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论坛_航空翻译_民航英语翻译_飞行翻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航空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时髦辞典 [复制链接]

Rank: 9Rank: 9Rank: 9

11#
发表于 2012-1-30 13:03:29 |只看该作者
  mall购物中心

  或称步行商业街。以鳞次栉比的建筑群和密集的商店为特征。一般车辆不允许入内,只限行人活动。大型购物中心不仅是商品的总汇,同时集餐饮、娱乐等服务行业于一体。至傍晚华灯初上,千姿百态的霓虹灯使人如同置身梦幻之境,购物中心又是当地居民消夜和外地游客猎奇的好去处。
  购物中心所处的地理位置大多就是该市的黄金地段,地皮及楼价皆贵得出奇。在其中又有几家名气较响的大型百货商场或商城、代表此购物中心的最高层次。对某一个服饰品牌而言,进驻这里的某一柜台或开个店中店,若能取得不错的销售成绩,也就意味着获得认可。

  mandarin collar中式领

  也称“满洲领”,是立领(standing collar)的一种很常见的形式。作为“中国风”的标志性服装元素,近年来频频出现于国际时装设计大师的作品中及商场展示新品的龙门架上。中式领在清代女装中较少使用,真正流行是在民国。清代旗人之袍为无领,加用白色衬领。《故宫珍藏照片》一书中留存有大量形象资料。
  19世纪末20世纪初,曾在率风气之先的上海流行的“元宝领”,是中式领中一种较为夸张的领式。高可掩腮,抵于耳际。不论什么脸型,掩于领中一律变得娇小玲珑,楚楚动人。
  现在流行的中式领当然没那么极端。若干年后,当今天成为历史,提起中式领,记录服装变迁史的人也许在写完民国之后,笔锋一转会转到现在那些穿中式领时装的女性:笑不露齿、莲步轻举忘到脑后,一身古色古香加上灿烂的brg smile,说话干事皆泼辣有为。她们给中式领注入20世纪90年代的时尚内容。

  mandarin jacket巴褂

  清代的马褂被西方人视为中国古代或传统服饰之典型。其原型为“摆与坐齐袖长及肘”的一种外衣,罩于袍外穿着。“中国风”在20世纪90年代的重新扬起,使中国的一些传统服饰成为国际流行中的抢手货。马褂就是一例。就像欧美人眼中的“中国风”并非原汁原味,今天在百货公司货品架上出售的马褂与正宗原装货色(立领、盘钮、衣身与袖连裁、对襟、大襟或琵琶襟等等)也有不小距离。
  比较本色的马褂大多被保留在中国功夫片中。中国的老年人或从事传统文化研究的学者有时穿马褂。港台或海外华人穿马褂的比内地的多。作者本人有一次到多伦多去宣读一篇论文,也穿了特意定制的暗花毛葛马褂。中国男人穿马褂可以代替西装领带,出席最正式的场合。
  马褂从中国清代和近代的一种典型男子服装演化成时装的同时,其性别归属也发生了改变。世界著名时装设计大师将其设计成妇女夜礼服,而北美的女性则用它作为睡衣或家居服,并在衣身上面加绣花或蕾丝,更加消减了马褂的阳刚味道,使之女性化,富于阴柔之美。

  mandarin robe旗袍

  现代意义上的旗袍诞生于20世纪初叶,盛行于30、40年代。旗袍是中国妇女传统服装中的典型代表,为清代旗人之袍,受近代西方服饰影响发展而来,故名。
  旗袍是one-piece dress,从上到下由独块衣料制成,并采用镶、嵌、滚、绣等装饰手段。其式样较多,如开襟有琵琶襟、如意襟、斜襟、双徽领有高领、低领、无领;袖有长袖、中袖、短袖和无袖;袖日有宽袖口和紧袖口;开衩有高开衩和低开衩;又有长旗袍、短旗袍、夹旗袍、单旗袍之分。旗袍虽不会每一件都“Made in China”,但它本身就是“中国”的一个标签,其独特地位无可替代。
  国际上流行的熙熙攘攘刮来刮去的“中国风”,其实很大一部分便是“旗袍风”。旗袍的构成元素被拆分、被稀释到“中国风”设计的时装中。于是在拉格菲尔德、加里安诺、恩格罗、崔部亚等异域时装设计大师的新作中,就会寻找到那么一点若有若无、似曾相识的旗袍味道。
  在中国,旗袍稍作删减便被作为流行时装出现在街头巷尾。但是旗袍己无法重现辉煌,达到30年代的普及程度长时间盛行不衰。旗袍的流行在今天更多地出现于时装报刊上而不是生活中。作为经典,旗袍向两个极端发展:一支成为中国的夜礼服,在庆典、宴会、出访成婚嫁等较为正式、隆重的场合穿着;另一支成为宾馆及娱乐场所礼仪小姐与女性服务员的制服。

  mascara睫毛膏

  涂在睫毛上使睫毛看上去更长更密的油膏。大多数情况下睫毛膏涂黑的。上下眼睛都要涂。上眼皮已用假睫毛的模特儿则只涂一下眼睫毛。80%的男人不知道睫毛膏的存在。但是当他们一旦发现了这个小秘密,他们也能坦然接受——很久以前男人也在小胡子上打蜡。不管怎样,睫毛膏比假睫毛更诚实。

  masculine男子气,男性化,阳刚的

  在1997年和1998年的服装界,“masculline”或“男性化”的使用频率明显上升了。整个90年代的服装是强调女性化的,直至现在这仍然是主流。但是,“男性化”作为一个新的流行元素出现了,它成为流行交响乐中的一个新音符。这次,“男性化”是作为女装的限定词来使用的,这在女装中引入了许多男装的因素,特别是男性西装的元素,如双排钮、枪驳领、平驳领、单排三粒钮或四粒钮,等等。男装在款式上的元素,以及在面料品种色彩上的元素被大量引入女装,但并非照搬,而是取其形式弃其本质,再把它们女性化,融入仍然女性味十足的女装。所以,尽管用了男西装的形式,但廓形变柔和,肩更窄更圆,腰更瘦,面料更薄国软,色彩更洁净更粉更淡淡一些。
  90年代的这次“女装男性化”潮流以非常温和、低调的姿态出现,迥异于80年代冠以同样口号的那次。80年代的职业女性,要在各个领域与男性一争短长,所以采取了非常咄咄逼人的态度。这种态度,反映在服装上,就是宽而棱角分明的肩(用大肩垫),直而硬的廓形,超大风貌(ovresized loole),做旧的面料,灰调色彩,凡此等等,把女性天然的体态掩盖,扮作男儿相。80年代女装的男性化,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男性化。

  mask面膜

  几年之前还是一种比较陌生的物品,而现在我们已习惯在不同的品牌之中挑挑拣拣了。面膜是护肤品,与彩妆用品并非同类,但所有的护肤品最终的目的也都是美容,在这一点上与彩妆并无不同。
  面膜相当于皮肤吸尘器,深度清洁皮肤所产生或粘附的垃圾,令粗糙的毛孔缩小,改善皮肤干湿状况等等。
  我们在对一家国际公关公司高级管理人员的采访中,问到一位公关小姐,平时都使用哪些化妆品。她从事的可说是一个以形象为生命的职业,但她的回答却让我有点吃惊,“我平时不化妆,无论品质多棒的化妆品对皮肤都有刺激,影响它的正常呼吸,所以我只用洗面奶、面膜、收缩水这些皮肤清洁品。”她的话其实代表了越来越多高级白领女士的美容观。现代人在高度物质文明的卷裹中更需要还原本真的面目,让自己得到放松。脱下化妆这个面具—Mask,偶尔用用面膜—Mask,回复素面朝天的日子一定也不错!

  master大师

  在某一领域(特别是艺术领域)成绩卓著者,其水准已登堂入室,多是有领袖的气度或地位。大师也可用巨匠替代,但近年来前者时髦,大家都爱用,后者则受冷落了。齐白石是中国画大师,梅兰芳是京剧艺术大师,在导演艺术方面,张艺谋算得上是大师级的人物了吧(看了歌剧《图兰多》后该无可怀疑),奇怪的是称他为大师而见诸报端的文章并不多见。
  艺术界的大师是水到渠成自然而然地叫出来的。工艺美术应该也是艺术,但似乎地位略低,需要争一争。但是,“工艺美术大师”的称号却是官方正式的职称,与工资、分房、配车都高度相关。听说还有“经营大师”,用来称呼董事长们和总经理们,但不知由何部门来司评定之职。
  中国时装界是最爱赶时髦的。所以我们很早(约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在报刊上读到很多“时装设计大师”,外国的和中国的,使人得益匪浅。最近又听说上海某协会要评选时装设计大师,听者不免耸然动容。

  maxi skirt超长裙


  下摆长度及踝乃至及地的裙。20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流行,作为超短裙的一个补充,并被嬉皮士们采用。历史上,各种长裙曾有过多次流行经历,这里所说的是第一次以maxi skirt名称出现的超长裙。当时,超长裙多为喇叭裙,收腰,上身与袖较紧窄合身,并与稍后流行的喇叭裤有着相当大的关联。90年代,超短裙与超大型长裙同时流行,所以,有人称90年代是新嬉皮士年代,与80年代的雅皮士风形成对比。这两年的超长裙,在廓型上与60年代后期的相仿。
  超长裙所用面料多柔软悬垂,穿著者走动时或在微风的吹拂下别有韵味。

  midi skirt中等长度裙

  指下摆位于小腿肚的裙式。20世纪60年代末与超短和超大型长裙一起出现。专家们认为,当时的妃女正在“试验裙子的长度”,所以,街上常能看到穿着这三种长度明显不同的裙子的人群。中等长度裙在当时并不太流行,直到对年代末才开始以西装套裙的形式流行,成为白领女士的办公室标准着装。80年代末,超短裙进入办公室,midi skirt因此而被视作非常保守的款式。gO年代曾再度在时髦一族中流行,但穿着时上衣的下摆长度相当戏剧化,常常是非常短(可短至露脐)或非常长(长至裙摆上面一点点)。

  mini look超标风貌

  或称迷你风貌。前者为意译,后者是音译加上一点形象思维。以超短裙和热裤等为基本款式。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伦敦青年时装设计师玛丽·匡特(Maru Quant)首先推出裙摆至膝上数寸的短裙,穿著者多为平民青年,穿时能充分显示腿的魅力和青春朝气,因而流行一时。皮尔·卡丹(Pierre Cardin)和古亥格(Andre Courreges)把它引进巴黎高级女装和上流社会的沙龙,并由此变化出太空风貌(space look)等其他流行形式。80年代末,超短裙被白领女士采纳而进入办公室。这样,mini look慢慢地成为一种经典。90年代,超短风貌进入流行的青春着装,超短裙或热裤与露脐装或紧窄合体的上衣配套穿着。我们有时还能见到那些仅仅在站立或行走时才能盖住臀部的超短裙,这种样式在6O年代曾经出现过,但只是昙花一现,并被称为micro skirt(微型超短裙)。90年代中期这种裙式再度出现,也是匆匆来去,但没有人叫它“微型超短裙”——超短裙就是超短裙。

  minimalism极少主义,简约主义

  可以是一种艺术流派(此时译作极少主义或最简单派),也可以指一种生活方式或时装风格(此时更多地译作简约主义)。
  作为一种现代艺术流派,极少主义出现并流行于20世纪50——60年代,主要表现于绘画领域。极少主义主张把绘画语言削减至仅仅是色与形的关系,主张用极少的色彩和极少的形象去简化画面,摒弃一切干扰主体的不必要的东西。
  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或时装风格,简约主义直至20世纪90年代才变得时髦。90年代有一句口号“Back to basics(回归本始)”足以与80年代的“回归自然”成为姐妹篇。回归是感到前无去路的困惑的当代人的唯一选择,而basics是指基本要素。90年代迷们的一代不会回归到维多利亚式的价值观去,他们选择与极少主义相通的东西。
  简约主义的时装几乎不要任何装饰,信奉简约主义的服装设计师擅长做减法。他们把一切多余的东西从服装上拿走。如果第二粒钮扣找不出存在的理由,那他们就做一粒钮扣;如果这一粒钮扣也非必要,那他们说干脆让人穿无钮衫;如果面料本身的肌理已经足够迷人,那他们就不用印花、提花、刺绣;如果面料图案确实美丽,那他们就理所当然地不轻易打衣裥、打省、镶滚;如果穿著者的身材是那么匀称,那他们就决不会另外设计廓型,这时,人的体形就是最好的廓型;如果穿著者的脸让人的目光久久不能离去,那他们也决不会以服饰的花哨来分散这种注意。廓形是设计的第一要素,既要考虑其本身的比例、节奏和平衡,又要考虑与人体的理想形象的协调关系。这种精心设计的廓形常常需要精致的材料来表现,通过精确的结构(板型)和精到的工艺来完成。简约主义其实是90年代女装的重要特征。简约主义是人本主义的,我们相信,服饰是依附于人的。既然说服饰是第二皮肤,那它就只能是第二位的。简约主义简洁而不简单。它是精致的,它的简洁背后凝聚着耗料费时的过程。所以简约主义与80年代的简朴自然迥然不同,与90年代追求豪奢的时尚在骨子里并不相悖。
  当年信奉极少主义的画家中独多美国人。劳申伯格(Rauschenberg)、斯特拉(Stella)和约翰斯(Johns)是他们的代表人物。简洁又是美国时装的传统。所以,简约主义在美国时装设计师那里似乎更加得心应手并不奇怪。看看卡尔文·克莱恩(Chlvin klein)叫和他的美国同行就可以明白。中国的时装设计师和消费者在20世纪的最后几年也注意到简约主义。由于简约主义时装对廓形、结构、材料及工艺的把握均有极高要求,所以并非所有的设计师都敢于在此一试身手。再加上不少设计师囿于识见,缺乏自信,难以摆脱繁复琐碎的陋习,自然也无法臻于简约之境。这样简约主义一度成为检验中国设计师成熟与否的试金石。然而,中国大都市中越来越多的消费者,特别是白领阶层,却毫不费力地接受了简约主义。以“引导消费”自诩的中国设计师,实在应该虚心向消费者学习才是。

  modesty端庄

  在着装时尚日益国际化的世纪之交,modesty与端庄这两个有着不同文化渊源的词才成为对译。
  这似乎是一个保守色彩很重的词,难以进入时髦词典。如今还有女孩想看上去端庄如淑女闺秀么?尽管令人惊奇,答案却是肯定的。不但白领女士上班时想保持端庄,不但想做新娘、想当母亲的女孩不会不要端庄,所有嘻嘻哈哈、肆无忌惮的前卫朋克的女孩有时也会扮一扮modesty。现代社会中一个人要演多少角色,况且端庄与性感从来就是女性武器的双刃,它们常常难以分割。
  端庄与时装中的西装套裙和晚礼裙等的关系较为密切。端庄不端庄不仅要看时装的款式,还要看其组合搭配是否得体。对于西方女性来说,领线可以很低,但裙子若较透明则一定要加衬裙——这一类的传统规矩是保持端庄的必要条件。中国现代女性似乎也慢慢地参与了有关端庄的游戏,并愿意遵守规则。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9Rank: 9Rank: 9

