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论坛_航空翻译_民航英语翻译_飞行翻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85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大学里的“接轨”与“特色” [复制链接]

Rank: 9Rank: 9Rank: 9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1-13 13:14:17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教师是让学生抱怨而同时存敬重之心好,还是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同时存轻蔑之心好

    在我们这个传统深厚的国度中,有些传统是颇奇妙的。比方说,对同一件事情可以有不同甚至相互冲突,却都“政治正确”的论证模式——同一个案犯,想要严惩不贷,就说他“虽然情有可原,毕竟罪责难逃”,想要宽大从事,就说他“虽然罪责难逃,毕竟情有可原”。如今“中国特色”和“与国际接轨”也似乎具有了同样功效,“特色”有利时大谈特色,“接轨”实惠时力主接轨,真个左右逢源,应对自如。
高等教育也是如此。“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据说其中本有“社会主义”四字,大概因为本意是提出奋斗目标,加了定语就在很大程度上成了既成事实,终于没加。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对“接轨”的强调就大大超过了“特色”。比方说,办管理学院,招MBA或更高档的EMBA,当然是服务经济建设、发挥大学功能的必须,也是跟国际接轨的一端。可企图把管理学院、商学院的办学甚至招生模式复制到整个大学体制,倒真是有些不同于“世界一流大学”的“特色”了。顺便说句,当年对北大改革方案的评论,最精彩又最扼要的,就是说那是旨在把北大办成光华管理学院附属北京大学。
建设一流大学的目标高悬,各校之间竞相挖人,大牌名角待价而沽,择木而栖,形成了一个半开放的高校人才流动市场;大量经费投入科研教学,项目意识取代学问意识……无论效益如何,凡此种种,都明显带有接轨意图。然而,“博导”仍是“教授”中的一个等级,学生的自主选择权仍然空间狭小,这种种有别于“国际”的“特色”,却依然得到维持甚而强化,很少听说有人要求在这些方面接轨的。而大学里常常谈到的课程负担问题,虽然远不能与国际接轨,也依然保持特色如故。
大学中人大都知道,以人文学科而论,大凡世界一流大学,学生一个学期修三门课大概就已经满负荷了,要有点壮烈情怀才敢修四门。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教师明确要求学生必须完成的阅读量、作业量都结结实实,绝非轻易可以对付。反观我们,文科生修完政治、外语课之余,无需承受太大压力,即可相对轻松地一学期修完六七门专业课。老师讲得精彩,多听一点;讲得乏味,逃课或上课干别的多一点,最后一篇作业(或美其名曰“论文”),学分大致就可以安稳地落到户头。网络时代成长起来的新世代,攒出一篇貌似自身心得的文字,实在太容易了。况且在什么都讲市场原则的今天,学生的评估直接关系到教师业绩。以轻松愉快的方式讨好学生,在有些人那里就成了对“消费者群体”示好的不二法门。难怪罗志田教授会对校园中的乡愿之风大发感慨呢。
数周前的某天,去教室时听到前面两个女生的对话。一个问,大半学期过去了,还不知期末怎么给分呢?另一个答:不就一篇论文嘛,老师喜欢的就是这个调调!仔细跟着,发现这二位走进的不是自己的教室,才放心了。毕竟多次要求过,大致还不会让学生产生这样美妙的幻想。
这学期读《君主论》,其中有马基雅维里对一个问题的自问自答:君主是让民众爱戴更好,还是让民众畏惧更好?答案是,既爱戴又畏惧最好;但如果不可得兼,还是畏惧为好。因为“爱戴”取决于你很难始终讨好的民众,而“畏惧”却是君主操有充分的主动权。于是,上课时作了这样一个开场白:根据经验和教训,指定很大阅读量和作业量并时时查核,会让学生抱怨不休,但最后会得到普遍尊重;让大家轻松过关,学生皆大欢喜,但事后会对此颇为轻蔑。模仿马基雅维里的问题:教师是让学生抱怨而同时存敬重之心好,还是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同时存轻蔑之心好?要是我,当然宁愿选择前者。
(作者为清华大学副教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Archiver|航空论坛 ( 渝ICP备10008336号 )

GMT+8, 2024-6-30 17:38 , Processed in 0.015600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MinHang.C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