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论坛_航空翻译_民航英语翻译_飞行翻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7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专家称世博会带来直接经济利益可达794亿 [复制链接]

Rank: 9Rank: 9Rank: 9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5-4 20:43:3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三问世博》 记者:这个建筑物的名字叫做种子圣殿,它的外观就是六万多根亚克力管,它就是上海世博园区里面的英国馆。英国是世博会的起点,在1851年的时候,伦敦主办了第一次世博会,那一次中国也参加了,渐渐地,中国人有了自己的梦想,那就是,什么时候我们国家可以主办一次世界博览会? 在世博园里,从英国馆走到中国馆,走路最长也就是二十分钟的时间,但是在世博会的历史上,主办城市从当年的英国伦敦走到今天中国的上海,却用了159年。 解说:世博会第一次来到中国,这个久负盛名的国际盛会魅力究竟何在?许多人都希望能到现场亲身感受。历史上,参观人次最多的是1970年的大阪世博会,达到了6400万人,按照估算,上海世博会的来客将创造新的纪录。 记者:在6个月的上海世博会期间,预计将有7000万人次来到世博园区,这么多人对于住宿、饮食、交通安全的需求如何去满足?这个问题、这个挑战,中国的其它城市以前从未遇到过,因此人们自然会问:上海,准备好了吗? 解说:这里是上海地铁一号线,上海火车站站,负责咨询服务的熊熊正忙着回答乘客的各种问题。 记者:你每天回答最多的问题都是些什么? 熊熊(站务员):哪里买票? 解说:每天,仅仅是在哪里买票,熊熊就要回答很多次,我们想找她工作的空隙聊上几句却发现这并不容易。 记者:你的工作会因为世博会到来而改变吗? 熊熊:肯定会有。 记者:这还是在平时,那如果世博会来了,人会很多很多,你估计自己会多说多少话? 熊熊:现在一般性我们接待的每天是三千到四千人次,我估计世博会来了以后,可能会翻一个倍。 解说:对于熊熊来说,世博会的到来意味着每天要应对更多的人流,更多的新问题,对于上海这座城市来说,同样如此。 韩正(上海市市长):世博会给我们提出很多问题,是现在政府管理工作中间没有遇到过的问题。 解说:上海市市长韩正从上海市申办世博会开始,就全程参与相关工作。 记者:本来上海市的人就已经很多了,突然一下子又来了这么多的人,这对城市管理是一个…… 韩正:极大的考验。 记者:极大的考验。 韩正:因为世博会我们讲成功精彩难忘,基础是安全、有序、快乐,特别是交通的组织,要非常有序,只有这样,参观的人快乐了,才谈得上成功精彩难忘。 解说:交通拥堵,即便在平时也困扰着许多城市,世博会期间预计平均每天有四十万人前往参观,而世博园区位于市中心,横跨黄浦江两岸,本来就是人流密集区。 周淮(上海世博会交通保障组总调度长):这40万人次是跟我们的日常交通是高度的同向叠加,集中在早上,八点到十点的高峰小时,正好跟上海的背景交通的,高峰小时一个小时重叠,往世博会的方向,也正好是我们早高峰的方向,那么这样的一个叠加的话,必然会造成严重的拥堵。 韩正:实际我们给自己出了一个难题。历届世博会的选址。就是选在郊区,然后建一条地铁,人流哗啦哗啦就涌过去。 记者:人们都不想给自己找麻烦,我们选在了黄浦江的两侧,不怕给自己添麻烦吗? 韩正:这个麻烦添得值得,你的主题不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吗?那个地区过去都是生产岸线,污染集中的这样一个区域,居住者18000户,房子破破烂烂。世博会这个园区实际上对上海黄浦江两岸的岸线功能的调整起到了关键的带动作用,特别是18000户居民,彻底改变了他们的生活状况,这就是实践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解说:18000户居民搬迁到了新建的小区,老工业区变成了世博园,借世博会机遇,上海推进了中心城区的规划调整。