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时间
- 2009-12-25
- 最后登录
- 2021-7-10
- 在线时间
- 3302 小时
- 阅读权限
- 200
- 积分
- 10
- 帖子
- 13416
- 精华
- 1
- UID
- 2036
|
第20 卷 第2 期 2002 年6 月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JOU RNAL O F GUAN GX INORMAL UN IV ERS ITY Vo l. 20 No. 2 June 2002 收稿日期: 2001209204 基金项目: 桂林两江国际机场提供基金资助 作者简介: 庾太林(1963—) , 男, 广西全州人, 广西师范大学讲师. 桂林两江国际机场夏季鸟类生态研究 庾太林, 李汉华 (广西师范大学生物学系, 广西桂林541004) 摘 要: 通过对两江机场附近23 km2 范围内5 种生境的10 条样带调查, 记录夏季鸟类共57 种, 分属10 目22 科. 东洋种42 种(73168% ) , 广布种6 种(10153% ) , 古北种9 种(15179% ) ; 夏候鸟16 种(28107% ) , 留鸟30 种(52163% ) , 旅鸟11 种(19130% ). 按鸟类的生境分布系数划分, 广性分布的有白头鹎、小鸦鹃、普通翠鸟等 20 种; 种间遇见率为01907. 关键词: 两江机场; 夏季鸟类; 生态; 鸟撞 中图分类号 9581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126600 (2002) 0220095204 随着航空事业, 尤其是民航业的发展, 鸟类撞机事件发生频繁, 机场鸟害已经成为危害航空安全的重 要的因素之一. 为了进一步减少和预防鸟类对飞机的威胁, 必须在了解鸟类的活动规律及飞行行为等生态 学知识的基础上, 提出切实可行的综合防治措施. 为此, 受两江国际机场的委托, 广西师范大学生物学系动 物及生态学教研室于2000 年8 月起对桂林两江国际机场及其周围的鸟类进行系统调查研究. 现将两江机 场夏季鸟类生态研究初步结果报导如下. 1 研究方法 111 生境及样带设置 两江国际机场的自然概况参见文献[ 1 ]. 根据机场周围的地理状况及植被情况, 机场及其周围的生境 类型可划分为机场草坪和草坡、松林灌丛、水域(包括水库、河流)、农田及村舍等5 种. 样带设置时, 考虑到 不同生境的块状分布和相互交错的特点, 除设在机场草坪的2 条样带以及沿河流边和水库边各设的1 条 专门样带外, 在机场四周还设置了6 条穿越其他各种生境的样带. 本次调查的总面积为23 km2, 样带规格 为4 500 m ×50m , 样带总面积为2125 km 2, 占调查总面积的9178%. 112 调查方法 沿设定的样带, 以行走速度115~ 2 kmöh , 记录所见到的样带两侧的鸟的种类和数量[2 ]. 行走时配带8 倍以上双目望远镜观察, 并结合鸟类的飞行姿势和鸣声等综合特征来确认具体种类和数量. 113 计算方法 密度(D )、重要性值( IV ) 和分布系数(A D C) 的计算方法参见文献[ 1 ]. 其中, 最重要的鸟类200≤IV ≤ 300, 比较重要的鸟类100≤IV < 200, 较不重要的鸟类IV < 100 且密度D ≥0103 只öh , 最不重要的鸟类密 度D < 0103 只öh [3 ]. 种间相遇概率[4, 5 ] , P IE = 6 (ni ön ) [ (n- ni)ö(N - 1) ]. 其中n 为样带总物种数, ni 为样带中第i 个物 种的个体数,N 为样带总个体数. 2 结果与分析 通过对两江机场地区夏季5 种生境10 条样带的50 次调查, 共记录到鸟类57 种, 分属于10 目22 科. 其季节型、区系型、各项统计结果及D, IV ,ADC, P IE 计算结果见表1. 表1 两江机场地区夏季鸟类群落组成1 种类季节型区系型数量 样带 次数 生境 次数 统计 次数 D (只öh ) IV A DC (% ) P IE 池鹭SöT O 20 4 2 5 01266 531145 80 01005 7 中白鹭T O 15 2 2 3 01120 281358 60 01004 3 白鹭T O 1 1 1 1 01013 121157 30 01000 3 牛背鹭T O 1 1 1 1 01013 121157 30 01000 3 黑翅鸢TöW O 3 3 2 3 01040 361472 70 01000 9 苍鹰T P 4 3 3 3 01053 361629 90 01001 2 鸢S O 4 2 2 2 01053 241629 60 01001 2 红隼R O 1 1 1 1 01013 121157 30 01000 3 鹌鹑S O 6 2 2 2 01080 241943 60 01001 7 灰胸竹鸡R O 1 1 1 1 01013 