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论坛_航空翻译_民航英语翻译_飞行翻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36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解放军多数部队年外训时间超半年 较以前翻倍 [复制链接]

Rank: 9Rank: 9Rank: 9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8-27 11:57:5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核心提示:新一代《军事训练与考核大纲》规定,部队每年野外驻训时间不少于4个月。加上外出演习和进行特别课目的施训,大多数部队每年外训时间在半年以上,长的超过8个月,比过去增加了一倍多。


某炮兵旅反坦克营官兵野外驻训。

新华网8月26日报道
野外驻训,部队装备管理与技术保障困难多、任务重。如何搞好野外驻训期间装备管理?怎样解决野外装备技术保障难题?请看——
新闻背景:
夏秋时节,正是野外驻训的黄金时期。全军各大单位把部队拉到陌生地域,开展多种形式的野战化训练。随着野外驻训时间和训练强度增加,装备动用频繁,装备管理与技术保障出现了许多新的矛盾和问题。
为确保野外驻训圆满完成,各部队着眼实战需要,积极探索野外驻训装备保障新方法,按照维修方式平战一体、维修任务上下衔接、资源配置综合集成、力量编组平战兼容、运行机制顺畅高效的装备保障模式,努力提高部队装备野外保障能力。
根据野外驻训实际,我们梳理出野外驻训装备保障中常见的7个方面问题,从技术层面进行深入剖析,以期给正在野外驻训的部队借鉴。
焦点一:如何防止装备芯片野外受潮?
按标准建立野外简易库房 制定野外驻训装备管理规定
盛夏的科尔沁草原,硝烟弥漫,炮声隆隆。某集团军组织的一场野战条件下实兵对抗演练正在激烈进行。
“红”、“蓝”对抗演练正进行到节骨眼上,某师一门火炮身管智能检测系统却突然死机。维修保障人员纷纷上阵抢修,捣鼓半天也没弄明白是咋回事。最后,请来的专家找到了症结所在:一个关键芯片受潮,导致智能检测系统不能正常工作。
随即,专家组带着部队的技术人员顺藤摸瓜发现,该师野外存放该检测系统的临时库房内温度、湿度与规定要求严重不符,是芯片“罢工”的“罪魁祸首”。
此事引起了师领导的重视:近年来,随着新装备大量列装,对装备的管理和维修要求越来越高。在野外驻训过程中,大批装备在露天环境经受日晒雨淋,即使是有库室存放,其通风条件、湿度、温度等也不符合新装备的存储要求。
为此,师里拿出专款建立野外简易库房,购进空调机、通风扇、吸潮机等设备;为新装备建立电子档案,适时进行量化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制订科学的管理、使用和维护措施;下发了《野外驻训中信息化装备维护保养细则及流程图》,使野外驻训装备维护保养步入规范化轨道。野外驻训以来,部队装备故障率明显少于往年。
行家解读:某机械化师师长黄铭:武器装备越是信息化,技术保障越要科学化。实践证明,对高新技术装备管理只有从系统着眼、从细节着手,努力掌握其战技术性能,探索其保障规律,才能使装备不失保不失管,发挥最大作战效能。
焦点二:装备野外抢修力量不够怎么办?
与科研院所建立协作关系 建立车载综合装备保障信息网
“根据你们叙述的故障现象,我们认为是电子元件受潮所致,建议立即进行更换。”8月初,某防空旅装备部维修人员,按照某厂家技术人员电话中的“点拨”,用了不到10分钟就在野外排除了一台防空装备的故障。
这个旅针对电子设备野外环境故障率高、保障人员少的实际,在对装备进行隐患排查、精心维修的基础上,与6家院校、科研院所和装备生产厂家建立了协作关系;利用多种信息技术,建立纵向联通各基本保障单元,横向贯通业务机关、协作科研院所和装备生产厂家的车载综合装备保障信息网,实现野外驻训装备检测手段数字化、作业方式自动化、远程会诊可视化。
凭借牢固的协作关系,6家单位的技术人员“请”之即“来”。驻训以来,他们通过技术人员来驻训点指导、电话远程会诊等方式,已经排除疑难故障6起,发现并查处17起安全隐患。
行家解读:沈阳军区军械装甲部副部长宋德明:有些高新技术装备,往往会涉及到多种学科前沿知识和技术。如果完全依靠本单位、本部门的力量,就会出现“孤掌难鸣”的局面。与军地院校、科研院所、生产厂家建立协作关系,保障的速度就有可能加快,质量也会得到跃升。有时候,联合协作也是一种力量。
焦点三:野外驻训装备维修如何达标?
