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事客机黑匣子已经被找到,目前已被送到北京由专家进行解码 本报记者 赵滨 摄
华商网-新文化报8月27日报道 据8·24空难事故调查组26日下午最新通报,失事的河南航空公司EMB190/B-3130号飞机两个黑匣子已送至北京并由专家进行解码。初步调查显示,飞机在空中没有发生燃烧或爆炸,没有人为破坏的迹象。那么,究竟是何原因导致惨剧的发生?空难发生后,外界关于客机失事原因众说纷纭。
进展
黑匣子送到北京解码
26日16时5分,民航局航空安全办公室主任吕尔学代表8·24事故调查组向媒体通报情况时说,根据国务院领导指示精神,中国民航局成立了以副局长李健为组长的事故调查组。调查组下设综合、飞行、适航、空管、运输、公安、机场和译码8个专项调查小组,对事故展开调查。
据吕尔学介绍,目前飞机上的两个黑匣子已找到并已于25日送到北京由专家进行解码。从25日到26日,事故调查组已对事故现场进行初步勘察,并正在进行全方位调查取证。
现状
国内空难原因很少公开
黑匣子是秘密的,空难调查报告也是保密的。新中国民航史曾发生过数十起空难,几乎无一公布其原因。
2006年年底,国家安监总局、监察部通报了中国东方航空云南公司包头空难事故调查处理结果。但这短短的“公示”,也仅仅是报纸上的200字。南航一位官员私下向记者说,由于建国以来从来没有公开过民航事故调查报告,如果突然公布,可能会带来社会恐慌。“现在航空公司客座率很低”。
在信息逐渐公开化的今天,这个“秘密”越来越显得突兀。于是,原中国民航总局也在推进事故调查信息公开化的措施。2005年3月7日,总局颁布了《民用航空安全信息管理规定》。其中规定:民用航空安全信息发布分为定期信息发布和紧急事件信息发布。紧急事件指特定飞行事故、航空地面事故、飞行事故征候和其他不安全事件的情况,还包括事故或事件发生的基本情况、人员伤亡、事件处理和采取的措施。
分析一
机长可能强行降落
目前,伊春当地猜测最多的版本是由于该航班飞行员首次驾驶此航线,判断有误导致飞机提前降落,而在飞机着陆时,草地上恰巧有一个土丘,飞机与之撞击后导致机身断裂。“可能是操作失误。”一名自称劳拉的女飞行员也在博客上发帖,认为失事客机机长可能是强行降落。劳拉引用当时的气象条件分析称,当能见度下降到1英里(1600米)以下,就必须进行仪表飞行。但即使仪表飞行,依旧有其最低的能见度要求。她说,“显然,这架飞机的机长决定强行降落。”对于这种说法,深航并未予以回应,但首次勘查中,已发现从飞机残骸部位向后推一公里就有树梢被刮的痕迹。据悉,事件中生还的两名机组人员正是机长和飞行员,这将有助于事件进一步还原真相。
分析二
失事机场无夜航设备
有人质疑伊春机场适不适合夜航。空军后勤学院客座教授张起淮昨日接受采访时说,“夜航”相对于其他时间段的飞行,具有很大的风险性,经常会把上面和下面搞混,把天和海搞混了。因此,夜航对于飞机和机场的起降条件都有着很高的要求,要求机场配备盲降系统。
南航黑龙江分公司运行安全技术部2009年8月27日印发的“关于伊春林都机场运行安全措施”文件就明确指出,“9月1日以后伊春机场原则上不飞夜航”。文件指出,伊春林都机场地处山谷交汇漫滩处,起降环境复杂,跑道上没有安装现代化的盲降系统。不过,航空局副局长李健昨天认为,伊春机场不适合夜航的说法不正确。中国建设的任何一个机场,无论是空管设施还是各种技术条件,都符合国际民航和国家民航的规程。
分析三
大雾天气致能见度低
据了解,飞机失事时气温比较低,空气很潮湿,有雾,能见度不超过300米。大雾天气有可能对这起事故产生一定的影响。而且事发当天,从21点到22点一个小时之间,能见度就从8000米到1000米急剧恶化。中国空军试飞专家徐勇凌表示,能见度变化如此之快可能令机组始料未及。伊春的气候四季多变,属于林区,湿度很大,早晚温差大,八九月份的露珠都能凝结成冰。空军后勤学院客座教授张起淮说,按照飞行条件,那里的起飞降落条件不能少于1200米,而伊春机场当天的起降能见度仅为300米,在没有盲降设备的情况下,飞机是不应该着陆的。
分析四
失事飞机水土不服
失事航班的机型是ERJ-190,占据了世界支线飞机45%的市场份额。由于其设计理念强调乘客舒适度和飞机性能之间达到完美的平衡,被誉为“支线航空之王”。有网友质疑飞机是不是存在水土不服的问题。对此专家认为虽然ERJ-190型飞机是在巴西生产的,但这种机型目前销往美国、加拿大、沙特等国家,气候适应性已得到充分验证。而且中国使用的ERJ-190,都是2008年以后制造的,也不存在飞机老旧引起的安全隐患。
分析五
失事机组疲劳驾驶
有记者查阅民航飞行记录发现,失事之前机组已经历了4次飞行,疲劳可能是造成事故的一个主要原因。专家表示,失事飞机飞行是否密度过大需要民航局调查后裁定。综合《新闻晚报》等 (本文来源:华商网-新文化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