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6日,台湾荣刚材料科技股份公司宣布在嘉兴投资1.5亿美元,正式启动主攻大飞机配套的航太特种钢项目。该公司是长荣集团旗下企业,长期为GE、波音等航空业巨头供货。
据记者了解,在荣刚进驻之前,嘉兴已先后引进中国伽利略卫星导航有限公司、中国航空无线电电子研究所、美国雅奇航空材料等10多个航天产业项目,并规划建设长三角航空科技产业园,积极寻找为上海“大飞机制造”配套的机会。
随着国产大飞机项目的加速推进,地处近水楼台的长三角纷纷“伺机而动”,欲借航空制造推动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各路资本也汹涌而入,唯恐错失掘金良机。
推动制造业升级
8月上旬,中航工业西飞公司宣布在镇江设立FACC(中国)公司,并与中国商飞签署了大型客机内饰系统合作意向书。
“内饰系统虽然在客机中占有的份额不多,却代表大飞机给乘客最直观的印象。”镇江市副市长、镇江新区党工委书记李小平介绍,FACC(中国)公司在镇江的投资将不低于1亿欧元,占地约300亩。
“我们在整个长三角地区——中国商飞的所在地都已有所布局。”中航西飞公司总经理王向阳说。资料显示,中航工业发动机公司布局江苏无锡;中航工业机电液压公司设立在南京,在南京,中航工业还投资110亿元兴建航空城;在上海,中航工业与上海共建民机航电产业基地……
呼应资本意志,长三角各地政府的积极性水涨船高。截至目前,苏浙两省之中,南京、苏州、镇江、杭州、宁波等城市都已瞄准大飞机配套,正在规划或建设不同规模的航天产业基地。
其中,江苏省一级的航空航天产业基地已经明确落子昆山,以宣称掌握了12万吨模锻液压机技术的昆仑先进装备制造公司为龙头。在嘉兴市秀洲区,总投资5亿美元的美国雅奇复合材料项目(一期)近日已通过外经贸部门审批。该项目主要生产航空机翼发泡材料、发动机配套材料以及航空用复合材料,预计年产值可达3亿美元。
在国产大飞机的“大本营”上海,临港产业区“航空城”规划总面积超过100平方公里,并将在此形成1平方公里发动机基地、5平方公里发动机零部件基地、20平方公里产业配套基地;地处闵行的中航商用飞机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的研发基地总用地面积约450亩,今年1月12日已经破土动工。闵行区政府负责人表示:“一架大飞机由300万到500万个零部件组成,这些零部件需要由数千家配套供应商生产。我们要借此机会,推动本地制造业升级。”
民资争着抢蛋糕
对于航空产业的巨大带动作用,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永满曾多次用数字说话,“大家常说汽车工业对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是1∶4,而航空航天产业对相关产业的带动是1∶10,大型客机的技术扩散率高达60%以上。”
正因为这样,这个大蛋糕谁都想吃。
镇江丹阳,民营企业江苏彤明车灯有限公司去年的汽车车灯产量达110多万台,市场份额逾8%。今年4月中旬,彤明凭借自身实力与美国古德里奇公司一起入围国产大飞机照明系统供应商。该公司董事长姚纪荣透露,彤明与合作伙伴古德里奇正在共同开发大飞机的外部照明系统,包括起落架和机翼上的航行灯等外部照明,以及机舱内部的旅客服务板。
杭州西子联合控股集团董事长王水福拿出一张飞机舱门网络计划图:“2009年中标国产大飞机舱门项目,是西子进军高端制造业的里程碑。”大飞机项目要在2016年交付,在这张图纸上标示了140个时间节点,一个节点延误,将意味着整个交付跟着延期。
有了承接大飞机项目的底气,“西子联合”开始在航空产业小试牛刀。今年,“沈飞”承接的世界最大通用航空飞机专业生产厂——美国塞斯纳飞机公司的所有飞机订单中,有36个零部件由“西子联合”生产。同时,西子联合研究院院长樊小刚透露,该公司正在将高强度碳纤维(譬如T800级)用于飞机零部件的试制。
有关专家指出,推动大飞机项目投资主体多元化、鼓励民营资本等各类资本参与,有助于激发市场活力。
技术人才两“雄关”
陈兴时是荣刚材料的董事长。这位曾经的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材料所副所长透露,荣刚进军航空产业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攻克了无数技术难关。他说:“荣刚1982年成立,7年之后通过GE的合格供应商认证;13年之后通过美国波音公司的合格材料供应商认证。2006年4月才通过法国贝尔国际验证机构‘AS9100’航空系统正式授证。真可谓漫漫雄关。”近年来,荣刚致力于开发高清净钢VAR(真空重熔精炼)系列产品,并已全面融入航空产业的国际供应链体系。
和长期依托工研院进行技术攻关的荣刚相比,长三角绝大多数制造业企业的起点显然更低。
“这是一个技术为王的时代。”清华大学材料所原所长、昆仑先进装备制造公司总经理颜永年说,目前世界上拥有4.5万吨级以上模锻液压机生产能力的国家只有美、俄、法三国,空中客车A380客机起落架的成型,便只能在俄罗斯7.6万吨压机上完成。“昆仑的大压机项目投产后,无论是上海的大飞机项目、上海电气的核电项目,还是长三角的船舶工业,都将获得支持。”
技术瓶颈只能依靠人才来突破,但人才的匮乏同样已现端倪。“中国大飞机项目,特别是大型客机的研制,每个层次的人才都缺乏。”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刘沛清教授介绍,“到2020年,商飞需要1-2万人,仅工程技术方面的人才需求就达3000至5000人,现在缺口很大。”当下,包括同济大学在内的多所高校都开始建设自己的航空航天学院,试图破解掣肘这一产业发展的人才不足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