但必须面对的就是相应带来的交通难题,为此,上海启动了大规模的建设,包括交通枢纽、道路系统、地铁、公交等各个方面。 韩正:上海老百姓还是付出了很多,特别在我们建设期,您说对城市正常的运行没有影响,这个不符合事实。现在最困难的时候过来了,这个交通我们通过8年的努力,就是为世博能够接待7千万,甚至7千万以上的人次在做准备。 记者:它是一个必要的过程吗?还是说就是为了世博会这么做? 韩正:城市长远发展应该这么,必须这么做,但是我们是抓住世博会的契机,使我们这个进程加快了。 解说:提升基础设施的同时,上海市历经5年的调研、论证,形成了《世博会交通保障方案》,针对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也制订了多个专门预案。 记者:但是人们还是担心,毕竟是多出这40万人。 周淮:对我们最大的考验是大客流应对,这个问题说实在话,我心里也没底。 记者:我怎么理解您这句话? 周淮:日均40万,节假日是60万,极端高峰是80万,这是我们现在目前预测的,但是,有可能还会突破这个数字,因此我们就专门做了一个三色的预警方案,客流达到40万、50万、60万的时候,分别采取不同的一些措施,但是,确实这个考验还是很大的。 解说:游客们在关心世博交通能否保障他们的游览质量,而上海市民们则在关心对他们的日常出行的影响。世博期间会不会采取一些特殊的管控措施呢? 周淮:原来也考虑了一系列的管控措施,包括尾号限行、错时上下班,但是我们这次是作为一个储备方案,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我们不将使用这个方案。 记者:什么叫万不得已? 周淮:比如说出现全市性的严重的拥堵和交通的瘫痪。 记者:希望它永远放在一个储备方案里,不去启动它。 周淮:那边禁行,这边单双号,我最方便,因为我可以确保我的世博交通畅通无阻,准点、有序,这是肯定的,但是从我们的角度,我们觉得交通的组织不仅仅是一个成功、精彩、难忘的世博会,少扰民、多惠民。要将对日常交通的背景的影响降到最低。 记者:随着这个倒计时一天一天临近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态? 周淮:我现在就像高考生,我已经复习了好几年了,一个是期望它快点考,自己认为我已经准备得差不多了,但是实际上在考的时候,心里面又是忐忑不安的,因为不知道自己的准备 到底行不行,最终的答卷还是在世博会。 解说:交通,仅仅是世博会工作的一个方面,每一个与世博会有关的工作部门都在紧张地运转当中,对每一个工作人员,世博会都是全新的经历和挑战。 记者:举办这届世博会,可能对上海来说要求特别高,因为你的主题是,办世博会让生活更美好,如果你给我添麻烦,那为什么还要举行呢? 韩正:对。我们这届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美好肯定不能忍,城市正常的有序运行,世博会的有序运行,这两个有序运行,把它结合得好了,世博会就成功了。 记者:世博会它是作为一个个案,为它付出这么多值不值? 韩正:很值得,这个对我们既是个挑战,实际上对我们整个上海城市的,运营管理水平是个大幅度的提高,因为世博会遇到的很多问题,我们需要去研究,它办6个月,6个月能够形成这种管理的模式,对未来城市的管理,它的受益是匪浅的。 解说:为了应对世博会游客,可能咨询的问题,熊熊作了许多准备。 熊熊:车站周围有些什么路、有些什么景点、还准备了无障碍电梯的资料,就是可能有些行动不太方便的乘客,他会过来问我要去某一个车站,无障碍电梯在什么方位。 记者:这是特别为世博会准备的? 熊熊:对,是我们特别为世博会准备的。 记者:你喜欢这份工作吗? 熊熊:喜欢,外地人可能从火车站下来以后,第一个看到的就是我,如果我做得比较好的话,他们一下子觉得这座城市很亲切。 解说:5月1号世博园正式开园,所有的筹备工作开始面对世博会长达半年的检验。 陆贞雄是上海一家小照相馆的主人,随着世博会临近,他的小店经常有记者来访,这是因为他的祖父陆士谔曾经在小说里假想未来上海举办博览会的盛大景象,这本名叫《新中国》的小说问世,距今整整一百年。 陆贞雄:我祖父就是在100年前就预言了在中国上海浦东要开博览会,书里面,他是以梦为载体,在梦中,黄浦江上架起了大桥,还在浦东辟地造屋,建筑会场,要开博览会。 