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论坛_航空翻译_民航英语翻译_飞行翻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7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北海舰队列装运8警戒机 核心雷达来自外国 [复制链接]

Rank: 9Rank: 9Rank: 9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4-27 08:16:46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核心提示:北海舰队航空兵某师近年列装的某型警戒机因为使用进口雷达设备,在使用维护上遇到恶劣很大挑战。后来通过攻关研究新型雷达系统原理,将所遇到的问题逐一排除并将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近年海军列装的运-8警戒引导机。

运8警戒机采用的是“搜水2000MS”型号的雷达,机头上是巨大的雷达罩。该雷达引进自英国。
解放军报4月26日报道   在祖国的万里海疆上空,有一支穿云破雾、屡建奇功的海空侦察兵部队。他们是被誉为“海空天眼”的北海舰队航空兵某师。近年来,该师陆续完成了警戒机、侦察机等四型信息化战机的改装任务,成绩斐然。
成绩的背后,是一个优秀高级工程师群体的倾力支撑。为了擦亮“海空天眼”,他们自主攻关,确保了新型战机装备完好率达到100%,先后有50多人次获得军队科技进步奖60多项,其中30多项成果填补了全军、海军战机维护规程和维修工艺的空白。
打破封锁:“我坚信,外国人能办的事中国人也能办”
某型警戒机列装该师,给装备保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外方对核心装备警戒雷达实施技术封锁,没有相关的操作规程、教案,给我方使用和维护造成了极大困难。
“我坚信,外国人能办的事中国人也能办!”该师装备部雷达主任、高工刘跃光迎难而上,潜心研究新型雷达系统原理,组织编写出《警戒机雷达专业维护规程》、《某型雷达维护大纲》等,使一个个技术难题迎刃而解。
没有地面测试设备,时任修理厂厂长的杨玉田高工根据机上设备的原理,照着管线路图自己研制。制造电动机构校验台轮毂时没有砝码,他们就自己动手。为保证自制砝码的精准,仅灌铅他们就用了整整一个通宵……在高工们的努力下,某新型雷达测试机房拔地而起。
当外国专家看到该型雷达“维修测试系统”后,脸上露出难以置信的神色:因为该系统比他们国家的测试系统整整多了10项测试内容,而且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也胜一筹。
在高工们全力保障下,某新型警戒机在较短时间内亮相训练场。那天,南海某海域,波谲云诡。“敌”舰艇编队悄然驶来。“某海区发现‘敌’舰,立即实施引导攻击!”盘旋空中的警戒机第一时间把数据传输到海上、空中和陆地部队,多波次立体攻击随即展开……
警戒机成功投入使用,使我海军航空兵作战群前出作战半径成倍提高。
勇于创新:“别人不敢涉足,不等于我们不能涉足”
新型战机信息化程度高,给传统机务保障模式出了一道难题。
几十年来,我航空兵机务部队一直沿用“以预防为中心”的维修模式,飞机经常定检、机件频繁校修,这种过度维修一定程度上导致机件寿命缩短、飞机完好率降低。
原有的保障模式要不要改变?能否尝试“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思路?
“别人不敢涉足,不等于我们不能涉足!”杨玉田、李兆秋两位高工带领20名业务骨干组成课题组,向这个课题发起了挑战。
小到锁扣、油泵,大到发动机、起落架,他们对数万个零件的维修周期进行统计分析。经过2年的艰苦努力,他们将某型警戒机工厂给定的定寿部件由300多项减少到60多项,使飞机完好率提高12.5%,翻修周期延长1/3,单机定检维修费用节约300多万元。
前年,高工们到民航参观学习时,一个数据让他们夜不能寐:民航一架飞机平均每年飞行时间超过3000小时。
军用飞机与民航飞机在飞行时间上的差距折射出的是部队维修理念的滞后。长期以来,部队飞行训练一直恪守着 “飞机必须完好才能放飞”的“铁律”,从不敢越雷池半步。
高工杨玉田对记者说:“其实,有的飞机完全可以带‘缺陷’飞行。就像人的手受伤了,并不影响走路。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为飞机最低放飞标准找到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2009年11月底,杨玉田担纲的国产某型战机“最低放飞清单”课题主项目经海军专家组鉴定,获得通过。此成果的应用使该师战机任务出动率提高了4个百分点。
挑战极限:“我们工作的价值,不只在地上,更在天上”
机务部队流行着这样一段顺口溜:手拿解刀抹布,日日风餐露宿;满身都是油污,戴着墨镜挺酷;走近一看,原来全是机务。
这个高工群体平均年龄超过50岁,从事机务工作时间最短的也有25年,他们每人都有许多感人的故事。
1999年,某型警戒机发动机启动后出现异常火苗。一时找不到问题的根源,工厂专家建议返厂大修。航空发动机返厂大修一次,花费巨大不说,还会影响训练。此刻,大家把目光投向杨玉田——师里该型发动机的“首席专家”。
“我进喷管看看!”杨玉田此言一出,把大家吓了一跳:因为刚关闭的发动机喷管温度达六七十摄氏度。
年近半百的他不顾大家阻拦,甩掉外套,拿起手电筒钻进了喷管。10多分钟后,满身汗水的他爬了出来对大家说:“没问题了,试车!”
但是,厂方人员不愿试,空中机械师不敢试。再启动一次极有可能烧毁发动机,这个责任谁来负?赶到现场的师领导得知详情后果断拍板:“我相信老杨的技术,出了问题我负责!试车!”很快,发动机发出轰鸣声,一切恢复正常。
接受采访时,高工李兆秋坐一会儿就要起身揉揉腰。性格开朗的他开玩笑说:“我们这些人,要说成绩是不是突出我不敢乱说,但要是说腰椎间盘突出,绝对人人有。”
记者留意到,在他的办公桌上除了一摞摞技术资料,还有一瓶速效救心丸。2009年4月23日,当警戒机编队呼啸着通过庆祝人民海军成立60周年海上阅兵场上空接受祖国和人民检阅时,机组的战友们都知道,高工李兆秋是口袋里揣着速效救心丸保障飞机上天的。
“我们工作的价值,不只在地上,更在天上!”这是高工们的自我评价。这些年,先后有67架各型故障飞机,经过他们维修后重返蓝天。
(本文来源:解放军报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Archiver|航空论坛 ( 渝ICP备10008336号 )

GMT+8, 2024-11-24 20:29 , Processed in 0.021001 second(s), 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MinHang.C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