委会秘书长、华北空管局空管部部长戴军说。
  不断变更的航班信息打乱了原有的航班计划,对空管部门来讲,协调工作量增加了近一倍。在特殊天气保障情况下,信息的更新至关重要,机场要根据最新信息对机位、滑行道等资源进行优化调整,航空公司也要根据最新信息组织旅客适时登机,争取空地运行效率的最大化。
  国航运控指挥中心副总经理王军表示。通过提交航班预案,现场联席办公,航空公司在航班正常性和旅客服务品质提升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海航联席代表说,通过资源集中利用,航空公司取得了更好的效益。
  截至3月8日,首都机场运行协调管委会共启动协调机制15次,各项相关制度逐步完善。

机制常态化面临的挑战

  一次次的实战过后,由首都机场股份公司为运行协调管委会配备的现场办公设备设施日趋完善,除了专用电话和实时显示屏以外,最近又为每个席位新添一台电脑,与数据库相连接,方便联席值班员在第一时间调取和查阅相关信息。这个运转逐步协调的平台,正从特殊天气保障向日常运行保障过渡,争取成为常态化机制。据介绍,转入常态化运行的初步设想是:每天定时在华北空管局运控中心召开电话会议,对当天天气状况、流量控制、飞机放行情况、注意事项及发现问题进行分析研讨,改进不足,不断总结和优化。
  对于协调管理委员会的常态化运行,有业内人士称还需解决很多问题。例如要尽快明确空管的责任体系,建立一个实时有效的航班时刻分配系统,空管、航空、机场等各部门都可根据各自需要提取信息。一旦遇到特殊情况,机场运行效率下降时,各部门要对信息进行及时调整,为各单位运行和旅客乘机提供新的依据。建立运行一体化的标准也很重要。航班一旦延误,空管、航空公司要给旅客基本准确的时间,这就需要明确运行一体化的标准。而首都机场在治理航班延误方面的探索为中国机场业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Archiver|航空论坛 ( 渝ICP备10008336号 )

GMT+8, 2024-6-14 08:31 , Processed in 0.015600 second(s), 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MinHang.C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