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翎《金山》等作品剽窃抄袭英文小说铁证如山
这一年来被国内热炒的加拿大华裔作家张翎的长篇小说《金山》发表后,国外许多读者议论纷纷,这部作品的结构、绝大部分情节、人物塑造,很明显抄袭剽窃自加拿大一批土生华裔作家的获奖英文作品。张翎利用了土生华裔作家不懂中文,而国内读者不懂英文的现象,才巧妙地钻了这个空子,“创作”出《金山》来。而国内某些评论者却吹捧说,《金山》有史以来第一次给华工立了文学的丰碑,而且 “张翎给国内作者结结实实地上了一课,如何脚踏实地写作……”。
在加拿大土生华裔作家过去几十年来用英文撰写的“金山华工”题材的众多文学作品中,《金山》在构思和大部分情节甚至细节上,与下列加拿大华裔作家的英文作品完全“雷同”,有些情节就是简单的改头换面:
1. 郑蔼龄(Denise Chong)的自传体文学《妾的儿女》(Concubine's Children),1994年出版,并获得加拿大总督文学奖。结构上:《金山》模仿了《妾的儿女》的大结构,都是由第三、四代华侨女性在八十年代归国寻根,到广东侨乡寻找先祖的遗迹和故居开始,太平洋两岸跳跃叙述,介绍了现代中国历史发生的一系列大事件,展开一家几代人两边分离,夫妻无法团聚的华工历史。人物和情节上:《金山》的第五、六、七章,围绕着“猫眼”的故事,与《妾的儿女》中的女主人公外婆“梅英”如出一辙,身世背景,家庭环境,职业和生活方式,与家人的冲突等一系列细节。例如, 书中的丈夫都是身体受伤,不能工作,靠着当妾的女人常年累月在餐馆当女招待养活加拿大和广东的两家人,攒钱为国内盖豪宅。梅英的沉溺于打麻将、夫妻吵架、梅英在赌场上班、托不同男人照顾女儿,留在广东老家不能来加拿大团聚的女儿被日本兵轮奸、解放初期土改运动时国内的家人遭批斗侮辱、财产被抢、田地和房屋被没收等等情节,两本书中都雷同。
2. 李群英(Sky Lee)是第四代土生华裔作家,她于1990年出版的《残月楼》(Disappearing Moon Cafe),曾获得加拿大总督文学奖提名和温哥华城市奖。这本书写的是从1892年到1986年近百年的一个华人家族移民加拿大的故事,也是时空穿插跳跃的写法。《金山》与它在结构和时间上的雷同就不提了,《残月楼》的“引子” 和 “结尾”,描写了主人公曾祖父年青时(1892年)在加拿大西部铁路沿线收敛修铁路的华工遗留下来的白骨,准备运回中国,在寻找的过程中,年青人迷了路,被当地印地安部落的女孩子拯救,带回部落里,和印地安土著一起生活了三年,最后离开,其中描写到与这个女孩子的恋爱、生子、原始部落的生活方式等情节,经过改头换面,变成了《金山》第五章中阿法的长子在印地安部落中生活的情节。
3. 崔维新(Wayson Choy)的小说《玉牡丹》(The Jade Peony),于1995年出版,极为畅销,获加拿大全国小说新书奖提名,并获其它数个文学奖。其中描写到一位年轻华工在修铁路时救了白人工头的命,因而成为朋友,临死前给华工留下财产。这一细节,也成了《金山》中情节。
4. 余兆昌(Paul Yee)是加拿大著名的第三代华裔英文多产小说家。其众多作品都获得过加拿大各级政府文学奖项。其中最受关注的作品有,《金山故事Tales from Gold Mountain》,叙述了19世纪华工淘金、修铁路的历史;《咸水域Saltwater City》,讲述了温哥华的中国人生活历史;《唐人街 China Town》描述了中国人在加拿大的百年奋斗生活,其中引人瞩目的几张旧照片,有荒草掩盖下的孤零零的华人墓碑,有色彩艳丽、精工绣制的女式外衣;《火车上的鬼魂Ghost Train》讲述了修铁路华工的悲惨死亡,书中的女主人公是个女孩子,生下来就是独臂的残疾人,但却具备艺术细胞,天生擅长丹青;《隔海相望 Seawall Sightings》描述了恩爱年青夫妻由于种族歧视政策无法团圆,女主人公在入海关时被关押审查时的屈辱。长篇儿童文学《收骨人的儿子The Born Collector’s Son》描述了一个十五岁的华人少年从广东家乡到温哥华寻找父亲,与父亲一起居住在唐人街肮脏拥挤的出租房中,因为不愿继承父亲不体面的收骨人职业,所以只得到白人家里当佣工赚钱养家的生活写照。阅读他的作品,处处能感受到他对祖先和中华文化深厚的感情和赞美,对白人种族主义者对华人的歧视和压迫,有非常强烈的谴责和呈现。这些英文作品中的许多细节,经过改头换面,重新拼凑,都变成了张翎《金山》中的素材以中文出现。
