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论坛_航空翻译_民航英语翻译_飞行翻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6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航工业“十二五”打一场航空发动机翻身仗 [复制链接]

Rank: 9Rank: 9Rank: 9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4-18 11:47:24 |只看该作者 |正序浏览
2011-04-18 《中国青年报》 记者李新玲

 4月17,新中国航空工业创立迎来60周年纪念日。最近一段时间,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 Aviation Industry Corporation of China,简称“中航工业”)几次大手笔让世界瞩目。

  3月1日,中航工业对外宣布,中航工业通用飞机有限公司已经与美国西锐飞机工业公司股东签订协议,以公司合并的形式,收购美国西锐公司100%的股权。这是中国航空工业首次并购欧美发达国家飞机整机制造企业,标志着中国航空制造体系融入世界航空产业链。

  德国时间2月23日,中航工业旗下的中国航空技术国际控股有限公司北京公司完成了收购德国洪堡公司20%的股权交割,成为该公司第一大股东。

  美国芝加哥时间1月21日,中航工业与通用电气(GE)公司旗下的航空集团宣布签署协议,组建新的合资公司,面向全球商用航空市场,为新型飞机平台开发并推广综合、开放式结构的航空电子系统。

  之前,中航工业西飞公司收购奥地利飞机配件公司,这是亚洲航空制造业首次并购欧美航空制造企业。

  “只有合作伙伴,没有竞争对手”,这是中航工业总经理林左鸣经常强调的一句话。“航空工业是一个大市场,不分区域,竞争与合作密不可分。”他透露,中航工业目前正在全面推进海外合作、并购,与世界一流的研发团队共同开发设计新产品。

  在中航工业走过60年之际,集团公司提出了加快航空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打造支撑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的目标,具体包括组建若干飞机、发动机、机载专业化能力中心,打造高效的设计、制造和服务一体化组织;依托新项目组建若干新机试制快速反应中心,提升市场响应能力;继续推进产学研结合,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源开展科研合作。

  “曾经是望尘莫及,后来是望其项背,希望有一天我们制造的飞机能够与波音、空客并驾齐驱,直至遥遥领先。”这是航空人总结出来的奋斗目标。他们提出:到2021年,当航空工业创立70周年时,要把航空工业从先导产业变成支柱产业,要让中国成为世界航空强国。

  航空发动机被誉为现代工业“皇冠上的明珠”,其设计制造的复杂性代表了人类工程技术的最高智慧。目前,世界上只有美、俄、英、法四国能够全型谱自主研发先进航空发动机,航空动力技术是大国强国对其盟友也要严密封锁的核心技术领域。

  “航空发动机非常复杂,最难的是整体集成试验,需要国家投入大量资金。”林左鸣说,“十二五”期间,中航工业打算自主投入100亿元,争取各方支持,推进航空发动机型谱化、系列化发展,决心打一场发动机翻身仗。

  要打赢这场翻身仗,让中国制造的飞机与波音、空客在蓝天上并驾齐驱,离不开一群有共同信念、共同理想的人。2009年2月26日,中航工业启动全球招聘高管活动。全球高管招聘工作历时5个多月,吸引了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千人报名。经过报名、笔试、评估、面试、考察等阶段层层选拔,6位应聘者受聘加盟中航工业,担任高管,平均年龄42岁,最年轻的37岁。

  林左鸣坚持人才以用为本理念。一是“用当适任”,把每个人才都放到最合适的岗位;二是“用当其时”,努力让人才在黄金时期充分施展才干;三是坚持“用当尽才”,努力使人才在尽可能广阔的舞台上施展才华。

  中航工业北京航空制造工程研究所金属成型技术研究室主任、研究员曾元松是中航工业重视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重视培养青年科技人员的一个硕果。1997年获得工学博士后,曾元松到中航工业制造所工作,出色地完成了7项应用基础技术方面的课题。作为“民机整体壁板数控喷丸成形技术研究”预研课题负责人,他带领课题组克服了国内尚无预先研究基础和国外技术封锁等重重困难,进行基础研究和技术攻关,成功研制出装机件,解决了ARJ21飞机机翼制造的重大关键技术难题,申报专利6项,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这项技术的国家之一。

  打造一批像曾元松这样的科技领军人才,正是中航工业“十二五”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目标。他们制定的具体目标是,到2020年搭建起专业技术人才梯队,要以两院院士、集团首席技术专家为主体,形成拥有200名在行业内外有广泛影响力专家的战略性领军人才队伍;以特级技术专家、一级技术专家为主体,形成拥有2000名行业知名专家的技术带头人队伍;形成达到万人规模的富于创新能力和探索精神的专业技术带头人队伍。

  最近两年,中航工业的规模增长高于利润增长,对此林左鸣表示,中航工业把大笔资金投入科研,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北工大等全国十几所高校签订共建协议,向每所高校投入上千万科研经费。4月6日,中航工业与厦门大学签订进一步深化战略合作协议,共建厦门大学航空学院,重点培养中国急需的复合型高级航空专门人才。

  对这些暂时可能看不到收益的大投入,林左鸣认为值得:“高校的科研创新常与企业缺乏对接,使许多成果被束之高阁。我们要与高校、科研院所互动合作,有些成果不见得马上用得上,但我们要大力预先研究,认真梳理引领未来发展的关键技术、前沿技术和基础技术,积极开展与未来装备发展密切相关的基础研究和先期技术研究,实施技术成熟度管理,增加技术储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Archiver|航空论坛 ( 渝ICP备10008336号 )

GMT+8, 2024-12-24 13:46 , Processed in 0.021001 second(s), 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MinHang.C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