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米格-29K
是米格-29的舰载型。现在的米格-29K
实际上是米格-29K
的第二版,除了例行的机体加强、发动机推力加大、电子设备更新外,在气动设计上最引人注目的是翼根前缘边条两侧可以放下的扰流片,像一对小胡子一样。俄罗斯方面对这一对扰流片的作用没有说明,外界对此的作用也是争论不休。 新版米格-29K
在起飞的时候,可以看到边条两侧有扰流板放下 但在不用的时候,扰流板和边条表面齐平 下垂的边条扰流板的后掠角极大,作为襟翼十分低效,作为“翼梢小翼”,似乎也不大合理,这是干什么用的呢? 由于这一对扰流片在边条外侧,和前进方向的夹角很大,作为襟翼使用的效果很糟糕,由于边条的升力机制和机翼不同,不是通过气流的平稳加速流动产生升力,而是通过激发涡流产生涡升力,这一对扰流片作为翼尖小翼的作用也十分有限。那这一对扰流片是干什么用的呢? 边条在翼根前伸,激发出一个涡流。设计合理的话,这个涡流应该贴着翼根上表面向后运动。涡流产生低压区河流中的旋涡会把落水的人吸进去,就是这个道理。贴着翼根上表面向后运动的涡流在翼根上方产生的低压区意味着额外的升力,所以
70-80
年代的战斗机设计中,边条成为一个显著的标志。F-5E
已经开始采用边条,F-16
的小边条和翼身融合体融为一体,但
F-18
的大边条开创了边条设计的新纪元,大胆前伸的边条对
F-18
的大迎角机动性功不可没,F-18E
把传统边条设计推到了极致,中国的枭龙也采用了类似的技术。 边条的作用是在翼根上方产生强烈的附体涡流,产生涡升力 涡升力的奥妙在于完整而且附体,要是脱体或者破裂了,效果就差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