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论坛_航空翻译_民航英语翻译_飞行翻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328|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高原运行航空卫生知识培训 [复制链接]

Rank: 9Rank: 9Rank: 9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8-25 12:03:03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游客,如果您要查看本帖隐藏内容请回复
附件: 你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Rank: 9Rank: 9Rank: 9

2#
发表于 2011-8-25 12:03:14 |只看该作者
高原运行航空卫生知识培训
一、高原自然环境特点
1、气候特点:低大气压、低氧分压,每上升100m大气压下降0.99KPa;低沸点,不利于烹煮食物;低气温,海拔每上升1000m 气温下降5~6℃,剪刀式温差;低湿度;强太阳辐射和电离辐射,中午尤其强烈;多风沙高风速、气候干燥,下午3:00向下,次日早晨又向高处;气候多变,一天见四季,衣物的配置一定要齐备;多雷暴,每年夏季常出现雷暴,且常与冰雹同时发生,每年4-9月份发生频率相当频繁,雷暴方向大都延山运动,多见梳状雷暴。
2、高原病:高原:地理上把海拔500m以上、地势平缓起伏不大的地区称作高原;在实践中把海拔3000m以上的地区常有高原性缺氧性特发病发生,并且随海拔增高、发病率随之增加的高原称作医疗高原。高原病:高原病又称高山适应不全症,是发生于高原低氧环境的一种特发性疾病。高原低气压性缺氧是导致该病的主要因素。短期内频繁进入高原的危害:人类无论是从平原进入高原还是从高原返回平原,机体的生理机能都要做重大调整,如果短时间内频繁的进出高原势必引起机体频繁的进行生理机能调节,会加重全身很多器官尤其是心血管器官的负担,对健康十分不利,因此不提倡短期内频繁进出高原。
二、高原环境对人体的影响
1、物理因素:肠腔易产生膨胀,大气压低,水沸点低影响消化系统,消化不良,食欲不振;寒冷:易冻伤;风大:代谢率提高,加速缺氧;气候干燥:水分蒸发得快,皮肤粘膜干燥,嗓子干,流鼻血;紫外线强;光敏性皮肤病,雪盲,高原紫外线强,高原紫外线角膜炎,防护用墨镜,自由基增多,容易衰老。
2、高原环境对人心理因素的影响:恐惧心理,先入为主的错误引导,紧张、焦虑,神经调节系统失常;隔绝影响,远离家乡,不适应环境,沉闷无变化的地貌,生活单调,焦虑、失望等;
3、缺氧对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大脑对缺氧最敏感,烦躁不安,失眠,步态不稳,幻觉,头疼,头晕,随机体调节而减轻,消失;对呼吸系统的影响:呼吸加快,呼吸运动增强,特别是夜间,周期性呼吸是司空见惯的。周期性呼吸:快速连续的进行三到四次的深呼吸后产生十至十八秒的呼吸暂停,越频繁越表明高原反应加重;对血管系统的影响,心率较平原地区快20~30次,适应后逐渐减慢,初上高原出现血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增高,是因为血库持续放血,其后是因为红细胞生成素分泌;消化系统:对低氧敏感,张力弱,腹泻,持续时间较短;对肾脏的影响:尿量减少,血尿、蛋白尿就比较严重了,要进行相应治疗;对胃循环的影响:进出高原地区的人微血管减少,血红蛋白增加;其他:暂时性的视力下降等,类似症状健康人在进入高原一段时间身体适应后机体可自行调节,症状自行缓解或消失。
三、进入高原地区心理、体能准备
适度紧张可以提高集体的适应能力,过度紧张有危害。一般性的心理训练;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高尚的奉献精神;培养良好的意志等;针对性的心理训练;建立在一般性心理训练基础之上,掌握高原常识和高原知识;高原社会环境对处于高原者的心理影响。
1、体格检查  目的:掌握人体健康状况,发现不适合进入高原者,便于对身体欠佳者在进入高原前、中、后的动态监控。
2、不宜进入高原者  各种器质性心脏病或静息心率超过90次/min; 慢性肺功能不全;癫痫、精神状态欠佳; 重症胃肠道疾病;肝肾功能不全;曾患高原病者;上呼吸道感染;严重内分泌系统疾病。
3、体能锻炼  呼吸锻炼:深呼吸、呼吸操,加速高原习服,降低体内CO2浓度;体育锻炼,适当锻炼、适当运动;禁止剧烈运动,在海拔3000m以上地区尤其应当注意;气功锻炼,改善微循环,太极拳是最好的方式。
4、物资准备  生活物资的准备;生活必需品食物以高热量为宜;卫生物质准备;常用药:止痛、止泻、防感冒、抗生素、胃动力药、创可贴等必备药物;减少或减轻急性高原病的药物如维生素C、维生素E、维生素复合B,专用药品:人参类制品。
四、防止和减少高原反应的发生
