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新闻信息网记者 李芳芳 报道: "当依靠进口技术成为传统时,突破束缚,拥有自己的技术显得更为必要。" 作为一个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开始为祖国引进国外技术的民航人,民航局空管局局级调研员吕小平对中国民航空管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未来发展充满了信心和自豪。随着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空管重大项目的启动,这一信心显得更加现实而理性。
国家级的战略需求
问:为什么在国外技术已经很发达的情况下,我们需要研制开发自己的空管系统?
吕小平:空管技术设备自主化可以说不仅仅关系着我国空管事业的发展,更关系着中国民航甚至整个国家的发展。
目前我国的空管设备主要来自美国和欧洲,对国外技术存在依赖,对我国的空管安全有一定的影响。随着此项目的启动,我们将大大增强在空管领域的自主技术研发和创新能力,有利于我们摆脱欧美国家的技术束缚。同时,随着我们技术的成熟,我们将逐步努力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工作,增加国际话语权,从而促进国内民航事业的发展,维护国家利益。
问:除突破国外的技术垄断外,从国内的内部需求而言,我们自己研发空管系统的必要性有哪些?
吕小平:随着我国自主研发的空管技术的成熟进入具体的制造和装备阶段,必然会带动相关的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形成产业链,降低我国空管运行的成本, 有利于我国将更多的资金用于技术研发,形成良性循环。
此外,目前我国正在着力开放低空空域,发展通用航空,这需要一整套技术支持。在可预见的未来,随着此项目中技术成熟,将形成一个"兼顾军民"的技术平台,从而促使国家的相关政策落到实处。
总体而言,我们努力通过空管技术的突破推动整个中国民航产业的发展,实现国家制定的相关战略目标。
问: 863计划重大项目刚刚通过验收,现在又启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空管重大项目,请问这二者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吕小平:通俗的形容这两个项目的关系,就是继往开来。863计划重大项目"新一代国家空中交通管理系统"主要是攻克关键技术和形成原型样机,而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空管重大项目将在863计划的研究基础上,更多的侧重于空管领域关键技术装备的研发和集成应用示范,通过技术的完善和标准的制定,形成产业链,将研究成果落实在具体的使用中。
五年内的替代计划
问:随着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空管重大项目的启动,作为具体的项目承办者,空管局在此过程中,如何保证该项目得以顺利实施,完成预定目标?
吕小平:此项目的根本目标是通过新技术的研究,从而解决飞行安全和飞行效率的问题。整个项目实施周期为2011年至2014年,分解为13个课题,分别由33家单位承担相关研究任务。
针对较多的课题组,较长的研究时间这一项目特点,空管局将在民航局的领导下,成立专项工作办公室,并成立技术专家组、运行专家组和财务专家组,从技术研究、运行管理和财务管理三方面进行整体协调规划,从而确保项目目标的顺利完成。
问:如果该项目得以顺利完成,那请问,项目的成果什么时候能应用到空管运行工作中?
吕小平:空管新技术研究一个重大特点就是与实践相结合。我们正在建立"政府指导、用户牵头、产学研结合"空管新技术开发应用机制。通俗的讲,我们的技术研究全是为用户实践需要而进行的,一旦技术成熟,将尽快投入实际应用。
目前,我国空管的自动化系统国产设备只占了大约30%的比例,预计到"十二五"末期或者"十三五"初期,在此项目的支持下,这一比例将达到80%。此外,雷达设备、导航设备等其他空管设备在也将陆续通过政策鼓励、价格竞争等方式推动国产设备的采用。
新技术的旅客收益
问:我们在讨论这个科技支撑计划中,可能广大旅客会觉得于己无关,那请问研发我们自己的新技术对旅客在乘坐航班时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要求"保证安全"有什么益处呢?
吕小平:我们的新技术会有利于加强航班安全。在此项目中,有多项涉及到提升飞行安全水平的技术,比如多星座卫星导航着陆技术、机场综合交通监视和引导技术的发展,将提升对飞机定位、监视和引导的精确度,为管制员提供及时、准确、全面的空管运行态势信息,有利于管制员面对日益增长的航班量,保证对飞机的合理调配,提升管制安全水平。
应该说,安全永远是空管的首要任务,也是这个项目的重要任务,中国民航的安全水准必然随着此项目的实施,而不断提升。
问:那此项目中,又是如何解决目前旅客同样关心的"正点、顺畅"的问题呢?
吕小平:空管系统一直致力于在保障安全的基础上促进航班顺畅,此项目也是如此。我们在863计划的基础上,通过发展新技术,将其针对一个点、一个区域的协同流量管理系统扩展到对全国航班飞行进行协调、指挥和管理的大流量管理系统,有利于管制部门更有效的应用空域资源,优化航班航线,从而减少航班延误。
目前预计,届时航班放行效率将大幅提高,由于空管原因导致的航班延误将降低30%左右,让旅客头疼的航班延误问题,将得到一定程度的有效缓解。
采访手记
对于广大旅客而言,空管这个行业,多少有些冷门的感觉,更不要提支持空管发展的技术和设备了,更是陌生和不易理解。但是,这不易理解的部分却实实在在的关系着每一名旅客的出行,关系着中国民航的发展。
旅客的切身感受是顺畅,不言自明的要求是安全。在每一次出行时,旅客的每一分钟都与空管部门紧密联系。起飞时间关系着是否航班延误,空中下降率的大小影响着旅客在机舱中身体感知的舒适度,甚至飞行中旅客突然生病或者发生紧急情况时都需要空管部门制定应急方案,与地面相关部门进行联系。所以,这个并不能直接接触到的行业,一直在间接的为旅客服务,为中国民航的发展服务。
对空管而言,首要要务是安全。因此,空管部门在设计航路、管制指挥的过程中,首先注重安全,然后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追求顺畅。这不仅仅符合空管部门的职责,更是符合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虽然近年来中国空管的保障能力一直在进步,安全水准在提升,治理航班延误的努力也一直在持续,但目前我国空管运行保障的发展速度低于我国民航运输量的发展速度,当然这其中涉及诸多因素,比如空域的有限性等。
虽然目前不论是国家政策层面,还是民航行业管理者的层面,都在努力为空管发展提供更多的便利条件,解决以往存在的限定因素。但空域改革需要逐步推进,人才培养需要时间考验,这些努力在逐步发挥着作用的同时,也需要新技术的发展来配合。新技术的成功研发和应用,既会将这些努力的效果放大,产生更大的收益,又会解决这些努力暂时不能解决的部分问题。
可以想象的是,如果新技术能在既定条件下大幅度的提升空管行业的安全保障能力,在既定条件下让空管行业能更加安全、更加顺畅的指挥更多的航班,那么显然中国民航的发展之路会更加宽广,而旅客的出行也会更加的便捷。
所以,纵是难以理解,也请关注,请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