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论坛_航空翻译_民航英语翻译_飞行翻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1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西飞总师对轰6K进行脱胎换骨全新设计(图) [复制链接]

Rank: 9Rank: 9Rank: 9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5-28 16:14:36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核心提示:中国航空报近日刊登了中航工业西飞总工程师何胜强的事迹报道,文章披露其率领团队打造了一个全新的飞机制造组织、管理模式。西飞是轰6轰炸机的生产厂家,而航空报原文中配有一张新型轰6K的图片。


西飞总工程师何胜强



某型轰炸机(中国航空报原文配图,外界一般称为轰6K)



“受得了压力,忍得住煎熬,耐得住寂寞,在挫折面前永不低头。”这是“航空报国特等金奖”获得者、中航工业西飞总工程师何胜强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20多年前,他还是一名年轻的飞机设计员,在遇到技术难点和设计难题而倍感焦虑时,他常常用这句话鼓励自己。
10多年前,他接过某新研型号技术总负责的“帅印”,面临着多项关键技术难题而夜不能寐时,他用这句话鞭策自己。
3年前,担任西飞总工程师的他,扛起了某型机领军攻关的艰难任务,为打造全新的飞机制造组织、管理模式,开创国产飞机研制的新纪元,他带领项目团队,迎难而上,此时,他又用这句话鼓励着自己和项目团队的成员。
何胜强,这个出生于西北的豪迈汉子,带领着研发和工程团队,完成了国家交给他的一个个艰巨任务,创造了辉煌的业绩。
设计师出身的航空制造专家
这是一个可以载入我国航空工业史册的时刻,当某型机冲天而起骄傲地翱翔在蓝天之上时,何胜强百感交集。作为型号设计总师,他带领设计团队,经多年艰苦攻关,终于迎来了收获的时刻。他担任总设计师期间主持设计的飞机,创造了多个飞机设计史上的第一,填补了多项国内空白。
何胜强和他所带领的设计团队,在系统工程思想指导下,攻克了指标优化、系统集成、关键结构设计、结构强度分析、气动力试验等多项关键技术难题,对飞机进行了脱胎换骨的全新设计。仅用一年零3个月时间完成了飞机结构设计,一年内完成了系统详细设计,在没有任何规范参考资料的基础上,3个月内完成了机头的优化设计,首次采用先进的数字化三维设计,建立了国内飞机数据量最大的全机电子样机等等。尤其是何胜强带领的设计师系统,为飞机制造制订了一个完备的顶层设计规范,指导了所有的设计、制造及各成品厂对飞机的研制思路,为飞机研制生产积累了宝贵经验。
何胜强性格豪爽,具有西北人敢做敢当的豪迈气质。然而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在工作中也是个心细如发的人。某型号零件配套基本完成后,进入部件装配阶段。一次,何胜强到装配车间检查进度,发现正在进行装配的大部件上,一个非常不起眼的零件所喷的漆色和周围零件不同,他想到,在顶层设计规范指导下,所有零部件的喷漆工艺都应该严格遵循统一的标准,一个零件漆色有异,必定是出了问题。随后他立即安排专人一查到底,排查结果印证了他的判断。
对待工作,何胜强有一种异乎寻常的严谨。他说,做事情要有勇气,敢想敢干,但绝不能鲁莽。一些事情看着很小,但很可能影响到全局,所以要善于发现问题,正确分析和判断,但最重要的是要有工作责任心,才能发现问题。在他的带领下,某飞机的设计渐趋完善,顺利地通过了层层考验,关键部件一次成功,飞机总装调试一次成功,全机通电检查一次通过,发动机试车一次成功……
何胜强用这样的话语激励着身边的设计人员:“身为航空人,型号任务落到我们头上,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幸运,既是我们报效祖国、服务企业的好机会,也是我们干出一番事业、实现人生价值的难得机遇。”他还常常告诫年轻人:有所为,有所不为。有作为,一切都会有,不作为,就会一无所有。