解说:实际上,百年前就已经做过世博梦的还不止陆士谔一人。 记者:外白渡桥修建于1907年,它见证了上海滩的百年变幻,其实中国的世博梦就和这座桥一样,历经百年。从1902年开始到1910年,当时大名鼎鼎的维新派的代表人物梁启超,晚清批判小说家吴趼人,还有当时上海的小说家陆士谔,他们三个不约而同地先后在自己的小说里面假想,未来中国举办世博会的情形,而他们设想的主办城市是同一个地方,那就是上海。 如果他们能够想到,未来有一天,他们的这个梦想能够变成现实的话,我想,他们一定非常想知道,真实的世博会和他们想象中的那一个会一样吗?今天的上海又该如何回答,这个来自历史的发问。 解说:陆士谔的小说写于1910年,比他更早5年,另一位小说家吴趼人在《新石头记》里虚构了一个上海大博览会,想象世界各国盖了场馆,中国各省也分别建了会场,会上新奇的货物 不计其数,两位小说家的描绘,侧重于制造品的展示、会场、城市的建设,这的确是他们生活的年代世博会的主要特点。 韩正:世博会起源于工业革命时代,当时突出的是什么主题呢?是制造业和艺术,后来到20世纪,它主题变了,就是以科技进步和教育为主线,进入到上个世纪末和本世纪的世博会,它实际上的主题都是围绕着可持续发展,那么上海世博会城市为主题,因为现在大家共同关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解说:现在看来,梁启超先生1902年在小说《新中国未来记》里的想象和今天的世博会或许更为近似,他写道:这博览会却不同寻常,不特陈设商务、工艺、诸物品而已,乃至各种学问、宗教,皆以此时开联合大会,处处有论说坛,日日开讲论会。 梁启超梦想中的世博会不仅仅是物质的展示场,也是各种知识和思想汇集交流的舞台。 上海世博会期间,在园区内举办的论坛演出等文化活动将超过两万场,而世博会本身其实就是一个最大的论坛,讨论城市如何让生活更美好。各国的展览内容就是语言,讲述着自己的见解。 记者:美国馆要展示给参观者什么? 费乐友(上海世博会美国展区总代表):我们的场馆里有一个花园,这是我们项目里最大的特征,我们会在那儿讲述一个城市童话,故事从一个小女孩的角度去讲述,小女孩偶然发现了一片废弃的地区,她通过勇气、见识、想象力等等,成功地集合起了一个团队,把这片地方改造成一个城市福地,它契合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也突显了我们美国人的价值观,力量、个人奋斗、勇于追梦,不管你是什么年龄都可以集合你的团队,去创造美好的东西,这一切的表达都借助非常先进的技术。 解说:而各参展国先进技术的展示都是为了传达某种思考。 江原规由(上海世博会日本馆馆长):日本馆的主题就是心之和,技之和,和与贵国和谐社会的和一样,技就是科学的,馆内有很多,很多尖端的日本的技术,比如说把脏水变成为能喝的,但是更重要的不是技术,是心,不要把水弄脏,心之和,技之和。 解说:就连展馆的外观也可以是一篇形象化的论文。 孔然蒂(上海世博会德国馆新闻发言人):我们的场馆命名为“和谐都市”,这是根据这次世博会的内涵创造的。 记者:但是你们场馆的外表看起来并不那么平衡。 孔然蒂:对,这正是通过建筑在表达理念,如果把这个建筑的每一部分分开来看,它们显得很不稳定,也谈不上平衡,但是,它们互相倚靠,互相支撑,结果不论是整体,还是每个部分都达到了稳定平衡,这就是城市平衡、和谐的思想,通过建筑来表现。 解说:100年前中国人的世博梦,当然不可能真正准确地把握今天世博会的内涵。那个年代 中国大片沦为殖民地,一些知识分子们发现,主办世博会是西方强国向世界宣告国力的一种方式,于是,他们用纸上的世博梦来寄托自己的强国梦,而当时,更多国人对世博会,还存在着严重的误读,他们称它为炫奇会,言下之意是各国炫耀珍奇之物的场所。 吴建中(上海世博会主题演绎顾问):工业革命时代,人家送展的是蒸汽机,电气革命时代,人家送的是电灯、电话,这样引领发明的东西,而我们以前送来送去都是一些传统的东西,实际上是对这个世博会理解、了解还不够。 解说:世博会主题演绎顾问,上海市图书馆馆长吴建中先生曾经多次到各地演讲、介绍世博会,他感觉到对世博会的误读,今天依然存在。 