制定野外装备维修新标准 设立野外装备保障维修监察员
野外驻训以来,某集团军装备部门调查发现,由于对野外装备维修质量监控不够严,一些承担修理任务的单位时常交出“马虎账”:有的装备看似维修得十分细致,可没几天就“趴窝”;有的装备维修标准落实不到位,存在漏项现象;有的装备维修器材消耗单上签“人情字”,导致装备维修器材流失。
为此,集团军组成各类武器装备修理质量监察组,从一线装备修理人员中选出33名业务精湛、素质过硬的技术骨干,担任野外驻训装备维修监察员,并制定野外驻训装备修理质量等级鉴定标准,对野外训练的装备维修进行全方位质量监控。
野外装备维修标准建立,有效地提高了装备保障能力。不久前,承担牵引火炮修理任务的某师修理营,严格按集团军制定的装备修理质量标准,确保了装备的维修质量。
行家解读:某集团军装备部副部长姜永虎:野外驻训期间,部队驻扎分散、装备动用频繁,没有完好的战术和技术性能,势必影响训练任务的完成。在野外驻训装备维修中推行监察员制度,不仅能及时发现维修不合格的装备,更重要的是提供了一种新的装备维修保障模式。
焦点四:怎样提高野外装备管理效益?
建立野外装备视频监控网 将分散装备保障模块集成化
7月23日清晨,某炮兵旅领导在野外驻训点监控网前轻点鼠标,全旅车辆、通信、火炮等6类装备的维修保养情况一览无余。旅装备部一名助理员说:“领导可以随时在网上查阅装备维修保养情况,管装和操装人员一点也不敢马虎。”
这个旅按照“超前预测、精确管理”的野外驻训装备保障要求,与野外驻训的营连建立无线传输网络,将分散在8个野外场所的装备保障模块集成化。同时,他们还利用数码智能分析、温度自动检控等技术手段,开发了野战装备维修信息传输系统等设备,形成电子眼、监控器、预警器遍布各个野外装备现场的视频监控网
如今,旅装备部门在局域网上,就能实时追踪装备野外训练的情况,形成了“白天看得清、晚上看得见、实时监控不间断”的装备管理新模式。野外驻训以来,这个旅在野外成功组织了19种装备远程训损评估和专家视频会诊,快速完成33个装备故障检测抢修作业,预先获知并排除装备故障21起。
行家解读:某集团军高级工程师李平:将信息化触角延伸到野外训练场,让野外环境条件下的装备保障单元要素紧密地联结为一体,实现野外驻训装备保障一网共享、随时调用,使野外驻训装备管理向“一网通”迈进一大步。可见,只要不断提升综合运用网络技术的能力,就能使整体作战保障效能倍增。
焦点五:如何提高装备野外抢修能力?
建立野外“装备保障信息库” 提高装备保障人员应变能力
刚驻训不久,某师在驻训地组织了一场装备综合保障演练。令人没有想到的是,预定的部署稍微做了一下调整,就搅乱了保障小分队、班组的阵脚,影响了作战保障进程。
本是万无一失的演习设计,却由于装备保障人员缺少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造成了处处被动的局面。为提高野外复杂条件下的抢修能力,这个师利用驻训地复杂天候、地形环境,开展多种保障样式的演练,使保障人员了解保障任务和各种作战进程中须解决的问题;制定完善“突遭敌袭击”、“较暗条件下组织抢救抢修”等50余套预案,锤炼保障人员在生疏地域、恶劣气候等复杂环境下进行精确、快速保障和处置急难险情的能力。
与此同时,这个师还结合野外驻训实际,创建了由上万组数据支撑的野外“装备保障信息库”,攻克了一批野外装备保障难题,提升了装备技术人员的野外抢修应变能力。
行家解读:某坦克修理大队大队长蒋洪波:在瞬息万变的信息化战场上,如果没有随机应变能力,就不可能赢得主动权。一方面,各级领导机关不能凡事都当“保姆”,要尽可能地为装备保障人员创造出独立解决问题的空间;另一方面,要抓住野外驻训时机,充分发挥装备保障人员主观能动性,努力实现由“车间维修高手”向“战场抢修能手”的转变。
焦点六:如何解决装备露天存放难题?