2007年,何胜强获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随后,他又承担了某机研制任务,作为总负责人,他不仅需要全盘综合考虑新型号的技术特点、设计思想、制造特点和关键制造技术难点,还要组织建立一个全新的制造组织体系,联合各方力量组建项目攻关团队。从设计领域到管理领域,从技术层面扩展到项目组织管理及制造技术推进的广阔天地,对何胜强来说,是一次全新的转变。
设计师出身的何胜强,曾经无数次从设计的角度出发,思考着和实践着,如何运用不断创新的设计手段,来提高航空制造工艺技术水平。如今,他又一次从生产制造的角度出发,回望设计的各个细节,思考着如何从制造生产工艺的实践中,总结经验,从而对设计产生有益的影响。这对他来说,充满着压力,但又极具挑战。
创新飞机制造模式
何胜强说,要做成大事业,就要有不惧在烈火中煎熬的勇气,有敢于直面失败的担当,他始终坚信一句话,两军对垒勇者胜。压力越大,越能激发他的激情。航空工业60年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咬定青山、坚韧不拔的实干史,必须要用实干精神去做事情,敢干,会干,把事情干好、干成。
某型机研制采用全新模式,西飞承担其中主要工作。摆在总工程师何胜强面前的困难集中在两方面,一是作为制造系统的牵头单位,西飞如何和其他企业做好协调工作。用什么样的制造模式?交付规范怎么做?才能保证飞机的协调性和一致性。二是针对这个庞大的系统,如何组织和管理好各个参研单位人员,建立起一个高素质、高效率的生产制造团队。
以什么样的模式来进行项目管理?是首先困扰何胜强的问题。何胜强收集了大量的国内外资料,深入研究了包括波音、空客在内的跨国航空企业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思想,思考着最佳方案。从寒冬走到初夏,一个全新的项目管理模式和组织运作体系在他的脑海里初步成形,他将其归纳为一个模式、六个统一。一个模式是行政管理到合同管理的组织制造模式,它解决了联合制造情况下,协调统一各方面参研力量的问题。随后,他又推行统一的项目组织与管理;建立了统一的标准规范体系与研制协同平台;采用统一的技术状态管理和质量控制平台;统一研制计划协调与进度控制方法;统一采购管理;统一成本控制方法,从而达到对整个项目的有效管控和顺畅协调。
例如,制造工艺规范,往往一个企业一个标准,甚至一个型号一个标准。为了使整体设计能够贯彻到每个承制厂,使产品遵循统一标准,西飞策划了制造工艺规范体系项目攻关,发放了制造过程管理制度近百份,工艺规范400多份,搜集了大量资料进行验证试验,从而建立了协同制造平台,统一了标准规范制造体系,确保了所有参研单位在一个标准、一个规范下,进行生产。
一个模式和六个统一的提出,为整个项目注入了强心剂,增添了大家的信心。随后,何胜强整合了工装设计、工艺准备、生产制造等各方人才,成立了项目核心团队。
关键技术攻关是核心团队首要解决的问题。新机研制是一个全新系统,研发过程不断深入,各种技术难题逐渐显现。从复杂零件成型到大尺寸零件加工,从复合材料制造到先进连接技术,再到结构件精密装配,百余项攻关课题,每一项都是难啃的骨头。
在机翼壁板项目攻关时,设计人员考虑抛弃传统蒙皮铆接模式,采用整体壁板成型,由于技术难度太大而有所犹豫。何胜强深知,能否支撑这种先进的设计方案,关键在于西飞能不能攻克整体壁板成型的技术难题。他下了决心,坚决啃下这块硬骨头。在一次项目例会上,他面对心存疑虑的部分团队成员说:“我们制造单位,就是要用先进的加工技术,支持设计人员在先进设计方案上的选择。他们选不选,关键看我们能不能干出来。不要担心失败,要有胆量,相信我们一定能干出来。”最终,项目团队攻克了这个难题,制造出了符合设计要求的产品。
在何胜强的带领下,项目团队大量应用先进的数字化制造技术,成功打造了信息技术应用平台,并通过运用先进的数字化装配技术,实现了飞机测量、定位、控制、连接的高精度、高质量,为飞机装配系统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同时,通过对工艺质量管理制度以及工艺流程的全面梳理,大大提高了西飞的工艺管理和质量控制水平。