121157 30 01000 3 环颈雉R P 1 1 1 1 01013 121157 30 01000 3 黄脚三趾鹑T O 10 2 1 2 01133 251572 40 01002 9 蓝胸秧鸡S O 1 1 1 1 01013 121157 30 01000 3 白胸秧鸡S O 6 3 2 4 01080 381943 70 01001 7 白腰杓鹬T O 10 1 1 1 01133 131572 30 01002 9 针尾沙锥TöW O 9 3 2 3 01119 371415 70 01002 6 山斑鸠R O 18 3 2 5 01239 421830 70 01005 2 珠颈斑鸠R O 2 1 1 1 01027 121314 30 01000 6 火斑鸠SöT O 12 2 2 2 01159 251887 60 01003 4 鹰鹃S O 7 4 3 5 01093 511101 100 01002 0 四声杜鹃S C 7 2 1 3 01093 271101 40 01002 0 大杜鹃S O 1 1 1 1 01013 121157 30 01000 3 小杜鹃S C 28 5 2 8 01372 701403 90 01008 0 小鸦鹃S O 74 8 4 26 01984 143164 160 01020 9 斑头鸺留鸟R O 2 2 1 2 01027 241315 40 01000 6 普通翠鸟R C 22 9 4 15 01292 123146 170 01006 3 白胸翡翠R O 7 3 1 4 01093 391101 50 01002 0 蓝翡翠SöT O 2 1 1 2 01027 141314 30 01000 6 小云雀R C 184 7 3 14 21447 126193 130 01050 2 家燕S P 633 10 5 39 81419 277153 200 01149 1 金腰燕S O 42 4 3 7 01558 601604 100 01012 0 黄腹灰 T P 16 2 2 2 01208 261516 60 01004 6 白 R P 53 7 4 22 01705 122133 150 01015 0 田鹨TöW P 209 7 4 16 21778 134186 150 01056 6 黄臀鹎R O 36 3 2 6 01478 47166 70 01010 3 白喉红臀鹎R O 67 5 2 11 01891 821535 90 01018 9 白头鹎R O 636 10 5 36 81458 272100 200 01149 6 红尾伯劳SöT P 11 6 3 9 01146 791730 120 01003 2 棕背伯劳R O 130 10 5 38 11729 196144 200 01036 0 黑卷尾S O 117 8 4 22 11556 142140 160 01032 6 发冠卷尾S O 51 6 3 8 01678 841019 120 01014 5 八哥R O 72 7 4 17 01960 115132 150 01020 3 红嘴蓝鹊R O 3 2 1 2 01040 241472 40 01000 9 鹊鸲R O 60 9 4 24 01798 147143 170 01017 0 灰林即鸟R O 3 2 2 2 01040 241472 60 01000 9 乌鸫R O 4 1 1 2 01053 141629 30 01001 2 黑脸噪鹛R O 34 2 1 6 01452 371346 40 01009 7 画眉R O 31 6 2 11 01412 861874 100 01008 8 黑喉山鹪莺R O 150 10 4 39 11995 201159 180 01041 3 灰眶雀鹛R O 4 1 1 1 01053 121629 30 01001 2 大山雀R O 333 10 4 26 41429 204136 180 01086 7 暗绿绣眼鸟R O 2 2 1 2 01027 241315 40 01000 6 96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第20 卷 续表 种类季节型区系型数量 样带 次数 生境 次数 统计 次数 D (只öh ) IV A DC (% ) P IE 麻雀R C 18 4 2 7 01239 561830 80 01005 2 白腰文鸟R O 95 4 3 10 11263 741937 100 01026 6 金翅雀R C 184 6 3 12 21447 112193 120 01050 2 小巫鸟TöW P 16 3 3 3 01213 381516 90 01004 6 燕雀TöW P 4 1 1 1 01053 121629 30 01001 2 11R 为留鸟, S 为夏候鸟,W 为冬候鸟, T 为旅鸟,O 为东洋种, P 为古北种, C 为广布种 211 夏季鸟类的区系组成 调查记录的57 种夏季鸟中, 经查阅有关资料确定[6, 7 ]: 东洋种42 种( 73168% ) , 广布种6 种 (10153% ) , 古北种9 种(15179% ). 