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论坛_航空翻译_民航英语翻译_飞行翻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15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河南航空“更名门”期待法律制度健全和规范 [复制链接]

Rank: 9Rank: 9Rank: 9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9-10 11:54:33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2010-09-09 人民网河南频道 茶客

 8·24空难发生后,河南省工商局宣布撤销“河南航空”企业名称登记,要求“河南航空”恢复为原名“鲲鹏航空”。河南工商称,“河南航空”会给未在该公司投资的河南带来误会。
  这一更名举措引来各方质疑,但不管是否作出此举,河南的这场名誉保卫战都会输的很惨痛。
  河南未在“河南航空”中持有股份,正是这一牵强的更名理由导致各方质疑,当初高调引来金凤凰,如今又要伐倒梧桐树?这前恭后倨,判若两人的态度令社会舆论一边倒的“负面”了河南,一时间,更名比空难更让河南尴尬了。
  但仔细想想,趋利避害是人之常情,更何况一个地方政府要为一方百姓造福。招商引资、市政建设……都是为了地方经济发展,为了提高百姓的生活水平,引鲲鹏落地河南初衷也在于此,提高软实力来增加河南的综合竞争力,这不失为一种地方政府的正确之举。
  利害两者自古都是相生相伴的,空难一出,几乎所有媒体的报道的标题都是“河南航空某架飞机……”一般老百姓会理所当然的认为出事的是一家河南籍航空公司,不管承认不承认,这在客观上的确给河南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所以河南更名之举也在情理之中。
  当人们都在讨论“河南抢救形象、维护声誉的方法失当”时,我们应该注意到另一个问题,为什么河南没有持有航空公司任何股份,而公司却能冠以河南之名?如果工商部门对此作出一定约束,是否就不会出现今天的结果?
  可以说,当初没有严把更名关,导致了今天的更名门,制度的不健全,致使河南在“河南航空”的问题上骑虎难下。
  现在户口本上的居民姓名都不能随意修改了,为什么偌大一个公司的名字可以改来改去,这难道不是制度和法律上的一个漏洞?各种空头公司、皮包公司的出现;诈骗事件的不断产生也与此脱不了干系,有些公司制造了很多懒帐、坏账,最后改名换姓又可以“重新做人”。
  名誉自古以来在中国就有着特殊意义,无论对人、对家族、对任何一个社会团体和组织而言,都是极其重要的存在。一个好名字能为地方经济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一个负面事件也可能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名字在现代社会中已经逐步商品化,有时它已经成为一种实力、信誉、形象的象征,我们需要一种准确的度量工具,对这种隐性资产和软实力进行评估。
  但目前国内还没有这种评估体系,缺少这方面的组织和规范条款,缺少对此进行鉴定的专业团队、专业人士。只有制度、组织、法律健全了,才能真正少一些名誉保卫战。我们应该思考和改变的,不仅仅是挽救“地方形象”的思维和套路,更应该探索的是如何完善我们评估体系和法律制度。使不明确的、含糊的名称定义问题,在命名之时就解决,防患于未然,未雨绸缪。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Archiver|航空论坛 ( 渝ICP备10008336号 )

GMT+8, 2024-6-3 00:50 , Processed in 0.031200 second(s), 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MinHang.C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