吴建中:就认为世博会就是一个商业性的一个博览会,所以都把营销和文化旅游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上,还有的是把它看作展示成就的一个机会,但世博会不是展示成就的,不是展示过去的,它是探讨未来的。 解说:韩正市长坦言最初上海市代表中国,申办世博会时,对它的认识也不够。 韩正:那个时候想象不是一个博览会吗,还有那么深奥的道理在里面。总之想,在发展中国家举办,中国应当是首选,在中国首选,我们上海要力争成为第一个承办的城市,从这样一个角度,中国增加知名度,上海增加影响力去考虑这个问题。你真是申办了,研究越深了,还真有那么多深奥的道理在里面。 记者:上海在这个筹办和即将举办的过程中,有很多第一,比如说是第一个在发展中国家在举办,比如说园区最大,参展成员是最多,这些第一是刻意为之,还是说不经意为之的? 韩正:没有刻意过,它一定是90%是本国民众参观,在中国举办那肯定,这个90%比例总量就大了,世博园建多大建多少馆,都是根据预测的总人数,就这么自然而来的,没有必要去强调什么第一,成功不成功不在于第一,园区大了又怎么样,参观人数多了又怎么样 也没有必要多宣传这方面的内容,恐怕我们还是要更多的,宣传一些理念,因为我们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国家的民众,对世博会过去了解并不是很多。 记者:虽然世博会是在自己家门口举办,但并不是所有人都知道,世博到底是什么,比如说有人就问过这样的问题:世博会是卖什么的?在世博期间,如果我在外国场馆买东西,是不是就能够免税了?另外,世博园区是不是比迪斯尼乐园更好玩呢?所以,看世博,到底看什么?如果你对这个问题没有最基本了解的话,就算你是身临其境,恐怕也会错失很多精彩。 吴建中:我觉得应该先做一点功课,这届世博会到底它的主题是什么?它的价值观是什么?我举一个例子,我曾经参观过,2008年萨拉戈萨世博会,我看了一个水滴馆,很大一个建筑,只有一个水滴的雕塑,它就是让你处于思考的一个状态,水跟我们是什么关系?如果说我们不去做功课的话,可能我们就不了解它要表达什么。 解说:在上海世博局,我们和一些工作人员,聊起了世博会。 章文君(上海世博局工作人员):最开始我会觉得,世博会就是一个大型的展会,然后介绍一些,可能各地的一些产品,但是当我真的去接触到世博会,我就会发现,内涵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 郁蕾(上海世博局工作人员):各国的不同文化,各国的一个交流,这个是一个很好的一个机会。 董增连(上海世博局工作人员):我感觉世博会它就在于创新,对未来的生活是一种创新,告诉我一种创新的理念。 解说:有人说一部世博会史就是一部创意史,早期世博会上,虽然中国的丝绸、茶叶等展品频频获奖。但一些有识之士率先读出了背后的差距,他们深感中国很难拿出赶上世界潮流的东西,20世纪初,中国报纸就曾经争论,世博会上中国应该向世界展示什么? 1982年,新中国首次参加世博会,在这届以新能源为主题的,世博会上,中国展示了太阳能灶和沼气炉,但唱主角的还是传统文化,要回答中国应该向世界展示什么,也受制于中国能向世界展示什么。 当世博会终于在上海举办,中国将怎样回答这由来已久的疑问呢? 记者:多少年以来,我们一直在想中国想主办世博会,我们能够给世界看什么,能否感受到创新这两个字,中国馆到底要体现什么东西? 陈先进(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副局长):我们也是吸取了很多历届世博会中国馆的,一些成功的经验和一些不足的教训,觉得中国拿不出一定创意的东西,只是拿出一些古代的文化的四大发明、兵马俑、长城砖,但是反映中国现代的东西,拿的非常少。 解说:中国展区的工作团队,从4年前开始研究,经过反复讨论,首先确定了中国馆的主题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 陈先进:原来我们创作思路有一个误区,说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大家都认同;那么第二个问题就来了,什么是中华智慧?