9 种古北种中有6 种是旅鸟, 2 种留鸟(环颈雉、白 ) 和1 种夏候鸟 (家燕). 可见夏季鸟类中东洋种占绝对优势, 该地区属典型的东洋界鸟类区系. 记录的夏季鸟类中有夏候鸟16 种(28107% ) , 留鸟30 种(52163% ) , 旅鸟11 种(19130% ). 其中, 留鸟 与冬季鸟类的留鸟[1 ]28 种相比, 多2 种, 一种是环颈雉(适宜生境窄, 数量少, 冬季未记录到) , 另一种是田 鹨, 历史记录是冬候鸟, 本次调查中每月都记录到田鹨, 并为本地的广性分布种类, 7 月初调查时还见其喂 幼雏, 说明田鹨是两江机场地区的留鸟或至少已部分留住本地繁殖而成为留鸟. 鸟类的季节型均以观察记 录为主, 结合有关资料[8 ]总结确定. 表1 并未录入4~ 5 月所见到的冬候鸟, 原因是此时期是候鸟路过桂林 的高峰期, 绝大部分的冬候鸟均可在此时期内见到. 212 夏季鸟类的群落组成 根据IV 值, 可见夏季鸟类中, 最重要的鸟类有4 种, 即: 家燕、白头鹎、黑喉山鹪莺、大山雀; 比较重要 的鸟类有10 种, 即小鸦鹃、普通翠鸟、小云雀、白 、田鹨、黑卷尾、棕背伯劳、鹊鸲、八哥、金翅雀, 其中, 鹊鸲的数量不多, 但统计频次和样带频次均较高, 故IV 值较高; 较不重要的鸟类有池鹭、白胸秧鸡、针尾 沙锥等36 种; 最不重要的鸟类有7 种, 即: 白鹭、牛背鹭、红隼、灰胸竹鸡、环颈雉、蓝胸秧鸡、大杜鹃. 鸟类在不同的环境梯度的分布广度[5 ] , 根据分布系数将鸟类分为广性分布(A D C≥100% )、中性分布 (50% ≤A D C< 100% )、狭性分布(A D C< 50% ) 3 种类型. 由表1 可知, 两江机场夏季鸟类中广性分布型鸟 类20 种, 占总数的35109%; 中性分布型鸟类18 种, 占总数的31158% , 狭性分布型鸟类19 种, 占 33133%. 213 机场地区鸟类的区系组成 总的说来, 在桂林两江国际机场的全部调查期间, 我们在所设的10 条样带上共进行了100 条次调查, 并进行定点不定期的观察, 记录到鸟类90 种, 隶属于10 目25 科, 在不同生境中共记录到鸟类8 725 只 次. 其中留鸟有46 种, 占机场鸟类的5111%; 冬候鸟23 种, 占机场鸟类的2516%; 夏候鸟18 种, 占机场鸟 类的20%; 旅鸟13 种, 占1414%. 在所记录到的鸟类中, 有些种类的鸟, 一部分为本地的过路鸟, 一部分则 留在本地繁殖或过冬. 这些种类的鸟在记录时, 既列入本地的旅鸟, 也列入冬候鸟或夏候鸟. 214 与鸟撞有关的重点夏季鸟类及其防治 根据D 值、IV 值、A D C 值及遇见概率(尤其在机场草地样带中) 等因素综合分析, 留鸟中能飞行一定 高度, 并频频穿梭于机场且需重点防范的鸟类有小云雀、田鹨、白 、白头鹎、八哥、棕背伯劳等, 尤其是 小云雀和田鹨, 它们常年生活于机场草地, 分布密度和遇见率均较高. 夏候鸟中主要有家燕、鹌鹑、小杜鹃、 黑卷尾、金腰燕等, 尤其应注意家燕、金腰燕和黑卷尾迁来时的4 月底和迁走时的10 月底, 有几天会成大 群出现. 迁飞往返于桂林的旅鸟有79 种[8 ] , 占候鸟的5313% , 本次记录的种类虽很少(原因是当大风、小 雨、多雾同时出现的天气, 成群的旅鸟才会被迫在桂林停留) , 但由于这些旅鸟的迁飞是成大群的, 所以对 飞行安全的威胁最大, 主要种类有池鹭、白鹭、黄脚三趾鹑、秧鸡、针尾沙锥、火斑鸠、小巫鸟和鹰隼类等, 尤其 应注意4 月和11 月这两次各种旅鸟路过桂林的高峰期[8 ]. 机场围界以内, 特别是升降带的草地为无人干扰的环境条件, 为各种地表动物, 如腹足类、马陆、蚂蚁、 蚯蚓、蝗虫、鼠类等提供了有利条件, 这些动物为鸟类到机场栖息越冬准备了丰富的食物资源, 使得机场鸟 第2 期 庾太林等: 桂林两江国际机场夏季鸟类生态研究 97 类中肉食性鸟类的种类和数量较多. 同时, 由于机场草地吸引鸟类在机场区活动和栖息, 而引发“鸟撞”事 故, 给飞行安全带来了事故隐患. 机场草地环境对鸟类的吸引主要表现在栖息环境和食物条件上[9 ] , 而作 用程度主要反应在食物链关系上[10, 11 ]. 从研究结果分析得出, 机场草地及其生活的各种动物的种类和数 量, 对鸟类具有较强的吸引作用. 因此, 应适当控制机场草地的高度以及草地动物的种类和数量, 减少机场 环境对鸟类的吸引力, 降低机场区鸟类的数量, 从而避免“鸟撞”事故的发生. 致谢: 参加调查的人员还有黄建华、唐兆睦、李友邦、肖海龙、周歧海、唐政、叶芬和胡艳玲等, 特此致 谢. 参 考 文 献: [1 ] 黄建华, 李汉华. 两江机场冬季鸟类群落生态研究[J ].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01, 19 (4) : 84—89. [2 ] SutherlandW J , 等. 生态学调查方法手册[M ]. 