12#
发表于 2012-1-30 13:04:00 |只看该作者
  nail polish指甲油

  一种均匀涂抹于指(趾)甲的化妆品。稠状、易干、不溶于水,用于指(趾)甲的装饰。
  要用指甲油首先得修指甲。修饰指甲是有闲人或白领的事。不管是菜农、果农还是车工、钳工,在工作时,指甲易于沾上泥土油污,最多在业余洗洗干净剪剪整齐。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文人或“无言独上四楼”的佳人,则可以把指甲留得长长的、修得尖尖的,洗涤保养使之洁润如玉。即使在古代,男人也只能满足于此;女人则可以进一步,用凤仙花汁等天然化妆品加以染色。男人羡煞妒煞却不能模仿,否则一顶娘娘腔的帽子少不了。
  指甲本来总是染红。可怜古人只有凤仙花,可怜古人太单纯,虽有靛蓝却不知利用。现代人也染红指甲。但红有九等,深浅浓淡调子各不相同。进一步发现蓝指甲紫指甲橙指甲银指甲“灰指甲”也很好,于是化妆品厂商心花怒放。服饰搭配色彩呼应中又加入指甲一族。中国人向来欣赏“十指尖尖”之美,于是留指甲并加修剪成尖尖弧形。但既然指甲油的颜色这样争奇斗艳,指甲的形状为何就不能出点怪招?时尚杂志善解人意地把修剪成方头尖角、方头回角的指甲介绍给你,涂上蓝闪闪的指甲油。就像广告语所说的“you can never be too cool!”
  留了指甲染了指甲还不够,可惜人没有三只手。虽然没有三只手,那双脚却可权充第三只第四只。于是修趾甲涂趾甲,但并不留得太长。几年前在北美教书时就领教过女学生把趾甲涂得红红的脚几乎伸到你鼻子底下。她们穿凉鞋不穿袜。上海流行透明鞋,女孩子们趁机大涂趾甲。指甲油不知抢了丝袜商多少生意!
  在指甲油风行了几年后,今天最时髦的一群女孩已在对着时尚记者的采访机轻轻抱怨:指甲油让她们的指甲有种窒息的感觉。指甲油的颜色要与服饰相配,又使消费指数上升,因为有了某种颜色的指甲油,所以要新添与之相关的服饰;由于要穿戴某种颜色的服饰,又要寻找相关色彩的指甲油!

  neutraltints灰色

  1997年秋冬的流行色。中性色是由黑色、白色和各种灰色组成,而这次的流行色中并不包括黑色和白色,连纯粹的灰色都并不重要。这种中性色正是含有不同比例暖色和冷色的成分的灰色,也就是neutral tints,而不是真正neutral。
  97年春夏的时装色彩颇为鲜艳。与秋冬的这种灰色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反差。98年春夏与秋冬流行色之间的差别,则没有如此分明。

  neo-hippie look新嬉皮士风貌

  20世纪60年代嬉皮士风貌的90年代新版。
  新嬉皮士风貌使世纪末的青年一代有机会重温父辈青年时代的时尚情感。许多因素表明,时装界正回归本世纪70年代的潮流。
  新嬉皮士在服饰爱好上与嬉皮士有着浅层的一脉相承关系。他们都酷爱时装的须边、喇叭裤腿、灰调的饰品、民族情调、刻意营造的“自然”味道、富于70年代特色的上紧下松的造型。然而细究之下,两者许多地方不仅毫无共同之处,反而会产生对照的意趣,真正的嬉皮上肮脏破落,而新嬉皮士则修饰齐整,隐藏不住骨子里的奢华和享乐主义。
  新嬉皮士不再那么激烈过度,不再那么腌臢邋遢,不破破烂烂披披挂挂,不放浪形骸聚众滋事,也不那么公开地提倡同性恋和吸毒,“爱与和平”的口号成了一种内心的怀念。新嬉皮士与嬉皮士之间只存在时装上的血缘关系,而不过多地旁涉其他。

  neo-romanticism新浪漫主义,伪浪漫主义

  新浪漫主义是一种艺术风格,受其影响的时装就是新浪漫主义时装。1993年在时装界我们听得最多的词汇中它算一个。
  新浪漫主义源于浪漫主义。浪漫主义代表一种观点,这种观点强调自发地和形象地表现,强调百觉和想象,强调感觉而不是思维,强调野性的而不是人造的美。浪漫主义富于精神的、音乐件的和运动的因素,是变化丰富的、出乎意料的、术完成的、没有穷尽的、个性的、夸张的、解体的、抒情的和热烈奔放的。楚辞是浪漫的,李白是浪漫的,雨果是浪漫的。19世纪欧洲的浪漫主义运动涌现许多典型的浪漫主义艺术作品和艺术家,如画家籍里柯和德拉古洛瓦,以及雕塑家吕德(Fransois Rude)。服装中的浪漫主义运动发生在1825-1845年间的欧洲。这个时期的女装廓形为上下部分分量相近的Z型,形式为宽肩、细腰和丰臀。由于采用了大型的泡泡袖、灯笼袖、悬钟袖和羊腿袖,肩部得到极度的夸张。紧身胸衣的使用,大大改变了自然的体型,给人以矫饰之感,但流行中“当局者迷”在所难免。使用裙撑的丰满裙部基本上呈圆台型,裙长比稍前的帝政时期以及稍后的克里诺林时期都稍短,露出脚踝。面料常使用大提花或印花的丝绸,最流行的图案是花卉纹。衣裙还常加以蓄丝、缎带和绢花。大而多装饰的女帽,小巧而精致的女鞋随之流行。各种娇柔的粉调是当时的流行色。
  新浪漫主义其实就是伪浪漫主义,对于时装而言这种说法更为一针见血。因为产生浪漫主义时装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哪里去寻找那种王室绅士贵族淑女,还有谁能雍容自如地跳小步舞和华尔兹?用一点柔和回转的线条,有一点粉调或浅淡色调,用一点轻柔悬垂的面料,用一点装饰,用一点花卉纹样,渲染出一点对往日浪漫风采的思恋,这就是我们眼下拥有的新浪漫主义时装。在怀旧的目光里,女士们内衣上端露出的精巧蕾丝,以及男士们西服轻薄的面料和回转的肩线领线,都足以让人吟咏再三流连忘返。从这个意义上说,新浪漫主义也是时装厂商贴在他们满怀希望推出的新货品上的标签。对于中国的服装厂商来说,1998年春夏市场的压力是沉重的。所以,在借鉴国际大师和名牌的色彩、面料和款式的同时,他们也借来了“新浪漫主义”这一款具有魅力的词汇。中国的消费者因此也在时装报刊上,在流行主题的发布中,频频接触到这个词汇。

  new arrival新货品,新上柜的时装,新款

  每年换季跌价一结束,乱哄哄的“50% off(对析广和“clearout(清仓)”标记一消失,满眼便都是整齐排放的new arrival,你就知道一个新的时装季节已经来到。
  新货品不打折。但新货品很快就会变成不是新货品,于是打九折,打八折……慢慢地也会变成清仓货。所以,买了新货品要加紧穿,最好是买下就穿在身上,而把旧衣服放在本来要放新货品的袋子里。
  新货品的新也有地区性。大的成衣公司,可以通过电脑反映的库存和销售的情况,进行地区间的调拨。这样,香港放在换季摊位上的服装,也会出现在上海的新货品架子上。
  新与旧,也是相对主义的一例。

  new face新脸

  指时装模特儿新秀。时装界是一个流动的世界,并不需要永恒的明星,时装模特儿更是一种短暂的职业,所以“找新脸”就成为代理人的重要工作。由于中国时装模特儿对大多数国际大都市来讲都是新脸,所以她们正获得越来越多的机会。
  但中国的名人或明星都很能持久,即使不说永恒。中国的时装模特儿沾了这种传统的光,也变得较为持久。马艳丽是1995年上海选出来的名模,到了1998年大家仍然喜欢她,本地精品杂志仍然用她作为“明星摄影室”的主角。姚佩芳是1989年在上海成名的,现在虽然当模特儿经纪公司的总经理,媒体仍然把她看作名模,提起某某模特新秀,便说是姚的徒弟。

  nostalgia怀旧

  简而言之,怀旧就是缅怀过去。旧物、故人、老家和逝去的岁月都是怀旧最通用的题材。怀旧是一种情绪,它或许可以成为一种哲学,但它确实成了一种时尚。
  时装的怀旧体现在曾经流行过的时装款式或风格又重新流行。以前的款式差不多原封不动地被今天袭用是怀旧,如喇叭裤、旗袍等等;从过去着装风格中萃取那么一点意思也是怀旧,如中式领、新嬉皮士风貌等等。怀旧有时时间距离很近,如曾洗口处理过的新牛仔裤看上去就像穿过几年那么熟悉亲切;怀旧有时又距离很远,如崇尚自然的、手工的衣物便是存心去除现代工业文明的痕迹,象征性地重返人类共有的最早家园——完全天然的自然。
  怀旧是一支镇痛剂,抚慰喜新厌旧的本性带给人类的煎熬。“旧”对处于新时代的都市人是另一层意义上的“新”。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9Rank: 9Rank: 9

13#
发表于 2012-1-30 13:04:22 |只看该作者
  on diet节食,减肥

  由On a diet省略而来。意指只吃限定的食物,或按医生给出的食谱进食。节食本来只是为了健康,但它确实能防止肥胖甚至减肥。渐渐地它又变成减肥的同义词。世界上任何地区和国家想来都有过以胖为美的时代,如在中国唐朝那样的时代。在远古在原始社会能吃得饱吃得胖的人一定是被人羡慕的吧,想想当时食物的匿乏、刀耕火种的辛苦。所以,节食和减肥是社会进步、物质丰富的时代特征。
  告诉别人自己在节食,曾带有一种炫耀的意味。明明已经很苗条的人仍然想减肥,在现代女性中是常见的现象。节食可能发展成厌食症不是危言耸听。著名歌手卡伦·卡蓬特是一个让人永远不能忘怀的例子。1986年本书作者曾在中国纺织大学作了一个调查,被查的700名女大学生基本上部属于体重正常或偏瘦,但她们当中只有一人认为自己不用节食或减肥,她身高1.60米,体重只有44公斤。

  one shoulder单肩式

  指前后衣身连接在一侧肩部的衣式,多用一根或几根肩带。
  说到单肩式,人们自然会记起古希腊衣廊里那些披挂在肩的古服,它曾是古希腊人服装的一种传统形式。包缠形成的褶裥从肩峰一侧流泻下来,形成富于节奏感的“波浪”。现代结构式的时装通过省道或省道开刀转移或新型弹性面料使单肩式脱离了包缠式那种层层叠叠的以褶裥为视觉焦点的外观。单肩式长裙也能如旗袍那般突显曲线与身型吻合无间。20世纪80—90年代中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都知道,法国设计师格蕾(Alix gres)以擅长设计单肩式夜礼裙著称。
  1998年夏季单肩式作为流行过热的吊带裙的一个变种频频露面。在淮海路上红茶坊里啜饮清茶吃刨冰消遣的女孩还穿上了单肩式T恤,紧巴巴地绷紧身体,从古典摇身一变跨进后现代。那一侧肩带是故意滑落至无形,还未成熟的性感带了几分调皮。

  op art视幻艺术

  又称“光效应艺术”或“欧鲁艺术”。其特点是利用几何形和色彩对比,造成各种形与色彩的骚动,给人以视觉错乱的印象。黑白构图为其典型,常用直线、曲线、国和三角形等几何纹样的组合。常见于各种服装印花面料的设计上。传统织物人字呢和格千呢等也可以有视幻效果。
  视幻艺术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很快就被时装界所接受和应用。此时中国正值“文化大革命”时期,很少有人会觉察到这种外面世界的新事物。80年代开始,国人才知道视幻艺术和视幻艺术时装的存在,并毫无困难地接受了当初一度颇为前卫的风格。

  out of season换季,过时

  与“in season”“应时的”、“当令的”相对。用作服装词汇表示落后于当季的时尚或过季服装,有不时兴、落伍、不时髦之意。
  每逢季节变换,各大商店会纷纷亮出换季销售招法。你若随便问一个人,换季是什么?他也许会告诉你,换季就是“on sale”,是三折、五折、八折。换季对商家而言是一次促销的机会,而有经验的家庭主妇也会选择换季的时候去淘一些比较实惠不易过时的款式。
  早时候在中国并无换季之说,虽然大家也按四季穿衣,但冬天服装在春天照旧原价好卖,因为今年的冬衣留到明年甚至后年都无贬值之忧。因而换季是流行的结果,在各个城市又有不同。一位广州的朋友曾向我抱怨,上海的换季太当真。打折的服装不仅过了季也特别过时,他说广州换季时节,无论新品旧货,全场打折。不知是真是假?

  overalls工装裤,吊带工人裤

  一种吊带、连身的牛仔裤款式。据说是Lee牌牛仔装公司创始人H·D·Lee从司机修理汽车的姿势得到启发,设计了腰部上下都能保护人体的工装裤。一个世纪之前,工装裤风靡于世全仗百磨不破的那股憨厚劲,为建设中的美国节约了整码整码的布匹。工装裤本来是男装,但时装化后却更受女孩子的喜爱。工装裤是休闲的、青春的、男孩子气的,眼下时髦女孩子寻觅的是tencel薄型工装裤,那种走在风里哗啦啦响的感觉与一个世纪之前带有原始工业气息的粗布工装裤相比,真有天壤之别。

  oversize look超大风貌

  指一种上装宽大到夸张的地步而下着较为窄小的女时装造型。“超大风貌”初见于20世纪刃年代,是兴起于街头的青年时装,风格属于无拘无束的便服一类。80年代前期,被高级女装界所引用,当时被叫作“大风貌”(big look)或“V形风貌”(V-look)。90年代开始渐渐被“窈窕系列”所取代,不再那么时髦。
  “超大风貌”的常见形式有宽肩(加肩垫)或肩线下垂于上臂,蝙蝠袖或披肩袖(袖笼可开到腰线),“茧形大衣(cocoon coat)”和“楔形裙(wedged dress)”,是一种有超宽肩部的女大衣,松松地覆盖全身,无钮扣,用宽腰带。蝙蝠袖加宽克幅,可以翻折的立领,衣身至摆渐收成茧形,也可用作雨衣或风衣。这种大衣是圣·洛朗1984年春推出的,它明显受到街头“超大风貌”时装的启发。面料用天鹅绒,后摆至大腿中部,前摆斜收如燕尾服,用作夜礼服大衣。“楔形裙”是一种宽肩披风式一件套裙,下摆收紧使整件服装呈V字形。
  “超大风貌”的最大魅力在于能令穿者感到自由自在、豪情如涌。这样的款式不会永远被拘禁在象牙塔般的高级女装界内。老练的消费者会自己去寻找和发掘能形成这种风貌的服饰。大套衫、T恤、大茄克和尖角下摆或圆下摆的大衬衫都是上乘之选。上身既然宽大,下着自然不宜再宽大,否则就会造成拖沓臃肿之感。紧身裤、连体袜和各种形式的窄腿裤(如牛筋裤和马裤)都可以相配。如配上短裤,那两条长长的腿无论穿不穿裤子都能与宽松的上装产生对比中的和谐。
  “超大风貌”的特征就在于匕装外形超乎寻常之大——下摆可垂至膝,肩线可垂近肘。超大是一种强调,强调在追逐时尚的过程中会走向夸张,走向极端。这时,时髦的女性消费者走到了设计师和厂商的前面,她们在柜台前搜寻,但所有的女装都不够大。于是她们的回光投向了男装。这正是“众里寻他千百度,墓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男装女穿使“超大风貌”进入了一个新境界。丈夫或男友抛弃的,哥哥嫌小的以及二手店里的旧衣服都可以人选。二次大战时的军服也很有用。当然,到时装商店的男装柜去挑选也是良策。男装不但提供了超大的尺寸,还提供了更多的选择。西装背心、西装、猎装、运动服以及男帽、宽皮带等都可以巧妙运用。有的妇女喜欢略加修改后采纳。例如,肩宽衣大正投下怀,袖子太长不舒服可以改短。肥肥的裤子可以打些褶裥。但是,不加改动也同样可行,袖子太长可以挽起,翻露的夹里有时又能用作点缀。
  男装给“超大风貌”注入了一股英武之气。穿着时就要大大咧咧旁若无人。大大的口袋正好可以把手深深地插入。领子太大正好解开,还可以翻转竖起,流露一点值勤士兵或特工侦探的坚毅。
  喜欢保留女性妩媚的消费者也不用担忧。超大的服装往往使穿著者更显娇小。还可以加点还我女性本色的饰品。这时饰品尺寸也要超大才好。大耳环、大手镯和加长加宽的丝巾,不但可以围脖包头,也可作腰带——过长过大的上衣会遮住了你的杨柳细腰,这时不妨系一条腰带。超大男装当然可以与女装配在一起穿——罩在连衫裙外,罩在短裤短裙上。
  尽管90年代末时尚主流为女性化的着装,在校园里,在街头,在运动场合,在休闲时光,超大风貌仍有一席之地。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9Rank: 9Rank: 9