一做出来又是反映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的东西,所以后来我们就转变了一个思路,我们就从中国三十年城市发展这段历程去切入。 记者: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我们的城市化,实际上主要是在学习西方,甚至是在拷贝西方,我们的独特的地方在什么(地方)? 陈先进:改革开放前1978年,大概是两亿左右人住在城市。30年过去了,中国的城市化比例达到了47%,中国现在城市人口已经将近六个亿,每一分钟,大概有将近30个人成为新城市人,这个快速发展的城市化过程中,我们中国保持了社会稳定,保持了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这里面一定有它的道理,一定有它的智慧在里面。 解说:传统文明不再是这次中国馆的主角,历史、现实、未来各占据三分之一的内容,共同传递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 陈先进:一个是城市里面,必须人和人要和谐,第二个,城市必须要和它的环境要和谐,第三,城市和农村必须要和谐。 记者:陈局长,这几个和谐,是否还是我们在吃文化传统的老本? 陈先进:我觉得不是吃,实际上我们又恢复到,我们觉得老祖宗,讲的是很有道理的,我们不能过度地采伐资源,我们不顾后果来进行发展。 吴建中:中国馆也好,地区馆也好都很好地展示了,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这个理念,但是还不够,还应该向国外的一些展馆学习,他们可能更有深度,更有厚度。 记者:为什么这么说? 吴建中:比如英国馆,每一根亚克力杆的顶端,都有一颗到三颗种子,我们已经发现,物种在以每天减少一百种这样一个速度在向前走,把这个展馆,用种子圣殿来体现出来,就是要告诉人们,我们要关注,种子与城市发展的关系,所以这就是一个很好的价值观。 记者:一望即知。 吴建中:是的,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样一个世博会,在我们这里举办,并不是说我们已经做得很好了,我们应该虚心地向人家学习。 陈先进:世界看中国,实际上我觉得还是中国看世界,还是中国学习世界,还是一种学习的舞台。 解说:当世博会的舞台终于搭建在黄浦江两岸,百年前的梦想家们当然已无缘得见,不过,陆贞雄已经准备好了门票,他要到现场去看看祖父百年前的梦。 同期:小谢,收到请讲,请开一下4号阳光谷的灯光。 同期:好的,请稍等。4号阳光谷灯光已开。 同期:好的,谢谢。 解说:追溯这璀璨灯光的起点,就不能不提到1889年的巴黎世博会,爱迪生发明的电灯,正是在那届世博会上亮相,照亮了参观者惊奇的眼睛,更照亮了人类未来的生活。 记者:关于世博会有一句老话叫一切始于世博,你看蒸汽机、电灯、电话、空调、电梯,包括我们今天吃的冰淇淋的蛋筒,无一不是从世博会里走出来的,那么当未来有一天,当我们回望这次世博会的时候,是否会发现某些改变是源于上海世博呢? 韩正:突然有一个人们都不了解的,全新的东西通过上海世博会,就进入人们的生活,这个时代已经过了,过去的这样一种发明,它一定要到世博会来演示信息时代,恐怕世博会也会变化,这种变化既是世界博览业的机遇,也是世界博览业的挑战。 解说:名为鹰巢的美国馆,在世博会临近时如期亮相,这座建筑去年7月才破土是众多展馆中开工最迟的一个,这让很多人曾经为它的进度担忧。 费乐友:看我们的建筑它彻底建好了,我们比其它好些家伙还快,我们迟开始,但先完成了。美国克服了巨大的困难和障碍,这就是我们的精神,一旦我们决心要做某件事,我们就一定要干得漂亮。 解说:站在鹰巢前,这位总代表显得兴奋而自豪,因为美国的本次世博之旅历经波折。去年4月,当参展签约期已经截止,美国仍然只作了口头承诺,根据美国法律世博会经费只能向民间和企业募集,但金融危机的爆发,让筹款变得渺茫,很多人猜测美国有可能放弃本届世博会,人们之所以这样猜想,还有另一个原因,那就是一些迹象显示,近几十年美国对世博会的兴趣在下降。 记者:有人说美国近年来对世博会不是很感兴趣,例如美国没有参加,2000年汉诺威世博会,甚至退出了国际展览局,为什么要这样做? 费乐友:早年的世博会比近年的远远要重要,过去几十年它变得并不那么有影响力,因为觉得不值得为它投资,除非它有更重大的形式,中国复兴了从前世博会的盛景,让它再次光芒四射。 