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论坛_航空翻译_民航英语翻译_飞行翻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11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林左鸣:用自主创新挺起中国航空工业的脊梁 [复制链接]

Rank: 9Rank: 9Rank: 9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4-6 13:55:55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2011-04-01 《求是》 林左鸣

 今年4月17日是新中国航空工业建立60周年纪念日。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扶持下,几代航空人矢志报国,艰苦创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回顾60年的奋斗历程,憧憬航空工业的美好未来,我们坚信,坚持党的领导,坚持走自主创新道路,坚持建设航空工业强国的伟大目标,是我国航空工业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60年的发展积累,奠定了自主创新的深厚基础

  1951年4月17日,国家颁布《关于航空工业建设的决定》,航空工业管理委员会成立,新中国航空工业诞生。经过几代人的顽强拼搏,我国航空工业实现了从飞机修理到跟踪创新的历史性跨越,为自主创新奠定了坚实基础。

  取得一批科技创新成果,奠定了自主创新的科技基础。上世纪50年代,在国家大力扶持下,航空工业实现了由修理到制造的跨越:1959年,第一架超音速喷气飞机歼6试制成功,我国跨入当时世界上少数几个能够批量生产喷气式战斗机的国家行列。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航空工业进入独立建设和发展时期,在克服重重困难和严重干扰中继续发展:1965年,我国自行设计的强5强击机设计定型;1968年,我国第一架自行设计制造的高空高速歼击机首飞成功。改革开放后特别是新世纪以来,掌握了第三代战斗机和发动机、先进直升机研发技术,在新世纪头10年就取得近百项重大科研成果,我国跻身于系列化、信息化、体系化发展航空装备的国家行列。以歼10飞机为代表,实现了我国军机从第二代向第三代的跨越;以预警机等特种飞机列装为代表,实现了我国航空装备由机械化向信息化的跨越。民机制造业加速振兴。航空科研基础体系不断完善,仅在“十一五”期间,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航工业)就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17项,其中特等奖2项。

  研制一大批军民用产品,奠定了自主创新的产业基础。航空工业形成了以飞机为龙头,航空发动机、机载系统和航空武器配套齐全,军民结合、具有较强实力的高科技工业体系。我国自主研制的新型歼击机、轰炸机、特种飞机和各种型号导弹以及多型号、成系列的航空发动机、机载设备等军用航空器批量生产列装,加快了国防力量由单纯防御型向攻防兼备型转变,形成了“探索一代、预研一代、研制一代、生产一代”的装备发展格局,使我国跻身于能够多型谱研制生产航空武器装备的少数几个国家之列。K8系列、“枭龙”等军机生产线批量出口。民机MA60、运8系列、直9系列等广泛应用并批量出口,使我国在国际民机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其中MA系列飞机累计获得190架订单,初步形成品牌效应。波音、空客干线飞机有一半装有我国配套的大部件,S76等重大跨国合作项目,加速了我国航空工业科技进步、产业发展和融入世界航空产业链的进程。

  造就一支优秀科技队伍,奠定了自主创新的人才基础。我们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大力加强管理人才、技术人才、技能人才三支队伍建设,特别是高度重视创新团队和科技领军人才的培养,通过高水平、高强度的科研生产锻炼,培养了一支素质精良、德才兼备、勇于奉献、善于攻关的优秀队伍。创新科技人才培养机制,通过推行首席专家制、实施科技津贴、建立突出贡献重奖制等措施,使一大批中青年科技骨干和创新团队脱颖而出。通过国际合作和出国培训,以及国家“千人计划”等形式,大力培养和凝聚具有全球视野与世界一流水平的科技人才。目前,中航工业拥有两院院士15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41人,获得中华技能大奖6人,全国技术能手110多人,享受政府津贴的专家近3000人。优秀共产党员吴大观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二、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进程,赋予航空工业自主创新的神圣使命

  作为国家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在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中,航空产业承担着“富国强军”的神圣使命。在成绩面前,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目前我国航空工业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科研历史欠账太多,技术储备不足,创新机制不健全,科技基础设施不完善,人才数量和素质都不适应事业发展需要,尤其是科技领军人才十分缺乏等。我们必须奋起直追,抢抓机遇,锐意进取,大力开展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呼唤航空工业自主创新。航空工业是打造国家战略优势的核心产业,其发达程度决定着一个国家的战略能力和国际战略竞争力。当今世界强国,无一不是航空工业强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都需要科学技术尤其是战略性高科技产业的坚强支撑。面对西方国家长期的高技术禁运,我们必须尽快掌握前沿技术,大力突破核心技术,积极抢占航空工业制高点,尽快跻身世界航空工业强者之林,切实承担起“富国强军”的历史使命。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呼唤航空工业自主创新。航空工业被誉为现代工业之花,具有附加值高、产业链长、辐射面宽、乘数效应大、带动力强等特点,对加快经济发展、提升产业层级、拉动科技进步具有很强的辐射带动作用,在“调结构、转方式”中肩负着重要使命。中航工业将以推动国防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把自主创新作为科学发展的战略基点,健全创新体系,加强科技攻关,提升创新能力,加快实现从跟踪创新向自主创新的跨越,用自主创新支撑全产业链、全价值链发展,奋力做大做强做优,推动我国经济发展从传统的要素驱动尽快转向创新驱动,为加快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出应有贡献。

