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论坛_航空翻译_民航英语翻译_飞行翻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53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法国总统的亲华和反华 [复制链接]

Rank: 9Rank: 9Rank: 9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4-29 12:52:16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那个“反华政客”萨科齐突然对中国盛赞有佳,并希望中法两国“向前看”、让“一切误解都成为过去”。这位总统曾被认为是“历任法兰西第五共和国总统中最反华的一个”。而他的前任,从戴高乐到希拉克,都被亲切称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
  中国人多愁善感,善于给外国人戴上各种“帽子”。但接下来的专题通过回顾二战后的法中关系,将告诉大家一个事实:无论是老朋友,还是反华敌人,都是一种暂时性称呼。
戴高乐:不亲共,但认识到中国的价值
1969年,法国总统戴高乐(右)接见美国总统尼克松。1964年法中建交后不久,戴高乐在会见尼克松时,反复解释了法国与中国建交的理由。


1964年5月31日,法国首任驻华大使吕西安·贝耶(Lucien Paye)向刘少奇正式递交国书。



亲中反美
1964年,戴高乐让法国成为第一个与中国建交的西方大国,他还曾表示要访问中国,并公开对中国独立自主的外交原则表示支持和尊重,他也是第一个被中国称为“中国人民老朋友”的法国总统。
不仅如此,戴高乐在任职期间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迫使美国从法国撤出基地,独立发展核力量,奠定了延续几十年的法兰西第五共和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基础。
对共产主义无好感
然而戴高乐并不是一位热爱东方文化的人,对共产主义也素无好感,他在二战前对1936年共产党“联合阵线”政府态度冷淡,二战期间在“自由法国”运动中排斥共产党人,并在诺曼底登陆后让法军加速前进,以免使人数高达50万的共产党地下军获得太多民众支持。1968年5月,打着“毛主义”旗号的“五月风暴”在法国各地风起云涌,戴高乐政府的态度是强硬压制,拒绝妥协,并未因对方是“红色中国的信徒”就另眼相看。
亲中既能体现外交独立,又能讨好选民
由于二战的沉沦,战后的法国在西欧一直抬不起头,国内党派纷争,政局混乱,非洲殖民帝国的瓦解,尤其是对阿尔及利亚统治权的丧失,又极大损害了法兰西的民族自尊心和戴高乐的个人威信。在这种情况下,高举法兰西民族主义的旗帜、重塑独立自主大国形象,成为戴高乐眼中提振法兰西民族凝聚力的捷径,摆脱美国和北约的窠臼,亦成为实现独立自主目标的必然选择。
在印度支那、在非洲殖民地,戴高乐早已和红色中国打了许多交道,在他看来,和同样被孤立、游离于东方阵营之外,需要朋友的中国结交,是既务实又稳妥的策略。相较于他拥抱苏联可能引起的轩然大波而言,和中国结好既有助于塑造法国独特的外交形象,又不会引发过多争议。
值得一提的是,上世纪60年代,红色中国在法国形象非常正面,以萨特为代表的一大批法国主流知识分子公开宣称信奉毛泽东思想,电影界、文化界和工人阶层中都有大批新中国的支持者,“和中国握手”不但能得到广泛民意支持,还有助于分化强大的法国左翼势力——由于中苏论战,法国左翼内部已出现明显裂痕。

从德斯坦到希拉克:善变的法国,不变的利益
1981年2月12日,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的邓小平接见了以法国社会党领导人身份到访的弗朗索瓦·密特朗。密特朗曾经称赞毛泽东是“世界上居支配地位的人。”