防止、克服不利的心理因素;避免体力负荷过重。注意适宜的生活、娱乐、体育锻炼方式,克服急躁情绪,不要逞强争能,娱乐活动避免长时间高声唱歌等耗氧强度大的活动;服用相应药物。保持机体最佳机能状态;心理机能的保护;科学的认识高原的可适应性;保持乐观的精神状态;正确的认识环境对人的影响,帮助和消除紧张、恐惧心理。生理机能的保护;防止疲劳作业、预防上呼吸道感染,注意保暖;生活注意事项:切忌吃得过饱,最好保持“七分饱”状态;睡觉时最好采用高枕、侧卧方式,严防周期性深呼吸。高原营养:高原缺氧环境影响人体正常的新陈代谢,胃、肠、肝、胆等消化系统功能相较平原地区减弱(因为人体正常新陈代谢是在有氧条件下进行的);进驻高原应保持的合理膳食结构:1.热量:高原、高寒地区一定要注意饮食应保持高热量,因为人体在高原地区5天所消耗的能量比内地平原地区多3%~5%,并且停留时间越久所消耗热量越多;2.三大物质供给比例:高糖(4)、高蛋白(1)、高脂肪(0.75),单位:g;3.维生素:其消耗量在缺氧条件下是平时的2~5倍。
五、促进和加速对高原环境的习服与适应
1、高原习服的影响因素  习服:是指人类机体适应高原气候、环境等一切生存必备条件的生理状态。我们在到达高原的头几个星期的习服只是机体对环境改变的一种应急反应,通过此种应急反应,我们的机体能够从初上高原时的不适逐步调节适应,而要真正达到机体完全适应高原各种气候、环境的习服期一般是在2年内才能达到。个体因素;一般来讲,年龄在18~40岁间最能适应高原环境,对高原的低压、缺氧、高寒环境最具耐受力,而25~32岁这个年龄段抗低氧能力是最强的,处在这个年龄段的最佳状态。另外,体重、身高、体质、爱好、驻地、心脏指数(小于1万单位)、神经类型(抑制型好)都有影响,有病史的不合格;精神因素:具备健全的心理,加强宣传、教育;营养因素:高原地区机体耗氧量加大,所以要注意加强营养;体力负荷因素;登高速度与海拔高度成反比;生活习惯,平时应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其他环境因素的影响:植被茂密的地方有利于习服,缺氧环境下机体产生自由基增多,加速衰老,不利于习服;
2、有利于高原习服的方法  综合性锻炼(深呼吸、体育运动、气功)有利于习服;阶梯性习服训练(速度宜慢不宜快);预防性药物习服(维生素、耐缺氧性药物);
3、高原适应的分类  初步适应(停留高原2~3周);基本适应(停留高原1~2个月)
4、 高原对劳动能力的影响  脑力劳动的影响:缺氧环境易造成工作人员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生活能力差、判断易失误,5000m以上脑力劳动效率明显降低;体力劳动的影响:使劳动能力下降,与平原地区相比相差一个等级;高原劳动能力的卫生学限度:3000~4000m连续工作时间应小于6h,4000m以上连续工作时间应小于4h,4000m以上劳动周期不超过6个月,工作一年以上,应到低海拔地区休息2~3个月。
六、高原卫生防疫
1、常见高原病例  一氧化碳中毒、高原雪盲、流鼻血、冻伤、鼠疫等。
2、鼻流血的防治  平时有鼻腔干燥等症状的人员可用涂抹抗生素软膏、口服维生素C或云南白药等方式预防粘膜糜烂;阶梯式登高方法逐步适应高原环境,可预防初入期鼻出血;注意环境和个人卫生,改善居住环境,调整室内湿度和温度;加强营养,注意食物的调配,多食用新鲜水果、蔬菜,补充维生素、钙等微量元素。对鼻出血可采用压迫法止血,必要时可采用纱布止血。另外,在高原期间不要随意用手去抠鼻子,防止鼻流血的发生。
3、冻伤处理方法:人员接触、互相照顾,迅速脱离寒冷环境,避免外伤,防感染,保持清洁,树立信心,冻伤晚期要手术干预,治疗并发症,防止以后再次受冻伤。没有治疗条件时,不要融化冻结组织。
4、鼠疫的防治  鼠疫是由鼠疫杆菌引起的一种发病急、病程短、传染性强、死亡率高的烈性自然疫源性传染病,在法定传染病中定为甲类传染病。青藏高原是鼠疫疾病高发区,格尔木到拉萨都是疫情区。对待鼠疫必须做到“三不”:1.不接触、不剥皮、不煮食旱獭等携菌动物;2.不在旱獭洞周围宿营,避免跳蚤叮咬;3.不到鼠疫病人家探视、吊唁。
南航后勤保障部航卫室
2009年3月3日星期二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1

3#
发表于 2011-9-10 14:06:39 |只看该作者
辛苦lz,学学习~~~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1

4#
发表于 2011-11-3 21:05:18 |只看该作者
非常感谢!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1

5#
发表于 2014-1-28 13:25:07 |只看该作者
好东东啊,值得下载的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1

6#
发表于 2014-5-27 18:26:38 |只看该作者
很好的资料,谢谢分享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1

7#
发表于 2016-3-22 14:39:34 |只看该作者
高原运行航空卫生知识培训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Archiver|航空论坛 ( 渝ICP备10008336号 )

GMT+8, 2024-6-29 12:49 , Processed in 0.015600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MinHang.C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