14#
发表于 2012-1-30 13:05:04 |只看该作者
  pageant选美

  在一般英文辞典里,pageant只有三个解释:1.华丽的游行,化装游行或连续的发展;2.露天历史剧;3.华丽而无意义的表演。在1999年版的朗文辞典上,中国读者才可以查到它的第四义,即beauty contest(选美),是美国英语。
  选美是美丽的青年女子的比赛,她们穿了各种华丽的时装,并作出各种姿态,来显示她们的美丽,并由娱乐界名人组成的评委来评定其高低。评比的内容当然以她们的姿容为主,但有时也加些其他的点缀,如日才和智力等。所以,选美的组织者更希望把pageant才定义为beauty&talents contest(美与才能的比赛)。但主办者、参赛者和观众都明白,才能云云其实并不重要,Pageant这个词本身就带有华丽而浅薄的色彩。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都举行选美。选美在世界级的水准上进行。苏联解体前,既不举办也不参加选美。20世纪80年代,苏联、东欧有个别选手参加选美,而且成绩不俗。
  中国大陆至今也没有选美。但是,我们也有人非常热心地举办各种“准选美”:女于模特儿大赛和礼仪小姐大赛。1998年上海就有时装表演模特儿大赛、时装摄影模特儿大赛、“寻找白雪公主”主持人比赛、“寻找跨世纪上海女性新形象”评选等多种活动。把她们称为“准选美”,是因为都限定女性参加,都在不同程度上对外貌有较高的要求。而且,几乎毫无例外地,主办者都会声称这些活动不是选美。例如,上海国际时装模特儿大赛的评委会主任,很学术、很仔细地向媒体解释,他主持的评委会将如何重气质而不是外貌,同时要求参赛选手穿泳装并且要求里面不准再用文胸。大陆的模特儿大赛举办频率是世界上最高的,这几乎就替代了因没有选美而留下的空白。
  这种选美的结果产生了各种荣誉称号,最光辉夺目的当然是冠军,美国人叫Miss America,香港人叫Miss Hongkong。幸运之门从此对获奖者打开,她们常常得到在电视、电影和广告等各种领域的发展机会,不少人成为明星,从此踏入了上流社会。大陆虽然没有正式的选美,但也有人在礼仪小姐比赛中脱颖而出,由一名宾馆小姐变成了著名的电视主持人。
  选美过程中,参赛者会被要求穿各种时装,其中泳装和晚礼服是必不可少的。全世界的女权运动者都反对选美,不会仅仅是因为选手们穿着泳装站在台上接受大多数成员是男性的评委的吹毛求疵,但这种场景肯定会使她们感到愤怒。
  中国著名主持人杨澜被誉为有着黄鹂般的清纯形象,且智商和口才也很出众。当然,她是不会参加什么选美的,而且她对选美和参加选美的女性有着异于常人的同情和人文关怀。她在《匕海文化》对她的采访中说:“我的下一个选题打算探讨香港风行的选美对于人生发生的变化。”她选了两个人,一个是张王玛丽,“孤儿出身,通过选美步入了上层社会,但她没有一直靠演艺或外貌取悦于人,也没有选择嫁给闷老过舒服日子,而是慢慢地从事写作、形象设计和公益事业”;另一位是受到很多批评的宫雪花,一个可以被媒体吃掉的女人,却“利用媒体为自己争取生存的权利”。杨澜认为,有些女性“提供社会需要的东西,得到回报,这没什么不公平,她并没有出卖别人”,选美也是女人“达到自己想要的人生日标”和掌握自己命运的方法之一。

  pastel浅色调,粉色调

  轻淡、柔和、优美的色调。pastel在中文中没有一个完全贴切的对译。Pastel是一个可以引起联想的词汇,有自己的历史和文化色彩;而浅色调或粉色调只是干巴巴的组合词。pastel是1998年女装的流行色调。这种色调宜于表现女性的温柔、妩媚、浪漫、清爽等特征。

  patent leather漆皮

  把表面加工成光亮坚固的皮革,是一种具有强烈表面效果和风格特征的服饰材料。各种色彩鲜艳的漆皮及仿漆皮紧身时装,以及合脚精细的漆皮皮底皮鞋,是时下的时髦商品。20世纪90年代后期连运动鞋和休闲鞋都有用漆皮做的。

  personality个性,个性时装

  原指人的性格特征。
  人们常说“文如其人”、“字如其人”或“诗如其人”,意谓文章、书法和诗词等艺术作品能反映其作者的个性。相似地,服饰也能反映穿著者的个性。服饰所反映的个性是天性与角色这两个方面的结合。天性热情奔放,服饰则浓艳大胆,迷你裙、牛仔裤、宽松衫都不妨一试,披襟当风,意气风发;天性拘谨矜持,则款式保守,色调深沉,中山装钮扣粒粒紧扣,正襟危坐,不苟言笑;淡泊含蓄者喜雅洁,素衣一袭,悠然自得;好胜争强者抢占流行的前沿……展现出不同性情、不同衣着、不同的仪表神态风貌。
  消费者对服饰的款式、色彩、图案和质地常会显示出某种偏爱,这种偏爱是个性的反映和表露。其中服饰色彩与个性的关系最为密切,不少研究者声称找到了两者之间的对应关系。例如,偏爱冷色调的服饰消费者通常表现出安详、冷漠和好沉思冥想的个性;喜欢暖色调的人一般精神饱满,天性活泼好动,富于情感,热情而急躁;偏爱红色的人渴望刺激,好新奇;喜欢褐红色的人,不少是属于多情善感而又容易与人亲近的类型,秉性柔和温顺;紫色的爱好者常常带有艺术家的气质或自命清高;棕色和绿色常常是稳重谨慎性格的人所中意的色调,这些人不喜欢锋芒毕露;橙黄和橙红是乐观天性的表露;偏爱白色或银灰色的人往往高雅脱俗;喜欢黑色的人也许十分谨慎,如果喜欢黑色配紫色的话,则可能是忧郁或悲观的反映;偏爱黄色,特别是大面积地使用黄色,则是醉心现代作风的表现等等。
  服饰的个性表现与环境有十分密切的关系,某些场合和环境有助于个性化的充分表现,某些场合则易于抹杀个性。例如,在一些远离日常生活的场合中,如化装舞会和狂欢节活动,人们可以暂时抛开体面、礼节和身份,置习俗陈规于不顾,放纵自己的想象和平时受到压抑的欲望,穿着打扮可以淋漓尽致地表达个人特征和流露出深层意识。相反,在庆典、婚礼或纪念仪式等隆重场合上,在宴席、大剧院或其他豪华富丽的环境中,人们或着制服,或穿礼服,容易表现为干人一面的效果。
  不同类型的服饰消费者,其服饰的个性化程度各不相同。时装的创新者和倡导者的服饰一般都具备极为鲜明的个性。他们往往率先采用某一新颖的款式,或在选择一种较常见的时装时略加变化——修改某些细节,调整色调的深浅浓淡,或换一种配套方式。在这类消费者中,较高文化程度的人所占比例较大,一般都具有较高的社会安全感和较高的自信心,以及独立的见解和自主的地位,其为人行事不需求外界的支持。他们常常是活跃于各种公开场合的和好交际的人,重视自己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认为或意识到自己引人注目,懂得或擅长用穿着方式来支持自己对人生和服饰行为的看法和观点。赶时髦和随大流的服饰消费者往往缺乏鲜明的个人特征。也有人不喜欢受人注意,穿着打扮力求随俗普通,以使自己可以消失在茫茫人海之中——这是缺乏自信的表现,隐蔽到人群中去是为了寻求安全感。
  服饰被看作是认识穿著者个性的捷径。如前所述,服饰反映个性几乎成了一句格言。但是,这种反映的精确度究竟如何?我们可以用服饰装点出一个理想的形象,给人以我们所乐意给出的印象;另一方面,服饰也会暴露你深藏在心底的奥秘。因此,有一种服饰社会心理学理论,把服饰反映个性这一现象区分为表现公开的自我和流露隐蔽的自我两个不同的侧面。一个人的个性有不同的侧面和丰富的内涵,服饰形象有多种不同的表现形式,服饰的消费者可以进行思考和选择。

  platform shoes松糕鞋,厚底鞋

  指底、跟俱厚而非仅仅由细细高跟支撑的鞋。当然以女鞋为主。由于gO年代流行的厚底鞋常用一种看似松软的高分子合成物制成,有那么一点像松糕,所以就有了这么一个既通俗又形象的称呼。
  有人说松糕鞋是“败坏口味的城市时尚,因而也成为一个问题”。他们用“笨不可言”、“生猛”、“查理·卓别林式的滑稽可笑”、“没有太多意义”来描述形容松糕鞋。
  松糕鞋的流行确实有无法让你说出太多意义的遗憾,但高跟鞋抑或吊带裙的流行又有多少意义可言?我们永远不能期望从流行中提炼出太多的意义。也许正是因为它的非理性与缺少逻辑,才使得成千上万的人被卷入它魅力的漩涡中深深沉醉。
  喜欢松糕鞋的女孩尽可以夏天穿松糕凉鞋,冬天穿松糕统靴。不趁着流行过回瘾,等流行一过,想穿要自己回家打制一双可就不那么方便了。
  松糕鞋无疑是97、98年休闲服饰中的代表,风行程度不逊于30年代的高跟皮鞋。有人问,这是否暗合了心理学所指出的人类有扩张自己身体的潜在欲望,松糕鞋的流行是它的一种外化表现?我们这样回答:松糕鞋的流行与这些女性以高个子为理想这一事实有关,同时又与当代时装的休闲化相关。想使自己增高70厘米以上又不愿受穿细高跟鞋之苦,于是松糕鞋成了她们的天赐之福。我有一个女学生,身高1.60米,穿上松糕鞋就取得了一个二流模特的资格。所以她问我:松糕鞋能不能永远流行下去呢?

  pop art波普艺术

  又称“新写实主义”或“新达达主义”艺术。一种现代艺术。借用那些因为大众媒体宣传而家喻户晓的事物,如可乐罐、啤酒瓶以及超市中的其他商品,通过放大和扭曲,但对细节和质地的描绘又极其写实的方法,表现出对现代大都市社会和义化进行探索的愉悦和热情。波普艺术始于20世纪50年代的英国,然后传往美国。在服装设计中表现为大量采用发亮发光、色彩鲜艳的人造皮革、涂层织物以及金属和塑料制品等。
  80年代中期,上海有一位时装设计师曾经有一次波普艺术的实践。他用报纸作面料(后面加粘合材)作成超短裙,再加红色圆领T恤配可乐罐制成的腰带和配饰,或蓝绿色T恤配雪碧罐饰件。此举令上海服装界前辈大跌眼镜。

  pose甫士

  “pose”其实有一个通顺而不够时髦的中文对译——姿势,但更多人喜欢用“甫士”这个词。“甫士”比“姿势”更新潮更洋气(其实不是洋气而是港味十足)。作为pose的音译,它主在意义上并无关联的汉字组成,就像将ball译成波,disco译成的土高一样。甫士在模特儿行业或演艺圈经常被提起。模特儿拍照、走台的时候都要摆“甫士”。尽管现时提倡自然的姿态,但这并不意味着她们可以甩开臂膀迈鸭步,再自然也还是“摆”出来的,还是“甫士”。所以搔首弄姿、矫揉造作等等在这里不一定是贬义词,优劣之分只在于摆甫士的技艺以及是否符合客户的要求。
  普通人面对相机或摄像机也有摆甫士的机会。他们中不少人只说摆姿势,是否因为觉得“甫十”这个词还有点拗口?