何胜强认为,飞机的研制并不是单一的过程,而应该在飞机研发中,通过系统性的谋划和富有前瞻性布局,对飞机生产制造系统进行梳理和革新,不断解决制约研制的短板,通过大量运用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成果,谋求型号和航空工艺技术的可持续发展。
挺起航空工业的“脊梁”
上世纪80年代毕业于航空院校,在航空领域奋战了20余载。何胜强的生命和航空工业融合在一起,他真心仰望那些为了祖国的航空工业献出终身的老一辈开拓者——几十年埋头发动机事业的吴大观,新中国飞机设计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的屠基达,还有顾诵芬、陈一坚、陆孝彭、宋文骢,在他看来,他们的身上,无不折射出了百折而不悔,虽万死而不辞的“民族脊梁精神”。在他的心中,有这样一个愿望,就是要成为他们的后继者,用自己的赤子之心,为航空工业的发展和腾飞,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
他工作雷厉风行,当发现某个环节进展迟缓时,他会给负责人直接发短信,虽不一定严厉地责备他,却让人感到压力巨大。他记忆力惊人,经常是口头交代一项工作,同时告诉负责人员解决的期限,到时候他准会在期限前追问办理结果,让人无法懈怠。他十分关注细节,常常会直接询问负责的员工一些生产的细节。他有空就到生产现场去,看看正在装配的零件,听听工人在生产中遇到的难处。他给普通的设计和工艺人员直接上报的权力,3天内无法自己解决的问题,可以直接通过园区网和短信与他联系,由他来协调解决。大部分参与项目的设计人员和工艺人员,他都能叫出名字。
他规定除周二项目例会外,其他调度会议安排在晚上开,能不开会解决的尽量不开会,他让各方负责人通过短信汇报项目进展情况,说清楚就好,不让早请示、晚汇报耽误进度。他和团队成员们一起,在型号攻坚的战场上,自我磨砺、自我修炼、自我提升,当一个个学有专长、术有专攻的人才逐渐成长起来,当一支能打赢仗的队伍显露锋芒,他倍感欣慰,仿佛觉得离那个航空强国的梦想,又近了一步。
1993年,对还是西飞设计部一名普通设计员的何胜强来说,有几件事让他记忆深刻。这一年,他参与某型机的改型设计,同来自国外的航空技术专家一起会谈。在会议桌上,一位专家毫不客气地将中国的航空企业比作小学生,在很多技术问题上,甚至都不屑于与中国的技术人员交流。这件事对何胜强的刺激很大。那一刻,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让他甚至有了一种急不可耐的冲动,想要为此做点什么。但他也深知,中国与国际先进的航空制造企业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这不是一时的冲动能够解决的

这一年,某型机研制发展的最初设计思想产生了,西飞开始着手资料收集、预研论证及计算分析等前期工作。何胜强作为无数个设计人员中的一员,热情参与其中。这一年,那份知耻而后勇的强大精神力量,促使他在心底默默立下誓言,要用自己的一生投身到航空事业中去,“虽千难而不悔,历万劫而不覆”。
“曾经是望尘莫及,后来是望其项背,希望有一天我们制造的飞机能够与波音、空客并驾齐驱,直至遥遥领先。”这是全体航空人的梦,也是他们毕生奋斗的目标。何胜强很喜欢这句话。十几年过去了,他不再是会议桌上,面对傲慢的外国人,义愤填膺的青年。在不断成长积累的过程中,今天的他变得从容不迫,斗志昂扬。他坚信,终会看到中国的航空工业跻身世界航空之林的那一天,就像他一直期望的那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Archiver|航空论坛 ( 渝ICP备10008336号 )

GMT+8, 2024-11-23 12:09 , Processed in 0.022001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MinHang.C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