解说:的确,现在一台小小的电脑,就可以让人遍览世界,所以有人说世博会已经失去了当初的魔力,今天,它究竟能用什么来吸引世界,影响世界呢? 孔然蒂:我们常常被问世博会是否还应该举办?你是否认为我们应该在这上面耗费资金,我总会说是,虽然我们有网络,但面对面地交流,了解对方,触摸、感受、亲眼目睹展品,分享方法、理念、创意是任何网络的东西无法替代的,在我看来放弃世博会是一种遗憾。 解说:在美国的参展问题上,费乐友作了大量努力,他得到了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的大力支持,希拉里和他一样坚信上海世博会的价值,2009年5月,美国签署了参展协议决定一边筹款、一边建设。 费乐文:因为它在中国,因为它在上海,因为它是最大的,因为它选择的主题如此重大,对于美国来说,它给了我们一个机会,不仅是来分享也是来学习。 记者:但美国几乎是最后一个到这里来的。 费乐文: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推动我们重新思考,在世博会上的角色,我认为我们将看到 美国对世博会态度新的转变,这对美国领导层是一次觉醒的呼唤,至少这是我所希望的,我想要做的事就是让美国不再重演这次旅程困难重重的局面。 解说:最终,上海世博会吸引了超过24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展,创造了世博会的新纪录。 吴建中:国际展览局的成员国1999年只有88个,现在157个,而且更多增加是在2007年以后,这个跟上海世博会的工作是分不开的。 记者:为什么很多国家非常注重上海世博会? 吴建中:发达国家可能更多地关注低碳、自然问题,发展中国家可能更多地关注平等问题,以前办博也好,参博也好都是发达国家的事,这届世博会它让更多发展中国家有了一个平等交流的一个舞台,所以上海世博会为世博会本身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韩正:世博会在信息化时代一定会注入新的内容,但是世博会的文化品格不会变,世博会的文化品格决定了它与任何博览会有区别的,它的核心理念就是进步、创新、交流。 解说:新的时代世博会影响世界的方式发生着改变,那么,对于一个国家、一座城市,世博会又可能带来哪些影响呢? 费乐文:芝加哥世博会和上海世博会有些相似之处,芝加哥世博会举办时,美国正处在极端困难的经济环境下,而那届世博会从某种角度,起到了经济刺激的作用,正如这次世博会对于上海和整个中国的巨大经济刺激。 解说:历史上的多次世博会都给主办国家和城市带来显著经济影响,该如何把握今天世博会的经济效应,上海市专门成立了世博经济研究院来进行研究。 陈信康:直接的经济利益可以达到794亿人民币。 记者: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数字? 陈信康(上海财经大学世博经济研究院院长):这是一笔小账。 记者:怎么说这个话? 陈信康:世博会永恒的主题创新,经济增长的驱动力,就是靠创新,所以通过世博会这样一个平台,对推动经济发展的模式的转变是有帮助的,别人都在创新,你创不出新来,你都没脸在这个平台上去表演。为什么把它称为叫经济、科技、文化的奥林匹克盛会呢,奥林匹克宗旨主要是交流,但是其中还有一个就是竞技。你作为主办国、主办城市,你拿出什么样的创新成果呢? 记者:这种挤压实际上就是推动。 陈信康:对。 解说:然而在陈信康先生看来,世博会最大的效应还不仅于此。 陈信康:我是认为可能世博会最大的影响,还是在非经济方面,通过世博会的举办,要在软实力上有一个明显的提升,你的一种文化,你的一种价值观念,国民市民的素质。 记者:上海作为世博会的承办城市对于提高公民的素质有帮助吗? 陈信康:有帮助,绝对有帮助。上海世博会吸取了北京奥运会很好的经验,充分利用志愿者,本身就是对上海市民素质提升的一个过程。 解说:几十万名志愿者正在园区内外为上海世博会服务,在地铁站,我们遇到一组志愿者,正在引导市民左行右立,绝大多数人不需要提醒,已经自觉地站在右边让出左边的通道。 记者:原来是什么样子? 