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1日,本报记者从接近国家发改委的权威人士获悉,航空航天产业和海洋产业将一道取代原先计划的“装备制造业”,进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
地方已闻风而动。
记者获得的一份名为《上海临港航空产业发展的战略》(以下称《战略》)的核心材料显示,航空航天产业被定位于上海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换代的优先发展产业。
综观全国,航空航天产业争夺战已经展开。
不完全统计,西安、成都、天津、哈尔滨、贵州安顺、珠海、上海等地都在力推航空航天产业,苏州等新兴城市紧跟其后。
地方竞争的背后是航空航天产业巨大的拉动效应,《战略》就预测,未来航空航天项目产业有可能每年给上海带来100亿美元的产值,带动相关产业10万人就业,带动上海GDP提高超过0.5个百分点。
激烈争夺
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简称“沈飞集团”)副总经理陈永满此前举例,“大家常说汽车工业对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是1:4,而航空航天产业对相关产业的带动是1:10。航空航天产业的带动作用极大。”
正因为此,这个大蛋糕谁都想吃。
其中,天津发展得最为迅速,航空航天产业在天津被列为当地八大优势支柱产业之首。
数据显示了天津航空有限责任公司(Tianjin Airlines Ltd.,简称“天津航空”)航天产业的优势,天津航空航天制造业2009年完成产值112.25亿元,仅次于陕西(269.55亿元)、辽宁(161.80亿元)和四川(156.99亿元),居全国第四位。
据天津方面预测,天津航空航天产业规模将从“十一五”初期的几亿元,到2010年年底将达210亿元,以年均增长180%的速度高速发展。
按照正在制定的航空航天产业“十二五”规划,天津提出的发展目标是到2015年实现航空航天产业产值1000亿元。
为此,天津正在着力打造中国民航科技产业化基地航空产业园,据本报了解,这是国家发改委层面批准的园区。
其它城市亦不甘落后。
据不完全统计,西安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成都空天高技术产业基地、哈尔滨民用航空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贵州安顺民用航空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天津中国民航科技产业化基地航空产业园、珠海航空产业园都已经成为各地招商的重点地区。
这些园区所在的城市正是中国航空航天工业发展的重点地区,其中,大部分具有产业基础,《战略》就介绍,西飞、沈飞、成飞等凭借自身实力,已经打入了空客、波音的生产配套体系,在部分部件上还成为唯一供应商。
这其中,除珠海是省级批复的园区外,其余都是国家发改委批复的基地,其中,沈阳的面积最大,达50平方公里。
不仅如此,一些新兴城市也在致力于发展航空航天产业,以县级市昆山为例,其已经形成了周市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基地、巴城空港产业配套基地、淀山湖航空产业基地,逐步形成规模。
上海也在竞争行列之中,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落户上海就是一个案例,上海方面试图将商飞的总部、研发、制造都抢过来。
即使在上海内部,竞争也很激烈。
中国商用大飞机项目的选址上,大飞机被“拆解”成了几部分:总部落户陆家嘴金融贸易区,研发中心则落户张江,部分研发和客服中心则在闵行区紫竹科学园区,而总装中心最终花落临港产业区。
错位竞争
由于航空产业特殊,投资巨大,率先启动的各个园区都试图避免产业同构。
一般意义上,现代航空产业链可分为管理、设计、材料、部件、机身系统、动力系统、制造、测试共9个大类。
临港方面向本报记者透露,临港产业区落户的“航空城”将形成1平方公里发动机基地、5平方公里发动机零部件基地、20平方公里产业配套基地。
古城西安航空园区则将打造成为制造加工、创业研发、航空博览旅游、教育培训和商务生活等不同的功能区。
西南成都则试图打造成为集科研、设计、生产、商务等六大功能为一体,主要发展包括高级豪华公务机等。
北部的哈尔滨则主要重点发展支线飞机、通用飞机和直升机的设计、制造、小型航空发动机等。
位于大西南的贵州则强调发展领域为通用飞机、民用无人机、航空发动机、航空转包生产、航空机载设备、电机电器、专业化产品及营运服务和机械加工业等。
东北沈阳注重发展飞机、航空发动机、航空电子等机载设备的设计、研发、制造和维修项目,重型燃气轮机等航空高科技衍生产品和成套设备制造项目,航空培训和工程技术研发项目等。
而天津则强调首期发展航空产业外,还包括发展民航产品设计中心、技术中心、工程中心、综合研究院、支持中心、试航审定中心、技术认证检测中心、培训中心和航空技术展示中心等。
南国珠海的发展目标是建设成航空展览基地;通用航空制造基地、亚太地区综合性的航空维修基地、国内重要的民用航空数控加工基地。
显然,各地注重自己的特色,发展自身优势航空产业,尽管如此,同构现象依然部分存在。
据记者不完全统计,仅以航空零部件为例,上海、苏州、天津、珠海等都有这方面规划。
不过,“中国大飞机项目,特别是大型客机的研制,还缺乏不同层次的人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刘沛清教授说。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沈以赴被借调到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Commercial Aircraft Corporation of China,Ltd.,简称“中国商飞”)负责人力资源事务,他就告诉媒体,“中国的航空人才还是很紧缺,到2020年,商飞需要1万-2万人,而现在只有5000多人,大多是从上海几家航空公司划归过来的。”
据其透露,最主要的工程技术方面的人才需求达3000-5000人,目前只有几百人。
当下,包括同济大学在内的高校都建立了自己的航空航天学院,试图破解掣肘这一产业发展的人才不足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