  poster招贴,海报

  一个相当有年纪的词,却也变得时髦起来了。中国时装界有一批在日本读过平面设计的人,学成归国后不喜欢招贴、海报或广告这个中文,也不说标准的英文,而喜欢按日本的假名把Pooter发成po-sl-ta。

  postmodern后现代

  后现代或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本来是一种高度抽象的批判理论,如今却常被用作“目前”、“现在”的代名词,指称一些前卫的文化产品,成为一个被滥用的时髦词汇。后现代这一概念产生于西方发达国家,源于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社会所面临的价值观的剧变,新的,迥异于传统的新的社会准则的涌现以及随之而来的社会生活的剧变。近年来跻身于发达国家行列的东方国家日本和韩国也开始侈谈后现代(在韩国被叫作“脱现代”)。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努力为实现现代化而奋斗,有何闲暇和必要来赶这个热闹?现代化尚在争取,何苦谈超脱和超越,谈什么后现代?
  中国确实还未达到现代化,但这主要是指工业、农业和科学技术。在艺术领域,由于商业化的无孔不入,由于许多艺术家的不甘寂寞,却早已“后现代化”了。在消费领域,少数富起来的人也毫不犹豫地踏进了后现代阶段。与艺术有着密切联系,又作为消费典型的时装,自然也就超越了现代化的范畴。后现代作为一个时髦的理论和词汇,自然会被以时髦为生命的时装消费群体所宠爱。1989年了月,Vogue杂志社的记者在意大利著名时装设计师莫钦诺的采访记中有如下一段对话,很能说明问题:
  “你是一个超现实主义者。”记者对莫钦诺说。
  “不。”莫钦诺说,“与其说超现实,我更为后现代。”
  “我不知道后现代是什么意思。”
  “没人知道,可是它说起来是那么高雅。”
  然而,后现代主义并非像人们想象的那样仅仅是一群浅薄之辈卖弄才情的产物。后现代主义者不相信历史可以解释,不相信科学、理性和进步,而这些正是启蒙时代以来的近现代社会的基石。后现代主义所反映的价值观和情感来自影响日益强大的大众媒介和大企业集团,来自诸如女权运动、少数民族运动、绿色运动和同性恋那样的社会政治回体,来自无处不在、无孔不入的大众文化产品。当代时装与以上诸端皆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它本身也就是一种大众文化产品,它的促销越来越依赖于广告和新闻媒介,它的设计灵感往往取自各种分支文化。所以,当代时装是后现代主义的一面镜子。
  后现代主义认为“当代艺术已经死亡”,因为高雅艺术与流行文化已经同流合污,没有区别。莎士比亚与肥皂剧被混为一谈。不管这种提法是否科学,在时装界都很容易找到一些支持这种观点的事实:时装设计师被视作是艺术家,圣洛朗与梵高相提并论,时装被博物馆收藏,在时装界内部,高级女装与街头时装也互相渗透。此外“艺术的死亡”还表现在比例、和谐、平衡和黄金律等形式法则和审美准则被弃置一边,各种刺激感官、丑陋不堪的东西被当作艺术,这在时装设计中也屡见不鲜。许多大师的设计作品在天桥上使人不忍卒睹,使人怀疑那是否该归入“皇帝的新衣”。过去总认为时装是设计师的创造;如今时装是厂商根据街头消费者的爱好以设计师的名义推出的。
  后现代艺术家喜欢侈谈艺术的“解构”(deconstruction)。当代时装界新出现的许多时髦穿法正是服装的解构:越来越多的衣服有扣子但不扣,有拉链却不拉,甚至女孩子牛仔裤的门襟拉链要拉开了穿,看上去像要掉下来一样;帽子反过来戴,鸭舌朝后;内衣外穿;裤子顶在头上当帽子;围巾搭在大衣上失去保暖功能,等等。加在时装上的种种包装、种种商标、种种牌名,都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内涵,除了厂商推销产品的动机。后现代主义认为,现代时装只是一具形象的空壳。

  pret-a-porter成衣

  法语。英语的对译是ready-to-wear。指工业化生产的服装,与手工业者定制加工的服装相对立。在巴黎,pret-a-porter又是一个与haute couture(高级女装)相对立的行业,后者是20家左右创造性的高质量手工生产的时装公司。1995年由罗伯特·奥特曼执导的好莱坞巨片《Ready-to-wear》引起轰动,也引起人们对这个法语词的注意。内地片商把这翻译成准确却无吸引力的《成衣》,香港片商则把它翻译成更利于票房的《霓裳风暴》。这部片子在内地没有重映,于某电影节匆匆亮相一次后就不再露面。但是,由于报刊等媒体的介绍,其名气仍然很大。
  中国的消费者几乎只穿成衣,或Pret-a-porter的中国版。但是,中国时装设计师的眼睛却常常只盯着haute couture。这只会产生悲剧性的结果。中国服装界的很多问题即源于此。

  professional职业的,好的,顶级的,行家

  原指专门从事一项职业或以一项职业为主的,引伸为有高水准的、好的、第一流的。与“amateur(业余的广相对应。时装圈内的professional是一个强烈的褒义词。professional的时装设计师一定才思敏捷才干出众;professional的时装摄影师一定精品迭出技压群雄;professional的时装模特儿一定卓尔不群超凡出尘。这样说或许有点过激,然而兼职的时装设计师、时装摄影师、时装模特儿都乐意把“具有专业水准”看作是内行的赞扬,这是实情。在这里“amateur”是贬义词。它意味着对某事不熟练,带点外行味道的。你宁愿被人称为“freshman”(新手,生手)”、“layman(门外汉,外行)”也不要被称为“amateur”。在尚未对某事作出时间、金钱、精力的投资时,你是门外汉,你在这一行的业绩没有被评价的意义。当你开始对某事作些投资时,你是新手,意味着无穷的希望。而你已经为某事投入了较多,“业余”则是对成绩的一个十分保留的评价,含有客气的对能力的否定的意思。这就尤为难以忍受了。
  美国人会用knows what he(she)is doing来形容一个professional,即一个真正明了自己在做什么的人。好莱坞有部影片《PROTESSJONAL》,故事虽然荒诞不经,但能让我们体会一下这个词的褒义。

  puff sleeves泡泡袖,抛袖

  富于女性化特征的女装局部样式。袖山处宽松而鼓起的袖。缝接处或多或少或密或稀的褶。历史上较为著名的一次流行发生在19世纪初的帝政时期,当时流行的高腰长裙即用小抛袖。从1920年起,抛袖变大且篷起部扩展至整个上臂,即成羊腿袖或悬钟袖。流行预测机构认为,抛袖亦将在世纪之交再度流行。
  抛袖在风格上更贴近浪漫主义,尽管在历史上它也出现在古典主义的服饰上。抛袖又多少有点女孩子气,泡泡袖这个名字就很带有女孩子气。

  punk朋克

  原用于指称社会上的游手好闲之徒或品质不良者。70年代中叶成为一种着装风格独特怪异的群体的代名词。朋克的兴起和盛行,与60、70年代的嬉皮士、摇滚乐队及当时蔑视传统的高贵的社会风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以极端的方式追求个性的朋克们,同时又带有强烈易辨的群体色彩。他们穿着黑色紧身裤、印着寻衅的无政府主义标志的T恤、皮夹克和缀满亮片、大头针、拉链的形象,从伦敦街头迅速复制到欧洲和北美。
  他们不像嬉皮士那样脏兮兮,也不像嬉皮士在富于凝聚力的群体形象的背后存在可资一提的共同理想。他们的着装透露出那么一种共同情绪:不知道也不在乎明天将如何,他们只是说:有那么一点厌倦今天。他们用奢华来制造破落,戏剧化的衣饰带有精心布置的痕迹。
  朋克的风行,让一直以高姿态面对时装王国的高级女装业,也不得不把目光再一次投向掀风起浪的街头服饰。彼时的朋克不仅极大地影响着高级女装的流行趋向,还在此阵营中寻到了一个嗓门不小的发言人——维恩·韦斯特伍德(vivienne Westwood)。她开在伦敦皇家大道上的时装店,时而取名Rock(岩石),时而取名World's End(世界尽头),可谓是个名副其实的朋克之家。一些恪守传统的高级女装设计师则为此失去了好些顾客,包括像碧姬·芭杜、玛当娜这样的明星。
  朋克对国际服饰流行的影响至今仍有余威,而货真价实的朋克对中国而言,还只是一道隔山的风景。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9Rank: 9Rank: 9

15#
发表于 2012-1-30 13:05:29 |只看该作者
 razpr剃须刀

  也许应该把传统的定义改一下,剃须刀不再仅仅是男人剃胡须的刀,而是可以剃去男女体表毛发的刀。
  高科技带给现代人的实惠真是无所不在。以前的男士们工具简陋,对剃须这件事总是倍感麻烦。谁能想象得出,有朝一日,剃须会被当作是一种生活享受呢?而剃须刀也日益成为在品牌、功能、外观上都大有讲究的关乎时髦的男用品。
  自1930年吉列公司推出第一把安全剃刀开始。老式剃须刀把下巴刮得火辣辣的感觉只有特别粗心的男士才偶有机会品尝到。带有怀旧色彩的手动剃须刀,在晨曦中从脸上沙沙走过的声音,实在有着电动剃须刀轻轻的嗡鸣与震动所无法比拟的美妙。看上去大大咧咧或洒脱豪放的男性有时就会在意这么些微差别的细节,这让有着细腻、敏感、诗意等等之称的女性也禁不住要发出“男人更需要关怀”之类的感叹。
  剃须刀虽然带有十分强烈的男性色彩,但再不是男性专利,使用剃须刀的女性队伍正呈逐渐壮大之势。当然她们用不着剃须,而是用它来剃除体毛。

  runway天桥,T型台

  原为建筑词汇,借用于时装界指时装表演中模特儿用以展示时装的走道。由于其形状大多是一个T型伸展台,所以以前一直称作T型台或T台。“大桥”极易与“通大之路”、“美丽的仙子”这样的事物发生联想,较为符合国人讨口彩、图吉利的语言习惯,这也是近几年“大桥”的叫法取代“T台”越来越普遍的原因之一吧。北京的大桥又曾是一个演艺人聚集之处,这又使人意识到时装表演在中国娱乐化的程度之高。走台的模特儿被称为天桥模特儿,与摄影模特儿、试衣模特儿相区别。
  由于时装表演的目的、规模、策划编排不尽相同,天桥的形式相应也较为多样。例如,配置着豪华的跑道式地毯的巨型舞台,或者是充满异国情调的cafe bar中随意伸展在观众席旁的过道,都可以充当暂时的天桥。大桥仅以外形被指认的时代已经过去,天桥的形式受制于将在天桥上被推出的服装的风格和目标市场。唯此,天桥所隐喻的感情色彩才得以释放和实现。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9Rank: 9Rank: 9

16#
发表于 2012-1-30 13:05:52 |只看该作者
  sample dress样衣

  在投入批量生产前的服装样品,以供试穿之用,并作为修改的基础。
  国际上很多服装公司的样衣要由专业的模特儿试穿,以发现可以改进之处。这种模特儿称为试衣模特儿(fitting model或sample model)。中国几乎没有试衣模特儿,虽然我们也做样衣,但中国的服装样板水平始终不高,这是不是原因之一呢?

  sassoon bob傻瓜妹头

  “傻瓜妹头”是香港对著名美发大师维达·沙宣所设计的一种短式发型的谑称。沙宣1954年在伦敦邦德街108号开业。自60年代起就成为美发界一名炙手可热的人物。近年来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又一路升温。其声名之显赫,著名时装设计师兼沙宣好友玛丽·匡特(Mary Quant)早在沙宣声名鹊起之初就给过他一个响亮的形容“发型界的夏奈尔”。“傻瓜妹头”原是沙宣60年代为玛丽·匡特的模特儿所设计的一种配合几何线条服装的风格别致的短发型,今天在香港和英国仍很流行。这种bob头其实也并不新,在这里不难发现流行于20、30年代的少男式短发的影子。sassoon bob只是符合时代形象的一个改版而已,但又正是这一改版造成当时时装界和媒体的极大轰动,成为沙宣如火如荼的事业发展的基础。

  saturated colors饱和色

  饱和这个词我们经常用。《辞海》里出乎意料地没有单列同自,虽然里面有“饱和土”、“饱和色”、“饱和度”、“饱和差”、“饱和烃”、“饱和电流”、“饱和蒸汽”、“饱和溶液”那么多冠以饱和的词条。但仔细读一下,就发现这些“饱和”的含义都不相同。所谓饱和色是指不含杂色不含灰的具有一定亮度的颜色。饱和色显然是这一群词汇中最时髦的。在服饰上,它们常常需要与中性色进行配伍。

  second-hand look二手货风貌

  用二手衣组合成的时装风貌,或以二手衣为主要特征的着装组合。
  到跳蚤市场或二手衣市场去挑选一些落时的旧衣来打扮自己,并成为一定圈子里的时尚,最早见于20世纪60-70年代的欧美,那圈子里的成员当然都是一些非常年轻的男女,常常又带明显的分支文化倾向,如嬉应士。这样做的原因,是二手衣常与市场上成批出售的新衣不同,凡乎总是一款仅一件或少量的几件,不会与别人雷同。过去或过时的衣饰,常常会有些特别的味道,会激发出奇思妙想。当然,价格低廉对这些并不富裕的反叛青年,也是颇具吸引力的一个因素。由此衍生的,还有“军用物资风貌”和“老奶奶风貌”。
  80-90年代中国也曾经几度掀起些许Th手衣流行浪花。先是出国人员在海外的跳蚤市场、教堂义卖和车库自卖(garage sell,或叫后院自卖yard sell)中买些旧衣带回国作礼品,打发亲友中的崇洋迷外者。慢慢地就有人专做进口口服装生意。用这种二手衣打扮起来的中国人其实并不明白什么叫二手衣风貌。由于政府担心旧衣物可能带来细菌和病毒而加以禁止,又由于舶来品新服饰的增多,所以很快就风平浪静。
  但是到了90年代末,香港却出现一种新的二手衣时尚。一些商家把名流明星的名牌服装收来售给追星族或爱穿名牌却囊中羞涩的人。铜锣湾有一家名叫DaDa的二手衣商店,据说常有雷颂德和张乐悦的二手衣,品牌则多日本Comme des garcon(川久保铃的注册商标)、A/T、Matsushima、20471120、Juya Watanabe、y's、Hysteric glamour以及Joyce都难得一见的Zucca,都称得上是高档品牌。中环皇后大道的Second street则提供时装模特儿Angela Hong、美发师Kelvin Koo和明星艺人杜德伟、孙佳君的二千衣,品牌也有意大利的gucci、英国前卫品牌Vivienne Westwood、美国的Dkny,以及日本的少女品牌tsumion chisato等。明星和名流多是大款,新衣买来后穿一二次甚至一次没穿就送来的很多。所以这些衣服看上去相当洁净。也有追星族专门寻求明星们在公开场合穿过的二手衣的。
  上海并没有这样的二手衣商店。但追星族仍有机会。例如,在申花队胜万达队的那场97甲A的最后决战中,范志毅被红牌罚下场,下场时愤而脱下球衣扔向观众席。不知哪位球迷有幸得到?