制定露天防自然灾害预案 建立“三区两库”野外保障模式
7月22日下午,一场突如其来的冰雹从天而降。正在野外驻训的某陆航团官兵,迅速启动新研制的“露天存放直升机防冰雹预案”,运用自主革新的设备进行防护,确保了10余架参训直升机安然无恙。
正在负责直升机野外训练保障的团领导介绍,野外驻训期间,驻地气象条件十分复杂,大风、扬沙天气频繁,沙尘一旦进入发动机、散热装置等部位,将会对装备造成损伤。为杜绝事故隐患,这个团成立了技术革新攻关小组,对直升机易在野外训练中出现问题的重点环节、部位、机件,认真分析研究,研制出了野战抢修、野外指挥等5个方舱,创新了飞行保障、装备抢修等“三区两库”野外保障模式,较好地解决了装备露天存放难题。
近年来,该团在野外驻训中先后创新21项技术成果,使直升机训练较好地克服了大风、扬沙、低云、降雨等复杂天候,出色地完成了海上空域飞行、海岛起降、海上搜索营救等课目训练,有效地提高了部队装备保障能力。
行家解读:某陆航团团长郭耀东:改变,不仅仅源于技术创新,更源于敢于和善于突破传统的眼光和魄力。在野外驻训期间,无论是专业训练,还是技术保障,都要立足现有条件,充分加大对“知识和智力”资源的开发,善于在创新中攻难克险,用创新成果破解保障难题。
焦点七:如何安全管理野外驻训装备?
建立装备训练风险评估机制 用信息技术提升装备管理水平
7月下旬,记者在某装甲师训练场看到,师“风险评估员”紧紧跟随训练全程,围绕训练课目、质量指标、方法步骤、训练防护和装备性能等19个方面定性定量分析,列出了涵盖多个训练环节的“风险清单”。
这个师领导告诉记者,这些“风险评估员”把部队不同训练地、不同阶段的安全隐患一一列出,并标明危险等级,相当于给部队提供了一份详细的安全隐患自查自纠“任务书”,便于部队逐个制定防范措施,将安全隐患消灭于萌芽之中。
野外驻训后,集团军装备部领导针对驻训场雾多、风沙大、地势险和训练难度大、危险系数高的实际,要求各单位成立安全风险评估小组,指定技术过硬、经验丰富的装备保障人员担任“风险评估员”,经系统培训后上岗司职。
“风险评估员”主要负责提供决策依据,制定训练安全风险评估方案,对训练活动进行装备安全风险评估,督导部队及时消除安全隐患。同时,他们还运用信息技术,在各个野外器材仓库内安装监控器,让保管人员通过声音传感器、光电感应器、红外夜视仪等先进信息技术装备,提高野外装备管理与技术保障水平。
行家解读:某装甲师副师长刘鑫:随着部队技术含量的快速提高,管理对技术的依赖程度也越来越大。因此,只有摆脱传统观念和习惯思维束缚,在完善教育管理措施的同时,引进新的技术成果,创造出技术管理新模式,才能提高野外环境条件下的装备管理水平。
实现装备保障新跨越
某集团军装备部部长 徐 仁
新一代《军事训练与考核大纲》规定,部队每年野外驻训时间不少于4个月。加上外出演习和进行特别课目的施训,大多数部队每年外训时间在半年以上,长的超过8个月,比过去增加了一倍多。野外驻训时间增长,给装备保障管理带来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因此,抓好野外驻训装备全程跟踪管理与技术保障,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野外驻训期间,部队由相对集中到高度分散,环境由整齐划一到相对混杂,条件由相对舒适到比较艰苦,加上装备动用频繁,装备管理和技术保障面临的矛盾和困难增多。这既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促进装备建设的难得时机。为此,我们要乘势而上,勇于创新实践,努力将营区装备制度向野外延伸,形成完备的野外驻训装备使用管理和维护保养制度,以确保所有参训装备不失管不失保。
从某种意义上说,未来战场的需要,就是引导野外条件下装备保障的“方向标”。缩小保障与实战的差距,是野外条件下装备保障的出发点和着眼点。因此,要自觉按照实战标准,坚持“把敌情设真、把环境设险、把情况设变”,切实在“仿真战场”中练机动、练保障、练协同,使演练场真正变成准战场,使野外驻训成为一次实战检验。要集中精兵强将,对战斗装备指挥、战场装备管理、物资器材补给等关键性课题进行攻关,系统破解制约作战保障能力提升的重点难点问题,逐步将车间里的“技术大拿”练成复杂战场中的装备“救护神”。
现代战争是以信息化作支撑的,只有掌握信息主导权,才能在未来战场上稳操胜券。因此,积极开发装备保障横向一体化技术、信息识别技术,将信息技术融入装备保障的全过程和全要素,构建“互联、开放、共享”的信息化装备保障平台,真正做到战时指挥快速组网、战损等级快速评估、保障决心快速确定、保障命令快速下达、保障行动实时控制,有效地提升部队信息化条件下作战保障效能。
(本文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廉 洁 周 兵 姜 云 方云飞 杜善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Archiver|航空论坛 ( 渝ICP备10008336号 )

GMT+8, 2024-11-14 14:23 , Processed in 0.022001 second(s), 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MinHang.C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