  建设航空工业强国呼唤航空工业自主创新。建设航空工业强国,是航空工业履行国家战略性产业使命、更加有效地支撑国家战略安全的必然要求。经验和教训反复证明,航空工业的核心技术是用金钱买不来、用市场换不来的,只能走自主创新之路。建设航空工业强国,关键是掌握核心技术,拥有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始终驾驭世界航空科技进步和航空产业发展潮流。长期以来,航空高技术及相关的关键设备、部件、原材料等,都是西方国家对我国高技术禁运的重要内容。我们必须大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掌握产业发展主动权,走出一条建设航空工业强国的成功之路。

  三、把握科学发展的战略基点,用自主创新托起航空工业的脊梁

  新的历史时期,中航工业将牢记“航空报国、强军富民”的宗旨使命,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原则,全力实施“两融、三新、五化、万亿”的发展战略(“两融”就是融入世界航空产业链、融入区域发展经济圈;“三新”就是推进核心竞争力由“资本、技术、管理”向“品牌价值、商业模式、集成网络”升级;“五化”就是积极推动市场化改革、专业化整合、资本化运作、国际化开拓、产业化发展;“万亿”就是到2020年挑战经济规模1万亿元目标,跻身世界航空工业强者之林),始终把自主创新放在战略和全局的重要位置,用自主创新推进我国加快成为世界航空工业强国。

  奋勇抢占航空科技制高点,打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基础。一是大力加强科技攻关。组织精兵强将开展集智攻关,加快推进“国家大飞机专项”等重大项目研制,确保成功。二是大力加强预先研究。紧跟世界航空科技发展动态,积极掌握能够引领未来发展的关键技术、前沿技术和基础技术,积极开展与未来装备发展密切相关的基础研究和先期技术研究,实施技术成熟度管理,增加技术储备。三是大力加强探索研究,积极推进原始创新。四是建设好支撑创新的基础设施。加强重大关键试验设施、系统综合试验平台建设,加快突破关键领域和环节;大力加强信息化标准体系和协同平台建设,全面推进数字化建设,充分发挥信息化对高科技产业发展的引领提升作用。

  全力发展发动机技术,摘取现代工业“皇冠上的明珠”。航空发动机被誉为现代工业“皇冠上的明珠”,代表着人类工程技术的最高智慧。世界上只有美、俄、英、法四国能够完全自主研发先进航空发动机,因此,航空发动机也是航空工业强国严密封锁的核心技术领域。在“十二五”期间,我们将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积极开展原始创新和科技攻关,大力培养和锻炼一代航空发动机研发人才,坚决打一场“航空报国”的动力翻身仗。

  走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打造支撑自主创新的产业体系。加快推进军民融合发展。一是跨代发展航空武器装备。着眼战争形态变化和我军战略转型需求,全力打造技术先进、性能优良、系统完备的航空武器装备谱系。二是跨越发展民机产业。推进各种民用飞机的系列化发展,努力培养知名品牌;抓住低空空域改革机遇,全价值链发展通用航空产业。三是积极发展非航空民品产业。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一批适应市场环境、拥有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强、机制灵活的优势企业。四是大力发展支撑主业发展和提升企业价值的现代服务业,推进产业融合与协调发展。

  加快推进体制改革,打造支撑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加快市场化改革,进一步完善权责分明、流程畅通、运作高效的母子公司管理体制,为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跨国公司夯实基础。完善创新体系,组建若干个飞机、发动机、机载专业化能力中心,打造高效的设计、制造和服务一体化组织;依托新项目组建若干新机试制快速反应中心,提升市场响应能力;继续推进产学研结合,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源开展科研合作;建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标准体系,为自主创新提供基础支持。创新投入机制,形成支撑自主创新的多元投入机制;不断扩大创新基金规模,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

  大力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打造支撑自主创新的卓越队伍。一是通过型号锻炼、项目合作等渠道,面向全球培养和凝聚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精良的创新型人才队伍。二是坚持以人为本,激发科技人才的工作热情与创造激情;实行特殊的激励政策,对长期从事基础研究和预先研究的科技人员给予有效激励。三是结合应用型科研院所企业化转制,突破原有事业单位编制,壮大科技人员队伍规模。四是进一步解放思想,努力培养并大胆起用年轻有为的科技领军人才,拓宽人才成长渠道,让更多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五是弘扬技术民主,允许试错,宽容失败,形成宽松自由的创新氛围。

  (作者: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党组书记、总经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Archiver|航空论坛 ( 渝ICP备10008336号 )

GMT+8, 2024-12-4 16:40 , Processed in 0.023001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MinHang.C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