王永镇(上海音速青年志愿服务中心总干事):原来在高峰时段的话人很挤,现在有一条能够行走的通道,的确有些人觉得,干脆就走下去,或者走上来。 记者:他站在左边了。 王永镇:先生请您左边行走,右边站立好吗?左行右立。对,谢谢。这就是一种很显现的一个人群效应,他自己也许没有意识到,但是和他一起的伙伴会提醒他,左边行走,右边站立。 记者:对于世博会有了解吗?你想去看吗? 王永镇:我很想,但是我想也可能只有等到,世博结束以后才可能有机会。 记者:为什么? 王永镇:我是一个城市岗亭的站长,去看世博会的机会非常非常少。 记者:那不是很大的遗憾吗? 王永镇:我觉得不遗憾。 记者:为什么? 王永镇:我已经在世博中了,我觉得我们现在做的所有的,为城市也好,为世博也好是我们一种很大的推动。 记者:好,打扰你了。 王永镇:没关系。 解说:日本馆馆长江原规由先生对我们谈起了1970年日本大阪世博会,它也曾为日本经济带来高速发展,但现在,日本人已不再热衷于提起大阪世博会创造的经济奇迹,尤其是在2005年以“自然的睿智”为主题的,爱知世博会举办之后。 江原规由:大阪世博会给日本带来发展,爱知世博会让日本反思,我的幸福,你的幸福,只有经济发展,不能实现的,大阪世博会主要为经济发展而做的,这在当时是很对的,但是以后很严重问题发生,环保,还有节能的问题,中国成为经济大国以后追求什么?上海世博会强调的是人民的生活,所以国家和人民连接起来。 韩正:新中国成立以后,上海不断地发展,但是还面对很多瓶颈和难题,归结到一点就是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过程,就是一个惠民的过程,而世博会恰恰是在这个时候举办,可以给我们很多启示,哪种生活是不美好的,哪种生活是美好的。上海这座城市本身就是要体现生活更美好这个主题。 解说:今天人们回顾大阪世博会的价值认为最宝贵的是另外一些东西。 江原规由:大阪的世博会让我们有未来,有希望的,日本人更了解世界,世界更了解日本。 记者:您(当时)多大岁数? 江原规由:二十多岁。 记者:这样的一个世博会,在自己国家举行的时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江原规由:都想要去的日本的年轻人打开眼界,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到海外留学,老人也好,小孩也好都有新的感觉。 记者:大阪世博会他们觉得最大的冲击是思维的转变,整整影响了一代人,那么会不会也在我们国家产生同样的一种效果? 韩正:我很赞同这样一种观点,现在孩子太苦了,整天读书做功课,几乎没有自己想象的时间,我很希望有更多的孩子去参观世博会,给他们看,看了以后激发他们的想象,这个太重要了。 解说:上海世博会的吉祥物海宝设计的理念是用大海的颜色,写出的一个人字,而世博会对未来的所有含义都要通过人来传递。 韩正:我觉得很重要的是我们这座城市的文化素养,世博会实际上是一种检阅,让上海市民能够进一步了解,上海这座城市的城市精神,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这种城市精神能够进一步地得到弘扬,这是我们共同希望的。 记者:159年,世博会从英国伦敦走到了中国上海,全世界的关注目光自然也就,投掷在了黄浦江的两岸,通过世博会,世界在看中国,而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又是一次,多么难得和珍贵的机会,因为要知道在5.28平方公里的世博园区内,人们看到的,绝不是浮光掠影的异国风情,而是人类文明和智慧的精华,通过世博会,中国在看世界。 (本文来源:中证网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Archiver|航空论坛 ( 渝ICP备10008336号 )

GMT+8, 2024-11-15 01:59 , Processed in 0.024001 second(s), 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MinHang.C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