  second skin第二皮肤

  “第二皮肤”喻指与人体有着紧密联系的服装。似乎只有紧身衣、裤等贴身穿着的衣服才与“第二皮肤”之称较为贴切,但事实上“第二皮肤”的涵义已扩大到指称所有的服饰。
  “第二皮肤”之说较早被我们所知是来自一本服饰心理学专著,由玛里琳·霍恩(Marrillyn Horn)所著的《The Second Skin》。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译本《服饰:人的第二皮肤》更为直截了当使用比喻句作为书名。由于比喻形象得当,“第二皮肤”作为一个新生词汇成为“服饰”时髦的第二名称。
  “第二皮肤”蕴含了两重意思:1.强调人本位。服饰是人的附属物,永远只能排在第二位,其最终价值的实现要依靠为人服务的质量来评价,比如,保护健康、社会角色扮演甚至包括满足虚荣需要等等。2.服饰与人不可分离。既为社会人就要遵循社会公共道德规范。很难想象正常人可以一丝不挂地走在淮海路或者南京路上。同样,离开了人,绝大多数服装也将失去存在的意义。扔在沙滩上的两块小布片,只有穿在健美的身躯上才称为比基尼。

  see-through look透空风貌

  作为时髦词汇的see-through look,指代妇女的一种衣着风貌。其特征为着装者不穿或尽量少穿内衣,仅穿质地轻薄透明或镂空的外套。1964年,美国设计师格雷奇率先设计出透明“居家衫”。1995年,古亥格推出无内衣连体裤装。1968年,又演化出透明女衫。60年代末,促成男士薄纱衬衫流行。
  20世纪90年代之前,透空风貌还只属于天桥上的模特儿,普通女性即使看得目眩神迷,仍是有此心没有此胆,无人敢在大街上尝试一下滋味。到90年代临近终了,确切一点说是在96至97年的夏季,透明的衣料、透明的鞋(“水晶鞋”)、透明的包席卷大大小小的服饰店,街上的女孩转眼间变得通灵透明。但她们没有走极端,你还不能完完全全“see-through”,她们所展示的有限空间感代表了透空风貌与习俗的妥协。98年夏季,“透”向“露”偏移。但透空风貌并未远去。

  s.f.净身高

  s.f.是stocking feet(穿了丝袜的脚)的缩写。穿了丝袜量身高,得到的自然是净身高。时装模特儿行业术语。
  净身高意味着真实。而各种各样的高跟鞋、松糕鞋和内高鞋(是不是还要加上有名无实的“增高鞋”),使真实变得含糊,使净身高变得难以估测。但是,即使我们用高跟或厚底的鞋以及高高耸立的帽子或发型来改变别人关十自己身高的印象,净身高仍然是重要的。别人在问及你身高时索取的答案是它,模特卡上填的也应该是它。

  seminar研讨会

  就某一主题进行交流、讨论的会议。看上去那么学术,在时装界居然也很时髦。因为seminar已经变成一个使用频繁的促销手段。
  幽暗的灯光中,舒缓的音乐响起,穿着裘皮时装的模特儿仪态万千地走出来,手中还牵了一条朝四处好奇张望着的哈巴狗。这不是一般的时装表演,而是一场抬头冠以“国际”的学术研讨会。没有人觉得这有损于研讨会的严肃气氛。事实上时装业内的研讨会经常要借助于动态演示来进行成果交流。既为“视觉艺术”就用视觉来进行“研讨”,总不会有太大的错。理论家在这种以时装设计师为主体的研讨会中,往往沦为配角。此时,我们最多听到的~句话是:“让我的作品来说话。”

  sexy look性感风貌

  广义地指一切强调性魅力的着装打扮。但事实上几乎只用于女性。着装的性感颇难界定。
  有人想用人体的暴露程度来界定。作短、薄、紧、裹等处理确实是一些设计师常用以增加时装性感的捷径。但是,印尼等东南亚地区妃女常穿着裸露整个上身的服式,当地人并不认为那是性感的服装。而且服式发展到了三点式似乎已经是暴露的极限,再下去就会成为皇帝的新衣。裸露的极限对整个时装的否定。人们会从绘画或人体摄影画册中去寻找裸体,而不是时装回报。而且,心理学家早就指出,过多的暴露反而会降低兴奋的程度。像《花花公子》一类色情杂志的摄影师反倒懂得需要借用各种时装进行半遮半掩,认为这样的人体具有更大的挑逗性。
  所以,还不如说时装的性感就在于其暗示或强调人体的某一部分,把人们的注意力和想象力集中于人体的某一部分。由于人体的某一部分具有性的挑逗性,因而服装也带上了挑逗性。不同时期流行的不同服装款式,往往把人们的注意力和想象力集中于人体的某一部位。如超短裙强调腿,露腹式强调腰腹,高腰裙强调胸,巴瑟尔格撑强调臀部,无胸罩T恤强调乳头等。而流行款式的变化也常起回于人们对某一款式强调的那部分人体的敏感度降低,产生厌倦情绪,而要求有一个新的集中焦点或新的兴奋点。
  时装的性感程度和效果依场合而定。泳装在泳池海滩与在商店街头所引起的反应截然不同。下班后夫妇回到家里,或闲聊或听音乐,希望能松弛一下,解除白天的疲劳,这时妻子穿些轻薄花哨的内衣或睡衣,丈夫也不必正襟危坐,这将有助于双方相互间的情感交流。女职员上班时的衬衫领子开口太低或裙子太短太紧,这种穿法至少有点无的放矢——周围的人都在紧张工作,无暇顾及你展示的魅力,有时甚至连说句恭维话的机会也没有。在西方社会里,一个女子穿得过于性感夜行街头会被误认为是妓女;单独与一男子相处时,如果女方穿得较性感,会被认为是对男方的一种暗示或邀请。按照某些西方国家的法律,在女子被某一男子施暴时,如果女子穿了具有挑逗性的服装,则将要求女方自己应在一定程度上承担后果。
  时装的性感也依穿著者的态度和穿着方法的不同而变化。如果穿著者态度从容,充满自信,则性感的时装能使你显得更为老练成熟(至少西方是这样认为)。如果穿著者伍泥作态,再加浓艳化妆,那就会使人产生以色相诱人的感觉,尽管性感本来并不等于色情。
  20世纪80年代以来,性感曾一度在全球风行。西方时装界人士对此评论颇多。《纽约时报》的时装专栏作家莫里斯说:“《当代》女性具有足够的安全感能做她们想做的一切事情,包括穿性感的时装和保持轻松愉快。”著名美国时装设计师伦塔(0scar de la Rerta)说:“挑逗性时装之所以能风行世界的最明显的理由是她们花费越来越多的精力来保持体形的自然美。她们狂热地做健身操或节食,所以,她们同样狂热地追求和显示这样做的结果。”布拉斯(B·Blass)说:“北美的新一代女性经济丰厚,社会地位又高。她们年轻,不为清教徒的道德标准所束缚,热切地想要一些出格的时装。”露艾姆(C·roem)说:“具有性感魅力的时装真是一种礼物——在这严酷的时代中为我们增加了一点轻松。表现女儿本色和妩媚是我们对付这社会的重要武器。”萨西(A·Scaai)说:“既然妇女已被劳动大军所接纳,她们不必再对自己的身体弄虚作假或遮掩。她们就爱下班后早些回家并尽快(性感地)妆扮起来。”卡兰(D·Karan)说:“夜礼服所特有的性感和老练,现在也见之于工作与日常服装。男士们也已感到并作出反应——女人们从来没有这样漂亮过。”

  shiyashin写真

  照片、相片的替代称呼。20世纪90年代在演艺界和时装界中开始流行。而日常生活中人们仍沿用照相之类的老称呼。
  写真在古代汉语中指高度写实的工笔人像绘画。常见有“祖宗画”和“行乐图”一死一生两大类别,多出于画匠之手,曾波臣和任伯年等著名画家亦擅此道。19世纪末西方的摄影术传到东方,日本人用汉字“写真”作为Photography的意译。一个世纪以后,中国人又把这个词从日文中借回,用法一如日文。
  日本演艺界的很多女性(偶有男性)曾出版过个人的摄影集,作个人包装或自我推销之用,称写真集。这当然也是商业文化的炒作形式之一,背后有代理公司操纵。在这些写真集中,主角常常穿得相当袒露,甚至以裸体或半裸体面世,摄影师常被要求营造出一种性感的气氛。这样,“写真集”这个词本身也染上了暧昧的色彩。

  shop in shop店中店,子店


  英文也可略称为in shop。顾名思义,就是商店里面的商店,多开在百货店等大规模零售店内。时装的店中店基本都是某一种品牌的专卖店,它的形式和管理比商店内其他柜台自由一些,但也不是像单门独户那样不受约束。店中店的店堂布置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以突显品牌文化特色,不过它们很少被允许自己设计音乐和售货员制服。商店的优惠活动它们有时也不得不参加。大型商店巨大的客流量往往是吸引生产商进驻店中店的主要原因。潜在的商机带给他们几倍于受约束的补偿。
  作为顾客,无论是否抱着购物的目的,走一家就逛遍百家,能领略到情调各异的品牌之间的不同,省点脚力又便于比较,何乐而不为呢?店中店把一马平川的商店分出许多层次,感觉上拓展了商店空间,虽然实际上商店会变得更拥塞。它们会让人情不自禁地想起“山外青山楼外楼”的诗句。

  shopping购物

  作不及物动词或名词。据去商店买东西,此义并不能涵盖现代生活中Shopping的全部意义。shopping还可以指逛商店,逛逛看看,但不一定买。特别是女性的shopping、以去时装商店shopping为多。成熟的女性消费者看得多,试得多,但买得并不多。shopping并不仅仅是一种消费行为,它也是现代女性的娱乐活动或休闲活动。通过shopping,了解了时尚和商品信息,提高了鉴赏能力。
  男性消费者买服装称不上真正的shopping。他们往往径自走到一定的柜台,买一打某种牌子的衬衫或袜子。但他们常常奉命陪伴女士们去shopping。他们中究竟有多少人喜欢这个差使呢?

  show秀

  忽然有一天,中国出现了铺天盖地的“秀”,从时尚类报刊杂志到日常用语,成为20世纪末一个出挑的时髦词汇。
  英文“show”表示“展示”、“展览会”的意思。生活中,做“秀”则有“演戏”、装腔作势的意思。“秀”为“show”的音译,就像把“cool”译作“酷”一样,全是音译。在时装界,秀就是fashion show,就是时装表演。可分为促销(promotion)或娱乐(entertainment)两类,或兼而有之。
  “秀”当然也出现在时装界的边缘地带,我们也有了发型秀、化妆秀等等。“秀”虽然作为表演、展览的涵义十分之广,但一般只用于比较特殊的几种时髦行业之中,因而我们从不说烤鸭秀、郁金香秀之类,尽管从理论上讲,它们完全可作秀。

  silhouette外轮廓线,廓形

  服装界更多使用后者。服装的廓形是服装款式造型的第一要素。廓形的设计和完成需要设计师付与最大的注意和精力。克莉斯汀·迪奥曾在50年代推出一系列字①造型时装,分别用A、H、Y等英文大写字母来比拟他作品的廓形。眼下流行的女装廓形是紧贴合身的,收腰几乎是每款时装不可少的特点,其中不少都可用不太夸张的“8”字来描述。

  single breast单排钮

  西装款式之一种,门襟处钮扣仅一排,故名,并以此区别于双排钮。
  与双排钮服装的方正相比,单排钮的廓形较长较窄。单排钮西装可敞开着穿,较为自由,这也与必须钮上穿的双排钮西装不同。不拘小节随随便便的男子常常因此选择单排钮。男人的第一件西装也常常选择单排钮。单排钮西装又有一粒钮、两粒钮、三粒钮(或更多)之分。不管一排多少钮,最下面一颗都不钮上。单排钮也有它的游戏规则。
  粗花呢、牛仔布等材料制成的单排钮西服,配圆领套衫牛仔裤或其他休闲服装穿或许更合适。这时它已经不能称之为suit或西服,叫它jacket或西便服或许更合适。

  single item单品

  或许因为古汉字的象形,现代汉语的形象,极富暗示的意味。单品这个词看上去既不时髦也不新,其实它倒是最近才流行的,在1998年中国时装报刊上的使用频率特别高。
  单品就是单独一件,一件上衣、一件下裳(裤或裙等)都称单品。单品的对立面是套装,它的潜台词是等待搭配。每一项单品都只是整体着装中的一个时髦因子,如何让两个或三个时髦因子和谐相处,组合出惊人效果,是你需要挤出点时间来考虑的事情。单品最具吸引力的莫过于让每个消费者都找到了为自己做形象设计的巨大乐趣,而后得意地对着镜中的自己说一声:瞧!形象设计就这么简单。

  shirt裙

  也可指上装或大衣的腰以下部分。眼下流行收腰的上装或大衣,腰以下部分都略作不同程度的喇叭状蓬起,即称flare skirt。专家们认为,这种倾向在20世纪90年代最后一两年内会得到加强。

  slimline窈窕女,瘦身系列,修身系列

  一种度身合体的时装外廓形。正常肩线用薄型肩垫,臀部紧窄,腰身纤细。20世纪90年代时装的女性化潮流复归,瘦身为主要特征之一。一家颇有影响的时装杂志风趣地称slimline为窈窕女,看来不无根据:能置身于这样纤细衣裙中的女孩必是身形窈窕的了。
  瘦身系列的时装常常会引起身材较为丰满的女性的不满。以画家陈逢飞的名字命名的Layefe女装可称为这种时装的典型。在上海“巴黎春天”的Layefe专柜前,一位女孩遗憾地对她的同伴说:“这衣服对身材的要求也太高了!”

  slip dress吊带裙

  slip的意思是“滑落”、“错过”,如let anopportunity slip(错过机会)。作为服装词汇,slip原指衬裙,不知是否暗喻吊带裙的流行其实属于一种内衣外穿风貌?slip同时也给人一点暗示一些联想:穿着吊带裙特别有风险,一不留神便将slipoff(不告而别)。时尚的许多吊带裙广告片中的时髦女郎部故意让细细的吊带轻轻滑落下来,在适当的部位戛然而止,造成较为惊心动魄的性感效果。
  1998年夏季,吊带裙抢足了时尚风头。时髦女孩子把属于鸡尾酒和夜礼服的袒肩露背带到了阳光下的草坪上。1996、1997年夏季给我们的一点预兆是:吊带裙曾被若隐若现地罩在短外套下。吊带裙并非新款。伊夫·圣·洛朗1960年就曾推出。它在今天的流行,是否正与世纪末的复古情绪暗相契合?

  slit衩

  衩是位于衣裙下摆或裤边(或称裤底边)的开口。开衩常常是成双地开,较多地位于两侧;也有置于身前或背后的衩,外套后身的衩则另有一个英文名称vent。
  现今服装的开衩不外乎两大功能:第一,便于活动。第二,增强美感。它是服装的一个重要构成因素。开衩的部位十分讲究做工。工艺欠缺的开衩,无论面料如何昂贵,图案怎么现代,都会给人以劣质之感,从而使所有在款式上花的心思忖诸东流。
  中国古代的袍服也开衩,当时称作楔,开衩的袍被称作开锲袍,俗称“开气袍”。清代男袍以四开衩为贵,两开衩次之,不开衩(称“一裹圆”)最低。成为中国女性国服的旗袍也以开衩的高低作为款式变化的重要特征。
  20世纪80年代以来,女装的性感慢慢地被认识,亦掩亦露被认为比直接的暴露更加性感、更为挑逗。开衩的长裙(或旗袍)对腿部的表现因而比超短裙来得暧昧且含义丰富。正如闪烁其辞的表达比一句简简单单的“I love you”更令人耳热心跳。长裙开衩可以开在两侧或单侧(拉格菲尔德有此一举),有前衩、后衩等等。穿裤装的女士在上衣两侧开衩或在裤脚管侧开衩,以显示她们的流行感。

  sumudger眼影棒

  上眼影的眼妆工具,也可用于画眼线。“smu-dge”的意思是“弄脏、涂污”,“smudger”也就是把眼部四周弄得五彩缤纷的物件了。这个词把眼影棒的作用传达得十分形象。“眼影”在任何一位喜爱化妆的女性看来,都与“脏”字无缘,反而有点影影绰绰的浪漫意味。更何况亲手拿着细细巧巧的眼影棒点点染染地画美人呢!