5. 住在温哥华的华裔老作家葛逸凡,如今年届八十。她祖籍河北,六十年代从台湾移民到加拿大,从那时起便开始搜集资料,经过二十多年的辛苦调查,于1990年出版了她的第一部中文小说《金山华工沧桑录》,获得台湾颁发的重要文学奖。这本书全方位地描写了广东华工在“金山”的创业史,触及了各个领域:修铁路,开农场,餐馆,洗衣店,当佣人,二次大战中参加盟军作战,立功受奖,然而却屡屡遭受白种人的歧视与迫害…,等于为张翎提供了一个大纲,因为张的《金山》是在别人作品的基础上添加了一些细节,把人物重新组合了一下。葛逸凡著作中有一章专门描写了一个华裔男孩给白种人家庭当佣人的经历,另一章中详细描写了华工回乡娶亲的过程,这些都在张翎的《金山》中改头换面地出现了。
6. 2001年,多伦多上演了一出非常轰动的歌剧,《铁路 Iron Road》,是华裔音乐家 Chan Ka Nin 陈嘉年教授努力多年与几位不同作家合作创作的。两年前,这部歌剧被改编成电影,是中加合拍的,中国著名女演员孙俪担任主角。2008年在罗马电影节获奖。其中华工修铁路冒险炸山洞的情节、和白人工头斗争、铁路完工后被无理遣散等主要内容,也变成了张翎《金山》中的情节,只不过把女主角换成了男性。
另外,张翎在2010年4月在《北京文学》上发表的中篇小说《阿喜上学》,又是一篇搅拌式抄袭的杰作。其中处处可见加拿大华裔作家余兆昌在二十多年前出版的英文小说 《三叔的诅咒The Curses of Third Uncle》中的细节。例如:女主人公都是14岁的华人家庭长女,家中都是做小生意的,楼上房间都是出租给单身华工并包伙的,女主人公的母亲都是生了好几个孩子,再次怀孕、脾气不好、把长女当佣人使唤的。《三叔》中有一位房客叫“瞎子”,是个有文化的华工,经常给女主人公阿兰讲授中国文化历史故事,培养了她的自立精神。而《阿喜》中的房客也有一位叫 “四眼”的,是个有文化的华工,私下里教阿喜读书写字。《三叔》中的父亲因为参加孙中山的革命活动,失踪遇害,使长女失去了唯一关爱她的父亲。而《阿喜》中的四眼也是参加孙中山的反清革命突然失踪了,使阿喜失去了唯一的情感寄托。《三叔》中有个配角,是年仅15岁的新娘子,才抵达温哥华,丈夫就去世了,丈夫的弟弟,一个四十多岁的中年人,把她接到身边生活。新娘子在受到白人少年的抢劫时,忽然展现了不凡的武术功夫,吓跑了白人少年。而所有这些细节,在《阿喜》中,都一一变成了发生在主人公阿喜身上的故事。
在一切都“国际化”的今天,抄袭也能“与时俱进”。“搅拌式抄袭”不懂中文的作家的英文作品,拿去给国内不懂英文的读者去看,两头抓不住她,可算是一种新发明。当然这种“高级抄袭”经过加工,决不是一种简单的复制。那些加拿大土生华裔英文作家们,甚至都不知道他们的成功作品被别人改头换面,重新拼凑,在国内发表换取名利的事实。
《金山》一书的最后还排列了一些加拿大的文件,档案,史料的东西,貌似还有点学术依据。但实质上是一种对自己的粉饰和抬高,因为她真正从中抄袭的那些文学作品却一本都没有列在上面。
这种新的抄袭手段和现象或许给搞海外文学研究的人们开辟了一个新领域。
看到中国学术界和文学界大量的抄袭现象,看到胡吹乱捧者为了彰显自己的“业绩”而刻意保护抄袭者的现象,使人感到,在知识产权的保护这一问题上,中国与世界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在国际上来看,抄袭剽窃,侵犯知识产权,这是一种违法行为,要承担法律责任,并需要受到严厉处罚。但在中国,普遍的观念,还远远没有上升到这个高度。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像莫言这样数量级的作家,竟然说出“抄袭自己比抄袭别人还可耻”这种话来。抄袭自己,只是一个写作水平的问题,不过反映出作者的江郎才尽罢了,而抄袭和剽窃他人作品,是一种犯罪行为,是道德品质的问题,是要承担法律责任的。因此,抄袭自己和抄袭别人,从性质上是完全不同的。但在国内竟然没有人针对这种低水平观念做出评论,这也能反映出国内对这些问题的普遍认识。 这种抄袭剽窃之风,如不得到及时制止和惩罚,将会使中国在国际社会面前威信扫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