张金屯, 北京: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97. 181—185. [ 3 ] Ro llfinke B F, Yahner R H. Community st ructure and compo sit ion of breeding and w intering birds in a w astew ater2 irrigated oak fo rest [J ]. Jw ildlM anage, 1990, 54 (3) : 453—500. [ 4 ] 侯建华, 武明录. 围场森林ö草原过渡地带鸟类群落生态研究[A ]. 中国动物学会. 中国动物科学研究[C ]. 北京: 中国 林业出版社, 1999. 481—484. [5 ] 丁 平, 诸葛阳. 浙江古田山自然保护区鸟类群落生态研究[J ]. 生态学报, 1989, 9 (2) : 121—127. [6 ] 郑作新. 中国鸟类分布名录(第二版) [M ].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76. 1—1 218. [7 ] 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 中国鸟类图鉴[M ]. 郑州: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5. 1—592. [8 ] 李汉华, 庾太林, 申兰田. 桂林的候鸟[J ].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1992, 10 (1) : 68—74. [ 9 ] 杨效东, 魏天昊, 盛才余. 重庆机场草地土壤动物群落特征及其与鸟类关系的初步研究[ J ]. 动物学研究, 1998, (3) : 209—217. [ 10 ] A lian J R,W atson L A. The impact of a lumbricide t reatment on airfield grassland [J ]. B ird St rike Comm it tee Eu2 rope, 1990, 20: 531—542. [11 ] Edmund H. App lied eco logy as a basis fo r bird st rike p revent ion on airpo rt [J ]. Vogelund L uftverkeh r, 1995, 15 (1) : 23—35. STUDY ON THE ECOLO GY O F SUMM ER IN G B IRDS IN L IAN GJ IAN G A IRPORT YU Ta i- l in,L I Han-hua (Department of B io logy, GuangxiNo rmalU niversity, Guilin 541004,Ch ina) Abstract: The b irds in summer of L iangjiang A irpo rt w ere invest igated in 23 k ilometers square. The re2 su lt s show that 57 species f rom 10 samp les of 5 hab itat s belonging to 10 o rders and 22 fam ilies. In the w ho le species, 42 are o rien tal species ( 73. 68% ) , 6 are co smopo litan species ( 10. 53% ) and 9 are palaearct ic species ( 15. 79% ). There are 16 summer m igran t species ( 28. 07% ) , 30 residen t species (52. 63% ) and 11 t ravelling species (19. 30% ). A cco rding to the hab itat dist ribu t ive coeff icien t of b irds, 20 species, such as Py cnonotus sinensis sinensis, Cen trop us tou lou,A lced o beng a lensis, are eu ryoeciou s. P IE is 0. 907. Key words iangjiang A irpo rt; b irds in summer; eco logy; b ird st rike (责任编辑 马殷华) 98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第20 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