  soft cut 柔软裁剪

  指一种线条回转的廓形,特别是柔和的肩部造型。20世纪90年代前期由国际羊毛局推出,它逐渐改变了80年代女性方正而棱角分明的廓形和肩部造型,使女装朝强调女性固有魅力的方向发展。
  柔软剪裁的时装既然以柔美的外轮廓线为特征,其材质的优秀和制作的精到就是一种必然,并因此而摒弃了繁琐的装饰。

  sophisticate成熟

  “成熟”的反义词有“幼稚”、“单纯”、“天真”、“孩子气”等等。成熟是一种美,它代表的形象与特别青春的形象相背离,成熟之美蕴含着某种经验的一定积累,得之于环境和内省两方面作用的结果。
  成熟可以指内在修养或思想观念的成熟,但也有例外。张爱玲在《红玫瑰与白玫瑰》中说:“婴孩的头脑与成熟的妇人的美是最具诱惑性的联合。”且不论这句话本身的意思如何,这里的“成熟”显然与思想、学识等无关。它代表发育的一种高潮状态。由此及彼,我们不妨说,时装正值流行(达到高潮状态)的时候是“成熟”的,而后慢慢走向衰败。
  美从来就缺乏超越时空的客观唯一标准。因而“成熟”也只是一个相对概念。

  sponges海绵扑

  涂粉底及粉饼之用,便于涂抹均匀,不使脸上出现斑块。海绵扑是一种基本而重要的化妆用具,可干湿两用。粉在海绵里渗开,加之皮肤不易为人觉察的油脂及肤屑粘附其中,使海绵扑极易成为一个藏污纳垢的地方。所以应及时清洗干净,下次用它上妆才能有粉雕玉琢的晶莹之感。

  sportswear休闲服

  常被译作运动服。事实上它指非正式的、样式简便的服装,与中文指称从事各种体育运动所穿的“运动服”有歧义。英文版时装辞典《Jairchild's Dictionaryof Jashion》中对sports wear解释如下:①它发源于运动专用服装(spor suit);②指20世纪20—30年代欧美人观看运动比赛时所穿的随意的、休闲的服装,如套衫、短裙、工装裤、短裤等;③从60年代后期起,指非正式场合穿的服装。但是,由于英文sportswear与中文运动服在构词上是那么匹配,很多人会忍不住随意地将它们互换使用。很少人会愿意使用运动型服装或运动风格服装来译sportswear。或许将来中文运动服的内涵会扩大,从而与sportswear相合。
  sportswear表了一种源于美国的现代生活方式。sportswear所代表的舒适、随意、健康、青春活力和勃勃生机是现代人所向往的。

  stocking长统袜

  一般即指与裙配穿的长统丝袜。跨世纪的女性虽已把“回归自然”之类的口号喊得腮帮子发酸,但对于不那么“自然”的长统袜却始终未能忘情。
  据说丝织长袜由西班牙人首创,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独领风骚。16世纪法国宫廷及上流社会的名媛淑女都热衷进口于西班牙的长统丝袜,以红色、橙色、紫色为时髦。资料记载,第一台丝袜编织机由英国人威廉·李于1589年发明。
  今天的长统袜无疑属女性独占的舞台,但在发明之初及以后相当长的时间里,其主要服务对象却是男性。16、17世纪穿着膨松短裤、长统丝袜(有时露出缎带蝴蝶结固定的袜口)和高跟鞋的男子,比穿超短裙的摩登女郎装饰更甚、脂粉气更浓。15世纪还曾流行过杂色长袜,两条腿颜色相异,斑澜有趣。
  我国的男性并没有尝试过长统丝袜的滋味。丝袜在本世纪初由女性引进。它带来的最大麻烦是易钩易脱丝。丝袜基本都是针织品,环环相扣,只要其中一节脱环便将飞流直下一发不可收拾。普通市面上无论是玄机莫测的“奇圈防钩”丝袜,还是以名字增添信心的“水晶袜”,都不能让这种尴尬改观多少。

  story故事,题材,时装杂志上的一种报道体裁

  中国的时装杂志在20世纪末经历了一次突飞猛进,不但数量增加极快,在内容和形式上也日益国际化。其表现之一,就是引进了Story这种常用的新闻媒体的报道或专题形式。
  一个story往往有一个主题,用一个标题以概括之,如“衣简人倩”,或“花的旋风”,然后用五六张时装摄影作品,每张摄影作品一般都由一个(偶尔用几个)模特儿穿一套时装为题材,再冠出一个小标题,可加几句遣词朦胧充满诗意的话来略作展开,最后简洁确切地说明服装、饰品、化妆、发型的名称和品牌或设计者。很多杂志常常用这种形式来报道时装新款的问世。一期杂志会有几个stories,它们常被编排在一起。
  开始我们只是在外国的杂志如Vogue和Elegance和Mode上读到这些时髦故事。然后我们有了自己的ELLE。然后几乎在一夜之间,大多数中国时装杂志也有了stories或类似stories的报道。然后圈内人士从编辑、记者到撰稿人都开始使用story这个词。最后,最时髦的一批读者,她们常常是中国最时髦的年轻一代,也开始使用这个具有魅力的词汇。

  studio摄影棚,工作室

  室内摄影的场所,亦可作室内摄影的简称。与之对立的词为location,即室外摄影。亦可用以指称艺术家和设计师的工作室。在时装界,自己没有加工能力的小公司亦往往自称工作室。某某时装设计工作室常常只是几个年轻人惜两间房,一间画图稿一间做样衣。对于这类场所,时装摄影圈内更喜欢用studio这个词。
  早期的时装摄影大多在摄影棚内完成。原因有两个:一是基于审美上的考虑,摄影棚内可以拍出精心安排的场面,灯光、构图和色调都易于控制;二是当时的条件尚不能保证在室外成功地拍摄,那些笨重的老式相机不易携带,只能拍静态的造型,而静态的拍摄最适合于在摄影棚内进行;再加上当时胶卷的感光速度也太慢,不能适应自然光线的干变万化,而摄影棚内则能控制足够强的照明。此外,彩色摄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流行的,彩色摄影使人们越来越对自然界绚丽多彩的景色感兴趣,使人们更喜欢室外作业。这种兴趣在只有黑白摄影的时代从来没有如此浓厚。但是,80年代以后,人们又恢复了对摄影棚内拍摄的重视,因为摄影棚设备的日益精良,可以拍出许多室外无法拍得的作品。时装杂志的封面又纷纷开始采用摄影棚作品。
  摄影棚作业与室内自然光摄影有着发展上的联系。室内自然光主要是指从门窗或天棚射人的光线。利用室内自然光,模特儿或时装的某些部位处于浓重的阴影里,利用这一点,可以产生类似伦勃朗绘画风格的效果。同时,处于直射阳光下的那部分也就是摄影师要强调的细节。然后人们也尝试使用室内固有的照明系统来拍摄效果十分自然的时装作品。例如,琴贝尔(ginbel)在桌球房内,仅利用球桌上方的吊灯照明就生动地表现了两个穿西部风格服饰的年轻姑娘。此外,也有用快速感光胶卷和慢档加三角架和快闪线来拍摄微弱烛光下的生日场景,那种烛光摇曳的感觉与生日礼服的格调十分和谐。
  但是,室内自然光或照明的方向太单一巴难以变动,自然光的强弱变化太随机,人们当然就想到要使用人工灯光。有着各种照明的室内环境还不等于一个现代意义上的摄影棚。一个现代摄影棚可以非常复杂,但也可以比较简单地建立,一间墙面干净的长方形房间就可以充当。最小的面积大约为3×7米,房间高度最低也要3米。由于时装摄影师都喜欢用长焦镜头(即使是拍近景),所以一定的空间还是要保证的。此外,模特儿也需要在一定的空间走动和摆姿势。在拍摄系列作品(如服饰产品目录)时,背景道具需要变换,则空间要更大一些。静物摄影也要求较大的空间。人工光源中也有从上朝下照射的吊灯,所以对高度也有一定的要求。如今很多人都喜欢用仓库改建的摄影棚,就是因为其空间的充裕。当然,很难描绘一个理想的万能摄影棚。摄影的规模要依摄影师的工作量、工作性质和设备而定,同时也要看摄影师对多大的空间感到舒服。

  style风格

  原意为表现的方式,后强调这方式或形式的特征,即有可辨认的差别。较多地用于与艺术有关的方面。音乐、绘画、文学等领域存在各种不同的风格,有个人风格、时代风格等等。与时装相关的用法有以下一些:1.用于时装的风格流派,如巴洛克风格、米兰风格、古典风格等,与用于其他艺术时相同。2.可用以指称款式。如某家厂商在1997年春夏推出100种款式的女套装,那就是100个styles。style的衍生词stylist,是指“创造风格的人”,可以是时装设计师,可以是化妆师或美发师,也可以是时装表演时负责发式、化妆、服饰整体效果的专家,SO年代初我曾把它译为“风格师”,现在多译为形象设计师。stylist与co ordinator有些相像,但stylist更为专业化一点。stylish是形容词,意为有风格有特点有品味的,或时髦的。但在生活中我们习惯于说某人有style,而不说某人stylish。

  subcultural fashion分支文化时装

  分支文化时装是主流时装中的分类。社会学家也将分支文化称为亚文化,亚文化群与正统社会相对峙。他们的衣着表现为敢于标新立异,不循常规。与此对应的是生活方式与传统的背离。
  典型的例子有20世纪70年代盛行一时的嬉皮士。他们对衣着的态度是“anti fashion(反流行)”。他们的“盛装”完全摒弃了传统的标准。在他们眼中,领带、西裤笔挺的烫缝、握手和彬彬有礼的客套话都显得过于僵硬,可以毫不犹豫地将它们扔到垃圾桶里。他们席地而坐,以拥抱代替握手,让夹克衫和衬衫敞开着不扣钮扣。
  分支文化时装并非一直扮演流行中的配角,相反,因个性鲜明,它常常引导着流行方向。嬉皮士个性化的穿着因为数量过于巨大,事实上他们并未实现“反流行”的初衷。当几万人穿着差异不大的个性时装聚集在一起,他们要冲破流行的樊篱便不是一件那么轻而易举的事了。
  分支文化时装与街头时装有着相当近的血缘关系。当高级时装设计师不再以上层社会为追逐和创造流行的唯一对象时,街头时装显示出来的非同一般的吸引力令他们着迷。于是设计师的队伍中出现了一个庞大的阵容,他们摇着分支文化的旗帜,将目光投向街头。如玛丽·匡特、加里安诺、维斯特伍德、库雷热、戈尔捷、三宅一生、高田贤三等等,由此分支文化时装日益成为流行的先锋。

  suit dress西装套裙

  西装套裙指上装穿西装,下装为开衩直筒裙的组合搭配方式。西装是女服借用男装最为成功的范例之一。鲜为人知的是上世纪末的女性最先穿西装走过阳光不是去上班,而是去骑马、打球或郊游。配穿的裙裾长及足踝,多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女性以裤装代替裙装渐渐取得与传统着装一样规范的合法地位,但西方社会一直以女性着裙更为正式。因而西装套裙比西装配裤装正式,短裙又比长裙显得更正式些。20世纪40年代,大批女性在战火中走出闺阁,形成第一次大规模使用职业女装的高潮,西装套裙被作为职业女装中的经典样式固定下来,随着流行产生细节部位的变化。例如,最初的套装裙裙长过膝约15公分。20世纪80年代,走进办公室的超短裙裙摆已经爬升到膝上22公分,甚至有时正襟危坐也难保仪态。
  由于眼下的女性在事业上丝毫不逊色于男性,工作时非常投入,在穿着上可以一掷千金,却没有太多时间去慢慢逛商店样样要自己来组合搭配,所以,各种套装又有上升的迹象。将西装套裙称作职业女性的uniform(制服)可算恰如其分?你不必担忧它会像日本地铁出口的米黄风衣,风格如一,30年不变。
  当设计师接受了简约主义,摒弃了装饰和细节的时候,而料和廓形的重要性就大大提高了。对面料的重视使得上海的许多面料厂商把目光转向进口面料。上海的几家法国和意大利面料的代理商据说非常活跃,频频出现于上述女装厂的经理办公室,生意做得十分红火。要求更高的厂商甚至直接跑到海外市场去选购,这对国产面料生产厂家来说是个严峻的考验。由于简洁款式容易摹仿,选用进口渠道较窄的进口高档面料也是防范假冒的对策之一。
  讲求廓形一般从两个方面着手:第一乃流行感。当前女装的流行廓形仍以修长纤细为主,线条要流畅柔和而又明快。第二就是工艺。讲究廓形的服装,工艺是决定性的因素,只有精湛的工艺才能保证外廓形的清晰,clear cut,毫不含糊。同时又能把握尺寸的准确,使消费者穿上后肢体舒展自如,又能显得苗条颀长。

  sundress太阳裙,太阳装

  肩带式连裙装,造型简单宽松,袒肩露背,裙长过膝。20世纪30年代推出,1998年再度流行。细花棉布打着细细密密折润的太阳裙走到哪里都像家居服,不苟言笑的人穿上它会带一些孩子气,回首一笑的眸子里闪烁着狡慧的神情。
  在北欧温和的阳光里呆惯的留学生,正愁晒不黑白净的皮肤,看到上海火辣辣的太阳和正流行的太阳装开心得如同天天过节。防晒油也不必涂,尽情地洗一洗阳光浴。晒出理想的黑皮肤。太阳裙是采集阳光和明朗心情的最佳衣装。

  superstar超级明星,天皇巨星

  我们不把超级明星这样的头衔给予画家、书法家或学者,超级明星属于大众文化的领域,流行文化的领域,或商业文化的领域。这个词汇生来就带有一层浓浓的商业炒作的色彩。
  超级明星并非时装界专有。从电影演员、运动员到摇滚歌手,其他领域的巨星们似乎更为光彩照人。在中国时装界,我们使用superstar的频率由高到低地以模特儿、设计师、厂商为顺序。
  所以,人人都可以哼哼“Who do you think you are,some kind of superstar”。于是,我们服装界自豪地拥有超级名模(如谢东娜),经营大师(如郑永刚),并把这样的头衔郑重其事地印在名片上。

  surrealism超现实主义

  超现实主义的哲学意义是纯精神的无意识行动,运用这种无意识行动,可以表达思想的真正机能,并摆脱理性的控制和审美上或道德上的偏见。超现实主义者确信,一向受忽视的某种联想形式具有超现实性,这种超现实性使得思想的梦幻能自由翱翔。这是超现实主义者梦寐以求的世界。
  超现实主义不是象征主义或抽象派。因为超现实主义艺术是要去创造一种新的现实,一种高于生活的现实,即超现实。
  超现实主义这一术语出现于1917年剧作家阿波利奈尔(Apollinaire)之口。超现实主义艺术家的第一组展览出现于1925年,参加者中最有名望的是毕加索。时装设计师中最成功地运用超现实主义的是埃尔莎·夏芭亥莉(Elsa Schiaparelli)。她曾把一只高跟鞋倒立着变成一顶时髦的帽子。在常常是非理性的颠颠倒倒的时装世界里,她发现超现实主义是能够找到一席之地的——那些用剪刀绞破的牛仔裤和鸡冠般高高竖起的发型有什么理性可言?
  马丁(Richard Martin)在《时装与超现实主义》一书中对时装与超现实主义联姻的过程有着恰如其份的描述。在1983、1984年间,超现实主义时装获得了全面复兴;1985年,由拉格菲尔德完成了“蛋糕帽”和“安乐棱帽”。今天,超现实主义时装的款式和图案比比皆是。
  研究发现,超现实主义画家们最关注的是人体和它的局部。时装也是表现人体,只不过时装遮盖人体多一点而已。作为遮盖人体艺术的时装,设计师们寻找各种方法再现人体的美。圣洛朗推出的金黄胸铠圆满地表达了人体的惊人效果。其实,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对女性胸的装饰结果,恰恰强调了装饰里面隐藏的东西。当然,通过某种暗示也能表现人体。1984年卡特巴杰在风衣上绣着一句极富挑逗性的法文:“我没穿裤子”。在超现实主义设计师的眼光里,这也许是给时装下的最确切的定义。虽然,按常理来说未免有点过份。然而,它确实道出了超现实主义时装的内涵。必须承认的是,富有超现实主义意味的时装,色情成份到处可见。我们还发现,超现实主义设计师在相饰上很下功夫。原因是,作为脖子上的戏台——帽子,极易成为人们的视觉中心。
  时装与超现实主义艺术虽有相通之处,但其本身有异于超现实主义艺术。时装的超现实性样式的出现主要是作为图解艺术的时装迎合了时装商业。因为通过广告、报刊、美术和摄影,使得超现实主义精神广为流传。其中,设计师和时装评论家的力促也起了关键的作用。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9Rank: 9Rank: 9

