耗资270亿元、北京奥运会前才投入使用的首都国际机场T3航站楼,高大、宽敞、明亮,甚至有些奢华,它带给你的感觉,如同鸟巢、水立方一样,是一种强烈的震撼!
樊军,北京首都国际机场股份有限公司(Beijing Capital International Airport Co. Ltd.)副总经理,指着不远处这座全球最大的单体航站楼T3前川流不息的旅客告诉《新营销》记者,虽然首都国际机场股份公司早在2000年2月就在香港联交所上市,但外界还是搞不清楚机场这类企业的盈利模式。
樊军说:“我们机场与航空公司性质不同,但高度相关,我们的目标客户都是航空乘客,但航空公司也是我们机场的客户。我们的收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来自航空公司,是航空性业务;另一部分就是T3航站楼里面的商户,他们是我们为旅客提供商品和餐饮服务的合作伙伴,这一块业务是非航空性业务。吞吐量是衡量我们经营业绩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目前首都国际机场拥有三座航站楼和三条跑道,2008年的客流量大约为5670万人次,我们的收入就是从这些客流量中产生的。如何为航空公司和乘客提供更好的服务,挖掘出更大的价值,让我们的业绩不断增长,是我们营销工作需要解决的问题。”
积极参与市场竞争
在北京,如果你拦下一辆出租车,说去机场,司机会直奔首都国际机场,最多问你一句去哪座航站楼。如果在上海,出租车司机会问乘客:“是去浦东机场还是去虹桥机场?”
很多人有一种印象,机场企业属于“垄断”经营。而垄断型企业不必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所以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相对比较差,但却可以独占丰厚的利润。
对于机场企业“垄断”经营的说法,樊军摇头否认:“这是对我们机场企业的误解。在北京,旅客乘坐飞机,对于机场没有可选择的余地,不同于上海有虹桥国际机场、浦东国际机场,旅客可以进行选择。但是现在运输业的竞争相当激烈,公路、铁路、航空争抢客源,比如,有时航空公司的折扣票价低于火车票,而高速铁路的出现,对航空业某些航线客源的抢夺十分明显。”
此外,首都国际机场还面临着与境外机场的竞争,首都国际机场每周与世界主要城市的通航点、周频,在整体上弱于亚洲的三个中枢机场——香港赤鱲角国际机场、首尔仁川国际机场(Incheon International Airport,简称“仁川机场”)和东京成田国际机场(Tokyo Narita International Airport,简称“成田机场”)。同时,日本航空公司(Japan Airlines International Co., Ltd.,简称“日航”)、大韩航空有限公司(Korean Air Lines Co. Ltd)等航空公司以第六航权构建了北美至亚洲的航线网络,直接分流了中国至北美、欧洲的客流。
“不论是在国内与公路和铁路的竞争,还是在国际上与其他机场的竞争,我们都不是所谓的‘垄断’企业,我们是在市场化程度很高的领域参与竞争。”樊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