2006年10月,胡锦涛在北京举行仪式欢迎时任法国总统的希拉克。自希拉克入主爱丽舍宫以来,他曾四次访问中国。




德斯坦为讨好选民而赞美毛泽东
效仿戴高乐政策的蓬皮杜下台后,1974年,成为法国总统的德斯坦是第一个亲访中国驻法使馆的法国总统,并在公开撰文悼念毛泽东时,将之称为“人类思想的灯塔”。但德斯坦任上中法关系并无大的突破,和同一时期中美、中日关系的迅速接近相比,实在相形见绌。不仅如此,在他任上还发生了著名的“白天祥事件”[详细],并开始了持续数年的“白天祥——李爽事件”。
作为法国中右翼领导人,德斯坦并不是社会主义者,他对毛泽东所表示的敬意,在一定程度上为的是迎合当时亲中的法国知识分子阶层,而这一阶层是德斯坦派的主要支持群体。
左翼总统密特朗售台武器,中国对法意义下降
密特朗总统是法兰西第五共和国的第一位、也是迄今唯一一位左翼总统,来自社会党,自称相信社会主义,在他任职的14年里,法国向中国输出了不少高科技产品和技术,这一时期的法国也被称为“对华最慷慨的西方国家”,但也正是密特朗总统,成为第一位公开批评中国人权问题的法国总统,他更向台湾出售拉法耶特护卫舰和幻影-2000战斗机,“动手”甚至比美国还早半拍。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法国思想界出现“右转”的倾向,中国由学习、羡慕的榜样,蜕变为批评、指责的目标,当时法美关系明显改善,法苏关系也发展迅速,中国作为牵制两个超级大国、彰显法国独立自主个性象征的作用在逐渐减退,法中关系忽冷忽热也就在情理中了。
希拉克:最早批评中国者成了“老朋友”
与戴高乐不同,希拉克总统对东方文化熟悉、喜爱,在任期间积极主张解除对华军售限制,推动法中双边交流,又是一个被称为“中国人民老朋友”的法国总统。但这位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和中国有过正式交往的资深右翼政治家,事实上是最早在法国公开批评中国政策的政治家之一,他也曾指出,某些法国文艺界、思想界人士对中国、对“毛主义”,乃至对许多中国事物的推崇和爱好,“不是出于了解,而是出于误解”,他在任上对中国态度友善,一是出于后冷战时期彰显法国大国形象的考量,二是中国国际地位、尤其经济地位的提高,使得法国可以在对华交往中获得更多实惠,发展法中经贸往来,是右翼的主要支持者——法国工商界的愿望。

萨科齐反复,但并不无常
2004年的“中法文化年”,成为了当年中法两国外交和文化界的重头戏。图为北京正阳门在开幕当天特设的灯光夜景。


2010年,萨科奇在其任上第二次到访中国。与2007年他首次访华相比,这一次的中国之行还多了一个亮点:他美丽的第一夫人。





上台伊始:内政问题外交化
与日本首相小泉因为要解决国内问题而大谈靖国神社相同,萨科齐对中国的表态更多也基于内政考量:福利社会错综复杂的积弊,需要他推行大刀阔斧、注定得罪很多人的改革,这迫使他在国际问题上更多是采取迎合美国的守势,而在国内问题上则采取攻势,积极争取中间和左翼选民,大谈人权、谴责中国,也就变得顺理成章。
中国重新变得有价值
然而随着国内改革的接连受挫,尤其2010年法国中期选举执政党惨败,萨科齐支持率降到谷底,他不得不再度寻求在国际事务上的突破,重归戴高乐主义传统路线,和美国重新拉开距离,这就让法国和中国在某些国际事务(如金融监管问题)上再度找到共同语言。
萨科齐在国内已经相当“不反华”
由于种种原因,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法国主流社会对华思维发生巨大变化,由“盲目崇拜”转变为“盲目排斥”,主张泛欧洲主义的左翼政党尤为排斥中国,这种思潮对法国政治生活和选举都有深刻影响,即以萨科齐参加的总统竞选而言,三位主要候选人中,左翼的罗亚尔在达尔富尔问题向中国多次发难,中右候选人佩鲁则宣称抵制北京奥运,很显然,在这种背景下,所谓“反华”是法国政坛当时的常态,不论法国国民议会或欧洲议会,这种反华声浪都比萨科齐有过之而无不及,而当时单挑出萨科齐一人,称之为“反华政客”,似乎不够公平。
萨科齐在一些关键问题上很务实
戴高乐和他的追随者在对华问题上常趋于冷静、务实,萨科齐也并不例外,如中国在非洲发展问题,法国国内指责中国“新殖民主义”的声音很响亮,但萨科齐却很少提及;主张对华实施关税报复、对人民币汇率强硬施压的法国政客也很多,而萨科齐同样出言谨慎。

[/table]


[table=98%]
  不难看出,从戴高乐到萨科齐,法国历任总统对华友好与否都只遵循一个原则:对权力的基础负责——民意,以及代表民意的国家利益。世间并无“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和“反华政客”之分,理解多元声音和选民利益,才是理解此类问题的关键。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Archiver|航空论坛 ( 渝ICP备10008336号 )

GMT+8, 2024-6-24 03:21 , Processed in 0.015601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MinHang.C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