17#
发表于 2012-1-30 13:06:44 |只看该作者
  taste品位,眼光

  对事物有分辨与鉴赏的能力。“taste”也许该是美食家常用的专业词汇,然而却成为现代人极喜爱的一句日头语——眼光、品位都显得不够洋气,有时得直接用taste才过瘾。时装界是特别讲究taste的,时装设计师如果没有taste,他的时装画画得再好也没用。一个成功的时装公司的老板尽管只是个商人,也许不知道梵高,不听口多芬,但他对而料和款式却常常能独具慧眼。大多数时装模特儿的服饰品位都能臻于上乘,使那些二流三流的时装设计师自叹弗如。
  有人能轻易地从一大堆面料中一下子挑出那块最好的,或从一长排衣服里找到那件最适合自己下周赴宴时穿的。没有时间思考,没有时间推理,没有逻辑,也非常识,taste似乎有点玄妙。有人因此认为它是与生俱来的,具有天赋的性质。但是,taste肯定也有习得的因素,并与一个人的早期经验有着特别密切的关系。刚从荒远山区走进大城市的男孩子,即使有艺术天赋,即使考进了服装设计学院,也未必能分清美女与时髦女人之间的差别,他需要时间和经验来练就一双能穿透脂粉和文胸的眼光。

  tencel天丝

  “天丝”是英文单词“tencel”的中文音译名,但在中文报刊杂志中一般以直呼“tence。”居多。tencel是个新生物。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年版的《新英汉词典》(增补本)和中国纺织出版社1995年版的《英汉纺织工业词汇》(正续编合订本)上都没有tencel这个词。国际上,tencel的流行始于90年代初,国内则从90年代后半期才开始研制,90年代末在国内市场上流行。
  tencel是lyocell纤维的一个商品名(lyocell即通过有机溶剂纺丝法制得的纤维素纤维,由国际人造及合成纤维标准局克定其属名)。tencel由英国考陶尔兹(Courtaulds)公司生产并专利注册。因此只有考陶尔兹公司生产的lyocell纤维才可称作tencel。同样,只有经此公司认可的含tencel的产品才可以使用tencel这一名称或配挂tencel吊牌。
  tencel强度高,可用作工业纤维,它同时又有棉的舒适性、真丝一样的手感和良好的悬垂性。是目前世界匕唯一集合成纤维和天然纤维优点于一体的新型纤维。tencel一出现,就吸引了无数关注新面料开发领域的面料商及服装生产厂商,成为近来被极频繁使用的纤维名称。tencel在生产过程中给环境造成的污染很小,因而又被称为“21世纪的绿色纤维”。

  texture质地,肌理

  质地的概念是和触觉有关的。当服饰与人体接触、摩擦,当我们用手抚摸、按捏布料时,我们会获得一定的感受,这种感受与视觉、味觉、嗅觉和听觉相结合,使我们对服饰及其材料有了更深一层理解。例如,行走时作响的衣裙,看上去轻薄明快,摸起来又滑又凉又有点硬挺,综合起来就是人们对其质感的认识。
  有时候,要靠触觉才能识别一种材料的真实性质,而眼睛往往有错觉。超现实主义的时装设计,常常使用一种“欺骗眼睛”的技术,如在套衫上印一只逼真的口袋图案,只有用手摸才知这不过是设计师用以表达其幽默感的装饰。至今为上,除了少数公司使用并不十分完善的KES风格仪,大多数厂家和商店还是聘请专家用手来鉴定织物或皮革的质感和风格。
  为了感官上的愉悦,或者弥补视觉的不足,人们往往有一种潜意识的强烈欲望或好奇,要求触摸物体和体验质地。儿童会忘却成人的禁令而去触摸种种物体,成人却受到习俗法律的约束而去遏制自己的这种欲望,而这种受压抑的欲望往往会潜伏在深层意识而日益强烈。娇嫩的肌肤,柔软的缎子,毛茸茸的裘皮和闪光的钻石,总引诱人们去抚摸把玩。有人爱穿牛仔裤,是因为刚洗净晒干的牛仔裤绷在大腿上有一种说不出的舒适感。在街上遇到美貌的女性及其漂亮的衣着,也会产生用手抚弄的欲望,但囿于礼节,只能用目光去“抚弄”。
  面料、服装和人体的质感可以通过视觉感受到,也可以通过触觉感受到,视觉和触觉之间可以互相影响。摄影作品中的质感虽然完全是视觉上的,而且观赏者也无从接触体验,但是这种表面质地的外观本身就足以给人脑传送一个刺激,从而使人得到一种类似触觉的体验。触觉的产生有时并不完全取决于你是否真正接触物体,通过视觉或听觉也能获得对其表面特质的“触觉”(或者说是一种幻觉)。我们把它称之为“肌理”。质地偏向于触觉的感受,而肌理则可以借助于触觉之外的感官获得。肌理并不强调构成面料的具体素材,而只关心表面效果。
  在视觉可辨范围内的任何明暗和色彩变化都能产生一种视觉质感——肌理。高光、阴影、反射、层次、色调、强度和明度等都与肌理有关。缎子的反光与双绉的反光截然不同,磨光皮革与翻毛皮革的层次表现迥异。光源、光线和背景会影响肌理的表现,敏感的人善于区别不同的光线形成的肌理特性。

  three buttons三粒钮

  “三粒钮”是三粒钮西服的简称。男式西服基本定型于19世纪上半叶,当时多为三粒钮。渐渐地两粒钮、一粒钮多起来。我国改革开放之初,开始流行西服,采用的样式以两粒钮为多。20世纪90年代以来,三粒钮又占了上风。
  一粒钮、两粒钮西服领子开得低,露出较多部分的衬衫和领带。三粒钮四粒钮的领线高,只能露出领带结下短短的一截。三粒钮西服有复古怀旧的意趣,但穿的人不一定都意识到这一点。由于领线高,有人感觉拘谨,就此而言有点像中山装。
  男装有时会受女装的影响,这两年男装跟着女装变得更加合身就是一例。但女装的流行有时也会反过来跟男装。如女套装裙中出现的三粒钮越来越多。
  女人穿西装或西装风格的上装,并不用穿硬领衬衫打领带,穿个小背心甚至文胸也可以。里面没了领子领带啰啰嗦嗦一大堆,领线高就成了优点。颈下领上既有足够的空间,又不至于领线太低破坏了白领女士的端庄——三粒钮原是职业内领上班装的最佳选择之一。

  tips贴士

  tip有“小费”、“秘密消息”、“预测”的意思。“贴士”是港人对“tips”粤语腔的音译。由“秘密消息”演化出“小秘方”、“小窍门”之意。“美容小贴士”就是关于美容的一点小窍门。“hot tips”即最抢手的小窍门。
  时装报刊以及电视上的时装节目中常有以Hottips为题的专栏,从而使这个词广泛流行。

  toe separator脚趾隔离梳

  用以分开脚趾,便于涂脚趾甲油时不涂污其他部位。可取代原先的棉花条。脚趾隔离梳是脚部美容专门化的象征,又是脚部美容流行的副产品。化妆品厂商可谓善解人意、无微不至。
  脚的美容在中国古代相当长的时间里被认为是女性修饰中的头等大事。缠足在今天固然是“陋习”,但当时一握纤足却是所有女性矢志追求的理想。偶然闯入美容院的男子,看到坐在椅子上的女性顾客正带着脚趾隔离梳,在惊诧之余,一定会有开眼界之感。

  top ten十佳排行榜

  也并非时装界才有。评top ten是现代商业的最有力促销手段之一。出版界评bestseller(畅销书)也是一回事。但是,评十佳而非九佳,却有着汇合古今中外的渊源,且不限于商业界。不是有十大诗人、十大悲剧和围棋的十强战么?
  中国服装界的十佳排行榜,也以时装模特儿最为兴旺热闹最为典型。年年评十佳,年年能完成,一个不多一个不少。虽然叹息一年不如一年的人会被讥为“九斤老太”,但至少上海97年98年再拿不出马艳丽和谢东挪。从96年开始,中国每年评选十佳时装设计师。对此,舆论界褒贬不一。但是,对于像吴海燕、刘洋、张肇达这样的设计师人选,却未有什么异议。

  torso silhouette低腰,低腰线

  也称low-waistline,指低于正常腰节线(3公分或更多)的腰线位置。低腰的流行受改革开放之后蜂拥而至的西方文明的影响至深。80年代初期像一阵风一样刮进都市的牛仔裤热,让习惯将裤腰带束得高高的人们第一次且惊且喜认识了低腰裤。与低腰相联系的词汇可以列举很多:时髦、新鲜、前卫、中性、冷艳、酷、蓝调等等。
  唐代用作女装的低腰袍服极具特色。20世纪10年代后期和20年代也曾一度流行的低腰裙则是“男孩子风貌”和“小野禽风貌”的特征性组成部分。现代男装中较早将低腰穿出风格的是早期西部片中提枪跨马的牛仔明星,但在中国将低腰穿得让所有人过日不忘的却是女性的露脐装。极短小的上装要依赖低腰下装才可使“露脐”名副其实。不光是女性对低腰深为迷恋,低腰所要求的平坦腹部与骨感的胯部塑造出来的蓝调姿态,也使追求着装前卫的男性青年产生了尝试的冲动。CK广告的男模大多如此,插手于不系腰带的低腰牛仔裤中,一脸的不屑,眼光却是深深的。

  trend setter导向设计师

  按词面的解释是决定时尚潮流的人。由于在服饰界这一听上去颇为神圣的任务多由设计师来完成,真正能作到这一点的设计师就被称为导向设计师。在巴黎,19世纪下半期到20世纪初的导向设计师是沃斯(Worth);20世纪是波华亥(P.Paret);20年代开始夏奈儿(Chanel)领导潮流;30年代有夏巴亥莉(L.Schigparelli);40年代后期迪奥(Dior)崛起,直至1957年他逝世,一直是当之无愧的trend seffer;60年代有皮尔·卡丹(Pierre Cardin)和圣·洛朗(Y.S.L);对年代,来自日本的三宅一生是第一个能在巴黎左右时尚方向的亚裔设计师;80年代以来,拉格瓦(Lacroix)、范思哲(Versace)等轮番上阵,各领风骚。1995年开始,上海举办国际服装文化节,其中有一项主要活动是发布春夏的女装流行趋势。参与这项工作的上海时装设计师中被评选出一批佼佼者,也被称作导向设计师。

  trimming饰边

  有整理装饰之意。用于时装,指饰边。餐桌上主菜之外的花色配菜就是trmmings。时装的滚边、毛皮或其他布料的镶边,对时装而言,恰如一道花色配菜,有助于将整体风味调配得丰富起来。单调、安定的视觉感受被打破,加入其他元素重新构成的效果,却也并不那么容易讨巧。现代心理学中的格式塔理论指出,人的知觉偏爱直线、圆形以及其他简化结构。不够简化的饰边时装极易滑人俗气一类。
  20世纪初即在时装界崭露头角的夏奈尔,就以极富特征的“夏奈尔套装”成为饰边的集大成者。出自时下夏奈尔时装公司主设计师卡尔·拉格费尔德之手的饰边套装,沿袭了夏奈尔精巧的比例与名家大气。令人不解的是,无论他为饰边套装配衬的项链、手链多么金光灿灿晃人眼,你却无法寻到一点点“俗气”的蛛丝马迹。

  T-shirt T恤

  也称文化衫、汗衫。饰有特定图案或文字,圆领、短袖,多为针织棉质。T恤是“T-shirt”的音译名,保留了英文字母“T”。也许,T恤过深地渗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这个中英文混血词听上去并不那么具有异国情调。
  白色T恤原是内衣的一种。1951年好莱坞“梦幻工厂”出产的《欲望号街车》(A Streetcar Named Desire)中马龙·白兰度身着白色紧身T恤亮相,略有粗野的男子汉气概和笑起来坏坏的眼神令不怎么起眼的T恤顿时大放异彩。其他好莱坞大牌影星如詹姆士·迪恩、亚特·卡尼的出色演技也使T恤魅力大增。
  T恤曾经属于穷苦者,被视为无产阶级的象征。渐渐地它被中产阶级所接纳。街头服饰流行中T恤扮演着先锋角色。T恤的图案与文字只要想得出就能印上去。幽默、自嘲、讽刺、惊世骇俗的欲望、放浪不拘的情态,藉此发泄无遗。
  T恤也曾为政治运动的活跃分子所宠爱。没有一种服饰能像T恤那样明白无误地表明自己的观点与立场。1973年《Women's Wear Daily》发表文章把T恤称为当年反文化的首席发言人。但也有人尖刻地指出企图以T恤方案来达到政治目的的做法太小儿科。他讽刺地写道:“你的话人家尚且不听,又如何指望他们听你T恤的话呢?”
  不管怎样,T恤反传统反体制反文化的象征意义已经褪色,它作为休闲服出现在全世界的各个角落。T恤穿在西服里面也并不失仪,与牛仔裤更是天然的好搭档。你已经历数不清T恤能与什么衣服相配,而只能说出它不能搭配的是什么。T恤是大众化的,洋溢着平民气息。1998年抗洪赈灾的演员大多用它作演出服。T恤又是最时髦的。Cdvin Klein和Ralph Lauren多次以T恤男模为广告形象。染着头发穿松糕鞋戴9-shock表的女孩也喜欢穿一件短小紧身的迷幻色T恤。

  tweed粗花呢

  粗纺毛织物,男装的经典面料。由分隔英格兰和苏格兰的Tweed河而得名,以斜纹为基本组织,而以破斜纹、方平、山形斜纹、人字斜纹、网形斜纹等为变化,风格粗犷。1997—1998年冬天流行用作女装面料。以此做外套、长裤、茄克衫、衬衫、套裙、大衣和背心。时新的粗花呢加入金银线、结子纱、雪尼尔线等花式纱线,更追求表面凹凸变化的肌理和丰满闪耀的色泽,而不那么在乎它是否为全羊毛、纯羊毛。做休闲装则比较典雅,做职业妇女的上班服又多一点随和。
  粗花呢这个中文词相对而言没有多少历史色彩;而tweed即使对那些不知道Tweed河存在的人来说,也散发着一种特别的氛围。穿衣服其实并不是简单地穿衣服,并不就是为了保暖爱漂亮。穿衣服有时是在穿文化。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9Rank: 9Rank: 9

