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9-01 《中国民航报》 记者朱思平
“您好!南方3151,珠海进近,雷达看到。”1999年9月1日7时,珠三角上空传出一个新的管制呼号,这是刚刚诞生的“空中交警”——民航珠海进近管制中心向世界发出的第一声呼叫。它是我国民航首个独立于机场之外的进近管制机构,它的诞生掀开了我国民航空管建设与改革的新篇章。
10年来,肩负重任的珠海进近管制中心在我国空域情况最复杂、空中流量居全国第三的珠三角空域兢兢业业亮好空中“红绿灯”,保障各类飞行超过194万架次,没有发生因空管原因造成的飞行事故和事故征候,多次正确处置各类空地突发事件,连续10年实现空管安全。他们是怎样取得如此骄人成绩的呢?珠海进近管制中心的回答是:走科技强空管之路,科技创新保顺畅促安全。
第一套航班电子申请放行和移交系统在此诞生
“众所周知,由于珠海毗邻港澳,南珠三角空域是我国空情最复杂、流量最大空域之一。”民航珠海进近管制中心主任卫亮告诉记者。为确保安全和有效地利用及调配该空域资源,他们提出了“挖潜革新,提高自动化能力,向现代化要效益保顺畅促安全”的口号,从中心成立之初就踏上了科技强空管之路。
珠海进近成立之时只有14位管制人员,当年该中心人均指挥量当时居全国第一,“提高工作效率,保证指挥顺畅”成了他们迈上科技强空管之路的第一步。
传统的航班放行和移交是通过电话来完成的。如果一个上午要放行100架次航班,则塔台、进近之间的通电话次数则达到100以上。这显然不能适应大流量发展的趋势。“能不能设计出航班电子申请放行和移交系统来替代传统的电话申请呢?”说干就干,经过一番论证、试验,我国民航第一套航班电子申请放行和移交系统在珠海进近诞生了。塔台申请放行和移交航班,只要轻按鼠标就能迅速完成。该系统首先投入到深圳机场使用,收到奇效:当年就使该机场航班正常率提高了近10%。
流量预测和分析系统使指挥调度尽在掌控中
有一次,管制中心到香港空管部门参观学习,发现香港同行有个“流量预测和分析系统”,香港同行依靠该系统在世界最繁忙的空域屡创佳绩。“学习回来后,大家摩拳擦掌,表示要自己做一个相同的系统。”中心管制室主任周强说,这样的系统主要功能有:统计分析空中交通流量数据;显示管制员陆空通话负荷,超负荷时提示告警;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的飞行流量,时间越近预测越精确;提供各种飞行流量数据报表,例如高峰小时架次、小时平均架次、日平均架次等。管制人员可以通过该套系统,十分直观地感受当前流量态势以及预测未来流量发展的趋势,为管制指挥提供科学依据。
航班电子申请放行和移交系统主创人员陈智勇、黄平又向研发流量预测和分析系统发起了冲击。几个月后,该系统在珠海进近投入使用。“虽然是模仿别人的,但该系统使用半年多来,性能稳定,功能强大。”周强兴奋地告诉记者,他们根据该系统分析结果,“合理配备人员,什么时候上几个席位、开多少扇区、放几条航线”一切尽在掌握中。
填补空白的数字综合记录仪
记录仪在民航每个空中交通管制部门是负责实时记录空中飞行器的飞行动态及管制员的地—空、地—地通话的,也是安全事故调查的重要依据。
珠海进近原先拥有的三种记录仪均存在一些缺陷:每种记录仪只能记录雷达、语音、网络三种数据中的一种或两种,操作复杂,响应速度慢,重放前需做大量准备工作;均采用磁带作为存储介质,存在读/写/检索速度慢,磁带保存条件苛刻的弊端;维护人员需定期换录满的磁带,定期清洗磁头,维护工作量大。
珠海进近人决定动手研发一种适合于自己工作实际的数字综合记录仪。2003年初,该中心通信导航站工程师曾向文奉命带领攻关小组攻关。半年后,一台集原来三种记录仪于一体的数字综合记录仪诞生了。该记录仪采用目前成熟的计算机存贮技术,综合记录网络、雷达、语音数据,具有记录可靠、操作方便、维护简单、使用维护费用低等优点。2004年,该记录仪荣获中国民用航空中南地区管理局技术改进一等奖。2005年7月,顺利通过了中国民用航空局(Civil Aviation Administration of China,简称“民航局”)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鉴定委员会的专家一致认为“该系统技术先进,填补了国内民航网络、原始雷达和话音数据同步记录的空白”。目前,数字综合记录仪已在广州、桂林、长沙、深圳等23个民航单位推广使用。
珠海进近还先后开发研制了深圳机场场压及气象通播显示系统、雷达自动化系统监控程序、石花山扩频微波电源遥控系统、雷达模拟机无线对讲系统、无人值守台站机房环境监测及空调遥控系统、雷达航迹融合显示系统等10多项技术革新成果……
“珠海进近就是这样依靠科技创新,坚持走科技强空管之路,努力保障南珠三角空域安全和顺畅的。”珠海进近党委书记李保兴如是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