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论坛_航空翻译_民航英语翻译_飞行翻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94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816核工程揭秘:18年掏空一座山 最终未投产 [复制链接]

Rank: 9Rank: 9Rank: 9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5-4 10:44:11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核心提示:816工程乃世界第一大人工洞体,洞体可承受百万吨氢弹空中爆炸冲击,还能抵抗8级地震破坏。18年建设中,约有6万多人参加建设会战。在洞中建设有核反应堆大厅,还在中央控制室连着了当时时国内最先进的计算机机体。


正式对社会开放的816核军工巨洞。

核反应堆大厅相当半个足球场大。

中央控制室连着当时最顶级计算机。
新华网5月4日报道   神秘的中国816核军工巨洞旅游项目于4月23日至25日在重庆举办的2010年中国国内旅游交易会期间正式向社会开放。
816军工洞体位于重庆市涪陵区白涛街道(原白涛镇),从1966年9月开始修建,由周恩来总理亲自批准修建的中国第二个核原料工业基地。经过17年建设,整个洞体总建筑面积10.4万平方米,洞内建成大型洞18个。1984年2月,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和国民经济战略调整的需要,根据中央军委的指示,816工程全面停工。816工厂原职工队伍通过军转民,改建化肥厂,1993年更名为重庆建峰化工总厂。
据专家评估,816工程乃世界第一大人工洞体。洞体可以承受100万吨氢弹空中爆炸冲击,还能抵抗8级地震的破坏,是一处理想的战备工程。
■ 将新闻进行到底
40多年前,神秘的“816地下核工程”在重庆涪陵深山中悄然开工。
40多年后,这座解密的核工厂,首次作为旅游景点对外开放。
4月25日,被称为“世界罕见人工洞体”的重庆涪陵816军工洞体,迎来了首批游客。至此,隐藏在涪陵山中的一个核军工巨洞揭开40多年尘封的记忆,向世人诉说作为世界罕见人工巨洞的传奇。
传奇:为了一个洞,数万人整整挖了18年
巨洞紧靠乌江,背靠武陵山。
上世纪60年代,国家决定在大后方西南地区建一个核工厂,有关部门多次考察、论证后,在重庆涪陵白涛镇选址。为了保密,从此白涛的地名也随之从地图上消失。1966年夏,在当地人称为尖子山的大山里,一支神秘的特种部队开凿岩洞,修建地下核工厂,建设原子能反应堆,主要生产核燃料,为生产原子弹服务,人们称它为“816工程”,也是中国第二个核原料工业基地。
在历时18年的建设中,前前后后约有6万多人参加建设会战。1984年工程接近收尾,随着国际形势好转被国家紧急叫停。从此,“816工程”被封闭了起来,始终没有正式投入过生产。2002年4月8日,国防科工委同意对816军工洞体解密。
“中国地下核工厂、世界罕见人工洞解密”的消息,引起了世人的惊叹,也勾起了人们强烈的好奇心:“世界罕见人工洞体”到底有多大?洞内有些什么神秘设施?曾经的核原料基地对人体有无伤害?核反应堆有怎样的真面目?
揭秘:世界罕见人工洞体掏空了一座山
816核军工洞体位于重庆市涪陵区白涛街道,隐藏在崇山峻岭之间。从外貌看,其貌不扬,除了笔直高大的排风烟囱外,看不出任何工程的痕迹。但进入洞内,却是别有一番天地。
从洞口向里望去,洞体笔直而宽阔,通道一直绵延,一眼望不到底,只见洞顶一排排白炽灯次第远去,其空间完全允许载重卡车轻松驶入。步行近千米才能看到厂房。专程考察过816洞的中国核学会会员、旅游专家朱顺知教授认为,整个816核洞是把一座山挖空了,用钢筋水泥建成的一座庞大的人工洞穴。洞体总建筑面积10.4万平方米,仅核反应堆主厂房就1.3万平方米。洞体总长约20余公里,完全隐藏在山体内部。
建筑布局宛如一张蜘蛛网
进入洞口,迎面一股凉意袭来。由于通风设施完善,洞里冬暖夏凉、四季恒温,维持在25摄氏度左右。816洞体所在地的山顶,一根高达150米的烟囱是专门为地下核工厂修建的排风洞。尽管露出洞外的钢筋锈迹斑斑,但洞内石壁却十分干燥,没有一丝渗漏的痕迹。
从平面图上看,816整个建筑洞体呈抽屉形,路线宛如迷宫。如果没有内行指点,根本分辨不出哪是出口,哪是进口。山体周围共有大小19个洞口,根据不同规划,人员出入口、汽车通行洞、排风洞、排水沟、仓库等应有尽有;里面共有大小洞室18个,道路、导洞、支洞、隧道等130多条。
核反应堆大厅相当半个足球场大
在洞中,最不能错过的当然要数该洞体的核心——核反应堆大厅。核反应堆,又称为原子反应堆,是指装配了核燃料以实现大规模可控制裂变链式反应的装置。该大厅上下共有9层,高达79.6米,相当于20多层楼房的高度,大小接近半个标准足球场。
在洞内第8层,是核反应堆的“锅底”。核反应堆大厅除了主控台的操作仪器原样未动外,核反应堆的“大锅”也还在。直径大约有20多米的大型“反应锅”的锅底深5米左右,锅底分布着2001个直径七八厘米大小的小孔,用于核材料、核能量的交换。参观者只能沿着锅边观看。当年反应堆的支架部分和空间堆芯依然保存完整,布有1984个工艺管道,旁边1米多宽防辐射沟内,铺满了从云南运来的重晶石沙。
尽管许多零件已锈迹斑斑,但是依然显示了当时这个核反应堆的领先技术。大厅顶部,有许多圆形的通气孔。在反应大厅四周的墙上布有两层钢制的走廊,乳白色油漆的墙面依然闪闪发亮,这里是游客体验“816工程”的核心。
(本文来源:新华网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Archiver|航空论坛 ( 渝ICP备10008336号 )

GMT+8, 2024-6-25 13:39 , Processed in 0.031201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MinHang.C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