18#
发表于 2012-1-30 13:07:05 |只看该作者
 unisex中性

  无显著性别特征的、男女皆适用的服饰、发式等。传统衣着规范强调两性角色的扮演。男性需表现出稳健、庄重、力量的阳刚之美;女性则应该带有娴淑、温柔、轻灵的阴柔之美。男性藉以扮演角色的服装道具有西服、领带、硬领衬衫等;富有女性特色的服饰则有裙子、高跟皮鞋、丝袜、文胸等。
  20世纪之初,风起云涌的女权运动为中性服饰的流行扫清了一道路障。盛行于60—70年代的“搪皮风貌”将中性装扮导人了流行高潮,以致于你仅以背影根本无法分辨出性别。80年代初,留着长长的波浪型发式,穿花衬衫、紧身喇叭牛仔裤,提着进口录音机的国内青年曾被视为社会的不良分子,成为各种漫画嘲讽的题材。90年代末,中性成了流行中的宠儿。社会也越来越无法以职业对两性作出明确的角色定位。T恤衫、牛仔装、低腰裤被认为是中性服装;黑白灰是中性色彩;染发、短发是中性发式……中性在未来世纪的变化将更为活跃。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9Rank: 9Rank: 9

19#
发表于 2012-1-30 13:07:23 |只看该作者
  vest背心

  vest这个饲本身并不时髦,但1998年夏季,形形色色的背心却攀上一”时尚之巅,成为时装报刊的时髦衣橱中的必备单品。几年前,白色背心还是保守女士钟爱的内衣,她们在背心平面再穿上胸衣,外而套衬衫,里三层外三层遮不住的青上隐隐让人无奈。孰料背心变了颜色就堂堂皇皇地改换门庭成了外衣,不再遮遮掩掩欲说还休。背心的流行使栗色皮肤在时尚肤色排行榜上也取得了骄人的名次。
  背心也特别容易与各种上衣组合,扮成“多层风貌”。大学校园里的艺术系学生多喜欢在宽宽大大的绒布格子衬衫外面罩一件小背心。
  三件套男士西装中,背心曾经是重要的元素之一。以前老派的英国绅士将西装里面不穿背心视作是十分失礼的事,现在这一套理论已经过时了。只有十分保守的人才会一本正经地穿三件套,打领带,在西裤上烫出笔挺的中缝。
  过时的,往往不是一个服饰元素,而是一种衣着的组合方式。

  vitalstatistics三围

  指bust(胸围)、Waist(腰围)与hips(臀围),是衡量人的体型的重要数据。英语中似乎并无直接解释为“三围”的单词,“Vital statistics”是指包含三围在内的“重要的身体数据”,是时装模特儿优秀与否的衡量标准,在模特儿的简历上会被要求列出。女模特的身体数据有:身高、服装尺码、三围、头发与眼睛颜色、鞋码及身体特点;男模特儿则是:身高、体重、衬衫及上衣尺码、袖长、裤长、头发与眼睛颜色、腰围、鞋码、身体特点,或者还要加上皮肤颜色。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并不需要过于细致的身体数据,最简单的vital statistics就是三围。对普通人而言,购置新衣只要知道三围数据,现代成衣工业早已为你精打细算地制定好了一系列对应的服装尺码。

  volume产量,销量,批量

  volume指体积是“容量”,指声音是“音量”,指数目是“大量”,时装界用作某一产品的“产量、销量或批量”。在一些合资或外商独资以及与海外联系较密切的时装企业中,说到时装的产量或销量时,直接用“volume”这个英文词较多,连翻译的程序也省简了。
  由王一扬设计的layefe女装,每款只做几十到几百件,volume之小在成衣市场上颇为少见。但是每款volume的公司,一般而言款式的变化就多。王一扬几乎每周都有新款问世。这样,消费者就会有更多的选择,就会记挂着这家公司,不时想去看看又有什么新样子出样,公司也就拥有了更多的品牌和忠诚度高的顾客。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9Rank: 9Rank: 9

20#
发表于 2012-1-30 13:07:45 |只看该作者
 wardrobe 衣柜,衣橱

  字面的意义是装衣服的器具,引伸为一个人全部的服饰,特别是那些可以在较重要场合配套穿着的服饰。
  聪明人想要了解一些女性的内心,不妨打开她的衣橱瞧一瞧。一个人的衣橱(衣柜或衣箱也一样)——她的整套行头以及服装的储放方式,表明了她的习惯、趣味、优先考虑的事情和经济状况,甚至还能显示她的人生观和对异性的态度。你自己也可以试一试。看看你自己的衣橱,有些什么,缺些什么?你的美好愿望和迫求是什么?你的服装是否适合你的体型和性格?
  先考虑一下你的目的。对于你目前的生活方式,你有什么想要改变的吗?是否想改变一下你现在的仪表外貌?在脑中想象一下你眼下的模样,再决定你希望自己改变成什么模样。当然,要达到自己理想的形象得一步一步地走。太激烈的变化会使人感到不舒服。你应该慢慢地更换你衣橱中的内容。衣橱中的服装应该与你的气质和体型相协调,应该能适应你目前的生活方式,并能包括你经常会遇到的那些场合下所要求的服装。
  很多妇女热衷于减肥,但这种企图常不能取得圆满成功。因而,选择服装的尺寸应该基于你体型的现状。有些妇女喜欢购买尺寸较小的服装,这种服装需要扣除她们企图减去的体重后才能合身。可是,对于确实有些肥胖的人来说,过小的服装反而会使得她们显得更加臃肿;对于大多数其实并不过胖的人来说,这样的服装明确无误地说明:穿著者对自己的身材不满意——她嫌自己太胖了。在大穿衣镜前冷静地检查一下自己的裸体,了解自己身体的长处和欠缺。这将对你选择穿着怎样的衣服大有帮助。也就是说要立足于发现自己的长处。你就是你,设计和选配一套适合你特点的服装,特别是与你的现状相协调的服装,来充实和丰富你的衣橱。
  再清理一下你的衣橱。把近一两年内没有穿过的衣服处理掉。你可以卖给旧货店,或送作救灾物资,也可以改作小孩衣服。即使你的衣橱大得足够容纳旧衣服,你也要把这些你这辈子再也不会穿的衣服清理出去。因为旧衣服的堆塞不但会弄乱你的衣橱,还会搞乱你的思路。对旧衣服的眷恋常会压倒你对目前的重视和将来的展望。多少人尽管在添置服饰上着实花费了不少精力及财力,到头来仍然摊着手对着衣橱感叹:“我没什么可穿的!”要避免上述情况的出现,你必须制定一个计划,并以此指导你的购买。把你在新的一年中的打算写下来,斟酌一下什么该优先考虑,哪些则可以缓一缓,并考虑一下你将出席的场合,有没有要参加的婚礼或宴会?南来北往的出差或旅游?出入宾馆的会议等等。
  例如,一个刚从学校毕业的女青年,在跨上工作岗位之前想为自己的衣橱考虑一个新的安排。她首先得决定:究竟是保持稚朴天真的女学生形象呢,还是脱胎换骨地扮演朝气蓬勃而又精明老练的职业女性。她还得考虑新岗位的环境和工作性质。如果她生性谨慎,则还要考虑一下领导和同事对其服饰的看法。但是,随着她的身份和经济地位的改变,她的衣橱将如生活一般变得更为丰富。
  可以尝试运用种种流行样式打扮你自己,但切不可忘记自己脸和身体的实际条件,也要牢记服饰变化是不可阻挡的,这是生活和流行的规律。正是服饰的变化使得衣橱更有生气,更富魅力。

  wedding dress婚纱,婚礼服

  不管男人们怎么看,婚礼服是个令女人心跳的名词,红地毯的另一端,女性魅力的真正流露,都是女人心底的秘密,只有当你穿上美丽的礼服,身旁有一位绅士挽住你的手臂,你才感到自己是个真正的新娘。
  女人的衣橱中,最辉煌和最能让她们怦然心动的,理应是婚礼服吧!婚礼服积淀了这么多的历史和情感,使它不仅超越了服装的功能,也超越了单纯的美。
  婚礼服异于一般晚礼服的区别主要不在于具体的款式而在于气氛。婚礼服是女人的一个“梦”。既然是梦,就要有梦的气氛,至于低领、高腰、篷袖等等,无非是营造梦境的材料,使人联想到公主、王子和城堡,想到睡美人,想到灰姑娘和红帆。我们把婚礼服叫做婚纱,其实是以偏概全,以特色的局部代替整体。然而“婚纱”二字所带来的如雾中看花般的梦幻感于婚礼又十分相宜。
  制作婚纱的材料应该具有引起联想的种种品质,因为在色彩和款式上有一定要求,所以婚礼服的装饰手段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如大量运用亮片、蕾丝、饰花、饰珠等,并运用各种不同的工艺,使面料本身平滑的肌理产生丰富的变化。考究的手工、精选的材料与恰当的装饰是隆重的场面所需要的。法国设计师塞尔日·勒帕日为沙特阿拉伯的拉米亚公主设计的婚纱上,缀有与面料同色的一干朵花和珍珠玻璃饰物,整个礼服晶莹闪烁,堪称杰作。
  现在的设计师,对婚纱的处理已经有了自己的新风格。婚纱的长度也不全是及地和等长(较多),既可以是短裙(较少),也可以是前短后长,装饰时也会用到如鸵鸟毛、裘皮等不常用的材料,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它为幸福的新娘们提供了更多做“梦”的机会,但高贵典雅的总体风格仍然是经久不衰的。
  挑选婚礼服,美是一个标准。此外,不能忽略的另一个标准是礼貌得体。
  中国是礼仪之邦,婚礼则一直被看做是人生中的一次大典。礼服的挑选是相当慎重的。古代朝廷贵妃的结婚礼服有专门的规定,即使是平民的女儿,成婚的那天也可以选用贵妃的礼服样式。浓重的富贵味和火红的基调,反映了对婚姻那种人世而朴素的期盼。
  民国初年,西式的婚纱样式在中国的婚礼上开始出现,当时流行中式的袍袄配西式的花冠头纱,虽然看上去有点怪异,但自此以后,西式婚纱逐渐取代了旧式的中国婚礼服,成为许多新娘钟爱的选择。
  维多利亚时代的婚纱和当时妇女平常穿的服装相差无几,只是颜色以白色为主,如雪白、奶白、粉白、象牙白,这些纯真无理的颜色很符合教堂所要求的圣洁,因此在西方婚礼中,精神和情感上的意义显得更强。
  此外,头纱、鞋子、蕾丝扇、手套、捧花等配饰的选择也很见女人心思。

  white collar白领

  这是一个使用频率非常之高的词汇,以致于你在脱口说出“白领丽人”时,很少会停下来思考一下,它究竟意味着什么?
  白领,“white co/far”最初是衣的术语,继而作为人的象征取代了其原始字面意义。因而“白领”一词给你提供的信息印象并非一袭雪白的衣领,而是那么一种人,有男人也有女人,以脑力劳动为职业,收入可观,工作环境优越(比如中央空调、笔记本电脑等等)。白领在着装方面有较为明显的群体风格,这也是白领之所以成为白领的一个重要原因——使白领较容易被指认。比如男性白领大多穿硬领衬衫,配西装领带;女性则穿西装套裙。许多公司对职业装己没有太严格苛刻的要求,白领着装正朝着休闲便服化方向发展。但款式简洁有度、用料讲究、工艺精湛始终是白领衣着的主流。
  白领的比较对象是蓝领,但它们的对立没有像男人与女人那么分明和绝对。在白领和蓝领之外还存在没有指称的群体,你或许可以叫他们绿领、黑领之类。“白领”作为一个时髦词汇被滥用(不那么时髦的人也津津乐道),歧义不可避免地产生。今天的白领差不多与Office小姐和先生划上了等号。有趣的是,与白领相比较而存在的蓝领却很少或不被人提起。

  wig假发

  在染发、短发风行的时代,假发算不得时尚关注的热点。然而百货店与大型购物中心的假发柜台一个接一个地开起来,又明明白白地告诉你,都市中确有那么一群假发的爱好者,不容忽视。
  人们佩戴假发的历史十分悠久。公元前古埃及的富裕人家就崇尚假发。假发有用真头发做的,也有用羊毛和棕桐叶纤维做的。美观之外,假发的一个最大功用是遮蔽户外的阳光直射。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的名媛贵妃喜欢亚麻色和褐色的假发,并在假发上扑香粉。香粉是用淀粉混合润发油并洒上紫罗兰或落尾花香水制成的。男子也戴假发,并扑上金粉。到166O年,法国假发的制作技术已经炉火纯青,整个欧洲都需求法式假发。假发的式样曾一度十分夸张,在头发的顶端还要摆上各种各样的装饰品,如丝带、花、蓄丝、羽毛、船、马车和风车的模型等等。为避免弄乱精雕细琢的发型,装饰华丽的帽子常常被规规矩矩拿在手上而不是戴在头上。自19世纪以来,假发日趋过时,仅仅在英国的法院系统中作为职业服饰的一部分保留下来,领导头部装扮潮流的是体积越来越庞大、装饰越来越炫丽夺目的帽子。
  中国的女性在帽子上花的心思不如西方国家的女性那么多,但我们自古就有名目繁多的发式,假发的使用也很普遍。仅在清初的扬州,据说就有蝴蝶、望月、花篮、折项、罗汉、懒梳头、双飞燕、倒枕、八面观音等假髻。
  现代男女戴假发的目的不尽相同。男性几乎只有秃发者戴假发;而女性尽管也有为弥补头发稀少而戴用假发的,但更多地是为了方便地换换发型。电视台的女主持人常常在一周内头发由长到短由短到长地变换,当然靠的是假发。对戴假发这个行为,实施者也因性别有不同的遭遇:男性戴假发常常是被潮弄的对象,而女性戴假发就像化妆一样被接受。

  woolmark纯羊毛标志

  国际羊毛局授权的纺织品商标,羊毛含量需达95%以上。这个酷似一回毛线的Woolmark在中国到处可见。虽然自它面世34年以来在全球取得了不小的知名度,但在其他国家可能不会像在中国这么流行。
  中国人衣著有重材料的传统。古代什么人穿裘皮,什么人穿丝,什么人穿棉、麻,与他们的社会地位高度相关。所以材料的品质有时显得比款式还重要。名贵的材料代表着穿用者身分的高贵。国内百货店羊毛衫柜台前,会有顾客要求售货员拉出一小段缝头边角毛绒烧一烧闻闻气味以鉴别羊毛真伪,而在有些国家,尤其是一些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中,woolmark并不像它所期望的那么受注重。大多数人无暇无力也无心去分辨时装材料的物理或化学成分。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Archiver|航空论坛 ( 渝ICP备10008336号 )

GMT+8, 2024-12-5 03:08 , Processed in 0.033002 second(s), 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MinHang.CC.

回顶部